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2024-07-13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精选8篇)

篇1: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18.2.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U额,则 P实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2: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篇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课前播放:奥运宣传片;广东亚运会4x100m接力赛中国男子冠军镜头。(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运动话题上)

师:请你描述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例子。(启动学生发散思维)

生: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汽车行驶、水的流动、人登楼梯。

师:很好,同学们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事例。(呈现画面,丰富运动现象的实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看得见的,以及眼睛看不出来的微观粒子到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世界是运动的。(板书)

二、思考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师:(老师在走动) 老师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为什么?(一问)

生:运动的。相对讲台位置变了。

师:现在同学们坐在位子上,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问)

生1:我是静止的。相对于座位位置没变。

生2:也可以说我是运动的,我在呼吸、血液在流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畅所欲言)

生3:可以说我是运动的,因为整个地球都在运动,我们就是运动的。

师: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呼吸、血液流动,这些运动是生理运动,生命体的运动特质。物理上讲的是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

师: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实际上,我们习惯选择另一个物体做参照。这个物体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参照物。比较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改变,不变是静止,改变则是运动。(生成并板书运动、静止、参照物概念)

请同学分析:书本图5-38,以地板为参照物 , 运动员是__________ 的 , 因为_________; 墙是________的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养成由物说理的习惯,不要想当然)

强调:一要确定研究对象,二要选择参照物,三要比较位置是否改变,再得出结论。

捕捉学生的说法,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距离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位置”能否改为“距离”呢?教师即兴演示,分别站在离讲台距离相等的不同位置,属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可见概念中的“位置”不能说成“距离”。

三、思考教学难点,打开学生思路

(图5-37)小明与小华的说法。小明说:火车根本就没动;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你支持谁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生1(小明派):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

生2(小华派):相对于已开行列车,火车运动,各有道理,都是对的。

生3:我也认为小明对的。

师:小明的观点是大家支持的。小华的观点到底对不对?选择已开动火车作为参照物,也是可以的,一旦选择就假定不动,研究的火车相对它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被认为是运动的,这是相对运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看到一个学生的眼神还是茫然)请这位同学说说。(三问)

生:我觉得火车就是静止的,怎么又变成是相对运动的呢?

师:(创设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风景的视频情境,帮助突破难点)你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车外的树木是怎样的?(四问)

生:向后退的。

师:什么原因?(五问)

……原来向前运动的汽车也可以做参照物,树相对运动的汽车位置改变了,就是运动的,这就是相对运动。(学生有所感悟)

师: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要拍摄孙悟空在崇山峻岭中腾云驾雾(提供两个对象的图片),你怎样处理?……(六问)

在前面的教学片断中,“一问”和“二问”属于学生基于认知基础就能回答的问题;“三问”属于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此时心理感悟的问题,通过“三问”,教学活动顺利过渡到“相对性”这一重、难点上;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四问”,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原来脑海中静止的物体变运动的了)“五问”属于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运动“相对性”的本质———参照物的选取,学生通过对“六问”的回答,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继续上面的话题,分析实例生成结论:

1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结果往往不一样。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静止。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旦作为参照物就假定不动。

3一般默认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平时我们说:“我们静坐在位子上”“汽车开了”“火箭发射了”,却没有把参照物说出来,但是大家都听得懂,不混淆。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通常我们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4今天讲到运动静止的相对性,所选参照物不是默认的地面或上面静止物体,又出现了参照物本身是相对地面是运动的,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5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四、思考学生盲点,生长学生思绪

1.请同学说说,你站在商场中自动电梯上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投影商场自动电梯运行场景)

生1:我是运动的,理由是相对于商场中的柱子,位置发生改变。(相对运动)

生2:我是静止的,理由是相对于脚下的电梯板。(相对静止)

生3:相对于旁边站着的人,我也是静止的,与参照物间位置不变。(相对静止)

师:若我感觉商场中的吊灯是静止的,以什么做参照物?

生:地面。

师:若我感觉商场中的吊灯是运动的,是以什么做参照物?

生:站在运动电梯上的人。

进一步理解运动静止的相对性。

2.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由课本图5-39讨论,认为云朵向西运动,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认__________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为参照物的。

3.试请学生举例古诗词中蕴含的有关运动相对性的知识。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思考学习趣点,激活学生思想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运动的相对性,能不能举些相对静止、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生1:传输带上传输的物品,相对传输带是静止的。

生2:风筝放飞,与空气间是相对运动。

师:现代社会,运动的相对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风洞中的飞机模型、空中加油、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等。(图片显示)

本课重点———运动的相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

【课堂思考】

1.情景题:乘客坐在行使的车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树木怎么感觉是向北运动的?我的车向哪里运动?看到旁边一辆车向南运动,旁边的车到底向哪里运动?

2.若要救出车厢里的人,而车不能停下来怎么办?(生命时速镜头)

课堂小结(学生略)

结语:整个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物理上讲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而言。所以运动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的成绩好差也是相对的,暂时落后,不要看不起自己,可以选取自己心目中的参照物———榜样和目标,向前走,不停步,争取某一方面赶上或超过他!

【教学思考】

学生已经知道平时生活中所指的运动与静止,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参照物”概念,这是学习的重点。若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学生容易领会。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特别是选择“相对于地面本身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参照物”,来判定其他物体的相对运动、相对静止,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搞清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认知难点在哪里?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如果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与问题意识,那么就能更好地促进旧知向新知的思维建构。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思维过程来提升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应具备针对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引发学生养成持续学习、思考的习惯,物理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思:物理教学的核心!

链接

心理教育的“蓝海行动工程”

滕玉英

1.设置合理的校本课程。我们将心理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先后组织编写了《心理教育辅导》《心海导航》《青春解码》《心灵之旅》等10多本心理教育校本教材,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育丰沃宽厚的生长点。我们在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专门开设了一节心理教育课,由专任教师讲授。2.展开深入的科研探索。为使心理教育进入科学化的轨道,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国家级“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与操作要素的实验与研究”确立为全校的科研主课题,“十五”期间又开发了南通市级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介入互动实践研究”,心理教育科研探索为我校心理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选出具有知心姐姐形象的教师作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引进南京师大心理学研究生充实专业队伍。此外,由专职心理教师对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进行辅导,并聘请他们为兼职心理辅导员。

篇4: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篇5: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弥向春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引入新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以课本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生活实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大组来分析讨论引入新课中提出的“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斜面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并能根据老师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从而引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功的概念。老师通过投影图片和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学生则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学生自然便能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课本多少和高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有关功的练习题,第一题是马用200N的力拉着重为1500N的车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求:拉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重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第二题是一座起重机用钢丝绳将500Kg的重物从地面匀速提升5m到楼上,接着又将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5m,在整个过程中,钢丝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通过这两个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求学生共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老师加以强调。(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篇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R是用铅笔芯做成的变阻器,闭合开关,将夹子向右移动,小灯泡的亮度将

()

图1

A.变暗

B.先变暗后变亮

C.变亮

D.先变亮后变暗

2.如图2所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四种接法中,当滑片P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减小的是

()

图2

3.在做电学实验时,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用来改变电流.如图3所示是四个实验小组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这四种接法中,能够立即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的是()

图3

4.将滑动变阻器按如图4所示的方法连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4

A.实验开始前滑片应放在最左端

B.用它来调节小灯泡的亮度时,应将它和小灯泡并联

C.实验中经常用它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D.滑片向左滑动时,它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

5.[2018·嘉兴]

图5是未连接完整的电路,若要求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灯泡变亮.则下列接法符合要求的是()

图5

A.M接A,N接D

B.M接B,N接C

C.M接A,N接B

D.M接C,N接D

6.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如果要使图甲中的小灯泡变亮,图乙中的小灯泡变暗,则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图6

A.P1向上滑动、P2向下滑动

B.P1向下滑动、P2向上滑动

C.P1向上滑动、P2向上滑动

D.P1向下滑动、P2向下滑动

7.常用的变阻器有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箱能逐渐地改变它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出连入的阻值

B.滑动变阻器能表示出它连入电路的阻值

C.电阻箱能表示出它连入电路的阻值

D.这两种变阻器规定有最大的阻值,但对通过它们的电流没有任何限制

8.如图7所示是李军设计的一个简易电子身高测量仪的原理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7

A.身高表相当于一个电压表

B.电路中的R0是没有作用的C.当被测者越高时,身高表指针偏转角度越小

D.当被测者越高时,身高表指针偏转角度越大

9.某同学在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实验时,连接如图8所示的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S,发现小灯泡不亮,接下来的操作最合理的是()

图8

A.断开开关S,更换灯泡重新实验

B.断开开关S,增加电池的节数重新实验

C.断开开关S,拆掉导线重新连接电路

D.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是否为零,判断电路是否断路

二、填空题

10.如图9所示,当C、D接入电路时,该变阻器相当于;当A、B接入电路时,该变阻器相当于;将A、C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应放在(选填“A”或“B”)端,滑片P向左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要使滑片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应将    或    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图9

11.如图10所示是滑动变阻器的接线示意图,根据图中所接入的接线柱回答: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图A连入的电阻;图B连入的电阻;图C连入的电阻;图D连入的电阻.(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0

12.如图11所示,电阻箱的示数为    Ω.图11

13.如图12所示为旋转式变阻器的结构图,A、B、C为变阻器的三个接线柱,P为旋钮触片.使用变阻器时,只把A和C接入电路中,(选填“能”或“不能”)改变通过变阻器的电流.若将该变阻器接入电路中调节灯泡的亮度,当顺时针旋转旋钮触片时,灯泡变亮,则应连接接线柱(选填“A、B”“B、C”或“A、C”)和灯泡    联后接入电路中.图12

14.在如图13所示的电路中,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选填“aP”“Pb”或“ab”)部分,闭合开关,当油箱中的液面下降时,电路中的电阻将    ,电流表的示数将

(后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13

三、解答题

15.实验课上,老师给出的器材如图14所示.图14

(1)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且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的,灯L亮度变暗.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2)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选填“A”或“B”)端.(3)要使小灯泡变亮,滑片应向(选填“A”或“B”)端滑动,这时电流表的示数将.(4)开始实验后,甲同学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的亮度都不发生变化,而且一直很亮,这可能是因为

;乙同学发现移动滑片P时,灯忽亮忽灭,这可能是因为

.16.一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15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L,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可知,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观察       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方法是.图15

答案

1.C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铅笔芯串联,闭合开关,将夹子向右移动,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变短,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灯泡变亮.2.A

3.C

4.A [解析]

实验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即将滑片移至最左端,故A正确;滑动变阻器调节用电器的电流大小时应与用电器串联,故B错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电流的变化,不能改变电流的方向,故C错误;滑片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丝变长,电阻变大,故D错误.5.A [解析]

灯泡变亮,表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大,即电路中的电阻减小,故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其接入电路的阻值是减小的,则滑片左侧的电阻丝应接入电路(即一定要接A接线柱),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故A正确.6.C

7.C [解析]

电阻箱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阻值,但不能逐渐地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滑动变阻器能连续地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但不能读数;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对通过它们的最大电流有限制.8.D [解析]

身高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所以相当于一个电流表,A选项错误.电路中R0与变阻器串联,可以限制电路的电流,防止因变阻器的阻值过小,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起保护电路的作用,B选项错误.当被测者越高时,滑片会向上移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越小,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即身高表指针偏转角度越大,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9.D [解析]

该电路为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时,先观察电流表是否有示数,如果无示数,说明电路出现断路现象,然后检测出断路的位置,并进行处理;如果电流表有较小的示数,则是电路中电阻较大造成的,可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10.一根导线 定值电阻 B 变小 A、C A、D

11.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小 12.1103

13.不能 A、B 串 [解析]

顺时针旋转旋钮触片时,电阻片左端AP长度变短,电阻变小,右端CP长度变长,电阻变大.题目要求灯泡变亮,则应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所以应该接A和B接线端.变阻器控制灯泡的亮度,应和灯泡串联.14.Pb 变大 变小

[解析]

由图示可知,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Pb部分,油箱内液面下降时,滑片向上移动,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小.15.(1)如图所示

(2)A

(3)B 变大

(4)同时连接了滑动变阻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 滑片与电阻丝接触不良

[解析]

(1)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滑动变阻器应按“一上一下”连接,并与灯泡串联,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灯L亮度变暗,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小,电阻变大,所以应将滑动变阻器右侧电阻丝接入电路中,由此连接实物并画出电路图.(2)为了保护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阻值最大处,即A端.(3)要使小灯泡变亮,应使电路中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应减小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故滑片应向B端滑动.(4)甲同学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的亮度都不发生变化,说明滑动变阻器都接了上面或都接了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灯泡的亮度比较亮,说明电路中电流较大,电阻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同时连接了滑动变阻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乙同学缓慢移动滑片P时,看到灯忽亮忽灭,这可能是因为滑片与电阻丝接触不良.16.滑动变阻器 灯泡的亮度

篇7:苏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金秋只为硕果来,大地丰收时,正是我们又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为了打开新局面,面对新形势,重新确立起点,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新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新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全面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优化人文关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所需人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且又面临升学考试,因此,本学期的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但是一切为了学生,必须要树信心,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

(二)第二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三章

二次根式

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五章

2、本册教学目标:

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

(二)证明的定义;(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掌握用综合法证明;

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本章证明的依据。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角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三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利用第二点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3)垂直平分线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6)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第二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利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平均数的和方差;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地观点,并进行交流;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相关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地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用的问题。

此外,在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预测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统计观念。

第三章

二次根式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此外,通过观察,尝试,归纳,对比等,体验二次根式运算法则的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

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经历用观察,画图活或者计算手段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饮食分解发,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经历用观察,画图活或者计算手段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饮食分解发,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第五章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多边形的概念;

会计算弧长以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四、教学实施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学习大纲,努力熟知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设计好每一节课,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并最终达到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3、积极研究学情,实施培优补缺工作,做到眼中有数;

4、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积极推行教改;

5、因材施教,宽容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积极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向新教师学习新教学方法。

7、加强思想教育,育人更育德。

瑶沟中学

篇8: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杠杆

一、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中器材的品种统计分析

从表格1、2的统计数据分析, 教材中实验所需器械材品种64%是配备标准器材, 36%是非标器材。非标器材主要是学校自购或实验室自制。这给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有些器材的制作有一定的难度涉及木工、钳工、电工等技术, 有些器材的采购有一定的困难, 涉及经费和周边市场的货源供应。例如, 某学校想采购电子点火枪, 总务处主任在县城跑了一圈没有买到, 后来他们的实验员跑来向笔者咨询, 笔者告诉他, 物理教材上的那个长杆电子点火枪只有液化气加气站才卖, 因为它是用于饭店多灶头点火, 使用范围小、销售量小其他商店不经销。另外, 还有一个待解难题就是酒精灯灯芯, 我们不知道在哪种商店可以买到, 今年我校的生物实验室新买了几个酒精灯, 开箱后发现没有配灯芯而无法使用, 事实上, 它可以是纱、也可以是线、甚至布条, 唯一的要求是纯棉, 纯棉灯芯毛细现象明显对酒精的吸附力强, 而且燃烧后灯芯不结块, 灰烬自动脱落,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日常所见纺织品大都是化纤或棉混纺, 只有部分内衣号称纯棉。某学校曾有一个实验员将女儿的旧内衣拿到实验室, 绞成布条做成了灯芯效果也不错。

表格3是将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器材与装备标准对比, 加上十多年的物理实验员工作经验, 经过慎重考虑列出的。部分书中有图片的没有列入如物理天平、学生天平、布卷尺等, 列入表中的器材有的是教材中不涉及、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使用, 如单刀双掷开关、升降台等, 有的是教学装备改进了如投影器材, 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了, 有的是器材装备标准太高, 如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演示器,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是用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一台收音机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不必花费300多元装备演示器, 而且难以做到教师人手一套。详细情况仍需进一步研讨论证, 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现行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与物理教材的差距

1. 演示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想独占一套器材, 无冲突之虞。例如, 演示温度计配备标准是一只, 真亏制定标准的专家想得出来, 它本是玻璃制品易损坏, 单价也就是30元左右, 如果一所学校真的只配一只, 教学中出现损坏怎么办?教师之间课时安排冲突怎么办?笔者主张对这类价值低又易损坏的器材配置标准是:任课教师人手一套外加一个备用品, 或者按学校规模和教师人均带班数量综合考虑配置。再如, 体温度计配备标准是2支, 单价3元左右, 这里有一个教学要求就是一定要让学生用手摸一下, 体验一下它的形状是三棱柱不是圆柱形 (红水温度计是圆柱形) , 如果在教师手上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的讲解也没有学生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这样每个教师教学中就需要4支, 学生每组1支前后传递摸一下, 这样的安排不算“奢侈”吧?对一个学校来说2支肯定是不够的!再如, 500g托盘天平也是这样的问题, 配备标准是一架, 也是不够的, 当然它就不需备用品了, 因为天平不易损坏。至于物理天平和学生天平的配置就显得多余, 因为教材中不作要求, 教学中学生见到图片, 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了, 教师也不愿意搬来搬去, 配置了反而浪费资金、占用橱柜空间。

2. 分组实验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

目前, 南京市初中学生入学高峰已过, 班级人数减少, 高峰时实验室28张桌子还不够, 现在是30人左右, 分组实验活动组数应调整为20组左右 (2人1组) , 这样器材需求数量大为减少, 装备标准也需要适当调整。另外,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实验设计以活动方式出现, 教材编写组的教师说, 是分组还是演示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条件而定, 但教师是根据教参的教学要求特别是中考考试要求来安排, 个别实验活动需要安排分组, 但装备标准不支持, 例如, 教材实验设计条形盒测力计是与学生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实验活动配套, 需求数量应在20个左右, 但装备标准是1个, 平板测力计配置25个那是给测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分组实验活动配套, 由于平板测力计结构因素不适合本实验 (本实验需要测力计倒置测量) 。

3. 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

物理实验员大都知道, 有些器材一学年使用一次, 有些器材一学年需要使用多次。例如, 铅块一学年使用一次, 导线、单刀开关、小灯座和灯泡等, 在14个电学实验几乎都要用到, 从怎样让一个灯泡亮起来的实验到串联、并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最后测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像导线、刀开关、小灯座这样的器材使用次数多, 当然损耗也会多。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

4. 器材装备标准要考虑学校的实验传统

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有他们的实验传统和习惯, 例如, 学生电源配备标准是25台, 笔者做了十几年物理实验员曾向物理教师推荐在电学分组实验活动中使用, 但教师们以教材设计图示是干电池、学生电源使用220伏电流存在安全隐患, 实验中学生对电源的感觉没有干电池好等等, 总之拒绝使用。器材配置标准应注明学生电源与干电池是等价的, 使用干电池就不必配置学生电源。当然还有其他器材存在这样的情况。装备标准中要体现这样的指导性意见。

三、解决配置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调整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该随着教材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笔者认为现行的南京市装备标准主要是沿袭人教版教材的需求, 没有考虑到苏科版教材的特点, 生活气息浓厚, 采用了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比如:敲击衣架发声实验, 市场上很多新品种的衣架是做不好这个实验的, 它需要纯金属, 最好是粗一些的, 现在塑料制作、涂塑以及套塑料管的衣架均不合适, 相反老品种、滞销的、易生锈的金属衣架倒是最适合的器材。教材实验设计中的一部分器材应纳入配备标准, 例如微型吊扇、电子点火枪、玩具电动机、金属螺母等。2009年11月省教研室和苏科版教材出版社及编写组等在扬州召开会议中传出的信息是待教育部正式颁布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后,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需重新修订, 如果是这样, 笔者建议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跟进修订, 使它和物理实验教学配合更紧密, 指导性更好, 权威性更高。

2. 部分辅助材料应纳入区县级技装室统一采购和配发

学校自购器材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 有的学校领导宽松、有的偏紧, 有的实验员比较积极, 有的消极, 有的实验员比较细心、有的马虎, 比如1号干电池, 老品种白象牌就比较好, 现在市场上没有了, 虎头牌也不错, 但长寿牌、铜锣牌较差, 每对的价格变化也比较大, 从20世纪90年代的1元多一点到2元左右, 现在要3元, 这样电学实验成本就高了, 电珠也从每粒1角涨到了现在的4角左右。笔者建议由区县技装办统一采购部分必需品类材料, 这样可以统一规格, 降低价格, 事实上各个学校采购的费用最后全都是由当地财政支付, 例如, 由于民用照明手电筒从原先的1号干电池改为充电电池, 电珠的型号也改用4伏左右, 2.5伏的电珠没有了销路, 商家不愿意进货, 在高淳县境内竟成了稀缺商品, 淘宝网上的价格在每粒0.35到0.5元之间, 南京大行宫附近商家整盒出售单价是每粒0.4元, 后来通过浙江商人从义乌整箱发货定价为每粒0.25元, 价格是便宜了, 但哪个学校愿意一次进货5000粒呢?它是每年正常使用量的十倍以上。对于统一采购部分可以先调研, 由各个学校的实验员提出再综合考虑, 例如蜡烛、火柴、酒精、酒精灯灯芯、乙醚、灯泡、气球、橡皮筋等。

3. 教师和实验员合作进行自制教具和实验设计创新

上一篇:学校一周工作安排下一篇:学雷锋团日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