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

2024-07-28

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共9篇)

篇1: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

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

1光伏灌溉系统

(1)综合成本(初期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较架设电网方案及柴油发电方案均低。

(2)系统安装、操作、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由于光伏灌溉系统运行过程无运动部件,无机械磨损,故障率低,维护费用低。

(3)系统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利用,无环境污染,无需支付能耗费用。

(4)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具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值守。

(5)系统采用IP65设计,可直接户外安装,无需建设专用机房。

(6)使用范围广,不受地域、外部环境的限制。

(7)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实现水泵电机的软启动,避免水泵电机直接启动的冲击,可有效延长水泵及电机的寿命。

(8)可利用光照条件直接实现灌溉水量的自动调节,实现农田灌溉的用水平衡。

2光伏灌溉与柴油机灌溉系统费用情况比较

以1.1kW水泵供水系统为例,我们将光伏水泵供水系统与柴油水泵供水系统做了一个投资运行费用情况比较,(注:考虑到两者灌溉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基本无变化,故仅包括供水系统,不包括灌溉系统)。1.1kW光伏供水系统较柴油供水系统初期投资高11000元,但每年运行费用可节约14490元;这样投资光伏供水系统,当年即可节约3490元,第二年则可节约14490元。而且两年后,柴油发电机组基本报费,需重新投资,采购柴油发电机组。所以光伏供水系统较柴油供水系统,经济价值非常明显。37.5kW光伏灌溉系统方案设计(1)光伏灌溉系统方案设计基本条件本项目方案采用从深井中取水,根据业主提供的项目实施地的水文条件,水井动水位为井下40m;另当地主要灌溉月份为5月、6月、7月、8月,所以我们仅取项目实施地5~8月份日照时间模型,来作为项目方案计算依据。(2)光伏灌溉系统方案计算已知条件:水井动水位为井下40m,输水管等传输压力损失为6m,灌溉季节为5~8月,灌溉额定需水量约18t/h最大需水量约20t/h,平均日需水量约100t/h;光照强度如光伏灌溉系统方案设计基本条件所述。

3水泵的选择

H=ηh其中,H为光伏系统所需扬程;η为光伏系统扬程系数,取1.4;h为进水口所需压力,取70m;故水泵扬程选择H=70m;参考水泵选型手册,选择7.5kW深井水泵。水泵逆变器的选择根据水泵,对水泵逆变器、光伏组件行匹配。水泵输出功率为7.5kW,配套使用的光伏水泵逆变器输出功率为7.5kW,选用EHE-P7K5H光伏扬水逆变器。EHE-P7K5H光伏水泵逆变器具有的特点有:具有先进的启动技术、MPPT技术及高转换效率设计,保证系统效率最大化;因采用高效设计技术,保证系统出水量最大化,同等配置情况下,出水量为目前业内最高;具有精确PID调节功能,可实现智能化扬水系统快速、准确、稳定的全自动智能调节,可完全无人值守;自带无功补偿功能,确保系统功率因数,降低能量传输线路损耗;完善的保护功能,包括打干、缺水、过载、欠压、漏电等保护,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可根据用户需要,选配光伏/市电自动切换功能,实现光伏、市电的自由切换,增加光伏扬水系统的使用灵活性,对于供电不稳地区特别适用;包括各种远程通信功能,可远程查看、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模式;IP65防护等级的户外系统,适应各种应用环境,低安装成本;运行环境温度范围广,最高可达70℃;完备的系统保护机制,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如防盗、GPS远程通信、兼容市电输入等需求。光伏组件功率配置经验公式为:W=ηP其中,W为光伏组件功率;η为光伏组件修正系数,取1.4;P为逆变器额定功率。由式可计算出:光伏组件功率W=1.4×7.5kW=10.5kW综合考虑逆变器的输入电压、电流,并考虑到系统配置的经济性,本系统设计采用45块230W电池板15串3并连接,电池板参数。阵列占地面积计算选用的45块电池板摆放方式为2行23列的阵型排列,考虑到设计与制造的统一性,分别按8个阵列为一个子阵,共6个子阵,最后一个子阵空出3块电池板的空间,安装项目介绍牌。其安装后的照片。经过工程计算得:电池板安装倾斜角为50,电池板安装面积占地约为75m2;另考虑到电站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周围设置护栏,内部设人行检修通道等,综合计算,占地面积约160m2抽水量计算根据当地每月的日照和温度的不同分别计算了5~8月份的抽水量和输出功率情况,计算结果见表7。其中,5月份每天分时相关数据见表8。由以上所述可知,该7.5kW光伏灌溉系统5~8月份,在满足扬程要求的.情况下,每天抽水总量分别为:120t、117t、103t、99t,完全满足既定要求。

4方案的实施

上述方案设计完成后,于4月开始实施。由于4月我国东北地区尚未解冻,给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同时项目地点缺水缺电,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资又较为匮乏。但项目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从设计到完成灌溉系统的调试,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期在4月底完成灌溉系统全部改造工作,并交付客户使用,通过客户初步验收,有效保证了客户春耕季节的灌溉供水。为用户的节能、节水、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该项目实施中,我们发现由于实际水位较原始所提供数据有出入,实际水井静水位为地下15m,动水位为地下2m,故水泵安装地下28m。该项目设施的现场照片如图3所示。四项目实施后效果项目实施完成后,我们抽取一天进行实际抽水量的测试(用灌满一箱2.5t水箱所用时间计算)。从上述测试数据看出,平均抽水量约为30t/h(估算值),当天工作时间自早晨5:00至晚上18:00,工作约13h,故每天抽水量估算390t,远大于设计指标。项目交付业主使用后,恰逢春播季节,该灌溉系统不仅满足了业主自家田地的播种灌溉,尚有多余水以销售形式输送给周边农户灌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五经验根据笔者项目设计经验及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以下经验以供今后在类似项目实施时借鉴:

(1)项目地处东北,施工期短,要赶在春耕期前完成项目改造,必须在冻土情况下施工,这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又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故要实施类似项目,应做好规划,在非冻土季施工,可极大地节约项目成本。

(2)此类项目实施地点均为缺水缺电地区,所以项目实施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技术方案与施工方案均要避免在现场用水、用电。

(3)组件支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如积雪及风力,系统应能充分满足最大雪载荷及风载荷的要求。

(4)由于地处较为偏远的农田中,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防盗与安全,特别是光伏电池组件与水泵逆变器,当有阳光照射时,系统即可能带电,由于非专业人士的认知水平问题,可能有导致误触电的危险,所以系统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防触电的安全设计,包括增加防护栏、采用防随意插拔连接器的设计等。

(5)由于很多地区灌溉季节较短,如果仅仅将光伏系统用于灌溉,则在非灌溉季节,太阳能源却被白白浪费,为充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在条件的许可下可为用户设计光伏综合利用系统,即在灌溉季节,光伏系统用于农业灌溉,在非灌溉季节,可利用光伏系统实现人畜用水的提水;或采用蓄电池储能,用于家庭生活供电等。

5结论

对于广大缺水、缺电地区,较架设电网或采用柴油发电灌溉的方式,具有综合投资少、节能、环保、可靠性高、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对农业增产、增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篇2: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

随着光伏组件价格降低, 国家对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视和鼓励政策的实施, 光伏电站得以大力发展, 装机规模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BIPV模式的应用。大型光伏电站考虑到容量和损耗等原因, 采用逐级汇流就地升压的方式运作;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可靠运行、损耗、运行维护等因素, 目前高压并网方案大多数选择先就地升压至35KV, 再二次升压或接入既有升压站至送出电压。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电力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同时也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 成套装置方案越发成熟, 本文针对消弧线圈接地成套装置和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加以分析。

2 电容电流的计算

光伏电站电网的电容电流, 应包括有电气连接的所有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压器以及母线和电器的电容电流, 还应适当考虑当地气象数据 (主要是温度和辐照度) 带来的影响, 并适当考虑裕度, 以此作为确定接地方式、选择设备和整定继电保护的判据。

(1) 架空线路的电容电流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L线路长度 (km) ;Ue额定线电压 (KV) ;Ic电网电容电流 (A) ;

系数2.7用于无架空地线的线路, 3.3用于有架空地线的线路。

同杆双回线路的电容电流为单回路的1.3~1.6倍。

(2) 电缆线路的电容电流可按下式估算:

此外, 电缆电容电流还与电缆截面有关, 精确计算时需考虑。

(3) 变电所电气设备引起的电容电流增加值见表1:

电网电容电流增大, 超过10A时接地电弧不能可靠熄灭, 就会产生以下后果:

1) 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 对设备的绝缘危害极大甚至击穿;

2) 持续电弧造成空气离解, 易发生相间短路;

3) 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 易烧坏PT, 损坏避雷器以至其爆炸。这将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 因此必须结合实际考虑接地装置的配置。

3 消弧线圈接地成套装置

3.1 消弧线圈接地成套装置

消弧线圈接地成套装置系统见图1, 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电感电流以补偿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 将接地点的故障电流限制在10A以下, 达到自动息弧、继续供电的要求。

3.2 消弧线圈补偿计算

式中:Q补偿容量 (KVar) ;

K过补偿系数, 取1.35。

为提高补偿成功率和便于运行调谐, 一般需将分接头调谐到接近谐振点的位置, 并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 避免发生串联谐振。

3.3 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分析

变压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单相接地时, 流过故障点的故障电流相对较小, 从而允许线路不立即作用于跳闸, 继续带负荷运行。

微机自动跟踪消弧装置的使用, 并配套接地自动选线环节, 满足目前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电网运行需求。但需注意, 消弧线圈补偿实际上只能起到熄灭电弧的作用, 而不能抑制因弧光短路所引起的过电压倍数;此外, 当系统电容电流过大时, 消弧线圈很难达到理想的脱谐度而造成谐振的发生。

3.4 接地变压器

接地变为连接消弧线圈提供有效的中性点, 可适当调整电网的不对称, 其容量应与消弧线圈的容量相配合。接地变的特性要求是:零序阻抗低, 空载阻抗高, 损失小。一般采用曲折形接法 (Z形) 的接地变, 如ZN, yn11。

接地变容量的选择:接地变不带二次绕组时, 接地变的容量等于或略大于消弧线圈的容量;接地变带二次绕组时, 接地变的容量等于或略大于消弧线圈的容量加上接地变二次绕组的容量。

接地变理论容量计算公式 (接地变同时作为站用变, 二次侧接站用电) :

式中:Q消弧线圈容量 (k Var) ;S二次侧接所用电的容量 (KVA) ;功率因数角 (°) ;Sj-接地变容量 (KVA) 。

根据标准IEEEStd C62.92.3-1993中规定, 接地变压器容量需考虑10s的过载能力, 即容量理论计算值应除以相应过载倍数10.5。故此处接地变实际容量为Sj’=Sj/10.5。

4 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

4.1 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可降低单相接地时的暂态过电压、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和某些谐振过电压;产生的零序电压或零序电流, 能使继电保护装置迅速选择故障线路并切除故障。系统图见图2。

此方式对系统电容电流变化的适用范围较大 (接地故障电流一般为100A~1000A) , 确定接地电阻值后, 电容电流发生较大变化, 接地电阻对降低弧光过电压、消除谐振过电压的效果无明显变化, 所以在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或电网发展时, 可不改变接地电阻。

4.2小接地电阻的选择

IR为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中性点电阻Rn的电流, Uph为额定相电压, 则有IR=Uph/Rn;

4.2.1按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的要求选择

大量的试验和计算表明, 当IR=Ic时, 可将间歇性弧光过电压倍数限制在2.6倍以内;当IR=2Ic时, 可限压至2.3倍以内;当IR=4Ic时, 可限压至2倍以内;当IR>4IC时, 限压效果已不明显。一般取IR= (2~4) Ic即可满足要求。

4.2.2按保证继电保护灵敏度的要求选择

IR/IC越大, Rn越小, IR越大, 则故障电流就越大, 保护的灵敏度就越大。

4.2.3按减小故障点接地短路电流考虑

故障点的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越大, 对故障设备的损害越大, 此时Rn越大越好。

Rn的选择须根据电网的具体条件, 考虑供电可靠性要求、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倍数、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对通讯线路的干扰、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等因素, 综合分析比较, 选择效果最佳方案。

4.3 实例分析

系统信息:电缆长度20km, 电压等级为35KV, 选用干式变压器, 户内安装, 0.4KV变压器带负载200KVA。电缆型号YJY23-26/35-3*240, 配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

计算过程:估算线路电容电流, Ic=0.1*35*20=70A, 从限压和继保的灵敏性和可靠速动考虑, 宜选取电阻器通流IR=4IC=400A。

4.3.1 小接地电阻的选取:

电阻阻值Rn=35*103/1.732/400=50.5A。

选接地电阻器型号为:THT-ZT-35/50.5。

4.3.2 接地变的选取

接地变的容量S1= (35/1.732) *400/10.5=769.8KVA;

接地变带0.4KV二次容量S2=200KVA;

则接地变总容量Sj’=S1+S2=969.8KVA, 考虑裕量建议选取1000KVA;

选接地变型号为:THT-DKSC-1000/35-200/0.4。

5 光伏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考虑

光伏农业大棚等大型光伏电站集电线路较长, 单相对地电容电流较大, 在设计时对于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应予以重视, 避免发生短路事故危及电站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光伏电站接地装置的选择及相关计算参照以上章节。系统电容电流在可调范围内时, 可优先选用消弧线圈接地成套装置, 以保证供电可靠性;但当电容电流过大时, 为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则选择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 迅速切除故障, 避免事故扩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当光伏电站电容电流大于10A, 且升压至35KV后与电网直接连接时, 更换电网侧接地装置不现实, 则光伏电站侧需配接地装置且与电网侧接地方式保持一致, 以防两侧动作混乱, 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反例:直接连接时, 电网侧采用小电阻接地, 光伏电站侧采用消弧线圈接地, 若光伏电站侧发生接地故障, 引起系统电容电流的变化, 电网侧小电阻使继电保护装置迅速选择并切除故障线路, 即光伏电站侧故障造成了电网侧误动作;反之, 电网侧故障也会引起光伏电站侧误动作。

6 结语

电力科技日新月异, 各种接地装置都因其独到的优点得以发展;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这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 应结合电网具体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国内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 相关标准规范尚不完善, 组件质量、并网消纳、储能等很多技术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这也是实现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必然要求。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问题, 光伏电站的运行模式,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经过不断地实践、深化、创新, 电力技术、光伏应用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 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确定仍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光伏电站中常用的两种接地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介绍电站项目中性点选择需要进行计算的一般设计思路, 并对接地成套装置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给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光伏电站,电容电流,消弧线圈,小电阻

参考文献

[1]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电气一次部分) [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 中国电力出版社.

[3]李健, 于硕实.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设计、施工、运行与改造实用手册[M].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2006.

篇3:浅析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关键词 隐喻 诗歌 运用

1 隐喻的界定

隐喻即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大词典和学者对隐喻的界定。

《韦伯斯词典》:

Metaphor: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是一种凝练的明喻,明确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

《辞海》: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

亚里斯多德: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不难看出,他把隐喻看成是一种意义的转换形式,整个过程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代表与它相类似的其它词或事物。

综合所有的观点,得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是按照比喻构成成分在话语层面的表现形态以及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划分的,并以双方存在一定的相似关系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通常是“是”、“变成”、“成为”、“等于”等,重点突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

(1)历史岂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女孩子。

(2)学生不能只做学舌的鹦鹉,而应做有思想的雄鹰。

(3)Love is a war.(爱情是战争。)

隐喻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所以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件事物来认识另一事物,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简洁、形象和生动,使文章和说话更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举例

2.1 引言

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它不仅具有语言的一般性质,还有其特殊的特征:它是一种最浓缩最精炼的文学语言,能用最少的语词表达最多的含义,尤其是善于使用隐喻,使其表达的含义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路易诗(C. Lewis)说过: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可见隐喻在诗歌中的重要影响。

2.2 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举例

前面说了,隐喻的运用在诗歌中表现得极其充分,下面通过大量的例子分析来说明隐喻对增强诗歌感染力的作用。

Sweet spring, full of sweet days and roses,

A box where sweets compacted lie;

My music shows ye have your closes,

And all must die

节选自George Herbert’s Virtue

这节诗节选自Herbert的《美德》,整节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把“充满良辰和玫瑰的旖旎的春天”比作装满芳香的匣子,一幅流光溢彩,美仑美奂的春日景色跃然纸上,读者从中体味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姿、流动变幻的美。

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

Or leave a kiss but in the cup,

And I’ll not look for wine.

The thirst that from the soul doth rise

Doth ask a drink divine;

But might I of Jove’s nectar sup,

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

节选自Ben Jonson’s Song to Celia

这里通过隐喻的运用,诗人把Celia那迷人的目光比作一杯佳酿,并希望在这杯佳酿中能留下Celia的一个热吻,在诗人的心目中,Celia就是伟大的女神,神圣而又不可侵犯。这样运用把Celia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用她寻找光明

“黑夜”是那个时代环境的隐喻,“光明”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追求、信念;这首诗的整体也是运用了一个矛盾的隐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她寻找光明,来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再来看E.A.Poe的诗The Raven的节选:

Then this ebony bird beguiling my sad fancy into smiling

By the grave and stem decorum of the countenance it wore,

“Though the crest be shorn and shaven, thou,” I said, “art sure no craven,

Ghastly grim and ancient raven wandering from the Nightly shore-----

Tell me what thy lordly name is on 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这节诗中,作者应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把“冷冷寂寞的夜晚”比作“阴暗的阴朝(曹)地府世界(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因为在古罗马和希腊神话中,Plutonian是死神和阴朝(曹)地府的统治者,这里用他来泛指阴间冥府,表明作者失去的恋人将永远不再回来,从而衬托出他的极度悲痛。

笑脸

就像货币没有出现之前

最直接的易货一样

我用自己的笑脸

换来别人的笑脸

这里诗人以人类利益交换关系中的“易货”来比喻现代人不断挤出笑脸与他人交换某些利益这一糟糕图景,表明了诗人在某一个生活瞬间对于现代生存空间的形象性的感悟,从另外一个侧面揭露了人们以一种虚伪的方式在生活以及他们的无奈。

总之,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隐喻。它在诗歌中负载着抒发情感、塑造意向、组织叙事和意境的功能。通过其合理应用,可以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可以把具体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外,还可以实现具体和抽象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使诗歌的阅读更具有阐释性,比如上面所举的《笑脸》就属于用抽象事物来喻具体的事物的例子。

3 小结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与诗歌密不可分,可以说,它是诗歌的主要构成部分,许多学者甚至把隐喻看成是诗歌的内涵,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我们可以说:有诗的地方就一定有隐喻。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值得注意的是:隐喻的使用涉及到所用的词的意义的象征关系,因此要考虑到彼此之间的相似(resemblance)性,否则隐喻的正确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曙中.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姜涛.美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 苏煜著.英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

[8] 孙芳琴.语用与文化比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8.

[9] 黄兆杰.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篇4:浅析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

关键词:方言,电影,运用

自2006年宁浩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全国火爆上映后, 人们看到了方言给影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 从而对方言电影燃起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热情, 使得人们开始重审方言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方言为什么能够成为电影成功的表现手法?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是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我国方言电影发展概说

本文所使用的方言概念不同于语言学上的严格划分, 例如山东话、四川话、陕西话、河南话等都是人们宽泛、简单的地域划分, 是在严格意义上与普通话相对而言的。语言学意义上的方言在当代电影中极为罕见, 即便有, 也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发行放映。最早的成规模的方言电影是粤语电影。1933年汤晓丹导演的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就是粤语配音。其后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繁荣的香港电影业出品的电影大多是方言电影。由于岭南文化独特的地域特点, 早期粤语电影在中国内地影响并不大。

方言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是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成熟的。其实,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电影发展的初期, 方言就作为一种笑料和戏剧性的点缀出现在电影中。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庞浩公在宴会上逗趣, 便用上海话说“大闸蟹乘飞机, 悬空八只脚。”到六十年代拍摄了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 但在国家推行普通话的环境下, 方言在电影荧幕上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方言电影才真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1992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中用陕西话, 1998年用天津话拍的《没事偷着乐》, 同年用河北延庆话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 还有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但是这个时期, 从电影的主创人员和观众都没有料到方言电影会形成现在的火热局面, 大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潜意识的应用和观赏阶段。

2000年以后, 方言更是活跃在电影荧幕上, 形成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如《疯狂的石头》中的四川话、广东话、河北话, 《三峡好人》中的四川话、山西话, 《高兴》中的陕西话, 《孔雀》中的河南安阳话, 《鸡犬不宁》河南开封话, 《芳香之旅》云南话。这时, 方言已经不是点缀, 也不是潜意识的运用, 而是作为影片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之一, 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方言在电影运用中的作用

方言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尤其在近几年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以产生方言电影热潮, 不能不说方言对于电影的表达是具有独特之处的。

首先, 方言能有效塑造人物性格。

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 塑造真实、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影片成败的关键, 而语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那么, 在特定环境中,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用普通话还是方言, 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方言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塑造丰富的个性化的人物。提到电影中的方言, 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影片中的领袖人物。如《西安事变》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如《大决战》中的陈毅用的就是四川话, 一句“啥子道理哟”川味十足, 也很好地表现了陈毅元帅火辣的性格。所以, 方言的本色刻画更能体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 唤起人们对领袖的怀念与敬意。

最初的电影方言还只是运用于领袖人物, 范围非常有限。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 创作者出于对纪实美学的追求, 将方言实践于各类电影人物之中。方言对人物塑造的优越性逐渐引起了各方关注。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 全片运用陕西方言。这部影片在国内外均获得高度赞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巩俐的表演, 而她那口地道的陕西话更是将陕西人的倔强鲜明的表现出来。如《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是一个说着浓郁方言的土里土气、憨厚老实的农民工。如果让傻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就没有了傻根这憨厚朴实的经典形象了。还有贾樟柯在他的故事片《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中都使用了方言。

正如日本语言学家藤原于一在《方言学之原理》中指出的“我很早就把方言改称生活语了, 我把人们所说的方言学看成生活语言。”可见采用方言不仅可以让人物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更不容易遗漏环境本身的生活信息, 反而让人物置身于更为可信的环境中, 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其次, 方言有助于还原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

青年导演王全安认为, 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叙事时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能为影片增加镜头所不能表达的生活质感, 可以表现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以达到影片写实化的效果。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 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与最底层的蕴涵。它往往能有效地追加、凸现镜头所无法企及的地域风情和生活质感, 为人物提供更加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

在三、四十年代的影片中, 方言往往单纯的作为环境的解释, 如当镜头出现大街、茶馆这样的环境, 经常可以听到小贩用方言在吃喝、叫卖。当然, 这是对人物生活环境的最简单的还原。在分析当前的方言电影热时, 人们重新看到了方言表现生存状态的效果。杨海婴说《鸡犬不宁》挥的是“被生活甩出来的人”。影片描写了在具有浓郁河南地方风俗的开封, 一群因剧团不景气, 而各谋出路的豫剧演员的生存状态。所以说, 地域性强的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负着传递地域文化的责任, 而方言是重要的载体, 它代表了民间最纯正生动的生活形态。独特的语言诠释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流动而浓郁的方言中被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如《天狗》中, 村民的无知与软弱, 村霸的蛮横与可恶、主人公的执着与正义, 在山西一个小山村中激烈地碰撞。而对山西方言的运用使得影片是矛盾冲突与人物艰难的生存状态得到了真实的还原。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如果没有了上海话, 也就不复能称之为反映旧上海生活氛围和味道的图景。还有《三峡好人》、《立春》、《孔雀》等都通过特定语言展示了人物生活的无奈与悲凉。

第三, 方言创造独特的喜剧效果

2006年《疯狂的石头》将方言的幽默气质表现的酣畅淋漓, 其由各种方言汇聚的台词, 幽默搞笑且韵味十足。比如男主角包世宏的重庆话声音大、语速快, 一句“公共厕所吗,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遭遇两伙盗贼入寺盗宝的愤然心理表现的酣畅痛快。而来自香港的国际大盗麦克, 粤语口头禅“我顶你个肺”, 更是成为了当红流行语。还有“助理四眼”, 的成都方言, 比如“狗日地, 高科技嗦, 无人驾驶, 没看到老子的车上写着‘别摸我’么”, 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奴性本色, 而对宝马 (BMW) 的篡改也标榜为经典中的经典……总之, 在这部影片中, 方言的成功混搭造就了影片无法超越的语言魅力。随后, “方言拯救中国电影”的讨论也被推上了浪尖。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可取, 但可以看出, 方言确实为中国电影作出了一定贡献。

方言通过搞笑来增强戏剧性效果的作用在早期中国电影就存在了, 如《乌鸦与麻雀》中, “小广播”躺在睡椅上计算将来可能到手的财产, 一高兴便用上海话叫道“发财了, 发财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中, 方言主要作用为制造喜剧氛围, 运用的恰到好处, 如陕西话演绎的“安红, 额想你”。还有《手机》中张国立的四川话“做人要厚道”……总之, 在这类影片中,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辅助语言, 起点缀作用, 主要在于逗乐, 增强影片的喜剧效果。相对于第五代导演的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运用方言, 第六代导演更是将方言进行到底。如今引人注意的是大量涌现的以方言为主要语言的电影, 如《疯狂的石头》、《没事偷着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斗牛》等, 都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着百姓的生活百味。

三、方言电影的局限性

方言电影的优势是不容否定的, 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困难重重。电影属于大众娱乐, 其经营模式使得它必须拥有强大的流通范围;而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 必然造成方言区之间的交流障碍, 尤其是南北方言。那么, 电影与方言之间就多少都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电影在流通区域上的局限性。如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大碗》、《不见不散》等, 就出现了南冷北热的局面。抛开影片叙事风格, 但就其浓郁的京味语言就使南方观众不得其乐。同样, 大量的粤语电影也只得转为“国语版”才能在内地上映。所以, 方言的地域性阻碍了电影流通的畅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许多影片对方言进行了加工改造, 使方言在不失其地方色彩的情况下又能为大多数人理解。或者说普通话时带上一些方言的语音语调或词头词缀, 或者运用一些标志性的方言词汇, 而发普通话的语音。总之, 这都是为了让方言电影具有更大的受众范围。

当然, 要达到理想效果, 并不是所有方言都可以作为电影的主要对白的。比如东北话、北京方音土语、天津话、唐山话、陕西话、山西话等, 其都属北方方言, 发音基本都与普通话接近, 所以拥有较大的受众群体。而上海话、广东话之类就很难达到推广效果, 大多是作为点缀性修饰出现在影片中。

总之, 纵观方言电影的发展, 我们看到, 方言在塑造人物形象、还原生活状态、制造喜剧效果方面都体现了优越的价值作用, 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气象。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方言不可忽视的地域性也局限了其发展。当一部《疯狂的石头》引爆方言电影热之后, 陆续面世的相似类型的电影似乎难于将其超越。当人们出现审美疲劳之后, 方言电影的出路又在何处?可见, 方言电影给中国电影业带来惊喜之余, 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定峰:方言:塑造电影人物形象的有效工具[J], 电影文学, 2007年第14期

[2]马可:方言电影:文化意识的苏醒与深化[J], 观察与思考.2006、9

篇5:浅析光伏在浇灌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心理测试;侦破案件;依据;意义;要求

所谓心理测试技术,是指具有心理测试资格或者技术的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用心理测试仪设备记录测慌对象在回答所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对被测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的活动。所使用的心理测试仪设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慌仪”,它实际上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了解受询问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案。真正的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所以俗称“测慌”,“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人的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一、心理测试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证明,人在说谎时生理上会同时发生一些变化,从生理学来讲,这些生理参量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自主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测慌仪”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讯中,依据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无法克制地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作案人心理上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映暴露出来,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记录下来,汇集形成或知情或参与或无辜的结论。

二、心理测试技术的实践意义

一是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指明侦查方向。在侦查工作前期,侦查人员根据初查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犯罪事实,发现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嫌疑对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真正的犯罪分子。但作案者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犯罪,其辩解可能一时间难以查证,这时如果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迅速排除无辜嫌疑人,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然后围绕重点对象开展侦讯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破案效率。

二是审查判断证据,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有助于深挖犯罪。特别是在侦查受贿案件时,经常能遇到嫌疑人的口供与证人证言在受贿的数额、情节等方面表述不一致,存在分歧和矛盾,或者是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截然相反,证人说送了,嫌疑人则根本否认,而受贿过程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找不到第三者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嫌疑人在说谎,就可以印证支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增强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的信心。对于有证据显示涉嫌多笔受贿事实的嫌疑人,借助心理测试还可以为深挖犯罪提供审讯方向。

三是有效利用心理测试,深挖窝案串案。在查处涉及多人次多事件的举报信时,对已经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进行涉及其他人员犯罪情况的心理测试,可以据此帮助侦查人员判断是否存在窝案串案,有利于对窝案串案的查办。

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侦查、判断案情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测试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并不包括心理测试结论。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0日在《关于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测试技术在实践意义上只能定位于侦破案件的辅助手段和审查判断案情的有效工具。

三、心理测试技术的要求

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可能。

(一)测试主体要求

由于心理测试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对图谱的分析、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等都依赖于测试主体的经验与能力,测试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对于测试主体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取得相关的资格。

(二)测试客体要求

对于测试客体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人员,比如嫌疑人、举报人、相关证人等;二是必须排除测试客体不是不适合人员,比如精神智力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

(三)测试程序要求

一是测前准备阶段。主要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履行必要的手续。测试技术必须在征得被测试人员的书面同意、签署相关文件后才能进行;第二,进行测前交流。这是整个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能否出现应有的反应,取决于他在测试前是否处于测慌所需要的心理狀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需要通过测前的交流来引导和调控的。根据了解到的案件的客观情况以及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情况,测试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与调查事件无关的中性问题,与调查事件有关的问题,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被测人员肯定要说谎的问题。

二是测试阶段。为了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测试必须在封闭安静的场合进行,除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特别是侦讯人员不得在场,对于未成年的被测人员应当允许其近亲属在场以稳定其情绪。

三是对图谱的分析评判阶段。主要是根据图谱分析得出被测人员是否在说谎的结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记载测试结论的文件应该由被测人员署名。

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对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使用过程中的法律程序、测试主体的资格、被测试人员的限制规范、仪器的生产销售等作出规定,以规范心理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斌.浅议现场勘验人员的勘验能力[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篇6:浅析意境在东方园林中的运用

周谷城先生说,“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意境是“境生象外”“虚实相生”“可意会,不可言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美学理论家杨辛、甘霖则认为,“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官)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创造了意境的神与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创造了意境的无限情感。总之,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园林意境不仅仅是艺术境界,还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尤其是东方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的美,特别是东方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及日本园林,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

1 园林意境的特点

园林意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情感等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反映了美学思想、观赏价值及精神境界。园林意境因景观、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其创造是在对自然和生活热爱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与诗画不同,诗画的意境借助于语言、线条、色彩构成作品,而园林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作品。无论是园林还是诗画,其意境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景象,都需要“景外之景”“境生外向”。因此,园林意境同诗画又是紧密相连,正所谓“诗情画意”是也,在美学上园林意境与诗画的共同之处即是“情景交融”。

在园林建筑及布局中,对意境的追求往往是“意在笔先”,并赋予对象强烈真挚的情感深刻认识所表达的对象在艺术上使情感再现。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特点。

2 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

2.1 中国园林意境的特点

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不同。比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皇家霸气的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精致、小巧、古朴、淡雅,表现出清风淡雅、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格。但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是“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的,既在建筑中观赏风景,又是在风景中观赏建筑,所谓山水交融,错落有致。中国园林在意境的表达方式中常借助于引景、借景等手法,使迂回曲折的景色变化无常,细细品味好似一幅构图完美的立体画,人宛如画中游一般。

中国园林意境讲究对自然界中自然美崇尚的追求,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其意境的表达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园无水则不活”,中国园林有石就配有水,有水就水点石,“水随山转,山因水活”[1]“水石结合”透露出自然真理,其目的是要营造出水落石出、乱石崩滩的意境。这种因情联系,从有限到无限的模拟自然景观的意境表达,不仅仅是中国文化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也是让游者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意境。

2.2 意境在中国园林的景名、题咏中的运用

中国园林意境的艺术升华,常常运用在景名、题咏上。好的景名、题咏含义深,意境高,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创造出园林“景生象外”的意境。苏州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就“沧浪亭”园名来看就意境深远:让人想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境以及联想到那千古流传的渔歌。又如避暑山庄承德烟雨楼,单单“烟雨楼”的楼名就使人联想到湖上雾漫,状若烟云的如诗如梦的美景,也让人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江南的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无尽的历史联想。中国园林的景名、题咏意境往往还会从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境界,使情感进一步升华。比如苏州拙政园内一座临水小亭,每当夜深人静,清风徐来,明月当空,水天相映,一派清净幽深的景象。此亭据宋代词人苏轼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取名为“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苏轼是“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2]。清风、明月象征淡泊名利、清幽纯净,因此亭名“与谁同坐轩”也暗示着园主孤高、清廉的品格。这种从表象上升到精神境界即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3 植物象征意义在中国园林意境中的运用

中国园林还常常利用植物的特征表现特有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表现与民族习惯以及文化风俗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松树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兰花象征清新高雅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廉的君子之风;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的气质。在文化风俗中,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松竹梅象征岁寒三友;桃李杏是春风一家。这种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不仅使中国园林意境在艺术上升华,还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内涵。扬州个园,因园主爱竹,园内广种修竹,因竹叶形同“个”字,故称“个园”[1]。竹子象征宁折不弯的清高廉洁之气节,这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的意境,同时隐喻主人“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该园不叫竹园是因为利用植物的特性进行园林意境创作,更能形成共识,引起共鸣。

3 意境在日本园林中的运用

3.1 日本园林意境在枯山水中的运用

在日本园林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枯山水园林艺术。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意境。以白砂不同波纹,通过人的想象、顿悟赋予景物意义[3]。枯山水中以砂代水,象征水面的白砂石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波澜壮阔。枯山水使用的石头坚硬、峻拔、厚重,体现着阳的刚劲、雄浑,显得气势浑厚。此“水”此石,意为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刚柔并济、阴阳化合。在枯山水园林中所点缀的花木,常使用矮株,其特点是保持自然形态。因此,枯山水不仅仅是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联想艺术。

3.2 日本园林意境在茶庭中的运用

日本的茶庭亦可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的代表,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茶庭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约素雅的情趣,其格调洗练,突出“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表现寸地而又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茶庭设计尤其在意幽雅及恬逸的境界,园内石灯是唯一的小品,沧桑厚重的石灯营造和、寂、清、幽的氛围。园内植物主要是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没有其他观赏花卉,这种“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的宁静让人沉思冥想。一切朴实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

3.3 日本园林意境的特征

与其说日本园林是精神境界,不如说是美学意境,在自然中寻求美的真谛,在美中寻求自然情趣,以追求山间隐士生活的静谧。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表现了日本的美学观念,使园林具有简朴、自然、幽玄、脱俗等特征。日本园林创造在于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也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境界,正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表达,是心灵的洗礼。

与中国园林相比,日本园林具有一幅水墨山水画的意境,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以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在无形之处得山水真趣。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的艺术。

4 结语

园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工斧凿的景观,都强调意境的产生,强调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在园林中,建筑与山、水,景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创造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而是生命的艺术,是诗情画意的音乐空间构图,是变化、发展的艺术。只有在意境的运用下,才使园林更耐人寻味,引兴成趣,才使园林从生活美、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精神美,从而引起共鸣。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其园林建设风格各异,但建筑师们所表达的意境却存在同一性———艺术美。设计师们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建筑形式来展现各民族的园林特点,挖掘民族深处的灵魂精髓所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时,我们要尊重民族、尊重历史,保护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各种园林特色,以最佳状态的情景为意境主题创造出更具有魅力的东方园林意境

摘要:由诗词展开,简要分析意境的内涵,阐述了园林意境的特点及与诗画的区别和联系,并结合相关景观实例,重点分析了意境在中国园林及日本园林中的运用,最后总结出意境在园林建设中达到的艺术境界与探索园林意境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境,园林,美学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2]彭立三.文学审美对于景观意境的意义[J].山西建筑,2008,34(17):72-73.

[3]杨海浪.浅析园林意境[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8-140.

篇7: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有效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关键作用,才能达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合理;辅助作用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并非是多多益善,而是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导。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效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要随着提高,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所以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 最主要是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篇8:浅析材料语言在版画中的运用

我国第一部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明确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以看出依靠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来表现美的特征自古已有。版画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追溯版画中各个版种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材料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又和前沿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纸的发明和制造为木版画的出现奠定了物质材料基础。由于印刷所使用材料媒介的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分支,现分为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铜版画诞生于金属工业的发达以及雕刻腐蚀技术的纯熟的欧洲地区。印刷机、腐蚀等制版技术的发展发明奠定了铜版画的技术基础,逐渐在欧洲各国形成一个非常繁荣的铜版画市场。十八世纪,油水不相容这一化学变化的发现,石版基于这一原理,应运而生。由于可以使用油性材料在石版上可以自由绘画,所以这使在保留版画的“版”味儿的同时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二十世纪,丝网版画的发展由绢印到化学纤维的网印,同时制版方法采用感光制版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当今版画种类中,新增了利用高科技数码技术的数码版画,用墨点作为其造型语言,这一版种为版画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综合材料版画也在当代迅猛发展起来,它采用各种不同的肌理材料的拼贴组合,以及和水性或油性媒介材料的结合使用,使版画的面貌风格多样。综上,今天的版画已经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版画,各种材料语言为版画创作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材料的发展促进印刷技术的拓宽,催生了与时俱进的版画种类。

二、材料的肌理语言

材料是构成绘画的物质基础,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肌理,如木刻的木纹、铜版的金属划痕、石版的砂砾、丝网的网眼等。这些肌理语言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且伴随材料产生的时代和发展的过程被人为的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材料的肌理和印痕给人的视觉感受同人们的审美经验有着很大的关联。例如:木板给人古朴沧桑之感;金属板给人铿锵有力之感;石头给人坚硬和沉重之感:丝网给人有韧性和透明之感等等。作品从产生到欣赏完成,这种思想的交流除了绘画技艺外还有对材料的各自理解的交流。因此,材料媒介的不同亦会形成不同的绘画语言特色。

三、材料在版画中的运用

如今,版画家放眼于程式化之外,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版画的材料。综合版画的发展迅速,其艺术效果使得人民大众眼前一亮。综合版画的”综合”,不只是各种材料简单的组合拼凑,而是把材料自身作为视觉元素,将材料作为艺术语言的本身来组织构成画面。综合版画可以分为综合水印和综合油印版画两种。综合水印版画在古老的木板水印版画方法基础上,拓宽了对材料的运用。通过对多种材料的组织拼贴,将材料的凹凸肌理转印到纸上。而转印所采用的水性颜料干湿、浓淡、虚实、强弱变化层次和肌理语言的创意结合,营造出淡雅、含蓄、抒情等独具东方艺术风格的韵味,形成了东方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作品系列版画享誉艺坛。《西递村系列》版画影响了皖南山区的古老村落西递村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该村在2000年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他曾说:“古老建筑斑驳的风火墙,低矮倾斜的木屋和由此而产生的肃穆苍凉的气氛,迫使我必须寻找一种更为真切、细腻而严肃的表达形式。”他对于材质的思考和娴熟的驾驭本领使他探索到了这种运用综合材料的水印版画。创作手法上他将凹凸印的创作原理引入传统水印中,利用装修壁纸、卡纸、金刚砂等各种材料的肌理经造型组织在纯白纸上转印出了独特的马头墙、房屋、牌坊等宁静肃穆的文化遗景,其印痕完美的表现和诉说了他对徽派古民居文化深厚情感。而他的画面中惯用几种不同层次纯色色块的排列安排,从而表现出时代与漫长岁月的历史遗痕。而综合油印版画揉进了平、凹、凸、漏等几个版种特点,充分挖掘了材料语言的质感表达力。西方艺术家海特利用油墨性能进行的“凹凸并用”、“一版多套”是版种综合的开始,后经国内版画家廖修平主持研习后在国内推广开来。代表作如版画家杨峰的《线偶》,他的综合油印版画作品采用木板、金刚砂、白胶等材料制版,利用“凹凸平并用”的原理上色转印,使油墨叠加黏结在纸上完成作品。他的作品凹凸处互印互衬颜色,这种新的形式打破了之前版画一版一色的规矩,饶有趣味。木版痕迹在油墨精准的接触下,呈现出以印痕代笔的印刷趣味。让原有的材料陌生化,而多种材料又会产生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相互影响的效果。当代版画家邱志杰于2000年版画作品《轮行天下》,其生动巧妙的运用了自行车轮的痕迹,同时将自行车再现作品现场,诠释了物质材料的印痕美。徐冰的作品《何处惹尘埃》将在911事件中收集的尘埃吹散落定到展厅中,形成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艺术作品。作品的创作汲取了铜板画中的飞尘技法,灵活机动的营造了这一作品的氛围,引发了大众由这一过程而对生活的思考。由此可见,材料语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四、总结

版画的创作从板材的选择开始,通过对材料语言进行有效的组织运用,从而准确的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材料的拓宽和发展,对版画材料语言的研究,艺术家们的作品会更有生命力,更能使人民大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黑崎.彰,张珂,杜松儒著.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篇9:浅析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历史图片 历史信息 运用

历史图片既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运用历史图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教师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大量的图片资料留存下来,作为历史教材的补充,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在历史教材中。作为一种史料,应该充分挖掘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一、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5史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图片所蕴含的信息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一目了然,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教材中提到了“出超”和“入超”的概念,学生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很难把握。笔者在处理这两个概念时,展示了一幅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进出口总额对比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中国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所以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相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通过表格里的数字的大小多少来理解“出超”和“入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两个概念。

2.历史图片让课堂更加生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觉得历史学科很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在高三总复习时尤其明显,而图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弥补了传统的历史教学——“和尚念经”式的不足。如在讲中国古代经济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古代货币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货币,要求学生就观察到的结果来回答中国古代货币有哪些特点,以及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文字的补充、延伸,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地图与图片、全图与扩大图、整体图与局部图相互补充,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比如在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时,教师除了文字上的解析以外,可以配备一些适当的图片来加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例如展示汉代与清代的行政区划示意图、唐代与明代进士南北方录取人数的对比图表、古代对外交往水陆交通要道的变化图等,用来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4.历史图片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子,有助于学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图片记录了一定时期社会的面貌,是社会真实情况的一个缩影。对历史图片的分析与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复习中国服饰变迁这一课时,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一组有关中国各时期的一些服饰图片:唐代的女装、宋代的服饰、清代的旗袍、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建国初期的列宁装、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服饰。通过对某一时期服饰的学习,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近代以来推动服饰变迁的原因。学生结合图片大致可以得出:唐代女装低胸,说明唐代的风气较为开放;宋代服饰严谨,说明当时理学盛行等等。学生在对比图片中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对历史面貌也有较为真实的认知。

二、历史图片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图片是《历史》教材的“活化石”,不管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其他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历史教学中又如何来实施呢?

1.历史地图的教学策略。历史学科有两大基本要素:时间与空间。与文字介绍空间位置相比,历史地图更具优势,历史地图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它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在教学中往往要借助历史地图来诠释历史知识,同时,历史地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是架通史地综合的桥梁;古今对照,是架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高考命题中,考查空间知识较常见,例如:古代的水利工程、宋代的瓷器名窑等。

2.历史图表的教学策略。历史图表更多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可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增长或是减少来判断某一事件的变化趋势,让学生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变化、走向,通过数据的对比,了解不同时期同一事件的发展轨迹,进而得出数据变化所体现历史现象的原因、趋势、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历史照片、实物图的教学策略。对于这一类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知识“由表及里”度的演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不能仅停留在图片的层面,更多的是要掌握图片背后透露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是高考命题对历史教学方向的指引,更是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4.古迹遗址图的教学策略。这类图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就是讲述古迹遗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即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第二个角度,让学生体会、感受古代中国文化的气势恢宏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第三个角度就是从经济效益层面来考量,把古迹遗址作为现代旅游资源来开发,使其造福于人类。

三、图片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教师选取的图片必须具有真实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片处理技术日益成熟。所以在选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甄别,去伪存真,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犯盲目拿来主义的错误。图片的真实性更能反映历史原来的面貌,反之,则会误导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2.选取图片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有关某一历史话题的图片大量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图片时要做足功课,善于发现图片的含金量及其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精”在于图片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够反映、解释当时的社会特征或社会现象;“精”在于一系列图片中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富有说服力;“精”还在于图片所包含的信息能够承上启下,能够多角度地反映社会当时的“现实”。

3.选取图片时,要考虑既要有横向比较图片,又要有纵向比较图片。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当今高考命题趋势之一。图片的横向比较,考查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的不同点与各自的特点;图片的纵向比较,考查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的演变趋势。通过不同的切入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示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引发对比,训练比较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选取图片应与我们的历史教学密切联系,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图片作为历史教学素材之一,是除文字以外记录历史知识的第二大载体,是辅助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选取的图片要有代表性,做到有图有真相,切实服务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和牵强使用图片。

5.选取的图片要能为教师所充分掌握。教师在使用每一张教学图片之前,都必须对其内容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学时详细地对学生作出说明。如果图片的文字说明不够清楚且无法找到相关的佐证材料,以至于教师不能确切掌握图片的内容时,则宁可舍弃这样的图片,否则若因介绍不清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就失去了使用图片辅助教学的意义。此外,挑选图片时,教师也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适合观看的,如果有充分的图片可供选择,最好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如此方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工业博览会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参观上海世博会自己拍的照片,既生动又真实。

总之,随着课改工作的大力推行,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图片教学的魅力也日益彰显。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摸索,充分发挥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让历史图片不再“沉默”。

上一篇:走在人生路上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