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2024-08-24

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共8篇)

篇1: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律师事务所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所的业务活动和律师的执业行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树立律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根据河南省律师协会《律师执业避免利益冲突规则》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所所有执业行为。

第二章 利益冲突事项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法律事务,是指各项委托代理事项,包括各类诉讼代理、仲裁代理、非诉讼代理、常年或者专项法律顾问以及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可由律师从事的其他法律业务。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利益冲突,是指本所代理的委托事项与本所其他委托事项的委托人之间有利益上的冲突,继续代理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委托人利益的情形。

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利益冲突行为,是指本所或者同一律师已经或者拟代理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委托人之间存在相悖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接受委托代理的行为。

第六条 本所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利益冲突行为:

(一)在同一诉讼或仲裁案件中,同时接受对立双方委托的;

(二)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在此前任一程序中代理一方,又接受对方委托的;

(三)担任常年法律顾问或者专项法律顾问期间,又在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接受该法律顾问单位或个人的对方委托的;

(四)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得同时接受对立双方或者存在利益冲突的各方委托,而接受委托的;

(五)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或者其近亲属与该所承办的法律事务或其委托人存在利益冲突而接受委托人委托的。 第七条 同一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利益冲突行为:

(一)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同时接受虽非对立但存在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委托的;

(二)在同一刑事诉讼案件中,担任两上或两个以上被告人辩护人的;

(三)担任各类诉讼代理人、仲裁代理人、非诉讼代理人期间,又在其他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接受该委托人的对立方委托的;

(四)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在此前任一程序中代理一方,又接受对方或者虽非对立但存在利益冲突的他方委托的;

(五)在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代理双方或者多方的。但是,以非代理人的身份从事涉及双方或者多方法律事务的除外。 第八条 本所不同律师办理本制度第六条所列法律事务,应当向拟委托的委托人及相对方当事人书面说明,并告知其有权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书面异议。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同意。

经委托人签发豁免函表示同意,本所律师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利益冲突行为:

(一)本所不同律师分别接受同一案件双方或多方委托人委托;

(二)在公司重组、并购、改制、投融资等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本所律师分别接受同一事务双方或多方委托。第九条 同一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有下列利益冲突行为,必须向拟委托的委托人说明,并且取得相关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一)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办理无事实争议的具体性事务;

(二)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进行协调、调解工作;

(三)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曾经建立过委托代理关系,又接受对立方或者利益冲突方的委托的,但仅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的除外;

(四)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经建立过委托代理关系,又接受对立方或者利益冲突方的委托的,但仅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的除外。

律师向委托人履行了本条所列告知义务,而相关委托人未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已经取得了相关委托人的同意。

第三章 利益冲突事项审查

第十条 在接受委托之前,本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只有在委托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第十一条 委托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律师应当向拟委托的委托人明示,在取得相关委托人书面同意给予豁免后,方可报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第四章 利益冲突事项的处理

第十二条 律师接受委托后,在办理业务中发现利益冲突情况,应书面告知委托人暂时中止代理行为,并立即向律师事务所报告,由律师事务所统一处理利益冲突事项。

第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发现本所律师正在办理的业务中有利益冲突事项,应视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本所同一律师在同一业务中接受双方或多方委托人委托,应当对律师予以批评,并保留一方委托人的委托,解除与其他委托人的代理或委托关系,退还解除委托关系委托人已缴纳的代理费用。

(二)律师事务所数个律师分别接受同一案件双方或多方委托人委托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商请各方委托人签发豁免函;委托人拒绝签发豁免函的,根据本制度确定的原则,保留一方委托人的委托,解除与其他委托人的代理或委托关系,退还解除委托关系委托人已缴纳的代理费用。

(三)律师事务所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利害关系的案件中,分别接受委托人委托,或办理的后一个法律事务与前一个法律事务存在利益冲突的,应当协商解除一个案件的代理或委托关系,退还该委托 3 人已缴纳的代理费用;协商不成的,应当解除后一个案件的代理或委托关系,退还该委托人已缴纳的代理费用。

(四)本所律师代理与本人或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时,应当解除委托关系或将案件移交本所其他律师办理。

第十四条 对本所律师在执业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行为,针对本制度所列情形,通过下列方式进行防止和补救:

(一)督促律师履行告知义务;

(二)查验相关委托人的豁免文件;

(三)指令律师不得接受委托;

(四)拒绝签署委托代理合同;

(五)及时终止委托代理合同。

第十五条 本所、律师因违反本制度而导致委托人损失的,本所应当根据委托代理合同的规定向委托人承担责任,律师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向本所承担责任。

第十六条 委托人因未如实说明利益冲突情况,造成本所、律师违反本制度的,应当由该委托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经合伙人会议(或律师会议)通过后施行。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合伙人会议(或律师会议)负责解释。

篇2: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为创办一流律师事务所,加强本所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本所律师执业行为,防止执业过程中,因涉及当事人利益冲突而给当事人和律师事务所造成权益损害,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律师执业权利,依据《律师法》、《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本律师事务所成立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小组,组长。其职责是负责审查律师事务所承办律师与委托人、对方当事人、案件第三人是否存在执业利益冲突。

第二条、承办律师在与当事人商讨代理事务阶段,必须将代理意向、对方当事人委托人基本情况、有可能涉及的第三人的基本情况提交审查小组审查,经批准通过后,方可就委托合同的条款进一步商谈。

第三条、委托合同签订之前,承办律师应将主要证据、案情摘要以及承办律师确认与该案无执业利益冲突的承诺提交审查小组,经审查小组审核无误后,方可签订委托合同,进行正常工作。

第四条、在业务活动中,承办律师或本所其他律师发现该项代理业务与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存在执业利益冲突时,应当及时通知律师事务所,视情况作出补救措施。

第五条、在业务活动中,如承办律师因执业利益冲突问题隐瞒事实情况,在执业活动中采取非法手段致使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造成损失,除承担其赔偿责任外,并视情节解除其聘用合同关系。

第六条、本制度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篇3: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一、美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的发展历程

美国利益冲突预防制度的建立可追溯到160多年前。1853年美国国会颁布法律, 禁止国会议员和联邦政府雇员为在对美国政府赔偿起诉中为他人利益而收取任何报酬。二战后, 美国政府的权责逐步扩大, 官员权力增加, 美国总统开始重视利益冲突问题, 政府不得不更加密切关注雇员的个人财产问题和任职中所拥有的权力、行为活动, 以期确保这些决策者行动是从公众利益出发。1961年5月, 肯尼迪总统以行政令的方式颁布了《政府道德标准》, 创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这是防治利益冲突的一项重要举措。1962年, 国会接连通过利益冲突法和贿赂法等刑事法, 预防利益冲突的法律不断完善。

尽管如此, 联邦调查局统计数据显示, 60年代末至1974年, 美国反映官员腐败的“白领犯罪”增长了约313%。1974年“水门事件”更是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 广泛呼吁政府出台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的相关法律, [1]这是对政府的严重警醒。此后, 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道德法》《联邦选举竞选法》《监察长法》《独立检察官法》等一批廉政法律, 将适用范围扩大至司法部门和国会中的非议员官员、雇员和工作人员, 并依法设立了监察长办公室、政府道德署等廉政监督机构, 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廉政建设机制。1989年, 国会又通过了《道德改革法》, 将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限制范围扩大至国会议员和国会高级官员。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颁布了《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 其中详细规定了接受礼品、行使职权、兼职、募捐活动等行为, 明确了公职人员执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对此前颁布的政策法规有了更进一步完善。

二、美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分析

1. 行为限制制度

包括在职行为及离职后的从业行为限制两方面。在职行为限制范围不仅局限于官员在直接从事公务活动中的权力行使、收受礼物等, 在外部兼职、募款等私人活动方面也有明确限制规定。此外, 注重规避其通过亲友间接谋私的隐形风险。对离职后的从业行为, 一是限制公职人员再就业范围。例如, 官员离职五年内禁止从事与任职期间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岗位任职。二是限制公职人员利用原有信息或权力进行谋取私利的活动。《美国联邦政府组织与雇员法》规定, 政府高级官员不得向他们所涉及的部门进行政治游说, 不得以新任身份与原任职部门进行相关利益活动。

2. 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申报是指公职人员按法律规定, 在一定时期内向有关部门报告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状况, 包括数量、来源、变动等内容, 然后由主管机关予以审核。[2]。在立法方面, 美国先后颁布了《行政官员道德纲要》《政府行为道德法》《申报财产真实情况法》, 对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做出明确规定, 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财产申报制度的执行。在申报主体方面, 规定行政、司法、立法部门的官员必须申报并公开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财产状况。在申报内容方面, 除了劳动所得的报酬, 还包括股票和债券等非劳动收入、兼职所得报酬、各类活动报销费用等。在财产公开方面, 公开财产申报针对的是政府高级雇员, 相当于我国担任厅、局级职务以上的官员, 而对级别相对较低的基层职员则实行对外保密。

3. 利益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时, 为避免影响其行为的公正性, 不参与涉及自身和亲属利益相关的事件。美国在1993年颁布的《道德行为准则》中, 明确禁止政府雇员以公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对自己或其他关联人 (配偶、未成年子女、工作伙伴或将来对其私人利益有一定影响的群体) 有经济利益的任何特定事项。并要求如果遇到私人事件或利益与政府公务相冲突, 即使不属于回避范围, 也应自觉选择回避, 并如实向上级主管提供书面报告, 请求上级作出决定。[3]美国《政府道德法》明确政府雇员必须承诺自己在公务活动中如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时, 不再参与其中。

4. 违法惩治制度

美国通过立法、制度、行政机构等多条路径对腐败行为进行惩治。在立法上, 美国刑法规定了“利益冲突犯罪”:“任何政府官员或雇员都不得故意亲自或实质上参与任何同自己有着财产利益的特别事项, 违者单处或并处10000美元以下罚金或2年以下监禁”。此外, 美国还出台《基本利益冲突法》等专项法规, 规定多种利益冲突犯罪及其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制度上, 美国多年来颁布了许多利益冲突相关制度, 不仅对易引起利益冲突的各项行为进行严格限制, 也对每项利益冲突导致的腐败行为明确惩罚制度。在行政机构上, 设立专门进行道德监管的政府道德署, 对政府雇员进行教育、监督。道德署每4年对行政部门及官员的道德行为进行普遍审核, 若有问题, 或转送司法部门处理, 或提请辞退、罢免, 或责令限期整改。[4]

三、美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取得的成效

美国是预防利益冲突立法较早、制度相对完备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 在利益冲突预防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理论政策层面上不仅出台了多部利益冲突的相关政策, 制度层面上深入公职人员执政、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行为限制、财产公开、利益回避等方面保证政府雇员能从公共利益出发, 为民众谋利。而且在立法上也有完备的操作性强的刚性措施。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 对官员的从政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对腐败违法行为进行强制惩处。从实践机构层面, 通过设立道德署、专职廉政专员、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等对政府雇员进行思想教育、权力监督、政务审核, 从程序到实体环环相扣, 全面规范。两个层面的相互结合为美国提供了较好的廉政环境, 对腐败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透明国际”的评估报告显示, 美国2003年清廉指数为7.5分, 全球排名第18位;2006年为7.3分, 排名第20位;2010年为7.1分, 排名第22位;2013年为7.3分, 排名第19位。近年来美国腐败现象逐年减少, 清廉指数相对较高。这与美国多年来坚持各项预防利益冲突措施密不可分。

四、美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 加强“顶层设计”建设, 加快预防利益冲突的立法进程

“利益冲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后, 我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预防制度, 但腐败行为并没有得到遏制, 即使是现行执政条件下, 也是通过领导人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制遏制腐败的发生。由于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利益冲突法, 即使有相关的规定, 也只是散见于《刑法》中, 无法从根源上堵塞腐败的漏洞。因此, 应尽快出台利益冲突法, 加大腐败惩治的成本, 提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的刚性, 让利益冲突的处置有法可依。

2. 厘清公私界限, 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机制

拥有权力是取得利益的先决条件。而正是因为权力使用不当, 才会导致利益冲突的产生。因此, 必须划分公私权力, 明确公共权力可涉及的范围。公共权力来源于民众, 是由法律赋予的, 在实际的运行中, 应当全面推进权力的清查, 编制行政权力流程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权限, 不断地转变政府职能, 还权于社会, 构建服务型政府。权力运行之所以会发生风险, 就是公职人员主观谋利行为、制度机制不健全、制约惩治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结果。因此应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建设, 根据汇编的权力流程及实际工作中的权力运用, 重点关注、排查风险高发领域, 分析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及时找出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进行风险防控。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压缩行政裁量权,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促使公务活动合规合法。

3. 明确腐败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完善利益冲突预防制度

利益冲突皆因公职人员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 利益的价值越大, 发生冲突的风险就越大。要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 首先要明确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重点领域, 围绕利益限制、利益公开、利益回避等关键制度, 进一步界定相关制度的主体、内容、程序规范。尤其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不仅要局限于厅、局级以上官员, 更要关注工程基建、招标采购、资源配置等腐败高发基层工作人员;二是完善回避制度, 尽管有相关制度规定利益回避的相关内容,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仍存在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的现象。尤其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招聘选拔中, 欠缺公开性, “萝卜坑”招聘依然存在。须扩大回避范围, 突出重点环节, 制定连带责任制及相应的惩罚措施。三是健全行为限制制度, 重点关注公职人员在职时利用职权参与外部企业活动, 赚取报酬等现象。

4. 健全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预防制度的配套措施

一是加强廉洁文化教育。将预防利益冲突的理念纳入公职人员的日常教育培训中, 注重因材施教、因岗施教, 使公职人员在廉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 从而以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来处理公私利益。二是完善利益监督机制。在行政方面, 对利益冲突的高发领域进行监督, 确保权力的运行。设立专门的利益冲突处理机构, 根据现行的利益冲突防范制度分设相应的处理部门。在社会舆论方面,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群众及网络媒体的作用, 对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形成监督网络, 及时予以曝光。鼓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公共组织对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进行监督。三是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 公布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岗位、领域及具体行为规范流程图, 使公职人员在整个行政过程中接受民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朱向东.美国防止利益冲突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廉政文化研究, 2012 (1) :85-90.

[2]王立梅.国外反腐败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及启示[J].岭南学刊, 2009 (5) :41-43.

[3]朱前星, 王国林, 陈果.国外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及其启示[J].领导科学, 2011 (12) :8-10.

篇4: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摘 要:本文从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中伦理委员会及其成员所涉及的利益冲突以及作为伦理委员会法务委员的律师的积极作用出发进行探讨,供有关方面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伦理委员会;利益冲突;律师

一、概述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临床上在人体进行的药物的医学研究的总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规定,所有药物临床试验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方可实施。

伦理委员会委员应由从事医药相关专业的人员、非医药专业的人员、法律专家及来自其他单位的人员组成,至少五人,并有不性别的委员。伦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伦理审查,就药物临床试验而言,伦理委员会对该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案及方案的修改,以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等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伦理道德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判断,以保障试验的安全性和受试者的权益,进而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

伦理委员会及其成员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各方参与者,作为社会关系个体,不免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的影响,其中利益冲突则是一个较为显著的情形。利益冲突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伦理审查的公正性及受试者的安全,也关系到药物临床试验的正确实施,更影响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伦理委员会及其成员的利益冲突对策和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及对策

(一)定义

本文所阐述的伦理委员会实施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特指伦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其所承担的职责之间的冲突。伦理委员会成员,其作为个体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等一旦影响到该个体履行其职责,即构成利益冲突。这些利益源自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各种社会利害关系,其矛盾对抗的焦点则着落在伦理委员会成员个人,其结果将影响该成员履行伦理委员会成员的职责,干扰其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议。利益冲突对策是指对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进行处置和管理。

(二)适用的人员

伦理委员会实施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所涉及的人员是伦理委员会的全部组成人员。就整个药物临床试验而言,利益冲突所涉及的方面不仅包括伦理委员会成员,也包括研究人员和申办方等,而本文的重点则着重于前者,即来自于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办法》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均将来自于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冲突所涉及的人员限定在伦理委员会的委员,而《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性伦理文件并未对利益冲突涉及的人员作出明确指定。本文认为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源自伦理委员会成员的,所涉及到的人员应当为该伦理委员会的全部成员,包括该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秘书、办公室职员以及聘请的独立顾问专家。这些人员也即是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中利益冲突的主体。

伦理委员会本身是否涉及利益冲突?根据上述法规和伦理文件,伦理委员会是一个独立工作的审查机构,其独立性表现在其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不与申办方、赞助者、研究人员等发生利益联系,其工作亦不受这些方面影响,所以伦理委员会本身不是利益冲突的涉及者,不构成利益冲突的主体。

(三)分類

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可分为三个类型:

1.显著的利益冲突

指该利益冲突的存在,足以影响到伦理委员会成员履行其职责,即影响到该成员公正、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评议。

2.明显的利益冲突

指该利益冲突未必一定影响到伦理委员会成员履行其职责,但可能导致该成员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他人的质疑。

3.潜在的利益冲突

指该利益冲突不一定影响到伦理委员会成员公正客观地履行其职责,但可能引起他人对该利益冲突是否需要报告和公开感到不确定。

以上三个类型中,最为常见的是第一个类型,即显著的利益冲突。这个类型的利益冲突最可能影响到试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危及受试者安全的大多集中在这一类型,各规范性文件所针对和处置的最主要的利益冲突亦为这一类型。

(四)表现形式

伦理委员会在实施伦理审查工作中的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经济利益冲突

是指伦理委员会成员和其他试验参与者之间存在经济联系。其主要表现为伦理委员会成员和申办方、研究者之间存在经济往来,如收取专家咨询费、顾问费、交通补贴等,甚至不乏有违法违规的经济交易。经济利益冲突是伦理审查中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对试验的科学性、安全性最具危害性的一种形式。

2.精神利益冲突

指伦理委员会成员和其他试验参与者之间具有非物质的利益联系或者通过其职责或工作使某些非物质的利益得到实现,如学术地位、荣誉声誉、著作权的人身权等。

3.社会关系利益

指伦理委员会成员通过伦理审查工作获取以社会关系为特征或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利益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伦理委员会成员通过伦理审查工作取得或建立某些社会关系,也表现为已有的社会关系成员通过试验获得利益,或者表现为伦理委员会成员通过其社会关系的成员获利而取得间接利益。此类利益冲突较为隐藏,不易被察觉,甚至伦理委员会成员本人亦未必主动意识到,但却不能否认或忽略其存在。

4..负利益

指伦理委员会成员未能从试验参与者包括申办方、研究者以及试验本身获得利益,甚至试验参与者或试验本身会导致该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其中包括物质利益损害和非物质利益损害,也包括社会关系利益的损害,这就是所谓的负利益。负利益的存在会导致伦理委员会成员在伦理审查工作中夸大受试者权益的维护,进而损害其他试验参与者的利益。这样的利益冲突较为罕见,但不应排斥之。

(五)对策

目前,对伦理审查工作中的利益冲突的处置和管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主动声明

指伦理委员会的成员在试验审查开始之前,或收到受审材料的同时,更甚或是在其初始成为伦理委员会成员时,主动声明公开其存在或可能存在某种利益冲突。以口头真实的意思表示和签署《利益冲突声明书》为主要形式。主动声明有利于伦理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成员更直捷地就所声明的事项进行评判和采取进一步处置。主动声明体现了伦理委员会及其成员高度的伦理道德水准和严格的自律性,是伦理审查工作中利益冲突处置和管理的主要措施。

2.退出和回避

指与试验存在利益冲突的伦理委员会成员应当回避该项目的伦理审查工作,已经从事有关工作的应当即时退出。国家法规文件诸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都对利益冲突作出了“回避”、“主动回避”、“离场退出”等规定。退出和回避是伦理审查工作中处置和管理利益冲突的一项积极的措施,体现了伦理委员会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工作的独立性。

3.伦理培训

加强伦理委员会成员的伦理培训,以利益冲突事项为核心开展学术研讨和道德意识层面的交流互动,增强利益冲突鉴别意识和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从根本上消除利益冲突及其危害的一项基础措施。有利于增进伦理委员会成员的自律性,使伦理审查工作合规、合法,同时更可以巩固伦理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和伦理委员会的独立地位。

三、法务委员的积极作用

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等法规,伦理委员会委员的组成,除了从事医药相关专业的人员、非医药专业如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人员之外,还必须包括法律法学专家或法律专业人员。目前的实践工作中,绝大部分伦理委员会就法律法学专家或法律专业人员,都聘请具有一定资历的律师参加。律师作为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的法务委员,是通过以下各个方面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的:

(一)合法性审查

合法性审查是指对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及各个方面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事宜进行评价和判定。律师作为伦理委员会的法务委员,不仅要对药物临床试验的参与各方的主体资质进行合法性审查,还要对试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受试者的招募、知情同意书内容及知情同意过程以及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隐私的保密、不良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查。而就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而言,更要对利益冲突的性质和来源、利益冲突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利益冲突的对策和管理进行合法性的评价和判定,如是否存在徇私枉法、行贿受贿、违法交易等。合法性审查是整个审查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公正性、客观性以及试验结果科学性的前提措施。合法性审查为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伦理性审查

伦理性审查是指针对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作出评价和判定。审查的内容如前所述,包括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试验的风险与受益、受试者的招募、知情同意书告知的信息、知情同意过程、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隐私的保密、不良事件的处理以及涉及弱势群体的研究等。同样的,就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而言,则要对利益冲突的性质和来源、类型和表现形式以及对策和管理进行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评判。其中必须重视经济利益等物质利益冲突的审查,更不能忽视其他如非物质利益冲突的存在。伦理性审查不同于合法性审查,作为法务委员,以法学和医学伦理学相结合,具有充分的主观心证和独立裁量权。伦理性审查是药物临床试验审查工作的实质性阶段。

(三)规范性文件的适用

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对策所运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专门的立法机关如药监局、卫生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针对医学研究和药物临床试验及其伦理审查包括利益沖突及对策作出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办法》等。二是国际医学组织如世界医学会(WM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针对医学研究和药物临床试验而制定的国际医学伦理准则,包括《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正确适用是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法务委员的重要工作。各规范性文件的适用也是法务委员评判利益冲突并作出处置对策的重要工具。而从目前的实践工作中可见,这些法规和伦理文件在利益冲突及其对策方面往往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在适用的人员方面,《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等法规都分别将利益冲突对策的适用人员确定在“参与该临床试验的委员”、“伦理委员会委员”、“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等,对其他人员未作硬性规定。又如在处置的措施方面则主要规定以自动声明和主动回避为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申请项目有利益冲突的,应当主动回避;无法回避的,应当向申请人公开这种利益。”可见,目前通行的主要法规对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的利益冲突对策的规定是有倾向性的,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而国际性医学伦理文件亦未对利益冲突及其对策作出明确的指示。因此,本文在此呼吁立法部门对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对策作出详尽和全面的规定,做到完全的有法可依;同时也期待国际性医学组织在增补和修改伦理文件时,考虑到利益冲突及其对策并作出明确的指引,使伦理委员会的法务委员将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并实现试验结果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结语

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及其处置对策是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务委员将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在整个审查工作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2]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

[3]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4]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办法

[5]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

[6]赫尔辛基宣言

[7]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

[8]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

[9]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del guidelines on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modle pro forma for a signed statement on conflict of interest[S]. 2003

篇5: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利益冲突的情形及处理原则

第三章 违反本规则的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所的业务活动和律师的执业行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树立本所律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规范》,和《北京市律师执业规范》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本所所有律师。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法律事务,是指各项委托代理事项,包括各类诉讼代理、仲裁代理、非诉讼代理、常年或者专项法律顾问以及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可由律师从事的其他法律业务。

第四条 规则条款的表述:本规则中采用"应当"、"必须"、"不得"之术语表述的条款为强制性条款,其他术语表述的条款为指导性、建议性条款。

第五条 本规则所称利益冲突行为,是指同一律师事务所或者同一律师已经或者拟代理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委托人之间存在相悖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接受委托代理的行为。

第六条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应当恪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避免因利益冲突而给委托人造成损害。

第七条 在接受委托之前,律师事务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只有在委托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第八条 委托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律师应当向拟委托的委托人明示,在取得相关委托人书面同意给予豁免后,方可报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第二章 利益冲突的情形及处理原则

第九条 同属本所的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不得从事下列利益冲突行为:

1、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同时接受对立双方委托的;

2、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在前置程序中代理一方,又在后置程序中接受对立方委托的;

3、在担任常年或者专项法律顾问期间及合同终止后一年内,又在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接受该法律顾问单位或者个人的对立方委托的;

4、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得同时接受对立双方或者利益冲突各方委托,而接受了委托的;

5、律师或者其近亲属与承办的法律事务的委托人有利益冲突的。

6、其他与本条第一到五项情况相似,且依据律师执业经验能够判断会直接或可能影响到相关委托人的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 本所的同一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不得从事下列利益冲突行为:

1、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同时接受非对立但存在相互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委托的;

2、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在前置程序中代理一方,又在后置程序中接受非对立但存在相互利益冲突的另方委托的;

3、在担任各类诉讼代理人、仲裁代理人、非诉讼代理人期间及合同终止后一年内,又在其它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接受以该委托人为对立方的他人的委托的。

4、其他与本条第一到三项情况相似,且依据律师执业经验能够判断会直接或可能影响到相关委托人的利益的行为。

第十一条 本所的同一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过程中,从事下列利益冲突行为,必须向拟委托的委托人说明,并且取得相关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1、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办理无事实争议的具体性事务;

2、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同时接受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委托,进行协调、调解工作;

3、在同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曾经建立过委托代理关系,又接受对立方或者利益冲突方的委托的,但仅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的除外;

4、在同一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曾经建立过委托代理关系,又接受对立方或者利益冲突方的委托的,但仅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的除外。

5、其他与本条第一到四项情况相似,且依据律师执业经验能够判断会直接或可能影响到相关委托人的利益的行为。

第十二条 利益冲突的禁止:对符合第九到十一条规定的利益冲突,本所及本所律师不得接受对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委托。除非本所及本所律师取得了各方当事人明确的书面豁免,方可谨慎接受代理。但法律明文禁止的除外。

第十三条 利益冲突发生后的顺序代理:

1、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已存在的代理优于拟进行的代理。

2、在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规定本所同一律师在代理中发生利益冲突情况下,本所不同律师拟接受该委托的,必须向拟委托的委托人说明,取得相关委托人的书面同意,并且应当在相关律师之间设立防火墙,以防止因利益冲突而给相关委托人造成损害。

第十四条 利益冲突豁免的定义:指在发生利益冲突行为时,对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通过向本所及本所律师签发书面豁免函的形式,允许本所及本所律师担任对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

第十五条 利益冲突豁免的例外:如果本所及本所律师在以前的代理中获知某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保密信息,而在接受新的委托业务中将有可能或不可避免地披露或利用已知的保密信息,从而违反对前当事人的保密义务,则即使有各方的

书面豁免,本所及本所律师也不得接受该项委托。

第十六条 利益冲突豁免后事务所的内部防范:本所及本所律师在获得当事人的豁免后,经手业务的律师要避免与本所内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律师、对方当事人的律师进行同一案件的交流,和有关案件信息的披露。

第十七条 利益冲突发生后的款项处理:在本规则禁止代理的利益冲突情形发生后,本所及本所律师应当和当事人协商终止委托事项,并视工作情况退还全部或部分费用。

第十八条 本所应当履行管理职责:对本所律师在执业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行为,应当针对本规则第七条至第十条所列情形,通过下列方式进行防止和补救:

1、督促律师履行告知义务;

2、查验相关委托人的豁免文件;

3、指令律师不得接受委托;

4、拒绝签署委托代理合同;

5、及时终止委托代理合同。

第十九条 利益冲突查证制度:在接受委托之前,本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原则上只有在委托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1、本所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委托人业务资料信息库,信息库应当收录本所承办法律事务的委托人及各方当事人完整信息。逐渐建立,完善,统一收案集中登记制度、档案保管制度、内部信息公开制度。

2、本所负责办理收案手续的行政人员应当根据本规则在办理委托手续前进行利益冲突检索,检索无冲突的方可办理委托手续;

检索有冲突的,暂不办理委托手续,由拟接案律师与已接案律师参照本规则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报业务指导委员会处理。

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利益冲突仲裁组”,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决定利益冲突事项处理结果;仲裁组成员从与仲裁事项无利益相关的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产生,由产生利益冲突的律师各指定一名,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

第二十条 律师在收案阶段提交的资料中应当包括各方当事人的完整信息,一方当事人为多人的应当列明全部当事人信息,若因律师填写当事人信息不完整而造成利益冲突检索失误的,该责任由未填写完整当事人信息的律师承担。

第二十一条 第九条第五项以及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利益冲突情形,由律师本人在接案前进行利益冲突查证。

第二十二条 豁免函的要求:

1、豁免函应当为书面形式。如果在委托人做出明确同意时获得或者向其转交书面确认不可行,则律师必须在此后的合理时间内获得或者向其转交该书面确认。

2、豁免函应当向当事人告知存在利益冲突的基本事实和代理可能产生的后果。保证委托人享有对委托事项充分的知情权、决定权和获得其他律师独立代理的机会。对于存在的风险应当向委托人说明,如果有多种选择,就必须分别向委托人说明利弊,不得就不当执业行为与委托人达成限制性协议

3、豁免函应当由当事人签字,并有明确同意事务所代理的声明。

4,豁免函需要附上律师同当事人的谈话笔录,笔录应当包括律师向当事人说明存在利益冲突的基本事实和代理可能产生的后果,当事人明确同意本所及本所律师代理等内容。

第三章 违反本规则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所、本所律师因违反本规则而导致委托人损失的,本所应当根据委托代理合同的规定向委托人承担责任,合伙律师应当根据合伙人协议的规定向其他合伙律师承担责任,律师应当根据聘用合同的规定向律师事务所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 律师违反本规则的投诉,由本所业务指导委员会会议进行核查、认证、评议,报合伙人会议作出相应决定。经查证属实的,可以根据情节作出警告、所内通报批评、等处罚,情节严重的根据情况报送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司法机关进行行政处理或者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委托人因未如实说明利益冲突情况,造成本所律师违反本规则的,应当由该委托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篇6:利益冲突回避制度

利益冲突回避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规范发改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行为发生,根据《威海市党政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规定》,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利益冲突是指发改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其作为或不作为,直接或间接使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获取利益的行为。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发改工作人员指市发改委履行职责的干部和职工。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发改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拟制血亲、近姻亲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一)“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二)“拟制血亲”,包括养父母、养子女、继父母、继子女。

(三)“近姻亲”,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利益,包括财产上利益及非财产上利益。财产上利益包括不动产;现金、存款、外币、有价证券;债权或其它财产上权利;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非财产上利益包括录用、调动、提任、奖惩及其它人事措施。

第二章 行为规范

第六条 发改工作人员应当公平、公正执法,正确履行职责,不得借职务权力、机会,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利益。对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行为,应主动回避,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

第七条 发改工作人员在执行涉及本人或特定关系人的审批、核准、备案等事项时,不得参加有关审核和决定等环节的工作,或利用职权、请托斡旋等不当方式施加影响。

第八条 发改工作人员在执行涉及本人或特定关系人的录用、调动、提任、奖惩等事项时,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和决定等环节的工作,或利用职权、请托斡旋等不当方式施加影响。

第三章 回避实施

第九条 市发改委成立利益冲突回避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政工科工作人员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政工科,负责需要回避的相关事宜以及强制回避相关事宜。

第十条 利益冲突回避形式分为自行回避、依申请回避和强制回避。

第十一条 自行回避程序:在具体工作中,发改工作人员认为该项工作符合回避条件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书面向利益冲突回避领导小组提出自行回避的申请。受理主体应严格审核,并及时做出是否回避的决定。申请回避的工作人员在回避申请受理主体做出回避决定前,应暂停参与本执法或管理行为事项。

第十二条 依申请回避程序:利益冲突相对人可以就特定工作人员与本人正在从事或申请的事项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可以向利益冲突回避领导小组提出回避申请。受理主体应严格审核,并及时做出是否回避的决定。被申请回避的工作人员在回避申请受理主体做出回避决定前,应暂停参与本执法或管理行为事项。

第十三条 强制回避程序:市发改委利益冲突回避领导小组根据相关信息,发现工作人员存在应回避而未回避的行为,应及时采取强制回避措施。强制回避可采取暂停工作人员履行现职务,或制止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行为。

第十四条 发改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对未按照利益冲突回避所作有关事项的决定、建议、调查等行为应予以废除,并重新作出。同时,市发改委利益冲突回避领导小组按有关党政纪条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发改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档案和廉政信息档案,对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责令改正并予以批评教育。

第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市发改委政工科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7: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博弈论的观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其实是局中人,会计制度是策略,会计信息供方和需方以及会计制度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策略的水准。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利益调整。会计制度博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掌握了制定权,利用裁决权让其他局中人为制定者所代表的集团服务。

会计制度的博弈双方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会计实务界(企业)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界一般是会计制度博弈中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会计理论界通过研究讨论和制定会计法规与政府发生联系,直接感受到较为充分的政府的“旨意”;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又需要从实务界广泛听取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有可能达到“均衡状态”。但如果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缺乏沟通,便会使得会计制度的制定者过多地接受政府的“旨意”而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言人,最终使得会计制度的博弈由政府与企业的对弈转化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弈。这一矛盾的转化,显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也难以使会计制度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了便会采取措施完善原来的准则,制定新的准则加以疏导、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便会展开新一轮博弈。经过多次博弈,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公认程度便会日益提高,纳什均衡便会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会计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一种间断性的跳越,不具有过渡性的环节。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通过几个过渡性环节的相互衔接而呈现的连续性变异的演进过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这种渐进式的会计制度变迁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的优势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以致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大大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可能出现的风险。

篇8: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从而正式设立了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四年的实践证明, 施工图审查是对勘察设计质量实施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是监督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要求在勘察设计中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环节中行为活动的重要途径。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好地履行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社会职责。

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由来

据了解, 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设立之初, 当时的建设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掌握了我国勘察设计质量当时的情况及问题所在,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审查工作试点, 总结试点经验, 制定相关文件, 有序推动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和实施。

(一) 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施工图审查制度。

在发达国家,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管普遍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美国是由市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部门 (Building Department) 进行审查, 该部门保有相当数量的审查工程师;德国则是由各州的评价与结算服务处 (BVS) 统一收费, 由审核单位或审核工程师对具体工程实施审查;而香港特区根据项目投资的性质不同, 分别由公务员编制的屋宇署、建筑署和房屋署进行审查, 各署均有庞大的技术队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均有类似做法。各国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都是政府规定的一项强制性审查制度, 均有较为完善的做法, 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加州更是有上百年的设计审查历史。

(二) 我国施工图审查管理历史情况。

我国也曾有过施工图审查的管理, 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记载, 解放前,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工务处负责对租界内建筑工程的施工图 (建筑图、结构图) 进行审核、发照工作, 华界上海特别市政府及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发照,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三) 设立施工图审查制度当时的国内背景情况。

20世纪末, 恶性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其中不少也是由于勘察设计质量引起的。分析其原因, 一是随着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者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大量出现, 而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质量行为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二是为满足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 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庞大, 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企业的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较弱。三是受利益驱使勘察设计挂靠现象严重, 无证设计、地下设计挂靠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受资质限制购买挂靠注册执业人员, 造成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混乱, 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四是受勘察设计周期过短及勘察设计收费过低的影响, 勘察设计成果粗糙, 内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从时间和成本上难以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五是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重方案设计轻施工图设计, 造成施工图设计单位地位低下, 收益降低, 从而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步和施工图设计的精细程度。六是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是投资主体, 设计院是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对投资和工程质量把关的重任,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集中在指导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设计院角色转变后, 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手段。

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勘察设计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后, 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工程质量, 涉及勘察设计质量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多,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工程质量问题做出批示。

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国内多地试点的基础上, 国务院在2000年1月3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设立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弥补了政府监督在勘察设计环节的空白。

二、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发展进程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93号)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

建设部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 (建设[2000]41号) , “建设[2000]41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经过四年的实践, 建设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34号) , “建设部令第134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基础已经稳固, 说明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又经过近九年的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全国施工图审查工作现状、发展趋势、监管效果、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及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对“建设部令第134号”进行了修订, 于2013年4月27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 , “住建部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三、施工图审查的内容、性质及职责

“住建部令第13号”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 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 确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对施工图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施工图审查内容分为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

程序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审查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环节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审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年检通过、勘察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程序性审查内容。

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其它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技术性审查内容。

从施工图审查内容表明:施工图审查既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 也是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行为活动的监督, 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一个环节, 是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必要手段。

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授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履行对相关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职责, 负相应的质量监督责任;对相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中的行为活动履行监督职责, 对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注册执业设计人员, 按规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 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勘察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其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所负的责任并不因施工图审查而减轻。

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情况及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11年至2013年, 全国三年共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总数为1, 258, 155个;三年一次审查合格项目总数为540, 098个;三年平均一次审查合格率为42.9%;三年违反强条数总和为914, 930条次;三年平均每100个项目违反强条数为73条次。全国三年共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总建筑面积达151.17亿平方米, 建安投资总额约达30多万亿元。

全国三年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统计:建设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 125个, 建设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1, 379条次;勘察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30, 171个, 勘察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40, 396条次;设计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15, 852个, 设计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340, 755条次。

据统计, 2004年施工图审查在全国已经达到100%全覆盖。2013年全国共有施工图审查机构865家, 涉及勘察、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其中一类审查机构515家、二类审查机构350家;全国审查机构从业人员共32, 19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1, 794人。

通过统计情况表明: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施工图审查起到了对建设工程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以及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返工造成的浪费,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公众安全。

(二) 提高了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 避免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发生。

(三) 为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提供了依据。

(四) 为推动建设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使得国家及地方有关生态、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在施工图设计中落实到位。

(五) 通过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的行为活动的有效监督,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同时也为勘察设计企业诚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在勘察设计市场中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加强了工程建设各管理环节间的衔接, 检查规划、交通、绿化、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无障碍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审批得以落实, 实现审批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管。

(七) 各地结合审查工作, 对设计中一些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通过审查与设计、审查与审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了全国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为技术较弱较低地区和单位的勘察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八) 通过施工图审查信息上报,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整体的建设情况、项目的建设情况、勘察设计的质量情况及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情况和设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不断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 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施工图审查应更加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以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作用、意义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 增强社会对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了解、认识, 化解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 强化共同目标, 构建和谐的施工图审查社会环境, 提高审查机构的监督责任意识, 强化施工图审查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二) 进一步明确施工图审查的工作性质、责任,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 建立良性的责任机制, 把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 适应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 梳理好政府确定机构和审查委托方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健康运行机制, 取消施工图审查市场化运作模式, 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行业地位及权威性、严肃性带来的影响。

(四) 审查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改善审查人员从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从业吸引度, 完善审查人员准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审查水平, 为保证施工图审查质量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保障。

(五) 不断完善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机制, 实现对审查机构监管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审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 优胜劣汰。

(六) 健全科学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诚信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施工图审查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活动, 按照规定要求如实上报施工图审查相关信息, 为实现政府部门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科学监管提供相关依据。

(七) 随着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 施工图审查工作应不断适应市场放活的需要,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定应对措施,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实现对勘察设计市场有效监管的及时到位。

上一篇:学前班老师对幼儿评语怎么写下一篇:2018年下半年黑龙江保险销售人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