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2024-07-23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共11篇)

篇1: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需要使用介绍信的情境愈发增多,介绍信是证明自己身份,让对方予以配合工作的一种文书。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校x年级学生____人,由x老师带队前往贵社区开展____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望接洽。

此致

敬礼!

____学校(盖章)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2

_________社区:

兹介绍本市xx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部前往贵社区开展主题的.调研活动,本协会成员承诺保障贵社区的卫生和秩序,望接洽!

此致

敬礼!

____学校(盖章)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兹介____大学____学院____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前往贵社区展开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的主题是____。今年正值《浙江日报》创刊xx周年,我院只见小分队想就其xx年来对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影响做一个调研,反映出xx年中,浙江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媒体意识增强,社会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的现象。

我们将在贵社区与贵社区的邮递员一起为住户发放报纸,并对他们在xx年来对浙报的支持表示感谢,与他们交谈他们对浙报的看法,为我们的调研收集丰富的资料。我们还将寻找____年出生的老人,为他们送上精美的小礼物。

望贵社区接洽。

此致

敬礼!

____大学行政公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2: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本校X年级学生____人,由X老师带队前往贵社区开展“XXX”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望接洽。

此致

敬礼!

XX学校(盖章)

20xx年X月X日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介绍信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兹介某某大学XX学院XX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前往贵社区展开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的主题是“XXXX”。今年正值《浙江日报》创刊XX周年,我院只见小分队想就其XX年来对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影响做一个调研,反映出XX年中,浙江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媒体意识增强,社会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的现象。

我们将在贵社区与贵社区的邮递员一起为住户发放报纸,并对他们在XX年来对浙报的.支持表示感谢,与他们交谈他们对浙报的看法,为我们的调研收集丰富的资料。我们还将寻找XXXX年出生的老人,为他们送上精美的小礼物。

望贵社区接洽。

此致

敬礼!

某某大学行政公章

年 月日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介绍信3

__________社区:

兹介绍本市XX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部前往贵社区开展“***”主题的调研活动,本协会成员承诺保障贵社区的卫生和秩序,望接洽!

此致

敬礼!

XX学校(盖章)

20xx年X月X日

【社区开展调研活动介绍信】相关文章:

1.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介绍信

2.社区介绍信怎么写

3.社区介绍信范文参考

4.社区介绍信格式范文

5.社区介绍信的格式范文

6.社区六一活动通知

7.社区活动通知

8.社区亲子活动通知

篇3: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一、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省份, 截止到2015 年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9156 人, 在矫人员21824 人, 解除矫正27332 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仅为0. 085% , 远远低于0. 2% 的全国平均水平。[2]黑龙江省各地区均已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司法所具体实施, 社会力量参与帮教, 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 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等文件, 先后建立了《关于开展清查收缴社区服刑人员出入境工作证件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文号及人员档案的通知》等10多项工作制度, 并与省综合办、民政厅、教育厅、人保厅签署了《关于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形成了专群结合、多方联动、合力监管的工作态势。

二、黑龙江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特色

为进一步规范矫正工作, 确保矫正质量, 遏制重新犯罪, 黑龙江省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管理,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形成了本省特色, 尤其是探索建立了“组织建设网络化、队伍建设多元化、衔接工作规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监督管理制度化、帮困扶助社区化”的六化工作模式, 已成为黑龙江省矫正工作的亮点和经验。

(一) 创新思路, 凝聚力量, 强化社区矫正保障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坚持把强化组织、制度、队伍和经费保障作为社区矫正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网络, 建立了规范组织协调、工作环节、工作行为的制度的体系, 锻造了由人民警察、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 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我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为解决司法所人员不足、执法力量弱等问题, 抽调了一定数量原劳教人民警察来参与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为使抽调民警尽快进入角色,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为每名民警建立执法档案, 定期进行考核。一年多来, 抽调民警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入矫宣告、调查走访、个别教育、训诫谈话、收监执行等矫正工作, 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到场”, 即社区服刑人员宣判交接时必须到场、不服从管理时必须到场、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时必须到场。实践证明, 抽调民警参与矫正工作, 不仅充实了工作力量, 而且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二) 科学管理, 务实求效, 提高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系数

一方面坚持个性化管理。黑龙江省对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实行分类、分等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日听声、周见人、月考核、季鉴定、年考评”工作制度, 探索总结了“约、谈、访、查、评”五步工作法; 对重点人员建立了联管联控工作机制, 实行包人、包管、包教、包扶“四包”责任制; 另一方面坚持动态化稳控。在全省统一开发应用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档案和信息库, 为300余个司法所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对一万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24 小时电子定位管理, 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 三) 统筹谋划, 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

在帮困解困规划中, 提供临时救助, 加强社会保障, 对符合条件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责任田和宅基地政策。对因病无力医治的, 通过协调卫生部门和组织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在创造发展条件规划中, 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 帮助安置或者推荐就业, 并通过落实金融贷款、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自出创业。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 定期举办焊接、厨师、家政服务等可快速上岗就业的培训班; 与城管部门协调, 在个体经营上给予政策扶持, 为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三、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一)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工作进展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迅速、试点较早的地区, 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大、接收人员数量多, 而经济条件差、试点晚的地区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一问题, 应继续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应根据接收人员的数量,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 同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由市、区 ( 县) 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 完善审计检查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另外, 针对部分矫正对象,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基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可以由矫正对象所在单位及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共同筹集资金并建立工作基金以支持矫正工作, 对价是由矫正对象学习工作技能并在单位服务一定年限。这对双方来说都有益。

( 二) 社区矫正能力严重不足

2015 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增幅较大, 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 , 但司法所的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却基本与去年持平,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 这些都反映出我省目前的社区矫正的能力不足。实践中, 司法所作为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与村 ( 居) 委会密切合作,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开展矫正工作。因此,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社会培训、法制宣传尤其是实例演示宣传, 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为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搭建一个可以施展技能、才干的平台。

( 三) 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思想障碍, 宣传力度不够, 认知度低

社区矫正工作这项制度从制定到试行, 再到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修正案八, 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 社区群众大部分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知之甚少, 比较陌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 使社会群众认识到, 社区矫正是国家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是行刑方式社会化、人道化的重要体现, 在对于罪犯的改造及预防犯罪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 应加强与群众沟通, 在社区接收服刑人员时, 让群众认识到他们虽是戴罪之身,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 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普法宣传时, 向群众介绍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犯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犯, 这五类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较小, 在矫正机关的教育监管下, 不会对社区安全构成威胁。[3]在选择服刑地时, 应尽量将罪犯放在其犯罪前所居住生活的社区进行矫正, 这样群众对其比较了解、容易沟通, 有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13-16.

[2]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2015年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材料.

篇4: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关键词】 社区;学前儿童;早期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当今社会,阅读能力是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必备能力。早期阅读是指幼儿通过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读讲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活动过程,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阶段。幼儿期是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其核心是对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培养。最初的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出现在婴幼儿时期,通过早期阅读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和对书籍的喜爱,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早期阅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些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依托社区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广泛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经验和阅读内容及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水平,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的开展。

一、创设社区图书室

开展社区早期阅读活动的物質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幼儿的阅读材料。社区可以通过调动广大居民的支持成立社区图书室、阅览室,家长还可以将家庭里闲置的图书捐献给社区,社区居民都能来此借阅,丰富幼儿的阅读内容。为幼儿选择的阅读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帮助幼儿的阅读活动从欣赏图画形象逐步过渡到辨认文字符号。学前儿童处在语音发展、基本词汇和语法掌握的关键时期,对阅读作品幼儿比较喜爱有重复句子、生动形象、朗朗上口、语句浅显的图书,便于幼儿的理解以及语言的学习。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阅读活动

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育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成人的引导密切相关,社区大环境重视阅读,有利于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社区通过举办家长课堂、亲子阅读节、定期开展阅读日(月)活动、家庭阅读交流活动等,促进社区家庭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交流教育经验,促进亲子阅读,也为幼儿提供体验阅读分享的机会,将能有力地推动社区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利用社区自然、社会资源开展一些社区早期阅读活动,如社区里的图书城、超市、影剧院、学校及工作人员等,这些都能为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提供丰富的内容,这种阅读活动十分符合幼儿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其教育效果是显著的。

三、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

(一)正确认识早期阅读

有些家长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教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社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家长课堂等形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对早期阅读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大批的、系统地识字不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早期阅读决不等同于早期识字。但是,在婴幼儿早期阅读中也不需要故意回避与文字的接触。

在阅读的最初阶段,家长应培养学前儿童作为学习基础的阅读能力。对家长来说,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在这一阅读教育目标中,不是要求认识和书写多少文字,而是要重视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幼儿获得的丰富的口头语言是其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础。在学习口语的同时,在阅读图画故事等活动中,孩子也在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没有这样的基础,儿童即使在早期识了若干的字,也不可能发展起良好的阅读能力。

在对家长的指导中,应该让其明确对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早期阅读的核心。在学前阶段儿童没有正式认字之前,对其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迅速的时期,通过认识文字符号、语言声音与语言意义的关联性,尝试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幼儿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不依赖成人就能够阅读的自主阅读者。

(二)重视亲子阅读

由于社会发展竞争的压力,使得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期的孩子就已经要面临许多压力问题,过多的学业负担使得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在早期阅读中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阅读和与家长的分享阅读。阅读的过程是愉快的、放松的,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亲子共读是激发幼儿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有效形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以经常鼓励和赞赏孩子,增添阅读的乐趣。要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调动,不要过分强调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的学习,更不要在幼儿记不清楚、理解错误时横加指责,会使幼儿反感甚至畏惧阅读。让幼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幼儿一起阅读共同创造的。应该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增进亲子关系,成为一个让幼儿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早期阅读是家长借助于图书和孩子进行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幼儿带着愉悦的情绪和父母一起阅读,体验到父母的亲情,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阅读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才能使阅读活动持久,并使其终生受益。

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母亲与父亲的角色是不同的。母亲的声音是孩子喜欢的,所以妈妈不要抱怨自己的辛苦,因为母亲的角色无人可以替代。父亲可以与孩子阅读一些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因为父亲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亲子阅读活动一定要坚持,不要随意中断,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一些亲子游戏,如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一本图书,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也可以利用一些旧的报纸杂志,让孩子把他喜欢的内容剪下来重新进行粘贴,制作他自己的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很喜欢重复,重复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表明他对重复的内容十分感兴趣,甚至家长读错了一个字,马上都能够发现。家长要耐心来进行讲读,不要指责幼儿的这一行为。

(三)指导幼儿掌握正确阅读技能

在早期阅读中,家长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十分重要。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幼儿顺利地阅读,从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但是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如何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社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让家长了解指导幼儿阅读技能的方法。

由于幼儿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阅读时常常被图书中生动的形象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注意容易分散,思维过程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影响阅读理解。家长要让幼儿了解图书是由封面、内页、封底几部分组成,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画面上的文字及页码,让幼儿知道图书的页码是按故事的开始、发展、结束来编排的,引导幼儿能够逐页阅读。并对内容能够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地有顺序地阅读,让孩子对书籍中角色及角色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爱护图书,不破坏书籍、不用脏手摸书、不用唾液湿润手指翻书、学会看完书后要放回书架,学会自己整理图书区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已有经验

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指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对其图书阅读有一定的影响,会帮助其对阅读的图书信息即图书画面、故事情节进行理解。例如:带幼儿到社区超市体验售货员的职业,了解这一职业的特点,如果在书籍中出现售货员的角色,幼儿就比较清楚其职业的主要职责;在节日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交往,有利于幼儿了解的节日的习俗。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越好。通过对社区中的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像和思考,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其所见所闻,并运用相应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兢.为什么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早期识字——再谈早期阅读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2005(6).

[2]周兢.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幼儿自主阅读.早期教育.2002(5).

[3]周兢.开端正确帮助幼儿成为阅读者.幼儿教育.2004(4).

篇5:关于开展社区建设调研的函

组织体系列为调研视察题目的函

2012年,国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强调了将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需要更好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社区工作的内容,拓宽了社区建设的工作面,将社区建设成为功能比较齐全社会公共管理的服务平台。目前,我市社区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水平不高。社区组织在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方面还不够完善。%的社区居委会没有建立社区居委会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管理委员会和社区中介组织。社区干部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缺乏现代城市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不少干部感到力不从心,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今年,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精品社区,实现社区建设新突破”目标要求,重点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旗县区%的老旧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达到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达到平方米以上。着力打造精品社区。各地各新建1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开展

篇6: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目前社区承担了70左右项工作。涉及民政、劳动保障、党办、经贸、司法、文化等18个部门。

涉及各项工作的台账92盒,千余本台账。

1、应该由社区承担、独立完成的包括为老服务、文体宣传、人民调解、社会舆情等;

2、应该由社区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并且相关部门应给予经费保障的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救济、团委关工委工作、社会调查、人口普查、文化建设等;

3、不应该由社区承担的包括垃圾处理费(社区并非清扫大队或任何卫生部门的上下级部门,对垃圾处理等事务无义务),消防及安全隐患排查(社区没有对辖区居民、单位及商户做出整改或处罚决定的执法权),经贸调查(社区不是商业管理或审计部门,对商户的具体经营情况无调查权、无约束力),水电煤气等公用事务保障(社区无力、无权、无责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诉求等行为)。

二、社区承担行政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的是卫生费的收缴、应付各部门工作检查、制作台账。

2、重复性工作包括对企业的经贸调查、安全隐患检查、消防安全检查、综合整治等。

3、不切实服务居民,流于形式的有消防检查、清理野广告、非公企业调查报表等。

4、有一些上级规定的工作,如公共卫生、优抚救济、劳动就业、住房保障、消费维权等工作,社区无力去做。

5、最希望取消的行政性工作有卫生费收缴、经济普查、暖房子维修、道路破损、清理野广告、看烧纸、站岗等。

三、对减化社区行政性工作、减轻社区负担的建议

1、突出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发挥“服务民生”的职能。上级机关要为社区工作减负、减压。改变“四多”即会议多、材料多、检查多、评比多的现象。减少文山会海,取消没有价值的信息上报,让社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

2、增加社区委主任人数,减少每人管理的户数,现在每个委主任管理多达上千户,任务量太大,应该减少到管理百户,真正突现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对社区参与的各类社会调查给予经费支持;对社区优抚救助等设立专项基金,建议由财政倾斜结合企业捐资来完成;提高社区干部的待遇,社区书记、主任的工资标准应相当于政府的科级干部,社区干部的工资标准应相当于政府一般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建议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级别评定及晋升制度。通过政绩考核、结合工作年限等条件,评定社区工作者等级,分为一、二、三级社区工作者,给予不同的补贴、授予荣誉称号,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不合格的及时清理。

3、建议改变由社区干部收缴卫生费的做法。现在居民对楼道卫生不满意,有的因此拒交卫生费。社区干部收缴卫生费时遇到很多困难。建议由卫生环境部门负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目前,一些社区办公用房紧张,有些居民服务项目开展不起来,比如社区养老、卫生医疗等。建议采取租、借、建的方法,扩大社区办公用房。

篇7: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目前正从城市向农村全面铺开,由于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位于渝西川东交界处,是全国的畜牧产业核心基地以及渝西川东区域中心城市,全县幅员面积1075.37平方公里,辖15镇,6街道。全县总人口8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接近全县总人口的80%。我县社区矫正从开展试点,底开始全县铺开。本文将对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推行社区矫正进行相关探讨。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知识知晓度不高

基层领导干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社区矫正是需要执法机关,服刑人员和社会群体的三方配合,由国家机关借助社会综合资源的帮助而对服刑人员进行的开放式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如果得不到基层政府领导的重视,工作就很难开展,但现在的状况是基层领导干部更换频繁,部分领导干部不了解社区矫正究竟为何物,更不用说很好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村(居)群众对社区矫正知识的了解不够、认同度不高。由于社区矫正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农村群众普遍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大多数农村老百姓认为一个人犯了罪不用“坐牢”,接受其应得的惩罚,却仍然可以在其生活的社区中服刑,是公众所不能接受的事实,认为这难以体现社会公平。并且群众担心实行了开放式的社区矫正,一旦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松或者矫正不得当,则会让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农村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不理解,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重帮教轻管理的思想。在目前的社区矫正中,司法行政部门是工作主体但无执行权,而公安派出所又无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这样就导致了对社区服刑人员重帮教、轻矫治的现象出现,以至于使个别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形同于安置帮教。

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了,监狱释放了,就没事了,什么社区矫正,国家也没有法律规定,我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

2、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队伍主要由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和社区矫正志愿者两部分组成。

社区矫正专业队伍主要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大部分镇街一般只有1-2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辖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工作职能,工作强度大,使得他们真正用于社区矫正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另外司法所工作人员学科背景单一,离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需要还相差甚远。社会工作者是由乡镇(街道)财政出钱聘请的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于目前农村地区基层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很少有乡镇(街道)聘请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矫正。

矫正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自愿来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人数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工作人员每接收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只能发展各村(居)的两委工作人员担任矫正志愿者,不可避免地造成有些志愿者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出于其本人意愿,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也只是马虎了事,起不到日常监督管理作用。

3、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困难

首先,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大。由于撤乡并镇,我县部分大镇如盘龙镇目前幅员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加之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分散、司法所工作人员少,这些都给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与城市有较大区别。在城市社区服刑人员中,职务和未成年人犯罪较多;而在农村社区服刑人员中,侵财型犯罪和伤害类犯罪较多。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易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较大。

再次,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性较大。我县度前三季度请假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达73人次,对这部分迫于生活需要外出打工的社区服刑人员如何实施矫正,在实践中,司法所多是采取委托管理和要求社区服刑人员采用定期通电话的方式掌握一下信息,然而目前委托管理并没有实现全国覆盖,加之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场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定期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社区服刑人员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最后,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社区矫正方式存在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不愿意回到社区执行刑罚,不愿意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犯事。对于集中的学习和义务劳动感到耻辱。同时希望司法机关不要做定期的家访,以免打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4、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不足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此没有规定。《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91号)也只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并没有说明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经费保障款项、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申请及使用的主体和程序,使得经费保障问题在实践中成为制约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5、农村基层社区建设步伐迟缓

社区矫正是一种立足社区、依靠社区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熟的社区环境是社区矫正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社区,就不可能有效果显著的社区矫正,加强社区建设对于社区矫正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因社会转型导致一些基层组织涣散无力,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削弱,同时,现代意义的社区发育缓慢,社会自治机制很不健全,这使得一些社区矫正措施因社会支持不够而影响了实施效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6、社区矫正缺乏相应法律支撑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现行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社区矫正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来看,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是相分离的,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然而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往往认为只要将社区服刑人员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就“一交了事”,后面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加之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导致了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时,往往缺少公安机关和其它部门的配合,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陷入管理不当等尴尬境况。另外,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目前社区矫正的奖惩依据主要是重庆市法、检、公、司等12部门的联合行文《重庆市社区矫正实施暂行办法》,其处罚效力值得商榷。

二、农村地区开展社区矫正探讨

1、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氛围。

首先要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结合“六五”普法开局契机,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全面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

其次要强调社区矫正的管理矫正功能。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具有一定的惩罚性、管束性和监督性。社区矫正是在矫正社区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前提下帮助解决其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而不是一味地重帮教而轻矫治,同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按规定要求其每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以体现对其的监管和矫治。也就是说,司法所在从事日常矫治工作中要突出硬的一面,不能老当老好人,更不能把社区矫正做成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力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要提高矫正质量,必须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各类教育,感化其罪恶的心灵。

2、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素质

首先,要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第一要招录一批政治素质好,接受过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去。我县在将去年新招录的25名司法助理员全部充实到基层司法所力量的基础上,今年又针对现有司法助理员普遍只具有单一法学背景的情况,一方面派人参加心理咨询学习,另一方面专门招录一批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司法助理员充实到社区矫正队伍中去,以弥补当前社区矫正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第二,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聘请社会工作者,以不断充实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第三,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收志愿者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引入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与其年终岗位责任制挂钩,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其次,要提升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第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各类培训载体,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和志愿者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资深专家资源优势,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专家、教授讲解社区矫正理论知识和国内、国际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第三,要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前往兄弟单位调研取经,引入兄弟单位的成功做法,吸取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整体矫正工作水平。第四,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过例会交流,剖析典型案例,使全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不断掌握社区矫正的新手段、新方法。

再次,要依靠基层,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村(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处在最基层,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社会关系、生产生活等情况,能够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监督管理等具体现状,充分调动村(居)委会、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是做好农村社区矫正的必然要求。我县在以往村(居)“四职干部”的基础上特别增设1名村(居)综治专干,专门负责辖区内社区矫正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村(居)自治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的整合功能,对于促进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探索社区矫正管理方法,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委托管理平台,确保外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措施有效落实。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一是严格把握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条件。入矫未满3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严重暴力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确定为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禁止外出。二是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委托管理。经批准请假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委托地社区矫正组织应将委托管理书及相关法律文书传至接收地社区矫正组织。接收地社区矫正组织应在收到材料后,将委托管理书回执及时传至委托地社区矫正组织。三是对个别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地回访制度。矫正工作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对外出请假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加强对这部分社区服刑人员的针对性管理。四是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监控管理。要求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全部纳入移动监控平台管理,每天24小时开机,便于矫正工作人员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行踪。

建立社区矫正保证金制度,要求社区矫正组织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时要求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果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或不按规定接受矫正教育,保证金给予没收,上缴国库,如果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机构的要求均能遵守则于期满时退还保证金。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制度,临时救助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拔款、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款组成。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的救助对象为生活困难且不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的实施,保障贫困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有效预防其因生存问题而重新违法犯罪。

4、加大社区矫正经费投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建议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定社区矫正经费款项,规范社区矫正经费的使用程序。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地社区矫正所需费用标准,再由地方财政列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全面开展工作的难题。

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奠定社区矫正坚实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已成为制约农村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整合社区资源,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6、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实现社区矫正无缝对接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完成,必须需要有关单位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使法、检、公、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合力。首先,要建立每月相互通报、相互核实制度,确保不发生脱漏管现象。其次,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制度,充分运用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县组织法、检、公、司等部门对全县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组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多次联席会议,及时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协商解决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诸如接收认识上的不统一、撤消缓刑假释案件中公检法司的职能职责和办理的时限要求等,对促进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7、加快社区矫正立法,实现社区矫正有法可依

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最好能从法律的高度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其次,对社区矫正衔接环节要有详细规定,包括交接环节的衔接和监管环节的衔接等;再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等诸多细节要有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如参加劳动、申请外出打工的程序和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矫正的不同情况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法可依;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对两者奖励和惩罚的条件及程序应有详细的规定。

篇8: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关键词:河北省 社区 老年 健身活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河北省社区老年人健身活动为研究对象,本文设计了《河北省社区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目前河北省社区老年人健身活动现状的现状,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本文在社区老年人发放对象的选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500份,无效问卷150份,实际有效问卷2350份,占回收率的86.8%。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河北省社区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现状分析

1.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分析

(1)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的分析

锻炼的频度指每周锻炼多少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持续时间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重要评定指标。从调查的数据看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为一周3-4次,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为1-2小时所占比例较高。

(2)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地点和场地设施状况

物质是基础,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相关的场地设施,人们在活动场所选择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受着不同社区间体育场地设施差异的影响。从数据显示,大多数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场所是比较单一,相对简陋的,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各指导站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次数和指导时间不固定,说明社区体育活动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组织性。二是缺乏必要的医务监督,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不能有效地根据锻炼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不足与社区老年人日益高涨的健身指导需求之间的矛盾。

3.对社区体育场地、经费现状分析

(1)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转型期间,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但随着社会赞助和个人出资成为主要的经费来源,也说明我省社区体育的社会自主性正在逐步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加大体育行政部门的协调和管理力度,改善体育部门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同时需要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的渠道。

(2)社区体育场地的数量,质量和场地的使用情况

文体站开展体育活动使用的场地设施两大途径分别为公园、广场,由此看来社区体育场地单一,社区的专属场地的缺乏,虽然我国主管部门仿效一些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了《国家体委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但此文件只能制约体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对其他系统的体育场馆没有制约作用,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制约和影响河北省社区老年健身活动发展的因素

1.社区体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省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辅导站缺乏有计划的布局和统一管理,社区体育组织较为薄弱,辅导站点分布不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锻炼健身方法。

2.活动的场地设施存在供需矛盾,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经费缺口较大

近年来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社区体育投入相当资金,修建和增加了许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群众强身健体的条件,不同程度的满足着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丰富了社区居民健身的内容。但由于河北经济较为落后,基础差、底子薄,在短期内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来增加、改善和配建场地器材,修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

3.社区体育指导员从数量到质量及等级结构与社会需要差距较大

现阶段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我省社会需求比较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过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兼职和离退休人员的比例较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占的比例也很低“,缺乏技术指导”已成为影响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的作用,优化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数量和水平。

4.其他因素

其次是社会因素,包括推广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群众体育指导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以及社区成员的闲暇时间等社会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虽说尽管近几年我省的体育场地建设发展较快,但现阶段我省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仍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三、结论

在对河北省社区老年健身活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老年健身活动的发展因素,使河北省社区老年健身活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还存在着三缺现象——缺人员、缺体育场地、缺经费。而且我省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多为社区行政干部,体育专家很少,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的整體策划和战略性研究。总之,随着我国体制机构的不断转轨,旧的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分析研究阻碍社区老年健身活动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和找出问题症结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才能有效推动社区老年健身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前进.石家庄是社区居民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

[2]顾渊源,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清.兰州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中体育生活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05).

篇9:雨山区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要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社区教育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社区教育经过 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措施逐步到位,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调查目的:近年来,随着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若干瓶颈。为更好地推动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雨山区教育局于2011年对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方式:调研期间,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汇报和上级有关领

导的评价,召开了社区学院、相关部门及街道有关负责人座谈会,实地察看了辖区内的有关实践基地,暗访了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代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调查内容: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调查方法:调查以访谈为主,辅之以问卷式方法相结合。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雨山区社区教育发展大致分二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2010年前,开展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试点,这一阶段社区教育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

二是积极探索阶段。我区真正有组织地全面开展是从2010年初才开始的。2010年5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始全面实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教育对象、内容、活动载体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初步成立了雨山区社区学院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2011年,成立了雨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育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并从教育部门抽调了两名中层干部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出台了《雨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雨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动员大会。此次大会成为雨山区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新的里程碑。

截止到目前,全区四个街道、两个乡镇共有各类社区学校20余所。雨山区社区教育学院也挂牌成立了。各地都从实际出

发,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区各地的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市区发展较好,乡镇发展落后。

我区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四大类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不断完善市民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早期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老年社会生活、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各类培训正在逐步展开,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社区学校融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人口学校、市民学校于一体,充分发挥社区中离退休老干部、教师等一批有一技之长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群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秧歌队、腰鼓队、木兰扇队、广场自由舞池在该市城乡比比皆是,社区教育的氛围在各社区日趋浓厚。

总的来看,雨山区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晚,但发展快,成效明显,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教育部等主管部委的肯定,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为雨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基本做法

我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机构设置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五种类型:(1)社区学院。

(2)各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乡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各社区学校。

(4)全日制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高等院校。这些学校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通过向社区开放,为社会服务。(5)各部门、行业办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针对本部门、本行业的职工培训。(6)社会培训机构

2、从培训形式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四种类型:

(1)政府组织型。社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了雨山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学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利用和挖掘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3)社区组织型。各社区都积极为当地居民开办各种培训班。(4)社会组织型。各种民办培训班。

3、从培训对象上看,社区教育有以下六种类型:

(1)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素质。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类培训主要针对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对农民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近几年农村大批劳动人口进城、进企业务工的实际,从2001年开始,我市部分地区陆续为农村准备进城、进企业务工人员开展水电工、服装裁剪、烹饪、餐旅服务、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培训。

(4)老年人兴趣爱好培训和休闲活动。各地老年大学和街道、社区等组织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老年人开展书画、保健等方面培训,组织老年人参加跳舞、棋类、球类等比赛休闲活动。

(5)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6)中小学生节假日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

我区于2010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区的社区教育起步晚,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1、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完全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还不清楚,在思想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偏重于社区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工作上行动不到位,不少群众对自我学习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学习自觉性不高,社区教育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社区教育仍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状态,城镇、乡村的社区教育发展较为落后。

2、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社区教育效果不佳。全区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正常的运转机制,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社区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也未建立,对社区教育的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些地方社区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社区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社区教育运转困难。据调查,目前全区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甚少,管理队伍、人员经费得不到落实,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社区教育机构只是挂了块牌子,无专人负责,无教师,无教学设施。社区教育的管理力量大多数是兼职的,社区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临时的,队伍不稳定,数严重量不足。所有乡镇、街道都未安排专门的社区教育经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采取对策:

为了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快我区社区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教育更是如此。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引导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区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目前实际,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有必要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统筹。政府应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社区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社区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街道、乡镇作为基层社区单位,应积极承担起社区教育的组织发动工作。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2、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办教育不能没有学校,因此,要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潜力,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学院建设,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建立以区社区学院为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为居民提供职业技术、休闲娱乐等教育培训活动。

3.强化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要抓紧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结构合理,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同时,各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尽快建立起社区教育专职管理队伍,区政府可通过调研重新核准社教中心人员编制,理顺内部人事关系。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计生、卫生、助老、就业等其他公共服务都招聘了专职的社工,唯独社区教育没有定岗定职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建议区政府根据本区实际,逐步解决街道、社区配备专职社教干部问题,或者采取街道出资聘任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形式,解决基层社区教育有人办事的问题。

4.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区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根据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的情况,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人均拨付标准,对街道、部门的社区教育经费也要纳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5.完善社区教育督评体系。

篇10:我们身边的社区保险调研活动

活动之前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人员积极创新,活跃于蚌埠市各大高校,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周边及各个小区,扩大受调研人群范围,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达到关于保险社会调研的目的,更增进了学会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

早上8点10分集合后,大家分组准备开始工作。进校园后,大家开始忙碌着宣传和记录工作,经过一天的努力,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硕果累累。最后取得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对于我们身边的保险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

大学生保险研究学会

篇11: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的介绍信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莘县司法局妹冢司法所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是当前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走向,笔者认为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足于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职能,扎实做好接受在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准备工作,切实强化司法行政职能。

一、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符合法制建设的需要

第一,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补充完善。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裁定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5类非监禁刑的执行与监督考察权力统一交给公安机关,即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法定执行主体。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公安机关既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也没有时间、精力开展教育矫正工作,社区矫正职责基本上形同虚设。为此,“两高两部”的《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工作交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这既符合刑罚原理、行刑权统一行使观念与公、检、法、司各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刑事诉讼原则,也符合《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60条第2款“监督不可委于警察”的要求,必将促进现行法律制度 1 更加准确完善。

第二,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法各部门的职能体制,确保司法公正,有利于与国际司法体制对接,更符合国际司法理念。有人说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法部门职能的一次“洗牌”,更是政法部门之间的一场利益“斗争”。我认为,无论是“洗牌”也好,还是“斗争”也罢,我们均应该以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契机,采取洋为中用的“拿来主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公安机关“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局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向既定目标发展。

第三,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强化司法行政职能的现实需要。尽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点多面广,但由于职能较弱,工作往往得不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于认识上的差距,人们常常将政法机关理解为公检法,导致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处在政法机关的边缘。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行政机关,不仅增强了县、乡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而且有利于纠正各级党委政府对司法行政机关只有普法职能的错误认识。以我县为例,借助社区矫正工作,今年县委政府已经两次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将社区矫正工作移交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工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扬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精神,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利于司法行政形象的提升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少数部门和个别同志客观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风险太大,以前公安机关都没有管好,把这项工作交由司法行政部门来管,肯定不是什么好差事;二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试点毕竟是试点,成功了是“政绩”,失败了全当缴“学费”;三是存在“应付行为”,认为应该选择监外服刑人员较少的乡镇进行试点,同时只要一切按上级要求办,不出差错、完成任务就可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已经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市、县司法行政机关的做法。他们严格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明确提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必须按照“高标准定位、规范化运作、高质量管理”的要求推进,从而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整体形象。对此,他们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责任网络。在县、镇、村(居)委三级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县级由县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司法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镇级由镇长任组长,由镇党委副书记及司法所所长具体负责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村(居)委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管有人、做有责。二是明确试点对象。由县社区矫正办公室牵头,组织调查组,集中时间,分赴全县各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逐一摸底,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分布情况、现实状 3 况;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矫正对象多、代表性强、工作难度大、且地处县城所在地的乡镇做为社区矫正试点乡镇。三是充实工作队伍。为推动工作开展,对试点乡镇矫正办充实人员,调整充实专业矫正队伍。同时,还在试点工作中致力于基层队伍建设,聘请村(居)三职干部、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师为社区矫正志愿者,并给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落实一名近亲属为监护人。四是落实矫正经费。筹集大量资金作为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和前期启动工作开销;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健全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出台《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既符合上级要求、又有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工作例会、衔接管理、教育考核、请示报告、档案管理、教育培训、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六是强化工作方法。在矫正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感染性,为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突出针对性,为每位矫正对象制定不同的个案;坚持攻心教育,突出有效性,做到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七是注重矫正质量。提出了以“能否认罪服法、遵纪守法,客观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是否建立起较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较稳定的生活基础和一个好的生活类型”为矫正质量标准。目前,他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展的都非常顺利,首批 4 接收的矫正对象思想情绪稳定,都能严格按照规定接受社区矫正,无违规违纪现象,从新犯罪率为零。实践证明,司法行政机关能够胜任社区矫正工作,各级领导关注社区矫正工作,社会知晓社区矫正工作。

三、开展社区矫正试点,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针对其他市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升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

(一)深化思想认识是前提。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以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但由于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深。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认为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罪犯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罪犯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导致民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在试点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氛围。

(二)加快立法进程是根本。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监禁刑和非监禁措施的执行与监督考察权统一由公安机关行使,基层组织或罪犯原所在单位仅有配合和协助监督的权利。但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省市都按照“司法局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相关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作”的模式运作,实际上已改变了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及非监禁措施执行主体的地位。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这种运作模式虽然合理但不合法。因为社区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专业矫正人员的身份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社区矫正机构及其人员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的若干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各个阶段的衔接、管辖,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评估程序等都缺少具体的法律规定。从法理学的角度讲,法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社区矫正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程序来保证,不仅会造成执法成本的浪费,更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社区矫正的立法刻不容缓。

(三)加强机构建设是关键。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合理与否,是社区矫正工作能否 6 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两高两部”的《通知》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公检法司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原则,没有规定社区矫正机构的具体组成。目前,全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地方,绝大多数成立了党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种联合执法模式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挥作用,收到良好效果。但是,要将社区矫正作为制度确立下来,这种管理模式就会暴露出它的弊端。首先,这一机构的成立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就会缺乏权威性;其次,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导致各部门的推诿扯皮或争权争利;第三,从发展趋势来看,监外罪犯数量将会超过监所罪犯数量,矫正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重。因此,加强机构建设迫在眉捷。

(四)加大经费投入是基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我国一名在押犯人的管理成本每年平均为1.3万元左右,相当于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在以往监狱关押的时代,资金直接拨归监狱机关,经费尚不存在太大问题。然而实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市县,国家并没有将相应资金拨归市县司法局。如果按每名矫正对象1000元的经费计算,这将会出现几十万元工作经费缺口。笔者认为:既然罪犯纳入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司法所来管理,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尽快协调工作经费,这是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强化协作配合是保障。从目前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县、乡三级政府的人、财、物投入来看,远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我们要增强管理力量,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社区矫正工作对我县各乡镇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相互交流心得,不断改进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这就需要在县局的统筹安排下,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例会,以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良性发展。

上一篇:感恩母亲作文500多字下一篇:小学生羽毛球社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