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2024-06-20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精选6篇)

篇1: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1.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2.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3.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红面赤、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4.产妇分娩后,发生与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产后腹痛”。其中以瘀血引起的,又称“儿枕痛”。(瘀血引起的产后腹痛称“儿枕痛”。)5.妇女子宫下脱,甚则脱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通称为阴挺。西医分别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1.简述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答: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常。2.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对妇人生理作出什麽规律性阐述?答:“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借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这成为后世医家主张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立论根据。3.简述肾虚可导致经、带、胎、产、乳中大部分疾病的原因。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藏精,主生殖,人体的形成、生长发育和生殖均须肾精的化生来实现。精血同源,血是女子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即是月经、胎孕、分娩和哺乳的物质基础,生理性带下也是由肾精所化。因此肾虚在妇科疾病中占重要地位,可导致经、带、胎、产、乳中大部分疾病。4.带下病常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是什么? 主要病因是“湿”邪(包括外湿与内湿),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临床常见的有五种类型:①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留注下焦,伤及任带二脉;②肾阳虚损,气化失常,精关不固,精液滑脱而下;③热毒蕴结,损伤任带,约固无力;④湿热下注,流注下焦,伤及任带;⑤阴虚挟湿,损及任带,约固无力。5.生化汤的药物组成及作用特点是什么?组成是:当归、川芎、炮姜、甘草、桃仁。作用特点是:既能生新补虚,又能化恶露去瘀滞,达到行中有补、化中有生、补虚消瘀,故名生化汤 6.产后身痛的辨证论治是什么?6.(1)血虚证:治则养血益气,活血通络;选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秦艽、鸡血藤。(2)风寒湿证:治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选方独活寄生汤。(3)血瘀证:治则养血活血,通络止痛;选方:身痛逐瘀汤。(4)肾虚证:治则补肾通络,温经止痛;选方养荣壮骨汤+熟地、秦艽。1.某女,14岁,初中学生,2007年5月21日初诊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现病史:14岁处潮后,经乱无期,停闭数月后经来不尽。末次月经1月12日至今4月余不能止血,量多少不一,曾有经来如注,继而淋漓不断,经色鲜红,质略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妇诊及盆腔B超未发现异常要求:(1)诊断(中医)(2)辨证(3)病机分析(4)治法(5)方药(主方名及处方)(1)诊断:崩漏(2)辨证:肾阴虚(3)病机分析:肾气未充,天癸未裕。肾阴虚,冲任失守,虚火动血,子宫藏泻无度,“肾虚阳搏谓之甭”(4)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5)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 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菟丝子 鹿角胶 龟甲胶 川牛膝

2、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官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无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诊断:带下过多(脾虚型)。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人参 白术 山药 白芍药 苍术 陈皮黑荆芥柴胡车前子甘草1.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2.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3.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4.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产后身痛”。亦称“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痛”、“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5.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属血病。瘕着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属气病。何谓天癸?答:天癸,男女皆有。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 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2.简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1)重在治本以调经,(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3.简述妊娠病常见的发病机理。答:(1)阴血虚,(2)脾肾虚,(3)冲气上逆,(4)气滞。4.产后恶露不绝的辨证论治是什么?本病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味—来辩寒热虚实。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质稠而有臭秽者为血热;量多、色暗、有块者为血瘀。治疗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的原则,分别施治。(1)气虚证:治则益气养血,固摄冲任;选方补中益气汤+阿胶、艾叶等。(2)血热证:治则养阴清热止血; 选方保阴煎+益母草、贯众。(3)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止血;选方生化汤+益母草、炒蒲黄 5.脾虚带下的治则方药及组成是什么?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人参白术山药白芍药苍术陈皮黑荆芥柴胡车前子甘草 6.简述不孕症的辨证分型及其治疗原则。肾虚型: ①肾阳虚:补肾暖宫,养血温冲。②肾阴虚:滋肾益精,养肝调冲。肝郁型:疏肝解郁,养血理脾。痰湿型:燥湿化痰,理气调冲。血瘀型:温经化瘀,活血调经。1.某女,25岁,职员。2005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行经腹痛3年。现病史: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妇检及盆腔B超未发现异常。要求:(1)诊断(中医)(2)辨证(3)病机分析(4)治法(5)方药(主方名及处方)(1)诊断:痛经(2)辨证:气血虚弱(3)病机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4)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5)方药: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当归 川芎白芍2.某女,月经先期,经量少,色红无块,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质偏红,苔少,脉沉细。结婚4年末孕。要求: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分析、治疗原则、代表方及组成。中医诊断:不孕症(肾阴虚型)。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证候分析:(略)治疗原则:滋肾益精,养肝调冲。代表方:养精种玉汤。组成:当归 白芍 熟地 山芋肉

篇2: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

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

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

(1)初潮

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

月经有明显的节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

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

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第三章

1、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中以寒、热、湿邪较为常见。

2、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肝、脾的病机与妇科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

第七章

1、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一类病症,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6个病症。(了解各个病的诊断要点)

2、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相互转化,故统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治疗原则:量多势急--“治标”,塞流,即止血;

量少势缓--“治本”,澄源,即正本清源;

血止以后--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以恢复冲任气血蓄溢之周期和胞宫定期藏泻之规律。

3、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

4、痛经

诊断要点、辨证要点

5、绝经前后诸证: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背、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烘热汗出是最典型的症状)

第八章

1、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任带二脉损伤,以致带脉失约或失养。湿邪所伤,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则带下过多;若精亏血少,任带二脉失养,则带下过少。

3、常见阴道炎诊断要点p123

第九章

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2、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残角子妊娠;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3、胎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流血,时作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

4、胎动不安: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

此外,还要求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论治,其中特别是肾虚证的寿胎丸。

第十章

1、产后“三病”指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

2、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辩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痛,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3、产后发热要求了解它的辨证分型:比如哪些表现是哪个分型的

4、产后血瘀的代表方:生化汤及代表药物

第十一章

1、子宫肌瘤可分为黏膜下、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可采取中医特色疗法

2、不孕症:女子与配偶同居1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未孕者;或曾有过妊娠,未避孕而又1年未再受孕者 第十二章

1、子宫约重50g,长7-8,宽4-5,厚2-3cm,成年期宫体与宫颈长度之比为2:1,婴儿期1:2,老年期1:1

2、成熟卵巢的体积约为4*3*1cm,重约5-6g

第十三章

1、卵巢的主要功能:排卵(生殖功能)和分泌性激素(内分泌功能)

2、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作用

第十六章 巴氏分级法P316

篇3: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一、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医妇科教学在教改方面也提出来较多方法, 但达到真正意义的改革和创新却较为少见, 这可能是中医妇科教学质量提高较慢和人才的培养不利的主要因素。中医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核心基础, 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 认真阅读、领会, 才能学通、学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经典在中医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才能体现传统医学的魅力, 才能使传统中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并且也是现代中医教学和传承必备的核心内容。因此经典著作的教育必须体现到中医妇科学的教学当中。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初即安排了四大经典的课程, 此时, 他们对中医的认识还是个初学者, 对于深奥的经典来说, 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所以就出现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当学生们接触到临床学科以后, 就会认为没有学习经典的必要了, 由于经典著作形成的历史遥远, 之乎者也, 文简意繁, 阅读起来枯燥、乏味, 因此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越来越淡漠。

二、中医经典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学术价值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被中医医学界称为“四大经典”, 这些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证的基础和准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书籍, 它以人与自然、天人相应的理论揭示中医学的内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每一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认识疾病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 贯穿于始终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并有其独特的辨治特点, 其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真正做到知常达变, 它是中医临证之航向。学习中医经典是提高和巩固师生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通过对历代名医应用经典的临床病案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同样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1. 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就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即教学应达到的标准, 它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具体方法:在中医妇科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就应该把本节课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告诉学生, 让他们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提出目标时要选择最佳方法, 要简单明了, 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之初, 可引用一些古代医家的诊病小故事,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胎死不下”这节课时就可用:李将军妻病甚, 呼佗视脉, 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 胎已去矣。”佗曰:“案脉, 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 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 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 一儿先出, 血出甚多, 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 旁人亦不寐, 不复迎, 遂不得生。胎死, 血脉不复归, 必燥著母脊, 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 并针一处, 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 不能自出, 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 手足完具, 色黑, 长可尺所。[5]

2. 把握提问, 激励求知。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问, 学生答, 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性,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要有问题意识, 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彻学习过程的主线, 要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一些经典的小故事,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后, 向老师提出有关故事的时代背景、医者的学术思想、诊断过程以及治法方药。如果学生把握了提问的主动权, 就说明了他们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已经有了初步的创新萌芽。与此同时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有效地提高了经典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 注重方法, 提高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先导, 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 阐述学习方法时, 大部分是由教师完成, 学生只是唯命是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方法印象不深, 同时也压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展现学生个人风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以及临床的实践能力, 这是教改中的重要环节,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给予学生发表议论的空间,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4. 改变考核方式。

学生经常在考试之前, 根据条文类别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此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针对中医经典的特点, 可以增设一些随堂测验, 每一节课结束后, 都会有1~2个小病例, 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每个病例。这样才能使“活学活用”这一方法得以实施, 解决了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困难, 同时起到了巩固知识、加深印象的作用, 切实巩固与提高经典教学地位。

中医学历史悠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经典是医学根源和灵魂。对于中医学下属学科———中医妇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的中医教育, 不仅偏离了这个轨道, 甚至摒弃了传统四大经典的教育模式, 致使学生甚至部分临床学科的教师, 对经典著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用, 大多数医生缺少中医的基本功。所以, 要想培养出现时代合格的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和科研人才, 必须要重视经典的研习, 用经典理论指导实践, 这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事业的必由途径。只有这样, 中医及中医妇科学才能真正发展强大。

参考文献

[1]Schmidt HG, Machiels-Bongaerts M, Hermans H.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competence:a comparison between a prob-lem-based, an integrated and a conventional medical curriculum[J].Academic Med.1996, 71:658-664.

[2]郭敏, 韩军.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0) :64-66.

[3]周伟.医学创新人才规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4) :23-24.

[4]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篇4:中医妇科调理出活力美女

补血养血经典方:四物汤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剂,也是妇科最常用的药物。中医学界的人对此完全可以用耳熟能详、如雷贯耳来形容。更神奇的是这四味药经过加加减减,衍化成一系列“子方”、“孙方”,据不完全统计,四物汤的系列方达800多个,真可谓“子孙满堂”,是名副其实的方剂中的“祖师爷”。

四物汤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东汉名医张仲景又进行了改进,变成了《金匮要略》中的名胶艾四物汤——后来被尊为补血调经之主方,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

四物汤究竟为何物呢?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4味中药组成,其中又以当归、熟地为主药。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与当归配伍后,可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

四物汤何以能成为妇科补血调经的经典方呢?中医认为,四物汤主要调理肝血,而女性血虚,应该注重调肝,因为肝和血密切相关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就像一个人体“血库”一样,当人体因为疾病或者生理活动,需血量增加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排出来,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等于“血库”枯竭了样,根本不能满足人体的各项功能,比如,不能滋养眼睛,则两目昏花、干涩、夜盲;不能充盈血海,则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若是肝失疏泄,就像“血库”漏水一样,则藏血不固,易引起出血病变,如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灵活运用,作用更广

陈教授说,四物汤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随着4味药物的比例不同,四物汤可以发挥广泛的功能。如重用熟地、当归,轻用川芎,则是一个补血良方:当归、川芎轻用或不用时,可以帮助孕妇保胎:重用当归、川芎,轻用白芍,则能治疗月经量少、血淤型闭经等等。

此外,四物汤衍生出的无数“子方”、“孙方”在治疗妇科病方面也功不可没。较著名的有桃红四物汤,该方剂是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而成,专治血虚血淤导致的月经过多,还能对付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四物汤加艾叶、阿胶、甘草后取名为阿艾四物汤,用来治疗月经过多,是安胎养血止漏的要方: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后,名“八珍汤”,能气血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肉桂,则成为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十全大补汤。

篇5:中医妇科学考点复习总结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生命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

篇6: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1.《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3.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4.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首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5.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论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6.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太平圣惠方》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总结出著名的针拨八法;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解剖

1.眼的解剖及生理:眼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房水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 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

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

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

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

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中层的葡萄膜具有供给

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葡萄膜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2.房水循环途径:产生的房水首先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从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淋氏管,通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眼与脏腑、经络关系

1.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为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

2.眼与肝的生理关系: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②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③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④肝主泪液,润泽目珠。

3.眼与心的生理关系:①心主血液,血养目珠。②心合血脉,诸脉属目。③心舍神明,目为心使。4.眼与脾的生理关系:①脾主运化,输精于目。②脾升清阳,通至目窍。③脾气统血,循行目络。5.眼与肺的生理关系:①肺为气本,气和目明。②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6.眼与肾的生理关系:①肾主藏精,精充目明。②肾生脑髓,目系属脑。③肾主津液,润养目珠。④.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7.五轮学说: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

8.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内眦的经脉:①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此,②手太阳小肠经(支脉)止于此,③足阳明胃经经过此,④手阳明大肠经与③相接而间接有关。

9.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外眦的经脉:①足少阳胆经起于此,②手少阳三焦经(支脉)止于此,③手太阳小肠经(支脉)经过此。

10.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①足厥阴肝经,②手少阴心经,③足太阳膀胱经。病因病机

1.病因所致眼部症状

①风淫:目痒,目涩,羞明,流泪,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目劄,黑睛生翳,目偏视,口眼歪斜等症。②火邪:眼干,肿痛难忍,红赤掀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生疮溃脓,血脉怒张甚则紫赤、出血,黄液上冲,血灌瞳神等症。

③寒邪:头目疼痛,目昏冷泪,胞睑紫暗硬胀,紧涩不舒,血脉紫滞或淡红。④暑邪:目赤视昏,眵泪,肿胀。

⑤湿邪:胞睑湿烂,眵泪胶黏,白睛黄浊,黑睛生翳、灰白混浊,眼部组织水肿,渗出等。⑥燥邪:皮肤干燥,白睛红赤失泽,干涩不适,眼眵干结等。⑦疠气:与风火所致症状相似,来势急猛。眼科诊法

1.问诊眼部症状内容:

①视觉,②眼痛,③眼痒,④目涩,⑤羞明,⑥眼眵,⑦眼泪,⑧目妄见 2.检查顺序:原则:对光(前后,健患,外内)

4.丁道尔现象:在虹膜睫状体炎时,有蛋白质和炎性细胞渗入前房,房水浑浊,用直接焦点照射法可见前房出现一条灰白色光带,即丁道尔现象。

针眼(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称为麦粒肿。青少年多见内麦粒肿:睑板腺,外麦粒肿:睫毛囊及附属腺体风热外袭.过食辛辣,脾胃积热.脾胃虚弱,余邪未清.表现:若病变靠近外眦部,则疼痛明显,可见患侧白睛红赤,甚至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

治疗: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① 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

② 热毒壅盛(脾胃积热)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 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加减

外治法:(1)滴眼药水:0.5%熊胆眼药水。(2)涂眼药膏: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3)湿热敷(4)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至愈;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切忌挤压排脓,否则脓毒扩散,出现危重症!

胞生痰核—— 胞睑内生硬核,逐渐长大,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临床上将其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风盛则痒、湿胜则烂、热盛则赤 睑弦、两眦刺痒疼痛、烧灼感。睑弦、眦部充血、鳞屑、溃疡

椒 疮:(沙眼):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角膜血管翳、上穹隆部或睑结膜瘢痕 并发症 :①睑弦内翻及倒睫拳毛 ②赤膜下垂 ③黑睛星翳 ④睥肉黏轮 ⑤流泪症与漏睛 ⑥眼珠干燥 ⑦上胞下垂

临床表现: 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特有体征起病缓,多双眼,轻重可不一。潜伏期5~14d。幼儿隐匿,自行缓解,无后遗症;成人急性或亚急性过程,早期即出现并发症。急性期:畏光、流泪、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眼睑红肿、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弥漫性角膜上皮炎、耳前淋巴结肿大等活动性病变。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 沙眼的诊断依据:

上睑结膜及上穹窿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裂隙灯下可检查到角膜血管翳。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瘢痕。结膜刮片可检测出沙眼衣原体。凡在上述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沙眼。

漏 睛: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泌出为特征的眼病。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又名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热积必溃等 相当于西医学慢性泪囊炎

临床表现:流泪,可为唯一症状;黏液或脓液泌出;患眼隐涩不舒;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如常、湿疹;冲洗、挤压泪囊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返流;分泌物贮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粘液囊肿

诊断依据 1.流泪、内眦常见粘液或脓液积聚 2.挤压泪囊区,可见粘液或脓液返流 3.冲洗泪道,不通,并有分泌物返流

鉴别诊断:流泪症和泪溢均有流泪症状,且冲洗泪道均可能不通畅,如何鉴别??

—— 挤压泪囊或冲洗泪道无分泌物返流为泪溢

漏睛疮: 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 可由漏睛演变而来,亦可突然发病 相当于急性泪囊炎

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者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上胞下垂:上胞呈部分或全部下垂的反常状态。

向前方注视,上胞缘遮盖角膜超过2mm.轻则影响外观,重则遮盖瞳孔影响视力,幼儿致弱视 暴风客热“红眼病”: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暴风客热多双眼、突然发病,好发于春夏秋季骤感风热邪毒,上犯白睛

症状: 1.潜伏期短,1~3天 2.发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3.碜涩痒痛、灼热流泪、痒痛并作4.全身症状少见

体征: 1.胞睑红肿2.白睛红赤、水肿3.分泌物多,呈脓性

4.脓漏眼(淋菌性结膜炎):是指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属于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2.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

症状:1.潜伏期短,24h内;自限性2.目痛羞明、碜涩灼热、泪多眵稀3.传染性强

体征:1.胞睑红肿,白睛红赤2.睑内粟粒丛生3.白睛溢血呈点片状或弥漫状,黑睛星翳4.分泌物呈水样 5.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

3.天行赤眼暴翳:是指因感受疫疠之气,急发白睛红赤,继之黑睛生翳的眼病。似流行性角结膜炎。其余特点同天行赤眼。

金疳: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

火疳:指邪毒上攻白睛,无从宣泄,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改变,多伴有局限性结节样隆起,且疼痛拒按的眼病

胬肉攀睛——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至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病理过程

浸润:初期、局限性灰白色浸润溃疡:变性、坏死、组织脱落、穿孔瘢痕:云翳、斑翳、白斑 聚星障:指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其形或联缀,或团聚,伴有沙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多感冒后发病常单眼发病 症状:畏光、流泪、刺痛;视力下降

体征:黑睛生翳:星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抱轮红赤(睫状充血);黑睛知觉减退生翳如盘状,表面光滑,荧光素染色阴性可累及瞳神;遗留瘢痕

花翳白陷:是指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状如花瓣的眼病。常单眼发病

类似于蚕蚀性角膜溃疡和细菌性角膜溃疡

自觉症状: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眼睑难睁,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 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翳溃陷,环形发展,边缘高起,中间低陷,状似花瓣。或自黑睛边缘,如蚕蚀之状,形如新月,渐侵中央。溃陷加深,黑睛溃破,引起其它恶候 诊断

患眼疼痛剧烈,羞明流泪,视物模糊。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或如蚕蚀之状,形如新月。荧光素染色检查阳性。病变部位刮片作病原体培养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辨证论治

肺肝风热 疏风清热 加味修肝散 热炽腑实 通腑泻热 泻肝散 阳虚寒凝 温阳散寒通脉 当归四逆汤

外治清热解毒滴眼液阐释性角膜溃疡:糖皮质激素、胶原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 散瞳药

湿翳:指黑睛生翳,其表面微隆起,状如腐渣样,外观干燥而粗糙的眼病 多见南方温热潮湿地区夏秋收割季节常见类似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程长,发展慢 碜涩不舒,畏光流泪自觉症状与体征不一致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黑睛生翳,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欠光泽,豆腐渣样,外观干燥 诊断依据

植物性黑睛外伤史。黑睛生翳,外观干燥,状如腐渣。局部体征严重而自觉症状较轻。病变部位刮片镜检发现真菌菌丝 外治

抗真菌眼液 二性霉素B眼液、氟康唑眼液 散瞳眼液: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 本病忌用糖皮质激素

手术治疗:结膜瓣遮盖或角膜移植术

凝脂翳:是指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病情危急,发展快

相当于细菌性角膜炎匍行性角膜溃疡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凝脂翳·临床表现

病史:外伤、漏睛(慢性泪囊炎)

症状:发病急,发展快;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严重起病急,来势猛,预后差,宜中西医结合抢救。

急性期高浓度抗生素频滴(每15~30min)。抗生素结膜下注射、抗生素眼膏全身使用抗生素。散瞳眼液。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病情控制后,局部滴眼应继续维持。治疗性角膜移植。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生色灰白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角膜基质炎

自觉症状 :初期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 :抱轮红赤;黑睛深层圆盘状混浊,逐渐蔓延至整个黑睛,表面粗糙,外观如毛玻璃状,很少形成溃疡(荧光素染色阴性);赤脉从黑睛边缘逐渐侵入黑睛深层,呈毛刷状排列;合并瞳神紧小症。诊断依据:自觉眼痛,羞明流泪,视力下降。黑睛深层呈现灰白色混浊、肿胀,荧光素染色阴性。有助诊断的相应辅助检查

瞳神紧小:

—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失灵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相当于急性前葡萄膜炎 瞳神干缺:

—瞳神紧小失治、误治,致瞳神与其后晶珠粘着,边缘参差不齐,失去正圆为特征的眼病。相当于慢性前葡萄膜炎

肝经风热肝胆火炽肝胆蕴热,火邪上攻 外感风湿内蕴热邪三邪相搏,上蒸清窍 劳伤肝肾久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邪毒内侵,或外伤损及黄仁 自觉症状

—红痛、畏光、视力下降、或见眼前黑影飞动 眼部检查

—视力下降 —抱轮红赤、白睛混赤 —黑睛后沉着物(尘状、羊脂状)—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色暗 —瞳神紧小、干缺,或见黄液上冲

诊断依据:眼珠坠痛,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后壁沉着物,神水混浊,瞳神紧小或瞳神干缺 散瞳(重要):1%阿托品眼液,散瞳合剂 糖皮质激素眼液

激素的全身使用或结膜下注射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第十三章 晶珠疾病

圆翳内障: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渐至失明的眼病。年龄密切相关。多见50岁以上中、老年。双眼发病,但发病时间及程度不一致。渐进性发展,病程较长,可仅存光感。症状: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屈光改变—核性近视、老视减轻、晶状体性散光。单眼复视或多视—混浊或水隙的棱镜作用。眩光—晶状体混浊,光线散射所致。色觉改变—对光谱蓝光端吸收增强;核颜色改变。视野缺损 体征:

1.皮质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常见类型,按发展过程分四期 1)初发期2)肿胀期(未熟期)3)成熟期4)过熟期 2.核性白内障

发病早,40岁左右。进展较慢,不易成熟。早期,核性近视。核色:黄→黄褐→棕→棕黑→黑。彻照法:中央盘状暗影,周边能见到眼底。与核硬化不易区别 3.囊下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表现。可发生于前、后囊下,后囊居多。后囊下,早期呈盘状,外观似矿渣,称盘状白内障。进一步发展,合并皮质与核混浊,发展为全白内障。前极盘状白内障少见 诊断依据

中老年发病。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光定位正常。裂隙灯:晶状体混浊。除外其它引起晶状体混浊的眼局部病变及全身性疾病 治疗 治疗原则:中西医的共同认识

早期,药物治疗,减轻或延缓晶状体的混浊

但至今药物仍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晶状体的混浊 晚期,严重影响视力,手术治疗 中医内治

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 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 右归丸加减 气血两虚 气血双补 八珍汤加减

阴虚湿热 养阴清热,宽中利湿 甘露饮加减 中医外治:眼药水,麝珠明目液、珍珠明目液等 手术治疗:待晶珠全混,翳定障老之时

金针拨障术:以拨障针断离晶状体悬韧带,将晶状体固定于玻璃体腔下方。但并发症多,目前不作为常规手术

西医学治疗 • 药物

阻止醌型物质的氧化作用:白内停、卡他林等 辅助营养类药物:Vit C;Vit E等 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等 其它治疗 • 手术

手术时机:视力<0.1,甚至<0.2 手术方式:囊内白内障摘除(ICCE)、囊外白内障摘除(ECCE)、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激光乳化白内障摘除等新进展、ECCE+IOL植入

惊震内障:指头部、眼部挫伤,或眼部锐器伤,损及晶珠,致晶珠混浊的眼病。胎患内障

系患儿出生后即见晶珠混浊的眼病。晶珠脱位与形态异常

第十七章 目系疾病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由于供应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睫状后血管的小分支发生缺血,致使视盘局部梗死,以突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及特征性视野缺损为特点的眼病(AION)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前部为多

局部血管异常、血黏度增加、血流低灌注等 单眼发病,也可累及另眼;多在50岁以上

自觉症状:视力突降,或眼前遮挡;可双眼先后发病,间隔时间不等 眼部检查: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

眼底:视盘全部或局限性灰白水肿、线状出血;后期视神经萎缩 辨证论治

风痰阻络 息风豁痰,活血通脉 导痰汤 气滞血瘀 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

阴虚阳亢 滋阴潜阳,通络明目 天麻钩藤饮合桃红四物汤

常加用:通络开窍之品:麝香、石菖蒲、木瓜、丝瓜络;活血之品:丹参、郁金等 治疗 眼科急重症,需要及时综合治疗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症治疗: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神经营养药、能量合剂、高压氧舱等 降眼压,增加眼血流灌注压 针灸治疗,有较大优势

青盲:是指眼外观正常,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的内障眼病 VEP:P波峰时延长或振幅严重下降 头颅CT除外占位 辨证论治

肝肾亏损证 补益肝肾 左归饮或明目地黄丸加减 气血不足证 益气养血 八珍汤加减

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开窍明目 丹栀逍遥散 气血瘀滞证 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治疗

针灸治疗、穴位注射 神经营养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

治疗原发病:及时治疗原发病,是对本病最好的预防

第十五章 神膏疾病

云雾移睛:是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飘浮物的眼病 化、变性、后脱离、炎症等)

自觉症状:眼前黑影飘动,或伴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神膏混浊(细尘状、团块状、絮状),或伴眼内的炎症,或眼底水肿渗出、视网膜退变 辨证论治

肝肾亏损证 补益肝肾 明目地黄汤 气血亏虚证 益气补血 八珍汤

湿热蕴蒸证 宣化畅中,清热除湿 三仁汤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

血灌瞳神:指各种原因导致眼内出血、灌入瞳神内外的眼病。

分血灌瞳神前部与后部,前房出血与玻璃体积血,本节主要介绍后部血灌瞳神 血灌瞳神不是单一疾病,是其它疾病的表现之一

见于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经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某些全身性疾病

自觉症状:眼前红花、黑影,甚至视力剧降

眼部检查:玻璃体内见尘状、条索状、团块状混浊,甚者不能窥进眼底,红光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眼部B超、FFA(出血大部吸收后)鉴别诊断:血灌瞳神/云雾移睛

病史:引起出血原发疾病/炎性玻璃体混浊与退变性玻璃体混浊 眼底表现:出血灶或相关病变/眼底水肿、渗出或退行性改变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早期止血,其后以活血化瘀血兼以软坚散结;如出血量大,病程大于1月或更久未有吸收,行玻璃体切除术,避免出现并发症;积极治疗原发病 辨证论治

肝胆火炽 清泻肝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虚火灼络 滋阴降火、止血散瘀 知柏地黄丸 心脾亏虚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归脾汤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

第十六章 视衣疾病

络阻暴盲是指因眼内络脉闭阻导致患眼视力急、剧下降,视衣可见典型的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致盲眼病 类似于视网膜动脉阻塞 发病急骤,多单眼 中老年多见 急重症、危害大

自觉症状:视力急、剧下降,或视野缺损,或一过性黑朦

眼部检查: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亦变细、串珠状;后极部视网膜(或相应区域)乳白色混浊水肿;黄斑樱桃红;日久水肿消退,视盘变淡;瞳孔散大、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 治疗:尽早尽快抢救性治疗,4小时内

血管扩张:亚硝酸异戊酯吸入、硝酸甘油含化、阿托品、妥拉唑啉球后注射„„ 降低眼压:眼球按摩、前房穿刺„„ 间断吸氧:混合气体95%O2+5%CO2 对因治疗、溶栓治疗„„ 辨证施治

气血瘀阻 行气活血,通窍明目 通窍活血汤 麝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枣、黄酒、老葱 痰热上壅 涤痰通络,活血开窍 涤痰汤 肝阳上亢 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镇肝熄风汤 气虚血瘀 补气养血,化瘀通脉 补阳还五汤 预后、预防与调护

4小时后抢救,效差,但不抛弃,不放弃!

后期,动脉如再通,黄斑樱桃红消失,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关注原发病,预防再次或另眼发作 饮食、生活、情志调护 一旦发现视力骤降,立即诊治

络损暴盲:指因视衣脉络受损导致以眼底出血,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单眼或双眼发病 致盲,并发症较多

类似西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或其所致玻璃体积血致视力骤降的眼病 自觉症状:视力突然下降

眼部检查:静脉粗大迂曲,火焰状出血及水肿,渗出,视盘水肿,黄斑水肿,新生血管 周边静脉血管白鞘、出血、闭塞、新生血管

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青光眼等)、增殖性视网膜脱离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理气解郁,化瘀止血 血府逐瘀汤 阴虚阳亢证 滋阴潜阳 天麻钩藤饮

痰瘀互结证 清热除湿、化瘀通络 桃红四物汤 心脾两虚证 养心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与干血期 治疗 针对原发病 中成药 视网膜激光光凝 定期复查FFA,防范并发症 玻璃体手术 消渴内障:因消渴日久,视衣受损,神光自内而蔽的内障眼病。

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力损害严重,最后致盲,类似于西医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自觉症状 :视力减退、飞蚊症、视物变形

眼部检查 :单纯期:微动脉瘤、斑点状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与黄斑水肿、血管闭塞、静脉串珠状或腊肠状扩张;增殖期:前期基础上,新生血管、纤维组织形成、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鉴别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 辨证论治

阴虚燥热证 滋阴润燥,凉血化瘀 玉泉丸合白虎加人参汤 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利水化瘀 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 脾肾气虚 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加味肾气丸或补中益气汤 肝肾亏虚 滋阴益肾,润燥生津 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痰瘀互结 阴阳互补,化痰祛瘀 左归丸或右归丸 治疗:

综合治疗,控制血糖、中药、激光、手术。控制血糖、血压是基础。定期检查眼底、定期FFA。全视网膜光凝、黄斑格栅样光凝。玻璃体切除手术

暴盲: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 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络损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目系暴盲:急性视神经炎等

视瞻昏渺:眼外观无异常,而视物昏朦的眼病。类似于临床葡萄膜炎、视网膜病、视神经疾患等

本节: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自觉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小、变形、变色

眼部检查: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或减弱;后极部,圆形或椭圆形水肿之反光轮(圆顶状盘状脱离区);灰白或灰黄色视网膜下渗出物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视野检查:中心暗点;Amsler方格表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喷射状或墨渍样渗漏 诊断依据

多发生于20~45岁男性

自觉视力下降,眼前灰黄暗影,视物变形,变色 黄斑区视网膜盘状脱离,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绿风内障(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以头眼胀痛,视力锐减,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发病急、病情重,致盲。应及时及早治疗。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多见。类似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病史。常有生气、阅读、散瞳史;家族史

自觉症状。头痛、眼痛。光华晕大(虹视)。视力骤降。恶心、呕吐等 拟副交感神经药(缩瞳剂):毛果芸香碱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指眼无明显不适,或时有轻度眼胀及视物昏朦,视野渐窄,终致失明的内障眼病

多为双眼受累,同时或先后发病。发病比较隐匿,易被忽略,危害大,致盲。类似于西医学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自觉症状

早期无症状,或感轻微眼胀。晚期视物不清,易撞人碰物,甚至失明

眼部检查。视力逐渐下降。视野日渐缩小。前房不浅,房角开放。生理凹陷扩大(C/D>0.6),双侧不等。眼压 诊断依据

视野缺损。眼压升高、或眼压在正常范围。视盘损害(C/D>0.6)房角开放相关特殊检查

眼外肌疾病

1.通睛(共同性内斜视):是指双眼同时注视时目珠偏于内眦的眼病。

2.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是以眼球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弱视:多指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使视觉细胞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检查黄斑中心凹无明显正常改变。

眼外伤

化学性眼损伤:

(1)病因病机:①碱性化学伤;②酸性化学伤

(2)治疗: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急救冲洗,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减轻眼部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提高视力为原则。

外治法:①急救冲洗:最迫切和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伤后立即就地用清水或氯化钠彻冲洗。②中和冲洗;③结膜下注射;④滴眼药水;⑤手术治疗。

(1)中和冲洗:①酸性伤: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②碱性伤:3%硼酸液冲洗;

③石灰致伤:0.37%依地酸二钠液冲洗。眼视光学

1.近视: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

2.远视: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不能形成清晰的物象。

上一篇:寒假兼职心得范文下一篇:德育特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