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案

2024-05-10

《旅夜书怀》教案(共8篇)

篇1:《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背景简介 “旅”字看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艺术特色

1、小结一下,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四、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2、《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小结课堂。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篇2:《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五、情读,体会情感 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1、个读

2、范读,诵读指导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3、齐读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4、小结: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板书:——沉郁顿挫

六、当堂训练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教学预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七、拓展延伸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预设: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八、课堂总结: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篇3:《旅夜书怀》教案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中将人类精神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酒神精神, 这类人性格外向, 浪漫而热情, 想象力丰富, “要在生命幻变中忘却生命幻变所生的痛苦, 纵饮狂歌, 争取刹那间尽量的欢乐, 时时随着生命的狂澜流转” (1) ;另一类则是以阿波罗为代表的太阳神精神, 这类人性格内向, 沉着而内敛, 自制力极强, “风帆自动而此心不为之动, 他永远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2) 。

生于中国唐朝的李白和杜甫, 比尼采早出世了千年, 却稳稳地印证了这个说法。李白是酒神, 这在他的诸多诗篇里可得到验证, 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拿去换美酒, 古来的圣贤都比不上饮者, 饮者们举杯消愁, 只愿长醉不复醒。杜甫是太阳神, 节制、含蓄, 一丝不苟地把握整体的和谐完美, 不管是拖着百年多病的身躯登高, 还是望着兵车辚辚, 战马萧萧长叹, 都表现出一种忍辱负重的道德责任感。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用兵法给李杜作比:“少陵诗法如孙、吴, 太白诗法如李广。”意思便是杜甫的诗讲究规律, 知道节制, 而李白的诗多是率性而为。

总体而言, “李白诗风, 举重若轻;杜甫诗风, 举轻若重。举重若轻, 意味着超越板滞的格律而张扬清奇的才性;举轻若重, 意味着精熟格律而输入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3) , 二者诗歌的风格特色因人、因地、因时间皆有不同, 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两句诗看似差不多, 实则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差异。

二、《渡荆门送别》浪漫飘逸的酒神精神

《渡荆门送别》大致作于开元十二年, 也有说法认为作于开元十三年或开元十四年,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 不可怀疑的是,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 李白还很年轻, 大概二十五岁 (如是其他说法, 则是二十六或二十七岁) 。当酒神还年轻的时候, 那种热烈奔放的酒神精神更能发挥到极致。此外,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初次“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沿着三峡直冲荆门之外, 向蜀地之外的世界探索的时候, 那种豪情万丈, “整个世界皆在我面前”的壮志更不必多言。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一句中展现的意象有山、平野 (大荒意为广阔无垠的原野, 也可归在平野中) 、江水是十分典型的江中图景。前句描绘了江水两侧群山的面貌, 随着船的行进, 两侧群山逐渐消退, 显示出一马平川的原野, 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 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后句则描写江水奔腾千里的形态, 从船上望去, 远处的江水仿佛注入荒野, 显出天空的高远, “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前后两句诗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的, 而非定点观察, 这从“随”、“尽”、“入”、“流”等字中就可看出。由于从“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向楚地进发, 地势的逐渐开阔让诗人的心情也明朗起来, 连带着所见之景全都生动无比。“山水本无感情, 需要人把感情赊给它;这种赊借是非常讲信用的, 人把感情赊给山水, 却可以在审美价值上加倍获得偿还” (4) , 本是一叶小舟在江中前行, 却被诗人写为群山随着平野前行, 江水流入荒原, 山山水水都具有了生命力。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价:“明丽果如初日。” (5) 实在非常恰当。

三、《旅夜书怀》沉郁顿挫的太阳神精神

《旅夜书怀》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 那年的杜甫在正月辞去节度参谋职务, 返居成都草堂。三个月后, 严武去世,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 带着家人由成都乘舟东下, 经嘉州 (今四川乐山) 、榆州 (今重庆市) 至忠州 (今四川忠县) , 在旅途中, 他写下了这首诗。舟车颠簸中的杜甫已年过半百, 当太阳神走入人生末尾时, 那种沉着内敛的太阳神精神更多了一些哀伤。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岸上星垂, 舟前月涌, 以广阔的原野为参照点, 才可感到“星垂”, 天上月色宁静, 水中月色动荡, 才可称为“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这句诗中展现的意象为星、平野、月、江水, 虽然较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的颔联中的意象多了一项, 但星和月这两种意象, 方位偏上, 且在画面中占有的面积也较小, 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很空旷, 不像“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一句中, “山”这一意象所占的空间很大, 显得整个画面较饱满。一般来说, 四川成都一带地势较高, 有江就会有山, 也许杜甫当时视野所见中也是有山的, 但他不像李白那样, 直白地将看到的一切全都写于笔下, 就像前面提及的, 太阳神的精神让杜甫有节制、有含蓄, 一丝不苟地把握整体的和谐完美, 对所见现象进行有意义的简化, 展现出一副空旷画面, 也为下文“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营造了氛围。于神秘而开阔的自然中, 头顶是浩瀚的宇宙, 脚下是流动的江水, 远处是低平的原野, 在这样的情境下, 对人生迟暮的无力感和孤独感都会自然地生发。自然将永恒地扩展下去, 而社会现象的存在终是短暂的, 即使读者也能对那种瞬间和永恒的存在感产生心灵的颤动。

“无论荒凉感或写意性, 由他写来, 往往都具有百感交集的沉重, 形成一种心灵共振的结构。尤其愈到晚年的他, 心灵深处愈是深积着浩大而深刻的焦虑” (6) 。此时的杜甫必将回忆起自己先前坎坷的人生旅途, 报国无门的悲伤又涌上心头, 苍老多病当然是事实, 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 他就如同一只落单的沙鸥, 漂泊于江湖间, 穷困潦倒。黄生的《杜诗说》中评价说:“一沙鸥, 何其渺!天地字, 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 作者吞声, 读者失笑。”

总之, 李白的“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贯穿了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秉承的酒神精神, 是他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有一种气势淋漓的大山水境界。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则是通往人间的思考, 通向他忧国忧民、人生迟暮的太阳神精神。无论是浪漫飘逸的酒神精神, 还是沉郁顿挫的太阳神精神, 二者各有优势, 一定要评出个优劣, 既没有必要, 又不合理。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 从李白到杜甫的精神演进过程, 展现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在人生起伏中被太阳神精神幻化的。这也许正是一个人从青年时代逐步走向中年时期的过程, 曾经的浪漫热情最终都会蜕变为沉着内敛。

参考文献

[1]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2]朱光潜.朱光潜人生九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5]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9.

[6]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

[7]王夫之著.陈书良校点, 唐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篇4:杜甫《旅夜书怀》说课稿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理科班,学生不爱学语文,好多时间用于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成了业余兴趣爱好,所以注重教法,讲究学法尤显迫切。

2.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依据高考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体现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运用的反语、比喻,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提高品味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2)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训练中理解表现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课的教学,重视诵读,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课前准备:

我补充印发相关的材料,让所有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辅导资料,按照“七环节”(题目、作者、内容、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对杜甫《旅夜书怀》提前一周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备课形式准备好书面交流材料。

(2)课堂交流:

我对讲课作了分工。抽两个学生利用20~25分钟时间,按照“七环节”对杜甫《旅夜书怀》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堂交流,让第一个学生分析题目、作者、内容,第二个学生分析诗的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内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岂”等字词,强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训练。

(3)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知人论世,宏观把握;联系具体诗句,研读、赏读、美读、背诵,分析诗歌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思考讨论诗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完成文本鉴赏。

(4)课堂提升:

课堂板书设计,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意境。

(5)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和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突出语感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朗读诗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2.研读、赏读、美读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1)通过“夜”字察实景。

学生细读诗歌,明确诗中写旅途之夜的所见之景的句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明确:草:细——孤弱 风:微——轻风 岸:江岸——宽阔 樯:危——高,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独——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阔——辽阔无边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汹涌澎湃

小结: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2)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小结: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3.课堂提升

(1)板书:

“景——‘独夜舟——情”

描绘孤舟夜泊河岸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2)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

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讲解后师生交流,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节课一下子把鉴赏诗歌的所有知识都讲清楚,练到位,欲速而不达……

学生讲课需要定时、定量、定法,抓落实。

定时: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限定交流的时间,留给师生一起探究的时间。

定量:所有学生准备而交流的只需两三个,每次不同,争取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学生讲次数不可过多,一个单元一篇比较合适。

定法:学生最好在老师讲解例文后,注意讲究程序,按照“七环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抓落实:老师对学生准备的书面文字一定要检查指导。

篇5: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三)颈联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略)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三)颈联

1、【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明确】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点拨】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

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这两句诗是诗人用反语自嘲,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明确】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江流奔腾.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步骤一)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情.(步骤三)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清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明确】(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之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篇6:《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夜”:点出时间。“书”:写。“怀”:情怀,感想。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

律诗(五言、七言)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五言、七言)

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首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尾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尾联的修辞手法:比喻、设问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五、鉴赏点拨,拓展延伸 1.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2.杜甫诗风

沉郁顿挫

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大家试想会怎样?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2.比较《登高》与《旅夜书怀》的相同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与《旅夜书怀》一样,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与直接抒情相结合。都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六、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语调很缓慢,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七、课堂小结

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孤寂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我们在学着鉴赏这首诗的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去鉴赏其他诗歌。

篇7:《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

2.在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背诵与默写

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默写《登岳阳楼》,请一名同学演牌

3、教师点评默写情况

4、齐读《登岳阳楼》

二、初读课文,体验形象美

1、教师描绘《登岳阳楼》诗句展示的画面,学生体会诗中杜甫的形象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侧,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天长地久,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予漂泊沦落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木舟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一想到这,靠在窗边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学生归纳《登岳阳楼》中杜甫的形象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无”“老”“病”“孤” 展示了杜甫晚年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浓重的身世之感。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杜甫仍关心北方的战事,时刻惦记国家的安危,展示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3、教师点拨: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仍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杜甫的诗歌只是一味的感叹身世不济,命途多舛,那杜甫也就只是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无怪乎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4、再次诵读《登岳阳楼》

5、自读《旅夜书怀》,分析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6、教师用对联总结杜甫的形象: 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白头 一支秃笔,直指河山忧国难

三、研读鉴赏,品味意境美

借助意象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是我们解读诗时获取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杜甫的这两首诗歌来体会杜诗特有的意境。

1、品味《登岳阳楼》中的“今”与“昔”(1)学生分析

“今”与“昔”写出了作者见到岳阳楼后的激动与喜悦。

(2)老师点拨:如果是激动,是喜悦,那么诗歌最后写到“凭轩涕泗流”就应该是激动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幸福的眼泪,显然这个分析不够准确。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杜甫个人的生平来看,过去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有满腔的报国热忱,而今天年老多病,四处漂泊,孤苦伶仃;从国家的形势来看,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物阜民丰,繁盛之极,安史之乱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今”“昔”对比,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凭轩涕泗流”中的眼泪是悲伤的眼泪,是辛酸的眼泪,是无奈的眼泪,正如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中写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首诗一开始就我们营造了一个沉郁的意境。

2、赏析“日夜”与“日月”

(1)明确《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默写中常常把“日夜” 写成“日月”,能否将“日夜”换成“日月”?

教师点拨:是“日夜”好还是“日月”好取决于哪个更符合诗歌的意境。“乾坤日夜浮”的意思是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显得视野开阔,意境宏大。如果换成“日月”,意思就变成了日月星辰在湖面浮荡着,就少了“日日夜夜”的意思,意境就差远了。

3、赏析《旅夜书怀》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细”和“危”(1)“细”说明草长得瘦弱,与晚年杜甫的形象和生存境况吻合。

(2)“危”即高的意思,桅杆细且长,在夜晚的江面上显得越发孤独,与孤独的杜甫形象吻合。

4、总结杜诗意境 洞庭天下壮,旅夜星远旷。老病亦多悲,沉郁自感伤。

教师点拨:杜甫的悲与一般诗人的悲不一样,如《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歌中的悲是悲伤,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怜悯,而杜甫的悲是悲壮,读他的诗我们没有眼泪,反而让我们感到崇高和景仰。

5、诵读《旅夜书怀》,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方便读出节奏和韵律,已经将诗歌改造成散文: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拓展训练,收获创造美

1、展示题目: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为纪念圣贤,弘扬传统,我校文心文学社准备组织一场杜甫诗歌作品诵读比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学生练习

3、师生交流

4、教师展示

有年一千三百岁 无尽万世怀杜翁

五、课堂总结 咏杜少陵

洞庭湖上倚孤舟,飘飘沙鸥寄悲愁。沉郁顿挫伤时世,诗中圣人万古流。【课后思考】

一、正思亮点

1、随着2012高考的落幕,新课改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虽有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是依然坚持紧扣教材,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化,与课文直接有关的题目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更加强化教材教学,强化教材知识的讲解与落实,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花了10分钟来背诵和默写《登岳阳楼》,看似课堂气氛沉闷,但还是务实有效的。

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在给学生解读作品时最好也能融入个性化的思考,这样可以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我在品味诗歌意境时,没有讲授“坼”“浮”“垂”“涌”等传统重点,而是选取了“今昔”“月夜”“危樯”几个意象。

二、反思改进点

篇8:《旅夜书怀》教案

先看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游历途中所作, 题为送别却非一般诗作中常见的诗人送别亲朋挚友, 而是诗人自己离乡时的怀乡之作。玄宗开元年间, 年青的李白“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带着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过三峡、渡荆门, 一路向前。我们不难想见, 意气风发的少年独立扁舟之上, 抬头是两岸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 低头是奔涌不息的滔滔江水, 心情应当是怎样的壮怀激烈。诗人此时是迎风而立的少年英才, 但纵然是豪情满怀, 但初识的乡愁滋味也拨动了诗人心中的似水柔情。

当然, 要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句中的独特韵味我们就一定要理清全诗思路, 对诗歌进行全面理解。首先, 李白为这首诗题“送别”二字, 所指何在?而“诗中无送别意, 题中二字可删” (1) 的观点又是否正确呢?诗人离乡游历, 即将漂泊在外, 此时再为他人“送别”自然是不合常理的。而“天才”如李白又怎么会犯在诗题之中加入无关字眼的低级错误, 若真无“送别意”那就应该题为“渡荆门远游”,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道这里, 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从《诗》三百篇开始, 就有“言志”的传统, 传达出作者的情意。 (2) 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 无论中西,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过程中的第一要义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因此, 我们在进行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的过程中应该先从诗里的情感本质去了解。就是说, 这个情感是为什么而发生的, 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事件是难以确定地来指明的, 所以我们就先从他的情感的本质来加以探寻。 (3)

因此, 我们就可确定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所表应有“怀乡之感”, 但送别二字也并非没有出处。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玄妙。万里送别的是故乡山水, 养育诗人的母亲河以滚滚江水为游子送行, 送他出川蜀闭塞之地去开阔眼界;依依不舍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少年慷慨激昂后对故土的依赖与思念。即自然以自己的博大和厚重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与理想, 是慈母般的爱怜;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回馈则是浓浓不化的爱恋。由此, 我们也得到答案, 诗人“送别”之意不过是将“江水”拟人化的一种艺术手法, 借以生动传情;而在题目中加“送别”二字也是为了让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体验这种角度互换的艺术感觉。而认为诗中无送别意, 要将送别二字删去的说法则是采用了另一种对诗歌的批评方式。即注意诗歌本身的形象、结构、象征, 以及与诗人意识关系的研究, 这是对艺术、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简言之就是“就诗论诗”。这种特别注重作品本身艺术上的批评产生了一个“作者原意谬论”的术语, 而这种来自西方的批评传统是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取向的。按照这种“作者原意谬论”的批评方式, 诗中江水伴作者一路远行, 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感。诗中故乡山水送诗人远行单有作者怀乡之意, 使得原本“二元”的情感呼应变为了单向的抒发情感, 美感尽失。从这一点, 我们可以窥见中西诗歌批评异同的差异, 中国自古及今都认为, 诗人愈伟大, 他的人格、情操、襟怀、抱负方面也愈伟大, “知人论世”是我们传统的批评方法;而西方则不然, 西方的诗论, 从古希腊的悲剧开始, 其文学理论中就偏向“模仿”和“客观”, 注意技巧安排、解构字句的作用。这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 地域限制的打破也是的这种无形的阻隔逐渐消失。但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分析古典诗歌的过程中也要慎重借鉴西方文论。

再看颈联“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一轮明月倒映水中, 仿佛从天上飞来的一面光洁明亮的镜子;而江面上水汽迷蒙、行云簇拥, 在半空中幻化出“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观。这一联中, 抬头是光辉灿烂的夜空, 低头是烟波浩渺的江面, 天高地阔, 景致渺远。这样的景物描写使得李白“仗剑去国第一游”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4) 年轻的诗人即将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并可能创造一番“丰功伟业”, 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身旁波澜壮阔的景色使得年轻的李白激越奔放、心潮澎湃。

有了以上理解之后, 我们再统观全诗。“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紧扣题目, 交代创作背景, 奠定全诗基调;“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身随心动, 一路出荆门、过三峡, 对故乡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 再加上渐行渐远的崇山峻岭和湍流不息的江水, 诗人的内心越加激动;“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可谓是光辉灿烂, 天地高远;而“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一联则将思乡之情表达的绵密细腻, 仿佛诗人内心丰沛的情感都将随着悠悠江水飘飘荡荡, 飘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一句寓静于动, 诗人立于舟上, 人静景动。而随着江水顺流而下, 离故乡越远视野愈加开阔, 重山已消失在旷野的尽头, 奔流的江水也没入远方, 这种横向的开阔场景使人心中顿生万丈豪情。而在这幅寂静旷远的画面之下还隐藏了悠悠的江水, 就如诗人“仗剑去国”的慷慨豪迈之下还暗涌着思念家乡的温情脉脉。画面中一静一动, 选用的意象也是既有豪迈的高山旷野, 也有柔和绵长的悠悠江水。及照应诗人内心奔腾的想象也描摹时下离开故乡的感伤。

除此之外, 《渡荆门送别》一诗还彰显了李白诗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诗人表达内心情意的过程中, 不同于常见的借景抒情, 诗人酒入豪肠之后, 丰盈的内心世界赋予外物情感, 由心及物, 仿佛“比”的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又与西方文论中“移情说”有了相通之处。而李白就是这样的天才, 不羁狂放、不受约束, 他的才华和理想让他与超越规范的生活相配, 让他超越古今、横跨中外。

我们再看杜甫《旅夜书怀》。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一览无余。时代对于文学的烙印总是深刻而难以磨灭的, “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的动荡不安也让杜甫的诗歌染上了浓郁的愁苦愤懑, 也许正是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杜甫的成就与其坎坷的经历息息相关。诗人一生漂泊, “安史之乱”逃难至蜀中投奔好友严武, 虽在成都草堂中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但好景不长, 严武去世之后诗人又开始了漂泊无依的生活, 然而更不幸地是从杜甫离开成都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安稳度日, 一直是四处漂泊, 直至生命的终结。而此时就应该作于诗人晚年四处奔波的途中。

不同于李白诗歌中景物与情感浑融一体, 杜甫的《旅夜书怀》层次分明。全诗简单来看可以分为两层,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终归还是情景交融、相互呼应的。“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寂静的夜晚里微风轻拂、细草摇曳, 开阔的江面上独有一帆孤舟, 高耸的桅杆更显得寂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原野开阔得仿佛天地相连, 点点繁星明亮好似要垂落人间;而眼前的滔滔江水也涌着一轮明月奔涌向前。这四句诗简单明了的描绘了诗人旅夜独宿的夜景, 为后面抒发凄凉孤寂的心绪奠定基础。后四句诗人借景抒情。“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写尽诗人痛苦激愤。其实杜甫一生两次辞官都与“老病”无关, 皆是因政治人事而无奈退隐;而若只因文章著称于世更让杜甫愤愤难平。“飘零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旷野笼罩在苍茫月色之中, 而诗人也像一只沙鸥一样在这天地间徘徊低旋, 无归无宿。杜甫诗歌的诗意并不难解, 但诗人若只是简单的情景交融, 有怎当得起“诗圣”的美誉呢?

杜甫写诗的一个特色就是真正把他内心的情意投注进去。他以表现他内心的情意为主, 而不是很死板地刻画描写外物。 (5) 即杜甫写景是缘情, 抒情又能引起共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破难分辨。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虽然《旅夜书怀》一诗中所写景致应为现实, 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单纯的模仿再现, 杜甫所写的现实也不应是单纯的现实之景, 也应包含他的理想。其实,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文学创作是有共通之处的, 西方的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 《城堡》、《变形记》、《百年孤独》中的奇幻我们没有经历过, 但人物内心世界的那种情感经历我们是感受过的。杜甫写景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在感知、感动之后还能进行感发, 引起一种联想, 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诗人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杜甫远祖是晋代文豪杜预, 家学渊源、一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更是一心想要致君尧舜禹。但无奈的是一生漂泊未得重用。坎坷的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复杂深邃, 而这首写在诗人晚年的诗作就更不可能是某一种单纯的现实情意。诗人此时所表达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情意、意象化之情感, 想诗人阅尽世间兴衰和人间苦难, 种种世变与人情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涵容酝酿, 此时的感慨再不会是局限于一事一物的单纯情思。 (6) 也正因如此, 我们会联系杜甫生平、自身经历做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漂泊无依等诸多解释。这也就体现了杜甫诗歌对读者的感发能力, 使读者心动, 对自己的生命有所珍惜, 灵魂有所提升。

而每一个伟大的诗人, 都是用它整个生命去写他们的诗篇, 用整个生活去实践诗篇;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做他自己生活的注脚, 都可以给读者很多联想。而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

最后, 我们再来看看“李杜”二人之异同。首先, 时势造英雄, 繁华的长安让李白酒入豪肠,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安史之乱”二十余载辗转漂泊让杜甫挥笔写就人生苍凉。其次, 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李白是天才, 便可放荡不羁, 不受约束, 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由心及物, 往往是不着一字却可尽得风流;杜甫是贤才, 关心社稷、致君尧舜, 写诗是即物即心, 文辞淳朴但意蕴深厚。最后, 从接受过程来讲, 李白的诗多是天才式的创作, 读者最后感受的是浪漫的诗意, 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神女;而杜甫的诗质朴厚重, 文辞凝练, 给读者的多是心灵触动, 由人到己, 是感发式的共鸣。

但无论李白还是杜甫,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伟大的诗人们以其诗歌的巨大价值、富有魅力的精神品格, 不断激励鼓舞这我们, 也正是这种千年以来从未中断的精神传承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永垂不朽。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我们更是“许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凛然生气”!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工程热力学真题回忆下一篇:建湖县教育局教研室2010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