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2024-07-09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精选8篇)

篇1: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文章标题: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根据《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现任审计暂行规定》中指出,所谓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或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进行的独立的监督、评价活动,经济责任的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

当负有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成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应坚持以下原则:(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二)结果公开、审用结合;(三)经济责任过错追究、违纪违法必究;(四)奖惩结合、整改结合。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的要求,它的目标之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到干部管理中去。

加强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产生过程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而产生的。最初是为了适应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对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审计。沈阳市于1994年11月颁布了《沈阳市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条例》。1995年1月至1996年5月,该市对300多户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查清了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情况,分清了前后任经营者的经济责任,特别是为企业主管部门考核任用企业领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95年初,外经贸部提出了“一年一小审,届中一中审,离任一大审”的三步审计方法,从而在加强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从1995年开始,山东省菏泽地区在全地区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实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兑现奖惩、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纳入干部监督管理轨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8年6月,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审计署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将组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署的一项新增职能,明确规定下来。1999年5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至此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为一个专门的审计类别。

从以上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发展过程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明确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审计机关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通过相关的经济指标的分析,对其正确客观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最终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

据山东省审计厅厅长左敏在山东省经济责任工作会议上透露,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已对1392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损失浪费、管理不规范等造成的585.752亿元的问题资金。山东省省直部门、单位和省属企业基本做到了领导干部逢离必审,在已被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中,厅局级256名,县处级1420名,乡科级11525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山东有1336名领导干部得到提拔,同时也有871人因此被降职、撤职或免职。2000年以来山东还查出隐瞒、截留、转移收入14.52亿元;账外账、小金库16.02亿元;偷漏税金5.29亿元。通过五年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被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已有83人,另有195人被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68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从以上山东省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制度,在对干部的提拨、任免、奖惩中起着重要作用,比起以往领导干部自我评定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深层次的经济活动中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别计入干部考核和廉政档案制度,已经作为一种考评干部政绩、选拨任用的依据。

在干部选拔任免上,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使廉洁勤政、政绩突出者得到重用,使政绩平庸者受到鞭策,使未过审计关的问题人员被免职调离,使违法违纪者受到惩处;结合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对干部的任中审计,可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重点地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查处,使不了没有问题的干部得以澄清;对离任干部进行审计及审计结果利用,防止离任者一走了之,避免了新官不理旧账。

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开展干部廉洁自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教育干部、提高干部素质上的作用。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充

篇2: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拥护,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就是这些薄弱环节中较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实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时机、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并且不断完善,而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这样才能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廉政建设作贡献

篇3: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供电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来, 供电企业的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 因而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应运而生。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正慢慢地产生和发展着, 二十多年的实践无不说明它发挥的积极作用, 诸如维护财经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以及促进廉政建设等。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是一把双刃剑, 往往在实际的工作中, 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效用性, 没有在供电企业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形同虚设。

二、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存在问题的分析

根据上文所述,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在供电企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供电企业管理和控制自身经济发展和经营效果的主要方式, 通过有效的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财务开支、经营运转等方面的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 确保相关领导者能够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制度执行。

审计成果未能充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若要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效用,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审计制度执行, 同时明确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规范性、监督性。一方面, 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监督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很多不足, 易于被诸多因素所影响, 致使审计结果的不公正。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内部审计结果是由人为操控的, 其结果主要的实施主体是干部管理部门及其各工作人员, 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运用中的部分不透明影响了效果的发挥, 结果报告一般很难影响领导干部个人的管理使用, 当然除少数涉及严重违纪违规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中, 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结果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 不能对其工作起到规范性的作用, 再加上, 整体的审计结果不会公开, 难以直接向社会大众披露审计过程, 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公开性、权威性。

三、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

1.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应向社会大众完全公开

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而言,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深远的作用具体包括,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有助于调整企业经济运行, 加强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与实施,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和效果, 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实际中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有利于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权利运行在“阳光”下,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与结果缺乏认知, 不能发挥自身实际效用, 对经营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判断, 也难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 因此, 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公开性有着知情权, 同时这与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相同。“审而不改, 还不如不审”, 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想要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 审计工作人员、审计过程、纪检必须结合在一起,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是要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清查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而是能够根据查找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调整, 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有利于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 对自身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然而引入监督的好方法就是一种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这把“双刃剑”,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 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 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证据充分和事实确凿以及定性准确,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以较高的审计质量, 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促进其不断提高水平增强专业素质来改进工作, 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果运用工作的开展有序, 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 借鉴了其他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做法。为了制定出统一规范而适宜面向企业员工的文书格式, 经济责任审计改变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的报告形式。一方面是, 坚持客观公平的首要原则。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平, 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公告的根本,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在内容上尽量达到全面完整, 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要涵盖被审计部门基础情况、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和处理情况、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等内容, 同时注意审计结果公告中文字表述的简洁性、突出性, 最好能够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 看得清楚、明白。

2.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1) 首先是审计结果的汇报制度上的变革。为了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 变“阶梯式”为“扁平式”的出现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这种方法一方面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 另一方面也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

(2) 其次是明确审计与财务这两个部门的内在关系。为了进一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解决审计工作的经济来源, 将审计经济费用纳入企业经济预算中, 并尽可能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

(3) 避免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层层过滤。在客观上减少了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影响, 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 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不但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 而且体现了“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

3.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许多审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学会创新性的开展审计工作, 因此,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培训,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能力, 企业经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效用性更高, 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随之得到双重提升。企业应建立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活动, 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还可让审计人员在培训后, 对此次培训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而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在企业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 使其能够适应更多的审计工作要求, 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保持对审计的高度责任心, 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只有保证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 审计工作与纪检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用性。一旦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良行为时, 可将证据交由纪检单位, 使其能够对不良的审计行为进行追究, 对审计人员的责任作出评价, 并给予严格的处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 经济责任审计在供电企业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备完整性但仍有不足, 所以今后在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按照服务、监督、评价的基础原则和工作要求, 根据供电企业实际的情况制定切合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计划, 严格落实上级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同时必须为供电企业今后的经济活动、审计工作等内容作出更大的进步, 并且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朝寿.基层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J].云南电业, 2011, 07:45-46.

篇4: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探索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200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已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职责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近些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情况却不令人满意,相关部门未能很好地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管理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除领导干部违法问题外,一些违规违纪问题难以追究,产生了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与结果运用脱节的现象,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效率与质量,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审计威信。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审计方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许多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对于领导干部的任免大部分都是先任免后审计,有的地方基本上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这不仅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而且也造成了審计机关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要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审计的方式,防止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就目前情况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

2.“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财物交接,并写出任期经济工作及职责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将监督关口前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总量控制原则”,有重点地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并逐步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预算经费数额大的部门与单位,可实行“任中审一次、离任必审”;对预算经费数额较大的政府各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政府驻外及派出机构等,可实行“任中抽审,离任必审”;对预算经费数额较小的政府各部门、民主党派及预算经费较小的群众团体,可实行“任中抽审、离任抽审”。为有利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审计结果的落实,计划安排要做到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逐步扩大任中审计的比重。

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推进审计成果利用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审计机关要对被审计者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评价,向本级政府或组织部门提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这是审计的必经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载体,是党委和政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媒介。 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目的在于:一要便于报告使用者阅读;二要内容符合报告使用者的要求;三提供信息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反映被审计者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及绩效、廉洁自律情况。但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存在主题不够突出、分析缺乏新意、语言不够简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与利用价值。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笔者认为编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审计重点,力求把重要问题说清、说透,不能主次不分、事无巨细地反映。其次,文字力求简明易懂,专业术语要尽量少用或不用,经济指标分析、审计查明事实的叙述、业绩的总结、问题的定性等均应用通俗的语言,切忌绕弯子。然后,审计事实必须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支撑,经济责任界定要准确。最后要把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入口关。因为被审计者一般不经手财政、财务的具体收支事项,对此应经过分析,本着对审计事实负责、对被审计者负责的态度,将与被审计者直接相关的重要事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范畴。

三、规范成果转化机制,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

从利用原则、程序、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责任追究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统一负责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在责任追究方面,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2.通过建章立制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凡领导干部职务调整时审计结果要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依据,没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对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防止出现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督相脱节的现象。

四、加强部门协调,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负责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召集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向审计机关提供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有关情况,对审计移送(建议)的问题作进一步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机关;组织人事机关负责提出年度审计项目的建议名单,向审计机关通报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有关情况,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审计机关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落实整改措施;审计机关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在一些大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中,上级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管辖范围内各区、县(市)的审计力量,并可把一些审计内容分解委托给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查证,下级审计机关也应主动配合。各级审计机关只有做到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形成合力。

五、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公开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报告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向群众公开,可以保证政务公开中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另外,应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

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要做好移交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

3.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不同部门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4.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

审计机关每年将审计结果归纳、总结,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向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报告,从审计结果中分析、把握对干部权力使用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普遍性、多發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用制度堵塞和防止漏洞,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

总之,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方式、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才能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健康的发展。

篇5: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一、影响审计结果利用率的主要表现

(一)审计的实效性不强。主要在一些地方,大多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审计,一些领导已在新部门任职,审计部门按照纪委、组织部门的要求进行例行审计。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已升迁或者平调,不仅领导干部本人不重视,而且被审计单位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尤其是对已升迁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不愿意提供真实情况,文过饰非,并粉饰其成绩。对于平调和已退休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审计质量不高。地方党委、政府希望通过审计后能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审计信息。但由于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方式分离出来,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或者单纯的罗列数据,具体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审计出来的问题以反映单位的问题多,而涉及个人的问题较少,责任不清;审计评价反映经济活动的**、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而反映工作成绩的较多;审计情况定性的反映多,而定量的较少。因而使各级党政部门无法利用或利用的较少。

(三)信息渠道不畅。审计信息不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开通审计渠道,实行“封闭”审计。二是只审计调查了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情况,而没有向纪检、司法、财政等综合部门审计调查有关情况,同时也没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放弃了一些可能掌握的审计信息源,从而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三是审计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落后,审计调查座谈面窄、选择的时机不当,询问的方式、指标设计不科学等。同时,由于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全面,对履职者不感弘扬和肯定,对腐败者不敢揭露,审计评价观点莫棱两可,态度暧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中,主要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审计职能的限制,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审计手段难以查证。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外调的难度加大。在县域经济国有企业基本退出后,而目前主要的是民运经济和个体经济,审计外调中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为由拒绝,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二是对已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就事论事,对一些审计调查事项需要纪检、司法部门及时介入的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使一些案件线索放弃。同时,对一些案件线索没有及时移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使审计出来的问题平平,导致审计结果难以利用。

二、原因分析

(一)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同,观念陈旧。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人格化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要弄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情况,因此,它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在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而在审计中对问题只注重表面现象,责任不清、原因不明,对已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挖细查。特别是没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计工作,审计评价随意拔高或将没有审计的事项进行评价,主观臆断。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一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具有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而缺乏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对工程项目必须借助工程专业审计人员的力量才能完成,否则对工程项目绩效难于评价;二是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审计中以审谋私或权权交易,导致审计的重大问题不能揭示和反映。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易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对收入、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必须通过定量指标来说明,有关部门才能利用。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对人均经费支出,办公经费、车辆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考核其支出的合法、效益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

三、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的途径

篇6: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难点在于,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应承担责任的界定上,很多审计人员存在着对责任界定标准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等问题,往往在确认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哪种责任时,或稀里糊涂,模模糊糊,或凭经验和感觉应付了事,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承担责任定性不严、界定不准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加大了审计风险。为此,笔者就如何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对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相关经济责任,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一点看法。

一、两办《规定》对存在问题所承担责任的种类和承担责任标准的界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承担责任的种类和标准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种。其三种责任的界定的标准为:

(一)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3、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5、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二)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2、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三)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以上两办《规定》,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规定了5项行为;对应承担主管责任的规定了2项行为;除承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之外的行为,规定为应当承担领导责任。

二、对《规定》承担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一)对直接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直接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凡是领导干部自己“直接违反”或领导干部“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的,领导干部都应要承担直接责任;第二,对“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凡是未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或虽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但多数人不同意的,而领导干部决定、批准、组织实施的,领导干部均应承担直接责任。

可以说,直接责任认定的两种情况是:其一是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是由领导干部本人直接违反的或由领导干部本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造成的;其二是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是未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或者虽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但多数人是不同意的。

(二)对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主管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也应把握两点:第一,对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凡是经民主决策程序或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且多数人同意的,领导干部应承担主管责任;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因为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的。第二,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凡是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而违反的,领导干部应承担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其中具体是直接分管财务工作的要承担主管责任,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的要承担领导责任。

主管责任相对应认定的两种情况是: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其一是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是由领导干部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造成的 ;其二是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且多数人同意的。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因为,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的。

领导责任界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应把握:领导责任是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负有的责任。

领导责任的认定有一种情况是: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是非直接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造成的。

(三)对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界定责任

对审计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一一的界定责任。程序合法不能代替经济责任,也不能用集体共同承担的责任代替个人责任。

在界定责任时,首先应看领导干部是否承担直接责任,如不承担直接责任,再看是否承担主管责任,如前两种责任都不是,最后才能界定为领导责任。在界定承担某一种责任时,就不再承担其他责任,即一个问题只能界定承担一种责任,不能界定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责任。

以上我们可以判明,领导干部分管财务工作,并不是对所有存在的问题都承担主管责任,领导干部不分管财务工作,也并不是对所有存在的问题都承担领导责任。领导干部无论分管和不分管财务工作都有可能承担直接责任,只要符合承担直接责任的条件就要承担直接责任。

(四)举例说明

例一:在对某单位审计时发现,某单位未经审批批准,用30万元公款违规购轿车一辆,供后勤部门人员使用。此案中此辆轿车若是单位领导干部本人自己擅自决定购买的,或是由领导干部本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购买的,领导干部本人都要承担直接责任。此案中此辆轿车若是单位后勤部门领导自己擅自决定购买的,领导干部本人又具体负责分管后勤工作,则领导干部则应承担主管责任;领导干部本人若不具体分管后勤工作,领导干部本人则应承担领导责任。

例二:在对某县长离任审计时发现,某县用二千多万元在一水库附近建一垃圾回收站,因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后被拆除。此案中若县长在未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或者虽经民主决策程序、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但多数人是不同意的情况下县长本人决定、批准、组织实施建造的,则此县县长应承担直接责任。若经民主决策程序或相关会议讨论和研究,且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县长决定、批准、组织实施建造的,此县县长则应承担主管责任。

三、责任界定应把握的原则和方面

(一)只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在某岗位任职期间或任期届满时,通过对其单位资产和财政、财务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划分经济责任的行为。为此,第一,审计机关的审计时限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范围内;第二,审计机关的责任认定只能是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认定。任何超出这个时限和范围的事项,都不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事项。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评价,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要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丁是丁,卯是卯,不能附带有任何主观成分和意志的意见,不能做言过其实的表述。

(三)坚持谨慎性原则

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对一时搞不清楚和发生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进一步查阅认定责任的相关会议纪要、记录、批示、文件、合同和协议等方面证据;在认定责任时,还要应当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客观环境以及领导干部所起的作用等。

(四)正确把握“直接违反”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区别

篇7: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市政交通、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对上述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也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各部门、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也就不仅体现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责任,更体现于对负责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责任,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不可避免的涉及了更多的投资审计内容。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切入并结合投资审计,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问题,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的业主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项目投资建设的各个环节,往往承担着决策、审批和管理的职权。与之职权相应地,领导干部也应作为主要责任人为其作出的决策、审批和管理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作为法定代表人的领导干部还应作为第一责任人。然而,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意识上存在着盲点,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往往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任意决策、随意审批、疏于管理等行为,导致了政府投资的极大浪费。从近几年审计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干部的责任导致政府投资浪费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项目立项缺乏必要论证,任意决策,导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部分领导干部却急功近利,急于通过项目建设来为自己树丰碑、立政绩,于是绕过了必要的项目论证,仅凭个人决策就开建工程。有些项目即使举行了论证会,但由于事先领导定了基调,论证也仅仅形式而已。于是,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纷纷出笼,最终非但未得到群众的认可,还造成了政府资金的极大浪费。

二是项目建设违反规定程序,先建后批,导致项目搁浅、投资浪费。随着国家对项目投资中环保、土地、规划等事项审批的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都必须严格按程序先批后建,否则就很容易因为审批事项搁浅而导致工程搁浅。例如,某固体废物垃圾处理中心项目在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即行开建,在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后终因上级有关部门的叫停而搁浅停工,最终项目撤销导致前期投入的政府资金全部浪费。三是项目管理不规范,投资控制不严,导致项目投资非正常增加。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监督管理,但审计中仍发现有些工程无立项、无概算,导致投资控制无据可依;少数项目未进行招投标或是虚假招标、转包、违规分包;有些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存在漏洞,导致政府资金的损失;少数项目业主在项目建设中未严格审核工程变更,甚至随意迁就施工单位的变更申请;有的工程由于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善,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工程无法交付使用,或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破损重修。

四是财务核算管理不规范,导致项目资金被随意挤占、挪用、滥用。部分项目未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项目支出审批不严,甚至有骗取、套取项目资金行为;一些项目未按国家规定的基建会计制度进行项目投资财务核算、竣工财务决算等,使项目投资成本数据不准确,资产交付不清晰;少数项目业主单位将项目资金当做“唐僧肉”,随意挤占、挪用、滥用,甚至使用项目资金大发奖金、补贴等。上述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履职情况的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无可回避的。但由于项目投资过程异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需要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才能完成审计任务,而这正是投资审计的优势。

二、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可行性和切入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投资审计有着共同的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投资审计的目的是规范和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和“资

金”的安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人”主要是领导干部,投资审计中的“人”则不仅包括领导干部,还有一般管理人员;而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所要保护的“资金”则同样都是财政资金。因此,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相互结合是完全可能也是必要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的要求是投资审计切入的前提条件

对于承担一定项目投资任务的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如不涉及项目投资审计,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审计客观、全面地评价一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履职情况,也意味着这样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质量上是存在瑕疵的。刘家义审计长曾在不同会议或场合上多次提出,我们的审计工作要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审计质量。而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即将实施,项目建设仍将是改变我国落后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头戏,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入投资审计无疑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本身要求和有效途径。

(三)投资审计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水平为投资审计切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年来,随着各级审计部门对投资审计的越来越重视,投资审计专业人员不断地充实到审计部门之中,尤其一大批具有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的引进,改变了以往投资审计在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短缺的困境,也使投资审计部门在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能抽出人员切入经济责任审计中去。此外,社会审计尤其是项目投资造价咨询中介机构的发展、力量的壮大和市场的规范,也为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保障。在涉及投资审计内容,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力量可以进行更好的合作,从而使投资审计顺利切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四)审计实施方案的合理编制是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方案编制的是否合理也是保障审计目标是否能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方案编制过程中,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以及审计措施,对决定投资审计是否能顺利切入经济责任审计,与其相结合,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否则则很容易导致里外两张皮不能粘合的情况。因此,投资审计顺利切入经济责任审计,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其他审计程序的实施都将以此为基础。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切入并结合投资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人员

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也是两项审计工作成功结合的首要环节。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需要务实有效,可操作性强且能规避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各自的优势、特点、侧重,比如在审计范围上不能局限于该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还应延伸到其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项目指挥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等非法人单位;在审计内容上除了财政财务收支外,还要将领导干部在项目投资决策、审核审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事项列入其中;审计重点也要根据审前对该领导干部在财政财务管理和项目投资管理中重点环节的调查情况分析确定;而审计措施更需要结合审计时间、审计组可用人力和物力资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以及投资项目的复杂程度等分析确定。此外,在审计人员的组织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乃至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等各类审计人员优势,尤其是吸收投资审计专业人员负责项目投资审计内容,并按照审计事项和审计组成员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人员的适当搭配、分组,实行“大兵团”和“小分队”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二)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和管理环节

近年来,许多单位所负责投资的项目每年不止一项,往往是好几项,领导干部任期一届五年,项目就有十数项。如全部列入审计范围,由于时间、人员上的原因经常是不可能,而且由于项目建设环节多、资金量大,蜻蜓点水不仅不易发现问题,还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根据时间和人员的总体安排,有选择性的确定一些需审计的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环节,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查找分析领导干部在投资过程中的经济责任。例如,我们可选择政府比较关心,群众比较关注的一些重点项目;也可通过前期了解,选择项目内控管理不健全、容易出问题或者群众有反映的项目;还可通过查找已有资料,选择之前从未检查、审计过的项目。在环节选择上,可以分析领导干部在某个环节的作用

和影响程度来选择重点环节;也可通过查找、了解和分析近几年领导干部容易出问题的管理环节,选择作为重点环节进行审计。总之,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和环节,比因摊子铺地太大而降低审计质量,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两项审计工作的结合以及“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意味着我们要在审计过程更加细致认真,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前提下,必须适当创新一些审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在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例如,建立审前审计组内部成员知识交流机制,各组员结合自身的专业擅长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与投资审计的不同特点,为其他人讲解交流专业知识和本次审计的注意点,以提升审计组成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查找分析问题的能力;广泛采用计算机AO审计方法,除了对财政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外,还利用AO的分析对比功能将所选取投资项目的建安成本支出、材料设备价格等各类数据以及投资控制环节进行分析对比,从中发现问题;采取不间断的三人循环式工作制度,对每个需审计的投资项目或其他事项采取三人一组同时审计,一个项目结束后留由其中一人整理审计资料并撰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文书,另两人则开始下一个事项的审计,该事项审计结束后照样留其中一人整理资料和撰写报告,前面已完成资料整理和审计文书撰写的组员则与小组内另一人重新开始又一个事项的审计,如此循环反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两项审计工作结合后审计事项多,尤其是投资项目多、管理环节多的问题;此外,还可根据审计方案的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不同特点,开拓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审计取证,如通过现场查勘和测量,核实工程量和成本支出核算的可信度;通过随机发放调查表向公众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社会对项目投资的认可度及投资绩效;通过模拟操作和分析来了解项目投资过程中未规范操作环节造成的影响度和损失估算等等。

(四)注意数据信息的交流和数据的关联性

由于审计事项和审计信息量的增加,以及审计组规模的扩大,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过程中如采用“大兵团”下“小分队”的方式,由若干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审计事项,各小组采集的信息数据往往会在审计任务即将结束时才会汇总和交流。但对于同一领导干部负责的经济工作,无论是财政财务收支还是项目投资,其数据往往是有关联的。在以往的审计中就发现,某单位在基本经费户中,招待费用和办公费用控制较严,各项支出均未超过指标,但对其负责的项目投资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不符合项目投资内容的而且本应在单位基本户中开支的各类费用放入了项目建设指挥部中开支,违反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还有,某单位在年终时支出指标基本无结余,但账户上却有数十万元留存,最后查出单位擅自挪借了其负责的建设工程资金100万元,而且两边均未入账。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尤其是在部分乡镇、街道,项目投资管理和财务核算往往不规范,项目投资和行政经费也未单独核算,很容易导致相互挤占、挪用经费的情况。对于此类情况,如果不注意数据信息的及时交流以及数据关联性的审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此,审计组可以定期(最好是短于三天一次)召开内部信息交流会议,对有疑问的、与其他小组审计事项相关联的或者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审计措施及相互配合审查的方案,以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五)注意审计报告内容的融合和提升

审计报告是我们审计成果的体现方式之一。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的关注点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因而在审计结论反映、审计评价意见上也有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按照审计目标和审计实施方案,围绕着领导干部在其负责的单位管理、投资建设等经济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对审计组各小组以及组员的审计成果进行融合,达到定性口径统一,衡量标准一致。

篇8: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机关对各方需求难以满足,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不明显。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预防腐败的一种手段,在党风廉政建设、干部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对权力的约束,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都热切希望审计机关能有所作为,这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利环境,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但是,他们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以为审计能包罗万象,包治百病。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审计机关能查清一切问题,能把一切腐败分子揪出来严惩;纪检监察机关希望审计机关能多发现领导干部的违纪违规线索,多移送几个案件给他们, 为严肃党纪政纪服务;组织部门希望审计机关能对领导干部在决策、用权、工作成效方面的情况做出恰当评价,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受审计力量、权限、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审计的主要内容还主要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而对于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领导干部在决策、用权、绩效、廉政方面的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或者采取回避态度,根本就没有触及。经济责任审计对各方的需求无法全面满足,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不明显。

二是先离任后审计,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有力时机,削弱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是“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有的甚至等到离任一、两年后才进行审计,淡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马后炮”、“走形式”、“补程序”。除非审计发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否则,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起不了实质性作用。审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随着领导干部的离任而不了了之,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价值得不到体现, 大大地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缺乏成果运用意识。目前各地虽出台了相关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要求审计人员多借助审计要情、审计信息等其他途径来对审计成果加以转化和利用,但部分审计人员尚不能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方法, 缺乏对审计结果主动运用意识,认为只要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就已经完成审计任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导致审计组辛勤劳动生产出了“成品”,却不懂得或不愿意去“推广销售”,不利于通过利用审计成果来深化审计监督、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审计地位。

四是审计质量不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基础不够坚实。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有所发展,逐步规范,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方法没有大的改进,习惯于“就账查账”,“就事论事”;二是审计内容极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绩效、决策、用权、廉政等重要内容很少涉及;三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缺少定量定性分析;四是责任界定比较模糊,实用性不强;五是审计建议缺乏高度和宏观意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少审计结果报告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枯燥的财务收支数字和几句不痛不痒的审计评价。审计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瓶颈”,陷入 “无果可用”的尴尬局面。

五是协调配合不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按照中央的文件要求,各级先后成立了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 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提升机构层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解决了不少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对联席会议的认识不一致,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虽已明确但还没有完全落实,议事程序还不规范,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协调配合不够,资源没有共享,未能形成整体监督合力。各成员单位之间沟通不够,如组织部门在委托审计项目时,只是简单地罗列领导干部的任职单位、职务、时间,而对领导干部的其他相关信息(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等)则没有涉及,也没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每年的联席会议上也往往是审计机关在唱“独脚戏”,其他成员单位大多是听听汇报,很少交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二、新形势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对策

(一)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审计思路,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确立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是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以及有权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能否适应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纪检等部门的要求,是审计成果能否得到运用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部署,最终目的是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审计机关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文件要求,紧扣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这一主题,调整审计思路,将审计重点放在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用权、 廉政方面上来,体现经济责任审计“人格化”的特点,为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提供更多有效的审计成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

(二)扩大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争取时间

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全面实行“先审计后离任”还不够现实,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作为审计机关不能一味地埋怨、等待,要主动出击,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逐步向任中为主、离任为辅转变。对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重点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组织重点培养的年轻领导干部,必须定期开展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及时为纪检、组织部门提供信息,为干部管理监督服务。同时,缓和离任审计的压力,平衡审计任务,扭转被动应付局面,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赢得时间。

(三)重视审计结果提炼分析,拓展审计成果利用渠道

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主要工作包括现场检查和出具结论文书,第二阶段是“用”,主要工作包括跟踪落实和结果提升、运用,“审”的目的是为了“用”。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坚持“审”“用”并重,尤其是要在“用”方面下功夫,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新途径:一是要对审计结果进行 “深加工”,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提炼,从宏观、体制上提出建议,以情况通报、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他们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用典型案例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印发通报、媒体报道、讲课等方式披露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达到以案说法,以案教人,激浊扬清的目的。三是要推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组织、纪检部门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督促领导干部限期整改,防微杜渐。四是要把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在当年度考核中一律不能评为优秀, 对审计结果报告中评价高、成绩突出、无问题的领导干部,则优先考虑评为优秀。

(四)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创造条件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要被转化运用,审计质量是先决因素。只有当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提高了,确保审计结果报告真实可靠,审计机关才有底气去谈论审计成果的运用,才有资格去要求相关部门运用审计成果。随着中央两办《规定》的颁布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主要法定业务,在地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量普遍占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但就目前地级审计机关配备的审计力量和现有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为成果运用创造条件,筑牢基础:一是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层次,增加人员编制, 充实审计力量。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宏观意识,培养更多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制订审计评价规则,对评价标准、责任界定做出明确规定,使审计结果报告更有 “分量”,更具权威性。四是改进审计方法,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简单地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极限于“就账查账”,可以通过个别座谈、问卷调查、民主测评、查阅会议记录等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解、调查;摒弃“对事不对人”的一贯做法,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以事评人”的观念。五是提高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加强分析,剖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简练,尽量少用专业性术语;提出的建议不能泛泛而谈,要中肯、实用、可操作。

(五)加强协调配合,完善联动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凝聚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审计成果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平台。 各成员单位要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联动,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更好地转化运用:一是要落实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 做到各施其职,各尽所能,协调一致;二是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反馈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研究和解决审计成果运用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案件线索,要及时移送纪检、 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进一步查处;四是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因审计手段不足而难以查清的问题,可以采用联合办案的方式,借助纪检、 监察等部门的手段加以解决;五是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审计机关审前要走访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了解群众来信、 来访情况,听听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只要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目标一致,通力合作,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六)公开审计结果,引入公众和媒体监督,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注入动力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时指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说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对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建设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十分必要。一是对社会公众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资金和重点单位,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情况和建议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审计客观公。二是对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可以结合任前公示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一并公开, 让群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了解拟任用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执政能力和廉洁程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为他们行使监督权服务。三是对涉及国家秘密、负面影响太大、不适合向社会公开的,审计机关可以会同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到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把审计结果告知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请他们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桂英.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探讨[J].交通财会,2008(10)

[2]李美娟.提升和转化审计成果之管见[J].西部财会,2008(1)

[3]彭青兰,苏青.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用好审计成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J].审计与理财,2012(8)

上一篇:二年级下学期近义词反义词下一篇:我家乡的小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