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2024-06-28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通用12篇)

篇1: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对各种特定支出的支出额课征的一类税。这里所说的特定支出包括生产、分配、投资以及消费的支出额。就支出税来说,一般仅指消费支出税。消费支出课税是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消费支出作为课税对象。个人消费支出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设想。他们认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的全部所得,而不论这种所得是否支用。若对个人所得不用于消费而用于储蓄部分也作为征税对象,则不利于鼓励储蓄,由于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因此也不利于投资。所以如果把个人所得税改为个人消费支出税则有利于抑制消费,鼓励储蓄和投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马歇尔、美国的费雪 等著名经济学家都曾提出实行消费支出税的主张。由于实施消费支出税存在许多困难和它有抑制消费的缺点,所以并未付诸实践。

篇2: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课征的税。一个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宏观控制和投资结构的调整,除了运用指令性计划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对投资征税来进行。税收是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投资膨胀,调节投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投资征税,直接加大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可以有效地抑制投资需求。税收对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调节,是通过对不同的投资方向,规定差别税率征税来实现的,如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就属投资税。另外,投资税也包括对投资品的征税。社会产品可分为投资品和消费品两大类,通过对投资品课税,也可以间接加大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从而达到调节投资需求。

篇3: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又称“不动产税”。指一些国家为调节不动产收益,对房屋、建筑、公寓、和土地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义务人为产业的所有人,征税对象是房屋、建筑、公寓、土地的年值即租金。产业的年值根据每年产业估算的租金总收入来计算。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产业税,其起征点为年租金18元。税率原来按照产业坐落的地点而定,1978年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开发政策的需要,将新加坡划为三类地区,分别适应相应的税率:(1)不发达地区建筑物,税率为18%,土地税率为12%;(2)半发达地区,建筑物税率为27%,土地税率为18%,(3)发达地区,不论建筑物或土地,税率一律为36%。但是,从1979年开始,新加坡逐步调整产业税税率,到1983年,税率开始实行不分地区,不分何种产业,统一定为23%。产业税对用于宗教、教育、慈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筑物实行负税。税收由产业所有人分别于1月和7月缴纳,即每半年计算缴纳一次。新加坡还于1974年1月1日起开征了产业税附加税,规定在核定的产业年值基础上加征10%,随产业税一起缴纳,也是每半年缴纳一次。但是,下列符合条件的产业可以免征产业税附加税。(1)新加坡公民拥有的产业;(2)新加坡永久居民拥有的产业;(3)在新加坡创建的公司拥有的产业;(4)依法在新加坡注册并经营业务的外国公司拥有的产业;(5)每年缴纳6元税款的产业;(6)驻新加坡外交使团拥有的产业;(7)依法注册的社会团体的产业;(8)代表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受托管理人或合法代表掌握的产业。来源:

篇4: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经济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有机结合,通过互相制约和影响,作用于经济机体的运行和发展。如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推动和影响经济的运动;税收机制,是通过税种、税率的变化和减、免税收的政策来制约和影响的经济运动。其实,“机制”一词是借用物理学的概念,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意指机器、机械、机构、人们为实现预期目的而制造和供使用的工具或手段的总称。经济学借用这一概念,是为了表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互相结合和互相制约,构成了密切联系的有机体。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人们根据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自觉地制约和影响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过程的方式。它作为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体系,主要内容有: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指导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制约经济活动地手段等等。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按其作用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它们相互结合、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篇5: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掠夺说

是将税收看作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掠夺其他阶级财富的手段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不过其性质不是义务的分担,而是强制性的掠夺。这一学说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门以及历史学派的人物提出来的。这种学说与“公需说”的相同之处是,都把税收看作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掠夺说”有其独到之见是认为税收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其他阶级的一种强制性掠夺。

篇6: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国家预算的一种组织形式。作法是将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分别汇集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复式预算1927年在丹麦首次使用,1937年,瑞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复式预算制度,其后,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使用。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又先后放弃了复式预算,重新实行单一预算。复式预算一般分为三部分:(1)经常预算。主要反映税收收入和政府一般活动的经常费用支出,采用政府会计账户收支对照方式;(2)资本预算。主要反映债务收入和政府公共投资支出,采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方式;(3)专项基金预算。反映各项专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复式预算的最大特征是用特定的预算收入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的需要,在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之间建立稳定的对应关系。它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具体地反映预算的平衡情况,特别是预算赤字和盈余的成因,从而为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明确的信息。同时也便于改善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它的弱点在于把统一的财政收支分列在不同的平衡表内,打破了预算的整体性;结构也比较复杂,增加了编制的难度。尤其是资本预算把投资与债务收入对应起来,从预算本身看不出控制债务的必要性,有导致债务失控的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实行单式预算。1991年9月6日国务院通过《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决定自 1992年1月1日起实行复式预算。其基本内容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照不同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经常性预算是把政府一般行政事业管理上的经常收支单列为一个预算,而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收益和政府投资列为建设预算。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都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各自支出用途,尽量各自平衡,至少保证经常预算的平衡。复式预算与单式预算比较,对于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重要作用。(1)可以清楚地区分经常性预算与建设预算的收支情况,增强预算的透明度。(2)用特定的收入保证特定的支出的需要,在预算收支之间建立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各种预算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有利于加强管理和监督。(3)可以清楚反映国家预算平衡状况,坚持经常性预算的收支平衡,建设性预算的量力而行。(4)有利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

篇7: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简称国库或金库,办理国家预算收纳和支出业务的专门机构,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国家预算执行的一项基础工具。根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同时,相应有一级金库。金库有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分别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负责。金库的基本职责是:(1)办理国家预算收入收纳、划分和留解;(2)办理国家预算支出的拨付;(3)协助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4)协助财政、税务机关督促企业和其他有关经济收入单位及时向国家缴纳应缴款项等。金库的主要权限是:(1)督促检查各级经收处和收入机关所收款是否按规定全部收入金库;(2)对擅自变更各级财政之间收入划分范围、分成留解比例,以及随意调整库款账户之间存款余额的,金库有权拒绝执行;(3)对不符国家规定要求办理退库的,金库有权拒绝办理;(4)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和财政库款的支拨;(5)对不符规定的凭证,金库可拒绝办理。金库收纳库款以人民币为限,支拨库款只办理转账,不支付现金。

篇8: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什一税

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公元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有农牧产品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鼓吹征收什一税。公元779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明确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一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此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水果、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等,其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1/10,大部分负担主要由农民承担。因此,废除什一税是农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但18、19世纪,西欧各国才先后废除什一税,英国则一直征收到1936年。

篇9: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亦称“边际递减累进税率”、“减速累进税率”。税率增加幅度递减的累进税率。表现为应税所得越高,运用的税率也越高,但应税所得每增加一定数额,其增加部分适用税率的提高幅度是递减的。如年所得为1000元时,适用税率是10%;年所得为1500时,其中的1000元征税10%,超出的500元适用税率 20%;年所得为2000元时,其中属于第一档次的1000元征税10%,属于第二档次的500元征税20%,第三档次的500元征税28%。可见,应税所得每增加500元,就适用较高税率,但第二档次所得的适用税率比第一档的适用税率提高10%,第三档次所得的适用税率比第二档次的适用税率提高8%,呈递减累进趋势。

篇10: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强调税收的社会意义,认为税收应是矫正社会财富与所得分配不公的手段,是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有力工具的一种学说。这一学说产生于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瓦格纳以及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塞力格曼等人,他们都主张运用税收作为矫正财富和所得分配不均的手段。特别是主张运用累进的所得税来防止贫富悬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瓦格纳指出“从社会政策的意义说,所谓赋税,就是以满足财政上的必要的同时,或不问财政上有无必要,以规定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产的分配,借以矫正个人所得与个人财产的消费为目的所征收的赋课物。”

篇11: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税收原则之一。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随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公平税负原则曾被亚当.斯密列于税收四大原则之首。公平包括公正、平等、合理等。公平税负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重含义。横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相同的纳税人负担数额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不同的人负担不同数额的税收。西方经济学家曾就税收如何公平地分配于纳税人,提出过诸多观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受益负担公平说。亦称“受益原则”。如亚当.斯密、卢梭等人曾根据社会契约论和税收交换学说,提出过的受益原则。其认为,凡是受自政府提供的福利多的多纳税,这才是公平。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服务所享受利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和其税负应为多大。享受利益多的多纳税,享受利益少的少纳税,不享受利益的不纳税。(2)天赋能力公平说。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公平学说,其依据人们的天赋基础准则,即征税应不妨碍人们按天赋才能进行收入分配。如果人们的税后收入符合人们的天赋能力差别,则税收是公平的。(3)最小牺牲或最大效用说。即若征税后能使社会的收入获得最大效用的,税收就是公平的。(4)量能负担说。亦称“支付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纳多少税或其税收负担多大。纳税能力大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无纳税则不纳税。近代,由于西方社会财富和个人所得分配日趋不均,税收作为矫正收入分配悬殊差距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公平税负原则也日益受到重视。更多的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税收按每个人的纳税小来负担才是公平的。税负公平问题是税收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篇12: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支出税

国家或政党为指导、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而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经济政策的性质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它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实现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看都是为了维护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保证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利润的。它调节经济活动,干预经济生活,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和政党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使它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上一篇:五好职工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党建品牌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