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电梯产业集群调查

2024-07-05

南浔电梯产业集群调查(共4篇)

篇1:南浔电梯产业集群调查

换个姿势领跑

——南浔电梯产业转型路径调查

“巨人通力”在全国电梯行业排名榜单排到第八,税收排名全区第一;“沃克斯”花巨资请来职业经理人„„新年伊始,记者在南浔电梯产业园采访时不断听到一批龙头企业的好消息,让人兴奋不已。

这两天,南浔区正在开“两会”,区委书记高屹在不同的讨论现场,还不忘与代表、委员们探讨电梯业如何转型升级,不忘鼓励企业家向全国市场占有率20%的目标冲刺。事实上,南浔的电梯产业已拥有全国12%的市场。

这一切的背后,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南浔电梯,正换个姿势领跑!这正是南浔电梯产业始终坚持加快转型有股劲,做到借智借力有巧劲、产业升级有韧劲,在鼓劲增压中早转快转,在早转快转中赢得主动。

路径一 技术创新战略

高屹对记者说,转型是艰难的,对于电梯企业来说更为不易。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南浔一批电梯企业正跳出粗放发展模式,改变只赚辛苦钱的状况,通过技术创新,闯出了“就地升级”之路。

“在去年的技术创新投入上,‘巨人通力’拿出的是4000多万元,‘沃克斯’拿出的是1000多万元。”南浔区发展改革与经济贸易局局长施小平说。

这么多的钱投下去有收益吗?“巨人通力”董事长钱江作出一个手势:5∶5。“我们已经连续5年保持行业增速第一的纪录,每年订单均以50%以上的速度实现快速成长”。在钱江看来,技术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在市场竞争中就有发言权。在与通力合资前,“巨人”的产品研发主要遵循跟随战略,市场上什么产品好销,就如法炮制。可是,跟随只能得益于一时,不能获益于长久。

去年4月,“巨人通力”投资2000多万元的研发大楼落成并启用,成立研发中心,建立了60多人的研发团队。2010年,公司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浙江大学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高速高舒适性曳引式电梯的关键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开发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整机产品获得了上海世博会船舶馆、瑞典王国馆、长春轻轨等重点项目订单,部件产品发展了通力、迅达、东芝等高端客户。

日前,记者在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新厂房里看到,投资1.65亿元建设的新厂一期工程已进入生产阶段,投资1000多万元的电梯试验塔也已封顶。

“这个电梯试验塔总高度为108米,无论是高度还是速度在电梯行业均属领先„„”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林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在试验塔中安装每秒6米的高速电梯。龙头企业“转”得快,中小企业也在“深耕细作”中挖掘竞争力。采访中,一大批率先转型的中小企业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怡达和谐电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间接式曳引机”、“间接机动电梯”等10件专利;“恒达富士电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19件专利,其中6件专利已被授权,企业又成功开发了“微电脑控制防故障自动扶梯”、“新型高制动安全观光电梯”两只省级新产品,目前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来。路径二 人才引擎战略

“一个领军人才做活一个企业”,这两年成为南浔电梯业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他们从制造集群向智慧集群升级的主力。“巨人通力”用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巨人通力”以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为重点,与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

士谭建荣,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子辰和浙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梅德庆等在机械制造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

据“巨人通力”工会主席胡秀林介绍,他们除了请专家外,还鼓励员工出点子,开展“精益生产活动”,对沿用多年的计件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作出重大变革,释放了员工自主管理、参与改革的工作热情,一年多来,员工参与改革的案例达到3000多件。上月,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授予“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南浔有近55家电梯企业,但不少企业还是家族经营。前不久,“沃克斯”重金引进一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使南浔电梯业走来首位“签约总经理”,此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这个团队有6个人组成,我们给出的签约岗位是总经理、技术总监和制造总监,签约期限3年。”李小林告诉记者,这支团队原在国际知名电梯企业担任中国项目运营官、技术总监等职,有着专业、丰富的管理经验。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优势。作为一家合资企业,能否把自己的企业交给别人去改良,这不仅仅是个企业家心态的问题,更是企业发展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公司德资代表、总工程师黄国华对记者说,德国总部非常认可这次做法。

这些企业高管在原先的公司收入不错,缘何来南浔“二次创业”呢?“‘沃克斯’在中国市场的潜力非常大,老板的创业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团队中的一位总监对“沃克斯”充满信心。

事实上,这个团队自从去年10月进入公司以来,“沃克斯”无论在市场开拓上还是内部管理上都焕然一新。有了这支团队,李小林也是信心十足:“我们2011的目标是7000台,‘十二五’里争创30亿。”

南浔区区长吴继平对记者说,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南浔电梯业通过不断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电梯产业发展内涵、丰富发展内容、增加发展含金量。

路径三 产业集群战略

南浔电梯,以怎样的姿态蓄势爆发,再次领跑?高屹表示:“南浔区将大力发展电梯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据吴继平介绍,电梯已成为南浔区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现已形成了以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无机房电梯、观光电梯等为主要产品的电梯产业群体。

近年来,南浔区非常重视电梯产业集群基地的建设,专门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电梯产业集群基地发展规划,并出台《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南浔区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暂行办法》、《南浔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以上新产品、区优势企业财政补助政策的操作办法》等一系列推进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目前,南浔区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优化区域创新和投资环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梯产业集群,打造南浔区电梯区域品牌,力争把南浔区电梯产业基地建设成“全国电梯产业新高地”。

副区长潘耕峰告诉记者,对于在临沪工业区设置电梯产业园,是现有产业发展的需要。南浔的电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形成了倒三角。整机厂在全国的知名度相对较高,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链。为此他们着重考虑重点引进配套企业,打造研发和检测的公共服务平台,配合电梯企业发展的需要,给电梯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南浔的最终目的是把南浔电梯打造成真正的产业链。

政府将依托以企业来招商的形式引进部件企业,比如巨人和通力合作整机业务后,中方

股东浙江巨人控股有限公司介入多个部件领域,和电梯配套。相信整机强了以后自然能够对配件形成吸引力。电梯企业的税收对财政贡献很高,给政府做了很大的贡献,政府也会给电梯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潘耕峰说,电梯在今后将有很长的发展,现在电梯寿命在12至15年,维修保养将会是个很大市场。有些电梯企业已经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每台电梯都建立了电子档案,他们把售后服务和营销结合在一起。今后政府也会尽力配合企业做好之后服务链工作。

转型还在路上;南浔电梯正负重奋进,换个姿势,再次领跑!

篇2:中部六省产业集群调查

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基础较为完备, 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在围绕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形成了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以下是六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

(1) 湖北省

从湖北省的产业集群现状来看, 集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汽车、钢铁、汉正街小商品产业集群外, 开始出现一些高科技产业集群, 如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集群、轻加工产业集群。但大多数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达到“关键多数”, 集群效应并不明显。

从“十一五”开始, 湖北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变“撒胡椒面”的传统做法, 围绕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 重点打造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

(2) 湖南省

一是形成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 (湘潭)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永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显示器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卷烟制造业形成了以长沙、常德烟厂为依托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产业集群;钢铁有色初步形成了以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和以株冶、株硬为依托的有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以株洲化工集团为依托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此外, 浏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初具雏形。

二是形成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 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湘阴调味品等。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拥有近1 000家花炮企业, 从业人员40万, 目前年销售收入达20余亿元, 占全国花炮产量与出口量的70%以上, 是全球最大的花炮产业基地。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拥有陶瓷生产企业37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2005年, 醴陵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目前醴陵已成为集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力陶瓷三大类, 4 000多个品种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三是形成了一批依托区位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如蓝山县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利用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 仅几年时间, 全县毛织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372家, 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织加工基地, 形成针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有规模企业40余家, 从业人员1万多人, 2004年回收各种废旧物资58万吨, 加工量25万吨, 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永兴白银冶炼产业集群, 有规模企业100多家, 从业人员3万多人, 2004年, 提炼白银达1 800余吨, 实现产值45亿元。

在推动湖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 “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应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集聚。如长丰汽车、福田汽车等汽车生产基地建设, 在星沙20公里半径范围内, 集聚了生产车身、车架、车厢、钢板弹簧等零部件企业100余家;中联、三一、山河智能三大骨干企业周围半径30公里之内, 聚集了80多家为其配套的企业, 2005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随着衡阳特变电工的发展, 使衡阳市区范围聚集了生产变压器、互感器、电线电缆、高低压开关等成套设备的企业130多家, 仅生产中小型变压器的企业就有60多家。

(3) 安徽省

安徽目前已形成176个“产业集群”, 集群内企业2万个,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 712个, 就业人数35万人。产业集群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6个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1 300亿元, 利润总额达90亿元。

近几年来, 安徽省各级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产业集群发展方兴未艾, 一些市县已经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从总体情况来看, 安徽省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不合理、外部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

(4) 江西省

一是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江西拥有30多个产业集群, 但大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 有许多集群只是刚刚具备雏形。它们的形成基本上是靠政府推动, 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 产业区内各企业之间没有真正的专业化分工, 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 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 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同时, 江西产业集群大部分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和矿产品资源基础之上, 如信丰和安远的脐橙、崇仁的麻鸡等农产品产业集群, 贵溪的铜业、寻乌和龙南的稀土、景德镇和宜丰的陶瓷等矿产品集群。企业仅限于对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进行简单加工, 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 产业附加值低, 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二是产业集群度低, 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江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集中尚可, 集群不足”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产业集群度低,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制约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阻碍了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 也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长、规模的扩张和关联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

三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差, 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江西虽然已经有30多个产业群, 但在一些地方, 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 有些园区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 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招商资金量, 而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 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由于园区内部企业缺乏产业关联性, 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 研发和交易成本很高,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

四是缺乏产业集群形成的适宜制度环境。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生产要素按照要素回报最高在产业间和地区间充分流动而引致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 它的形成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江西省内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 与当地原有企业、产业、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 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 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 植根性不强, 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 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 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 有的甚至呈现“候鸟型”特征,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5) 山西省

“十一五”期间,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将重点发展铸件产业集群、锻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磁性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山西省铸件产业集群将重点发展临汾、运城、晋城等三个高精铸造产业集群区。到2010年全省形成10-15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铸造骨干企业, 生产能力达500万吨, 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铸件、机床铸件、重矿机械铸件、铸管件和面向出口的精密铸件等铸件生产基地。锻件产业集群建设要集中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有产品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到2010年, 全省锻件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大同、运城、长治等三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的发展, 对本省重型汽车产业形成强力支撑。

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富士康 (太原) 工业园区的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压铸件及其深加工产品, 孝义煤电铝集团汽车铝合金铸件, 闻喜银光镁业公司及广灵精华化工有限公司的镁合金压铸件。

磁性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阳泉京宇、太原刚玉、运城恒磁等企业尽快做大, 到2010年形成3.5万吨磁性材料的生产能力。

(6) 河南省

近年来, 河南紧紧围绕“企业 (项目) 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以基础设施为先导, 以产业为支撑, 以项目为抓手, 以政策为驱动, 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全力推进, 产业集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 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科学规划是产业集群建设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截止2010年3月底, 河南省180家省定产业集群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其中, 178个产业集群编制完成发展规划, 175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并进入审批程序;175个产业集群完成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36个通过专家技术审查;150个产业集群完成规划环评, 124个已完成规划环评审查。

(2) 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

为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若干政策 (试行) 》、《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和《河南省产业集群考核办法》等意见、通知和办法, 在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十个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明确了省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年度重点任务。根据全省统一部署, 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商务厅等相关部门, 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 全力支持产业集群建设。省发改委、国土厅、环保厅、商务厅、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2010年工作方案, 省财政厅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财政激励政策的实施意见》, 省环保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省人保厅制定了《关于在产业集群建立博士后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等, 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投资大幅增长

近年来, 随着产业集群建设的快速推进, 全省产业集群投资大幅度增长,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上半年, 全省产业集群累计完成投资2 090.4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61.7亿元、标准厂房完成投资114.1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 445.7亿元;新开工项目1 956个, 投产项目928个, 在建项目3 225个:实际引进省外资金985.8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1 779个。

(4) 主导产业日益明晰

主导产业是产业集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各产业集群根据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力, 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如沁阳市沁北工业集聚区内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化工两大支柱产业, 并已形成16万吨电解铝和5万吨高精铝板带的产能;新安县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等新材料精深加工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现有企业162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漯河、长葛产业集群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沈丘产业集群形成了以聚酯网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尽管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还相当突出。

(1) 特大型城市与县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特征

如在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湖北省, 内部却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

首先是“鹤立鸡群”的特大型城市武汉。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工业化水平远高于湖北省的总体水平, 形成了以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优势产业的产业特征 (即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光电子信息、钢铁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环保产业) 。“鹤立鸡群”是武汉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忽略了对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 从而没有有效地激活、聚集周边的发展潜能, 形成“拳头”, 有效带动周边的发展。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武汉市自身的发展, 使武汉在与国内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中缺少更多的支撑, 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动力十足的“火车头”。

其次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县域经济。从人均GDP、工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湖北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 农业经济特征依旧非常显著。湖北省县域经济具有很强农业比较优势, 并没有形成当地的竞争优势, 以农产品为基础的轻加工业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此, 特大型城市武汉和广大县域经济之间差异十分明显, 因此, 对两者应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 提出不同的战略目标, 实施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武汉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 因而在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而县域经济当前需要完成的却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2) 产业配套性差, 产业链不完整

中部六省之一的湖南省, 尽管这些年来发展较快, 但也存在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较低, 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 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等突出的问题。

一是骨干企业数量少, 单体规模小, 对产业的带动力小。全国500强企业中, 湖南省工业企业只有7家, 没有达到各省平均数;列入国家统计的1 848家大型企业中, 湖南省只有52家, 仅占全国的2.8%;全省销售过2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只有1家。

二是产业配套性差, 产业链不完整。湖南省多数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不配套, 缺乏横向整合, 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 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从而影响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 影响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国外产品和外省产品, 本地产品质量低, 档次不高, 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

三是企业缺少创新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活力不足。国企改革不彻底, 大中型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但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不活跃,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造力度不大, 非国有企业发展不充分。另一方面科研投入极度缺乏。全省每年用于R&D的总投入约占GDP的0.6%,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0.5个百分点, 开发投入少成为打造优势产业的关键瓶颈。

结论

综合中部六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们认为集群经济在中部地区没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5条:一是开发区、工业区产业聚集度不够, 没有形成很强的经济带、经济圈;二是城市集群发展不平衡, 没有形成强辐射和强带动力的中心城市;三是企业缺乏持久的竞争优势, 缺乏持久稳定的竞争力;四是缺乏创新型人才;五是环境和社会问题突出, 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篇3:南浔电梯产业集群调查

本文通过对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的现状调查及前景分析,提出了提升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力求为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

特种加工机床 产业集群 竞争力 提升 调查 思考 泰州

泰州市特种加工机床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历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苏省数控加工设备特色产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打造的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一、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目前全行业共有特种加工机床企业162家,配套服务企业50家。据初步统计,全行业固定资产近8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2012年生产、销售电火花线切割机床4万台。主要特征:

行业名声响亮,但竞争力不强。随着行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泰州市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行业多次应邀组团参加国际机床展览会与世界机床行业巨头和国内知名机床生产企业同台亮相展会。泰州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协会被推选为全国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单位。但泰州市生产特种加工机床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缺少具有市场领先地位、引领行业先进技术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合作少,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尚处于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竞争力。

产品特色显明,但缺乏核心技术。数控电火花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是泰州市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延续40年的传统产品,占全国生产总量的60%以上,产品出口远销亚洲、非洲、东欧、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下,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与清华、哈工大、南航、苏州电加工研究所等1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晨虹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直线锥齿轮”、“龙门多功能砂轮机床”改变了我国精密度产品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数控机床加工的状况,成为国家航天城航天器生产设备供应商之一。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已研制开发出高档数控机床——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并同步开发出线切割机床控制系统软件。近年来,全行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与固定资产投资近2亿元,更新各类通用机加工设备,购置龙门磨床、加工中心等大型设备和激光干涉仪等精密检测仪器,初步具备从生產低档传统产品到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的能力。但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一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以致于行业缺乏核心知识产权,集群发展缺乏后劲。

创业氛围浓郁,但人才短板明显。泰州市特种加工机床产业的成长得益于国营泰州仪表机床厂改制、民营经济的发展,一个营销人员依靠一两个大客户、技术人员搭班子建厂是最普遍的成长模式。但行业人才结构以销售人员居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在管理模式上,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家族式,管理人员思想保守但求安稳,缺乏开拓意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一般企业都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高端研发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团队,产品只能局限于数控电火花快走丝线切割机床领域,难以向其他高端机床领域拓展,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瓶颈(全行业总销售不超过30亿元),同质化竞争愈发明显,在市场竞争渐陷被动。

协会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但与政府沟通协调不畅。2006年,工业经济管理体制调整,泰州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协会组建,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加强自律,初步形成“政府指导扶持,协会自主办会,行业自主发展”的局面。协会在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行业自律管理方面仍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经营秩序混乱。部分小企业尤其是未入会单位以及未注册企业通过偷工减料,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压价销售,抢占市场,严重影响扰乱市场秩序;二是偷逃税现象严重。据调查,目前全行业开票销售仅占实际销售总额的1/3左右。部分骨干企业能依法纳税,多数小企业存在偷逃税现象。严重影响行业公平竞争环境。三是产品质量合格率偏低。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加之技术人才匮乏,质量检测设备缺乏,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区域品牌形象。此外,发展载体偏小,制约因素突出,融资难、融资贵,政策支持明显不足等共性矛盾和问题,在以小微企业为主的泰州特种机床行业尤为突出。

二、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特种加工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模具、冶金、机械、电子、轻纺、交通等工业领域中解决了大量传统机械加工难于解决的关键、特殊的加工难题,在各类关键制造工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如日本把特种加工技术和数控技术作为跨世纪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二大支柱。特种加工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政府部门迅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及企业陆续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及其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预示着对高端机床的大量需求,应该说,特种加工机床行业迎来最好、最具挑战性的时机。

产业集群是政府部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协作竞争机制。这种协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企业在集群内获得更快的吸收、消化、学习,形成明显的创新优势。小企业在集群中发展聚合反应,利用销售、融资等各种优势渡过创业瓶颈期。大企业在集群中产生叠加效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合作得到跃升,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因此,拥有完整产业链和明细分工的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的有机聚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正在孕育和迎来以新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第三次经济浪潮。这个时代,不仅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春天,也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提升效益和质量的春天。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的孕育积淀了丰厚的土壤,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政府部门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强度推进”的原则,瞄准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的方向,以骨干企业为主要支撑,以“创新、产业化”为首要任务,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将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拉得出、叫得响”的区域产品品牌。

三、提升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

产业集群竞争力更大意义上是一种源于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一种内生发展动力。政府作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本地特色生产要素与全国甚至全球生产要素的结合,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议政府部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数控机床“园中园”的步伐,拓宽发展载体,增强产业集聚优势。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经济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要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要采取定向扶持政策,鼓励扶持部分中小企业专业生产数控机床零部件,提升行业产品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鼓励扶持有条件骨干企业淘汰低档产品,集中精力开发生产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逐步形“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行业发展格局。

2、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在尊重集群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应积极弥补“市场失灵”,实行持续有效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扶持政策,提供良好行政服务,加大投入,强化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公共服务机构。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资金流是企业的生命。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是激活集群竞争力的直接途径。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产业集群。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建立专项银团贷款,积极扩大针对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企业的信贷规模。

4、鼓励创新创业文化。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植根于民间,每家企业都走过一条不凡的创业之路。这种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是产业集群最宝贵的文化。企业无论大小、老板无论贵贱,都应该得到鼓励、帮助,政府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持續发展的创业文化——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使这里成为创业与创新的乐园,成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基地。要重视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有利于创新文化推进的集群发展机制,形成集群企业互动创新网络。让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竞争关系成为主流,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走出低成本竞争的怪圈。

5、培植“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例子比比皆是。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的快速膨胀。政府部门要以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重点扶持关键性核心企业的重大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分离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集群企业不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缺少的是驾驭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向和能力。政府部门要采取“一对一”挂钩帮扶策略,培育更多的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6、制定区域品牌提升战略。区域品牌是促使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区域品牌能为集群产品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创造有利条件,能进一步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明确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拟定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推动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的多层次品牌体系。要逐渐发挥名牌产品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以名牌产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名牌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利用产业集聚地的聚合效应形成产业区域名牌,以名牌企业群体筑起产业区域名牌,最终赢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融入全球价值链。任何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选择,都是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上。泰州特种加工机床产业具有较好的出口基础,但要从低端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必须与全球价值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拉法尔·卡普林斯基.夹缝中的全球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篇4: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调查研究

关键词:宿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各种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正逐步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地区参与区域乃至全球分工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强劲力量和重要途径,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战略。而宿迁市作为江苏省这个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个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借鉴有益的经济政策思路和发展模式。但是,就宿迁市自身而言,关于其产业集群发展学术研究文献还有待丰富和完善。所以,笔者选取宿迁市食品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的现状、成因、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行了当地实施食品产业集群战略的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宿迁市应大力加强实施食品产业集群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希望接下来的分析能给当地政策的制定实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加快宿迁市工业化进程,并以此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首先,宿迁市地处我国中部区域,属于暖温带鲁淮气候区,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水、土、空气等农业生产自然要素和食品生产环境保存完好,较为适合食品企业生产。其次,宿迁市是中国著名的粮油之乡、花木之乡、意杨之乡、水产之乡和名酒之乡。所辖三县都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境内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是江苏省唯一未发生酸雨的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全省最低,以意杨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1 500万立方米,花卉苗木面积40余万亩。同时,宿迁市也是苏北著名的水乡,河湖纵横交错,淡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全市各类水域面积2 3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4,是中国唯一拥有两大著名淡水湖(洪泽湖和骆马湖)、两大著名河流(大运河和古黄河)的地级市。

2.地理位置。宿迁位于长三角北翼,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和广阔的内陆联结的门户,也是中西部通达东部沿海的桥梁。同时,宿迁市距离周边的淮安市、连云港市、徐州市均在100公里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苏北地理中心。正因为如此突出的地理优势,所以在宿迁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食品企业,其产品市场可以立足江苏,覆盖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华东地区,辐射淮海经济区广阔的区域大市场。

3.产业定位以及政策优势。现代化食品产业作为宿迁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将食品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地级城市。在宿迁食品产业园建设食品企业,产业配套,环境优越,并且具有省、市政府重点发展的政策扶持优势为了加快食品产业振兴和发展,宿迁市专门出台了《宿迁市食品饮料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纲要》(宿政发[2010]23号)。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宿迁重点发展现代化食品产业。中国宿迁食品产业园是我国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也是江苏省唯一的“食品特色园区”。从泛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30个城市定位的主导(优势)产业看,把轻工食品列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宿迁的区域位置在影响力上居战略性地位。

(二)主要项目的发展

宿迁市以建设现代化的食品产业园为目标,重点发展食品产业,先后引进娃哈哈、汇源、嘉士利、蒙牛、一统豪蓓特等食品行业领军企业及国家白酒检测中心,实现了从一个苏北农业大市到一座现代化的国家级食品工业城的华丽转身。同时宿迁市对于食品产业的理念也大体有了以下发展:一是坚持打生态牌的重要突破口。宿迁市及周边地区农产品及食品原材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食品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大市,宿迁市拥有许多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势条件。而类似于“洋河”、“双沟”以及“龙嫂米线”、“春绿食用油”等一大批本土知名的食品企业,显示了宿迁市食品产业发展的强大潜力,为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奠定了发展方向。利用优越的环境资源,打生态牌,按特色出张,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是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特色园区”的重要路径选择。二是转变招商理念。企业有大有小,投资有多有少,宿迁市食品产业不一味地追求企业数量,而是通过企业质量来进行改变。如引进娃哈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饮料行业的龙头之一,娃哈哈有自己特色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它对于自身企业的投资也是相当的科学合理。本来娃哈哈在徐州市已经有了生产线,按照它的理念本不应该在宿迁市建立生产线,但是宿迁市凭着自身优势外加政策扶持以及群众的努力,成功打动娃哈哈的投资商,而且这一引进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在2009年,虽然全球经济一片低迷,宿迁市娃哈哈却一路飘红,税收超过1.2亿元。娃哈哈不仅成为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第一纳税企业,而且是继洋河、双沟之后宿迁市第三纳税大户。第三是瞄准千亿级项目。正是因为娃哈哈的成功案例为宿迁市起到了宣传作用,因此很多著名商家逐步进驻宿迁市,为宿迁市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同时,宿迁市积极推出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战略,更是将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一)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的出现以自发形成为主,政府推动为辅

宿迁市拥有良好的环境,它处在我国中部区域,属于暖温带鲁淮气候区,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水、土、空气等农业生产自然要素和食品生产环境保存完好,较为适合食品企业生产。同时,宿迁市是苏北著名的水乡,河湖纵横交错,淡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全市各类水域面积2 3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4,是中国唯一拥有两大著名淡水湖(洪泽湖和骆马湖)、两大著名河流(大运河和古黄河)的地级市。其次,宿迁市是中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面积850万亩以上,盛产小麦、稻谷和玉米,全市拥有国家级“放心粮油产品”11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1个。宿迁市依托京杭运河建有省级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及小麦、稻谷、花生等仓储和加工基地。宿迁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饮用水资源以及丰富的食品原料供应,这三个方面都是宿迁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宿迁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同时在政府方面,宿迁市作为江苏省的特区,江苏省政府给予了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产业培育、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涉及面广的政策支持,其中绝大部分政策都集中、集成在改善企业的发展条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宿迁市集聚上。其中不乏一些含金量高、宿迁市独有的政策措施。针对食品产业在税收奖励方面主要有两条。

1.全省唯一的增值税奖励20%优惠政策。按照现行政策,增值税75%上缴中央,25%由省市县地方留成,宿迁市财政通过奖励等形式返还给企业的最高比例可达20%,而其他地区一般都没有此项优惠政策,即使有至多也只能奖励返还12.5%。

2.全省时间最长的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所得税实行“五免五减半”,即:工业生产性企业经营期达10年以上(含10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获利年度起,前五年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后五年减半奖励。

(二)产业集群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

当前,宏观形势日益趋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影响。但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宿迁市的劳动力、土地、建筑原材料等生产原始要素价格和保障优势比较明显,宿迁市拥有最低的土地成本、最低的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建筑成本、最为充足的电力供应以及最有保障的融资服务。这五个最在整个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是拿得出手的。资料显示,宿迁市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应届生约2万人,从职业学校和技校毕业的应届生约3.5万人,为企业招聘较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障。全市现有劳动力220多万人,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加,2010年新增劳动力7.1万余人。同时,宿迁市的企业专门制定了订单招工、订单培养、订单服务“三订”用工服务保障措施。订单招工:对有用工需求的重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免费发布用工信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保障企业用工。订单培养:按照产业发展确定培养方向,按照企业用工需求设置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订单服务:通过实行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全社会共同配合、劳动保障、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等,为企业用工提供全面服务。

(三)集群驱动力主要来自民营企业

调查显示,宿迁市的食品产业集群从产生到发展,主要的驱动力来自民营企业。在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中,既有本地民营企业,也有外地招商引资企业。在集群产业的形成过程中,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理论上看,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产业集群,具备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的前提。

三、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障碍

毫无疑问,宿迁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几乎是呈井喷式状态发展的,这的确很让人欣喜,但是在取得成功的背后,也暴露出很多的不足。曾经就有好多人疑惑宿迁市食品产业园区已成了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但距离中国食品工业名城的发展方向究竟还有多远?很多的人认为,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在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做好,这才是摆在食品产业园面前的难题。那么,宿迁市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究竟有哪些问题?

(一)宿迁市的食品产业集群起步较晚

宿迁市的食品产业集群其实也只是最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虽然现在部分行业在江苏省的发展中居于前列,但就宿迁市的经济而言还有很多产业仍然无法立足或者与其他地方相比较,毫无疑问,宿迁市在经济方面仍然需要快马加鞭才能追赶其他城市。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大的方面,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能与江苏南部大部分城市相比,在经济起步方面就要稍逊一筹,并且宿迁并没有南方的一些硬实力,所以导致了经济差距逐渐拉到,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小的方面,宿迁市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其内部几个区域主要还是沭阳的经济最为突出,其他几个地方虽然也在逐步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三)食品工业发展格局不平衡

有资料显示,2001年宿迁市500万以上的规模的食品企业有69家,其中食品加工65家,远远高于省级水平,而食品制造业只有可怜的4家,远低于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食品工业中重加工轻制造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宿迁市尤为严重。这种结构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

(四)食品企业的平均规模小

有资料显示,2001年宿迁市500万以上的规模的食品企业有69家,其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列统企业的16%,利税占8.6%;到了2002年,销售收入及利税分别提高了1.5%和5.2%。这一方面说明了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宿迁市的食品企业规模小。许多食品的加工技术还是沿用传统的技术,外观形象几十年不变,缺乏创新,规模效益不够好。

(五)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不足

宿迁市食品工业产品总体上品种少、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低,众多企业的新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在外资进入的强大冲击之下,承受的压力很大。根据以前的资料显示,恒顺作为宿迁市比较大的调味品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却少得可怜;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却是一些后进入市场的外资品牌。

(六)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转化的力度不够

都说变废为宝是一条生财之道,不仅原料便宜而且市场竞争少。而宿迁市的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进入这个市场。

四、促进宿迁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大军是宿迁市的现实写照,所以很明显,宿迁市以食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是相当明智和现实的。而就上述问题,经过研究,我认为接下来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发展还应该加强以下几点。

(一)平衡区域发展,以质补量

虽然宿迁市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并且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宿迁市可以发开属于自身的特色发展模式。比如,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商家,在成功引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招牌;通过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来弥补因为时间较短而带来的数量的不足。同时,政府在投资时候也要注意各区域之间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要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二)优化行业结构

通过形成内部各行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将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逐步淘汰。平衡食品加工产业和食品制造业,大力发展食品制造业,提高食品加工的深度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必要的比重,依托优势项目,开发出新的增长点。

(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可能提升企业的规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企业进行优化组合。要以相关名牌产业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实行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实行资产的有效配置,实现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名牌策略

通过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品牌进行有效的宣传。一方面,通过宣传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宿迁市的食品产业;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对外宣传,让优势项目被更多的外来人所接受。

(五)强调创新精神,多研发新产品

本来很多市场都属于大型企业,不过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不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创新是一切实践的活力源泉,唯有创新,才能让这个企业长久的保持活力。

(六)大力开发食品工业副产品

通过政府投资及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每一项食品产业都可以配备很多的周边产业。利用这些周边产业辅助主体产业的发展,循环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生产效益,一举多得。

结束语

上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将促使国内钢塑土工格栅业持续发展下一篇:支教老师个人工作总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