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

2024-07-20

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共9篇)

篇1: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

《运筹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运筹学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实践性环节

课程号:63045 课程英文名称:Program Design of Operations Research

总 学 时:2 周 编程 实验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运筹学、计算机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数学专业 开课系(室):数学科学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设计系为配合《运筹学》课程而开设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它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运筹学知识及计算机编程能力,了解、掌握从实际问题的提出、建立运筹模型、运用已有算法编程求解模型到计算结果的讨论、撰写论文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本课程设计分两个方面的训练,一类是运用VB或C与C++编写线性规划单纯形法的程序,另一类运用运筹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二.主要仪器设备 计算机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第一类:计算机软件编写能力和线性规划理论理解题(一周)(A、B两题任选一题)A.用C语言或VB语言编写单纯形法的程序,按要求完成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解的讨论等所有步骤,最后计算一个实例。

B.用C语言或VB语言编写解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的程序,按要求完成整数规划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解的讨论等所有步骤。

第二类:运筹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题(一周)(A题为主选,B、C、D题为参考)A.数据包络分析应用案例(如:家电企业上市公司绩效分析(15家公司);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绩效分析(15家公司);巨化股份绩效分析等。每个同学题目不一样)。

B.网络计划应用案例----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15万吨/年S—NPK工程网络计划优化

C.服务系统分析及应用

D.公用地悲剧模型的博弈分析与研究

四.考核与报告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运筹学课程设计教案》 周永华自编多媒体 2005年 《 运筹学及其应用》 胡觉亮 卢向南 莫燕 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数学规划与组合优化 》 姚恩瑜 何勇 陈仕平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 《 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 》 邓成梁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 运 筹 学 》 钱颂迪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年

《运筹学方法及其微机实现》

汪遐昌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年

执笔: 周永华 审稿:胡觉亮 审定:理学院教学委员会

篇2: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

课程设计名称: 运筹学课程设计

教学周数: 1周学分: 1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

课程类型:

必修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任务

运筹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课程设计是对本课程的领会与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运筹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的有力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筹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其基本目的是: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训练综合运用运筹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通过对具有一定实际背景的运筹与优化问题,从问题的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运筹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运筹模型的求解与检验等环节,掌握从实际问题到求解的全过程。3.训练算法设计与计算机编程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1.围绕课程内容,拟完成以下方法的设计: 单纯型法与修正单纯型法。指派问题的匈牙利法。最短路径的Dijkstar算法。

精确一维搜索方法、不精确一维搜索方法。无约束问题的解析方法。无约束问题的直接方法。

约束问题外点罚函数法、内点罚函数法。离散问题的动态规划法。

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现代优化算法等。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

题目任选,每人至少做一个题目,也可自选题目。提交资质资料,主要内容包括: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算法思想

算法流程或步骤 算法源程序 算例与结果 结论与总结 3.学时分配:

认识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建立:1天 选择算法与掌握算法:1天

算法编程与实现:2天 总结与实习报告撰写:1天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办法

根据设计质量及答辩结果按5级分制评定成绩。

六、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书

材:李占利,张卫国,厍向阳.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书: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文瑜.最优化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写:审

核:审

批:日

期:

张卫国

篇3: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

运筹学形成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 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其基础知识包括:矩阵论、随机过程、离散数学等, 在应用方面与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领域密切相关, 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技术。随着学科的发展, 物流运筹学知识体系逐渐形成, 并日益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亟需建设的重要课程。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低, 教学难度大, 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科学设计课程并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要具备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系统优化思想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物流运筹学》课程设计思路

1.1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所以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注重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物流运筹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为以下九个项目:导论、物流需求预测、线性规划技术、物流存储技术、运输与指派问题、图与网络优化技术、货物配送与配载优化技术、物流中心规划技术、物流决策技术。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介绍运筹学的优化理论及求解技术和工具, 然后再分析运筹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2 根据课程性质确定课程教学思路

《物流运筹学》的特点是用运筹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中的实际问题, 其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所以, 本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展现将复杂问题模型化的过程, 又要融入计算程序流程化、软件化的解题思路, 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筹技术的深刻内涵, 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至用, 最终达到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平衡。

1.3 根据学生特点确定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和工科类的学生, 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运筹学相关知识储备少, 数学基础较薄弱,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所要求的基础之间会出现断层;其次, 缺少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切身体验, 容易造成知识应用的鸿沟;再次, 学习驱动力相对比较被动, 特别是本课程, 数据多、模型多, 内容比较枯燥, 所以学生较难产生兴趣;但是, 高职高专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动手操作的愿望等。

基于以上4个特点, 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引导为主, 章节内容要保证重点, 又应该有选择性, 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 同时, 通过引入案例和运筹软件的使用, 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直观。具体教法和学法如下:

1.3.1 启发引导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结合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学是主动的, 教是被动的, 主动比被动更有效。老师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以简明扼要的讲解来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与逻辑体系, 老师的启发引导应该是画龙点睛、留有余味。

与此同时,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实际问题 (案例) 进行剥离, 把理论融于实践、使实践上升为理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1.3.2 目标导向“工作坊”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结合

目标导向“工作坊”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设置目标, 将教学内容融于目标任务中, 以分组的方式, 引导鼓励学生挖掘、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内容、以工作坊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方式, 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创造性工作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特长进行分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鼓励学生挖掘物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运筹学的方法自主地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 也是一种多层次、矩阵式、体验式的学习模式。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赋给学生做法, 能够使一般的学生学有所获、优秀学生有延展空间。

2《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课程思路, 《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 具体如下:

第一步, 对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提问,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点衔接起来, 同时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第二步, 联系物流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

第三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 同时在知识点分析的时候留下一些疑惑和空白, 让学生去讨论和探索, 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四步, 在认知的基础上, 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归类和概念化, 同时, 学生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运筹方法来解决物流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步, 老师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第六步, 通过运筹学软件分析求解方法。

第七步, 老师要指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主要是看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模型能否正确反映实际问题。

第八步, 老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如结果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解决, 如果不行怎样来修正这个模型等。

第九步, 在课程结束之前要对本次课进行总结, 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 并布置延伸性的练习, 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实施———以“物流运输问题”为例

在物流活动中, 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 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路线决定了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输成本的高低。《物流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运输问题”。下面以“物流运输问题”为例, 结合上面提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程序。

3.1 知识点复习:线性规划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1) 资源数量已定, 如何合理利用、调配, 使任务完成最多。 (2) 系统任务已定, 如何合理筹划、安排, 耗费资源最少。

通过回忆一般线性规划问题, 引入特殊线性规划问题———运输问题。

3.2 运输问题的引入:

举例物资调运问题, 如某时期内将多个生产基地的煤、钢铁、粮食等物资, 分别运送到需要这些物资的地区。如图1。

3.3 运输问题的思考: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思考在满足一定约束的条件下, 怎样安排调运方案, 把运输费用控制在最小?

3.4 运筹学定量角度实例分析:

案例:BZ汽车有三个工厂, 分别位于中山、东莞和顺德, 这三个工厂下季度的生产能力分别是1000、1500和1200辆汽车。在广州和深圳有两个主要分销中心, 其季度需求为2300和1400辆。各产地运往各销地的单位运费如表2, 问:如何调运车辆可使总运输费用最小?

3.4.1 师生探讨、引出结论

(1) 此为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 (总产量=总销量=3700) 。

(2) 运输问题属于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 可以用到线性规划模型来进行求解。

3.4.2 以小组为单位, 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制定调运方案

(1) 要求:各产地要调运若干车辆到销地, 并满足各销地需求。

(2) 目标:总运输费用最小。

3.4.3 小提示

分析决策变量———实际调运数量 (Xij)

方案最关键的问题是:各产地应调运多少车辆到达销地, 才能使得总运费最小?即决策变量 (要求的解) 就是实际的调运数量。可设为Xij, 表示从产地Ai (i=1, 2, 3) 运往销地Bj (j=1, 2) 的运输量。

具体运输问题变量表如表3。

目标函数表达式:

80X11+215X12+100X21+108X22+102X31+68X32

3.4.4 引导学生思考约束条件

(1) 产地约束 (图3) :

每个产地物资全部运出;

各产地运出量=该产地可供应量。

(2) 销地约束 (图4) :

每个销地需求全部满足;

各销地运入量=该销地需求量。

(3) 蕴含约束:

决策变量的取值:非负;

Xij≥0 (i=1, 2, 3;j=1, 2)

3.4.5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模求解

(1) 数学模型: (图5) 。

(2) 运筹软件:Excel求解 (图6) 。

3.4.6 结果应用分析

最低运费=313200 (表4)

3.4.7 知识点总结

对本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

(1) 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

(2) 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3) 使用运筹学软件求解;

(4) 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

3.4.8 课后思考和预习

在课程结束前, 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如果条件发生变化, 应如何建模和求解?包括:

(1) 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

(2) 目标函数求最大?

(3) 当某些运输路线上的能力有限制时?

4 结论

现代物流是涉及运输、仓储、配送、货代、信息等领域的综合性产业, 环节多、内容复杂, 很多物流活动出现的问题不是简单计算或决策就能解决的, 以计算机为手段的运筹方法是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高职物流运筹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确定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模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郝海, 熊德国.物流运筹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4-17.

[2]刘永新.物流运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12 (02) :116-118.

篇4:《物流运筹学》课程标准探讨

关键字:现代物流 运筹学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7-01

1 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以职业需要作为导向,该课程标准的设计在专业建设改革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前提下,关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及岗位任务问题,诚邀现代物流行业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进行分解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物流运筹学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培养学生能力与鼓励学生个性及独创精神同时兼顾,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物流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和实际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实践性、启发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以指导为主,学生自主练习。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2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活动掌握物流运筹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且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及课程实践能力,也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

项目学习不只是以学习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的,学生实践动手技能的培养是其主要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与行业运作实际更加贴近。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有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运用,还包括价值观、态度及情感的培养和体验。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不是掌握某门专业知识,掌握某门专业知识是全面提高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与载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获取知识。

3 课程内容

如表1

4 课程教学建议与评价

4.1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为根本,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两种资源的作用,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教学,采用企业现场实践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重视学做结合,讲与学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教”和“学”的互动,提高學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加强训练实际操作;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紧密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运输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仿真平台、多媒体教学、物流企业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实训软件等模式。为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一定量的运输作业软件的配备是必需的。

4.2 教学评价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改革考核的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雷震.物流运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胡运权.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5:运筹学单纯形法matlab程序

if sgm(i)>0

h=1;

end end

while h>0

[msg,mk]=max(sgm);

for i=1:m

sta(i)=b(i)/A(i,mk);

end

[mst,mr]=min(sta);

zy=A(mr,mk);

for i=1:m

if i==mr

for j=1:n

A(i,j)=A(i,j)/zy;

end

b(i)=b(i)/zy;

end

end

for i=1:m

if i~=mr

for j=1:n

A(i,j)=A(i,j)-A(i,mk)*A(mr,j);

end

b(i)=b(i)-A(i,mk)*b(mr);

end

end

B1=A(:,1:m);

cb(mr)=c(mk);

xx(mr)=mk;

sgm=c-cb*B1*A;

for i=m+1:n

if sgm(i)>0

h=1;

end

end

篇6: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1、目的

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考察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VB、提高运用VB开发实际计算机程序的能力。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利用VB开发程序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3、程序功能

该程序具有建立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表,添加数据,删除数据,查询学生每学期成绩、不及格情况、积点情况等相关信息的功能。

4、实现要求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名字自拟),数据库中建立学生基本信息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出生月、出生日、联系电话、年级、班级、住址等)、学生成绩表(学号、课程号、成绩、学期等)、课程信息表(课程号、课程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价格、课程类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开课学院等)。

把课程信息、每一学期的成绩等分别输入相应的表中,其中学生基本信息表记录不少于5个学生的信息。

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程序功能(不仅仅第3条指定的功能)。

设计多界面程序,相关查询结果应由不同的界面显示,每个同学显示结果的形式应尽量不同。

5、考核

根据学生实现程序功能多少(40分)、界面设计情况(20分)、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情况(20)、答辩情况(20分)进行考核。雷同者应重做。

6、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课程设计题目

2)课程设计的目的3)程序功能介绍

4)程序界面设计与控件属性设置

5)程序代码编写

6)程序演示(将运行过程用截图方式截下来,并对输入数据、输出的结果进行适当说明)

7)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7、上交材料

本次课程设计以小班为单位上交如下资料:

1)光盘:每一小班建立一个目录(专业年级班级),在此目录下建立每个同学的目录(学号姓名),在每个同学的目录下保存该同学的电子版的课程设计报告、打包的程序。

篇7:运筹学课程学习体会

从6月25日开始至今,学习《运筹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在熊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有关运筹学的基础理论、应用方法的技巧等知识,使得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运筹学的实践意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熊老师的案例讲解中,更是体会到运筹学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他体现了“优化”的思想,学习运筹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而这些对于我现在的本职工作来说就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运筹学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运筹学涉及到建立数学模型与求解的方法问题,这能够为实际问题的概括与提炼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在熊老师的课堂上,更是把运筹学的实际运用给我们讲授得清清楚楚,使我们对学习运筹学充满了兴趣。并在熊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把运筹学的方法和思想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从事的工作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工作,并担任着多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何上好这些课程并做好课程教学创新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然而幸运的是,通过这段时间对运筹学的学习,我发现了运用运筹学帮我解决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比如说:

一、在上《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这门课时,我可以运用运筹学中“运输与指派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将学生按人数均等的分为4个小组,然后给出案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案例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案。

2、其次,让学生在有限的信息和大量的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积极的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情感,不断的锻炼自己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

3、学生通过讨论和对案例所显示的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自己小组的结论,1

而且甚至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4、最后,由教师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对他们的分析进行比较和验证,最后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将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主角的这个角色中,教师只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配角的辅助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形式,而这种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属于对运筹学中“运输指派问题”的应用。在这样的课堂中运用“运输指派问题”主要是在于找出解决案例中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也就是希望可以得到多种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在多种方案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出最优方案的一个课堂管理教学模式,这样做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有了更多的师生互动性,从而使得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会对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这门课充满兴趣。

二、在上《市场营销调研》这门课时,我可以运用运筹学中“目标规划” 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完成调研任务的评估结果问题。“目标规划”原来是指研究企业考虑现有的资源的条件下,在多个经营目标中去寻求满意解,即使得达到目标的总体结果离事先制定目标的差距最小。运用这一思想的指导,我的《市场营销调研》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如下的改变:

1、指导我的学生进行实践调研的时候,首先要给学生制定一个调研的目标和调研报告的标准,(这包括调研所花费的时间限制、调研的内容、调研数据要求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遵照科学的原则充分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能够促使学生自觉的形成自己的调研规划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当学生完成自己的调研数据的收集工作后,要指导学生进行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也许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按照要求全部完成规定的调研任务,但是,这部分学生却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锻炼了自己应对出现困难问题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可以被接受完成调研工作的任务目标的。因为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可行的。

那么,在运筹学中的“目标规划”的思想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对目标的规划 2

是必须的,但有时,我们的工作并不能完全做到实现目标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能够做到与目标接近,或与目标差距最小,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我们是成功的。在这要套用熊老师的一句话,“运筹学中的目标规划问题的解决是现实生活中相对意义下的满意,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优”。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对运筹学的学习,使我获得了不少的收获,我本来是文科专业出生,而运筹学偏理科,虽然学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在这要感谢运筹学熊伟老师的耐心指导。熊老师在课堂上,把运筹学与生活相结合,特别是在讲授运筹案例的时候,更是讲解得清晰而精彩,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运筹学对我生活的重要性和指导应用的重要意义。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筹学对我的帮助会有更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运筹学的逻辑思想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到分析建模,最后求解方案”,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科学而严密的,也是值得推广的,我想,在今后我要把运筹学的思想贯彻到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做一个会做事,也会学以致用的人。

篇8:运筹学课程设计程序

目前, 各高校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大都将《管理运筹学》作为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与求解模型的基本方法, 重点是对各种模型与方法的运用。

在多年的运筹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 大部分文理兼招而且文科学生占多数的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本科学生, 在学习运筹学课程中的理论证明、繁复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运筹学算法等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 自学起来更加费力, 尤其是在遇到规模稍大的实际管理问题时, 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有效的建模、求解工具去解决。另外, 现有的有关运筹学方面的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 需要的教学课时量大, 48学时或64学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鉴于此, 我们尝试从实用的角度, 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一套适合文科类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注重方法与应用的教学, 回避复杂的理论证明和繁复的公式推导, 有效控制教学所需学时数, 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应用实例和LINGO软件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经济管理等文科类本科生《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体系及学时分配

《管理运筹学》课程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包括运筹学所涉及到管理问题的各个领域, 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对策论、决策论、图论、优化论和预测论等各个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以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算法及模型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本科生来说, 课程的教学学时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 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方面内容。根据我们多年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各高校的教学大纲, 我们认为, 对于文科类本科生来说,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应该包括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图论、决策与对策等基本内容, 为他们了解运筹学的理论、方法, 解决日常的基本经济管理问题, 或者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于48学时的课堂教学, 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各内容的教学学时分配如图1所示。

对于64学时的课堂教学, 除了要完成图1中所包括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计划以及决策分析等教学内容外, 还安排了排队论和存储论两个分支的理论教学以及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 这部分的内容及学时分配如图2所示。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压缩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等部分的理论教学学时, 从而增加上机实验学时数。尤其是当总教学学时只有48学时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压缩动态规划等教学内容的学时, 而将相关的建模和模型求解方面的内容放在了实验部分, 从而达到增加实验学时的目的, 这样做往往比仅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学时分配,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管理运筹学》教材 (见参考文献1) 为基础, 并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 我们对线性规划等7个运筹学分支以及上机实验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1. 线性规划

此部分包括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灵敏度分析和目标规划三个部分内容, 总学时16, 主要内容框架如图3所示。

从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制定生产计划方案案例入手, 引出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的一般形式, 为了得到初始案例的最优解即最优的生产计划方案, 必然涉及到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 进而介绍图解法和单纯形法, 在单纯形法基础上, 介绍非标准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化方法以及大M法和两阶段法。以上内容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学时分配相对较多, 大概需要6-8个学时左右。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模及求解技术是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基础, 因此还需要重点介绍如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这需要花费2-4个学时的时间讲解诸如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组织与计划、合理下料、作物布局等几类常见问题的建模方法, 对于所建大型模型, 利用单纯形法人工求解已很难进行, 因此可以在此时给学生介绍LINGO软件的基本知识, 并让学生能够利用LINGO软件解决较简单的线性规划模型。

通常的教材均将目标规划单独提出并放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之后,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在介绍线性规划建模方法之后就引出目标规划内容,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学起来也更轻松, 因此, 建议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能将目标规划提到对偶问题及灵敏度分析之前。

在讲解对偶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对偶问题与原问题的关系、对偶价格的经济含义以及如何在线性规划原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中找出对偶价格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在灵敏度分析中, 重点介绍目标函数的价值系数以及约束条件右端项变化时如何进行分析。LINGO软件灵敏度分析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教学学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介绍。如果教学学时不够, 可以放在上机实验部分进行讲解。

2. 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

该部分包括整数规划、运输问题和指派问题三部分, 总学时10, 主要内容框架如图4所示。

整数规划相对比较简单, 安排2学时的理论教学, 重点介绍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的求解思想和步骤。运输问题和指派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重点介绍求解平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和产销不平衡运输问题转化为平衡运输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求解指派问题的匈牙利方法理解不透, 在考试的时候得分率相对较低, 建议在教学时仅对匈牙利法做简单的介绍, 指派问题的求解仍然采用表上作业法。

3. 动态规划

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 介绍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重点介绍最优化原理。根据最优化原理, 提出状态转移方程的建立方法, 利用最短路问题的求解过程介绍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 并解决资源分配问题、背包问题和排序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概念较多, 尤其是最优化原理, 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教师可以在具体介绍最短路问题求解过程中, 让学生总结得出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利用4-6个学时完成此部分的理论教学, 可以节省出2-4个学时以补充上机实验学时的不足。

4. 图论与网络计划

图论与网络计划的总学时为10学时。该部分的内容较多, 涉及的定义、定理不下20个, 计算量和计算的复杂程度也是教材中各章节最高的。因此, 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 应该注意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可以参照图5所列出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教学。

图和最小树中的基本概念是本部分的基础, 在教学时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 让学生对概念有感性的认识。最短路问题中涉及了有向图的Dijkstra算法、无向图的Dijkstra算法、标号法和改进标号法等4种算法, 重点介绍改进标号法。在网络最大流问题中, 求最大流的标号法可以参照求最短路的标号法, 重点介绍求最大流的LINGO程序,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可以放在上机实验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在讲解网络计划时, 突出网络计划图的绘制技巧,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 因为计划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网络计划图各时间参数和关键路的计算。网络计划部分的重点在于网络计划图的绘制和求各时间参数的LINGO程序的编写。如果教学学时不足, 关键路线与网络计划的优化、完成作业期望和实现事件的概率等内容可以放在上机实验中完成。

5. 决策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 决策分析部分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在前期的有关课程中学习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所花费的教学学时不要过多, 仅系统地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有可能的话, 在4个教学学时之内讲一些对策论 (博弈论) 的基本概念, 以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所需。

6. 排队论模型简介

利用4个学时的时间重点介绍排队论的基本概念、little公式以及等待制排队模型、损失制排队模型、混合制排队模型、闭合式排队模型所关心的各有关参数, 最关键的是@peb (load, S) 、@pel (load, S) 和@pfs (load, S, K) 等三个与排队论模型有关的LINGO函数的应用。服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比较容易理解, 利用LINGO软件求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其LINGO程序的编写方法。

7. 存储论模型简介

虽然存储论模型的种类很多, 但每一种模型都是在固定的假设条件下, 根据平均总费用利用求导数 (或偏导数) 求出订购 (生产) 量Q以及订货 (生产) 的时间间隔t等参数。因此, 只要将此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讲清楚各种模型的平均总费用的求法就能让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该部分一般安排4个学时的理论教学, 如果4学时不够的话, 可以在上机实验的时候增加该部分的内容, 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各种存储论模型的LINGO软件求解方法。

8. 上机实验

上机实验部分大约8学时, 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 通过压缩动态规划等部分学时, 上机实验可以增加到10-12学时。可以安排4-5个实验专题, 除了熟悉LINGO软件的使用外, 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及灵敏度分析、整数规划及运输问题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网络最大流及网络计划问题的建模与求解等三个实验为必做部分, 以弥补理论教学学时的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 建议各个实验均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 最好不要集中安排,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能有效地利用和调节各章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本教学体系注重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介绍运筹学的基本知识, 试图以各种实际问题为背景, 引出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方法, 侧重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而对其理论一般不作证明, 对许多数学公式也回避繁复的数学推导。对于复杂的运筹学算法, 大都尽量运用直观手段和通俗语言来说明其基本思想, 并辅以较丰富的算例、实例以及LINGO软件求解算法来说明求解的步骤和方法, 为《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实用管理运筹学》教材为基础, 对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本科生《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设计。给出了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学时分配, 并对如何搞好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本科生,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篇9: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T5504S007

课程名称(英文名):Sociology in China 开课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全年

开课院系: 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所属类别: ■哲学与社会科学类

□文学与艺术类

□自然科学类

学时/学分:2 □历史与文化类

□生物与医学类

[备注:请用此符号“■”表示选定] 主讲教师: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职 称 学 历

刘静华 女 讲师 硕士 45 邓群钊 男 副教授 博士 35 曹迁永 男 副教授 博士

选用教材: 参考书目: 社会学概论新1.【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修(第三版), 2.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郑杭生,北京,3.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人民大学4.【法】让•卡泽纳佛,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们出版社,2003 出版社,2003 5.【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课程简介(200字以上):

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社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规律进行剖析,特别是就转型期中国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关注并投身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70%,课堂10%,点名20%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学时)【本章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地位。基本掌握:社会的(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和(协调、模糊、畸形)发展、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一般了解:社会学产生的原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 1 联系、社会学的地位。

2.社会、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3 学时)【本部分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 第二节 社会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第三节 社会运行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构成的要素、社会的特点、社会的功能、社会运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原则、社会运行主要机制; 基本掌握:社会结构为何;

一般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内容分析、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三种角度。3.文化与社会运行(3学时)【本章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分析了文化的含义、文化的特性、分类、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文化、文化的特性、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文化结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的功能;

基本掌握:文化震惊、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产业”问题; 一般了解: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4.人的社会化(3学时)【本章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类型,研究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分析社会化的过程、机制与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化、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基本掌握:库里的“镜中我”、社会教化的方式、影响人格的因素、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一般了解:社会化与人的关系、人类为什么需要社会化、人格组成的三大要素。人格理论 5.社会角色(3学时)【本章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章“社会角色”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与失调类型;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角色集、角色冲突的类型; 基本掌握:、角色丛、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距离; 一般了解: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6.社会互动(3学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作出分析。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四节 集合行为 【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互动的定义、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特征、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谣言加工的方式、流行的特点;

基本掌握: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互动的情境、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般了解:社会互动的维度、社会互动的类型。7.社会群体(3学时)【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基本群体)【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基本群体、群体凝聚力;基本群体的特征;社会集群、社会类属;

基本掌握、社会群体的类型、一般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8.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3学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了解什么是社会阶级及其社会的阶级结构,什么是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什么是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流动的原因,并分析了我国改革前后社会的分层结构及其变化。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第五节

社会流动 【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马克斯·韦伯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的涵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合理的社会流动的作用; 基本掌握: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的状况;

一般了解: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9.城市化(3学时)

【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和文化特征、城市问题与规划等。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和几种战略;

基本掌握:城市的产生、发展、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分析与变动 一般了解:几种城市规划问题和模型。10.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学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第一节 社会变迁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社会变迁的概念、社会现代化的的定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迟发展效果”、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基本掌握、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区别、社会变迁的动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般了解:城市化、我国现代化进程。11.社会问题概述(2学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就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存在的困扰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的扶贫状况;了解人口、环境、贫困问题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第三节

人口、环境、贫困问题

【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的扶贫状况 基本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四种社会问题的理论

课程负责人:刘静华

上一篇:2024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知识竞赛答案(初中试卷)下一篇:焦裕禄同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