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7-28

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东营市农机化发展状况,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最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们组织市农机办、监理站、推广站及各区县农机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历始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农机服务生产一线,采取自下而上,实地座谈的形式,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大户代表、粮棉种植户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了今后全市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目前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市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到2006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到17.5亿元,农机总动力196.7万千瓦,年均增长在3.5-5%之间,农用拖拉机5.11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1.3万台(套),农机配套比1:2.2,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2765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627台)。近年来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80.75万亩,机播282.84万亩、机收147.42万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8%、82%、67%。现在全市小麦生产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51%,位居全省第二。棉花生产除采摘外播种、覆膜、中耕、植保也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作业、维修、物流、工程开发、农产品加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机总产值44.30亿元,增加值34.55亿元,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610元,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贡献率达到12%,农业机械化为全市“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市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通过发展农机化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通过发展农机化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农机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12.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 11.99 %,1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564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48个。全年共实现农机经营收入13.8亿元,纯收入6.1亿元。再次,农机服务业的大发展,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享受到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实现了文明生产,体面生活现。

(二)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近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坚持阳光操作,规范工作程序,严格“五制”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05-07年我们共落实中央、省资金农机补贴资金750万元,市政府农机补贴资金260万元共计1010万元.购置补贴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3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80台,深耕犁、旋耕机、秸秆还田机167台,棉花拔柴机1500台,林木病虫害防治机械80台,其它新型农机具400余台。带动农民投资农机化5100万元。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达到2100余户。可以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调动了农民争先购机、用机发展粮食、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力度,突破了制约玉米机收的发展瓶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率先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同时我们还广泛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麦茬还田,玉米机播和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使过去的夏收、夏管、夏播“三夏”变成了“两夏”;秋收、秋耕、秋播变成了“两秋”,大大加快了夏收、秋种的进度,实现了“龙口夺粮”缩短了三夏、三秋作业时间。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据调查,在全市54.93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9.46万实现转移,同时还有12.9万多人离土不离乡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同时跨区作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小麦机收发展到现在的秋季农业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等多领域,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每年跨区作业机械已达到4000余台次以上,年实现跨区作业进收入8000万元左右。三是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棉花覆膜播种、棉花拔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了循环经济,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三年来,共新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10000多台件,农机化新技术实施面积每年保持在300万亩次左右。年均增收节支1亿多元。

(四)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农机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了农机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

农机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作用,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逐年提高。同时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和修理工准入制度,加大了农机维修、供应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商品,积极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连续五年未发生农机安全责任事故,为全市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当前全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小麦机械化水平高,玉米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它作物粮食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县区之间、南北之间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出现了南高北低的现象。如 2006年,全市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0.3%,大中型拖拉机6173台仅占12.07%。

二是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严重。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达196.7万千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而且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有的地方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其余时间被闲置,浪费惊人。

三是农机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特别是购机只需交纳差价款,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确实是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是,在调研中,群众还是感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还是太少,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是农机执法力度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调查中发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是乱执法。同时,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执法难度也不断增加,“黑车非驾”现象严重,农机市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农害农、质量事故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较缓慢。创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较容易。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却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具备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短缺。这就导致了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符合《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的则是更少。

六是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薄弱。现在全市绝大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兼职管农机,乡镇领导也不是很重视,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三、今后我市农机化发展设想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全市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主攻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水稻、大豆生产机械化。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棉花、大蒜、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设施设备;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前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二)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农机部门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力争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三)集中精力抓好农机化创新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水稻生产、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冬枣、棉花七大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在建设农机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搞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业部确定在全国建立100个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省里准备在每个市建设1个省级农业机械示范区。对此,我们也要在近期内在每个县区都建立起,各自的管理科学、机制完善、技术先进、装备齐全、特色突出、示范辐射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一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创新更多更好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已建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依法进行规范完善,按要求注册登记。三要讲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在五大支柱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将现有的60多个合作服务组织规范完毕,再新建设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0个。四要依托市里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这一农机推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要求,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农机安全示范活动,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往全部乡村延伸,让全体机手参与,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安全措施,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保证全市的农机安全生产。

(六)加大农机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市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总之通过加大农机投入,围绕科技进步来转变农机化的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再做新贡献。

篇2: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加以落实,农业机械化装备及作业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7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24200万元,拖拉机保有量达67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21台,小麦收割机426台,玉米收割机377台,机引配套农机具7393(件);配套比达1:3.5,机耕机播水平均达100%,小麦机收水平达95%以上,全市农机作业综合水平达73%以上。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14亿元,纯收入达到0.5亿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时期农机化生产先进集体,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在一连串荣誉面前,少数领导同志误认为永济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部门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就连一些农机工作者也为自己今后干什么?如何干?而一筹莫展。面对如此形势,我市农机化到底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已成为我们农机工作者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人结合全局农机工作调研活动月,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决定》同时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既对我们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纵观50多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粮棉生产的耕作、排灌、播种、植保、收获、运输六大环节农民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而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有的农机装备已不能满足种田大户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农业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城东街道平壕村种田大户尚金生说:他承包的460亩粮田虽然基本实现机械化了,但仍要为每年夏秋两季晒粮而发愁。因为几十万斤粮食晒不干,粮站不会收,花70元/天、人,且管吃、管烟,还找不到人,仅今年小麦晒干就花费近万元。如果碰到连续阴雨,肯定是丰产不丰收。因此,他迫切希望政府扶持发展5-6吨的谷物烘干机,为种田大户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丰产丰收。而王朔村李安稳仅承包50多亩,如果将机具全部配套齐全,则要投资50多万元,既不划算,又承担不起。因此,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优质、方便的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基本形成了

城西蔬菜生产产业带、于乡洗马大棚西瓜生产产业带、于乡北梯蒲州文学葡萄生产产业带,蒲州黄河滩水产养殖产业带,黄河滩芦笋生产产业带。这些特色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土地产出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农民艰辛劳作的结果。据了解城西西姚温村开过年后进入蔬菜种摘期,几十名50-60岁的男女劳力仍汗流浃背地采摘西红柿。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种蔬菜是赚钱,就是用工多,人太苦,年轻人怕苦嫌累不愿干,只好找老头老太。为解决用工矛盾,去年,他们争取上级支持,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大棚卷帘机。今年他们计划再争取农机部门支持购置微耕机进行大棚耕作、起垄、作畦。下一步,还将购置了蔬菜育苗机械或蔬菜移栽机械,以实现蔬菜生产的机械化,将设施蔬菜种植推向高效农业发展快车道,据了解我市已发展设施蔬菜1.3万亩,仅此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葡萄种植大户孙国兵告诉我们:现在种植葡萄都靠人工,尤其是葡萄移栽、修剪、中耕,劳动强度大,花50元/天还找不到人。如果有这方面的机械来替代,不仅可以节约其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苗木成活率。特种水产养殖场卫场长说:这几年农机部门推广的池塘增养机、饲料投铒机,对水产养殖发挥了增产节本作用。但听说有一种渔塘微孔增养设备,比增养机使用效果更好,希望农机部门及早引进推广。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为其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走集约、节约之路。城东种田大户尚金生去年近460亩小麦全部实行精少量播种,较传统播种节约种子4600多斤。如果全市50万亩小麦全部实行精少量播种,可节省种子250万公斤,相当于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千万元。城西街道农业农机副主任廉和平反映,前多年,秸杆禁烧,年年喊,但禁而不止,一到农忙,旅游路两边到处都是烟雾弥漫,关键是秸杆没有出路。现在农机部门利用7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秸杆还田机,实施秸秆还田,效果很好。今年超人奶业有限公司购置了秸杆捡拾打捆机,对那些不愿实施秸杆还田的农户,实行捡拾打捆,集中堆放喂养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目前农技部门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技术,也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在农业机械发展方面,现有农机具老化严重,能耗高,性能差,也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求。一台使用15年的拖拉机与一台使用5年的拖拉机相比,每年多消耗柴油200千克左右。目前,全市大约有使用15年以上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2000多台,10年以上的联合收割机130台,每年多消耗柴油200多吨,约占全市2011农机用油的5%。

二、以建设农机强市为目标,理清农机化工作新思路

当前,我市已形成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农机化强市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机械化生产方式普遍赢得农民群众青睐,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国家、省财政逐年增加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标准,又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在此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立足我市实际,理清农机化发展新思路。

(一)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及设施农业装备工程。以确保粮食生产

安全为重点,加快农机作业由小麦、玉米生产的主要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引导农民发展种子精选、包衣机械、粮食烘干、加工、仓储机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顺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机化发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运销业全面发展的战略转移,加快引进、试验、示范适应蔬菜生产特点的耕整、起垄、作畦机具,解决菜地耕整、平田、起垄等工序的机械化作业难题,逐步发展蔬菜保鲜、育苗、移栽、喷(滴)灌等机械。稳步发展渔塘增养、饲料投饵、鲜活农产品运输等机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高效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实施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要发挥并保护好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因此,在以培养农村农机人才和典型为手段,借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实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普及,一方面,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让农民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实施农机装备调优工程。加强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农民优先发展7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深松机、秸秆粉碎机、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免耕播种机、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割机等。同时,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快现有老旧机具的更新和淘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工程。一是深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按照“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及农机监理等公益性职能,把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农机跨区作业等推向市场。对从事公益性职能的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定报酬、定考核,激发他们为农服务热情。二是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机手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机具联合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耕作、种植、植保、收获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机服务的规模效应。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因势利导,规范合作组织经营服务及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和合作效益。三是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鼓励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利用国内国际农机化技术资源,促进农机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

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中型农业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将农民购置农

机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2012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我们要抢抓当前机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市镇村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列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农机化装备及作业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硬性指标,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等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农机部门要主动介入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协助搞好农业产业化园区配套农机具发展规划,及时引进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二)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机化投入。多年的实践证明,财政投入具有“四两拔千斤”的导向作用,能有效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明确对购买农机的农民实行财政补贴。因此,财政部门要把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作为今后支农投入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财政预算,按照农业生产急需、农民生活急用、机具性能较优的原则,科学确定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就我市而言,今后财政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应重点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一是加大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补贴力度,研究制定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精少量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补贴政策,提高大中型拖拉机与其配套农机具比例,推进农机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加大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配套机具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发展大棚卷帘机、耕整机、喷(滴)灌机械、蔬菜干鲜果仓储保鲜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鲜活农产品运输机械等,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现代装备支撑。三是加大环保节约型农机补贴力度,建立农机更新报废补偿制度,引导农民淘汰更新老旧农机具;研究制定节药、节水、节肥等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尤其是要着力提高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植保机械;研究制定涑水河河道清淤、千万只肉鸡饲养工程畜禽粪便处理、玉米、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村废弃物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农民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多方争取省市农机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建立,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及教育培训等。要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注册登记,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时,免收注册登记费用;国土部门对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造机库、维修车间等所需用地,按临时农业用地审批使用;税务机关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免征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从事农机作业及技术服务中的营业税、所得税;金融机构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入。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指导与服务,及时提供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律咨询,协助其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尤其是帮助解决跨区作业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努力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培养成农机服务产业和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

(四)完善农机法治化管理机制。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销售市场管理、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及农机报废更新管理。农机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建立健全农机质量保障制度和农机安全监督制度,加大农机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农机打假治劣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将农机化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五)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加快农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农机化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有关经销商开展新型农业机械巡回展览活动,结合农时季节特点,组织开展新型农业机械现场演示,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农机化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篇3: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1 发展现代农机的必要性

(1) 城镇和农村、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发生结构性变化, 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多年前就在第二产业中出现的用工紧张、劳动力短缺现象, 同样在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中发生, 无锡农村已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减少的问题, “农业兼业化、人员老龄化”特征明显, 这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峻挑战。通过对无锡市农业和农机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 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老化 (机手一般都在55岁以上) , 年轻人基本都不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园区招不到合适的青壮年农民, 农业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要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农业全面机械化, 将是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唯一途径。以无锡市惠山区玉祁礼社蔬菜园区为例, 2012年该园区自费购置了大棚作业拖拉机、中耕机、搬运机、割灌机等农机, 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又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选用田间搬运机, 一年就节省劳力300多个, 利用割灌机收割青玉米一年就节约劳动力成本3万多元。

(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地区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机装备。就无锡市惠山区而言, 农林果蔬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超过农业种植面积的70%, 但与粮食作物机械相比, 高效农业机械发展还较迟缓, 适用机械不全, 装备水平不高。在著名的阳山水蜜桃万亩种植园区, 授粉、采摘、保鲜、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监测等环节还未实现机械化。2012年末无锡市惠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已达90%以上, 而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仅达到58%, 这不仅制约了农机化的全面发展, 也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 优质丰富的农产品依赖于高效的现代农机装备, 全面实现农机化是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工欲利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效设施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不仅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更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无锡地区在2011年的麦收季节曾遭遇阴雨天气, 由于前期预案准备充分, 提前调集大批联合收割机抢收, 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在高效农业生产中, 惠山区近几年大力推广了高效特色农机, 高科技、高效率的现代农机装备同样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就种植水蜜桃而言, 十年前引进微耕机和喷滴灌技术, 水蜜桃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亩收入最高达到4万元以上。在蔬菜生产方面, 大棚设施农业技术及微喷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同样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减少了用工量, 增加了效益。以无锡益家康市属蔬菜基地为例, 由于引进多种农机装备, 这三年来, 销售额由2 000多万元迅速增加到9 000多万元以上, 种植由原来3~5茬增加到现在的5~7茬, 蔬菜亩均净收入超过1.5万元以上, 今后如在蔬菜移栽和收获环节上有更多适用机械, 还能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因此, 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是发达地区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 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迫切要求, 也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 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的建议

(1) 创新发展思路, 制定科学的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政策、规划。一要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先进适用、高效环保的农机装备, 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电气化、工厂化、智能化、园林化,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 加快土地流转, 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建设。二要优化农机转型扶持政策, 增加各级农机购置补贴中现代农机装备补贴的比例 (如:允许地方财政叠加补贴, 鼓励引进先进的新型适用农机装备) , 增加在设施农机上实施的各类农机科技项目的立项数量和资金, 加快设施农业机械的引进、示范试验与推广的步伐。三要调查摸底,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农机化发展规划。

(2) 注重重点生产环节机械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领域广, 生产环节多, 应根据农业产业特点, 以最迫切需要机械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 逐项推广农机技术。目前在惠山区农业的优质粮油、精细蔬菜、名优果品和特色水产四大产业中, 应引进多功能田间管理机械, 播种点穴、蔬菜移栽、微喷滴灌、节水灌溉、遥感监控、静电喷雾、太阳能灭虫、电离除尘、恒温机烘干、保鲜冷藏设施等先进农机装备进行试验应用。

(3) 加强农艺和农机的融合。要组建现代农业建设研究会, 让农业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结对组合, 对园区和现代农业项目进行专题研究, 配置和引进先进的适用农机装备, 为基层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 要建立农机、农艺、植保、培植、养护、深加工等单位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帮助园区、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

(4) 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于农业园区平台, 加快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农机加以试验示范, 系统消化先进技术并引进与其相匹配的机械装备与设施, 提升园区的现代化水准, 为合作生产和自主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5)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 科研推广、培训、管理与操作等方面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大多停留在应付稻麦生产机械化上, 掌握现代高效设施农机装备技术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应鼓励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农机化事业, 可通过培训考察、技术讲座、专题调研、项目实施等方式, 加快培养设施农机的专业人才, 满足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篇4: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化;生态友好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57-1

1正确认识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荒漠化的日益加剧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乱垦滥伐、超载放牧、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而近两年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雾霾。雾霾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过:以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降尘,而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在持续一年全国大范围雾霾的污染下,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在明显恶化,空气污染可以严重到被看见、甚至被闻到。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根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比如农业方面“白色污染”问题,主要是化肥和农药不合理使用并严重超标,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对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林业方面,原始林递减,没有实现森林采育平衡,生态能力减弱,森林功能降低,调节气候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畜;牧业方面,传统粗放、散放方式造成虫灾鼠害及毒草严重,破坏饲草料基地。草原“三化”严重,质量下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禽畜养殖业迅速发展,然而生产模式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同时也导致了禽畜粪污过度集中和冲洗水大量增加,由于不能及时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治理而直接排放,造成粪水四溢,不仅严重污染了水源、生态自然环境,致使病菌的传播,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据环保部门以大型养殖场地粪水的检测表明,COD超标50~60倍,BOD超标70~80倍,SS超标12~20倍,这些富含量有机物和N、P营养元素的污水、污物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低。根据调查,农作物秸秆有30%的秸秆被农民在田间直接焚烧掉;二是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低。在已被利用的秸秆中,有25%左右直接用作燃料,有30%左右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这55%的秸秆利用附加值低;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在全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2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全面发展

在严峻的形势下,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化工作要以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为目标,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环保型农机装备。如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外,还要大力开发有利于环保的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机械。研发低污染动力机械,节水灌溉采用滴灌技术,研发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施药机械,发展节能、高效联合作业机械等。研发适合现在环保与节能型农用车,如低排放、低噪音、低振动、多缸柴油机,为节约能源而研制采用燃烧气化机系列机械设备。面对集约化、规模化畜禽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处理,开发有生命的物质能源,回收有机肥资源,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生态牧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正常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牲畜生产,使之成为绿色生态型牧畜养殖。而发展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正是解决畜禽粪便的有效途径,通过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后,从根本上消除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并达到了对资源全方位的综合利用。

加大沼渣沼液抽排机配置,研制沼气低量高效手动喷雾机系列,使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实行粪肥还田,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在林面方面,充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切实做好防风固沙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造林工程,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做到林业生态建设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的“四个结合”,促进生态友好型林业发展。切实做好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农林病虫害低污染防治技术,研制少污染动力机械。大力开发秸秆可综合利用新技术,如秸秆能源化利用机械技术、秸秆机械化水、旱田秸秆废碎还田机械技术、秸杆栽培食用菌技术。充分综合利用秸秆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要不断加大对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深耕犁等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在巩固现有的秸秆還田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还田比例,减少污染,净化空气指数。

篇5: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四、五级软土占65%,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6: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摸清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民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县委办、政研室《关于开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石委办〔2004〕30号)要求,近期,我局组织对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近几年,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个体、私营等民营农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了较快发展。据调查,我县在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工作中,共引进扶持发展了重庆益民菌业有限公司、重庆芋富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石柱薯业制品厂、三益红辣椒食品制造厂、黄水福吉利莼菜加工厂、石柱县红源绿色食品加工厂、黄水万盛绿色食品厂、石柱县联发农产品有限公司、石家莼菜厂、东田药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个体、私营种植业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以下简称民营农业企业),另外还有一定数量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个体工商业户,它们主要集中在香菇、莼菜、甘薯、黄连等特色优势产业上。这些民营农业企业多数为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合同契约方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即“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县通过民营农业企业带动的农户约有2万户,这对发展我县特色种植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发展民营农业经济,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引导和扶持民营农业经济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通过民营农业企业带动农户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如重庆益民菌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我县后,菌农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增收效果显著。

2、发展民营农业经济,有利于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民营农业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生产购销合同(即“订单农业”),通过合同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起来,从而解决了广大弱小农户不熟悉市场,产品卖难等问题。同时,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3、发展民营农业经济,有利于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优势,就是先进生产力。民营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品牌经营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争创名品,打造特色品牌,以名优特产品占领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如我县“林野”牌香菇、“三益”牌辣椒、“福吉利”牌、“绿晶莼”牌、“连湖”牌莼菜等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创立和发展,扩大了我县农产品信誉,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民营农业经济,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庆益民菌业有限公司、东田药业公司等民营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实现了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二、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存在不少问题。

1、民营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才刚刚起步。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种植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到目前为止,全县涉及种植业的民营企业仅有10多家,并且这些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组织形式单一,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多数民营农业企业只有几十万元的资金实力,年销售农产品几十吨,几百吨,年销售收入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这些民营农业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加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才刚刚起步。

2、民营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稳固。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民营农业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民营农业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我县民营农业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形式(其中不少是口头合同,有的口头合同也没有),靠的是合同双方诚实守信,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双方很容易不按合同办事。如农产品走俏时农户不把产品卖给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市场行情不好时,龙头企业又很容易把风险转嫁给农户等。

3、民营农业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目前,我县民营农业企业主要是为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而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服务的较少。全县通过民营农业企业带动的农户约有2万户,不到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除少数民营农业企业对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作用较大外,不少民营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

4、民营农业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各级为发展民营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落实的不够理想。一些干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视不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时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加快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针对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议加快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为:紧紧围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动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此,建议近期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民营农业企业,力争在5年左右发展2~3家在重庆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农业企业,使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和加工增值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完善,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我县农产品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体现。

(二)加快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特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民营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民营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民营农业经济发展更是落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民营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政策宣传,积极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努力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全县农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2、培育优势产业,努力为民营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一个好的产业可以引来一批好的龙头企业,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因此,我县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香菇、莼菜、辣椒、魔芋、黄连等特色农业,建好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名牌优势产业,积极为民营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引进、扶持和壮大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联动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等功能,其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牵动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决定着民营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国内不少成功实例证明,实力超强的龙头企业对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县成功引进香菇、莼菜产业,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引导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核心。

4、制定优惠政策,努力促进民营农业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引导。建议各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要制定和完善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等,促进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为把我县早日建成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作出贡献。

上一篇:做好中考数学总复习下一篇:口腔医生个人简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