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

2024-07-28

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通用11篇)

篇1: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

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君子之道的意思、明白其中所包含的哲理。2.能诵读《过零丁洋》。

二、教学重难点:对君子之道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出示本段文字,学生试读。对于文意的理解,参考文下翻译。那么对于文题的理解,同学们参考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自由读这则小故事,看看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2.对于诸葛亮,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诗歌赏读:

1.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抓住诗题看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同学们对作者有什么了解?

3.结合作者生活背景,来看看古诗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师总结: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5.熟读《过零丁洋》。

篇2: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后德载物。这句话是对我心中的君子的诠释。

我觉得君子的品质应该具备如下品质。

一、必须要有责任心,要敢担当,做事顶天立地,要做到这些,那必须要自强不息。

二、必须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能包容那些反对你,鄙视你,诽谤你的一切。

三、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一切以德出发才可以让自己能立足于社会。也是君子必不可少走的。

四、以诚信为根本,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永远以行动兑现承诺。努力以信誉驻天下。

篇3: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现代美文, 它以“游春”为线索, 写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赏景、论水、言志的故事。文章不仅写景状物的语句优美, 同时也充满着哲理和智慧, 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课文的第二部分“论水”, 表面上孔子是谈水, 实质上意在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这既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然而, 要真正读懂并悟出真君子之道, 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 还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找到有效的突破点, 我反复研读, 多方查阅资料, 发现孔子论水的原话内容更为丰富与具体。几番权衡思量后, 我决定引入论水原文助读, 让学生古今结合展开学习, 既得言语之法, 又悟做人之道。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品读论水美文, 初识君子四德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 充分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但孔子的话寓意深刻, 以“论水”来论做人道理,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水的“四德”虽然明显, 学生读完就能够了解, 但是教学不能停留于此, 必须指导学生感悟文章, 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本文的内涵, 留下深刻的印象。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 我们见到一盘自己爱吃的菜时, 会观其色, 闻其香, 品其味, 吃完了还忍不住时常回味。好的文字就像这美味佳肴,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那字字句句, 感悟语言表达的魅力, 体会文章的主旨, 进而悟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得到你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享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现在, 就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水君子的四德, 当你有精彩的发现时请动笔做简要批注。”

在学生汇报时, 他们说出了这样的话:

“从德行里我认识到了水是一切生灵的母亲, 她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哺育着儿女!”

“水有情义, 它彬彬有礼, 包容别人, 时常为他人而改变自己!”

“我觉得水这个真君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别人、没有主见的, 你看她穿山岩, 凿石壁, 从不畏惧一切, 他是爱憎分明、柔中有刚的!”

“我想到了好多关于水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我补充几个, 水清澈见底, 她有胸襟;她朝着目标前进从不停息, 有毅力……”

学生的交流不仅有目标、有方向, 而且有方法、有深度。有的品出了文字的生动精准之美, 有的品出了语言的句式韵律之美, 有的品出了情感意境之美, 还有的品出了质疑问难之美!这一切美的发现都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揣摩品味, 从“读水”“识水”到“谈水”, 语言文字中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都由学生自主发现, 他们不仅充分领悟到了巧用语言和精妙表达的无穷魅力, 还初步悟出了水的好品性, 点点收获就如一股股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 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了熏陶, 精神得以升华。

二、补读论水原文, 感知君子美德

学生想象、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的过程, 正好达到了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最佳教学状态。我抓住机会巧妙地引出了孔子论水原文:

孔子曰:“夫水者, 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字词是构成段篇章的基石。“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小学生而言, 文言文学习的起点一定是理解重难点字词的意思。结合这段文字的特点, 我主要介绍了以下两种词义理解方法:

第一个是“单变双”。通过出示例字解释:德:德行。仁:仁爱。情:情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是一个字解释成两个字, 然后尝试理解其他字词的意思。“智、勇、包、善化、正、意”这些重点词义学生基本理解准确, 稍有疑惑的是“度”要解释为“节度”, 而我借此正好引出下一个理解方法。

第二个是“古今异义”。抓三个关键词展开教学:

(1) 卑下:在现代一般指地位低下, 此文指水性向下。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今义, 然后出示古义, 观察发现异同处。

(2) 让:学生直接说今义, 无需多讲。古义是引导他们联系句子理解, 明白此文中引申为申辩。

(3) 概:今义用的是组词法表达多种意思, 然后出示文言义: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 引申为刮平、削平。

三个难点字词一突破, 这段话的理解就轻松多了。短短几分钟时间, 学生就明白了文言文的意思, 进入了赏读阶段。配合悠扬的古典音乐, 品味着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情感之美, 着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接着探究孔子论水的内涵, 学生普遍悟出了孔子教育学生的智慧在于循循善诱, 迁想妙得, 明白了孔子论水的目的在于育人, 希望人们向自然学习, 成为真君子。就这么巧妙地让学生品着今、读着古, 不仅丰富了课文内涵,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增添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 让一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拥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让学生感悟到了语文课程的魅力。

三、研读谈志话语, 深得君子之道

孔子师徒言志片段虽然有八个自然段, 但重点是师徒三人说的三句话, 每句话里都隐藏着真君子情怀。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 就是用坏了、穿破了, 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这句话就说明子路乐善好施、关爱他人, 这不就是君子的情义吗?而颜回“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 不要骄傲自满, 这是君子的谦虚与奉献之美啊!孔子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 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 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 年轻的弟子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这句话告诉我们, 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 才会收获快乐与幸福。所以, 教学“言志”部分时, 我长文短教, 抓住这三人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师:与友人分享衣物等日常用品这些小事, 子路能做到, 你能做到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与朋友分享物品的感人小故事)

师:你们都有子路之风, 可以做孔子的弟子啦!那颜回说的“表功”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里隐藏着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不炫耀、谦虚做人的品质。

师: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 真是颜回的知音啊!那你平时有这样不表功的行为吗?

(学生讲述自己在学校、家庭生活中默默做事的例子)

师:其实, 我们也可以像孔子这些优秀的弟子一样做好这些事, 也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平常事、平凡事。再读读孔子的这些话, 你明白了什么?

生:老师, 我明白了, 要想晚年安享幸福, 年轻时就得奋斗。

生:合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真诚合作, 才能做好事情。

生:从少年时就要有目标, 否则会稀里糊涂过一生。

生:这些愿望就是我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

……

师:你们都是优秀的孩子!其实, 真君子的好品质就体现在每一天平常又平凡的小事中, 只要我们能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 这些好品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你, 与你相伴。长此以往, 你就一定会拥有不平凡的人生!也一定会成为真君子的!请再大声地朗读这些词汇:德行、志向、情义、善施教化、仁爱、正义、智慧、勇气、明察、包容、节度、公正、意志……

孩子们读的是词汇, 心中铭记的一定是真君子!此时此刻, “真君子”这三个字蕴含的正能量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深深地扎下了根, 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积极有为的动力。

篇4:读《君子之道》有感

--浅谈传统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之间的异同

马强

多读书、读好书,这既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通过对书本的阅读,来了解社情民意,熟悉政策,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因眼界狭窄、思维禁锢而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借“他山之石”,打磨、雕琢自身这块璞玉,终至闪闪发光。有了充足的知识、能力、才干储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今年推荐书目里有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我特地买来一读,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关键一课,并在阅读过程中比对党性修养,产生出一些想法。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难免浅陋、莽撞,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余先生的研究表明,君子人格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再来说下党性修养。

总书记讲:“党性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君子的品行简缩成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是德。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共同点已经找到了,都非是为己,只为他为民为国。

孔子从所推崇、传承和精选的中华人格,经过历朝历代的阐释、推广、发扬,已经传承到了今天,传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假如你不去深究,就不会觉察这种人格已经追随你多年,并将陪伴一生。它就像是空气,由于易得和平常而做了选择性地忽略;但若失去,将走向劫难。党性修养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性人格修养,甚至必要时要做出自我牺牲的更高要求。假如说君子之道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色,党性修养则要求在这层底色之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图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所说的自省,是修养的自省,人格的自省,是对照传统道德,来进行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和自我的净化。而“自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有了更高要求,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进一步拔高。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党性修养高于传统文化修养的一个地方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不能片面夸大主观作用,纸上谈兵、形式抽象地去提高修养。而是要用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去提高自己,改造自己。并且通过身体力行,“从里到外”的指导,又“从外到里”的反馈,来不断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加强党性修养。

“君子有礼”。

精神和人格需要赋形。“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谦恭辞让之礼,让君子神采无限。”

共产党人在形体仪表、行为方式上很少做具体要求,但是假若长期坚持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从人民角度出发,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我想,长此以往,一定会在个人身上形成不一样的气质,会从别人眼中看到不一样的风范。比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高尚党性修养的楷模。正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气质,感染和指引着一大批当地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治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行动中来,感染和指引着当代人群尤其是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党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处事为人,干事创业。如果说君子之礼强调的是个人之礼,修身之礼,那么党性修养更多的是把党员干部放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大环境下来做要求,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是大公无私的,是利国利民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这句话讲出了人人修君子之行的普遍性,修为达到较高层次的可能性。而我党也并未指出要哪些党员去修养党性,而另一部分人不用去修养党性。不论你身居何位,身担何职,都要通过学习、实践加强修养,都要去脚踏实地,努力锻炼,认真修养。不可能说我修养到了极致,不能再前进一步了,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先辈先烈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高不可攀的,而要以此为动力,为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工作实践中检查自己处事处人是否合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否符合党章党规要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投入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部署安排中去。

篇5: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着你。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篇6:《君子之道》读后感

闲言少叙,老余说第一道,就是“君子怀德”。德是君子的品行,是“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然后请出说这句话的原创天尊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和“土”为什么成了一个并列的概念?老余考究《礼记大学》说,君子心中的轻重关系分五个等级: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财,第五是用。

然后老余生怕古文浅薄的平某看不懂,直接翻译说:“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有真正的人呢;有了人,才会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财物是末。”他这么一通解释,平某才若有所悟,原来孔子还是注重递进的伦理关系的,原来,“土”是作为“物”的滋生者而出现的。现在流行的把我们周边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之为“土豪”,原来最早的出处也是这么来的。

篇7:品儒学经典 就君子之道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提升品质, 完善人格呢? 是不是能背上几段古代典籍, 会说出几个成语典故就可以称之为“高素质的人”了呢? 《论语宪问》里有这样一段话:“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 但是能说出好听的话的人, 不一定有道德。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勇敢, 但是勇敢的人, 不一定都有仁德。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听听感动中国人物们、各级的道德模范们被采访的时候, 他们所说的话不是标语, 不是口号。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这些朴素、自然的至爱言辞总是抚摸着我们内心柔软的角落。他们是在用行动雕琢人生。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乐善好施的好心人、为正义奔走的侠士, 他们勇敢地面对危险, 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 甚至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在他们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呢? 很简单, 就是一颗仁德之心。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可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是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啊。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 如何完善我们的自身人格, 是不是只要懂得了“仁者爱人”的道理, 就已经可以成为君子了呢? 《论语学而》里说“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这里的“好学”, 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喜欢看书, 考试名列前茅。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实践, 不是很愉快吗’?”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来设想一下, 当我们走在路边看到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这样的巨幅宣传口号, 我们很容易就记住这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回家之后我们反复朗诵这几句话100遍, 再从网上阅读3个有关雷锋同志生前的小故事, 再浏览5篇当代道德模范的事迹材料。请问这时你“说乎”? 你这样就快乐了吗? 做了这些只是在“学”, 还没有“习”。所以烤羊肉串的阿里木出于对他人无私的关爱, 用自己一根羊肉串3毛钱的利润点点滴滴积攒下来, 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他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生活各项用度都只限制在1元钱, 一件15块钱的衣裳穿了4年都没扔。他不富裕可是他很快乐。所以公路管理员郭明义出于对雷锋精神的深刻领会, 20年献血6万毫升, 先后捐款12万元。他的三口之家现在还居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 可是他很快乐。那么我们在了解了这些模范事迹之后, 又能做些什么呢? 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呢? 孔子曾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也就是能够推己及人, 从近处做起, 从身边做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修己”是基础, “入世”是目的。当我们真正懂得这些道理, “见贤思齐”会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吧。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成为君子是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是道德品质,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我们应怎样提升品质, 完善人格呢?从儒家经典中, 从道德模范的事迹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是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实际的行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让人快乐, 也更有实效。

篇8:《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赵校长在《我们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君子之道》读后感2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读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溃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民族复兴。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性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精彩。

《君子之道》读后感3

所谓的君子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内心是完满富足的,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的力量。君子的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内心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真君子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所以,君子不苛刻外界,而对自己的内心苛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上的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充实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如今的人已把学习当作一种为自己谋福利的工具。学习不应想着实用,而要想着自我的修炼。

希望社会上到是一些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之道》读后感4

《君子之道》全书,旨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长存,中国文化就会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谈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辨析真伪,让“君子”清晰的轮廓跃然纸上。

君子,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君子之道》明确揭示,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中国人自古崇拜君子,向往君子。故此,孔子也多有论述,比如,“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在物欲横流而重塑道德的今天,做一个君子,与社会、与企业、与个人何尝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必然能促进社会文明、家庭幸福、个人发展,必然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必然能独善其身、遵章守纪、自重自省,做好本职工作,磨砺人格魅力,关爱每个个体,营造和谐氛围,赢得彼此敬重,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但愿,每个人都能以君子标准对照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纯粹的、高尚的、有梦想的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5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君子之道》读后感6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xx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7

本期先来聊“君子之道”九项里的第一项。老余这人,除了姿态上有些矫情,学问做的还是蛮扎实的,而且文采飞扬,他的《文化苦旅》,俺通读过至少两遍,大学时期在图书馆草读过一次,后来工作了就娶了正本回家,夜夜淫乐,受益匪浅。

闲言少叙,老余说第一道,就是“君子怀德”。德是君子的品行,是“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然后请出说这句话的原创天尊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和“土”为什么成了一个并列的概念?老余考究《礼记大学》说,君子心中的轻重关系分五个等级: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财,第五是用。

然后老余生怕古文浅薄的平某看不懂,直接翻译说:“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有真正的人呢;有了人,才会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财物是末。”他这么一通解释,平某才若有所悟,原来孔子还是注重递进的伦理关系的,原来,“土”是作为“物”的滋生者而出现的。现在流行的把我们周边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之为“土豪”,原来最早的出处也是这么来的。

又谈常见的,老子也说过的“厚德载物”一词,有了老余的白话,突然间也就更加明朗起来:培植德性,才能承载万物;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可见人的“德性”是起点,原点,出发点。我也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是在单位上班做事,忠诚要比能力重要,那忠诚的背后呢?其实就是“德”,当然这里的忠不是愚忠,不是忠诚于个人,成为谁谁谁的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而是忠诚于集体,忠诚于价值,忠诚于道义。德性,就是自己的靠山和后台老板。

《君子之道》读后感8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书中提到了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作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为本。

通过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曾经写过的一篇作文,通过陶行知说的一句话“学

高为师,身正为范”,到底是学高为师重要,还是身正为范更重要。没有成为一名教师前我会觉得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当时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如何来教学生。但现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如果让我再选我会认为身正为范更重要。因为学高为师是基础,身正为范才是根本的。因为很多时候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老师要博学但更要正直,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就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法的社会公民。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厚德载物,不能是厚物载德,更不能完全没有德,也是说明了德有多么重要。

《君子之道》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还有很多,像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事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即可。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君子之道》读后感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自己也同时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使君赢得了民心,老百姓们

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

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勾践若不是对吴国的国情了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顺利地打胜那一战呢??

在《勾践灭吴》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许多我应该学习的道理和精神。知道我们应该学习勾践的恒心和毅力。在他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只怕心不恒,不怕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勾践灭吴》给我上了深刻的一堂思想品德课,勾践的精神也在我的心里烙下一个深深烙印。

勾践精神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具备的素质,更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君子之道读后感

2.易经讲解:君子之道

3.君子之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4.《君子之道(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5.分析余秋雨《君子之道》

6.《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7.《君子之道》阅读附答案

8.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篇9:君子之道读后感

让我想到,古语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么君子之德呢?恐怕更加脆弱。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被记录下来,供人民参照、学习。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又知道什么是“道德感”吗?当下社会的“羞耻心”又是什么?羞愧自己穷,却不羞愧自己不读书;羞愧自己官位低,却不羞愧自己不能为民请命,白当了父母官;羞愧自己没有个好父亲可以横行霸道,却不羞愧自己不懂礼仪廉耻让人可笑。这些是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已经离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远去久矣了。

所谓道德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是人性的外延、是人的内在自省和对(自己)人性弱点的反思与对抗。而君子的道德感必然是君子灵魂深处产生的强烈罪恶感和羞耻心,并集中火力对自己发起最无情的进攻和批判。在道德感缺失或混淆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不被颂扬甚至被驱逐,有德的君子也逐渐隐身或远走。有点像现在携款外逃的官员,只是君子带走的是无价的美德。

正如道德感关乎内在人性,外在表现上却百花齐放,每个人对自己内心审视的过程都可以称作一次道德的自我觉醒。实施君子道德的行为可以是诗意的,有时就如一场行为艺术。因此让我想起新旧社会交替下的一位女性,事业上她有比众多男性更了不起的成就,养活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的前夫并领养一名女孩,她或许读书不多,却有颗真诚敏感的内心。这样的她不断地问身边的朋友。“我是不是个好人?”在我看来,能这样问的人就不会差。只是那样的社会道德容不下她,她的自省是孤独的,她在心中的呐喊注定不会产生回响。最终她在孤独和无助中用生命完成了一场最后的审判,被审问的正是无良的社会道德。她是阮玲玉。

余秋雨先生教我们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其实也是救赎自己。对待那些污蔑他的人,他以君子的姿态做出最有利的回击;处于“孤立无援”的时刻,他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君子们”的无声支援,让人感动;已无世俗职务在身,仍有颗心怀天下之心。在以君子之德为指引的时代,先哲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千年前曾感召过无数君子并极力奉行。希望终有一天,在这片曾经以德为美的大地上,某种力量会再次聚集,像现在对待贪腐一样,去吸引美德的再次回归。

篇10:君子之道演讲稿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演讲活动。首先,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人为本,践君子文化”。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从09年建厂至今,7年的风雨历程中,营口热电公司始终勇立行业潮头,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与员工、客户携手共创成功的过程。企业文化归根是一种人的文化,营口热电以“---------------”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与 “以人文本”相得益彰。如何弘扬君子文化,如何尽善尽美的做到以人文本,就是要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修养其根本就是弘扬企业精神。“敬业、笃学、诚信、创新”的汉德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企业对员工要求的道德底线,是企业和员工和睦融合的有效见证,更是我们华能人秉承的宗旨和行为准则。

篇11:简论孔子的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 广见于先秦典籍。《诗经·周南·关雎》云:“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云:“君子在野, 小人在位。”那么, “君子”指的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 “君子”是由“君”和“子”两个单字组成的。《说文解字》:“君, 尊也。从尹, 发号, 故从口。古文象君坐形。”段玉裁注云:“尹, 治也。”下面的“口”, 表示发布命令。因此, “君”的本义就是发号施令的统治阶层。“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所以, “君子”合起来就是指居于社会上层的贵族阶层, 是当时的“在位者”。

到孔子, 君子一词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孔子讲君子, 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 君子由原来的有位之人逐渐演变成孔子心目中的具有高尚品德之人。“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这些都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君子在政治角度上的意思, 即“有位之人”, 仍然存在。《论语·颜渊》曰:“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在这里, “君子”仍是指“有位之人”。

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孔子之前, “君子”的意思是“有位之人”;到孔子才把“尚德”引入“君子”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 “君子”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属性逐渐被强化, 直至今天, “君子”一词专指道德楷模。因此, 重新阐述孔子的君子之道对塑造现代新型的“君子”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君子之道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相当多, 君子的形象也很复杂, 那么怎样的可以称作君子呢?如何成为君子呢?下面将从“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四个方面对君子之道进行阐述。

1、志于道

孔子认为, 成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立志。朱熹注曰:“志者, 心之所之之谓。”所谓立志, 就是要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孔子在自述自己一生的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在他看来, 立志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抱有远大的理想不一定就能成功, 但是, 要想成功, 要想成为君子, 远大的理想是必需的。

孔子认为, 君子应当“志于道”。那么, 孔子一生追求并“一以贯之”的“道”究竟是什么呢?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因此, 孔子的“道”就是修己成人之道,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

远大理想抱负, 必须以现实情况为基础, 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想。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说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要想成为君子, 就应当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2、据于德

“据于德”就是要以德为依据。朱熹注曰:“德者, 得也, 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许慎更明确地说:“德,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子曰:“君子怀德。” (《论语·里仁》) 那么君子应当具备哪些美德呢?在《论语·子罕》中, 孔子曾言:“君子之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在孔子的心中, 君子应该具备三种美德:智、仁、勇。

“智”就是明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 (1) 明是非。“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 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是当是, 非当非, 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 颠倒是非就是愚。 (2) 知人、自知。所谓“知人”就了解别人并正确评价他人, “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

“仁”就是有仁爱之心。《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用孟子的话来讲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有了仁爱之心, 就会帮助别人, 成全别人, “成人之美”。

“勇”就是勇敢之心。“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以道义为指导, “有义之谓勇敢” (《礼义·聘义》)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 君子的“勇”应当是有义之勇。

3、依于仁

“依于仁”就是以仁为旨归。朱熹注曰:“依者, 不违之谓。仁, 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孔子认为, 仁是君子的标志。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 君子行事都不能偏离仁。

什么是“仁”又如何做到“仁”呢?《论语·雍也》中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已。”“仁”就是立己立人, 达己达人, 简而言之就是成己成人。“能近取譬”, 则是为仁的方法, 即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具体说来就是《论语·阳货》中提到的五者:恭、宽、信、敏、惠。

恭就是指恭敬, 举止得体。恭敬是由内而外, 只有内心“恭”、“敬”, 才能真正的做到恭敬, 仅仅外表的恭敬, 只是把握了“恭”的形式。孔子认为, 对待父母应当“敬”, 如果内心“不敬”, 就跟犬马没什么分别了;在祭祀的时候, 要“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 内心充满敬意。

宽就是指宽恕, 。《论语·卫灵公》中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就是教人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作为君子, 在自己不被了解和认可时, 应当不愠, 不怒,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 对待他人要充分理解别人。

信就是指诚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 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 “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 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诚信是立人之本,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就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他认为人若不讲信用, 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敏就是指勤勉, 即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光说不做, 而应当“敏于事”、“敏于行”、“敏而好学”, 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强调扎扎实实的行动。

惠就是恩惠, 使人得到好处。《说文解字》:“惠, 仁也。”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爱戴和尊重他人, 即使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也应当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4、游于艺

何谓“游于艺”?郑玄注曰:“游谓闲暇无事之游。”朱熹注:“艺, 则礼乐之文, 射、御、书、数之法。”因此, “游于艺”就是学习六艺, 并从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

“六艺”的核心在礼乐, 孔子赞赏的也是对礼乐的学习和践行。《论语正义》把“艺”分为“大艺”和“小艺”, “言孔子多能于小艺者, 正以礼乐是艺之大, 不得为鄙事, 为书数射御皆是小艺, 太宰所指称也。”孔子对只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的射御书数均表示鄙夷, 《论语·子罕》云:“吾不试, 故艺。” (这个“艺”指的就是“小艺”)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把重心放在“大艺”——礼乐上, 他认为“不知礼, 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 , 并对“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论语·泰伯》) 的音乐大加赞赏。

君子通过对“六艺”的涉猎, 既可以增长自己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精神愉悦, 并促成人格的完整。陈望衡认为“游”是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的, 具有无功利、娱乐特征, 它超越了生理感觉和物质功利进入更高的心理层面是高尚的精神享受。李泽厚提出“游艺”是指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都要能熟练掌握, “游”正是突出了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感受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

君子之道是道、德、仁、艺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道是理想, 是向导;德和仁是内在品质, 是内容;艺是技能, 是外在形式, 它把道、德、仁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孔子君子之道的现代价值

孔子的君子之道的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但是它对于塑造现阶段新型的君子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社会, 有不同的君子标准。现代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既要继承孔子君子之道的合理内核, 又要体现时代性, 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根据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现代君子, 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爱因斯坦说:“把安乐和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和理想, 这不过是猪栏里的理想。”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赠父诗》中写到“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归。”这些伟人的成功, 都与其抱有远大的理想密切相关, 正所谓“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理想能够提供人生的前进方向和坚持动力。但是理想脱离实际, 那只能是空想, 最终也必是一事无成。老子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 必须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第二, 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 立其诚。孔子说“据于德”, 要智、仁、勇, 其实都可以归于“诚”。《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 不诚无以为善, 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 则学杂;为事不以诚, 则事败;自谋不以诚, 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 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在家庭中, 只有以诚相待, 家人才能和睦相处;在社会中, 只有以信相交, 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在工作中, 只有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方可事业有成;就个人而言, 只有做到问心无愧, 真诚无伪, 才可坦荡荡。

第三,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理论转化成现实。孔子说“依于仁”, 要求君子立人达人, 推己及人, 都落脚于力行, 因为“力行近乎仁” (《中庸》) 。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君子,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个只有满腹经纶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 是会被社会逐渐淘汰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己,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人们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使理论更好的转化现实,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 要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孔子讲“游于艺”, 就是讲通过对“艺”的涉猎, 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新时代, 要想成为一个新型的君子, 同样要求人们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同时也是对现代新型君子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 只有多才多艺, 才能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竞争, 并且通过艺术的熏陶, 使自己精神愉悦。

参考文献

[1]何晏注, 邢昺疏.论语注疏 (卷二)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熹.论语集注 (卷三)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程氏遗书 (卷七) .二程集 (上) [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罗安宪.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 2009.

[5]吴世勇.“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新释[J].前沿学术论坛, 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0.《君子之道》教学设计(打印)】相关文章:

君子之道教学设计07-07

君子之道教学设计05-14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04-08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07-09

君子之道也范文05-20

君子之道读书心得07-07

君子之道阅读答案07-07

君子之道阅读答案08-03

君子之道串词范文05-29

读君子之道有感范文06-08

上一篇:遵规守纪的带头人下一篇:优秀员工评选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