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故事

2024-07-27

关于爱国的故事(精选8篇)

篇1:关于爱国的故事

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

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自毁长城、五言长城、兵临城下、雄关万里、烽火连天、狼烟四起

谚语、歇后语: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不到长城非好汉 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

民谣:百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歌曲:【长城长】“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

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

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

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华罗庚立志回国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篇2:关于爱国的故事

导读:据《史记》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篇3:关于爱国主义课文的编选与教学

20世纪20年代, 我国处于山河已碎、民族将亡的危机境地, 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出教育宗旨中应含有“国家主义”。著名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曾刊出“国家主义”、“小学爱国教材”专号, 呼吁在中小学各科施行“国家主义教育”, 以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他们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科书中是否需要爱国主义的题材, 如何教学爱国主义的题材的课文很有启发, 也可以借此来看《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 教学时该不该曲解。

一.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

(一) 需不需要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的国力已衰弱到极点, “外人对我, 视若犬豕, 侵凌不已”, 所以觉醒的教育家们主张实行“国家主义”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 “其目的在谋国家之安全, 人群之幸福;或预防将来之被征服;或矫正其现在之被蹂躏, 且抵抗其他一切民族之蚕食鲸吞”。那么, 各科“课程标准及训育目标, 合于爱国者取, 不合于爱国者去”, 甚至主张教师要像宣传宗教那样宣传爱国。他们不仅大力宣传, 而且对与此相关的当时颇流行的三种论调提出了批评:

1. 教育独立派。

教育与政治关系到底怎样, 教育能否独立于政治?针对当时一些人主张“教育独立”以与政治脱离的论调, 陈启天认为“此言似是而实非”, 似乎误解了“教育独立”的涵义, “教育独立之涵义, 如指教育应超脱教会、党派及政潮三者之关系, 则为教育上应守之信条”。实际上教育不仅不可能超越政治, 而且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职能或国家事业”, 是用来“训练国民, 发扬国性, 创造国运”的工具。

2. 国际主义派。

一些人认为, “爱国心为偏见之源, 为战争之母, 为国际同情之障碍”, 而提倡“国际同情”, 认为这才是“世界和平之根核, 人道主义之保障”;力避“国家情操”, 认为既然有所爱, 就有所不爱, 于是“差别生, 厚薄分, 隔阂起, 而战争不可避免矣”。余家菊认为这种貌似“兼爱”的思想, 其实是“舍己为人”、“舍近求远”的“国际奴情”, 于情于理都不合。“若爱我之国以及人之国, 保我之国以保人之国, 其事甚顺, 于义甚贯, 爱国教育又何尝必须仇视他国哉?”况且别国先对我们实施侵略, 我们的反抗也是正当防卫, 义所当然。“平情之论, 必当责其侵略而不当责我之仇视也。”这种“国际奴情”主义的教育, 在1925年“五卅惨案”中英国人血腥屠我同胞时被彻底击破。

3. 自由生长派。

一些人认为, “儿童之理性未发达, 不能了解爱国之必要;儿童之社会意识暧昧, 不明国家与个己之关系, 爱国情操未曾发生”, 况且“教育的要义在使儿童自由发育, 不可将成人的意见硬行灌输, 只宜教以思辨考察以求能力之发育, 精神之长进。”余家菊认为, 教育当然要注意儿童的经验, 但是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 一无凭借的, 脱离实际内容的纯粹形式陶冶的教育, 只存在于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之中。儿童有能力、有兴趣了解社会事实、成人之见, 如果一些人“国家观念不强, 意识淡薄, 就需要适当的教材”, “使其深悉国家与个己关系之密切, 以及个己不尽责时国家所遭受之祸害, 与夫国家昌明后个己可享之福利”, 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

(二) 语文教科书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与教学

1. 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

当时人们认为, 爱国主义须贯彻到各科, 语文学科理应分担, “国文科为一国精华之所萃, 学校教育之所需”, 但是爱国题材太广泛, “决不能穷竭其所有, 故仅可于表彰本国特色、激发爱国志气有关者, 择要导学”。像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还有《荆轲列传》等, “皆能使顽夫兼懦夫立者”。有人专门从内容上作了强调, 认为题材要有六方面的特点: (1) 历史性, 给读者以“真实”的、“模范”的观念; (2) 具体性, 不要纯粹鼓吹理念、宣传主义, 应将其放在具体事例中; (3) 暗示性, 用客观的事实暗示, 不用主观的话语灌输; (4) 潜化性, 在休闲式的教育中, 陶冶性情, 涵养美德; (5) 传奇性, 情节曲折生动; (6) 理想性, 要含有未来的希望。有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爱国题材的选择标准, 认为形式方面要注意四点: (1) 要有普及性, 不能用方言土语; (2) 要有吸引性, 要善于叙事、描写; (3) 要有优美性, 即文字要优美; (4) 要无外化性, 不要直译外文。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四点: (1) 发扬国光, 宣扬我国的文明成就; (2) 要表彰国化, 宣传我国对他国文明的影响; (3) 要说明国势, 认清当前形势; (4) 要提醒国耻, 认识遭受的耻辱。总之, 要做到选文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文质兼美”。

2. 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

(1) 教学内容要注意“文”、“道”结合

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教学, 最容易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一个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实质方面在使儿童知道爱国, 和怎样爱国, 并能养成儿童勇敢的精神。形式方面在使儿童知道记叙文的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 不仅有内容的讨论, 还有认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活动。

(2) 解读方式要力避夸大和浪漫

吴俊升认为解读课文要防止民族夸大狂的暗示, 不能过分夸大自己民族的优越。他说德国法西斯就是试图以武力侵略他国, 把文化推行到世界, 这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另外, 也不能无中生有地添加一些不可能的情节, 拿今天的说法叫“革命浪漫主义”。如在表演《一个爱国的学生》时, 学生将课文第一段“从前某国有一个学生, 他很爱国, 并且很勇敢。他常说:‘凡是一个国民, 不能够替国家做一点事, 真是可耻的很!’他又说:‘贪生怕死的人皆是无用的人。’”改编成“这位爱国的学生, 独自在书斋里看书, 看见书上论及游民的害处, 他便立起来道:‘一个国民, 不能够替国家生利, 反来分利, 真是可耻得很!’说完, 向壁上挂钟一望, 见时间不早了, 随即提了书包往学校里去”。将第三段“有一天, 他在路上看见他的朋友买了许多外国货, 他很诚恳地对他朋友说‘我们应当买我们自己做的国货, 不应购买外国货。为什么把自家的钱送给人家呢?这岂不是利权外溢麽?’”改编成“一天, 他散学回家, 途中遇见一友人, 手中拿着许多外国货。他看见了, 便忠告他的朋友, 勿买外国货物, 并且把利弊说出, 那友人见他的态度很诚恳, 理由也很充足, 面孔上表现出一种惭愧的形状”。基于文本来添加情节, 所以这种诠释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3) 教学过程要注意“情”、“理”结合

爱国题材课文的教学, 最容易让学生群情激愤, 失去理智, 往往达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人格的感化, 教师自己要有爱国热情, 然后启发诱导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要空喊口号、灌输教条, 因为“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违”。如一个老师讲《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文, 先自己到学校所在地南京的玄武湖畔, 查看外国人在我国的恶行。上课时他问学生, 每天黄昏时外国人扛着枪来湖边, 不顾行人, 任意放枪, 猎取湖中的野禽, 问:“诸生以为如何?”学生答:“我们的湖地, 外国人来此糟蹋, 诚属可恶!”老师又问, 假如有一座在我国建造的大观园, 外国人都能游览, 唯独中国人不得入内, “诸生又以为如何?”学生答“岂有此理?恐无其事”, 纷纷要求老师讲解, 老师让学生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学生看后议论纷纷:“外国人真可恶……我国人真无用……”“外国人对我们太不平等!”老师接着问:外国人不平等的事太多, 此外还有哪些种种不平等的条约?老师先述大概, 再让学生看参考书, 自己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在情感与理智方面, 与其诉诸儿童的情感, 不如诉诸儿童的理智, 因为诉诸情感“徒使儿童激于一时的愤慨, 不知道爱国之所以然”, 造成的结果是盲目的仇外, 而非理智的爱国。

(4) 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师生问答中启发诱导外, 当时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 一般会在深究课文内容之后, 把课文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 或者和学生一起把课文改变成剧本让学生表演。那位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 在“阅览课文”“考查词句”“记录要项”“深究内容”之后安排了“设计表演”的环节, 和学生讨论依次分成“求学““从军”“凯旋”三幕, 确定25个同学演员, 选择几种简单道具, 然后实施表演, 最后师生评议。

了解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 下面再来看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二.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

(一)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

1.从学习需要看不应该删除

上海版主编针对《狼牙山五壮士》过去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指出:“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考虑的”, 删除这篇文章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言外之意当初入选是出于政治需要, 时过境迁, 现代社会自然就不需要了, 这是上文“教育独立派”观点的变相。新时代是需要新英雄, 但并不是要以忘记老英雄为前提。体艺明星, 为国争光, 固然是“英雄”, 他们的事迹入选《语文》教科书似也无可厚非;而革命先辈, 为国捐躯, 更是英雄, 拿鲁迅的话来说,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精神是在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国魂”, 他们的事迹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 则令人惊诧。虽然“狼牙山五壮士”实有其人, 但只要学习过《狼牙山五壮士》的人可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经验, 那就是几乎已经不记得其中英雄的具体姓名, 但没有谁忘记那气壮山河的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几个人几乎成了“无名英雄”,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 更能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他们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想象共同体”, 成了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某种载体。

有人发出学习这篇课文“种下的是爱国主义, 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的疑问, 有人认为鼓励为国捐躯, 是漠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其实是上文所说“国际主义派”和新增的虚无的“人道主义派”的观点。今天不必宣扬仇恨, 以暴易暴, 或者认为个体在国家、民族中的价值可忽略不计、无须尊重, 因为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思维, 或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 这些都是对爱国主义题材学习目的的误解。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并不是鼓动学生盲目、狂热的爱国情绪, 而主要是如上世纪20年代教育学者们所说的让学生懂得个体和国家的依存关系, 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国力衰弱, 遭人侵凌, 国民被逼得无路可走、舍身跳崖, 生命不保, 哪来尊严?今天为什么有“可享之福利”, 而过去只能有所“遭受之祸害”?

2.从文本特点看不应该删除

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如果是冰冷的事实陈述, 或抽象理论阐发, 是不宜作为《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的, 可归入历史、政治教科书。如果依照《语文》教科书“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来看《狼牙山五壮士》, 也是符合上文所规定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入选标准的。在内容方面,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文本结尾处写英雄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有加了一个“明亮的尾巴”的嫌疑;不过五壮士的身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士兵, 把他们逼入绝境的是日本侵略者。他们为了不投降受辱, 连生命都舍弃了, 这两句话语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口号, 在当时情境中可能却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呼号, 所以写出来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况且作者这样写可能是让文本更具“理想性”。就形式来说, 整篇文章情节叙述曲折、传奇, 场面描写细致、生动, 动作描写形象传神。有人认为文本场面描写不当, 充满了“血腥”、“暴力”。如果细读文本, 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手法很高超, 主要从我方着手, 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 并非从侧面详写敌人如何头破血流、皮开肉绽。我们之所以不把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看作是吃人, 不把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或为击贼笏, 逆竖头破裂”看作暴力, 不把《荆轲刺秦王》看作恐怖主义的暗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的艺术手法的高超。从形式方面来看, 《狼牙山五壮士》具有上文所说的“传奇性”、“优美性”。

总之,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文本特点来看, 将《狼牙山五壮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都不恰当。

(二)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曲解

1.还原历史避免曲解

上海版主编认为这样的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在那时,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 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 所以, 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 学生听得也动心,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言外之意是其不符合现代儿童的经验, 学生哪里能懂?既不利于儿童生长, 也不便于现在的教学。这是上文“自由生长派”观点的局部翻版, 我们不必重复当时人们对此的批驳。不过也提醒我们注意, 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在当下教学中所遭遇的困境, 确实随着时代不同, 学生的经验、价值观也不同。今天的儿童不再处在国家被人“视若犬豕, 侵凌不已”的时代, 不像20世纪20、30年代儿童那样只要环视现实就能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现实与历史如出一辙, 与此不同的是, 今天的儿童对这样的作品容易产生隔膜, 进而曲解。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正确地解读, 教学也必须回归历史情境:

(1) 只有回归历史情境, 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这并不是主张学生在阅读文本前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因为以画面的观看代替文本的阅读, 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 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感, 而是主张在阅读前学生自己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 了解1941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的历史和发生在葛振林等壮士身上的故事, 只有这样, 在阅读作品时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如临其境。

(2) 只有回归历史情境, 才能让学生对人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以今天的某些标准, 往往会对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作出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如一位教师在交代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宋学义因为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而幸存下来, 经过群众帮助, 最终回到了部队的后事。话音未落, 马上有一个学生说:“他们两个运气真好, 这下可以享福了。”还有一个学生说:“这下他们可以乘坐宝马车了, 钱也用不完了。”这位老师只好讲现实中的葛振林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功勋卓越而没有居功自傲, 进而以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来对付。还有学生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 如果连生命都可以放弃, 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所以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这里无意对现在孩子的价值观和玄思臆想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这种对英雄献身精神的亵渎, 以及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本身的价值提出批评。虽然这位老师展示的只是两个教学片段, 我认为可能教师自己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讲解这段历史, 或者大而化之地交代了一下背景, 也没有让学生在课前自己了解这段历史。既然对历史无知, 必然会作出不当的判断。

2.立足文本避免曲解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维面构成的“召唤结构”, 其中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意象、意境、情节等存在的未定性和空白点星罗棋布, 给读者预留了多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只有读者对文本中的“未定”进行确定、“空白”进行填补之后, 才能称为作品。而在确定“未定”、填补“空白”时, 因为读者在认知结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必然产生见仁见智、歧义百出的创造性阅读现象。创造性阅读又分两种:

(1) 确定文本内的“未定”、填补文本内的“空白”, 是立足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个文学文本, 它的主题是未定的, 可以作多种多元解读, 说是揭露敌人的侵略行径可以, 宣扬对敌人的仇恨可以, 说是赞扬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也可以, 说是赞扬反抗外侮、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可以, 说是揭示个体与国家依存的道理也可以等等, 总之, 都是从文本生发的。那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以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只可从两方面理解, 要么仇恨敌人, 要么爱人民、爱民族。既然仇恨不可取,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启发诱导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到理解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上, 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单一理解, 这其实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解读。有人赞扬这位老师的解读“是一个可贵的转向”, 他摒弃了“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 其实这位老师恰恰心里含有“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 认为课文只存在二元对立的主题, 而没有看到主题的多元性。而且, 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主题时, 只顾情, 不顾理。另外, 《狼牙山五壮士》并非战争实录, 情节连接之间有许多空缺, 环境、人物描写方面有许多空白, 真正的创造性阅读是要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填补文本空白, 接受文本对我们的填补做出接受或否定, 然后再填补, 再接受或否定, 交替前行。只有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 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阅读成果。

(2) 在文本之外任意地确定“未定”、填补“空白”, 是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或者叫“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一位中学教师在上《孔乙己》时有学生问: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这样, 他为什么不去告状?这位老师启发学生争辩孔乙己如何去状告丁举人, 结果还打赢了官司, 并最终做了官。这其实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在上《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上一位学生指出:“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老师问“那么, 当时五壮士还有比跳崖更好的选择吗?”学生答:“我认为还是有的, 他们可以假装投降, 然后找机会逃跑, 找到部队, 再去杀敌……”一位老师在讲述五壮士跳下悬崖后, 当原本想来活捉五壮士的敌人“发觉五壮士的确是从万丈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 他们没有放一枪, 没有放一炮, 而是集合部队, 列队向五壮士跳崖处, 低头, 庄严地行了三个日本军礼”是因为“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彻底征服了疯狂的鬼子”, “他们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视死如归的军人;当鬼子听到悬崖边传来五壮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时, 他们的心里一定在发抖, 在发颤, 他们一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不敢相信, 世界上会有这样宁死不屈的军人”。这在填补文本之外的空白的阅读, 也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节的发展决定了决不可能发生假装投降、借机逃跑的情节;更不可能发生敌人对五壮士生敬意、敬军礼的情节。可能有人反驳说据有人回忆, 敬礼一事, 确实存在。我想这无非是“民族夸大狂”心理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作祟。

篇4:关于爱国的故事

1998年,中国政府将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合并,组建了国土资源部。这里“国土资源”的意思是‘国家的土地与资源’,‘国家’的意思不言而喻,因此国土资源部译成英语便是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1年“9·11”事件之后不久,美国的政府部门经历了一场大改组(据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重组),成立了一个雇员多达22万多人的新部门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homeland的home有‘国内’的意思,例如at home and abroad‘国内外’、in the home market‘在国内市场’、minister for homeaffairs‘内务(即国内事务)部长’,land有‘土地’的意思,‘国内’;‘土地’,简称就是‘国土’,因此Thep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译成中文便是国土安全部。可是国土资源的“国土”和Homeland Security的Homeland似乎说的并不是一回事。那么美国人说的Homeland究竟指什么?

篇5:关于爱国的故事

有个叫禹之谟的革命志士,是湖南人。他痛恨清朝卖国害民,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因为他敢说敢做,带头反对官府,揭露清朝官员的丑恶行为,被官府视为眼中钉。官府千方百计要抓他,有人劝他去避难。他说:“我能为国家为社会而死,是件好事。革命,就要有人流血断头,我愿意先死!”

禹之谟被捕以后,清朝官吏对他动用惨无人道的酷刑。他被脱光衣服,用绳子吊起大拇指和大脚趾,悬起来拷打;绳子断了,他重重摔下来,手脚指被拉断了。官吏又用香火一下一下烧他的皮肉,让他跪在铁链上,用皮鞭抽打900多下。他被打得血肉模糊,几次昏死过去,却决不屈服。朋友们劝他吃下有毒药的食物自杀,免得再受酷刑。他说:“我不能这样死。大丈夫要死得光明磊落。我要到刑场上去死,让百姓看我的刑伤,唤起他们奋起斗争。我情愿像牛马一样被杀,也不当奴隶而生!”

篇6:关于爱国的故事

余亭说,每当医护人员离开病房时,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但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身体的疲惫就会得到缓解,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讲起了自己的一段救治经历:危重症病房的一位女患者病情危重,在给她做了支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后,病人说不出话……当自己巡房时,这位阿姨用手在被子上写了一个“水”字。我对她说,阿姨,您现在不能喝水,再坚持一下好吗?阿姨眨眨眼睛,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在20多天里,我们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累计达到60余人次,目前已有20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我想对患者家属说一声: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您放心!”

医护人员冲在一线救援,守护在他们外围的是基层民警力量。

自今年1月23日以来,张晓红所带领的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1500名民警已日夜奋战了一个多月。

“我们驻守了47家医院隔离点,其中在一个方舱医院,6名党员民警主动写了请战书值守,28天不能回家。”分局局长张晓红说,他们明知会感染,偏向战场行,和医院里的护士一道,帮助患者、安慰患者,执勤巡逻,调解纠纷。在巡逻调解外,截至目前,硚口分局共运送1200多名患病的群众去医院。

共同战“疫”,外卖小哥和志愿者也在发力。

外卖骑手吴辉分享了一个送外卖途中遇到的感人故事。有天傍晚,吴辉已经收工回家,忽然接到一个新的订单,备注这样写道“妈妈做的饭,给爸爸送去;我爸爸是前线医生,谢谢小哥了”。“看了这些,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这样的单必须送!”

吴辉马不停蹄地直奔医生所住的酒店,到了之后才知道,那位医生又被召回医院工作了,便把饭交给了他的同事。“很荣幸能为家庭传递爱,这样的家庭普通却不平凡。祝福医生和他们的家人都能平安幸福。”吴辉说。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分享了自己担任志愿者的感受。她说,我们这群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年龄段;但是此刻却因想守护家乡,自发地团结在一起。志愿者当中,有很多的80后、90后,甚至还有95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担当、有勇气、够坚定,可以承担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了。”

篇7: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相关阅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习俗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N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篇8:关于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的探讨

一、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的意义

1、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经济收益和财富创造力的增长和稳定性, 很大程度要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企业要长远发展就需要有爱国主义精神, 承担起社会责任。爱国主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容易引起公众共鸣的主题。比如,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英雄之所以直到现在仍备受民众敬仰、推崇, 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祖国利益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志士。今天, 具有爱国主义形象的企业同样会引起公众的共鸣, 同样会打动人心, 受社会敬仰, 扩大企业影响, 有利于本企业的知名度提升, 有利于得到政府在形象上以及政策上的扶持。

2、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美国的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 年销售额达3亿美元, 它的创办人玛丽·凯认为“一个经理必须使自己的人员有自豪感, 不管他们干哪种工作, 商人、装配线上的工人、推销员、档案管理员以及经理人员都要有自豪感, 都要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首先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因此, 她亲自向职工发表数百次充满爱国激情的演说, 在公司集会上挥舞国旗, 而且乐此不疲, 认为即使天天如此也不过分。由此可见, 把爱国主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 还会产生另一种良性效应, 就是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爱祖国和爱企业是统一的,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已祖国的人会爱自已的企业。把爱国主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 就可以让企业职工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振兴自已企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不断增强对本企业的感情, 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部凝聚力。

3、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形象, 可以改变公众心中“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公平竞争、文明经营、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企业的爱国主义形象、企业家的报国之志、企业职工的爱岗敬业, 是企业信誉的保证, 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 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二、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的途径

考察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 可以洞察文化的系统概貌和整体水平, 也可以评估它在市场竞争中的真正实力。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形象、产品形象、领导和员工的形象。企业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形象。

1、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环境形象。

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反映。建设优美的企业环境, 营造爱国爱企的工作氛围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厂区、生活区、办公设施、生产车间、产品、现场管理、生产服务等都是企业形象的窗口, 都可以融入爱国爱企的宣传,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企业可以精心设计厂区的布局, 严格管理厂区的环境和秩序, 不断提高企业的净化、绿化、美化水平, 努力创造优美高雅的企业文化环境, 寓爱国主义于企业环境建设之中, 陶冶职工情操, 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为企业增光添彩。

2、树立爱国主义的产品形象。

从营销角度看, 易车网华南大区主编、商业运营总监赵琪认为“对于企业而言, 如果想在民族主义上做文章, 关键还得看产品, 只有企业产品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有非常切合的关联时, 爱国牌才可以打, 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企业生存发展的出路往往取决于企业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好坏。企业要提供优质产品形象, 就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产品的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到企业声誉、国家发展进步的政治问题, 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抓好产品形象这个重点, 就能带动其他形象的同步提高。要把抓产品形象渗透到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去, 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个个严把质量关的良好风气。加强产品的对外宣传, 将爱国爱民、健康环保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宣传中。

3、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家形象。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在企业形象塑造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 也是塑造爱国主义企业形象的关键。企业家的作风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 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因此, 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熟悉国家政策, 关心国家大事, 投身国家公益事业, 将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现代管理观念的爱国主义企业家。如李嘉诚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四川省发生重大震灾后李嘉诚捐款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期间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等, 展示了爱国主义企业家形象。

4、多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爱国主义教育。职工的整体形象

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具体表现, 培养职工爱国爱企的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以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赢得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企业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要使职工爱厂如家, 成为企业的主人, 发挥主人翁精神。如加强职业培训与学习, 学习国家政策, 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学习本企业艰苦创业发展史, 学习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 了解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和热爱企业、忠于企业的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实际融合在一起, 把爱祖国和爱家乡、爱企业、爱岗位的教育结合起来, 使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个“大三爱”落实到爱企业、爱岗位、爱产品这个“小三爱”上, 以“小三爱”去体现“大三爱”;激发职工的爱国之志和爱企业之情, 还可以倡导和培育勤俭办企业、为国分忧、多作贡献之风, 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中, 培养企业职工的高度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再比如组织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参观瞻仰纪念活动、影视片观看活动、建设成就展示活动、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形象设计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征文活动、义务劳动等等, 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使广大职工受到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庆油田建设了历史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肓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宁夏回族自治区曾在全区企业职工中举办“让爱国主义在企业中闪光”的演讲比赛, 来加强全区企业职工爱国主义教育。

三、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形象,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能仅立足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而应视为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否则企业易将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形象流于表面, 把“爱国主义”当成做秀, 只是为搏取新闻关注, 反而会“过犹不及”。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军训时, 前来做演讲的爱国者公司总裁冯军多次要求学生一起呼喊“北理工, 爱国”、“大学生, 爱国”等口号, 当时不少学生认为, 爱国者公司的总裁要求学生呼喊“爱国”口号是“企业打着爱国的旗号宣传自己”, 变了味道。华旗与爱国者母子品牌一向力打“爱国牌”, 华旗的意思是要成为中华的旗帜, 宣称“抗日” (打败日本品牌) 、“反 (国际品牌) 围剿”, 其常用的标语有“从2009年起, 我们都是爱国者”、“我爱国, 我自信”, 颇具“爱国者”风格, 赞助播出《大国崛起》, 与《集结号》、《我的团长我的团》进行贴片广告合作, 发起“我的长征”活动, 聘请《集结号》的男主角张涵予为形象代言人, 成为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MV的联合出品人以便在MV画面中植入爱国者数码相机, 通过诸如此类的营销活动, 可谓用尽了各种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 也确实使得爱国者品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但是另一方面, 华旗缺乏产品支撑的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受到了广泛质疑, “重营销、轻产品”, 尤其是对产品质量的忽视, 最终导致爱国者陷入困境。

总之, 只有将树立爱国主义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长期坚持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参与社会建设, 才能真正将爱国主义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本立、寇从俊:论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EB/OL]http://www.hz4z.net/jyzx/%C2%DB%CE%C4%BF%E2/else/lun-wen02/14187.htm.

[2]互联网CEO:你们什么时候成为爱国企业家[EB/OL].http://forum.ch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4205#.

[3]叶小果:尴尬的“爱国者”营销.全景网, 2010-04-21.

[4]杨艳梅、郑艳丽、苏迪:浅析良好企业形象及其作用[J].中国林业经济, 2003 (5) .

上一篇:2009年度信息科工作计划下一篇:冬季运动会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