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的作文范文

2024-09-05

对比手法的作文范文(通用8篇)

篇1:对比手法的作文范文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

高考考纲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 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 》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三、方法总结,综合提高(5分钟)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 „,后几句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基础训练

(8分钟)

问:本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 的幌子。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五、练习作业:(2分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读长恨辞

[宋]李觏gòu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宠妃杨贵妃之死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与谴责的分量。

2、课外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龌龊wò chuò: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思考: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开头两句对比,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与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对比,用“不足夸”“思无涯”直抒心情,表现了作者金榜题名后内心说不尽的畅快。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用夸张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篇2:对比手法的作文范文

运用对比手法的作文(一)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 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 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 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 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 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运用对比手法的作文(二)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像一堵墙,它的鼻子像一要软管子,一对牙齿像两根大香蕉,耳朵像两把扇子,腿像四根柱子,尾巴像一根短绳子。皮厚多褶,全身毛也很少,甚是有趣。

世界上有两种大象:一种是非洲象,高3米左右,重5~6 吨,公象、母象都有象牙;一种是亚洲象,高2米多,重3吨左右,只有公象有象牙,母象没有。

大象除了身体大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长鼻子和大象牙。大象的鼻子起着“手”的作用,可以卷取食物、采摘果子、驱赶蚊蝇,甚至能拨起大树,大象还能用鼻子吸水洗澡;另外还可当武器,如有“敌人”敢来进攻,大象一下就能把它甩出老远。大象有牙又长又重,()有2~3米长,25~40公斤重,可当防御和攻击的武器,也可雕成工艺品。大象是哺乳动物中的“老寿星”,可活100~120岁。

大象的热的时候有许多办法,如用耳朵当扇子扇,有时,大象还用鼻子将口水抹到身上,实在太热的时候,干脆把身子泡到水里去。

大象可以帮人搬运重物,一只大象的劳力抵得上20~30人的劳力。还有的大象经过训练后,能照看小孩和表演节目。

运用对比手法的作文(三)

有人喜欢华贵艳丽的牡丹,有人喜欢一尘不染的荷花,有人喜欢淡雅幽香的水仙。而我,却最喜欢那傲霜斗雪的梅花。

梅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泽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美丽极了。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苞欲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长久,粉红柔嫩的花瓣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已凋谢。

梅花不仅美丽,还有着坚强的精神。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在冰天雪地中,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艳丽。股股清香,令人陶醉。古人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她坚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篇3:新闻漫画的对比手法

作为视觉艺术,新闻漫画与其他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绘画,它与其他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新闻事实进行的报道或评论,同时还具有幽默的特性。所以讽刺和幽默构成了漫画最基本的属性,新闻漫画艺术就是讽刺和幽默的艺术,也是逆向思维艺术。为使新闻漫画与目标受众紧密联系,媒体必须理解受众,并站在受众立场上评估新闻漫画,为最大限度地让受众接受新闻漫画作品,媒体应努力工作。媒体要深入观察研究新闻事实、吸收理解信息,关注时代潮流,观察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反应,提炼、深化新闻主题,用夸张、变形和拟人化等多元手法创作典型形象,充分利用画面元素之间的对比,巧妙构思,细心经营画面,才能收到信息准确生动传递的效果。而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是新闻漫画画面效果的要求,更是激发创意思维,体现创意构思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利用画面元素之间的对比手法主要包括位置对比、等值的明暗对比、为强化矛盾冲突而进行的繁简对比、图形对比和突出逆向思维的主体转移对比等。

位置对比。位置是创作者安排形象对话空间距离的着眼点。不同的位置经常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位置偏上会产生漂浮感,有凌空直上的力量;位置偏下则相对较近,有平静、温和的感觉。相距较远的两个位置会产生疏离或排斥感;若即若离的位置则较容易形成对话,造成亲近感,同时也会让观众产生好奇、关注、参与的现场感,观众的眼睛会不断地察看这些物体,看它们到底是否互相接触。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日报》2007年10月24日发表庞丽的作品《让我为你拍照吧》,这幅漫画巧妙地运用了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月亮女神之间的位置对比,“嫦娥一号”位置高,月亮女神位置低,清晰、活泼地表现了月亮女神欢迎“嫦娥一号”的到来,二者亲切交谈的情形。这幅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后来被各大网站转载。

明暗对比。等值的明暗对比常常产生“振动”,有色与无色则更强化了视点的集中。如《工人日报》2007年7月28日发表张爱学的作品《包扎》。这幅漫画针对出了事故后,不是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而是尽量封锁消息,极力隐瞒实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给时下一些地方一些人的惯常做法敲响了警钟。《包扎》中人物衣服的黑与面部的白对比,加上与亮黄色背景的强明暗对比造成了视觉的冲击,同时在无色的面部与额头“事故”的红色上又形成了强烈对比,更造成了视点的集中,强化了反讽的主题——“事故”在“头”,却“包扎”其“口”的悖论,更加警示出小事不报、大事瞒报则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繁简对比。新闻漫画是对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画家要寻找最重要、最典型、最本质的信息,并用艺术手法进行表达。新闻漫画要删繁就简,突出主要矛盾,努力给受众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思考空间,受众应该深度参与其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强化矛盾冲突而进行的繁简对比能非常直观地强化主题,起到反讽效果。如《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0日发表张滨的作品《誓师大会》。这幅漫画抓住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闻性很强的重要题材,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虚拟了一个浪费资源的“耗能大会”,将铺张浪费的机关用车数量之“繁”与大而空的厉行节约标语口号至“简”形成强烈对比,把行动与口号背道而驰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让夸张的标题与夸张的画面遥相呼应,以幽默含蓄的方式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于行动。对某些地方热衷于形式主义的做法讽刺得入木三分。

图形对比。图形对比是通过相似形中某些元素的突变而达到改变视觉节奏,形成视觉停留的目的,是漫画创作中一种极为有效的对比手法。如《中国日报》在2007年12月11日发表罗杰的作品《没车可搭》。在这幅漫画中,陈水扁所站立的歪斜的木桥与立交桥面为一对相似形,但木桥本身的完整与折断的两端,木桥的倾斜悬空与立交桥的贯通画面,以及木桥的狭窄与立交桥的宽阔均形成对比。观众的视线被那个与外角相近的部分带出了作品。另外,不确定的事物往往会造成紧张感。陈水扁所站立的歪斜的木桥就是典型的靠近空间外角的不确定事物——它随时会坍塌坠落。倾斜的木桥一端为规则形,另一端为折断后的不规则形,而这一端伸向外角,虽然画面没有出现木桥坠落,但木桥的断头和指向的空间暗示出严重的危险性,进而暗示了“入联公投”是一条不归路的主题。

主体转移对比。创作者运用逆向思维,把画面主体转移出受众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画面确定范围的中心区域引导观众视线,造成与观众思维定式的对比。如《中国日报》2007年11月8日发表罗杰的作品《职位快跑》就运用了主体转移对比的手法。按照常规思考,公务员考试应该是众多考生参加考试,竞争极为有限的职位,考生人群为主体形象,画面可以夸张考生之间的奋勇拼搏,以突出竞争的激烈,毫无疑问,冠军一定是某位考生。《职位快跑》的创作者显然转换了思维角度,他把本应该静止在终点位置的“1个公务员职位”作为主体,通过拟人、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大汗淋漓的“职位”在拼命地快跑,身后是急速追赶的“3592名毕业生”考生追兵,“职位”确定了画面范围的中心区域,引导观众视线,成了视觉焦点、成了领跑,诙谐幽默却又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把握好新闻漫画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新闻漫画作品。创作者要让自己的头脑在工作中不断筛选各种想法,反复琢磨网络新闻漫画创作里的每一种元素——位置、图形、明暗、色彩、繁简、主体重点的对比,不停地筛选、不停地琢磨,直到灵感显现,直到思绪凝聚,直到所传递的信息被完美地展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利:《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形象化的评论》,《新闻战线》,2003(2)。

篇4:看《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故乡》写于1921年,1919年底鲁迅由京城返回故乡绍兴,准备迁家北京,回乡后,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看到了童年时代的朋友闰土的悲苦和杨二嫂的劣变,内心感到十分悲愤,于是就写了这篇带有时代烙印的影响深远的小说。

在《故乡》中作者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为对比,对比手法运用突出了故乡人的巨大变化。

最突出的对比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是善良的,他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是自然、纯真,他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他的知识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

少年的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是儿时“我”羡慕的英雄,少年闰土不把“我”视为一个比自己高贵的少爷,“我”也不把闰土视为一个比自己低贱的“穷孩

子”,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观念,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

同是这么一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二十年后,成了一个精神麻木,寡言少语的人,二十年后的闰土,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也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的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等级观念形成了可怕的厚障壁,面对苦难的现实,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他是在生活在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尚未觉醒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同样的对比,在杨二嫂的身上,也很明显。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为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的好。人称“豆腐西施”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她还算是一个有道德,并不损人利己的本分人,最起码一点是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物质生活保证,二十年后的她,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贪婪、爱搬弄是非,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唯一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誉,她感受不到别人真挚感情,在这个世界上,能捞就捞,能骗就骗,她虚情假意当做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做自己的聪明才智,时刻都在做着算计别人的勾当,二十年前的矜持,安分已荡然无存,杨二嫂的变化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辛苦的生活压得她没有良心,没有信仰,没有操守,她是城镇小市民破败的典型代表。

除了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对比之外,小说还多方面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有闰土前后的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这篇小说中,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篇5:对比手法的作文范文

一、关乎生死大局时刻的表现

在鸿门宴这场扣人心弦的斗争中, 在关乎双方生死大局的时刻, 谁能够当机立断、果断行事, 往往就会转危为安, 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谁, 反之将会遭到灭顶之灾。然而, 项羽、刘邦在此时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刘邦来到项羽军中道歉, 这对项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尽管二人此时军事力量对比项羽明显占上风) 。在宴会上, “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宴前已准备“急击勿失”的项羽却“默然不应”。在关乎自己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 项羽在“是否杀刘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下不了决心, 以致大好机会白白溜走, 项羽的妇人之仁为自己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刘邦在谋臣和将士的帮助下以上厕所为由从宴会厅出来暂时摆脱困境时, 也遇到一个关乎自己生死命运大局的关键问题:是受礼节之制进去和项羽告辞, 还是以保全性命要紧不辞而别?在樊哙的建议下, 刘邦果断行动, 采取不辞先逃的方式摆脱了困境, 显示出刘邦的善于应变与机动灵活。

二、面对指责时的表现

政治斗争, 风云变幻。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 面对别人的指责, 项羽、刘邦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充分显示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鸿门宴上, 樊哙闯帐的气势折服了项羽, 但樊哙并没有就此罢休, 反而滔滔不绝指责项羽的过失, 从秦王的虎狼之心说到楚怀王的约定, 更突出了刘邦先破秦入咸阳, 封闭宫室, 还军霸上的目的是“以待大王来” (阿谀) , 指出如此有功之人您却要杀他, “此亡秦之续耳”。面对樊哙的指责 (替刘邦狡辩) , 项羽理屈词穷, “未有以应”, 只说了一个字“坐”。这充分暴露了项羽拙于应变、盲目自大的个性。

而刘邦面对项羽责备自己“欲王关中”这个做法, 尽管“王关中”是他梦寐以求的大事, 但在目前形势下, 为了保全自己, 他却竭力否认, 为自己巧言狡辩, 指出是“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 果然使项羽对自己放松了警惕, 显示出了刘邦能够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个性特点。

三、对军事机密的态度

战争时代, 作战双方对军事机密自然是百倍警惕、高度保密的, 然而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机密采取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项羽在刘邦军中有暗线曹无伤, 曹无伤把刘邦的军事机密暗中通报项羽。按理说, 这个暗线一定要保护好, 以后定有用处。但当刘邦向项羽辩解自己不敢“王关中”, 别听信小人之言时, 项羽张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一最应保密的军事机密。刘邦表面不在意, 然而逃脱鸿门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杀曹无伤”。在曹无伤的问题上, 充分暴露了项羽自绝敌营内应、粗疏麻痹、心无城府的个性特点。

而刘邦对军事机密却守口如瓶, 即使对自己人也从不透露。刘邦破秦入咸阳后, 有人建议“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 这条建议正和刘邦心意, 他立即采用了此项建议, 只是没来得及思考当前形势是否成熟。果然刘邦的这个做法激怒了项羽, 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时候, 尽管是自己最亲信的谋士相问, 刘邦也没有说出此人的姓名, 只称此人为“鲰生” (浅陋无知的人) , 可见刘邦对军事机密保守之严密, 体现出刘邦不露声色、沉稳机智的个性。

四、用人策略

作为将领, 用人策略往往决定自己事业的成败。

仅从鸿门宴斗争的过程来看, 项羽所用的将士有范增 (项羽的亚父) 、项伯 (项羽的叔父) 、项庄 (项羽的堂弟) , 虽然其他将士未出现, 但仍可从侧面看出项羽用人唯亲。即使这样, 自己的叔父项伯竟会把军事机密连夜告诉敌军谋士张良, 真是养奸贻患。

而刘邦的将士们团结一心, 帮助主公摆脱困境。有不畏危险、敢闯宴会的樊哙, 有根据形势出谋定计的张良, 真是谋臣能从容定计, 将士能见危受命, 体现出刘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

篇6:浅析《老王》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作者笔下的“老王”,孤苦伶仃,又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破落大院里。虽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杨绛在文章中对老王除了从外貌的“丑”和心灵上的“美”进行对比之外,更侧重地从自己俯仰变化的写作视角对比上,用自己的“冷”来反衬“老王”的“热”,用自己的“小”来衬托“老王”的“大”,让老王的美好人性光辉在对比中熠熠闪烁。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词。作者的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第一,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第二,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文章就是在写这种“渐渐明白”的过程,于不动声色之中进行了俯仰写作视角的变化对比。

起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只是一般的顾客和车夫的关系,从“他蹬,我坐”上,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劳心者”对“劳力者”居高临下的优越姿态。此时,作者对“老王”是一种俯视的写作角度。从“常坐”的闲谈中,得知老王“失群落伍”、“孤苦伶仃”“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塌败的小屋”,作者渐渐显示出了同情。但这种同情还是一种刻意的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从作者写老王的“眼瞎”中可以感受到:“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不论是因为“不老实”,还是因为得过“恶病”,作者对老王这种遭遇不像其他人幸灾乐祸,不仅不歧视,反而显示出同情,从作者运用的“不幸”一词可以感受到。但这种同情有居高临下宽容、怜悯的感觉,里面潜隐着对幸运的自己“不那么穷,是健康的,不孤独,不倒霉”的庆幸和欣慰,所以这时作者对老王的写作视角还是俯视的。

作者接下去的写作角度就随着自己的感情变化渐渐发生了改变。主要写了两件事:老王送冰,量多价等,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可以欺负好欺负的主顾。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这就颠覆了前面说老王“不老实”的谣言。另一件事是写老王在那个人人对作者一家避而远之的黑白颠倒的荒谬时代,不但热心帮助作者送有病的丈夫钱钟书去医院,而且满怀对作者丈夫的崇敬之心拒不收钱,甚至对能有机会送钱先生看病感到受宠若惊:“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作者深知老王的境况极其艰难,一定要给他钱,他又“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到这时,作者对老王的感觉就不仅仅是同情和宽容了,而是有一点被触动,这时的写作角度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了。

接着作者简单的交代了几句老王得病的情况:“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好像无关紧要的几句话,我觉得也体现了作者的别有深意:用自己对老王病的漠不关心来反衬老王在临死的时候还对自己一家人的牵挂、感激。

文章对老王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时可怕的外貌描写是最令学生们费解之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在临死前来给作者送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不但不美化“老王”,还丑化他,为什么?看到学生都茫然费解的神情,我是这样逐步突破这个难点的:

师:“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老王有着怎样的态度?”

生1:“害怕!”

生2:“恐怖!”

生3:“紧张!”

师:“有没有感动、心疼?”

生:(齐答)没有。

生4:好像有点对老王的病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师:“很好!那作者如果是看到自己的亲人病成这个样子,会有什么反应?”

生4:“会心疼得流泪。”

师:也许作者在不知道老王来我家的原因时最初是这种感觉,但作者写本文时已经很清楚了,并且很感动。那作者还这样写自己,就是刻意想表现自己当时的冷漠无情。所以,作者极力夸张描写老王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是想暗示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也体现他对我们一家的关心是无条件的,可以说是冒着死亡的危险,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侧面反映了“我”当时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这样就更能反衬出老王的知恩图报、善良美好的心灵。作者此处回避了那种在她看来是俗套的写作路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老王外表的丑,来反衬他内心的美;用自己的无情来反衬老王的有情有义。这样更有惊心动魄的阅读效果。

点拨到这里,学生们都纷纷点头了,明白了作者这样描写的良苦用心。在这里作者的写作视角最复杂,那种勇于自曝无情冷漠的自我批判写法就隐含着作者写老王的视角由俯视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仰视了。所以,后来当作者知道给自己送鸡蛋的老王,已经到了死亡的前夕,却自己还舍不得吃,回报给我这样“冷漠无情”的“恩人”时,每想起此事总觉得心上不安,当时也不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一词何其沉重!作者为什么会“愧怍”?因为作为清高孤傲的知识分子,作者在地位卑微的老王面前,原来一直都是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虽然她同情老王,帮助老王,但那是居高临下的施恩者姿态。但经过了老王冒着生命危险送鸡蛋这件事,作者才明白了虽地位卑贱但一心想着他人的老王,才是真正精神纯净的人!品质高贵的人!可尊敬的人!值得仰视尊重的人!这句饱含着作者无限愧疚的肺腑之言,也令每一个读者忍不住潸然泪下地反省自己是如何对待身边的弱势群体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新时代,像老王这样本来就很不幸的善良纯朴的人还要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精神施虐?作为有人性的幸运者,应该怎样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温暖那些可怜的不幸者?endprint

虽然在这俯仰变化的写作视角中,作者以真诚态度毫不留情地自我解剖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从而彰显了老王璀璨的人性光芒,但实际上正是这种勇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杨绛的“大师”风范,“大家”境界,同样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人性光芒。

文中事情的发生时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荒谬、混乱的时代,可以说是群魔当道、黑白颠倒,像作者杨绛和钱钟书这样具有良知和公平正义感的真正知识分子当然逃不掉人格尊严被那些人性扭曲的人践踏的厄运。

在《老王》中,杨绛不动声色地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钱钟书先生)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实际上钱钟书先生就是被摧残迫害至此的。一向注重仪表外貌的杨绛先生,也被“红卫兵”剃了“阴阳头”。 其他的人都不敢和作者一家人来往。杨绛在一篇回忆文革岁月的文章中写道:“……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台就有高帽子戴。”这些“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语言,让每一个读者义愤填膺!给作者一家人打击最大的,是作者唯一的女儿钱瑗的丈夫王德一因不堪受辱、上吊自杀的厄运。

但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最低谷,作者一家人还是保留着本性中高贵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平等的观念来关爱更不幸的老王。文章中作者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其他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但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可是,“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老王临死前给作者送香油鸡蛋,她并不知道老王是来报恩的,不要钱,总是一心想在保护老王尊严的情况下多帮助他一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知道老王生病后,作者时时惦记着老王的病,“过了十多天,我碰见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了没有?”后来明白老王临死送香油鸡蛋的真相后,“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我们看来,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境遇下,作者对老王的帮助做得已经够好的了。老王对她一家也是感恩戴德,尊崇敬慕的,否则他也不会在临死前还冒着生命的危险将自己家里最珍贵的东西送过来。但作者从平等尊重的人道主义角度认为自己做得很不好。认为自己没有用平等的意识和老王平等对话,在老王送香油鸡蛋时,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害怕的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觉。作者这自我批判、自我解剖的勇气,更让我们自我反省到底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理解、关心那些社会上不幸的弱势群体: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再是人道主义精神。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

篇7:浅析《项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通过对比, 突显女主人公

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又促使她一心向往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

1. 梦想与现实的对比———心比天高, 命如纸薄。

小说的序幕部分, 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语气, 用墨如泼, 不惜用了六个自然段, 近千字的篇幅, 介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出身和境遇、梦想和苦恼。细细读来, 我们不难发现, 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婚姻的梦想、生活的梦想、社交的梦想。而这些梦想又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冲突着, 使她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1) 梦想中的婚姻与现实中的婚姻的对比。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人说, 婚姻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一次绝好的机会。男人女人都是如此, 女人尤甚。这将决定你后半生将过什么样的日子。美丽动人的姑娘玛蒂尔德梦想长大成人之后, 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人”, 并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的婚姻却是“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请注意这里的“只得”一词, 它充分地揭示出了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从中, 我们不难读出她内心深处的———心不甘、情不愿和万般无奈。

(2) 梦想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的对比。玛蒂尔德梦想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小说以五个“梦想”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简而言之, 就是住豪宅、着华衣、吃佳肴、呼奴使仆。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如何呢?“她不能够讲究打扮, 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整天面对的是寒伧的住宅、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粗陋的衣料, 还有那“三天没洗的桌布”, 以及“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 她只有“痛苦”和“伤心”了。

(3) 梦想中的社交渴望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的对比。人不仅有物质需求, 还有精神需求。玛蒂尔德亦是。她不仅要在吃、穿、住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 而且还想在社交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小说以两个“梦想”表达了她的这种渴望。她“梦想”“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在“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里”, “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她“梦想”边吃美食佳肴边“听客人密谈”。她希望藉此而“得人欢心, 被人艳羡,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 玛蒂尔德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既没有“男朋友”来“闲谈”, 也没有“客人”来“密谈”。她自己也是“从来不出门”, 连好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 她也是“再也不想去了”。巨大的反差, 使她的内心倍受着社交渴望的煎熬。

2. 玛蒂尔德与好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对比———人比人, 气死人。

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是教会女校的同学, 但两个人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玛蒂尔德“没有漂亮服装, 没有珠宝, 什么也没有”。而佛来思节夫人不仅“有钱”, 而且还有很多珠宝。这让“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3. 玛蒂尔德与丈夫路瓦栽先生的对比———其实, 你不懂我的心。

玛蒂尔德是一个有着许多“梦想”的人, 她虽然“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又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 但是她仍心存“梦想”, 渴望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换句话说, 她对现有的这种朴素的, 甚至带有寒伧味的平民生活不满足!然而, 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又是怎样的呢?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 对面, 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 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一锅热腾腾的肉汤, 就能让在外劳累一天的路瓦栽先生“惊喜”而满足。

又如, 当玛蒂尔德为参加宴会却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珠宝而郁郁寡欢、愁苦不堪的时候, 路瓦栽先生却说:“你上戏园子穿的那件衣裳, 我觉得就很好”;“做一身合适的衣服, 你在别的场合也能穿, 很朴素的”;“戴上几朵鲜花吧……花十个法郎, 就能买到两三朵别致的玫瑰”。可见, 路瓦栽先生与他的夫人是不一样的, 他是一个无力改变现实, 而又懂得过穷日子的男人。而他的这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思想, 却与他的夫人玛蒂尔德的思想格格不入, 因而让她苦恼不堪。

二、通过对比, 表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诚实、勇敢的可爱一面。

梦想, 使她一心向往奢华的生活, 终至跌入痛苦的深渊。灾难使她经受着十年的磨难, 终至走向了新生。“丢项链”一事, 把玛蒂尔德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前后生活的对比。

项链丢失之前, 不管怎么说, 玛蒂尔德还能“穿得朴朴素素”, 还能住着寒伧的住宅, 用着破旧的家具, 吃着热气腾腾的家常菜, 使唤着“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项链丢失之后, “她辞退了女仆, 迁移了住所, 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刷洗杯盘碗碟;她洗衣、提水、倒垃圾;她“胳膊上挎着篮子, 到水果店里, 杂货店里, 肉铺里, 争价钱, 受嘲骂”,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

2. 前后容貌的对比。

项链丢失之前, 玛蒂尔德天生丽质, 美丽动人, 讲究打扮。项链丢失之后, 由于惊恐、劳累, 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 十年———3650多个苦难的日子, 消蚀了她的青春容颜, 使“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绾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 以致于“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

3. 前后心情的对比。

项链丢失之前, 玛蒂尔德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常常苦闷、烦恼, 可以说她心情糟糕透了。她甚至再也不想去看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了。项链丢失之后, 由于生活的逼迫, 尽管她经受着巨大的磨难, 但是我们没有听到她的抱怨。她的生活似乎因劳累而变得充实, 心情似乎因一步步接近偿还巨额债务而开朗。十年后的一天, 她在极乐公园看见了美貌依旧、年轻依旧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 她不但没有躲避、逃走, 反而要迎上前去, 主动和她说话, 并露出了高兴、天真、得意的笑容。

三、通过真假项链的对比, 揭示小说主题———爱慕虚荣, 是要付出代价的, 警醒世人要摒弃物欲。

一挂“至多值500法郎”的假项链, 却让玛蒂尔德熠熠生辉, 给她带来了一夜的荣耀, 一夜的辉煌, 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小说连用四个“陶醉”对此进行了充分展示。而那挂花了3万6千法郎买来的真项链, 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残酷的贫困, 肉体的苦楚, 精神的折磨”, 还加上两个人的十年青春!

篇8:《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之一: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与同类作对比。

同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行道树:“堕落”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对比之二:行道树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态度与人类作对比。

人类:繁弦急管,灯红酒绿;早已习惯污浊

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苦熬;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对比之三:文章首尾句的语序、表达的感情作对比。

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行道树和他们同类的生存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树木原本应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但人类“文明”的脚步打破了自然界的平静,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造了城市,逐步实现“现代化”。树木被从森林里移栽到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而“我们”,就是那些被移出原始森林的树木。没有甘露可吸,没有闲暇“玩凉凉的云”,陪伴“我们”的只有抖不落的厚厚的烟尘。这是一种离乡背井、无人倾诉的境地,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并且,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

这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后文,使人不得不产生疑问,既然行道树不该站在这里,他们也早已知道,为什么他们还要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这样的生活道路?

接着,行道树表白道:“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的,人类“文明”所及之处,城市里车水马龙、车来车往;工厂里机器轰鸣、尘烟弥漫。而树木是城市最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是自然界天生的“氧吧”。在这样的环境下,行道树“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给城市输氧,为人类服务。所以,这种生活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这项事业才是最神圣、无可替代的事业。

而“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在行道树和人类的生活现状及生活态度中凸现出来。

城市的夜生活满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与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道树仍是在黑暗中、在寂寞孤独中,苦苦蕴积着自己的全部能量。他们为了什么?为了谁?——为的是“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庄严时刻,迎接第一缕阳光撒向这可爱的城市。行道树列队致敬,不正是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致敬,为自己庄严的使命致敬吗!

尽管人们早已习惯了在这种污浊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但是只要能够看到一个早起的孩子在“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我们”没有奢求,或许,人们可能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漠视这份清新,但我们仍然矢志不渝地忠诚于这项事业,仍然默默地、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也仍然静静地点缀着这城市。

正因为人类需要、社会需要、生活需要,所以,“我们”在默默承受这煎熬中变得越发深沉,虽然痛苦但更感幸福,唯有这种幸福才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幸福。

在以上两组对比的基础上,文章首尾对比就水到渠成了,读者会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首尾两段感情的推进。

首句用陈述句交待“我们”是一列树,然后交待生活环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如果整合成一句就是:“我们是立在城市飞尘里的一列树”语气平淡,感情平静。而尾句语序调整,先陈述生活环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接下来的一句分明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群体,他们时刻惦记着人类的健康、为城市的污染而忧愁,同时他们为能够美化城市、服务人类而快乐,整合成一句就是:“我们是立在城市飞尘里的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在对比中,尾句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满、厚实,因此主题得到了强化、升华。

有人称张晓风的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本文虽短小,但在对比之中,读来确是:如感太阳之热,如感霜雪之贞,如闻璎珞敲冰,如嗅寒梅之香。

有感而发,笔者亦用对比手法,写下此首《望江南·行道树》,以此作结尾:

望江南·行道树

忧愁着,

快乐着,抖不落烟尘。

涤荡着污浊。

春来勤生着绿叶,

黎明时带来清新,

夏至奉献着浓阴,

骄阳下驱散灼热,

痛苦且深沉。

无悔更执着。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下一篇:中二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