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

2024-07-14

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通用9篇)

篇1: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

《思考的力量》这本书是帮助人们在处世上获得自尊、自重、勇气和信心,在事业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人性的优点,开发人类潜在智能,从而获得人生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本书首先告诉我,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好自我暗示。现在我每天都会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我要每天进步1%”,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许多人都不以为然,反问我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成功吗?只要我坚持的做,就会收到效果。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把自我暗示应用在工作中,我发现每天我的工作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快乐。现在我明白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个图书漂流的真正意义。看书不是简单看一遍就当完成任务,有些同事很讨厌看书,觉的书就像魔鬼一样可怕。看书有很多好处,可以增长我的知识,提高学作水平,培养思考能力。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次张主管在培训中说到:书只看,是起不了作用的,书是要去“悟”,悟出一个道理。现在我明白了《思考的力量》中自我暗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控制潜意识中的思想,但做起来是非常简单,方法就是不断重复肯定的话,把自己对于某种事的渴望写下来,每天早上起床或睡觉前大声念两次,将目标直接输入潜意识中,可以改变思考的习惯,促进为目标而进行正确的行动,使之梦想成真,这就是自我暗示的效果。

自我暗示是做好目标。灵感是做好目标后的方法。灵感是潜意识对某个问题提供的一个解决方式、解决思路或者答案。无法知道它的思维时间,它什么时候思维的、怎么思维的,你都不知道。无论你在散步、听音乐、吃饭或做任何杂事,甚至睡眠中,都没有关系,都不影响它对问题的思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苦苦寻求答案的那个问题,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灵感。这是一切正常生命都具备的功能。你是一个正常的生命,你怎么会不具备呢?相信自己,你也能产生灵感。一旦它降临的时候,要牢牢地把它抓住,立刻用笔记下来。

最后我有这么一个典型的故事要告诉大家思考的重要性。也是我看过这本书后得到的启迪。爱因斯坦曾经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

从别人的成功中,孕育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包含在别人的成功之中。你办的事情,能给别人带来的好处越大,你越容易获得成功。这是拿破仑·希尔成功哲学中的重要原则。

篇2: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

就在一个月前狗熊,我一边走路一边听着狗熊为我们阐述,爸爸在我们这一生中的影响时。我就很好奇很想去了解爸爸这个角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所以我自己在kindle 下了单花了2两周业余的时间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的大体感受

由于是零碎的读所以这次没有对整个书的脉络和框架有特别的关注。我把重心都放在了作者对每一种养育类型的分析上,边看边想象身边生活中的实际样例。虽然我没有阅人无数,但对书心理方面的阐述还是比较认同的。

看书过程中我自己推想了一下,大致的原因如下:

人都是受于环境的影响,特别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跟谁在一起,对你的性格塑造是很有影响的。你不可能在一个有暴力的环境下有安全感,你不可能在一个冷漠的父亲下面表现出热情,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塑造了我们性格。

小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如果他父亲是一个良师益友型的父亲,那他也会善于去倾听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和关注点,他也会善于洞察自己和别人的情感过程。

在我们成年之后,身边是什么样的人也特别的影响着我们。比如生活中你会从你的伴侣那里学习到特别多的处事和优点,也许你还会拥有他的一部分性格。 你在工作中会模仿喜欢的领导做事风格,你的见识和生活方式也会受你的要好朋友的影响。

我们的生命由无尽的事件、数万次的经历和重要到足以改变生命的影响构成。都说要做一个有趣的人,都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那我们何不敞开心扉去经历去感受这个世界,你也会像路飞一样找到自己的小伙伴,然后一起羁绊行走。

情感是人最大的需求

你拼命的工作你拼命的攒钱其实也掩藏不了你一颗渴望感情的心。

信任、归属感、关心、安全感和爱构成了我们事业和人生的基石,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为了得到他们。

虽然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所想要的,但是每到夜深宁静或者某个重要的节日。躁动的内心就是在提醒你,你是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认可。

我觉得我们应该不忘记初心。不忘初心的意思是能够深入体察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被表现的灯红酒绿给迷惑,也不要被毒品给麻痹。

事件->想法->感觉->行为:

都说了生活就有无数次事件组成,你对这些事件会有一些想法,通过感觉判断找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想法去行动。

你不要说你不信任任何人,那是你自己的方式不对。你自己想要被别人怎么看待,你就应该怎么做人。在你享受了灯红酒绿之后你还是最希望身边有聊得来可信任的朋友不是嘛?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一项著名研究,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机―- 比如职业上的成功、稳定的收入、自我实现、事业上的成就等,个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所以这也印证了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学习问题就是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且好学的人,他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他能够投入情感,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他能够专注地去做一件事而不会担心周围有天塌下来的事情(缺少专注力是你生活中没有的已消除或者正确对待的情感问题所导致的。)。

几种养育方式

看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几种养育方式的差别。

1.苛求成就型: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羞愧感,缺少专注力,惧怕失败。 而羞愧感的原因之一是对成功和成就的强调,你的人格、自尊、情感独立性,大部分被忽视、缺乏培养。

2.定时炸弹性:定时炸弹型的孩子缺少安全感,从小就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

3.回避型依赖关系:缺少情感表达、肢体接触和外在的感情交流。

4.抑郁型:可能就像通过升值加薪和设定工作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通过人际关系。

5.良师益友型:良师益友型的知道 人际关系的力量,满足他人需要和归属感所具有的价值。

说的容易做得难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师益友型的情感关系。我们已经成年了希望把这种关系带着自己的小孩或者周围的朋友,同时通过这些良性互动的方式也许你就彻底明白自己的性格成因,也之道了怎么让自己活得更潇洒自信。你不在逃避你能够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会主动地去做一些什么?

我是一个安全防线不高的人,我也不防备别人什么。这其中源于一个理念,我不想互相伤害,我源于放出我的一小部分领域,拿出勇气与更多的人真诚的交流。

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但是安全感不是别人白白给你的。你应该拿出勇气踏出自己的脚步去关心别人,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怀。当你踏出一步之后,仔细回想我们所追求的虚假的安全感一文都不值,只有多去理解别人情绪、处境和想法。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安全、信任。

篇3: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读书的力量

犹太人在教育孩子读书前,会在书上涂些蜂蜜,让孩子吻一下,以此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汶川大地震中,初一学生邓清清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下,当又冷又饿又怕的时候,她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靠读书缓解心中的害怕。邓清清的故事更让我体会到:书会给人力量。

对邓清清来说,或许是语文课本中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的沉着和牺牲给了她冷静的力量;或许是少年区寄的传奇和勇敢给了她无畏的勇气;或许是历史课本中张骞坚忍了13年完成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念。在那个时候,书成为邓清清生命的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曾与书相伴,当书香伴我们成长的时候,一张白纸,一抹黑字,总会以它独特的力量熏陶我们,引领我们。也许我们没有未曾留意,但书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命里。

书向我们呈现古典之美,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荡气回肠:那是黛玉葬花时的黯然神伤,是张飞当阳桥上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气概,是孙悟空金箍棒下的妖魔鬼怪,是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媚,是窦娥冤死后的片片飞雪,是范进中举后的疯疯癫癫,是司马迁文中的英雄豪杰……

书向我们呈现散文之美,让我们感念生命中的不变情怀:那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月下宁静祥和的荷塘,是风雨飘摇中的红莲,是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是朦朦胧胧的小桔灯,是三味书屋琅琅的读书声……

书向我们呈现诗歌之美,让我们感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那是蓝天里的一行白鹭,是墙角数枝的白梅,是大漠中的一缕孤烟,是长江中的孤帆远影,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是东篱下的簇簇菊花……

书向我们呈现人生之美,让我们感动生命的伟大张力:那是圣地亚哥孤身只船,与鲨鱼搏斗两天两夜的精神宣言,是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勇敢接受挑战赢得生命光明的人生传奇,是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是贝多芬征服苦难的生命交响……

书中的美数不清,书中的香品不尽,书中的力量浸润着我的思想,书中的精神启迪着我的成长。我想,现在我还是赶快打开书本,从第一页细细体会读书的力量吧!

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138班

篇5:《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

读着这段文字,我浮想联翩: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希望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对那些另类学生往往视为调皮,或不可理喻。其实想想,真正推动科学或某一领域科学发展的,往往是那些富有个性的孩子。爱迪生被老师视为“捣蛋”生被驱赶出学校,发明出的电灯却照亮世界;达尔文童年成绩特差,却对花草昆虫痴迷忘返,被老师认为智力有问题,在母亲的引导下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是白痴,但他在某一个领域却往往有绝对的优势。这正如人们所说:“当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窗,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千篇 一律都成为“龙”。做父母的也好,做老师的也罢,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孩子编织孩子自己的梦。“是乔木就让它长成最好的乔木,是小草就让它长成最好的小草,”只有这样,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五彩缤纷,百花竞艳!孩子们才会在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下茁壮、快乐的成长。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认为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教师没有了个性,他的教学就成了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又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中没有创新有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是独特的,我希望我能成为我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前几天的一次午自习,我在教室改作业,当我改到党海川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海川啊,你的字该减肥了。”没想到的是,预备铃之后,几个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海川真幽默!”一句话,让我不仅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点幽默了?就象肖川先生说的幽默是你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不由想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自主管理、自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注重教案转变成关注学生学案,学生自读自悟,学会学习,这样才达到了“授之以渔”。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做教师天职。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

说起快乐,很多老师会无奈地摇头说:“我不快乐!”是的,社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素质……这一切已经使身为教师的我们身心疲惫。其实,在现实面前,我们往往放大了痛苦,在一点一滴中流失了本属于我们的快乐。

做个快乐的教师并不难,主动权就在你手中。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事事尽力去做,做到问心无愧;热情真诚地做人,与人友善,给人欢笑,给人快乐;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空间,去放飞心情,去收获快乐。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做教师的职业;也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来。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篇7:《简洁的力量》 读书笔记

简洁的概念应该是从小就有这种习惯,但以前是很朦胧的,主要是怕麻烦,不想负担太多的事情。也曾有忽略过这种概念的阶段,为了一些爱好,疯狂置物,如一套套的户外装备,钓鱼装备,骑行装备,把一个个的柜子堆满。

第一次把简洁的概念系统规整是从那本流行很广的《断舍离》的书开始,尝试把家里的物品清空,把不必要的物件丢弃,腾出家里的空间,让生活更舒适一些。逐渐也变成一个简洁者(minimalist)。当看完这本书,发现终于有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这类题材的书,并把“断舍离”变成“简洁”,从商业的角度提炼简洁的要素,推及生活的简洁,说明我们已在日渐重视这个意识流。

比起“断舍离”,自己更喜欢“简洁”这个词。“断舍离”感情感重,本身带着丝丝的忧郁情感,“简洁”让人有阳光感,如打开窗帘的那刹那,感受生命的清新和活力。这是符合“简洁”的初衷和愿望的。

书中的序言写到:目标简单,心态简练,方法简洁。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一、简洁不是简陋: 极致的高深即简单——达芬奇

书是从比较北欧和日本的建筑风格开始的,说明了“简洁”目前在建筑界中的两种主要方式,功能性简洁和精神性简洁。功能性简洁始于对自然环境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是源于机械生产便利的工艺要求。精神性简洁是始于信仰上的追求,相对比较内省。前者着眼于物品本身,后者忽略物品本身,着眼于日常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和流行“简洁”的设计风格?原因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充足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情感上的满足,而设计是将情感融入产品的最好方式。这里会经历功能阶段—情感阶段—反思阶段三个阶段的过程。

物品设计量产获益的时代已经在过去,逐渐进入设计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人的个人设计也是如此。对于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简单的外观美化,而是对个人属性的实用性、审美和亲和力的要求,是对个人标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说起来好像把人商品产品化了,事实在未来的路上,谁知道人不正是在这种商业思维中从新看待和建立个人价值呢?

设计时代的到来,简洁的产品必然制造越来越多简洁的人生观。简洁已被设计,变成一种追求,跨过了简陋,跨过了复杂,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二、三个如何的问题: 人始终有两种欲望:往前走、不断获得的欲望和控制自己、把自己拉回来的欲望,我觉得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获得的愉悦感会比不断追逐获得的更多。——深泽直人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产品是贯穿在整个过程。所以简洁的理念将贯穿商业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品如何简洁、管理如何简洁和文化如何简洁。

1、产品如何简洁

我们看到简介的产品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也许我们不曾细细想过为什么喜欢?就如自己一位做钟表生意的朋友,对于钟表的设计优劣一眼就能洞穿,尽管可表达的语言不多,但往往判断都很准确,这也许和简洁的理念已在人的潜意识中。

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简洁?书中给予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压缩、隐藏、省时、赋予。

(1)压缩,“删繁就简、压缩无用”都是简化产品第一步,尽可能的减少无用的信息和元素。但压缩的核心是让设计者更关注核心问题:解决方案,即功能的应用。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关注那些关系到问题解决的核心才最有价值。不要以功能的多寡来判断产品的价值,应该看产品是否满足用户最高级优先级的需求。

(2)隐藏,“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你刚好不经意的出现,正是隐藏的含义。隐藏是为了容纳更多,把最大量的信息量和主要功能展示给用户,把少有的复杂的功能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这里面有个词蛮喜欢的,“匠心隐藏”,能准确的把隐藏的要点显露。

(3)省时,最近在看一本《如何在30秒内说出关键点》的书,讲得就是时间效用的问题。时间是未来消费者最关注的自身资产,我们不能卖时间,但是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约时间,让消费者更快得到满足,这样消费者更愿意付费。(罗振宇的话)我个人也相信,在物资越来越丰富的未来,时间将会成为社会新一代角力的要点,浪费时间过程繁复的产品和生活方式,逐渐会被取代。

(4)赋予,有点仪式感的感觉。产品变成了意义,存在的价值就不止是功能性了。日常用品的价值这些年一直在下降,以后只会越来越便宜,但精神和文化类产品却越来越贵。比如健身器材越来越便宜,私教却越来越贵。所以产品设计时赋予内在的涵义和存在的价值,甚至是留下空白,这部分的属性也会成为产品的优势。

2、管理如何简洁

这是思考经营本质的话题。简介的经营过程并非是经营要素少或者是价值链单一,而是通过经营上的不断尝试,找到资源转化的最优路径。作者是提倡小而美的商业,但不是主张企业不扩张,反而是在最简洁的模式中扩张,做最少投入,最大转化。数据化经营也是简洁经营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对决策制定,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提倡一种“减法经营”的模式,进行业务精简、客户精简、管理精简和组织精简四个方面的改变。

特别提到一种扁平化管理的趋势,这是未来优秀的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的理想状态,中层管理者将会逐渐从组织架构中退出,淡化中层的层级量将成为未来组织形式的趋势。

3、文化如何简洁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先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但在做加法的同时,还应适度的做减法的更新。文化的简洁不是文字上的增增减减,而是一个去粗取精,不断凝练的过程。但做减法前,首先要理念要有进步性。物质逐渐丰富的现代,体验将会成为人们最重的感受区。体验是人的感觉,是受人的感性支配的,带有很多情感色彩。所以在文化的集合点上,外观要求大方、有质感;操作上要求简单容易,满足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

当然,追求简洁不是忽视复杂性,而是要化繁为简,最大限度满足现实的需求。

三、简洁未来:睿智,即知道该忽略什么。——威廉.詹姆斯

未来生产力的定义将会被改变,会逐渐变成创造价值的能力。工业生产力对已经日趋饱和的物质需求来说能提供的价值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体验经济和情感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被重视的原因。主流价值的变化要求创造价值的方式也产生变化,这便会引起生产力的变迁。

如果简洁将成为一种生产力,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大量信息的选择和对工业生产力的优化。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将正式反映体验感觉为主的新时代工业。当所有的商品的费用都趋向零时,唯一还在增加价值的就是人类的体验了。这时候,唯有简洁能够创造这种价值。

而体验如何简洁呢?当你能够为消费者节约资源和时间,以最小的资源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即可。消费者愿意为节省的资源而付出额外的价值,毕竟简洁的过程可为他们提供额外的体验价值。是否觉得这完全符合你的三观,因为确实已经离得不远了。

minimalist,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崇尚简洁生活,回归生活本质,追求更少的物质欲望,避免成为消费主义者,为无用物品拼命工作赚钱还债的人。选择精致人生,去繁就简,做到精简自己的欲望,学会专注,剔除冗余,改变复杂的生活习惯,筛选和删减信息,极致高效的生活。

篇8: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

一、样本的选择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2]本文所选取的六位教师———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李吉林、吴非和邱学华均是中小学教育界、学术界公认的“名师”,分析他们的成长之路,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爱读书,阅读在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名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名师“读书”的特点

1. 广泛阅读,阅读伴随着成长

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保存形式,其本质是开放的,读书则是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也是内化这些文明的过程,名师皆深谙其理,由衷地热爱读书。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首自己20年当小学教师、23年当教研员的经历时感触颇深地说:“没有书的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受益很大。”他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得到了小语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在全国推广。[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3]读书,让她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和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数学;读书,让她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近、情相连;读书,让她恪守理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3]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教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极具挑战性的,需明德、笃理、务实、执着、业精等精神与知识方面的准备。于永正老师领悟出“五重教学法”并非与生俱来,阅读、思考、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才是成就其“五重”的内因。但面对不同的鲜活的教育对象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同?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的孩子们接受?等等诸多问题横亘于教师的教学生活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教案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新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靠合适的方法,每个合适方法的诞生都将是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而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则需要广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这些需求最终都会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和提炼中得以解决。

人类知识的宝库从未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当你因学生的教育困境苦思焦虑时,名师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出发,走在解决问题寻找内因的路上,或者他们已经从积累的知识里找到了答案,这正是名师们的独到之处,也是阅读给名师们带来的优势所在。

2. 善读“无字之书”———“读”大师、“读”学生、“读”生活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4]诚如大多数人对孔子的了解源于《论语》,书籍作品往往是思想得以流传的载体,但在当时孔圣人寻求儒家思想生根发芽国度的初期并无《论语》的印刷版,大都靠孔子以讲道的方式布施思想,这种类似的交流便是另外一种“读”。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多与大师交流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常交流常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和需求。观摩专家如何上课,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诵读大师的作品领会其中的精髓,见贤思齐,名师总能从“读大师”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巧或知识。

交流或者传道授业最讲求知识与理念传递的效率,什么样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当然是对方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但什么时候对方最想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找到他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点。所以名师也要善“读”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被关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名师们会结合所学与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学生、读懂学生、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而后才有了书籍,书籍其实更是生活经验和道理的记录与总结,我们学习的经验也罢技巧也罢终究要回归生活,接受生活不断地检验,去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以名师们也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无书,书中无处不生活”,他们用生命与生活之书对话,在点滴的生活中思考反思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生活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在“阅读”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灵魂。

3. 另一种阅读方法———“写”

就读书而言“写”经常会被弱化,但就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而言“写”便会变得尤为重要。古代既有宋濂“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亦有张溥“七录斋”,和看、读相比“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才是增益自身修养的正确方式,然而学与思之后形成的观点与领悟需要表达,需要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写”便会成为最佳途径。

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专著,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和个人反思感悟,这一切都是源于教师们的苦心经营和辛勤笔耕。著名语文特级名师窦桂梅曾在书中这样讲道:“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

三、“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独特力量

1.“读书”让名师成为思想者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3]如果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是教师不断积淀丰富自身的基础,那么反思则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结合每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笔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索发现并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要促使更多的教师在不断地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断对自己和教育追问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拥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特色,能从反思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回到教育的本真,发现教育的灵魂所在。很多名师包括本文所选取的六位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思考反思自身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本身,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改进。

“读书”本身便是对自身的知识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专业化看齐的过程,书读得越到位思想便会越宽广,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会越发透彻,也将促使自身寻找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读书与思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是读书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2.“读书”让名师成为研究者

阅读可以使我们汲取知识,而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阅读、反思和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上的研究者,将日常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在科研写作中不断积淀升华。文中所选取的名师如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邱学华老师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等等均获得极大的认可与成功。六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教育科研对于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去,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关键环节。

3.“读书”让名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

教学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思想者加研究者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例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吴宗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等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们的精品教学!

总之,要想成为名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3]阅读最终将使教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读书”在名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停地阅读,日积月累,名师们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学生、读出了底蕴、读懂了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读出了教育的本真和内涵……可以说,读书为名师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也是促使名师思考、研究的一大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名师之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敏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4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95.

[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7-28,35.

篇9:坚信读书的力量

联系人:黎老师 电话:18618250915 010-59766299-646 邮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语文主题学习官网:http://www.52xyzt.com/jjsd/index.jhtml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202468487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我们无限相信读书的力量。只要让学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他们就会读得乐此不疲,写得乐在其中。”北京新学校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专家如此说。读书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感受快乐”后,学生的读写究竟能有多少改变,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真切的体会。

我送走一届毕业班,又接了六年级,继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本以为应该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谁知却是步履维艰、一筹莫展。所接班级原先并非主题学习班,以往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讲解式传统课堂。老师滔滔不绝、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端坐静听,想回答问题时举手示意,不想回答时只听即可。这样的课堂,老师纵使有千种本事、万般能耐,呈现出来的也只不过是老师个人的素质、才华和教学技巧而已。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自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习惯了课堂内学生的大量阅读,习惯了走进课堂后,学生已按一定的流程开始学习,习惯了各小组在充分合作探究基础上的质疑对抗,习惯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轻松和谐……现在,我又获得了课堂的绝对支配权,竟有诸多的不适应:应付于学生的种种被安排、被布置,忙乱于课前的孤军奋战、全力备课,即使这样,课堂上也不能做到和学生默契、合拍。

于是我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上课,“放话”给他们:课堂上随心所欲,你们愿意怎样说就怎样说。结果,课堂就成了学生掐架、争论的自由之地:我说得对,你这不对,就是我的对……除了这些苍白的字眼,再无其他,更别说能从课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徒有表达的勇气,却苦于没有表达的内容。

静下心来,我细细反思主题学习班和非主题学习班的差距所在:首先,非主题学习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没有主动求知的习惯,习惯于依赖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其次,他们缺乏小组意识,不善于合作学习,更不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这些学生的阅读量真的不够,读来读去只是教材。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哪来随心所欲的表达?

我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头进行主题实验,而现实又使我担忧:一年光景做这么大的改变值得吗?六年级开始主题学习实验有效果吗?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读书不分早晚,早一天阅读,就早一天受益。

一、培养自学

1.该学生做的事一定让学生做

自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的。六年级学生总有一定基础,我就从具体的一课或一单元开始,一步一步给予指导:字词、内容、篇章结构……指导学生明白这些基础知识该怎样通过个人或小组互助去主动获得,难点问题该怎样去质疑探究。这样,他们才知道好多知识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完全能独立学会,甚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组员合作也能完全解决。

2.不该老师做的事老师一定不做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懒娘养勤孩儿”的道理。所以,课内阅读应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即让学生自学在先,预习在先;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先,探究问题在先。老师能不说的不说,能不做的不做。“不愤不启”,在学生求而不得之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真正获取知识。

二、小组建设与班组培养

1.派学生听课

我先派班长以及各组组长深入到主题学习比较成功的班级听课观摩,看看人家组员之间如何合作协调,每组交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组与组之间的展示如何衔接、评价、质疑、解答……接下来,我又分批派出其他同学轮流到外班听课学习。我认为,让学生到外班听课,是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的方法。学生们边听边记,听课记录和感悟都很详细。我们来看看组长秦晋霞的听课记录:

每个同学都能侃侃而谈,风趣机智;组员发言不争不抢,积极有序;主展组展示时,其他组同学随时质疑;一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时,能及时转到下一个问题的展示。

几番学习归来,组长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明确了任务、职责后,组长们开始有意识地组织组员学习讨论,展示交流,小组建设初具规模。

2.小组百分制

适时推出小组评分机制,组内成员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与小组挂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保证组员均衡发展,积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每个学生的分值相同,目的是培养、锻炼组长,但长此下去,会出现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的现象,也就是会说的学生越来越敢言敢说,不会说的越来越自闭,不愿表达。所以第二阶段就是:组内6号同学(所谓的后进生)发言分值最高,以此类推,1号同学(组长)发言分值最小,目的是鼓励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发挥兵教兵、兵帮兵的优势。一些简单问题组长会主动让答,疑难问题留给组长把关。这样,小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三、大量阅读积累背诵

1.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整合阅读

课内阅读以教材和丛书为主,改传统的一篇课文学习为单元主题学习,以压缩教材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大量阅读。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阅读“走近鲁迅”的学习,学生首先自主收集阅读与鲁迅有关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全班展示交流。这样的一节主题学习课,学生不只学习了教材内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还通过丛书阅读了一些有关鲁迅的文章,有鲁迅自己写的,有别人写鲁迅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走近了学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形象越来越清晰、饱满。

2.整本书自由阅读

学生以组为单位筹建小组图书架,每个组员捐献不等数量的图书,编码分类。图书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可在课间、中午等时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阅读,组与组之间还可以图书互换、资源共享。这样的阅读没有任务,没有要求,是纯天然的自由阅读,学生非常喜欢。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组织一次“好书推荐会”,和学生以演讲交流的方式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

3.师生共读共背《小古文一百篇》

除了课内计划阅读、课外自由阅读,每个学期我们还有师生共读共背书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本学期我们确定《小古文一百篇》为师生共读书目。我们利用早读、中午、放学路队等一切可利用起来的边角零碎时间,一起背诵积累。截至寒假前,小古文七十篇背诵已是全员过关,部分学生的兴趣已由背诵小古文转为仿写小古文,如李君君同学在背诵了《学奕》之后仿写了《开小差》:

一日数学课上,众生皆专心致志,唯一生虽听之,一心把玩手中钢笔,忘乎所以。忽被老师点名询问,竟不知所云。其生低头不语,面红耳赤,心中后悔不已。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付柯宁同学在背诵了《 五官争功 》后仿写了《 五指争功 》:

拇指曰:吾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应居首功。

食指曰:吾聪明机灵,伤痕累累,吾功当首。

中指曰:吾身居要位,当仁不让是皇帝天子,汝等怎敢与孤争功!

无名指与小指曰:吾等虽无大功,但不可或缺。

无名指曰:俺灵敏机警,对各种反应十分警觉。自然俺的功劳最大。

小指曰:吾虽不起眼,也有不凡之处,掏耳非我莫属。再者,丝竹管弦上,不比尔等差矣。舞者最美之处,亦是吾等。若说功劳之最,当属我等。

手听至此,劝道:诸位莫吵,若尔等握成钢拳,就无强弱美丑之分了。

……

就这样,坚信着读书的力量,我和孩子们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忐忑着接受检测,孩子们却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接班时,班级的成绩在同年级10个班中为第7名,期中检测提升为第6名,期末检测跃居为年级第1名!这个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我和孩子们,我们欢呼雀跃!

上一篇:票据贴现概念 操作种类及特点下一篇:写字课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