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学与问补充习题

2024-07-03

23、学与问补充习题(精选5篇)

篇1:23、学与问补充习题

23、学与问

一.本课的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且都左窄右宽,注意写好它们。(每个字写两遍)懈

翔(自己重复两遍)

二.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三个)1.日新月异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2.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五彩斑斓 3.不慌不忙

一针一线

无缘无故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例一:哥白尼的例子,他从小喜欢问,对科学的奥秘坚持不懈追求。

事例二:沈括的例子。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观点:告诉我们“问”的重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句子,是的打“√”,不是的打“×”。1.√

2.×

3.√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第一句

2.山里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白居易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作者

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沈括——创作《梦溪笔谈》

篇2:23、学与问补充习题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5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类型,找出论点、论据,并理清课文条理。

二、自学引导:

1、自学课后生字(借助拼音读准一类字和二类字;采用联系熟字等办法记住一类字)。认真完成描红。

2、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住这些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五彩缤纷 不懈探求 日新月异 芳菲 翱翔 相辅相成

3、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合作学习

1、通过预习,我知道本文是一篇,文中提出的论点是:

,选取的论据有:。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在下面列出来(分条列,尽量概括)。

3、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组长负责收集整理阅读成果,不要重复。

4、我摘抄的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小结: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3《学与问》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和“勤学”的关系,领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道理。

2、学习议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一篇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

1、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哥白尼和沈括获得成功原因是什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的意思是: “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意思是:

四、拓展训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勤能补拙”的议论文,你会选择呢下面哪些素材?你怎样组织材料?

① 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期间,省吃俭用,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专心学画,终于学成归来。② 王晓明很聪敏,整天却忙着上网玩游戏,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③ 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嘲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提出“相对论”。

④ 梅兰芳年轻时候去拜师,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然而他靠自己的勤奋成了伟大的京剧大师。⑤ 童第周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却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篇3:23.学与问(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2)大致交流词义。(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笔画易错写“瞬” 形近字易混“辅” 容易读错字音“沈 钥 缤” 2.学生写字展示评议。3.听写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鼓励学生自纠后面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继续完成习字册。

篇4: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课外延伸,找找勤学好问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能者为师的名言和故事,以及《大林寺桃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先来看一个故事(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你们知道这个词出自哪里吗?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我们除了认真学之外,还要会提问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3.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4.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同桌讨论回答。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教师范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出示沈括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分组讨论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读读课文,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讲故事互动,愉快结束授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内容来解决前面那个头疼的问题。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板书设计 学 与 问

勤 学 好 问 观 察 思 考

篇5:23、学与问补充习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ν(H2)=1.2 mol/(L·min)

2.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的减少和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都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成比例变化的。当计量数不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浓度变化量是按照其计量数关系增大或减少的,反应速率值自然不同。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物质为标准时,速率值可能不同,反应速率之比等

于其计量数之比。例如:反应

应速率值之比为1∶1∶1∶1,而对反应

率值之比为2∶1∶2。

【学与问2】

对于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不止一种,如测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甚至使用一些物理仪器测量溶液的电导变化、反应的热量变化等,都可以比较出二者的反应速率的不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敢想,多想,在众多的正确答案中找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考虑设计一些补充思考题,如:

(1)化学反应速率是怎样定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从反应物的聚集状态、生产实际出发,应该如何表示反应速率为好?

四、习题参考

(一)参考答案

1.略。

2.1∶3∶2。

3.(1)A;(2)C;(3)B。

4.D。

5.A。

(二)补充习题 在

上一篇:语文二年级上资料汇总下一篇:加强学习 增长见识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