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24-07-0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共9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讨论;主体性;民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兰州市《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教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笔者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笔者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课后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这些情况,笔者采取了一个对策:在课堂中,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生活的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那些合法权益?”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 “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讨论的,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笔者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些同学在嘀咕”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笔者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自己,有的说是父母,有的说是爷爷奶奶……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起到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那些改进的意见等。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开展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

三、思想品德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导学案教学法”,即编写导学案—运用学案导学—讨论释疑—总结反思,为形成更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提供探索。

关键词:导学案 实践 反思

一、实践依据

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中心、教师导学”为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导学案教学法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2、导学案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兴趣是最好的”,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思辩,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导学案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在知行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1、概括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科学设置导学问题。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 1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的有一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灵活设计练习内容。学习是为了运用,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辩、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正确把握“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应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应作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并在书本上勾画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行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脑、动手。同时,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上课时就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真正做到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事,学生完成了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留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兴趣,弄巧成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每个框题的教学,教师应依据“导学案”中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结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有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作适当的记录,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更加便于搞好考前复习。将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切实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一是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二是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

索的重要问题。三是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矫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四是从长远看,“导学案教学法”不应仅停留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而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篇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的可行性

1. 多元智能理论为实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 “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所以,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 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因此, 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分数不代表一切, 这种评价过程应该向家长、老师, 甚至学生自己提出建议, 是学生智能状况的部分表现, 根据提供的信息, 学生能够加强自己智能的弱项, 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 以便满足学习的需要。

2. 为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服务是实施多元评价的目的。

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搞清楚多元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学生和甄别学生, 也并非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此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 并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和策略, 以此大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思想品德多元评价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 初中思想品德期望使每位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 能够对思想品德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 多元评价就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初中思想品德多元评价的特征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从单向向多向转变, 增强评价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强调被评价的对象应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构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体系, 以多层面、多途径的反馈信息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发展。长期以来, 教师就是学生评价的唯一权威, 这种单一的、排他性的、“唯师独尊”的评价模式公然漠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而多元评价的主体则将学生、教师、家长三者合一, 让学生、教师、家长、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到这位学生的评价中来,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名学生经常性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和评价, 那么就必定会有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

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当前的思想品德学习已经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的积累, 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树立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是“学会思想品德”, 而是“会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品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有以下几点要求。

(1) 要注重评价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与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方法。

(2) 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分析能力。

(4) 要注重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的实施策略

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多元评价,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1) 活动的多样化。例如在教学“祖国终将实现完全统一”一节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下载和收集各种文字资料及图片, 引导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梳理清楚相关的历史线索, 从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一直到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江丙坤来大陆访问, 让学生真正懂得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历史使命。又如要让学生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的大讨论。

(2) 提问归纳竞赛“三箭齐发”。思想品德知识本身是连贯的, 又可以是分散的,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勤提问, 常归纳使学生巩固知识, 此外通过小竞赛也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将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加工, 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 并组织评选活动。

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多了, 教学方法灵活了, 社会实践多了, 评价的方式自然也就多元化了, 而且在这其中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初中思想品德学生多元评价的操作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评价的模式中, 有即时性评价和长久性评价两种模式。

(1) 即时性评价模式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状况, 进行客观、及时的自评、互评和师评。

(2) 长久性评价模式就是通过布置课外思想品德学习活动, 考验与磨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 进行长时间的自评、互评及师评。 (具体评价方式见下表)

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开展, 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把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起来, 达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与体验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 对一位学生而言, 质性评价更为全面和重要。例如:

此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多元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全面评价和差异评价的关系。

在现实教学中, 总会有一部分后进生, 他们往往对思想品德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课上积极发言, (尽管回答得并不完美) , 成绩也较好, 笔者对他的评价就是优, 因为笔者认为, 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 一是无需主次分配, 二是无需成绩分类, 而是要坚持和实行差异评价, 以适合学生独特发展的评价方式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 全面发展并非要求学生“全优发展”, 而是允许和鼓励在全面发展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特长发展、个性发展。

为了论证对学生多元评价的效果, 笔者选择了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

上述是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多元评价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虽不成熟, 但笔者将认真地进行总结、反思和调控自己对思想品德的教学与研究, 以求更加注重实质, 淡化形式, 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6.7.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2004.4.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开放式教学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1-0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所以思想品德不应该只是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出现,而应该把它作为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和前提,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初中生观念意识很容易被误导,因此,不但不能忽略其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更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有关思想品德的观念意识不仅要运用到日常学习中,而且也要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探索初中思想品德新教学模式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的意识,真正掌握思想品德的真谛,从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更新教学理念,倡导一种民主、平等、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即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依据教学目标、课文知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分析总结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目的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从感性認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的教育,更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影响作用于学生的课后个人的言行,学会做人。成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的影响力,其课堂教学效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思想品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效指导他们的为人处事。

二、让学生动起来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关键

思想品德课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教师需要广泛提取生活素材,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和文中的事例,只有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鲜活和生动有趣。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又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为人处事,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过健康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中相当一部分理论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抽象而难以理解。在探讨思想品德问题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惑,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理解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原理,更无法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个人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更新教学内容,在遵循课标要求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突破课程与教材的束缚,广泛引进身边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拓展教学资源,让教学走进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参与各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思品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部分时,我设计三个问题:1.你所在社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2.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讨论中让大家意识到:要改变我们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个人看法和见解,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抓手

教学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要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一)借助师生互动,促进学以致用。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当中,配合老师的安排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总结思想品德知识,老师、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教学互动方式是实践教学中最有效的,既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老师和学生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既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记忆,又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在新型的环境下主动学习,教师不仅注重课堂的互动,而且还注意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外的学习不是安排学生背诵书本之类的学习任务,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总结生活体现有关的思想道德具体实例,结合自己学习到的有关思想品德内容的知识进行表述运用、分析阐明,然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直观和便捷等特点,更好地运用这种现代化手段为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渴望,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动画型教学内容或直接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觉得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有趣生动,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情景体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老师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的时,老师可以通过模拟社会角色,把当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时事新闻在课堂上进行还原,进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体验事件的过程,利用学生所演示的角色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所演示的情景剧表现了公民的哪些角色与责任?责任来源?承担这些责任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在获取思想品德知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从自身角度结合实际思考问题,把学习实践体验和完成学习目标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让学生的身心变得更健康,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思想品德知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丽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张志平.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谭志灵(初中思想品德资阳初中思想品德一班)(安岳县双龙街初级中学)发表日期: 2011-10-02 09:38:30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堂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认真地讲“道理”,讲解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部分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没有精神、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探究,浅谈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供同行共勉。

一、“交流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臵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我的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责任?我怎样承担责任?我承担了吗?我负责了吗?我尽心尽力了吗?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这样,上课时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辩论”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会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不同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肯定性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实验”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小舞台”教学法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从而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情绪积极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篇6: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感到思想品德课越来越难教,往往事倍功半,常常出现学生思想品德成绩(及格率、优生率等)比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成绩都还低得多的现象。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一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认为升学只占60分,与语文、数学、外语130分相比,还不到二分之一。二是感到学习枯燥,理论性强,难得“背”,不想“学”,不喜欢这个学科。三是考题“活”考题“难”,涉及知识范围广,能力要求高,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要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绩,就必须针对以上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学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成绩的环境和氛围。

思想品德学科是初中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中考科目之一,对学生成“才”(升学)起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也好,班主任也好,不可仅仅只看到思品课中考只有60分,要在学生中大力营造“学科无好坏,各科都重要”的氛围。不只是到了初三才重视思品课,初

一、初二同样要重视。

新课改后,思想品德学科特别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及生活体验接轨,注重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融入思品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针对这一显著特点,学校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比如加强读报栏建设和管理,加强图书室建设,努力提供电子阅读条件等,广泛开辟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途径和渠道,让他们有学习思品课不尽的“源泉”和“土壤”。

二、大胆继承和使用思品课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听”、“记”、“想”、“练”是学好思品课传统有效的方法,必须坚持。

读——读懂弄通,抓住要领。要让学生在反复通读教材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介绍有关政治理论知识的句段,即“知识点”(基本观点),抓住要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听——集中精力听课。听课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一切努力指导学生听好课。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培养学习兴趣,使养成集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做到耳、目、心、手并用。

记——记好课堂笔记和记忆。为了提高听课的效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会记听课笔记。记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便于复习。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达到听记结合,手脑并用,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听指导记,记服务于听。要适度安排时间让学生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及知识要点。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记不住”肯定“考不好”。教师应不要受所谓课改理念影响,不敢让学生“背”。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必要的“背”。

想—— 善于思考问题。思考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思考能力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因而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善于思考,根据事实作出结论,而不要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练——做练习题。只有“见多”才能 “识广”,只有训练才能形成技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思想品德学科“背得倒”不一定就“考得好”。因此,精选习题,适度安排学生作业或单元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在“练”的过程中应注意题型题量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不能搞“一边倒”,该坚持的还得必须坚持,关键是要掌握好“度”。

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法学法。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思品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自觉树立新课改理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的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创设情境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二是角色扮演进入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觉得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阅读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来引发学生体验,增强思品课的实效。

2、注重教学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目的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想品位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因此,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使得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目的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实际、适合时代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才是最有效的。

四、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分类要求,全面提高。“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之一。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在传“道”时必须自己先“正身”。因此,无论是自己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还是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乃至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千万不可随意。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如作业批改,试卷评阅,我原则上都是不过夜的。再如上课不迟到,必须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我坚持了说到做到。我以为,在教学工作中,许多时候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

现在的义务教育都是普及教育,特别到了初中,学生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在教学中用一个尺度去要求一个班的所有学生,那么显然是要吃闭门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行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只有各类学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整体效果才能提高。当然,这也是国家政策所倡导的。我们千万要摈弃初中只抓少数尖子而放弃大多数学生的错误做法。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对于学困生,只需让其掌握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就行了,要以学生不厌学,能学多少学多少,但必须学为标尺;对于中等生,要以鼓励为主,以掌握好基础为主,以逐步有提高为标尺;对于优秀学生,要严格要求,在掌握好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篇7: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博罗县柏塘中学 梁云龙

在现代教育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那种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此,笔者立足本校实际,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探索——感悟”式教学新模式。

一、“探索——感悟”模式产生的理论依据

1、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要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机械地去记取,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和规律,从而获取新知识,发挥聪明才智。

2、有关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想法都是在小组讨论中产生的。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讨论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讨论而成为独立的人。大量的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上理论启示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据此,笔者在着眼于我样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探索——感悟”式这一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二、“探索——感悟”模式的结构程序与操作要求

1、出示提纲,导学引路。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是文字材料、录像、小品、漫画、故事、名言警句、时政热点等)导入新课,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为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导学提纲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做到循序渐进,以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探索时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二是要富有启发性提示。三是要有适度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一般不采用“是什么”,而是多采用“为什么”、“怎么样”的形式,并且多采用一些变形题的形式。

2、自学探索,质疑问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探索,通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简要写出来。

3、展开“三论”,加强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三论”(即讨论、争论、辩论)。“三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同桌、前后桌或以小组为单位均可。然后确定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三论”情况。“三论”时要让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拓宽思路,相互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精讲释疑,提升层次。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精讲点拨,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层次。教师在精讲点拨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思路、方法。二是要讲清疑点和易混点,必要时可联系现实进行讲解,并分析个别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防止的办法等。三是要及时补讲学生在“三论”交流中存在的与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遗漏点”、“忽视点”,从而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四是要强调德育的落脚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品德实际,进行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5、及时训练,辅导巩固。通过练习(书面、口头)、行为训练、小结等,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言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课前要精选训练题,充分注意题目的数量、难度和典型程度,题目设计要体现阶梯性、知识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应给予正确评价和充分肯定,并注意对学生分类指导,培优补差;另外,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课堂总结,从而深化教学目标。

三、运用“探索——感悟”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探索、“三论”交流、训练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特别在“三论”交流时,要真正让学生“论”起来、交流起来,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2、必须加强教师的导学作用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三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维,要巡回指导,避免部分学生走过场或脱离课题;对学生“三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教师应善于灵活处理,做到评略得当,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使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趋于合理。

3、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保证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增长见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

四、“探索——感悟”模式运用的成效

篇8: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为此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整理,以此作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依据。下面就是学生对理想中的思品课的描述:

一、来自学生的呼声

1. 课堂能更多地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身边的例子讨论、分析,增强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与思考。

2. 希望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多种多样,让我们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中。

3. 思想品德课不应是简单地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课堂,能触摸到心灵深处。

二、对教师的启示

1. 思想品德课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社会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用结合。

2. 学生的潜能很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具体实践

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把学生懂得的道理教得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践行。这就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师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整理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实践。

1. 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2. 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观察到初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喜欢怀疑和争论,不轻信与盲从师长,不墨守成规,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征,我探索和实践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形式:

(1)探讨型

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分析多比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点拨、提示、不断创设问题。

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围绕“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认为应怎样?”等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围绕“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和想法?”“还有什么补充或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新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固定标准及现成可得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界定,学生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讨论、争辩中不断修正不完善的观点,使认识有所提高,创新思维在课堂讨论、谈话,甚至争论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但是,教师在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把握“动中有序,乱中有序”的原则。

(2)展示型

即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

粤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材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为此,我经常让学生课前收集名人或者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的故事或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听后往往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启迪。

如在学习《自尊自信》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的成功故事并上讲台向全班交流与展示,学生很感兴趣,相互分享了彼此的快乐。此次活动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是学生的自我展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3)角色扮演型

即把教学内容改编成小品等,让学生担任角色,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表演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参与欲、显示欲和表演欲,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表演应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

如在学习《磨砺意志》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故事:《他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联系自己,分角色扮演,按小组表演小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愿意参与课堂后,我马上让学生探讨分析:老管不住自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面对意志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学生真诚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注重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将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摸底、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为课堂上攻克情感目标寻求捷径。

情感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情感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感染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情感目标,将学生的道德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最后过渡到态度层,而恰当的育情方法是连接情感三层次的桥梁。因此,情感教学的关键是正确选择育情方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育情方法:

(1)榜样法

即用榜样的力量去召唤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建立和完善相应情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典型的道德楷模,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榜样人物的故事,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

(2)体验法

育情体验分为心理换位体验和行为操作体验。例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最后,我连续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知道父母生日吗?你知道父母喜欢吃的菜吗?你了解父母的烦恼吗?你知道父母的期望吗?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体验,自我反思,从而切实感受“难报三春晖”。

(3)现身说法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育情目标,在课堂上,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请有亲身经历的其他人)讲给学生听,这种育情方法的特点使能将课文所要表达的育情目标由理论性的教育变成看得到,说得清,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另外,在初中思品粤教版新教材中,每课都设置了诸如“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情景研讨”等栏目。这些丰富多彩的小栏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好这些栏目,能够发挥教材的固有作用,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与生活实际(包括自己的思想、心理、品德、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高认识,自己作出理智的选择,从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受到切实的教育,得到实际的收获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有效统一,真正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同时,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课程理论课程观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

[2]陈雪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2006.7.

[3]让思想品德课走向现实回归自然——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小学教学参考, 2007, (06) .

篇9: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有效提问  问题情境  梯度设问  注重追问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38-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手段。纵观当前的初中思品课堂提问中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问题的设计主体意识淡化、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到位、课堂提问对象和方式单一等。因此,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这一课题便紧迫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笔者对课堂提问实效性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精心备课,作好问题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材上的时间就越少。”充分的备课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因此我们要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既要认真研究教学资料,又要根据学科特点广泛收集课外资料。课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避免问得太广太深。只有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出高质量的问题预设,上课才能轻松自如,课堂点拨才能更加科学,引导才能更加到位。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要,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能有效地缩短老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学习在互动中展开,使教师、学生、教材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课堂学习的合力。

三、梯度设问,推动认知深入

课堂提问是个技术活,不能“到处问”“随便问”,教师所预设的问题必须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闪光点”、兴趣点、易模糊点和不同知识衔接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问题的设计应当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正确评价。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针对优等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中等生设计一般难度的问题,对于学困生设计难度较低的问题,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成功的体验。

四、及时点评,注重追问,促进学生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新课程提倡及时性、准确性的评价。及时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和评价自己头脑中的答案,准确的评价是对学生答案实事求是地评价,不夸张也不抑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现状注重激励,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当学生自信回答正确时,说明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挺简单,加以肯定,“不错”“正确”,不要过多表扬。当学生不自信、犹豫回答正确时,应给予积极肯定,“完全正确”“太棒了”等评语。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计一些追问,体现提问的层次性,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引导,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要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对于一些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我们应当加以利用,通过追问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面向全体,提问顾全大局

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曾说:“对儿童教学与教育的成绩,决定于老师对他们差异的估计程度。”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个体。所以教师要“目中有人”“目中有每个人”,不要“择优而问”“择亲而问”,不能对能力较低的学生熟视无睹,更不能把提问作为惩罚心目中“差生”的一种手段。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确实有差异,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个桃”,这样既可以使能力强的学生爬得更高,又可以使后进生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经常以组以列为单位进行火车式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中感受到更多的鼓舞。所以我们在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相信“我能行”,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做到有效。思想品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水平的乐园,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显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周成平主编   2005   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吕仕花.课堂提问的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上一篇:小学作文起步写法下一篇:变电检修高级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