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

2024-07-07

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共7篇)

篇1: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

11.《绘画中的光与影》教案

1、教材分析

(1)、本课《光与影》。首先,让学生了解光与影是什么?其次,通过光与影,物体会出现怎样的效果?最后,如何运用光与影,表现不同的物体。

(2)、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3)、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2、学情分析:(1)理解能力比较强(2)观察能力也不错

(3)、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铅笔的掌握,比较自如,线条运用流畅(4)会尝试、会创新

3、教学思路:(1)、游戏,引出课题

(2)、图片欣赏(有影子的图片与无影子的图片;光照射下的桔子图片),了解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3)、试一试,从中了解不足之处

(4)、继续欣赏图片(大师的素描作品及油画作品)(5)、画一画(6)、评一评

六、教学准备:

1、学生:绘画工具(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2、教师:PPT课件、铅画纸、道具(画圆的步骤)等

七、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4、重点:认识光与影,并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

5、难点:如何用单色或彩色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八、教学流程:(一)、导入(2 分钟)

1、设计情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站在国际舞台上,而周围是一片漆黑。突然,“啪“地一声,你的头顶上,一盏灯亮了。这时,你感觉到一道什么打在你的身上,而你的脚边又出现了一道什么呢?

2、教师提问——感觉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光;影子

3、揭示课题《光与影》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想象,引出课题)

(二)、正课(18 分钟)

1、欣赏图片(有影子和无影子物体)提问:①、发现了什么?

②、有影子的给你什么感觉?

③、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2、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桔子)

提问:桔子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

3、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球体)

提问: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分别是?

4、试一试(学生画一画,教师指导)

5、排一排

(1)、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排一排教师的绘画步骤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排序和指导中发现的不足,一并说明绘画的正确方法及步骤

6、欣赏作品(达芬奇《衣纹习作》)

(1)、教师介绍:这幅作品《衣纹习作》出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之手。

(2)、提问: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

(3)、总结:大师恰到好处地运用黑、白、灰,把衣纹的质感、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4)、这幅素描作品,还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从色彩上)

(5)、总结:素描作品比较单调,但是,画家同样可以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绚丽的光与影的效果。

7、欣赏作品(莫奈的油画风景)(1)、提问:给你什么感觉?

(2)总结:大师不仅表现出绚丽的色彩,而且通过光与影,增强了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的相关知识,从而通过“试一试”环节,认识光影黑白灰,以及通过光与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创作阶段(15 分钟)

1、作业要求:(1)、用单色或彩色表现——静物、人物、风景

(2)、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2、作品欣赏(学生欣赏,教师从旁解说)

3、画一画(学生绘画,教师从旁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再“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与影)

(四)、评一评(4 分钟)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以及同学的作品)

(五)、课后小结(1 分钟)

每位同学都表现的不错,但是,如果线条运用的更流畅一些,那就更 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同学用彩色表现,那么我们的作业就变得更加得 完美了。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

九、教学评估:

(1)、学生是否懂得物体在光与影照射下,出现的亮部、暗部、阴影

以及明暗交界线

(2)、学生是否能用单色或彩色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十、资料: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的多媒体教学光盘(3)、网址:油画风景作品(4)、网址:简单素描作品

篇2: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

关键词:建筑;光;新形式

一 物与光的关系

例如木材,以最自然的方式将时间的沉淀和温润的日光结合起来,正如摩洛哥回教大学建筑的天花板,光的透射令屋顶的木质雕文清晰可见,也使建筑物本身呈现了宗教的神圣气息,当然,室内的光影常常还要通过玻璃这种材料才能得以发挥,玻璃让光线变得不同,它们可以改变光的路线和色彩,像一位向导一样为光线制定出一个特殊角度,它在玻璃面前转折、回弹、穿透、衰弱或者是消失,曾经有人认为:“传统上,色彩具有心理和道德上的暗示意味。

色彩的意义大部分也是外来的,它暗喻着已被编码的文化意义。

色彩的世界因此和价值的世界相对”。

所以玻璃材料往往在营造室内色彩上帮了设计师很大的忙。

但也并不是只有玻璃才有这种特殊的功效,人们匠心独运的设计和结构的精巧布置也可以达到光影在建筑中的融合。

例如安藤忠雄在日本神户市设计的六甲山风之教堂,最值得注意的是“影之十字”对光线表达的引入,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斜而下来制造神迹,与此相似的`是大阪光之教堂对十字架的处理方法。

它们共同的特点除了光元素的应用,还有建筑物本身结构和使用材料的简洁,这两座日本教堂均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来体现宗教本身的寂静和神圣,也区别于欧洲教堂显赫的尖顶和辉煌的穹顶。

光本身不存在个性,在运用中作为某种自然现象的附属成为了人造艺术的一部分。

二 光的另一种表达

光的另一种表达是影,即阴影赋予空间的明暗交叠,在明暗的交缠中,深度在心理和视觉向度上扩张,于是,在屋里尺度上有限的空间便能生出延伸扩展的多重性,也让多样丰富化的建筑成为可能。

时间借助影子停留在空间向度里,影子也度量了时间在空间中的长度。

尤其是建筑物上门窗的设置,门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阻拦,更是光线渲染的地方,在光线达不到的地方所形成的的阴影与阳光落脚的地方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特别是在走廊尽头的出口(如日本兵库县尖端科学技术支援中心,室内走道与竹林的交界出)往往给通行者空间无限延伸的神秘之感。

当然,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会利用光与阴影营造其他的感官冲击,已达到特定建筑使用者达成共鸣。

三 人造光与天然光在建筑中的对比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如果不恰当的引入都会给建筑本身带来压力,甚至引起光污染。

光污染是指人工光源导致的或者是天然光源通过人工建筑设施导致的违背人生理与心理需求或者是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损害。

例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抛光大理石墙面能反射强烈的自然光,又如一些娱乐场所为了吸引顾客将建筑物用极尽耀眼的彩灯来装饰,还有在城市中常见的广告牌或者醒目的霓虹灯等,都会造成人类视网膜损害和视力下降等危害。

尤其是人工白昼,虽然这是以照明技术对城市景观的二次开发,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可是我们又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生物钟紊乱和神经衰弱,导致情绪低落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光的不合理利用甚至还影响到了生态环境,比如“热岛效应”。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对于光元素的使用,我们尽量做到以其自然的形式还原其自然的形态。

也就是说,任何建筑元素的引入,包括光影在内,都是为了体现建筑物所传达精神或者是为了使用者提供某种感官和一些特定的需求,而不是只考虑了某一方面(比如视觉需求),忽略了人身体舒适和与生态是否相容等问题。

因此,正如前文第一部分所提到的风之教堂那样,尽量以其结构的巧妙设计把自然光引入其中,既通过时间在空间上的逗留描绘出了宗教建筑的神圣与静谧,又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因为作为一个教堂来说,它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帮助虔诚的教徒通过建筑对神圣气氛的描摹,来达到与神交谈的宗教目的,所以我们大大可以忽略光在其他方面的过分引入,假想,华丽的内部灯光占据了教堂,这不仅仅减弱了匠心独运的“影之十字”的光影效果,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是画蛇添足,彻彻底底地将建筑与生态割裂了开来。

这样一来,城市中的人造白昼或者是彩光污染正是对光元素的过分应用,因此应该对不同建筑物引入一定的光影使用限制是很必要的,对于不同功能性建筑进行详细的分类,不必要的灯光尽量不要使用。

当然这是对人工光源的特殊要求。

对于自然光的限制,我认为很难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能通过设计师对建筑物的理解,来要求应该达到的效果。

总之,建筑中的光与影好比是锦上添花的那一笔,往往可以从感官和心理上提升不同性质建筑物特有的气质。

其需要极其巧妙的构思和全面的考虑,将本无个性的光加入建筑物中,从而而成为其特有的属性。

参考文献

[1]《光在建筑中的安居》徐纯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145

[2]《光在建筑空间中的建筑简论》张丽娜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第25期

[3]《建筑设计中光与影的运用》林颖 《现代装饰理论》04期

篇3: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

1 语境及语境动态性

语境动态性是语境的一种客观属性, 因此, 若要弄清语境动态性的真正内涵, 应以语境为研究起点。研究者们已对语境做出若干定义, 但归结起来, “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1]语境即为语言使用的环境, 传统上归为语用学的研究范畴。近几十年来, 语境研究已成为各学科各层次的研究热点, 在笔者看来, 语境如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黑洞, 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 也容纳了很多构成要素, 宏观而论, 这些要素都可被归为时空中。时空中存在着无限的变量参数, 涉及到语言层面, 即可概括成时间、地点、人物、言语方式、言语目的。这些语境构成因素并非具有稳定性, 因而语境动态性应运而生。笔者略抒己见, 在此, 将语境动态性尝试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下语言使用者源于特定言语目的以特定言语方式所制造的语境变量属性。语境由自然人所创造, 因而这种动态也可被贴上客观性与自然性的标签。

2 语境动态性表现方式

2.1 时间流动

2.1.1 历时性运动

历时性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提出, 指语言处于历史的演化中。词汇作为语言的下属单位, 在不同时期必然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而在时间的历时性流动中, 社会环境产生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而后又发展了社会流行浪潮, 流行趋势的转向又反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这种流水线般的时间流变看似简单, 却使语境活泼起来、运动起来, 造就语言内涵丰富化, 因此也使翻译复杂化。

2.1.2 共时性运动

共时性也由索绪尔提出, 指特定时间内的语言属性, 不可否认, 即使在特定时间内, 语境的各构成要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从而整体语境也不相同。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人在同样时间和地点下以不同言语方式表达出来, 其内涵甚至大相径庭。比如, 一个孩子放学后很晚回家, 母亲在家焦虑地等待, 当孩子进家门后, 母亲便问:“你干什么去了?”很简单的一句话, 而当母亲以担忧的口吻说出时表达的是关切, 而声音提高以愤怒的语气表达时即是一种责怪。类似种种情形势必增加翻译中语境意义正确传达的难度。微小差异亦呈现出语境的动态特征。

2.2 空间转移

空间转移所表现出的语境动态性更显而易见。仅以汉语词为研究对象, 其所处的空间包括不同层级:以不同地域为划分界限, 以语言使用者所处的不同 (生活、工作、学习) 领域为划分界限, 甚至以语言使用者将词汇置于句段或篇章中的位置为划分界限。这种空间转移使语言的使用环境发生改变, 语境之中的词汇意义也极易“入境随俗”。

1) 以不同地域为划分界限, 例如:四川人所说的“孩子”并非和天津人所说的“孩子”指称同一意义, 前者指代英语中的shoe, 而后者指代child。

2) 以语言使用者所处的不同 (生活、工作、学习) 领域为划分界限, 例如:“一次性筷子”是throwaway chopsticks, “一次性注射器”是disposable syringe, “一次性付款”是lump-sum settlement, “一次性补助”是one-off grant。[2]可见, 餐饮、医疗、经贸和政策领域的“一次性”并非“一言以蔽之”。

3) 以语言使用者将词汇置于句段或篇章中的位置为划分界限, 例如:“意思”的译法。

甲:这一点小意思, 请务必收下。

乙:你这个人真有意思, 怎么也来这套?

甲:唉, 只是意思意思。

乙:啊, 真是不好意思。

A:This is a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my appreciation.Please do take it.

B:Oh, aren’t you a bit too polite?You should not do that.

A:Well, it just conveys my gratitude.

B:Ah, thank you then, though I really do not deserve it.[3]

上述“意思”语义迥异, 各英译已呈现, 可见每个“意思”都有自己特定的语境及其意义。

3 动态语境下的语义迁移过程及策略

毋庸置疑, 语义与语境关系密切。语境的动态性导致词汇意义的不稳定性, 而词汇是翻译的最小单位, 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即The largest quantity of translation in a text is done at the level of the word, [4]这种不稳定性势必增加了翻译中语义准确呈现的难度。虽有难度, 但实现语义的迁移也并非无迹可寻, “多义词数量很多, 但我们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 除少数歧义句外, 却极少见到词的多义现象。因为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只使用多义词的其中一个义项”。[5]正确的理解需要最大限度依赖于语境, 译者作为特定语境下语义迁移的施动者, 理解与甄别原语意义就成为重中之重。汉英翻译即在译者的施动下, 汉语向英语以“信”为核心原则的过渡过程, 该过程涵括了不同语境下实现语义迁移的不同策略。而语义迁移最终的目标即是实现“原语—译语”模式天平两端的“质量”平衡。

3.1 理解——凿壁借光, 渐入“佳”境

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在其翻译论著《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首章便提出“理解即翻译”的观点。斯坦纳曾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划分, 其中一个步骤即为“侵入原文, 就像抓俘虏一样, 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 将核心的意思抽取出来。”[6]这很好地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即为凿壁借光, 渐入“佳”境。凿壁借光就是打破原文语境的壁垒, 译者要准确分析并理解语境笼罩下词汇的意义, 进入语境, 挖掘最“佳”释义。

“侵入”原文是一种“进攻”, 译者需要有“精锐的武器”与“谋略胆识”才可将其实现。这一方面要求译者需要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 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善于勇于识别语境。语义虽然是语言的意义, 但受制于若干超语言因素, 这些超语言因素即形成了语境。只有深明词汇的语境意义, 才能进入翻译的下一环节。

3.2 表达——重现语境

表达是翻译过程的重心所在。在表达过程中, 译者并非只再现了原语语境的词汇意义, 更是迁移乃至创造出另外的译语语境, 如此才能地道地表达原语词汇意义, 尽最大可能使读者读译文时仿若在读母语。读者在读译文时不仅要能明晰原语语境, 更能接受新产生的语境, 为实现这一目标, 译者可以具体的语境为判断框架, 采用强化、等化、弱化三种词汇层面的语义翻译策略。

3.2.1 强化——光影重重

强化策略指将原语词汇意义凸显化, 在语义上更为清晰, 感情色彩上更有针对性, 好比光与光的叠加, 使影子更明显。例如: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邓选》)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we must combat corruption. (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7]

本例中“反对”只是一个中性词, 可以译作oppose, 但结合语境, 该处是要强调反腐倡廉的决定, 语气较决绝, 因此选用combat一次更能表达词汇的语境意义。

3.2.2 等化——足不履影

等化策略即不变动原语词汇在语境中的意义, 不含任何感情和语体色彩, 只遵照原文的意义循规蹈矩进行迁移, 就像踩着原文的影子, 而不凸显自己的形态。例如:

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问题, 各级领导务必优先考虑这一问题。

译文1:China’s economy is a big problem, and leaders at all levels must give it a priority consideration.

译文2:China’s economy is a major issue, and leaders at all levels must give it a priority consideration.[8]

上例中“问题”表面上可被译作problem, 但problem通常带有消极意义, 结合语境, 中国经济并非为“消极的问题”, 因此译作issue更为恰当, 在解读原语语境的同时, 译者应为译语读者再现语境, 而不应有意或无意地掺杂进自己的主观意见, 以免误导读者。

3.2.3 弱化——光波荡漾

弱化策略是指根据语境, 将词汇本身修饰性的意义减弱, 好比光的散射, 例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可译作Four Beauties of Ancient China, 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美女”一词意义扩散开, 并非最初所指称的容貌姣好的年轻女子, 而渐渐弱化成一种对女性的性别称谓, 甚至在某些场合中被用作恭维、戏谑和沟通的前奏, 所以在这些语境中“美女”是被译为pretty girl或beautiful girl或charming girl亦或直接译成girl有待推敲。

4 结论

语境在时空中运动, 其动态性对镶嵌在其中的语言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波及到翻译研究中, 便将剥离出语境的词汇语义变得斑驳陆离, 词汇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环境中, 才会获得某个确定的意义, 从而语境决定了译文的措词, 原文的语境是翻译表达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该参照标准好好考量, 采用“三化”即强化、等化、弱化的词汇语义翻译策略实现原文魅影的迁移。

摘要:语境因其动态性在很大程度上延展了语言的使用维度, 丰富了语言的意义。通过阐述语境动态性不同的表现方式, 比较与分析了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变体, 例证了语境对词汇意义的限定作用以及对翻译的影响。以语境动态性为切入点, 以迁移语言意义的施动者译者为立足点, 在词汇意义层面讨论了镶嵌在语境中的语义, 归纳出翻译中译者如何把握语境、理解原语的明确含义、实现语境意义迁移的“三化”策略。

关键词:语境,动态性,语义,翻译,迁移,“三化”策略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03.

[2]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121.

[3]范勇.新汉英翻译教程南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5.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88:55.

[5]傅敬民.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142.

[7]王大伟, 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2.

篇4:那些生命中的光与影

追求艺术的灵光

5年前,55岁的车吉心爱上摄影纯属偶然,从最初用奥林巴斯的傻瓜相机开始,到慢慢模仿明信片式的风光摄影,后来发现,自己也可以拍出漂亮的“明信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神州大地的神奇瑰丽,滋润着他的灵性;在生活的海洋中,他感悟着艺术的灵光,对摄影艺术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和追求。近年,他倾心造化,在名山大川间奔走,以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抓住了一个个瑰丽的瞬间,拍下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面。

车吉心与神州的自然风光结下了不解之缘,风光摄影的最大特色就是要看老天爷脸色,很多自然的美景都是转瞬即逝,如何最好地捕捉到它是件很寂寞和充满耐力的事情。风光摄影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和潇洒,他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要经受恶劣的气候和突发自然灾情的考验;要知天象、晓地理,把握时辰;有时为了拍到一个理想的镜头,要在恶劣的环境下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煎熬,正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当年,为了拍到最美的珠穆朗玛峰,他孤身一人,冒着严寒,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寻找最佳的视角,等候“女神”掀起神秘的面纱。珠峰地处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东段,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稍不留神,就可能铸成大错。作为世界之巅,珠峰是世人向往的地方,更是摄影人梦中的“圣地”。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一字排开,连绵的雪山群峰迭起,周围是38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那种壮观的景象令他毕生难忘。

当他向珠峰靠近时,周围是无边的雪山,头顶上的云朵也越来越厚,这么近那么远。在高原上面对一座200米的山,虽然离它近在咫尺,但是每走一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许是精诚所至,在夜幕降临之前,“女神”露出了她的真面目 白雪皑皑的珠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昂首屹立在天地之间。此时的车吉心早已忘记自己正身处险境,他用颤抖的手,不停地按动快门,把最美的珠峰留在了镜头中,总算圆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心愿。

发现自然之美

在车吉心的摄影集《天籁之音》中,有娴熟的文笔和对生命深切的体验。他以敏锐的视觉感触,以静止的瞬间语言,以充满哲理的警句,赋予每幅画面以生命,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风起风落之后依然绽放的花朵、雨过天晴之后依旧辛勤哺育繁衍的禽鸟,让你看到的远不是翎毛花鸟的繁华色彩和瞬间的美丽:画面中有形色各异肤色不同的人物肖像、有富含内容的肢体语言所构成的景观,让你联想到的也远远不止是欢乐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饱览这里无边的水色风光、生命的迎风展翅,让你体验到的也不仅仅是光与影的旋律和色彩的魔幻。在每幅画的后面似乎都在展现生命中的一个标点,像不同的句式标示着不同的寓意,让每一位观者都不得不因这些句子而生出自己的思索和联想。

自从拿起照相机,车吉心便和天鹅结下不解之缘,拍下了一系列天鹅作品。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天鹅每年春节前后都来这里过冬。

车吉心每次去“天鹅湖”,与其说是在摄影,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超脱。白天鹅那洁白如雪、颈项硕长、体态优美的“身姿”,特别是它们一起一落在蓝天碧水与青山白云之间那飘然若仙的风姿,还有那低空掠过湖面时的气势磅礴,都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给人一种原始神奇、激情涌动的超越与神往。在那段日子里,车吉心日日与天鹅为伴,他的镜头为人们的“天鹅情结”提供了新的诠释。

感悟生命

车吉心以摄影为诗,托光影言志,借哲理性的文字倾诉理想、怀抱和热情。这里有关于人生的思考,既有生命“两分半钟”的比喻,又有“三天”之说。追踪那些顶礼膜拜虔诚祈祷的藏民,他不仅仅是冷静的记录者,他的镜头中既有叩问,又有回答,还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标注:“上帝在哪里?在天上,在地下?上帝就在你的心窝里,上帝就是你自己。”基于这样的信念,他才有了“人生,因为选择而平淡,也因选择而灿烂”;“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生活中的一切”;“坦荡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也充分体验到了灵性的生活方式,“思索是人生旅途中最可靠的向导”,“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篇5:11绘画中的光与影课

一、光影———画面的骨骼

构图是建立在画面和光影基础之上的, 画面中明暗层次的对比营造画的深度。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 即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 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 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 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 有较强的直觉效果。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反映, 没有光就不能产生明暗。光影透过明暗在画布上重生, 它是画面的骨骼, 是画面的结构。狄德罗对绘画中的光影就倍加推崇, 他感叹:“在绘画里, 所谓光的效果, 就是你在《科莱舒示》这幅画中见到的, 是一种阴影和光的混合, 真实、有力和招人喜爱。这是一种诗的境界, 它使你留步, 使你惊讶。” (2) 伍尔夫同样意识到光影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重要。她在《日食》这篇文中描绘在日食的变化过程中, 云朵变得苍白, 一个“发红的黑点”反射出奇异的光, 接着消失隐退了。“突然之间, 光线全部遁隐了, 我们迷失了。周围世界没有一丝颜色。” (3) 没有了光, “世界是一片死亡”。正如没有光, 物体就丧失了存在的空间一样, 没有了启示之光, 人类在现实世界中也会迷失自我。作为小说家, 伍尔夫追寻着一种永恒的生命之光, 像画家捕捉自然之光一样记录生活的真实。

二、灯塔之光———生命之光

伍尔夫日记中描绘的日食是一个从明到暗再到明的过程。小说《到灯塔去》的结构共三章, 恰巧呼应了这一节奏:第一章“窗”暗示光明带给人温暖与和平, 叙述世界大战前某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到烛光晚餐, 再到月光午夜的琐事。这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光的怀抱之中。第二章“时光流逝”的画面却被黑暗占据, 像日食中太阳全部被吞掉的那一时刻, “世界是一片死亡”。“洪流般无边无际的黑暗”吞噬了人的精神之光, 暗示着人们的迷惘、困惑。第三章“灯塔”, 阴影总算散去, 世界重又回到了光明之中, 灯塔之行让小说中的人物达成和解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伍尔夫在小说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光, 比如灯塔之光、烛光、月光、星光、火光等等。不同的光折射出人物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中灯塔之光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日落退尽、华灯初上时分, 灯塔之光散落在茫茫大海上:“银白色光芒使波涛汹涌的海面稍稍明亮了一点。当天光消退, 大海失去了蔚蓝的颜色, 灯塔的银光随着纯柠檬色的海浪翻滚涌涨, 击碎在海滩上。” (4) 。这一段纯美的光影描绘不仅铺洒出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更喻示波涛汹涌的海面似乎是人类涌动的意识, 灯塔之光是照耀人们心中的精神信仰。小说中人物的物理生活以太阳的东升西落为轴心转动, 内心世界中自由驰骋的意识却是以灯塔之光为坐标的。灯塔之光像黑暗中温柔的眼睛射出的光芒一样, 点燃他们“隐秘的内核”, 塑造各人内心的信念。和灯塔之光联系最紧密的是拉姆齐夫人。每当她坐在窗前凝视灯塔的时候, 她仿佛就变成了灯塔射过来的那道长的光束, 发出万丈光芒, 用自己的光辉温暖着一个个自私、冷漠的灵魂。当她的眼光和灯塔的第三道光束相遇, “她觉得就像她自己和自己的目光相遇, 探索自己思想和心灵的深处”, 灯塔之光让她内省。她也时常被光束激活, 喃喃自语的都是与灯塔之光的照射节奏相吻合的三字短语:“不会忘”;“会结束”;“会到来”。这份光芒抚慰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 让萦绕在拉姆齐夫人心中的一些细小的想法也时常随着那灯光而升华, 不知不觉地说出“我们都在上帝的手心里”。的确, 灯塔之光犹如上帝之眼注视着人类的痛苦、死亡、误解和矛盾。人世的苦难在光线下凸现得异常的惨淡。当她在午夜醒来看着投射在地板上的光影, 像是某种神奇的力量在对她耳提面命, 她仿佛化身成了人间的天使, 誓将上帝之光普照众人。她从灯塔上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目标, 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同宇宙之间精神上的联系。拉姆齐先生作为英勇的领导者在他的哲学领域把自己当作了悬崖上的一座灯塔, “他要找一块悬崖巨石, 在那儿, 他将双眼凝视风暴, 力图穿透那黑暗, 直到最后一刻;他将站着死去。” (5) 他预料到“他自己的小小的光芒会并不很明亮地照耀上一两年, 然后将融入某个较大的光芒, 而那又将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光芒中。” (6) 拉姆齐先生就像燎原的星火, 他憧憬着人们会前赴后继地追随自己开拓的道路。拉姆齐夫妇的小儿子詹姆斯也深深地受到灯塔之光的激发。通过反射在他眼睛里的灯塔光束, 伍尔夫把他塑造成光芒的真实倒影:他母亲看见, “随着他眼中对故事兴趣的消失, 出现了另一种东西:惊奇、灰白, 像是一道光的反射, 立刻使他注目凝视, 充满惊异。” (7) 拉姆齐夫人从儿子的眼中看到了灯塔光的反射, 就如我们从她对儿子的细心照顾中看到圣母的影子一样。詹姆斯眼中光的反射引发了他追寻光源的愿望, 他立即去询问母亲明天是否去灯塔。这是一种眼睛找寻光的本能, 也是找寻自我、探本求源的渴望。

三、阴影———生与死的辩证

阴影自身能解答生与死的含义, 因为它是明与暗的产物。某些阴影是存在的证明, 如投射在拉姆齐夫人书页上卡迈克尔先生的身影;某些阴影是恐怖的符号, 如孩子们房间里挂着的猪头骨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投射在墙壁上呈现的魔鬼般的形状。为了安抚孩子们, 拉姆齐夫人解下自己的披巾, 不仅是把头骨裹住, 还变化了头骨原本的影子。她像艺术家又像诗人一样把头骨投下的阴影描绘成一个鸟窝、一座美丽的山峰, 但孩子们对阴影的畏惧仍然存在。小说第一章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阴影是投射在台阶上的三角形阴影, 那是拉姆齐夫人给小儿子詹姆斯读故事的身影。画家丽莉在构思这幅母子画时就用“紫色的阴影”来表现。她并没有试图表现外貌的相似性, 内心只有对于沉默的光影的抽象观念。作为传统的构图符号和约定俗成的视觉形象替代标志, 三角形阴影和拉姆齐夫人自身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是拉姆齐夫人自我的形象体现, 是“一个楔形的隐秘的内核”。这个如影随形的“隐秘内核”象征着拉姆齐夫人具有直观的透视能力, 具有一种自我反省与自我认识的能力, 可以超越自我, 同外界真理建立联系。十年后当丽莉为逝去的拉姆齐夫人努力找寻合适的视觉形象时, 她本能地看到了那个“黑暗的楔形”, 一个从行动姿态隐退到自己内心秘密权利的黑影。拉姆齐夫人的隐秘内核被丽莉画成为“古怪的三角形阴影”, 其三角结构似乎是以自然时间、往事和家庭生活为基础的。外部的现实世界、自我意识的确认以及知觉情感的体验统统消融, 抽象在一种普遍性的形式结构中, 因此,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 作品展现出艺术和生活共有的准则和不寻常的想象。小说第二章阴影继续延伸, 填满了整栋房子的空壳。有投射在墙上的风中舞动的树影躬身致意;有小鸟飞过, 扑动翅膀掠过卧室的地板形成的一个柔和的黑影;还有永不停息变化的浮云在那些不平静的水潭中投下的暗影。这些飘逝的云影、舞动的树影、掠过的剪影倒映在人们心里, 仿佛承担起了对人类悲哀的认知。随着四季的轮回, 自然界的一切力量靠投射在这具残骸里的各种影子留下其存在的证明, 有时是喧闹的, 有时是短暂的。但不管怎样, 阴影的寂静始终笼罩着, 宣告着这是一个被人类遗弃的世界。小说第三章中影子的出现是被比喻成拉姆齐先生的, 像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如果说拉姆齐夫人是一道温暖的光, 拉姆齐先生便是与光相随的影子。在听到拉姆齐夫人死讯后的许多天, 丽莉都看见她“把花环戴在额头上, 和她的伴侣, 一个影子, 确确实实地穿过田野去。” (8) 不论生或死, 拉姆齐先生都是拉姆齐夫人的同伴, 与她不可分割的影子, 正如一个安详的夜晚, 她给他读的那首十四行诗:“然而似乎仍旧是冬天, 你已离去/我与幻影流连/犹如同你的影子嬉戏。” (9) 影子被剖析为一种生死辩证, 生命的终结是死亡, 死亡又孕育着诞生, 影子的存在是因为有光的普照。

四、光影交织———完美的和谐

小说第二章将光影与想象的结合发展到形而上的层面, 进一步渲染小说主题并强化作品内部结构的和谐。作者用拟人化和比喻的手法创造了一种神秘和忧郁的气氛, 十年的岁月犹如茫茫黑夜在作者笔下飘然而过。“暮色来到之时, 在黑暗中曾如此威严地把光柱投到地毯上, 勾出它的图案的灯塔的光, 此时交织着较为柔和的春光及月光轻轻滑进屋来, 仿佛在温存抚爱, 悄悄留连, 深情注视, 然后又满怀爱意地回来。但就在这爱抚带来的宁静中, 那长长的一道光正斜倚在床上, 突然岩石崩裂。” (10) 光影让这个空洞的房屋躯壳由另一种力量占据, 这种存在并不是由某个特定的人物意识所分化出来, 而是使房屋衰败的时间的力量。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明暗交织的图画, 知觉经验不仅具有时间的节奏性还具有光影所赋有的空间性。光影营造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象征着精神上的孤独与哀伤, 社会的昏乱与衰败, 使人世沧桑显得更加任性和变幻莫测。

灯塔之光忽明忽暗的节奏更进一步地象征光影幻化与人意识涌动的统一。作者把灯塔比作眼睛, 这种拟人手法让我们联想到了人的活动, 如注视、认识, 甚至冥思。而所有这些具有人性特质的活动又在灯塔之光的明暗交替中加倍暗示着世界的两极, 日与夜, 生与死, 和平与战争。同时, 明暗两极既对立又和谐统一, 启发了画家丽莉、小儿子詹姆斯, 让他们具有了对现实双重性理解的洞察力———一种安静地置身事外后达到的现实与想象的模糊性与相互渗透。丽莉不遗余力地用光影勾勒一幅协调完美的图画, 为完成母子图, 她不但应具有非凡的创作灵感, 意识到事物的两极, 而且还应具有将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这两极融为一体的艺术才华, 从而才能在混乱无序的世界中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作品。小说第三章完美揭示了黑暗的结束和光明的重现, 使之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式达到艺术上的和谐与统一。明暗交织着重体现在以完成灯塔之行为明线和以渗透在旅程中的人物内心独白为暗线的频繁转换中。灯塔忽明忽暗的灯光象征着光明与黑暗、幸福与痛苦的交替与更迭, 对拉姆齐先生来说, 到达灯塔意味着与妻子在精神上的重新团聚, 也意味着代表理性和刻板的逻辑思维的拉姆齐先生与代表敏锐直觉和非凡的审美意识的拉姆齐夫人的妥协和统一。对于画家丽莉, 灯塔之行让她更深刻地了解拉姆齐夫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并抛弃成见毫无偏颇地将对立的两面综合起来, 协调一致地将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统一为一个整体。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性生活, 反映了位于生活表象之下的内在真实。印象、情感与思考渗透于小说的每一幅光影交织的生活图画之中, 显示了作者希望从动乱中求得宁静, 从混沌中寻求秩序的创作意图, 并通过光影的象征力量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匀称美和静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2]狄德罗.狄德罗论绘画[M].陈占元,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ed.by Anne Alivier Bell, Vol.Ⅲ.

篇6:家居空间中的光与影

在光照不好的环境里,我们会感到气氛沉闷和单调。光亮能使人看见物體,光亮也能使房间舒适和具有个性。正确利用光与影相互作用的效果,可以使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生机和具有特色。光不只是为照明,光还为了营造气氛。所以,除了要选择灯的类型之外,还要考虑到各种灯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有光亮和阴影的环境才会使人感受到屋子的空间、深度、形状和结构。

随着人们对家居环境的关注由功能实用性向艺术个性化的转变,对灯光照明的认识也从满足照明亮度的需求向艺术化家居空间进行过渡。灯光照明的作用对人的视觉功能发挥极为重要,因为没有光源就看不到一切,更别提色彩和形式了。不同的灯光照明不仅可以使空间明亮,更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情调和氛围。同一个空间,如果采用不同的照方式,不同的光照强度,不同的灯光造型,可以得到多种视觉空间氛围。时而明亮,时而压抑,时而温馨,时而阴森,时而浪漫,时而神秘。光照的效果真可谓是千变万化,高深莫测。

光源要符合经济性原则,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强越好,关键是科学合理。灯光照明设计在生理上首先要满足视觉需要,心理上要满足审美的需要。使空间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华而不实的灯饰不仅会造成电力消耗,能源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会造成光环境污染并且损害身体的健康。 灯光照明的亮度的标准,根据用途和分辨的清晰度要求不同,选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灯光照明设计还要符合安全性原则,要求绝对的安全可靠。由于照明来自电源,必须采取严格的防触电、防断路等安全措施和严格执行规范的灯具生产标准,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家居环境中个各个空间的用途和要求的不同,其灯光的侧重点也不同。客厅的视觉对象大到空间,小到博古架上高品位、特能表现主人身份与素质的古现饰物。就服务对象而言,找准选定对象是至关重要的。诚然如果满室全是欲观察对象,再如果指定对象错位,那就是等同于没有对象。其灯光设计的重点在于功能,客厅的面积大,容积也较大等特点,灯光的数目和种类也较多,一般由主光源和辅光源组成。一般多选用吊灯或吸顶灯作为主光源进行漫射照明。

餐厅是人们吃饭的地方,要求的灯光效果是比较柔和,温暖。能够很好的烘托出用餐氛围。灯光与灯具的选择很多种多样。一般以吊灯的形式出现,最好设有调节开关,可以调节其明暗及色调,从而更能烘托出食物的美味。

厨房照明要满足其以操作为主的功能要求,还要与其它居室灯光色温相协调。

卫生间一般有以下功能:整理仪容,沐浴,入厕。一般在吊顶中设有主光源和取暖光源,在化妆镜前或者左右装有光源,以便我们生活的需要。

书房是用来看书或工作学习的地方,是个相对较安静独立不被打扰的地方。一般在房顶设计一个主光源,用来照亮整个空间,在书桌上再设计一个台灯,方便实用。但要注意一点,光线不可以太明亮也不可以太暗,否则都会伤害眼睛。

卧室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的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对卧室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常用主光源与辅光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主光源不应太明亮,应以柔和温暖的暖色调为主。辅光源的选择性更多,按其功能可分为台灯,落地灯,壁灯,床头灯等等,重主要的功能是方便,其位置更是要在躺着时伸手能开关的范围内。

门厅是进入室内给人对这个家居环境和主人最初印象的地方,因此要独具特色,灯具的位置要考虑安置在进门处和深入室内的交界处,这样可避免在访者脸上出现阴影。在门厅内的柜上或墙上设灯,会使门厅内产生宽阔感。

当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灯光照明不仅仅是只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和氛围的营造,更要体现其艺术性和个性化。

总之,良好的灯光照明设计,适合的照明形式可以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不同形式的光源可以营造出不同感受的空间环境。在当下日新月异的照明技术下和人们的审美眼光的不断提高,灯光设计对室内家居空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该从单纯的功能照明升华为光环境艺术。灯光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光,影,材质的综合表现体;是单个空间到多个空间的综合表现体;是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体。它给人的感受已超越了人的视觉感官,甚至是超出了五官体验。可以说是没有光就没有色,形,质。所以,对室内灯光照明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将对扩展室内灯光设计的艺术价值,扩展室内设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篇7:“影子银行”的光与影

因为缺少正规银行体系的扶植,“影子银行”成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沃土。而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必将给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类似金融危机一般的重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虽然其当前所显现的风险并未超出控制,但目前业界已有谈“影”色变的迹象。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快速增长?它的正能量和负作用各有多大?如何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

巨大的存量与规模

对于“影子银行”,至今仍缺乏全面和权威的定义。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指出,“影子银行”可以被“广义地界定为(部分或完全)由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在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

不过,业内专家普遍的理解是,“影子银行”的内涵不只包括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还涵盖各种类似或替代传统银行的业务部门或金融工具。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基于FSB广义的概念,银行的表外活动,如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包括债券在内的信用类金融产品交易,都可纳入‘影子银行’的范围,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活动也应包含在内。央行所监测的社会融资规模涵盖了主要的‘影子银行’活动,但并没有包括大量的信托资产、民间借贷,也未覆盖部分理财产品。”

据瑞银证券估算,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可能已经超过20万亿元。统计在央行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之下的未贴现票据、信托和委托贷款余额为13.7万亿元,占2012年GDP(预测值,下同)的26%;加上社会融资规模中未包括的信托资产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估计为4万亿元,“影子银行”总规模为20.9万亿元左右,占GDP的40%;如果再加上非银行所持有的企业债券,这个数字将达到24.4万亿元,占GDP的46.5%。汪涛表示,“13.7万亿元是‘影子银行’规模的下限,因为该计算方法忽略了‘影子银行’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24.4万亿元的计算方法则可能存在重复计算,因为部分信托资金可能被用于购买商业票据或债券。”

“然而,在更宽泛的定义下,‘影子银行’还应包括银行持有的约3.3万亿元企业债券以及最近的创新业务,如银行间同业代付和常常涉及商业票据的票据回购,后者通过‘改变流动性和期限’来帮助增加金融杠杆。”汪涛表示,“据IMF估算,中国的理财产品规模约为8万亿至9万亿元,但我们没有将它计算在内,因为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商业票据、信托产品、货币市场或混合型产品。”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等人在2012年初进行的估算,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为3万多亿元。其定义的“影子银行”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之外的所有非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动,包括出自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拍卖行等准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包括实体企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民间借贷。

此外,在一切信用都集中于银行的思维下,人们习惯于银行高高在上的地位。年年政府考量货币信贷增长目标,以银行为工具,调控宏观经济。2011年,央行推动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变化,正式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取代货币信贷总量,作为金融决策的主要参考。在央行网站不久前挂出来的就社会融资规模问题答记者问中,称“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尽管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行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即为“影子银行”。小微金融人士王磊表示,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银行需警惕信托风险

在数量庞大的“影子”信贷中,占比最大的仍要属与银行合作最紧密的信托产品,而这部分资金也一直被外界强烈关注。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十分醒目地提出中国需重视近年飞速膨胀的信托类产品,并称其有可能把风险转嫁给银行。一时间,关于银信合作的种种变数又重新引起市场的警惕。

2012年上半年,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5.5万亿元,两年里几乎翻倍,即将超越保险业资产规模。《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尽管信托可从事多种投资,但大部分信托产品都是贷款和类贷款,主要帮拿不到银行贷款的高风险企业融资。而这其中就存在诸多隐忧。

事实上,对于银信合作的风险,监管层早已察觉并采取预防性措施。2009年、2010年,银信合作产品进入井喷式的增长期,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坊间一度传闻“银信余额高达2万亿元”,这显然对当时的信贷规模管控造成了冲击。银监会随即发出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72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资产在2011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自从被监管层纳入严格管控之后,2011年银信合作量大幅降低,随后进入不温不火的发展阶段,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12年的上半年。

不过,进入下半年以来,银信合作似乎又开始“卷土重来”。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银信合作业务余额为1.77万亿元,高于未完成转表前的2011年有记录的各季度数据。与传闻中2010年最高峰时的2万亿元相比,仅减少约2000多亿元。

而在2012年9月底,银信产品的高幅增长再次引发关注。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2012年9月最后一周共有26家银行和10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274款银信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上周增加42款。预计的发行规模为417.36亿元,比前一周增加了187.65亿元,增幅为81.69%,创2012年以来最大增幅。分析人士表示,这是由于“双节”效应的影响,另外季末揽储战硝烟渐浓,也使得银信理财产品被银行广泛发行。

而对于银信合作对银行的风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一方面是产品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尽管有的信托产品并不由银行参与,仅是托管资金的关系,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产品是通过银行的渠道来销售,或者是为私人银行的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如果这部分信托产品出现了兑付问题,也可能会对银行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2年上半年,信托行业一直“引以自豪”的“刚性兑付”接连遭遇挑战:近40款房地产信托提前清盘;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陷高危迷局;雅盈堂事件暴露艺术品信托高风险等,都令信托理财风险日渐升温。虽然这些产品其后都采用“发新偿旧”展期、资产管理公司接盘等方式来处理,但这种风险趋势已经令业界感到担忧。

分析师担心,严重的兑付问题会波及银行。IMF报告称,银行一般是信托产品的销售方,本不应承受风险;但投资者多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可能会为了留住客户而帮他们弥补损失。

历来很少有银行业高管如此公开承认并抨击行业风险,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钢数言,在业内外掀起轩然大波。不过,曾刚则认为目前国内对风险所论大多流于表面。“影子银行”四年前出自美国一位投资家之口,他描述的对象是投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些机构针对各种标的,设计各种投资品种,吸引投资者掏腰包。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大量优质中小企业因评级低,几乎无人问津,得不到银行融资,投行家米尔肯寻找优质企业做标的,发行承销他们的债券,并以高收益率回报投资人,托出了CNN等一大批后来的名企,名震华尔街。

米尔肯实质上完成了类似于银行的存贷功能,所以“影子银行”在美国又叫平行银行,意为与商业银行并存,又完全在商业银行系统市场之外。国内却大为不同,曾刚同样认为“影子银行”主要由银行体系派生而来。

愈积愈深的风险

风险并不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的风险。“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摧毁美国,就是因为投行兜售了多少个CDO(担保债权凭证)、CDS(信用违约掉期),最后它自己都搞不清楚,何况监管机构。在国内,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地带不在于此。王磊在北京一家知名投资顾问公司做副总,正准备离职,原先他被以百万年薪招进公司,负责公司P2P(peer to peer),也被称作人人贷,然而来了之后,发现这里自己实在玩不下去。

据他所知,在老式的北京民间拆借中,投资顾问公司、担保公司等作为居间人需找出资人和借款人,一般是先有项目再找资金,合同是由双方以个人名义签订,居间人不经手资金,只收介绍费。到目前虽然个人不允许放贷,但这种行为可以打擦边球,因为最高人民法院有文件称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拆借合法。像王磊所在的公司,也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大量放贷,即公司确定借款方,经银行发放委托贷款,公司老板为某实力雄厚的港商,所放资金大多是老板的自有资金。

这些方式安全却以损害资本效率为代价,如居间人手中无资金,不可能具备银行那样的存贷匹配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收益。近两三年兴起的P2P模式带来了颠覆,王磊说,P2P原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个人自由对接,平台撮合交易。到了国内,许多公司拿着这个牌子,却从线上往线下发展,就相当于原先是淘宝,现在被改成了中国工商银行。

P2P没有门槛,只要是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就能作业,完全无部门监管。摸熟套路后,不少公司就在吸收客户存款,发放贷款,建造类似于银行的资金池。王磊说,只要有满意的收益率,能安全收回投资,并不太在意他的钱投给了谁。“很多公司就虚拟借款人,圈投资人的钱。”而且有公司已经开始资产证券化,王磊知悉某家投资顾问公司在未告知客户的情况下,将其债权收益打包,转化为投资理财计划,卖给公司的其他客户,也卖给其他P2P公司,已形成批量业务,该公司再拿着融资来的钱去投资。

虽然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非常热火,据王磊了解,像行业领军企业宜信,今年打算扩充员工至2万人,而包商银行才6000人。他所在的公司也四处扩张,连在当地营业执照都未拿到,老板已经要求去开拓业务了。

从业四五年,到现在王磊也不知道P2P公司有多少家,规模有多大,各家的操作模式如何,但他已经感到深深的恐惧。他说,目前公司大多放贷对象是中小企业,实际利率一个月多在3%,一年不算复利也是36%,很多借款人实际是很难承受的,资金以短快为主,短存长贷比银行更为严重,现在公司仅有2%的坏账拨备,连塞牙缝都不够。王磊说:“经济大环境不好,P2P开发了资金池,甚至还有理财产品形式的债券,它的风控、资金盘子和银行却远远不是一个等量级。而且P2P存款额小,储户多,现在感觉一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挤兑,甚至是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2012年,业内人士对“影子银行”的风险高度关注,但看法却大相径庭。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影子银行”的风险已经面临爆发,监管层应该紧急“刹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表示如今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过高估计,并不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监管新挑战

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采取了多项监管措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思路。

“十八大之后,‘影子银行’监管被银监会列为五项重要工作之一。”银监会相关人士称,从目前来看,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会放松。

事实上,对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信托及民间借贷,监管层的监管强度大部分体现在细节上。以信托监管为例,银监会的新政不断。在信托规模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房地产信托、基建类信托、艺术品信托都被相继收紧。“监管层对信托的监管是比较有效和及时的,而核心控制体现在项目审批和窗口指导上。”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房地产信托占比在去年受到监管影响已经呈下降趋势,但是其风险在年底已经有所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同比增58.25%,截至2012年9月底,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6.32万亿元。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温州已经成为了全国的典型。“民间借贷一直以来都处于监管的边缘,而温州的做法也是在尝试将民间借贷合法化,并纳入到监管中。”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表示,将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棋,不过由于主发起人争议,目前仍未开闸。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该改变当前分业管理的架构,推动“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

申银万国则认为,“影子银行”的问题集中在更高的产品预期回报与较低的资金投向的矛盾。监管层应该将监管重点落脚在对高风险资产投向和对通道中介合规性监管等方面。金融监管最可能的措施是总量控制,限制增长和风险排查,在抑制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推动理财资产的回表。

金融创新常与经济发展同步,“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如FSB和IMF承认的,“影子银行”体系可以成为融资渠道,并为经济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中国发生的情况均显示,‘影子’信贷活动和常规信贷活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可能导致一方出现问题后引发超预期的信贷紧缩。以中国为例,2011年夏季对银行表外活动的管制不仅缩小了这一类业务规模,也令民间借贷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并在部分经济领域引发了连锁反应。这一类情况可能会再次出现。”汪涛提醒道。

汪涛还指出,由于政府长期更关注于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狭义人民币贷款,非常规信贷活动的发展可能会让传统评估信贷条件的方式变得越发不完善和不准确。“虽然央行在关注并发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但后者并未包括‘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政府始终没有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适度增长设立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汪涛表示,“例如,银行业表内信贷占GDP的百分比在2009年跳升25个百分点之后,近几年基本持平。但如果把社会融资规模所包含的表外信贷活动包括在内,银行业信贷总额占GDP的百分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四年来占GDP的比重累计上升了44个百分点。此外,如果考虑到非银行金融媒介,过去两年经济杠杆水平的增长幅度就更大。很多人只关注狭义的人民币贷款,因而仍相信货币和信贷条件目前依然偏紧。”

“短期内,鉴于大多数‘影子银行’活动仍在银监会的监管之下,再加上这类活动刚出现不久且规模不大,我们认为还不会出现重大的系统性问题。但如果上述基本面问题和扭曲得不到解决,同时金融监管继续放松、非银行金融媒介变得更加成熟,我们预计宏观风险将使金融监管继续放松、非银行金融媒介变得更加成熟,我们预计宏观风险将会上升。“汪涛表示。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表示,“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够,所以,控制其风险的方法不是将其取缔,而是应限定其各种工具的杠杆率和衍生产品创造的次数。

FSB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增加或促进杠杆以及改变期限/流动性、造成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产生重大风险”的“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汪涛认为,解决“影子银行”问题并减少相关风险的关键是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和审慎监管目标的优先顺序、改革目前货币政策的管理方式、理顺时有矛盾的多重政策目标。

“举例来说,如果中央政府确实担心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资产质量,那就应该更多地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鼓励信贷扩张。如果政府仍希望依靠信贷扩张来促进增长,那就应该直接提高信贷额度,而不是迫使银行去规避监管。此外,央行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更多市场工具管理流动性,从而减少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体系行为的扭曲。”汪涛说。

抢食银行业第三方支付和网贷强势崛起

2012年,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了一步,银行业的息差已受到不小压力。不论是来自日趋严格的监管压力,还是渐缓的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都需要拿出更多的心思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或许是国家对温州金改实验区的政策让更多人看到,民间金融有“转正”的可能性;也或许是市场需求应运而生,依靠网络从银行口中夺食的第三方支付和网贷近几年增长迅猛。银行传统业务从贷款融资到资金管理,均面临被新兴、充满活力的机构所瓜分的境地。而网络贷款一般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贷款方在P2P网站上发布贷款需求,投资人则通过网站将资金借给贷款方。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更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2011年,网络借贷行业的总成交量约10亿元,而2012年,整个网贷行业的总成交量预计将达200亿元。与网络贷款的融资方式相比,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审批手续复杂,耗时费力,难以满足零售客户的紧急、灵活的融资需求。而网贷则迎合了这类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并且借贷双方在额度和利率方面均有较大的协商空间。

“银行也是一个金融中介,与网贷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银行吸收存款,要考虑更多的风险管理,需要正规的营业场所。”一位商业银行业务人表示,“在我国私营经济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这种融资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不过,所有涉及金融行为的行业都无法回避风险。2011年8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声明,“由于行业门槛低,且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人人贷(P2P)中介机构有可能突破资金不进账户的底线,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成非法集资”。

自中国人民银行颁发非金融支付机构牌照后,第三方支付行业得以进入规范发展、有序竞争的阶段。一些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其积累的行业资源,进军金融业。2012年8月,阿里巴巴从事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业务的阿里金融宣布,阿里贷将针对部分地区的付费会员推广到全国普通会员,不用提交任何担保、抵押,只需要凭借企业的信用资质即可。用户24小时随用随借、随借随还。根据阿里金融披露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阿里金融累计向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30亿元。阿里贷的优势在于,它既是信贷的提供者,也是企业商务交易的平台。这种双重身份让它在企业或业主的信用方面能保有相对可靠的数据,从而对企业风险进行精准判断,抛弃了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而这正是商业银行难以做到的。

上一篇:那一刻,我才醒悟作文500字下一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4-2015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