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民间传说故事

2024-08-03

中国民间民间传说故事(精选8篇)

篇1:中国民间民间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民间传说故事篇一

乐天龙用力地攀过了一块巨岩石,站在山崖之上,两眼贪婪地看着这个隐蔽的山洞,嘴里喃喃地道:“找到了……”那受了剑伤扎着麻纱的左臂好像不太痛了。乐天龙右手抽出腰间钢刀,削去遮蔽着山洞的藤蔓,眼前露出了一个山洞。乐天龙将钢刀交到左手,然后从怀中取出了一片羊皮笺看了又看,脸上浮现出坚定的神色。

山洞很浅。乐天龙很快便走到了山洞尽头。漆黑中,乐天龙用手摸到了一道铁门,却没有上锁,乐天龙用力一推。铁门便开了,里面竟然是一个足可容纳百人的大洞,洞底很高,四面也很宽敞,而且上面有几个小洞,日光从小洞直射进来,照得里面光可视物。显然这是经过人工细心设计的。

“嗖嗖嗖”三声,三柄飞刀从通道飞快射出,直逼乐天龙的面门。乐天龙虽然心中一凛,却立即停步使出一招“铁板桥”,飞刀才从他的面部一一擦过,打在洞壁上。接着,两个身影飞进洞来,其中一个魁梧老者提腿便往乐天龙的面上踏去,乐天龙仍是一个“铁板桥”,又躲开了老者的突然袭击。乐天龙翻身正想站定,另一个同行的老者亦冲上前来,乐天龙提出钢刀,准备另一番厮杀。可是那个魁梧老者忽然道:“你知道为什么你从洛阳抢到藏宝图西来祁连山,一路上不断遭到群雄追杀,却在出了嘉峪关以后,所有追踪你的人忽然都不见了吗?”

乐天龙的确曾经感到奇怪,但他总是以为是自己躲藏得好而已。

那个魁梧老者继续道:“从嘉峪关到五门峡短短的二百余里路,黑马寨、天池双怪、陵川剑侠、笑佛天玄和尚和洛阳七剑,一共是五起三十二人,都被我们截下了。”

乐天龙无话可说,因为那老者说的人都曾经追杀过他。那个魁梧老者诡异地笑了笑道:“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帮你去杀那些人吗?”不等乐天龙回答,他已先说了出来:“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能通过你来找到这个宝藏。”

乐天龙冷冷地道:“也好,让我先找出埋下的金银珠宝,然后你们可以顺手牵羊地抢走……”

那两个老者同时哈哈大笑,“嗯,差点忘了告诉你,老夫复姓令狐,单名一个正字。”

乐天龙脸色一变,看着另一个老者道:“你姓罗还是姓朱?”

身后传来了冷冷的声音:“老夫是罗四海,咱们正是‘祁连三鹫’!”

乐天龙大吃一惊,正想向侧跃开时已是慢了一步,只觉背心一阵剧痛,一柄长剑已从他的背心刺入,直透胸口穿了出来。

不知从何处又窜出一位老者,冷冷地道:“老夫朱侠。”

令狐正环顾四面洞壁,摸索了好一会儿仍没发现什么。罗四海也试着敲打地面,地下却是坚硬的岩石。令狐正看了洞壁上插着的三柄飞刀,两道眼眉微微皱起,向罗四海和朱侠道:“老二、老三,你们搜一搜姓乐小子的身,取出那张藏宝图再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蛛丝马迹。”

两人应了一声便走到乐天龙身旁蹲下来,朱侠取出了那张藏宝图看了又看,再交给了罗四海,罗四海也看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看出什么。两人正想将那张藏宝图交给令狐正,却听得“嗖嗖嗖嗖”四声破空之声,罗四海和朱侠哼也没哼一声便气绝身亡。

正当令狐正兴奋之极时,忽然一些江湖传说在脑际闪过:有十二人在山西寻得宝藏宝箱,却被宝箱射出的短箭杀光,结果宝箱内的金银珠宝让一个路过的小樵夫得了;四十多人在湖广交界寻得前朝末帝的宝藏,却被涂上的剧毒弄得相互啮咬,疯癫神丧,其他寻宝客只得将宝藏焚毁;还有很多宝藏机关的传说……

令狐正看着那个铁箱想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应该小心点,免得辛苦了一场却要命丧荒山。令狐正退了几步,扬手使劲向铁箱射出了三柄飞刀,“叮叮叮”三响,飞刀射在铁箱的盖子上,铁箱盖子“吱”地一声被飞刀的劲力揭起了,令狐正也乘机倒退出去,侧身躲在破墙之后,竟不敢抬头张望。过了好一会儿,洞内并没有什么异样声响,令狐正才一步步地走近铁箱。

铁箱似乎没有机关!

令狐正并没有放松戒备,却见箱中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只很精致的木盒子,令狐正微有失望,心里想道:“一定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于是便用飞刀轻轻地挑起了小木盒的盖子,盒子里只有一张羊皮笺。

令狐正喃喃地道:“难道是另一张藏宝图?”

令狐正用飞刀轻轻挑起那张羊皮笺,走到大洞的光亮处细细阅读,却是愈看愈怒,脸色大变,到后来忍不住大吼一声将羊皮笺掷于地上,在狂笑声中冲出山洞,走得不知所踪。

原来羊皮笺上是这样写着:

贤兄:

你我各藏一物并相约比试寻宝之戏,若你先得此笺则小弟甘拜下风,请携此笺到洛阳小弟之居处来,以共同享用美味酒宴。

愚弟聂宏仁敬上

篇2:中国民间民间传说故事

潘亮是一个镖师,此次他送的镖,是朝廷将军程廉卫临终所托。程廉卫感念少林寺教授自己武艺,特意定制了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像,赠送给少林寺以图报恩。

玉佛就在背上的包袱里,这一路上,潘亮都感到自己的身后隐隐约约有不少江湖人士跟着,看来这趟镖真是凶多吉少。

这天,潘亮骑马来到一处偏僻小道,突然,前方出现了四个人,正是江湖上臭名远扬的“黄河四狼”:九爪狼李闵、快刀狼孙真、红眼狼徐路和独眼狼高大超。黄河四狼神秘地出现在眼前,潘亮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他在马上一抱拳,说:“借光,请四位让个道。”九爪狼李闵说道:“只要你把玉佛留下,我兄弟四人立马让道,绝不为难你。”潘亮正色道:“玉佛是客人所托重镖,人在镖在!”

李闵阴笑着说:“程大将军送出的玉佛,必是价值连城。你不把玉佛留下,那就把小命留下!”说话间,黄河四狼举着刀剑跃到了马前,潘亮在马上拔剑相迎。一阵激烈的兵器碰撞声之后,潘亮被逼下了马,背上的包袱也被李闵一剑挑断,滚落于地。

李闵冲过去撕开包袱,露出了里面的玉佛。这一看,黄河四狼惊呆了:玉佛高不过二尺,浑身近似透明,里面不可能藏物,玉质普通,一看就不值钱。李闵发出了一声怪笑:“我就说送什么狗屁玉佛,这下清楚了,你押的镖其实是《武经》吧!交出来!”

“我看你们办不到—”突然一声喝叫,一个人影如大鸟般掠到。潘亮定睛一看,来者是个中年人,他出手敏捷,不过几招,就将黄河四狼一一击退。

潘亮冲中年人一抱拳:“多谢大侠解围,敢问大侠尊姓大名,日后还好相报。”中年人淡淡地回道:“雷一浩。”潘亮问道:“可是江湖上人称金翅大鹏的雷一浩?”

雷一浩点点头,走到一边,捡起地上的玉佛仔细察看一番,说:“差点就让这四个歹人抢去了,还你吧!”潘亮接过玉佛,仍旧用那块布把玉佛包了,捆到背上。

雷一浩说:“天已落黑,你不妨到前面客栈休息一晚,明早再走,也省得那些护送你的朋友摸黑赶路。”潘亮一听此言,赶紧往后看去,果然,有些人影躲在树后、藏在草里,他知道那正是一路上尾随自己的江湖人士。

潘亮随雷一浩来到客栈,要了两间上房。吃过晚饭,潘亮在屋里想,这个雷一浩的用意何在?到底是真的保护我,还是另有所图?一会儿,雷一浩晃了进来,说:“也不知九爪狼说的《武经》是否真有其事?”潘亮没吭声,雷一浩继续说道:“江湖上传说当年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并不是五千言,而是八千言,后三千言乃是至高武功秘籍《武经》,谁能得到,谁就能称霸武林。”潘亮说:“我也听人这么讲过。”雷一浩信誓旦旦地说:“我若得到《武经》,定能一统江湖,结束各派纷争,还江湖一个宁静,不知潘兄可否帮我?”

潘亮惊愕道:“怎么,你也相信《武经》在我手里?可我真没有啊!”雷一浩摇了摇头,没再说话,回房睡觉去了。

子夜时分,潘亮似乎听到了打斗声,蓦地惊醒,发现包袱不见了。他赶紧抓起剑,从窗口跃上了屋顶。屋顶上,雷一浩正和一个瘦猴样的人打得热闹,包袱孤零零地放在屋脊上。潘亮大喝道:“何人大胆,竟敢盗我玉佛?”雷一浩一边和对手过招,一边说道:“我面前这位就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妙手神偷空空儿,他是来盗玉佛的。”

潘亮冲过来,挥剑直刺空空儿。空空儿见情势不妙,不敢恋战,身子往后一纵,立马消失在夜色里。潘亮赶紧拿起包袱察看,玉佛还在里面。一抬头,他见夜色里,远远近近的屋顶上似乎立着不少人,他知道肯定又是那些尾随自己的江湖人士。

潘亮背着玉佛包袱回到房间,雷一浩跟进来,说道:“我知道玉佛就是个幌子,送《武经》去少林寺才是你的真正目的。我跟他们一样,也想得到《武经》。”潘亮笑了,说:“原来你屡次帮我,只是怕别人抢走《武经》,可惜我真的没有。”“不,你有。”雷一浩忽地出手,一把扣住了潘亮的右手腕,“就在你的贴身内衣里。”潘亮左手一按自己的胸脯,说:“你想怎样?就算我有,我也毁了它,你照样得不到。放手—”雷一浩“嘿嘿”笑道:“你交出《武经》,我就放手,免得夜长梦多,一拨又一拨的人前来找你麻烦。”

话刚说完,从窗外飞进几个黑影,雷一浩定睛一看,傻眼了,来的居然全是武林一等一的高手,有生铁佛董七、云中雁郭笑言、追风无敌韩越,还有几个女侠。

生铁佛董七把手中的拂尘冲雷一浩轻轻一拂,一股暗劲冲来,雷一浩不由松开了紧扣潘亮的手。董七说:“雷一浩,难道你一个人想独吞《武经》?我们跟了他一路,到头来这香饽饽可不能让你夺了去。”雷一浩知道自己没有胜算,索性不说话了。屋里人都不说话,眼光如刀般盯住了潘亮。到了这时,潘亮无奈地说道:“好吧,《武经》在我这里。不过,你们若想得到它,除非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潘亮说:“你们负责把我送到少林寺,让我把玉佛交到方丈手里,到了那时,我一定拱手交出《武经》,否则我就毁了它。”

生铁佛董七走到桌前,端起玉佛细细察看,雷一浩说:“不用看了,我已看了好几遍,就是一块劣质的玉,《武经》不在里面。”几个人互怀敌意地嘀咕了几句,终于同意护送潘亮去少林寺。

至此,这一路上有了八九个武林高手的护送,潘亮顺利到了少林寺门口,他从贴身内衣里掏出一本发黄的书,说:“这就是《武经》,我交给谁?”

“交给我,交给我—”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几双手同时伸了出来,潘亮把书往空中一抛,头也不回地走向少林寺大门。书在空中展开,封皮上“武经”两个字格外醒目,霎时,一片刀剑交击声响了起来……

少林寺方丈室内,玉佛端端正正地被供在桌上,潘亮对着方丈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说:“幸好不辱使命,玉佛送到,请方丈过目。”

方丈仔细审视过玉佛,不由摇了摇头,这玉佛完全是个劣质品。就在这时,只见潘亮拿起一把榔头,重重地砸在了玉佛的头顶上。佛头碎了,“哗啦”一声,玉佛碎了,不过,碎的只是一层外皮,就像是蟒蛇蜕皮那样,刹那间,现出一尊全新的玉佛!

潘亮舒了口气,说:“程将军临终之前告诉我,这尊玉佛采用了包玉术,就是在真正的释迦牟尼玉佛像外,包了一块质地一般的玉皮,再重新雕琢另一个佛像,就好像给人蒙了一层人皮面具一般。”

方丈看得目瞪口呆,他轻轻地摩挲着玉佛,说:“阿弥陀佛,这可是真正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

潘亮喜滋滋地说道:“对,这尊玉佛价值非凡,它就是我这趟镖里的暗镖。”方丈问:“外面那些武林高手又是咋回事?”

篇3:民间动物故事摭谈

一、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考察途径

由于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无数的民间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古代文人有意或无意的采撷与记录,散见于经、史、子、集中,并且与其他文类融为一体,以神话、寓言、传说、志怪、笔记、传奇、变文、话本、民歌等不同面貌流传后世。根据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的统计,先秦时期有关动物故事的记载只有五则,自先秦至清代,共辑录动物故事103则,这与其他文学类型比起来,实在是霄壤之别。但这绝不是民间动物故事真实存在的事实,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考察中国古代民间动物故事的重要途径,就是现在尚存于民间大众口耳之际的民间文学,从这一途径,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动物故事异常斑斓丰富的存在。

二、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变异及分类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在传诵过程中,因为流传地区不同,习俗不同,甚至讲述人不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变,这些故事基本框架相同,但具体情节上又有细小的差异。

在分类上,谭达先在《中国动物故事研究》中将动物故事分成三类:解释型的、寓意型的、解释兼含寓意型的。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根据德国学者艾伯华的理论将动物故事分成两类: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后者的分类,更为明晰、简便。

按照刘守华的分法,我们先来看看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这种故事常见的类型有猫和老鼠,狐狸挑拨是非,让咬住自己的动物说话,用尾巴钓鱼上大当,鸟借羽毛不肯还,小昆虫击败大动物等。比如,吉林的《麻雀的故事》:麻雀看到雀鹰,先喊“齐下手”,接着就“各顾各”,最后雀鹰走了,麻雀又喊“查查少谁”。因为麻雀不齐心,至今雀鹰仍能抓到麻雀吃。

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有老虎求医并报恩、义犬救护幼儿、懂鸟语的人、猫和狗结仇、动物报恩、老虎外婆、怕漏等。这类故事以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情节,或者是动物与人为善、扶助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人类造成危害。当然,也有忘恩负义的人,在人兽对比中更具有揭露和批判意义。比如,《宝船》的故事,主人公坐宝船避难,途中救了大蛇、蚂蚁、蜜蜂和一个人,结果被救的人反而骗走宝船,陷害主人公,大蛇、蚂蚁河蜜蜂报恩,主人公过上幸福生活,忘恩负义的人得到惩罚。这种故事富于象征意义,以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民间动物故事一般篇幅短小、结构单纯,语言质朴活泼、幽默生动,动物形象常常是比较紧密地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体态结合在一起,多以拟人形象出现,具有类型化倾向,狼、豹子、鹰、狮子等多为凶残者、强暴者和蛮横者的典型,兔子、羊、鹿、喜鹊、萤火虫、小青蛙、蟋蟀、小蜜蜂、松鼠等多为善良者和被残害者的典型。凶残者也往往是愚蠢、无能的代表,成为被讽刺、被嘲笑的对象。如下面这则《骗老虎》:

都中用大话熏人,谓之嗙。东城有一大嗙,西城有一小嗙。这一日,小嗙找大嗙,而难之曰:“你名大嗙,你能嗙得动老虎,我拜你为师。”大嗙说:“这有何难。你不信,我们立刻找老虎去。”二人同如深山,来寻虎穴。小嗙说:“此处乃虎豹出没之地,你在此等虎,我上山看你如何嗙法。”

大嗙即倚山靠树而坐,忽见一只猛虎咆哮而来。大嗙忙回手拔小柳树一棵,说大话嗙之曰:“我刚才吃了一只豹,没吃饱,又找补了一只虎,肉老塞了我的牙。”用柳树剔牙之状。老虎一听,回头就跑,逃回洞中。遇一猴子,老虎说:“好厉害的人!吃了一虎一豹,在那里拿柳树剔牙,我如何敢吃他,还怕他要吃我!”猴子说:“你也太胆小了,我要同你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老虎说:“,我不放心,你要同去,必须把你栓在我背上。”猴子应允。老虎把猴子栓好,套在背上。

猴子骑在老虎背上,来至大嗙前。大嗙一见,高声大骂说:“好一个撒谎的猴儿崽子!昨日我捉住你,要当点心吃,你再三哀求,许下今日一早送虎二只,豹二只,供我早膳……

老虎逃至洞中,喘息良久,回头来找猴子,但见绳子上栓者一个猴头。老虎大惊,说:“幸亏我跑得快,饶这样,还把猴子下截儿留下了!”

这则动物故事用完全的口语化叙述,文字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人的机智、老虎的愚蠢轻信和猴子的自作聪明,全文情节紧凑,起伏有致,令人充满悬念和期待的同时又心情愉快,而结尾老虎的话更平添了故事的诙谐风格,令人捧腹。这种类型的故事具有深远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流传,如西藏地区有《青蛙和老虎》,宁夏地区有《害人如害己》,都是此类故事的异文。

我们在阅读民间动物故事时,要注意到这些故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念与该故事流传的地区、民族、传统习俗等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比如,猫头鹰,北方中原文化地区对它普遍存有恶感,以之为反面形象,而纳西族中则流传着同情猫头鹰,为之鸣不平的《猫头鹰的话》还要看到,不同地区的人民都多以自己熟悉的动物来讲述动物故事,如中原文化地区的动物故事主人公以家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也以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虎、狼等多见。而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纳西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动物故事中,野生动物的出现几率就大大增加,如大象、野牛、锦鸡、老鹰、杜鹃等,从动物故事主人公的差异中也可窥见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

三、中国民间动物故事对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启发

民间动物故事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别的艺术种类的不少为成年人而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易于被他们所理解。可是,动物故事却成了教育儿童,并最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和传播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对于他们来说,起了培养品德、增长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知识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使他们感到亲切有味,得到艺术美感的享受。今天,尽管产生动物故事的时代已是过去了,可是,古代优秀故事充分表现了过去劳动人民的创作天才和智慧,仍然为今天的儿童所理解和爱好,既是古典的,也是新颖的。可以说,这是一宗优秀的儿童口头文学遗产。”正是有了动物故事这样的民间文学存在,才使得儿童文学极度匮乏的古代有了适合少年儿童的文学品类,符合了他们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给他们以丰厚的精神滋养。直到今天,优秀的民间动物故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又被赋予新的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如《老鼠嫁女》改编成动画,《老虎外婆》《漏》改编成图画书等,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这也给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90.

[2][清]小石道人纂辑.粲然叟参订.《嘻谈录》续录卷上.

[3]谭达先.中国动物故事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5.

篇4: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素描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古代又称牢山、劳山、鳌山等,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嶗山又被称之为“近海名山”,自古就有“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的说法。

崂山是我国道教四大发源地之一,又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地,被誉为“天下第二丛林”。据历史记载:鼎盛时期,山上山下曾建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

崂山民间故事的总蕴藏量极为丰富,以数量巨大、内容保存整理完善、故事情节脍炙人口及“集团”化等优势,跻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尽显其古老民间智慧的恒远魅力。

崂山的来历

据《崂山的来历》这个风物故事记载,崂山此名是因居住在崂山海边的一对勇斗东海大鳌鱼的兄妹而来,初曰鳌山,后因文人墨客行文作赋于此,几经演绎终成“崂山”。

石老人的传说

“石老人”是一块坐落在崂山西侧浅海中的大石头,因其形状活像一个老人高高屹立于海边而得名。当地渔民们按照它的形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苦难遭遇,对它展开了丰富想象,并进行了诸多口头文学创作。其中,最为古老的一个传说是:开天辟地不久,有个老神仙,使一根长长的麻杆当扁担,用两根头发做绳,挑着两个石头人过海。当他来到海边时,碰上一个在海边打蛎子的老妇人,那老妇人一见,便惊奇的大叫道:“啊呀呀,您老人家使这麻杆、头发挑这么重的石头,不怕压断吗?”话音刚落,只听“叭咯”一声,那麻杆扁担,头发绳子一齐断裂,石头人落入海中,露出半截身子,后人因石头的模样和神韵颇似一位沧桑老人,故取名为“石老人”。在民间,《石老人》的传说还有众多版本,每个传说,都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石老人鲜活的生命,将原本的石头,变成了“活”的石老人。同时也在这些传说里寄寓了崂山人对大自然对世界的美好希冀。

西荫氏找桑蚕

相传西荫氏是黄帝的妻子,为了给人们找到能纺纱、织布、做衣御寒的原料,她不远千里,从黄山老家,一路寻至东海。正在西荫氏为找不到材料一筹莫展时,从远方飞来一只大鹏鸟落在她身边,引领她飞越东海,来到蓬莱仙岛,取回了桑种、蚕子。从此,人世间便有了桑、蚕。西荫氏传授给人们抽丝、织绸、裁缝衣裳的技能……她那为民造福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在崂山人中流传着,一直延续到现在。故事不断地启迪着后人:多做好事,莫问前程!

徐福岛

“徐福岛”是崂山脚下近海的一个小岛。据《徐福岛的传说》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派徐福带上众多童男童女从崂山登船出发,踏上了寻丹之旅。徐福出海一去不返,秦始皇也未达到长生不老的奢愿,但徐福出海寻药的故事,却在崂山人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开来。浩浩汤汤的船队出发的“徐福岛”因此得名。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徐福出海远征寻丹觅药的史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据可考,但徐福岛却因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余韵引得后人纷至沓来遥寄怀古幽情。

李白巧得相公砚

此传说记叙了大诗人李白,成名之前来崂山游玩时的一段奇遇:李白游至崂山,住在北九水上头的一个草庵中。夜里独自在灯下饮酒作诗,忽听屋门开启,从外头走进一个书生打扮的人。那书生走到李白身边,向他施了一个礼,便向李白要酒喝。于是,二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对起来,相当投缘遂成知己,此后书生经常至此草庵寻访。一天夜里,那书生姗姗来迟,整晚郁结于心,愁眉不展空余长吁短叹。天明临走时,书生从怀里掏出一块血红色的石头,洒着泪递给李白道:“李兄,吾乃这山头上的相公石化身。只因今日山下有人要上山来掏吾心,拿进京去献给皇上捞取功名,吾不甘为此小人所取之,故留与兄台留作纪念。望太白兄把它琢磨成一方砚台伴随着吾兄行文作诗吧!”说完,撤身而去。

篇5:中国传说故事精选民间故事

二郎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来到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可见天堂不是女人的天堂,否则咋有那么多仙女前赴后继来到人间,出名的的就有这位、七仙女、织女,还有后来的华山圣母,也就是二郎的妹子,可没见有一位男天神下凡与凡间女子结合的。)玉帝御妹为杨书生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的二郎就是杨戬。三妹是华山三圣母。

劈山救母

传说玉帝知道妹子私自下凡十分震怒,便将妹妹压在了桃山之下受苦。杨戬自幼便本领不凡,但后来师承为谁已经不可考。他额上的天眼又是如何来的也不得而知了,但据一笑所知,在中国所有的神鬼妖魔里,三只眼的只有两位,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马王爷,即华光大帝,也叫马天君。孙悟空做弼马温时,马天君是他的上司。)待杨戬长到十七岁,已经是勇无可挡,曾经在二郎山中干掉了八个危害人间的妖怪,这就是“力诛八怪”的由来。于是他持了一把开山斧,力劈桃山,救出了被压在山下受难的母亲。

玉帝发难

母子相逢自是欢喜无限,但不幸的是,御妹因在山下压得太久,十几年不见阳光,于是二郎将母亲放在山上晒太阳。这时,玉帝闻听二郎劈山,恼怒非常,为了消除自家的耻辱,便放出九个太阳上天,将妹妹活活晒死在山上。(正统神话中玉帝没有派十个太阳把自己妹妹活活晒死)

二郎担山

二郎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个擒住却无处放,便分别掀起两座大山,将捉住的太阳压住,再看天上乱窜的七个日头,便抄起一副扁担担了七座大山继续追赶太阳,这就是“二郎担山”的传说。就这样,只剩下最后一个太阳在飞跑,越过西海躲了起来,二郎神在海边被西海龙王的三公主拦下,因为二郎神一路担山追日过西海,导致西海翻了天,在三公主的劝说下才放弃追日,后与三公主成亲。

下界受香火

因为母亲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玉帝舅舅,玉帝也自知理亏,便封他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二郎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篇6: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

古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位女子,长得很漂亮,她是卫国国君最宠爱的妃子。根据卫国的法律,无论是谁,如果没有得到允许而乘坐国君的马车,就要处以斩去双脚的刑罚。有一次,这位王妃的母亲患了重病,有人在半夜里赶来把消息告诉了她。于是她就乘坐国君的马车,赶去看望母亲。事后,国君不仅没有惩罚她,而且还夸奖了她几句。“她是多么有孝心啊!”他说,“她为了母亲,甚至冒了砍掉双脚的危险。”

后来又有一天,她正和国君在花园里嬉戏。他拿了一只桃子吃,吃到一半觉得这只桃子特别甜,于是就把它让给了国君吃。国君说:“她是多么爱我啊,愿意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

但是,这位王妃的美貌渐渐消逝,国君就开始冷淡她了。

篇7: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

黄道婆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篇8:“求好运”民间故事教学

(限于篇幅,第一篇《寻找太阳的头发》略。)

范丹问佛

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没有。他便前往西天去问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

旅途中,一个员外托他问,为啥女儿18岁了还不 会讲话;半路上又碰到一个庙里的土地公公,托他问问,为什么自己多年勤恳做事,且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问,为啥自己修炼多年不能升天成龙。范丹都答应他们一定代问。范丹走到西天,见到佛祖,可是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

范丹一听很为难:问自己的事吧,别人托问的事都答应了,咋能不守信用?问别人的事吧,自己受苦受累为的啥呢?他想了又想,下了决心:不能不守信用,任凭自己的事不问,也要问问别人的事。他对佛爷说:“我问别人的事。”

佛爷点点头。范丹就问了:“员外家的女儿都18岁了,为什么还不会说话?”

“那是她还没有遇到她中意的。要是遇到了,她就会开口说话了。”

范丹记下了。他又问:“小庙里的土地公公这么多年做事,为什么还升不了城隍爷?”

“他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当然升不了官。”

范丹又记下了。他再问:“大河里的乌龟辛苦了500年了,怎么还不成龙?”

“他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不为别人办事,当然不能成龙。”

范丹问清了别人 托他的事,谢过了佛爷,便往回走。

来到河边,正在等他的大龟说 :“我托你 问的事问 了吧?”

“问了。”

“我为啥不能成龙?”

“佛爷说你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为别人办不了大事,不能成龙。”

大龟点点头,忙把范丹驮过了河。它一张嘴,把三颗宝珠吐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大龟马上变成一条龙,飞上了天。

范丹走到土地庙里,土地公公问:“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吧?”

“问了。”

“我为啥 不能当上 城隍爷?”

“佛爷说,你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

土地公公把埋在地里的金子和银子都挖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吧!”说罢,土地公公就当上了城隍爷。

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员外和他的哑巴女儿正在村口等他。离老远,哑巴女儿就望见了范丹,大声说:“爹!他回来了!”

老头儿见了范丹说:“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吗?”

“问了。”范丹说,“佛爷说,她见了自己的丈夫就会说话了。”

“她刚才看见你就会说话了。那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

“可我是个要饭的花子,不配做你的女婿。”

“你有志气,诚实可靠。我一定要把女儿许配给你!”说着,就拉着范丹往家走,“今天是个好日子,你俩成亲吧!”

范丹推辞不过,和员外的女儿成了亲。

《柳毅传书》故事大意

李朝威(唐朝)

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词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 他人 ,后二人终 成眷属。

选文缘由

有一次, 无意中从街头书报亭翻阅了一本少了封面和书目的旧书,看到一个吸引我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趣、好玩,富有想象而又令人感动。回家后,我赶快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叫《范丹问佛》。进一步查阅发现,它属于民间故事“求好运”类型中的其中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编纂民间文学过程中集成所得新资料,总量已达210余篇,这是一个覆盖了神州大地的巨大故事圈。它在各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实际影响,完全可以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的四大传说相媲美。这类故事尽管讲述的方法不同,表达上也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讲的“求好运”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明、温暖与正义。这说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待、祈求是一致的,难怪市面上各种“求好运”的画、“求好运”的歌那么走红,如此畅销。我决定要把它带进课堂,介绍给孩子们。

课堂无疑是追求教学价值的,那么,“求好运”故事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伦理的、文学的、社会的、人性的、文化的、哲学的。我以为,面对小学生开展民间故事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把握其娱乐价值、道德价值和叙事价值。

首先是娱乐价值。恩格斯曾经说过:“民间故事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夜晚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归来的时候,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使他恢复精神,忘掉繁重的劳动,使他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孩子阅读民间故事,首要的是感受故事的诗意、浪漫,享受故事带给他们的有趣、好玩。我所选择的三个故事,都是极富幻想、颇具幽默色彩的。在这些游戏化的故事里,只要心存善良,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好运连连。孩子们学了这一类故事后,完全可能在某一天的放学后,或在夏天绿荫之下,或在冬季火炉边上,三人一群,五个一伙边讲边笑。长期浸润在这样乐观开朗的故事场里,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忘掉学习的枯燥乏味,考试的苦闷烦忧。

其次是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同圣经一样培养他人的道德感”。“求好运”故事的突出特征是表现了主人公积极进取、奋力向命运抗争以及先人后己、助人助己的道德品质。故事的主人公清一色地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可能代代贫穷,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要饭的,在权贵眼里,他们是一文不值的“穷八代”“穷九代”或“穷十代”。但他们往往乐观开朗、蔑视权贵,他们要推翻和颠覆这个富人遮天的世界。正如《寻找太阳的头发》里的小孩对土官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好嘞,我就拿三根太阳的头发来给你!”这类故事,不论故事情节是“问事”还是“寻宝”,最终都是为了颠覆权威,寻求幸福,改变贫困的命运。

当然,作为语言教学的载体,“求好运”无疑具有优质的语言教学价值。这类故事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叙事模式,这无疑是我想把它搬进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故事以“三问”“三答”为主干情节,按“三迭式”的传统结构来开展叙述。这种叙事方法,非常符合儿童语言学习心理,因为它对应了儿童潜在的叙事智能。在“一次太浅,二次不深,三次刚好”的反复叙述中,孩子们会将主要人物形象、核心事件要素烂熟于心。

备课构思

将民间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引入课堂,往往有两种教法。第一种偏向语言教法,利用故事教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篇、语逻修常。在这里,故事是凭借,不是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种是侧重于文学教法,注重故事对人的形象感染、精神熏陶、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这种教法主张学生以品味、体验的态度来学习故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深受学生欢迎。

我以为,只有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学特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民间故事的审美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立足故事,尊重故事,提升故事,努力体现故事的审美性、体验性和艺术性。

找故事。民间故事,作为文化之源,从它诞生之始,就和其他民间文艺、民间文化保持着十分和睦的“外交“关系。好多人接触民间故事,最初可能不是故事文本,而是诸如民间绘画、民间歌舞甚至民间节庆活动等等。我在设计“求好运”故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努力把学生带到故事的世界里。

在教学第三个“求好运”故事《柳毅传书》时,我改变了单一的文本阅读的方法,为学生演唱了越剧《柳毅传书》的“借花献佛敬一杯”。通过戏曲演唱,既丰富了故事的呈现形式,又让课堂始终充盈着浓浓的民间风味。

讲故事。民间故事的教学形式当然很多,但我以为,依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引入丰富的民间艺术手法,还原民间故事存在于多种艺术样态,可以极大地提升民间故事教学的“民间量”。

在民间故事文本的众多特点中,我觉得口头性是区别于作家故事最大的特点。虽然现今我们读到的许多民间故事,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最本真的故事形态,充其量只是“最初“的标本。因而,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重回当初、还原当初,用讲故事法,去触摸故事,体悟故事。

在“求好运”故事教学中,我以“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 的”,“只有会 讲故事,才是真正掌握了故事”等民间俗语,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在你讲我听的过程中,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共同经历了神奇而美好的生命之旅。记住了故事,积累了语言,开启了智慧,丰富了情感,受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德教化。

编故事。编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形式,除了能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外,更主要在于民间语言的活学活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在民间故事《范丹问佛》教学中,我通过“请你代范丹回答三人所托”为手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倾注自己的情感,利用原故事的表现形式,现编现讲。

说方言。民间故事另一个十分显明的特点,就是方言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是在方言中孕育、出生、长大的,方言是民间故事的“脐带”。对于在普通话中长大的当下孩子,方言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甚至觉得方言的“土俗”有失学生“文雅”的身份。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要努力体现方言的珍贵与高雅,唤醒孩子们的方言意识。通过猜家乡特产、送家乡歌谣等形式,用方言讲故事等激活孩子们潜在的方言意识。

课例呈现

一、借用已知故事,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情趣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这类故事叫民间故事。大家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

师:(出示图)这是一个藏在碟子里的民间故事,故事名字叫———

生:《八仙过海》。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影片,这个民间故事叫什么?

生:《牛郎织女》。

师:下面这个故事,要用耳朵听了。(师演唱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学习 《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初步感知“求好运”故事

师:民间故事有趣好玩,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几个。先请大家拿出红色故事纸,这个民间故事的名字叫《寻找太阳的头发》。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1.学生自由读故事。

2.交流故事内容。

师:有些故事,虽然第一次读到,但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

生:面熟,和《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

师: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似吗?

生1:两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小伙子去找头发,都帮别人问事。

师:是啊,两个故事中的小伙子都积极开朗,乐于助人。你关注故事人物,真会读故事。

生2:他找到了太阳的头发,得到了幸福。

师:是啊,正所谓“助人助己,善有善报”。除了人物,还有别的相似吗?

生3:故事情节相似,都有三个问题,后来都找到了答案。

师:是啊,这三个问题太重要了。它像一根长线一样,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成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3.讲故事。

(1)用普通话讲故事。

师:才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么多。但老百姓说,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只有会讲故事,才可以说真正记住了故事。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

(两位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讲故事。师给予讲故事方法指导,并给予评价:你讲得自然流畅,绘声绘色;你的故事起步价至少是两罐银子;你的故事感情真挚,字正腔圆,讲得栩栩如生,我们就奖你三根太阳的金发。)

(2)用方言讲故事梗概。

师:老百姓讲故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生:方言。)没错,方言是我们最正宗的母语。在方言里,讲话最自然,感情最亲切。

师:谁能自豪地用你们家乡的方言,给我和下面听课的老师讲一讲《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时间关系,只讲故事的大概内容。(出示故事梗概)你可以看着大屏幕的内容讲。

(一生用方言讲故事)

师: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方言故事。

三、学习《范丹问佛》,通过续编,强化“求好运”故事基本模式

师:读完了《寻找太阳的头发》,我们都会觉得,主人公是贫穷的,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交上了好运。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范丹问佛》。

1.读题、解题。

2.交流大意。

师:这个故事比较长,我提供给大家一个“长文短读”的方法:根据题目来揣摩故事大意。比如这个故事题目叫《范丹问佛》,我们就可以提:范丹问了几个问题?佛爷是怎样回答的?

生:问了三个问题,佛爷也回答了三个。

师:请说说佛爷的答案是什么。

3.学生续编。(略)

4.课堂交流。

师:现在范丹知道了三个问题的答案,接下来,范丹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先告诉大乌龟,把身上带的珠宝送人家。大乌龟就成龙了。

师:珠宝给谁了呢?

生1:给范丹,因为是范丹帮助了他,所以他要感谢范丹。

师:有道理,按照这样的说法,继续说第二个问题。

生2:土地公公把金子银子挖出来送给了范丹,就当上了城隍爷。

生3:哑巴女儿嫁给了范丹,就会说话了。

师:你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富有爱心,真会编故事,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原文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文本)

师:范丹问了三个问题(三个托问,三次代问,三个解答),在一个故事里,某个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这种写法叫反复。(板书:反复)反复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那么,反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生:不一定。)是的,一般不超过三次,你读到过有三次反复的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

师:读完了故事,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爽!为范丹的乐于助人,最终也帮助了自己。

四、欣赏越剧 《柳毅传书》,拓展“求好运”表达形式

师:路见困难,仗义助人,助人助己,人好我好,这种美好的生活愿景成为民间艺术重要的表达内容。我们浙江有个剧种叫越剧,越剧中有一出名戏叫《柳毅传书》,就讲了一个生动感 人、充满浪 漫主义色彩的幸运故事。(课件展示文本)

师:我们来听这一段越剧吧。(教师演唱:借花献佛敬一杯,传书非为把婚配,施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违……)

五、回顾三个故事,概括“求好运”故事类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故事。你们发现这三个故事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都有三个问题。

生:都是替人家问问题,自己的都没问。

师:主人公还说到做到,一一代劳,成人之美,让别人梦想成真。那么,他自己有收获吗?

生;他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交上了好运。

师:没错。这类故事就叫“求好运”。(板书“求好运”)故事,一般有这样三个情节:(板书)去问命运,代人问难,受人馈赠。这是全世界共同性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有多少呢?我们问问百度(出示:搜索相关词条约5130)。多不多?你们看到过哪些?

师:猜想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编那么多好运故事?

生:不相信命中注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生:人人向往好日子。明天会更好!

生: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小结学习内容,拓展“求好运”故事文化视野

(播放歌曲:《好运来》)

师:向往好运,期待好运,追求好运,是人类共同的内心愿望。你这样,我这样;古人这样,今人这样;中国人这样,外国人也这样。人类不绝,好运不断。下课!

教学评析

游子在外,听到熟悉的乡音,常常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召唤贪玩的自己,抑或是家乡父老星夜里的谈天说地,听着听着会不禁润湿了双眼。

民间故事,就像故乡一声声召唤,从一个个课堂,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声远益清。

何夏寿老师的童话教育,声名远播。那月光下的故事会,火炉边的摇篮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坎儿里。何老师曾经说,民间故事课貌似拓展,实际是“回家”。

是啊,我们不妨想一想,语文也好,文学也罢,它的最初生命源头到底在哪里?对于教育,我们常说,担心的不是走得太快,而是忘了回家的路。“不忘”的唯一途径就是“拾起”“找回”,那么也就可以说,何老师的这堂民间故事教学课,就如一声轻轻的召唤,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一束束敏感的故乡神经、思乡情丝,牵动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一、民间故事课就应该有“民间味 ”(对民间文 化的关怀)

一堂优质课,总能探寻到多维的关怀向度。关怀向度的层级可以 窥见课堂 教学的设计 和实施者 对于语文 、文化、人性、儿童这些词的思考等级。

这节课上,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故事,被何老师巧妙地萃取,并精巧地排序。这里所说的“巧”,具体指的是构思之巧、选材之巧、环节设计之巧。“民间文化”和“语文课堂”两个概念,前者偏重于文艺学范畴,后者属于教育学范畴,看似独立的两大体系,细细推究,却有千丝万缕之血脉相连。语文课堂,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其实融合了一定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谣、节日风俗、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一些相关课文篇章,其实就是民间文化在语文教材上的“落脚”。问题是“落脚”之后,作为教材取舍第一创造者的教师,常常为了讲故事而“讲”,为说风俗而“说”,匆匆而过,蜻蜓点水,根本不会想方设法去让这些民间文学的形态既“落地”又“生根”。

怎么从课程论的角度构思这样的民间文学课堂?何老师选择了“童话型民间故事”为突破口,并精心选择了“求好运”这一主题,从中提炼阅读这种类型故事的技巧和方法。这种巧妙的构思,重新链接了“民间文化”与“语文课堂”两端,为课堂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以主题“求好运”为纲,故事又怎么选?民间故事的数量太多,鱼龙混杂,有些虽有趣但低俗,这就考验一个教师的阅读量和选材力。从何老师选择的《寻找太阳的头发》《范丹问佛》《柳毅传书》三个主要故事中,我们可探究出他选材的艰辛历程:第一个故事要典型和有趣,最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寻找太阳的头发》的故事情节恰巧与《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课堂上孩子们以“熟”读“生”,兴味盎然,选得真好。第二个故事保持典型,要更贴近劳动人民身份,反映的是“善报”的因果,中间的故事情节要更容易续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自然。于是读到了《范丹问佛》的故事,范丹是一个乞丐,问的是佛爷,这是强烈反差,反映百姓的“心声”,似乎还能读出点“民间特色”。第三个故事应略读,朝哪个方向选?戏曲从民间萌芽、壮大,戏曲中的经典《柳毅传书》正是“好心得好运”故事的代表,况且越剧也是何老师的一大特长,正可借此上出别样特色,避免阅读方式的单一。这一番分析,才知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别有洞天”。当然,这三个故事的布局,不能前后颠倒,假设先出《柳毅传书》一环,虽新奇,但太突兀,违背儿童接受心理,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方言讲故事”环节设计。方言,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母亲”、最亲切的“故乡”,作为众多民间文化重要载体,尊重方言,就是尊重自己。既然是“民间故事赏析课”,融入了学生所在地的方言,不就更具“民味”“民情”了吗?(值得推广的做法是,这堂课换一个方言区来试教,完全可以当地方言作为亮点。)这堂美丽的课,以故事赏读为主,融会其他“民间元素”,就是向民间文化的致敬。

从儿童文学课程建构的角度看这个设计,何老师的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用“民间”的力量打开儿童的视野,拓展纯文学童话、纯作家童话的单一道路,并用亲身实践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选材和教学之路,这对于儿童的故事观,不就是从“迷失”“刺激”中的重建吗?

二、让孩子爱上民间故事(对孩子的阅读体验的关怀)

何老师的课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审美的享受,这与何老师个人的才华分不开,但我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些“表”,更重要的 是情感上的“关怀”———儿童情绪体验的呵护。

因为城市文明的肆意推进,当下的孩子对“民间文化”已经产生了距离,有距离就有“陌生感”,怎样在这 堂课上让孩子们先“熟悉”而后“爱上”这类故事,这考验设计者的智慧。于是,我们看到何老师在开课先抛出一个个“老朋友”———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梁祝传奇,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课堂与心灵的距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开心的笑容。“新朋友”怎么消除情感距离?何老师富有智慧地选择了“面熟的 故事”,即情节和已知童话故事相类似的民间故事。何老师问:“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学生马上纷纷举手,“关注主人公”“关注主题”“关注情节”的三处回答 , 显得多么 自然、生动。没有教师巧妙的铺垫,何来如此巧妙的“生成”?

学生的阅读习惯,常图新鲜,模式单一会消融已经激发的兴趣。何老师显然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才有了何老师课堂的别样境界。请看,何老师在《范丹问佛》故事教学环节,使用“故事续编”模式,发挥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研读力,学生的续编精彩纷呈。读故事如果只是“读”,没有学到“读法”,就是一种浅层教学。何老师用四两拨千斤的妙手,引导孩子们悟出了类型化、模式化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故事讲述和创编能力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份自信,犹如可以开满鲜花的土壤,总有一天会充满儿童气息的芬芳。从这种意义上看,何老师的课堂,就是一种以课堂形态存在的儿童教育作品,充满诗意的作品。

何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和情感状态,用儿童本位观观照课堂教学,才有美妙从容的课堂生态。

三、积累民间故事阅读能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怀)

民间故事的阅读价值,是在阅读中寻得民族 (地方)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归依感。民间故事的原生态的故事架构和语言材料,是培养学生母语语感的极佳养料。有人甚至说,未被民间故事浸染的童年,是有缺憾的童年。那么,一节民间故事教学课,究竟可以有多大的阅读启迪功能?何老师的目标,在课堂上看起来似乎很微小,细细一想,其实很远大。

精选三个故事,巧妙安排阅读方法,总体提炼故事模式,感悟类型故事旨趣……这一些设计,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学生学得高兴,是在一种喜闻乐见、通俗有趣的氛围中“懂了”。懂了之后呢?仅此而已吗?从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评鉴,教学任务已然圆满,似别无所求。然透过现象,探究内层,你会发现,何老师这堂课在最后重点关注的是从“如何读”到“如何主题串联读”的方法引领,也就是给学生一颗“读民间故事”的种子,并传授了培育种子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再联想,也可以说,何老师是一步一步地巧妙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向民间故事的“引桥”。因为何老师清楚,尽管民间故事阅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一堂课的时空毕竟有限,“我”的课堂,只是一堂有“示例”意义的课,“我”所要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一份良知、一点方法,“我”所希望的,是众多有这方面课程眼光和文学视野的同行,都能投身于这项美好淳朴的事业,一起用勤勤恳恳又略带孤独的行走,去重新聆听“故乡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行走的意义,就是引着他们把握“民间故事模式化叙事结构”,从而慢慢走到民间故事阅读的“起飞跑道”,开始一场带着乡土、带着诗意、带着顽强、带着真善、带着奇特、带着童趣的飞翔。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说,文学教育的根本,是唤醒人类心灵的灵性,激发人的梦想,让人们在文学化的人物命运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让我们思考:除了那些“高大上”的唐诗宋词,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阅读课程来满足孩子们心灵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辽河油田齐区块开发下一篇:化学药品注册申报资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