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6-29

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通用10篇)

篇1: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根据国家和省林业局的文件精神,县林业局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油茶基地,访问油茶种植大户,调查、座谈,收集了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现将我县油茶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红安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油茶林大部分栽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油茶栽培面积有8.4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6%;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有164处,属集体造林个体承包,近几年来也有积极性高的农民自发小面积造林。主要分布在华家河镇的金牛山、金湾村、邓湾村;七里坪镇的和尚头、黄石岩、上新集镇的大庙村、龙井冲村、水口寺村、王家店村;二程镇的大山背村、三里岗村、静居庵村、三里桥村、大赵家村、光山岗村;城关镇七峰山村、建中村、云台山村、李太村、况家畈村;杏花乡的邓家边场、大坡林场、精华村、狮子村;高桥镇的寨洼村、四岭铺村、觅儿寺镇的茶庵庙村、八里镇袁岗村以及太平桥镇的七丈山场等20多个油茶场,还有天台山、老君山等六个国有林场(苗圃)栽培的油茶林。在现有油茶林中,集中成片油茶林面积3.11万亩,油茶、马尾松混交林和散生油茶林面积 5.31万亩。据红安县统计年鉴统计全县2008年产干油茶籽69.85万公斤,产值335.28万元。在油茶加工方面,除有少量民间作坊式加工外,没有成规模的加工企业;油茶籽大部分由经销商销往湖南郴州、宜昌五峰等地。

二、油茶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一是油茶栽培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我县有油茶栽培面积8.42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这些油茶林主要分布在红安中南部的低山丘陵区,栽培面积相对集中。我县的31000多亩成片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二程、华河、七里、杏花、高桥等乡镇的20多个村和场,每个村和场油茶种植面积均在千亩左右。

二是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我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开始大面积营造油茶林,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人们在油茶栽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一整套有关油茶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经营油茶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七里坪镇吊桥村曾秀英自己看准了油茶的前景,2006年承包油茶场后,举家搬到和尚头油茶场,做了新的场房,维修了旧场房,以场为家,把油茶当庄稼种,去冬今春投资8.5万元对465亩油茶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尽管前两年由于雪灾和金融危机对油茶产业的不利,收入不很理想,但今年丰收在望。通过疏林去杂、整形修剪、恳复施肥等技术措施对350亩油茶林实行了改造。二程镇大山背村周国雄2004年承包了村油茶场845亩油茶林,只进行砍抚和看管,2004一2008年分别产油茶籽4.2、2.9、2.9、2.7、2.3万公斤,销售茶籽累计收入达42万多元。省林科院将上述两个油茶场选定为油茶采穗基地,并选择了大量的优树供油茶芽苗砧嫁接采穗。

三是选育油茶优良品种,发展良种生产基地,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长期的油茶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不同油茶品种其产量、油质、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因此十分关注油茶优良品种选优工作;进行了湖南攸县良种油茶对比造林试验,1984年县林业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共同进行攸县油茶与本县油茶栽培对比试验,用亚林所培育的湖南省攸县良种油茶(树形矮、适宜密植、春季开花、秋季结果、产量高)与本县油茶栽培对比,在城关镇峰山管理区李太村直播造林30亩,共分3个对照区,1个对照区攸县油茶与本地油茶各5亩。1984年春直播,1985年苗高20-30厘米,1989年开花,1996年7月初调查,油茶叶片厚、大,树势强壮,结果籽大、多,优于其它品种(品系)。亚林所在全国共定有4个栽培对比点,这是其中之一。湖北省林业局已开始实施油茶良种培育工程。2009年在我县建设150亩的油茶良种培育苗圃,计划年产油茶良种苗225万株。通过油茶良种选择、培

育油茶良种苗,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油茶加工业已开始起步,加快了油茶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2005年以前油茶加工

几乎是传统的作坊加工,没有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设备、工艺落后,出油率低,生

产的茶油难以保存,经济效益低下。有少数油茶大户只能跑到邻近的省、市生产精制茶油。

目前,我县计划在近几年内发展1-3家油脂加工企业,打造红安的品牌,为完善油茶产业链,推动油茶基地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五是领导注重发展油茶产业,可发展油茶基地面积大。我县领导十分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分别在2008年抽调了与油茶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对本地油茶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通过看

基地、访大户、调查企业、外出考察,对油茶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调

研结论对发展油茶产业是肯定的。县政府为了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把油茶产业发展事宜纳入

了议事日程。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模式、扶持政策、科技措施和组织

措施。全县有适宜栽培油茶面积20多万亩,规划近五年新造油茶林6万亩,规划通过五年

努力,把我县油茶栽培总规模扩大到15万亩以上,年总产值过2亿元,争创全国“油茶之

乡”。

三、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油茶基地规模小、产量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我县仅有油茶纯林面积31150

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平均亩产干茶籽仅有22公斤,只有正常产量的20%左右。无

论是生产面积,还是茶籽总产量,距规模化生产要求相差甚远。

二是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油茶林管理粗放在我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

种天养”、“广种薄收”是我县油茶林管理的基本现状;原有栽培的油茶林演退为马尾松、杂

木、油茶混交林,杂草灌木丛生面积5.3万亩,占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37%,其余的油茶纯

林大多也只是砍抚、看管,少有实施垦抚、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一般平时

不管不问,只待茶籽成熟采收,采多少算多少;因此,亩平茶籽仅有20公斤左右,产初级

茶油5公斤左右,亩平产值仅有130一180元,经济效益较低。

三是油茶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在油茶栽培区,主要品种有寒露籽、霜降籽,还有少

量的秋分籽,在同一品种中,不同的植株、品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成熟期相差一个月左

右,茶籽大小不一,大的重15克以上,小的仅有8克,茶籽出油率高的达45%,低的只有

22%。在同一块油茶林中不同的品种、品系并存,良莠不齐,油茶生产经营管理极不方便。

四是油茶加工业滞后,发展油茶生产缺乏市场拉动力。我县目前尚无一家成规模的油茶

加工企业,茶籽大多直销外地。没有一家从茶饼、茶壳中提炼皂素、茶酸、茶酐的企业,大

量的茶饼、茶壳当作肥料、燃料使用,造成极大的油茶价值、资源浪费。正是由于产地油茶

加工企业少、资源浪费大、被充分利用少,油茶价值大打折扣,导致油茶价格低,因此,发

展油茶生产缺乏市场拉动力。

四、油茶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5500万亩,年产茶油22万吨。

近年来,油茶综合效益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对发展油茶产业支持

力度不断增强,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油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缓解能源危机的需要。油茶是名符其实的“铁杆庄稼”,对立地

条件要求不严,老百姓可在耕地以外的宜林地发展油茶生产,既能为国家增加油料供应,又

能让出更多的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需要。茶油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被称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

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白宫卫生

研究院检验结果表明:茶油各项指标均优于橄榄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降低血脂、软化

血管等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油茶经济价值高,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测算,每亩优质油茶

林稳产期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约为4.2亩油菜或1.34亩花生的产值;油茶稳产期可达80

年以上,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一人种植,几代受益,是山区群众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油茶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四季常绿,适生范围广,耐寒、耐

旱、耐瘠薄,既能绿化荒山、增加植被,又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优良树种。

(二)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纵观国内、国际市场,茶油、皂素等油茶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价格不断走高,市场供

不应求。

国内市场茶籽提炼的初级油,价格达20—30元/公斤,部分精品茶油达100元/公斤

以上,是花生油的5倍。目前市场上的精炼茶油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阳新县富川油脂公

司生产的茶油长期供不应求。有资料显示,全国食用油市场总体上供小于求,高品质的食用

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国际市场油茶全身都是宝,其叶、果壳、花、种子都是食品、制药、化工、化妆品

工业的优质原料。据称高品质茶油出口到俄罗斯达190元/公斤,日本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精炼茶油求大于供。每1000公斤茶饼可再提取茶油80公斤,提炼皂素(水剂)26.3

公斤,还可以从中提炼茶酸、茶酐,剩余部分可作饲料、肥料,这些副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抢

手货”。皂素(水剂)目前价格为140元/公斤。每年,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

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大量进口茶饼,用于深加工、改良土壤

和特种饲养。

(三)油茶产业宏观政策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油茶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12

月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决定“十一五”期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把油茶作为我国食品的“金字招牌”,重点予以开发。国家发

改委把油茶列入生物质能源树种,将从产业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我省也把

发展油茶作为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的重点,大力支持发展。

(四)发展油茶产业对策与建议

1、认真做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油茶发展基地,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2、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油茶林地产权合理流转,培育典型示范,发展油茶专

业合作组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油茶产业品牌。

3、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项目扶持机制,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4、科学发展油茶产业。强化科技培训工作,推广油茶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和油茶良种,搞好科技示范,抓好良种苗木培育,改造现有油茶低产林分。

5、加强组织领导,整体协调发展。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

调油茶产业发展,成立油茶生产技术专班,负责油茶生产技术指导,制订油茶生产系列技术

标准,强化油茶种苗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油茶产业发展目与主要领导的工作

实绩挂钩,奖优罚劣。

篇2: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吴明忠

(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林业站黄平556100)

摘要:总结了谷陇镇油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油茶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谷陇镇油茶的发展。

关键词:油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黄平谷陇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谷陇镇是黄平县的油茶大镇,20世纪60年代曾鼎盛一时,堪称“黄平油库”。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谷陇镇的油茶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1谷陇镇油茶现状

谷陇镇位于黔东南州的北面黄平县东南面,距离县城、州府凯里分别为 28 km、51km,地处东经108°00′―108°11′,北纬26°45′―26°55′,东与施秉县,台江县毗邻,南与凯里市接壤,总面积 159.53 km2。这里水,电,交通,通信便利,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76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温度 14.7℃,年降雨量 1223mm,无霜期 280d。谷陇自然条件优越,其特征为:日照充足,四季明,雨量充沛。土壤主要黄壤广泛适宜油茶栽培繁衍。谷陇镇现有油茶林面积1000 hm2,常年产籽量仅45kg/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白斋、山坪、翁勇、长冲、双山、马头岩、黄泥、谷陇、大寨和青塘10个村,青塘村面积最多,面积266.7 hm2,主要是在40年代从湖南引进种植,由于多种原因,油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有1000 hm2油茶林基本都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因此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

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谷陇茶农对油茶种植生产方式

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镇约有8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2.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谷陇镇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场价为40元/ kg。茶壳在农村主要作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2.4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

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谷陇镇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谷陇镇油茶林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作家庭自用。

3发展对策

3.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2]。建议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引进及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3.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发展油茶产业,首先要把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放在第一位。一是走出去。组织油茶大户、乡村干部、有意向发展油茶的群众到州内的天柱、锦屏、黎平县或者省外的江西、湖南等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发动民营企业、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请进来。建议由县林业局或镇林业站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3]。

3.3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油茶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本地油茶的良种选育及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预植更新,对林相较好、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以带动、辐射周边群众。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茶农。要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下村活动,为群众提供油茶低改技术服务。

3.4培育龙头,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

县政府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4]。同时在黄平县范围内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的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以谷陇油茶产品为主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油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附加值。

3.5转变机制,加强市场开拓

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企业的主体行为。如果仅建设油茶树基地,缺少油茶籽加工企业,农民生产的茶籽没有出路,缺乏销售渠道,也形成不了产业;反之,如果仅有油茶籽加工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油茶籽基地为依托,则生产企业将成为“无米之炊”。建议加强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鼓励贩销大户参与合作社,成为产销衔接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力量;同时大力挖掘、弘扬油茶文化,丰富油茶内涵,增加油茶的主导力量,促进油茶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3]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4]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5] 刘小燕.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篇3:九江地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1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达3.06万hm2, 其中, 已造高产油茶林1.87万hm2, 低产油茶林1.19万hm2, 分布在全市11个县 (市、区) 。全市现有茶油的年产量2 000 t以上。现有油茶企业36家, 建成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高产油茶林基地42个, 带动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农民人数5830人, 油茶专业合作社14个, 参与农民户数1 140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油茶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

油茶茶籽油及其副产品经济价值极高,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油茶林发展也存在产量低、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被忽视。对生产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没有充分的认识。

2.2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大面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 只取不予, 吃祖宗饭。特别是当前农村, 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 油茶林管理粗放, 树龄逐年老化, 病虫害的火灾频繁发生, 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

2.3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 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油茶生产和管理过程还处于自发状态, 育苗、栽培、管理等措施粗放, 缺乏科技含量,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不大。种植户大多采用传统的方式, 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不高, 不能达到较好的种植效果。

2.4 资金投入缺乏

油茶林前期投入大、一次性投入高, 对种植和经营人员的资金要求较高。一般新造、更新改造前期一次性投资为2.25万元/hm2, 管理到投产, 投资4.50万元/hm2。新造的油茶林一般在定植3年后才能开始挂果, 一般8~10年才能够收回投资。过长的投资和回收投资的时间, 给企业和农户加入油茶产业设置了障碍。九江市财政虽然对油茶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相对于油茶种植的高投入, 支持力度有限, 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2.5 生产组织形式落后

当前九江市的油茶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 尚未形成规模化, 给油茶产业现代化发展设置了障碍。同时, 油茶采摘工作也处于无序开展的状态, 生产中存在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等现象, 经营者不能按时采收, 产量较低。油茶未达到生理成熟, 采摘时间越早, 出油率越低。同时, 全市油茶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的阶段, 加工产业链短, 精、深加工少, 品牌产品几乎没有, 都给油茶标准化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6 利用率低

就目前情况来看, 受限于资金、技术、市场、人员等因素的制约, 油茶的生产方式主要为小作坊, 生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食用油生产中, 对附加值较高的高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的提取等产业尚未涉猎。同时, 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 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非常少。

3 油茶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省、市、县各级要出台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积极做好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的扶持和服务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 制定新政策, 及时解决油茶发展过程中在林地流转难、茶果采收看护困难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

3.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油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现有油茶补助标准过低, 加之现行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人力成本增加, 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油茶造林主体的积极性。建议一方面要提高新造林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对挂果前按照当年抚育费的50%标准进行年度补助, 切实解决油茶开发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3 加大茶油品牌宣传力度

进一步加强油茶及其产品功能、效益的宣传推广, 切实提高油茶的社会知名度, 促进消费。积极开展茶油品牌创建活动, 鼓励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大力组织油茶企业参加国际性的食品展览会或展销会, 拓宽国际化视野, 提高茶油国际化程度。

3.4 发挥基地示范带头作用

在油茶集中分布的乡镇建立油茶高产示范基地, 通过采用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让农民看到优良品种和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 使科技深入人心, 提高林农油茶种植的积极性[3,4]。

3.5 提高油茶产品的附加值

油茶全身是宝, 在对茶油深加工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叶、花、茶壳、茶仁、茶蒲等, 开发其在医药、美容保健、食品工业、生物农药、医药等方面的附加产品, 以提高全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3.6 建立油茶产业统一安全技术标准

九江市有的油茶企业在创建自己的企业技术标准, 没有一套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做参考, 在生态有机种植要求方面也无章可循, 今后茶油很难通过生态有机论证。政府要邀请专家和学者, 在参考其他地区现金经验的基础上,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油茶产业同意安全技术标准。对油茶基地要监管到位, 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5]。

3.7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在对重点油茶企业和大户签定技术服务协议的同时, 还要扩大技术服务范围, 应对广大油茶散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服务, 通过培训、实地指导、网络咨询等不同形式, 全面提高广大农户种植油茶的技术水平[6,7]。

参考文献

[1]蔡善鹏.南康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 2014 (42) :2.

[2]徐林初, 龚春, 高璜.江西省油茶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3) :9-12.

[3]姚小华, 王开良, 罗细芳, 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恩路[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1) :3-6.

[4]刘跃进, 欧阳明, 陈永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 2007 (4) :1-4.

[5]游美红.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6119-6121.

[6]吴立达.泰顺山区油茶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12) :29-31.

篇4:江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关键词:江西油茶;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08-2

0 引言

油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发展油茶产业事关国家粮油安全,事关国家扶贫攻坚战的成败,事关林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江西省也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大力推进。如何做强江西油茶产业是一项事关民生的重要课题。

1 江西油茶产业现状

江西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中心产区,水肥条件对发展油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油茶林总面积1430万亩,年产茶油11万吨以上,2015年总产值206.6亿元,种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宜春市和赣州市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袁州区、遂川县、上饶县、兴国县为中国油茶之乡、丰城市为中国高产油茶之乡、德兴市为中国红花油茶之乡。

1.1 资源分布很广

据《江西省植物志》(2004版):江西分布油茶遗传资源物种有29种和5个栽培种及3个变种。在全省范围内,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是普通油茶,其次是小果油茶、红花油茶。另外,厚叶红山茶、全缘红山茶等为江西特有的地带性山茶属物种。全省油茶林分布中,油茶林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45个县(市、区),其中,面积50万亩以上的有4个县(市、区),25-50万亩的有6个县(市、区),10-25万亩的有35个县(市、区)。

1.2 种苗资源丰富

江西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赣州市林科所等单位经长期科研实践,选育出的一批高产优良无性系品种,经国家及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重点推广的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有43个,亩产茶油50公斤以上。另外还选育了一批农家品种,有石市红皮油茶、宜春三角枫油茶、宜春白皮平蒂中籽油茶、观音桃油茶、茅岗大果油茶、珍珠子、二水桃、赣萍茶、红皮霜降子等10余品种。全省现有高产油茶定点采穗圃27处,总面积4600亩,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5896万支;省级定点育苗单位39个,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1亿株。

1.3 加工实力较强

全省规模以上油茶加工企业50多家,年茶油生产能力20多万吨。现有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邦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国家级油茶林业龙头企业,江西友尼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源森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油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宜春元博山茶油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标准主板上市,得尔乐、恩泉、源森、天玉等4个茶油中国驰名商标,批复和建设“五位一体”油茶科技示范园10个。

2 近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1 油茶造林面积创历史新高

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油茶发展高潮以来,江西年均新造油茶林面积40万亩左右。2015年在扶贫攻坚战的强力推动下,各地油茶造林的积极性高涨,全年完成油茶新造林70.68万亩,达到了历史高点。目前江西累计发展高产油茶林435万亩。

2.2 机制创新激发油茶发展新活力

长期以来,油茶造林机制不活一直是制约油茶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在借鉴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以“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收益”为主的油茶造林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全省结合“四统一分”,开展了土地入股、补助资金入股,以及收购已挂果油茶林再返租等新模式,激发了油茶发展新的活力。

2.3 油茶产业有效助力精准脱贫

油茶作为江西山区重要乡土树种之一,具有栽植范围广、适应性强、收益期长等特点,是实现山区群众脱贫的理想产业。江西的赣州、吉安等设区市都将油茶产业发展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山区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油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仅2015年全省结合精准扶贫营造油茶林就达23万亩,占当年完成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2.4 油茶经营户分布更趋合理

由于油茶产业链前端劳动用工量大,不适合企业大规模自营油茶基地,在江西省“两腿(千家万户+企业大户)走路上规模”政策引导下,各地鼓励千家万户发展油茶。近年江西个体林农、大户、合作社等分散经营户新造油茶林的面积,占新造油茶林总面积80%以上。

3 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3.1 基础科研薄弱,良种良法创新缓慢

油茶产业是一个对科技支撑依存度非常大的产业。目前江西推广使用的优良无性系品种,只是选优的品种,而对于杂交优化,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新一代品种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已有的优良品种、先进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油茶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县乡林业科技人员队伍老化严重,技术指导能力不强。

3.2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油茶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的产业。高产油茶从栽种到投产需要6年,到盛产期需要8年以上。投产前的6年共需投入资金2200-2500元/亩,其中第一年需投入1200-1500元/亩,第2-6年每年的管护成本至少200元/亩。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对油茶种植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国家每亩500元的标准明显偏低。加之后续管理资金普遍缺乏,部分新造林管护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油茶林的预期效益。目前在油茶项目中只安排了一次性造林经费,而没有安排工作经费和后期抚育管护经费,影响了经营者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油茶加工低水平重复严重

江西共有大大小小的油茶加工厂企业300多家,牌子多,市场效益差。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设备及加工工艺落后,产品单一,对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目前,江西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50多家,加工能力20万多吨,而实际加工茶油只有4万多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企业一年加工期仅为2-3个月。

3.4 油茶产业宣传没上层面

目前较大的主流媒体上很难看到对油茶的宣传,特别是对产业发展及茶油健康的社会宣传几乎还是空白。

4 建设油茶强省的对策

4.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将油茶造林补助提高到合理水平。除种植当年的苗木、肥料补贴外,还应增加前几年抚育管理的费用,解决油茶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问题。二是将油茶纳入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油茶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参照国家对种植水稻、油菜等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做法,每年对达到一定产量的油茶林面积进行补贴。三是启动低产油茶林改造项目。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油茶低改的任务,但国家至今未启动低改项目。

4.2 加大油茶科研创新

目前油茶种植、采摘、加工前的处理大多还是手工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成本,同时对规模化经营带来较大的困难,非常需要在专用机械的研究开发上取得突破;在油茶加工上,基本都是延续着传统的工艺和加工方式,只不过是从简单的手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机械、半机械操作。要走向国际,提高和保证茶油品质,其加工工艺和设备,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变革。

4.3 加大茶油品牌整合和产品推介力度

加大茶油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是推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扶强并弱的方式,鼓励区域知名茶油品牌重组,整合淘汰一批品质差、技术含量低的茶油加工企业。要积极申请茶油原产地标识和注册区域品牌,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和知名品牌。要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主动推介知名茶油品牌和企业,组织知名企业和优秀产品参加林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建立传统销售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的茶油经销模式,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油茶文化交流活动,形成社会更多地认识茶油、接纳茶油的良好氛围。

参 考 文 献

[1] 赣发改农经[2015]1460号.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

[2] 杨少新.江西绿色油茶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3] 褚利明.刘克勇.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调查[J].中国财政,2009.

篇5:惠安县远洋渔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惠安县远洋渔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惠安县远洋渔业正处于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发展潜力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本文就该县远洋渔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今后的对策和建议进行重点论述.

作 者:吴建国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福建,惠安,362100 刊 名:中国渔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年,卷(期): “”(z1) 分类号:F326.40 关键词:远洋渔业   对策和建议   福建惠安  

篇6:吉安县花木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紧邻吉安市中心,吉泰盆地的北边.地理位置东径114°25′—115°5′,北纬26°50′—27°38′。东边为青原区,南接泰和,西连永新、安福,北毗吉州区、分宜县、峡江县。总面积2096.2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地形以低丘岗地为主,南、西、北三面环山,逐渐向东倾斜。西南罗霄山脉延伸主峰龙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728.7米。全县地貌构成低山丘陵分布在西、北县界上,平原低丘岗地主要分布于县城周围、赣江西岸。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夏多雨,伏秋常旱。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温度40.6℃,极端最低温度-8℃。年平均降水量1458毫米,平均日照时间1814小时,无霜期281天。辖19个乡(镇),315个村委会,2814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32292人,其中农业人口348870人。农村劳动力155683人。县内公路纵横、水系密布,水陆交通比较发达。赣江自南向北穿越县境,过境21公里;105国道、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内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

二、花卉苗木产业现状

全县现有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的经营单位有湘

赣苗木绿化有限公司、澧田苗圃、江西吉安隆回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吉安金泰苗木基地四个经营单位,主要分布在梅塘、澧田、敖城及凤凰几个乡镇,总面积共3800亩。主要培育树种有樟树、桂花、玫瑰花、红豆杉、杜英等树种,苗木年产量有45.6万余株,年产值达到4560万余元。都是以公司或个体的经营模式建立,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近千个。目前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其经营成本(包括亩均基地建设投入1800元/亩、年租地费100元/亩、管护费100元/亩、其它费用70元/亩)。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县花卉苗木面积达到5100亩,企业增加到10个,年产量达到68万株,产值达到10219.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到2020年我县花卉苗木达到7600亩,年产量达到100万株,年产值达到20022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

四、政策保障及科技支撑

篇7:怀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马铃薯产业是我县主导产业之一,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农业资源基本情况。怀安县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海拔678—1945米,无霜期100—155天,≥10℃有效积温2100—3200℃,气侯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大多集中在6—8月份,降水最少年份只有291.36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区,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具有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降水高峰期与马铃薯薯块膨大期相吻合,十分有利于马铃薯较高产量的形成,和其它作物相比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形成优良的品质。

2、马铃薯种植情况。201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播种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137800吨;今年落实种植面积11万亩,重点推广种植冀张薯8号4.2万亩,大西洋1.3万亩,一墩青3.2万亩,费乌瑞特0.2万亩。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配套,菜用、加工用并举的搭配格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行马铃薯产业化种植是我县抗灾避灾、促进农业持续稳 1

定增长的主要途径,近几年马铃薯种植产量逐步上升,2010单产达到了13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活动的平均单产达到1600公斤,高产地块的产量突破了2900公斤。

3、马铃薯良种繁育、育种情况。近年来,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全力打造马铃薯种源基地。我县脱毒马铃薯因品种退化,加之未按种子标准生产,其供应的种子质量较低,影响了全县的产量。今年,计划在太平庄乡井儿湾村投资500万元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经营基地,其中脱毒薯网棚200个,面积200亩,配套组培化验、检测措施,扩繁一级种薯达到1000亩,实行公司加农户运作方式,力促我县种薯脱毒化、优良化,目前,已开始选地建库。

4、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我县马铃薯品牌有“三堡牌”,每年能加工鲜薯8000吨,经加工并包装的数量1400吨,通过品牌进行销售的数量1400吨。全面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农业格局,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做好鲜薯的加工、包装、宣传工作,并做好“三堡”品牌的展销、宣传,通过品牌带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5、技术培训和品种试验情况。在生产技术上,以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载体,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引进推广实用种植新技术,推行科学管理,重点推广深沟浅种高培土、宽行密植、地膜覆盖、垄作栽培、机械播

种等实用农业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改进传统种植方式,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新技术应用达到80%。同时,积极引进推广以无公害生产、增产、增收为主的实用新品种、新技术,今年重点对冀张薯8号和夏菠蒂进行测土配方“3414”试验,通过测土赔方施肥、马铃薯专用肥和农家肥进行对比。

二、我县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含量低,单产少,创新能力弱。生产田间管理粗放,加上投入不足,全县较好年景仅为平均单产1.3吨/亩,与国外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2.6吨/亩差距自很大,增产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市场发育缓慢,产供销衔接不紧,品种专用化和布局区域化程度低,混合型种植的比例高。种植协会、农民合作组织覆盖范围小,对推动组织化生产的作用仍很有限。我县十年九旱,马铃薯多种植在旱坡地,很难保证产量的稳定。自留种、串换种等非良种的使用情况还存在,有的还很严重。从而大大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优化。

二是加工体系不健全,产品单一。目前我县马铃薯加工主要是精淀粉及简单延伸产品,全粉、多用途变性淀粉占总产量不高,颗粒粉、雪花粉、薯泥、膳食纤维、马锲薯蛋白、膨化食品等产品还有待于开发。加工企业环评普遍不过关。

三是储藏能力低,损耗严重。我县马铃薯的保鲜贮藏以农户分散窖贮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损

耗大。因此我县有必要顺应马铃薯产业化要求,依托已积累的保鲜贮藏技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积极研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经济实用的规模型马铃薯贮藏技术。如抗褐变技术、灭菌防腐技术、保鲜技术、抑制发芽技术等。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调整结构,进一步夯实马铃薯产业基础。一是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育等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研究和推广一些品种优、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新种,调优结构,搞好服务,提高科技含量。二是扩大脱毒种薯生产规模,健全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确保种薯质量,加大脱毒种薯推广力度,使其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最终实现马铃薯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三是完善种薯贮藏窖、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配套设施,提高马铃薯产业总体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科技措施,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转化增值能力,用工业化的手段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意识,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大马铃薯淀粉企业的整合力度,尽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以龙头带动产业化升级,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体系。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马铃薯贩运大户、中介经纪人以及种植大户投资兴建吞吐能力强的贮窖,转变销售方式,扩大错季销售。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切实做大做强“三堡牌”马铃薯这个品牌,使“三堡牌”这一品牌逐步成为国内著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进一步扩大我县马铃薯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占有份额,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以突出马铃薯生产大县地位为目的,提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认识,精心组织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指导各乡镇根据本地优势和市场需求,以产业化作为马铃薯发展的突破口,认真制定和实施促进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4、增强科技含量,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加大对马铃薯淀粉的研制和开发力度,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酸化淀粉、醋酸脂淀粉和全粉等项目。加快对淀粉废水的综合利用步伐,在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不断提高副业的价值。

(农业局办公室杨树宝白献英供稿)

篇8:隆林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隆林油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种质差, 品种混杂, 劣株比例大

据调查, 隆林油茶多数是在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低产品种, 同一片油茶林中往往出现多个油茶品种, 现有的油茶林结果少或基本不结果的植株占70%左右, 经济效益较差。

1.2 油茶林地荒芜

从对沙梨、者浪、克长等乡油茶林调查发现, 隆林油茶林普遍荒芜严重, 杂草、灌木丛生, 还有不少高大乔木侵入, 变成混合林生长状态, 油茶长期处于被压、被抢水肥资源、通风透光不良状态, 树势减弱, 产量低下。

1.3 树龄老化

隆林县现有的油茶林普遍是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 绝大部分已过了盛产期, 进入衰老阶段, 自然更新能力差, 枝条逐年枯死, 落花落果严重, 产量下降。

1.4 种植密度不匀

隆林油茶普遍存在稀密不匀, 较密处种植密度逾3 000株/hm2, 稀处为300株/hm2。油茶过密, 使枝叶交错重叠, 树冠相互挤压, 不能形成较好的树冠, 造成平面结果;过稀, 则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

1.5 土壤贫瘠

隆林县油茶林多为海拔500~1 000 m的丘陵山地, 土壤大多比较瘠薄, 水土流失严重, 养分缺乏。

1.6 树形不整

很多油茶林一蔸多株, 丛生杂乱, 树冠多是偏平球形, 影响光照和结果量。

1.7 病虫害严重

从农业部门了解到, 危害隆林县油茶的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油茶毒蛾、油茶毛虫、软腐病、烟煤病等[2]。

1.8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高温、冰冻、干旱、洪涝等均影响隆林县的油茶产量, 每年因此而绝收的面积达666.67 hm2。

1.9 采收不适时, 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

有些茶农不重视采收时间, 只依自身时间采收, 错过最佳采收时间, 影响产量和品质。再加上隆林县没有大型的深加工企业, 只有几家私人作坊, 榨油设备落后, 出油率很低。

2 对比试验

隆林气象局观测场西边500 m处0.13 hm2油茶地进行试验。设4个因素, 分别为品种、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采收时间[3], 每个处理设2个水平, 品种设旧品种和优良品种, 田间管理设粗放管理和科学管理, 种植密度设密 (稀) 植和合理种植, 采收时间设未及时采收和及时采收。2次重复, 设8个分区, 每小区70 m2。以平均产量为考察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 通过科学合理种植、管理油茶, 并更换优良品种、及进采收, 油菜产量得到提高。

(kg/hm2)

3 发展对策

3.1 更换良种

采用优良农家品种或优良无性系, 通过嫁接技术把产量低下的劣质植株培育成高产油茶树;新种油茶一律采用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研究表明, 良种油茶产量比一般品种产量高2倍以上。

3.2 加强田间管理

(1) 复垦抚育, 清除杂灌, 增加林地阳光, 改善油茶生长条件[4]。

(2) 合理修剪, 去弱留强, 去老抚幼。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 使油茶树枯枝、细弱枝、病虫枝、重叠枝、徒长枝增多, 树龄老化严重。对此要整形修枝, 清除不必要的枝头和株干, 抚育新茶树, 砍去老龄树, 或在老树枝上嫁接优良接穗, 逐步更新。

(3) 密度控制。补植密度较稀的油茶林地, 密处则采用间伐, 密度控制在1 050~1 650株/hm2。有条件的可采取林粮套种, 套种要选矮杆作物, 如豆科类、绿肥等。

(4) 加强土肥管理。油茶林地土壤大多缺乏养分, 对此要冬挖夏铲。冬季对油茶林全挖, 深度20~30 cm, 夏季要铲草2~3次, 搞好林内卫生环境, 杂草铺树根, 适当增施农家肥及追施N、P、K等化肥, 促进油茶生长及开花结实。

(5) 保花保果。花期适当喷施硼砂、尿素等, 结实后适当喷施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以促进保花保果。

3.3 防治病虫害

油茶病虫害大多由林内卫生状况差、光照不足、品种抗病性差等引起, 主要以预防为主, 以营林为基础, 生物、化学药物防治相结合[5], 加强田间管理和引进抗病性强品种。发生病虫害时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做到治早、治小, 以防蔓延成灾。

3.4 适时采收, 强化深加工

油茶成熟时要适时采收, 过早过晚都会影响产量和油质, 特别要防止油茶未成熟而提前采收。政府应积极引进或鼓励深加工企业, 使榨油设备先进化, 提高出油率。在精炼茶油的同时, 鼓励企业对油茶副产品如茶皂素、农药、洗发水、饲料等的研究, 使油茶能物尽其用。

4 小结

油茶生产是隆林县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需要用新的思想与方法, 促进油茶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使山区这种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

参考文献

[1]陈福, 陈金明, 韩庆国, 等.广南县油茶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果菜, 2006 (6) :46-47.

[2]王保生, 刘文英, 卢冬梅.改善油茶林小气候提高油茶产量[J].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 (1) :32-34.

[3]李其义.油茶低产林改造[J].安徽林业, 1999 (3) :21.

[4]甘一忠, 刘流.油茶产量变异系数的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在合理生产布局上的初步应用[J].广西气象, 1985 (2) :35-38

篇9: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46-02

油茶是一种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它与油棕、油橄榄、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四季常绿,其适生范围广,能够生长在干旱瘠薄的环境,抗低温冻害,而且经济价值高、生态功能强。同时,油茶作为经济寿命较长的树种,具有收获期长、一次种植就可以多年受益的特点,收获期长达10年之久,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优良乡土树种。先秦时的《山海经》中载有“员木,南方油食也”,可见我国民间早在2300年前就已经开始榨食茶油。丽水市莲都区地处浙江西南腹,瓯江中游,位于丽水生态示范区的西南部,是油茶产业的重要产区,其具有悠久的栽培油茶的历史,生产条件优越,效益优良,素有“浙南油库”的美称。

1 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成为全国范围内新兴的一股热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区划中,丽水九个县(市、区)都属于油茶最适宜栽培区,《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把丽水市莲都区、青田县、云和县、遂昌县、缙云县、景宁县、松阳县七个县(区)列为重点发展县,龙泉市列为次重点发展县,庆元县为一般发展县。油茶是莲都区重要的传统林业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的主要来源,从整个发展来看,种植油茶树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全面优化环境,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能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看,也是这一种理想的种植方式,尤其是当前生态旅游的前景下,种植油茶树更加具备有观光旅游的优势。

从当前老百姓对油茶树的需求来看,市场中的绿色植物油中,山茶油的营养价值极高,更多的人想要从中收获更多的营养,因此,从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山茶油市场销售的前景相当好,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从当地的市场政策来看,政府积极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在山茶油项目的开发中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大整体帮扶力度,并在突出产量的提升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农民种植山茶树的积极性,因此,这几年来,油茶树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整个经济效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的整体收入也大幅的提高,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宽广的前进道路。

2 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油茶林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

丽水市莲都区油茶生产经营粗放,基本靠“人种天养”,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全市约有30万亩左右油茶林处于长期缺乏管理的状态,实际在经营的面积估计50万亩左右。同时由于缺少管理,油茶林抗病力弱,病虫危害严重。油茶林“老、稀、残、杂”状况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的经营效益较低。

2.2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莲都区油茶林多数分布于一些偏远山区,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社会经济活跃,山区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短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不便,使油茶林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油茶林的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远远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严重影响油茶产业发展。

2.3油茶科技投入不足

从这个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油茶树种植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更多的投入,不单是技术上的扶持,也需要在宣传力度、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等多方面加强投入,政府部门对油茶树的投入还是不够,不利于农民种植的资金周转,在引进优良品种以及技术跟进等方面还存在相对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中,推广项目建设、产业示范等方面还存在有不足,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信息化发展等途径的实现,整体示范功能不是很强,与国家队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产业的整体发展。

3 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发展

从2010 年起,莲都区委、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示范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同时建立项目扶持机制,实行项目资金申报、审批和验收制度,对油茶基地建设的补助标准作了规定,经林业局验收合格新造油茶基地连片10hm2以上补助4500元/hm2 其中整地已通过区造地项目得到补助的,补助2250元/hm2;低产油茶林改造连片10hm2以上补助3750元/hm2。

3.2 加强产品开发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

莲都区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更新,淘汰低产、低质油茶品种。建立油茶科技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对基层林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技能培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兴油创新机制,提高产业化水平,要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每年安排20万元经费,用于建立良种采穗圃和良种繁育中心,名优品种引进、良种选育、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等,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科技含量。

3.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创建油茶名优品牌战略

大力扶持油茶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油茶产品加工合作组织。鼓励培育油茶科技型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做出重要贡献的部门、企业、培育大户和科技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强油茶产品营销,利用媒体开展宣传,不断提高茶油的市场知名度。做大做强油茶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大合唱等开发模式,实行政府促动、企业带动、能人推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

参考文献

[1]姚小华,王开良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技术开发,2005(1).

[2]李观文,杨友平.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2(1).

[3]祝先明,朱君红等.莲都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9(19).

[4]李玉琼,肖樟英,吴柳根.油茶产业经济效益分析和发展前瞻.中国林业,2011(6).

篇10: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德惠2007210169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总面积2257.9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3.3万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公安县突出工业兴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公安县经济结构现状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4.92亿元、19.53亿元和23.19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36.84:28.87:34.29。

从产业结构内部分析,一产业中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产业中工业发展迅猛, 汽车零部件和塑料新材两大产业销售额双双突破10亿元,纺织、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二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三产业内部各要素健全,商贸、餐饮、房地产发展迅猛。由此可见,全县经济的优化转型特征明显,二、三产业的崛起大大提升了全县经济运行水平。

二、公安县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公安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大。近年来,公安县推出“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公安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大。2007年,公安县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6.84%,虽然比1997年下降了18.9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高21.29个百分点,比荆州市高7.17个百分点。突破性地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任重道远。

2、经济结构内部局部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农业方面,现代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增收不稳定。1997年是公安县农业大丰收的一年,当年全县农业增加值18.68亿元,增幅高达6.3%。但98年洪灾过后,公安县农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至“十五”末期的2005年,农业增加值才18.03亿元,还未恢复到灾前1997年的水平,“十五”期间农业年均增幅仅2.2%。

工业方面,粗放型增长特点明显,“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问题比较突出。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大,2007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5.6%,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三产方面,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2007年,全县交通运输、批零餐饮等传统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仍然高达47.5%,分别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7.4、7.5个百分点。

三、公安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为实现公安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公安县应针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一)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核心,推动公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继续坚持“强攻外向抓招商、壮大内源抓民营、优化环境促发展”的思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核心,在壮大经济总量上求突破。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公安县经济总量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强力推进。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引导企业拿出优良资产,通过联合、兼并、出售、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自己。加快企业技改扩能步

伐。鼓励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增资扩股等多种途径,高强度增加工业投入。三是积极培育支柱产业。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和政策推动等多种途径,大力引导、扶持企业走集群式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突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同时,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需求增加的趋势,着手考虑开发与农业机械相配套的产品。加快发展塑料新材产业,积极开发新型的塑料管材,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生物化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终端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园区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一是突出抓好板块基地建设。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抓好“两优一高”的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模式转变。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调整结构、专业化生产等途径,改变过去家家户户种粮、喂鸡、养猪的传统生产模式。继续实施优质粮、棉、油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努力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转化加工的比率,力争在水产品、水果的加工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实施品牌创建。认真规划品牌发展,重点打响“金秋”葡萄、“卷桥”柑橘、“崇湖”河蟹等农业品牌。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下一篇:高中秋季运动会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