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2024-05-18

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通用9篇)

篇1: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一、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理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人们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荣誉而奉献一切的高尚道德和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观念的一切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从内容、对象上讲,国防教育是从属于爱国主义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因 此,国防教育从实质上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期的高校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就是由国防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和本身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国防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

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一)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昭告世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使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凝聚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 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三)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

1662年到1796年,满清政府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努力,中国出现了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的兴盛时期。当时疆域辽阔幅员广大,人口达3.6亿,国家财力占世界总财力的1/3,总体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但是,为什么在仅隔44年后,即从1840年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竟把大清帝国打得一蹶不振,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 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学生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智。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安全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2: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是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以及军事选修课的统称。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注重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贯彻新的《兵役法》为契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理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人们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荣誉而奉献一切的高尚道德和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观念的一切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从内容、对象上讲,国防教育是从属于爱国主义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国防教育从实质上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期的高校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就是由国防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和本身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国防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

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一)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昭告世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使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凝聚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

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 伟大力量。

(三)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

1662年到1796年,满清政府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努力,中国出现了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的兴盛时期。当时疆域辽阔幅员广大,人口达3.6亿,国家财力占世界总财力的1/3,总体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但是,为什么在仅隔44年后,即从1840年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竟把大清帝国打得一蹶不振,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学生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智。

篇3: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红歌的概念及特点

红歌, 即红色革命歌曲, 内容以积极、健康、催人奋进为主, 不仅包括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 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 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 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 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着革命历史, 渗透着革命精神, 传播着革命真理, 体现着民族精神。

作为革命历史的产物, 红歌之所以能够被传唱至今, 经久不衰, 与它的鲜明特征是分不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鲜明的时代性

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 往往都烙有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工农兵联合起来》、《游击队歌》、《东方红》,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春天的故事》等, 都生动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 聆听这些歌曲, 你仿佛穿越时空, 来到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在心灵得到震撼的同时, 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

2. 广泛的群众性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是红歌的一大特色, 这是因为红歌创作的源泉是民歌, 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样化的风格, 如, 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时期的“信天游”、云贵川的山歌, 也正是这样的多样化风格, 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 就如同远游他乡的游子看到了家乡特产一般亲切, 而且愿意接纳。这就使得“红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恰恰也是“红歌”广泛流传且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3.浓厚的艺术性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红歌”, 几乎都经过了千人传、万人唱, 并在即兴地、不自觉地磨研、锤炼中, 日益精炼、成熟。所以说, “红歌”来源于民歌, 又超越了民歌。从这个角度说, “红歌”既是音乐艺术亲手家创作的音乐作品, 同时更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它扎根于民间, 植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 是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对他们不屈服的生活理念的讴歌。因此, 无论是“红歌”的词还是曲, 都显得简洁、单纯、明畅、优美。从曲体结构上看, 大多数“红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 反复咏唱, 使原本就通俗易懂的音乐, 变得更易于记忆和流传, 也就使得无数的红歌能够流传至今。

“红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回首望去, 红歌就像一座丰碑, 每一首都记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把一曲曲红歌串起来, 展现的就是中国革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以说, “红歌”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 也是进行大学生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我们理应将其发扬, 让其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指路明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红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激发爱国激情

当前, 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 对于思想教育,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相当经典的话:“思想文化阵地, 我们不去占领, 资产阶级就会占领”, 虽然社会走到今日, 很少再有人去讨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但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爱国思想减弱却是不争的现实。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红歌比任何其他类型的音乐都更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热情, 因为红歌的主题就在于此。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雄纠纠,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团结就是力量》等, 它们曾激励亿万中华儿女踏上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行列, 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这样的红歌力量无比, 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激发出人们无比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 特别是激情四射充满活力, 对革命英雄人物和事迹充满了崇敬之情的大学生来说, 其魅力可以说不可阻挡。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高唱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红歌, 对于统一大学生思想和认识, 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 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 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化解矛盾,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最主要内容, 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在民族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个体和集体的集中代表, 代表了民族的前进方向和精神风貌, 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红歌这一中华民族的特色的历史的产物, 在唤醒民众与塑造民族精神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崇尚科学的进步精神, 不惧艰险的大无畏精神等, 正是我们新时代所缺乏的, 所急需的一剂良药, 既然这样的良药已经为我们所发掘, 我们就应当将其发扬, 让其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指路明灯。

3. 培养健全人格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一些缺少思想性、艺术性, 内容空洞甚至不健康的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地在大学校园内流行, 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接受或喜欢这些歌曲的大学生往往很容易就会产生消沉、郁闷和空虚的感觉, 久而久之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优秀的红色经典歌曲是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 负载着社会规范和国家意志, 它倡导的是一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是一种反映用诚实劳动来获取美好生活的艺术形式, 传唱红歌, 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并及时找到自己的政治模型和文化方位。

对“红歌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要想发挥红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次红歌会, 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音乐教师的作用, 只有精心策划, 全员参与, 全方位出击, 才能“红”高校之校园文化“歌”时代之奋进旋律。重点是要做到“学、访、传、唱”同步启动, 入脑入心。

“学”, 即学党史, 明了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对于红色歌曲来说, 吸引人的不仅仅是歌曲本身, 其许多歌曲背后的故事也许更具有教育意义。记得2009年,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曾开过节“经曲红歌赏析”课, 在《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五星红旗》等一段段激情的大合唱之后, 由主讲老师讲解、分析红色经典歌曲背景, 从南湖召开一大到抗日救国, 从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民族的苦难和共产党的伟大交织在一起, 突如其来的灾祸和温暖长久的大爱酝酿着人性的光辉……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会儿同学说:“本来自己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来的, 开始的合唱也只是跟着张张嘴做做样子, 但当了解那一首首红色歌曲背后那么多感人的故事, 我为之深深震撼。”

“访”, 即红色歌曲源头大寻访。坚定大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心、决心, 目前,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完全可以把红色歌曲特别是发源于本地的红色歌曲的寻根之旅, 作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环。甚至可以动员来自红色革命基地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为故乡的红色歌曲“寻根索源”, 从内心增强对红色歌曲的认同感, 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

“传”, 即传播红色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网上搜索红歌的相关知识, 然后通过座谈讨论达到资源共享, 共同受教育。

“唱”, 即多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红歌传唱活动, 这也是其中让红歌教育产生品牌效应的最关键一环。

首先, 我们可以发挥学校合唱团的引领作用, 在校远内唱“响”红歌。合唱团, 可以说目前是各大高校比较活跃而且参与面较广, 很有“群众缘”和“亲和力”的团队, 不仅每所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合唱团, 甚至许多学校的二级学院或系部也成立了各自的合唱队, 要想让红歌在高校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合唱团的强引领力和高辐射力, 比如, 在合唱活动时多唱革命歌曲;在一些有历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日子, 如“七一”、国庆、“五四”等举行主题“红歌会或群众性歌咏比赛”;动员合唱团成员深入各系各班教唱红歌等, 以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达到红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 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让红歌在大学生群体中达到张口即来的程度, 逐步挤占那些良莠不齐的“靡靡之音”, 比如, 无论何科教师, 都可以用红歌导课, 上课铃一响, 先唱一段红歌, 由于其铿锵有力的特点, 一则抖擞精神, 二者激发学习斗志, 可谓一举两得。在讲授到与我党革命历史相关的课程时, 则可以用红歌圆课, 就是借助红歌来结束课堂教学, 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 思未尽”的效果。

红色是激情四射的颜色, 是催人奋进的颜色, 红歌代表坚韧, 透视昂扬, 洋溢不倒民族魂。所以有人曾形象地比喻, 红歌是井冈山的劲松翠竹;红歌是天安门飘扬的红旗;红歌是长征中前行的火把;红歌是英烈们游走的灵魂;红歌是一代人精神的脊梁。其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红歌这个载体, 对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为红歌精神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 升华他们的精神, 树立自信心, 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唱响社会主旋律, 培养大学生真情操”, 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程东旺, 黄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大学学报, 2006 (1) .

[2]王志奇, 谭颖琳.传承红色精神弘扬先进文化[J].声屏世界, 2008 (2) .

[3]尹晓星.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红歌”[J].理论与创作, 2008 (2) .

[4]余伯流.略论我国红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副作用[J].声屏世界, 2008 (2) .

篇4:浅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每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肃穆激动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朴素而自然的情感——爱国主义。当然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人对爱国主义的认识、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只有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是祖国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基本趋向,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的爱国情感也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深入的、全面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而积极有效可行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不论你承认与否,都和别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精神慰藉,这一切都来源于祖国。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我们,我们常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我们把祖国比作 “母亲”,没有祖国母亲的呵护,我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同样,祖国母亲的繁荣富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爱的力量。今天,伟大的祖国不但需要我们去爱,而且也值得我们去爱!我们回顾犹太人的历史,正是因为自己的祖国没有牢固的根基,没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犹太人历经千年的迁移奔走。而这种迁移奔走的苦难史直到今天仍然给犹太人带来一种恐惧感。再看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人民幸福的生活。因此,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的祖国有山一样的根基;更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深情,爱祖国,不论祖国是贫穷还是富强,是遭受凌辱还是扬眉吐气,我们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正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所说:“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更应该把这种深情转化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力,做到爱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一致。

2 以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爱国主义丰富科学的内涵,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就应该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和教育中,正如我们现在努力让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相信、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即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阵地,为此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把握最新的国内国际时事,还应该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包括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加强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讲解、如何利用多种媒介、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等,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把爱国主义情感和理论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 以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是祖国在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的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基因。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所谓民族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凝聚在一起,无论是背井离乡,还是彼此隔绝。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华夏儿女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古老传奇的甲骨文等数不胜数。这些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不仅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证实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让世人感到惊奇、赞叹,也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骄傲。因此,大学生通过了解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认识到发扬和光大中华文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从而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

4 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模范精神为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和情感,已经深深得融化在中华民族每一位儿女的血液中,而且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祖国是由国土、国民、制度、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因此我们爱祖国,不仅仅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应该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和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融合而成,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各民族中都涌现出许多为民族和国家作出贡献的英雄和模范。如:誓死不降匈奴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奋战十年肃清倭患的戚继光、领导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杨靖宇等抗日英雄,和王进喜、邓稼先、杨利伟等爱国模范。大学生年轻、有朝气、有活力、有思想,发展空间大,接受能力强。我们以爱国主义模范及事例为教育的重要素材,把其中的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精神、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等,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5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活动的每个空间、角落,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为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应该丰富多样,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期刊、报纸、广播、展板、橱窗、横批以及板报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大学生主题网站,在网站上有时事报道、热点评论、政策研究、爱国影视剧和歌曲等,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同样,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也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如开展升国旗仪式、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征文赛、书画作品展、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有亲身体会,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爱国主义的教育途径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青年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锋.“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庞博,孙丁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爱国教育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8).

[3]张瓅丹.浅析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33).

篇5: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引文: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集体荣誉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不竭动力。

摘要:遥想当年,长征、抗战、三大战役,南昌城头燎起的星星之火烧遍了整个中国,无数爱国志士加入到战斗队伍中,为取得胜利而付出着;今时今日,在国家危难之刻,仍有无数的爱国之人为国家、为人民而付出着。

正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顷刻时间,地动山摇,当我们终于得知震中的位置时,全中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那个坐落于山间美丽的地方——汶川。13万大军集结在那片曾经的世外桃源,用他们的双手来援救我们的兄弟姐妹。废墟下也有他们的至亲至爱,可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去管。他们又何尝不想救出自己的家人、爱人,但却选择了去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民。现在我仍然能够记得那些舍弃小爱,完成大爱的英雄们:他没有时间去救已怀孕的妻子,仰天长啸:“宝贝,对不起,我是一名军人”;他没有能将父亲从废墟下救出,只跪在废墟上匆匆叩了几个头就又投入到新的救援任务当中,甚至没有时间去悲伤、去流泪;18岁的严情勇带病救援直至昏倒,排长牛玉新为救群众被轰然倒塌的墙体砸成重伤;北川人武部政委钟良军腿部粉碎骨折后仍然坚持指挥;济南军区某空军部队15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实施伞降;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和武警水电突击队的官兵背着炸药艰难的行进在山间,你可知道一个轻微的碰撞那些炸药就会带走他们年轻的生命;邱光华、王怀远、李月、张鹏、陈林、武文斌,甚至将他们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选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一颗心,一颗爱国之心;是一种情,一种爱国之情。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些事。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我们为迎接奥运而欢乐庆祝时,火炬在国外的传递却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所谓文明的西方国家企图耍些小手段来破坏他们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的北京奥运会(当然他们是不会承认的,但聪明的人都会发现这一事实:他们怕了。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自欺欺人)。很庆幸,我们让他们失望了。残疾姑娘金晶用她娇弱的身躯告诉世人,XX国魁武的警察居然不如一个柔弱的小姑娘;西安小伙子李洹用他流利的口才向世人证实XX国的政府竟然轻而易举的遭到人民的质疑,仅仅是因一个外国人的演讲......是什么让他们有这番勇气只身一人与“恶势力”对抗呢?难道不是一颗爱国的心和一种爱国的情吗?

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尽管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实际上,列宁指出了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即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同。历史的发展是有其一般规律的,爱国主义的发展也必然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成为共产主义道德重要规范之一。它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要求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时间4月20日8时02分,噩耗再一次从四川传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最新报道,截止目前已经死亡近百人,哀鸿遍野,哭嚎震天!人们还没有从汶川地震的阴影中舒醒,老天却再次将大难于四川。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失去同胞的痛苦,我们在一次为地震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感到惋惜!但是,地震也唤醒了迷途中的国人,在一次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我们人民子弟兵奔赴一线救援,我们的医疗卫生人员直抵一线护理伤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踊跃为灾区捐款。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三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各行各业工作者全部低头默哀,国旗回降,警钟敲响,汽笛长鸣!那一刻,我们低下的是头颅,扬起来的是人性的光辉,我们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就是国魂。在大的灾难除以13亿也会变的微不足道,在小的奉献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大爱无私,大道无行,行者无疆,搅长河为酥落,变大地为黄金!难道这不是一种爱国的心和一种爱国的情么?

那么我们平常人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算是爱国呢?或许有人说是抵制日货,当然,日本人曾经那么丧尽天良的残害我们中国人,我们对他们恨之入骨,抵制他们的东西是应该的,但爱国仅仅就是如此了吗?可以说这是你爱国的表现,但你不觉得这样做会有些片面有些偏激了吗?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两方面的,要正确的看待问题,现在的日本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世界地位都在我们之前,难道我们中国人不买他们的东西就能超过他们了吗?恐怕不然吧。相反这样做还很有可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坏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越王勾践为能够报仇雪恨忍气吞声,终有一天将吴王打败,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道理和精神吗?难道我们不可以虚心学习日本人成功的秘诀然后自我强大最终把日本人狠狠地踩在脚底下让世人都知道中国就是比日本强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想想如何做才是更好的爱国吗?当然我不能说抵制日货的人是不爱国的,只是我觉得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会就此停止,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情也不会就此消失,我们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中华民族不但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而且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体现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等事迹,反映了中华民族富于反抗、追求民主自由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祖国的兴盛和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中原汉族政权也积极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我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是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战争是支流,是短暂的。虽然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者为保住自身的反动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国家主权,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下,他们永远无法得逞。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篇6: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智力水平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90后”群体在优越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出生就注定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经济上富裕、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同时,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大,网络逐步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0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网络对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交谈各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自信心强,但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据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结果统计,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但由于大多数“90后”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较为单一,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情绪反应,采取过激行为。

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热情,但理性爱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报告还显示,“90后”大学生大多关心国家大事,他们以祖国为荣,以为祖国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但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容易激进,缺乏理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对“90后”大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其理性爱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同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它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1+1>2”。协同理论下构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注重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协同。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阵地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利用校内网、QQ群、BLOG等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讨论与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同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大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

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协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快,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特征,注重内容、实例的更新,使得教育活动更易为“90后”大学生所接受。

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协同。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进入大学之前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对国情的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进而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意识。

篇7: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一、大学语文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思政素质。在发挥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功能上,语文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与感染,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雄厚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具有高思政素质和人格力量。而作为灵魂播种者与知识传授者,语文老师不能仅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却忽略了思政素质。所以,只有提高教师思政素质,才会准确把握与理解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所描绘的情境,由此才能让学生进入思政崇高意境,在往复沉潜中滋养甘霖。若非如此,就算语文教材有非常高的教学质量,也会由于不到位的领悟而不能育人。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思政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将其切实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去践行与追求,为教育与引导学生作铺垫。通过对工作实践与生活点滴的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以此达到铸造优秀思政素质与崇高人格风范的目的。此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善美为学生做表率、树榜样。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语文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重视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对新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得以不断增强,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与教育的主人。为学生创造一个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延伸至人文讲坛、社团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全方位教学环境,同时让学生自觉创建一个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络互动中,能够确保学生自我思政教育的实现。此外,还要加强思政实践,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期时间接触社会,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深化理解与认识相关文学作品,并于日常生活中领悟语文为他们所带来的思政魅力。

(三)通过优秀文章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所有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往往只有高质量教材才具有正面进行思政教育的`功能。毋庸置疑,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质量比较高,这就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大量情理并茂及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然而,现阶段我国各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尤其是部分反动势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错误理念与观点渗透至大学语文中,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思政观念。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因素存在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的最大问题是负面影响学生信念与理想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负面追求就会趁虚而入。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所潜藏的优秀传统理念,以此对大学生做好人格形象教育与道德情操熏陶。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儒家所宣扬的“刚正不阿”与“浩然正气”的人格精神、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以及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等,启发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对学生崇高感与责任感的培养非常有利,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崇高的思政素养。

(四)挖掘传统革命精神,确保学生爱国教育得以加强。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出现了城乡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大、就业形势严峻以及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在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缺少自我奉献精神,而且情绪非常消极。面对这种现象,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深入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能够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词句或篇章,突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从这些篇章中感染与启发学生。

二、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有效结合

所谓结合,并非就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简单合并,结合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渗透、协调、互动以及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有机过程。一方面要注重大学语文的思政导向作用,通过先进文化与理念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指导,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既可以保持两者特点,而且还能探求两者在教育效果与教育方式方面的新途径,寻找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的共同规律。类似于刘晓哲在《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中所阐述的问题,思政教育作用并非大学语文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大学语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那么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就无法并驾齐驱于“两课”。然而,这并非学术界不重视、不研究大学语文此功能真实存在的理由。反之,若高校可以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极大的思政教育作用,并创造条件确保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得以提高,这对当前教育界思政教育差强人意局面的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三、结语

篇8: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关键词:教育,内涵,第二课堂

一、深刻理解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

集体主义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 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是指高校根据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情感, 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在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人民的情感,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搞得好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反之, 若大学生集体主义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发展, 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

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存在问题

(一) 教育内容陈旧

一方面,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原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内容在谈集体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及对大学生的要求时, 缺乏一种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具体化内容, 这其中更缺乏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及思想道德实际而制定的层次性内容。另一方面, 教育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性不够紧、同步性不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 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述方式、要求与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述和要求相差无几, 培育内容写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成果少。

(二) 教育方法呆板

一是过度重视课堂理论的灌输, 轻视了其他途径的教育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集体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二是现代教育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高校的集体主义教育与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还远远不够。三是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实践锻炼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把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措施少。

(三) 个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言行起负作用

部分家长集体主义意识淡漠, 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强调要把自我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 甚至有些家长还亲自上阵帮助子女争名夺利, 这些言行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集体主义意识, 课堂讲述与实际行动不一致, 以个人利益为重, 不听从集体领导, 不服从集体安排, 使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的信度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被一笔带过或被其他教育内容所冲淡、替代, 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对集体主义教育不管不问。二是对教育的实践锻炼不够重视。致使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的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有效结合。三是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完善。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性的管理制度, 更没有为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实践能力而组织活动的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 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

结合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在经济信息网络全球化发展中如何制定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安排教育过程等完整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理论并不多见, 多的只是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三) 市场化、网络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传播, 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呈现价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信度, 增加了对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难度。

(四) 有效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制度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关于集体主义教育的明文规定, 通过怎样的方法途径如何去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制度规定;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手段, 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好的集体和个人缺乏明确持久的奖励制度和评价标准;三是学校系统教育也不够完善, 从而造成了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

四、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技能与素质。

(一) 发挥榜样示范带动效应

一是发挥好家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出一定的家长与学校交流制度, 定期与大学生的家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让家长在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同时, 也是家长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配合教育, 在言行上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促进大学生良好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教育工作者有稳固的能够切实成为学生榜样的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而奋斗奉献的实际行动, 从而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大学生, 不断把这种信念付诸于行动。激发教育工作者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热情。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和体验到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带动作用。三是发挥好党团组织及优秀学生干部的影响感染作用。要求学生干部在维护集体班级利益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引导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行为。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能够积极的为班级中每个成员个人正当利益的获得服务, 不仅让每个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而且也从学生干部身上获得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启迪。

(二) 与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

一是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设。班级是大学中的基本组织单位, 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群体, 也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基本阵地。要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的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的精神, 积极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设, 选出集体意识较强、又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干部, 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同时制定出明确的有利于维护整体利益、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准则和规定, 使集体主义建设有制度的保证。二是发挥班集体的服务作用。在维护班集体利益的同时注意重视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服务功能, 使集体中的成员由集体为我我为集体的情感体验, 并注意发挥集体力量解决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通过举办班级及学校的各种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为他们提供一切条件、鼓励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 使大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胜利的喜悦, 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奉献的热情, 在潜移流的影响下垦定集体生义观念,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结合,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的情感体验, 可以强化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倡导活动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 它可以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提供文化氛围, 也可以提供场所和机会。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增强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制定校园文化的各种守则规定、章程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确是非善恶并能够给自己的生活行为时时提醒, 避免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对他们感染的机会, 这也有利于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经常地举办集体主义教育文化活动。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 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提高他们为祖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的感情, 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消费观念加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侵蚀的能力。

总之,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 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探索有效途径和对策,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流.从“因材受教”到“因材施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6)

[2]张存库.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0)

篇9:浅议大学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关键词】 爱国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4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根本还在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合格国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能知识教育得到普及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却面临新的挑战,这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探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方法与途径,以促进学生工作的改进与发展。

1.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与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认为,国家随着阶级产生而产生,只要阶级还未消亡,国家也将继续存在。这决定了爱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重要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把忠君节烈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很大局限性。建国后,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必然包含支持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内容。可见每个阶段的爱国主义内涵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根本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保家卫国的民族传统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列宁说得好:“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弘扬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还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因而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相应的,大学生教育由于处于人的人格与价值观发育的关键阶段,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各个时期的大学课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必修的一项内容。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形势: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的调整与转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告别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改革是一场革命”,从“平均主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人们的价值观亦随之调整。从80年代至今,陆续发生的舆论论战,清晰地表明了如下趋向——利他主义不再时兴,利己主义开始泛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势必面临现实中个人实利关系的冲击与影响,从而面临难解的课题。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环境的新变化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也是开放经济,这意味着资金、技术、人力,特别是商品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优秀文化、优质商品更易传播的同时,不良文化与有害产品也唾手可得,部分大学校园遭遇假货“围城”、网吧“围城”与舞厅“围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娱乐至死”的靡靡之音下很难想像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存空间。如果说娱乐之音还只能迎合部分学生的爱好的话,鱼龙混杂的“权威”信息更易蛊惑涉事不深者走向歧途。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空间的广泛分布带来的变化之深刻是此前几代人未能预料的。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造就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大众对其前所未有的依赖。

2.3 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

新时期大学生出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和平年代。这不仅令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也使其对精神生活的理解迥异于前辈。如果说前辈的生活是基于忧患与责任意识的话,新青年更注重自在之乐,部分人甚至具有及时行乐的倾向。由此他们缺乏对国家大局的清晰认识,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对他们往往引发两种反应: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高度敏感,激愤亢奋。

3.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

3.1 抚今追昔,光大传统:

名师是一座大学的灵魂,每座大学的历史上都会留下他们徜徉的足迹,其中不乏爱国典范,中国的大学尤其如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首先要将泰斗们的风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从学习中报效国家,如何从本职中体现爱国。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学习,只有抓好了这项教育,才能将思政与教研紧密衔接,体现大学的基本定位。

3.2利用军训,拓展舞台:

军训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平台,应该说,随着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舆论自豪的声音日益响亮,但从长远看,国内道德滑坡现象仍未遏制,国际上霸权主义威胁有增无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铁律仍然有效,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就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从这一点来看,军训的意义不是削弱了,而是强化了。

3.3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员的辅导员要适时地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知识,如举办爱国主义故事讲演、歌咏比赛、革命英烈祭扫活动等,活动力避重形式、走过场、讲排场,而是要在组织发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革命历史知识,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洗礼。特别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立志向、明价值、树新风,让爱国教育与学风、生活作风建设互相提携,爱国主义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并转化为学校建设的“软实力”。其次,作为教育者的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这种形象包括自身的生活形象、工作形象和网络形象,只有在物质生活上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在精神生活上成为他人的导师。

3.4 触类旁通,多措并举: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随波逐流,为利欲所困的人们进行爱国说教,也无异于对牛弹琴,事倍功半。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抓好德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全面推进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不能重灌输轻互动,更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困惑。生活在象牙之塔中的青年大学生在市场大潮、网络大潮的洗礼之下,面临生活抉择、未来选择,价值认同的多重困境,亟盼心理关怀,解决好他们的困惑,不仅可以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学习的方向,更能为他们撑起理想、信念之伞,令他们以阳光、成熟与欣悦的心态,面对学校给予他们的价值观教育。

3.5 部门协同,扫除不良:

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整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非高校思政工作者一家之任务,也绝非说教宣传所能完全解决。在文化建设问题上要有经济建设上同样的方式,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市场经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对于网络不良反动信息,校园周围的黑心娱乐场所以及类似“皇军帽”[2]等不良文化商品,只有公、检、法、文化、教育多部门联动,定期不间断予以重拳出击,才能还校园以一片文化净土,学生才能在较为纯洁的环境中耐心接受教育而不受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说到底,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筑也服务于国家文化、经济的全面进步,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小一大”的关系,才能在新时期的特殊环境下,重视思政工作,把握其方向,取得实际成效。

4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M]第28卷.168-169.

上一篇:unit7课堂笔记下一篇:名师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