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申诉申请书

2024-05-23

教师申诉申请书(共8篇)

篇1:教师申诉申请书

教师申诉申请书

申诉人:性 别:年 龄: 职 业:工作单位:

住 址:

被申诉人:

地 址:

申诉请求:

1、2、事实和理由:

邮 编:法定代表人:邮 编:申诉人:年联系电话:职 务:联系电话:(本人签字)月日

篇2:教师申诉申请书

申诉人:

性别:

年龄:

岗位: 住址:

联系电话: 被申诉人:

法定代表人:

职务: 地 址:

联系电话: 申诉请求:

1、2、事实和理由:

此致

Xx小学申诉委员会

(本人签字)年

篇3:教师申诉申请书

一学位申请人的法律地位

首先应明确学位申请人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生, 其具有明确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学位申请人应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 (第二条) , 具体包括: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第四条)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第五、六条) ;非学位授予单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 且原单位推荐者 (第十二条)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 经有关专家推荐, 学位授予单位同意者 (第十三条) ;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社会活动家, 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者 (第十四条) ;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外国学者 (第十五条) 。从中可以看出,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学位申请人, 而学位申请人也不都是学生。因此, 学位申请人具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地位, 其合法权利应受到教育法律的保护。

二学位申请人的申诉权

从1992年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和1998年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可以看出, 如果学位申请人自认为可以获得学位, 而学位授予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授予其学位的话, 就目前对学位申请人申诉权尚无规定的情况来看, 其只能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然而, 司法救济不仅费时、费力、费钱, 也给现阶段本就繁忙的司法系统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也难怪有的法院明知可以受理还是找各种理由驳回学生诉学校的这种诉讼请求。相比较而言, 采用申诉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财力, 也顺应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会趋势和内部矛盾内部解决的中国人的传统处事风格。

从另一方面来讲, 学位申请人的申诉权也能对我国的学位授予过程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有效地遏制学位授予单位权力的滥用, 从而有效地保障我国学位质量。

最后, 从法律上来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学位申请人必是有权利申请的公民, 而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应具有申诉权, 因此, 《宪法》可以成为赋予学位申请人申诉权的法律来源。而且我国教育基本法《教育法》也规定受教育者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由于《学位法》是教育法下的一个分支法, 因此《教育法》当中关于申诉权的规定也可成为赋予学位申请人申诉权的法律来源。所以申诉权应是学位申请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

虽然,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框架基本成型, 但目前还处在以人治教向依法治教的转型期, 还存在很多不足, 使得权利保障和责任追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实现。1980年制定的《学位条例》距今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 由于当时的国情限制, 作为一部法律来说其可谓问题重重。“在《学位条例》中, 受教育者或学位申请人, 作为管理方只是违法或责任主体, 不是权利主体”。这对于以保护为核心内容之一的法律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缺陷。因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公布的2011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 推动《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被列在了今年八项工作要点的第一位。《学位法》制定需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 《学位法》的位阶。作为我国教育基本法《教育法》下的一个教育分支法律, 《学位法》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部法律。其次, 《学位法》的内容。这部针对我国学位制度制定的法律, 对其中涉及的主要主体学位申请人权利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其他权利尚且不论, 申诉权作为学位申请人所应具有的保障和其他合法权利的程序性权利, 笔者认为必须在《学位法》中有所体现。具体应规定, 学位申请人享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或学校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向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

在法律赋予学位申请人申诉权之后, 由于申诉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 因此对于申诉程序的规定也就成为教育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了。

申诉权作为一种保障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程序性救济权利, 应有一部层级足够高的申诉方面的法律来对申诉程序进行具体的指导性规定。因此笔者认为,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 应补充一部专门规定申诉程序的《申诉条例》。《申诉条例》应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这样才能在层级上高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内容方面应借鉴目前对申诉制度研究的各种学术成果, 来对申诉权的定义、申诉主体、申诉范围、申诉的具体程序及救济途径进行详尽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秦惠民.从首例学位诉讼案看《学位条例》的修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50~53[1]秦惠民.从首例学位诉讼案看《学位条例》的修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50~53

篇4:教师申诉处理与司法审查

申诉制度是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者重新处理的制度。我国现行法律基本上规定了两种申诉制度,即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和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诉讼上的申诉制度,专指人民法院受理的申诉;而非诉讼的申诉范围较广,包括向各级党委、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提起的申诉。教师申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确立的一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对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教师申诉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教师认为学校等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是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教师对学校等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诉。三是教师认为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4条规定:教师提出申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受理申诉机关交送申诉书。申诉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申诉理由;其他有关情况。《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一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教师申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关于申诉主体的限定

教师申诉作为《教师法》等法律规定的维护教师权益的一项重要救济制度,针对的主体只能是教师,对于非教师人员则不能启动教师申诉程序。

2.关于申诉范围的限定

为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教师申诉制度并未把救济范围无限扩大,而是有特定的救济范围,超出法定范围的事项则不属于教师申诉处理的权限范围,对于超出申诉处理受理范围的申诉申请不予受理。

3.关于受理主体的限定

针对教师提出的申诉申请,能够依法受理申请并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主体只能限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4.关于申诉条件的限定

教师提出申诉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教师提出申诉的前提是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以及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二是教师提出申诉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且申诉书应当载明申诉人及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和理由,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三是教师提出申诉的时间要求,是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1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因此,教师超出1年的申诉期限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有关机关可以按照信访方式进行处理。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教师申诉的时间为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权益的救济程序

1.救济途径

救济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救济途径包括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前者是指司法救济途径,后者是指行政救济途径和学校内部或者民间途径。

一是行政救济途径。根据《教师法》等法律规定,教师权益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包括教师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行政救济的方式,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渠道。

二是司法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看,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均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得司法救济。这里主要探讨教师申诉处理的行政诉讼救济。

2.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界分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向作出该行政行为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认定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监督活动。行政复议的实质是事后的一种救济措施,即正确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错误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它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行政诉讼是指由法院裁决行政纠纷的法律制度,具体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是由法院依法对行政纠纷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其实质是以司法程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一种事后监督、救济措施。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一是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目的上有共同之处。教师申诉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教师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申诉提供了法律保障。正是基于教师的这种权利和申诉的法律地位,使得教师把申诉当作解决问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当教师等与学校等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当教师等认为学校的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他们就会产生申诉动机,进行申诉活动,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教师申诉制度要达到保护教师等合法权益的目的,也正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二是教师申诉、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教师申诉的范围广泛,多种多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主要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从这一点讲,教师申诉的范围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正是三者的这种在范围上的交叉,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可以采取行政申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区别是:

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教师申诉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操作方式比申诉复杂、规范,它们的提起以及整个处理过程均是在法定的条件和程序下进行的,过于简单或随意会影响它们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其操作必须按照各自的程序进行,不能跳过或缺少某一必经的步骤,且程序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实际操作中必须按顺序进行,不得颠倒。

二是法律依据不同。教师申诉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教育行政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是教师申诉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行政复议必须适用的准则,而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三是时效和程序不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不是一种不受约束的权利,因此,相关法律为相对人行使复议申请权和行政诉讼权设定了一个合理的有效期间。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时效为60日,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是3个月。超过上述期限的规定,即丧失复议申请权或起诉权。而教师申诉对申诉者来说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期限限制,申诉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而对申诉受理机关则规定在受理后30日内作出处理。《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对教师提出申诉申请规定了1年的期限。

四是法律后果不同。教师申诉受理机关对教师申诉作出处理后,申诉人对此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公民等行使行政复议请求权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则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引起对有关行政行为的审查、认定或者审理判决活动。

3.教师申诉处理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

这个问题实质与学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相关。在否认学校的行政主体者看来,学校处理(处分)行为不能直接成为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对象,因此,《教师法》规定的申诉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而肯定者虽然坚持学校的行政主体资格,但他们对如何处理行政诉讼与教育申诉的关系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申诉并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因为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教师申诉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教师不服学校的处理(处分)行为可以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确立为前置程序。因为高校教育纠纷具有特殊性,不宜将该纠纷直接纳入行政诉讼范畴,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层级中的上下级领导监督关系来平衡和解决纠纷,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并不一定能从实体上全面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从目前司法实践情况来看,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交叉的处理

教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救济程序交叉问题。对此应注意两点:

一是避免两个程序的混乱和交叉使用。即教师在启动其中一个程序后,就不能再启动另一个程序。在这个问题上,裁判机关在进行案件的程序审查时也应严格把关,当出现行政程序先于司法程序的情况时,司法程序可以中止;当司法程序先于行政程序时,行政程序应该终结。

二是行政程序可以优先使用。在一般情况下,针对绝大多数教师的申诉处理纠纷,可先进行行政程序,然后再进行司法程序。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行政程序,因为行政程序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且可以进行调解,有利于使纠纷快速解决、彻底解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针对申诉教师的选择不能拒绝。

教师申诉处理的司法审查

教师申诉制度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申诉法律制度,教师在教育领域里的合法权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保护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权益争议的处理构成了其履责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因此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而这种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则可能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1.司法审查原则

以司法救济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申诉处理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教育行政争议的范围极其广泛,其内容也相当复杂,在某些方面还含有较高的职业技术因素,如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而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不仅有职责,而且还有处理争议的优势。因此,司法救济应以此为基础,保证审判合法、有效的进行。

二是合法性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从审查对象方面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审查内容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从审查方式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不进行部分审查。

2.司法审查范围

教师申诉处理行为的司法救济范围,主要是指教师申诉处理行为引起的争议哪些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得到解决,即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一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拒绝或者拖延履行申诉处理法定职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是认为申诉处理侵犯其他合法权益的。

3.合法性审查的主要方面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同时具备主要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不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不履行法定职责等问题。因此,法院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或者不履行申诉处理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实践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教师申诉案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别作出如下决定:一是学校等管理行为合法的,维持原处理结果。二是学校等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的职责的,可以责令其限期履责。三是学校等管理行为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责令其重新处理。四是学校管理行为违法的,可以撤销其处理决定。对学校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以责令其进行修改或废止。法院经审理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合法的,应当判决维持该行为;如果认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违法的,法院就应判决撤销、部分撤销该行为;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履行法定的教师申诉处理职责,应当判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限期履责。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篇5:开除申诉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我叫xxx,是xxx学院xxx系09级xxx专业的一名学生,学号.由于在xxx 年xxx月xxx日的《统计学》补考中请人参加考试,于xxx年xxx月xxx日被校方给予了开除的处分,对此本人提出以下申诉,希望学校可以给学生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考试作弊是情节是很严重,后果恶劣的,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家长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老师对学校的不负责任,这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违抗,是对老师教学的不尊重,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考试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我却犯了如此大错,是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行为的错误,我一定深刻反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我对我的错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我没有考虑学校老师家长就盲目地做事情,因此犯了大错,我的错误也确实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我只能深刻反省,悔过自新,我要吸取教训,我保证往后绝不会有类似事件发生。

这件事也对我的一生,无法用语言表达来描述,我所犯的错误的性质是严重的。在考试的时候作弊实际上就是做假骗人,其结果损害了多方利益,在班上和系里面造成极坏的影响。此举本身就是违背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作风方面上的培养和锤炼。我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而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这种行为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破坏

了学校的形象,破坏了学校的学风。同时,也对学校形象造成了一定损害,我们应该去维护这个形象而不是去破坏它!我在考试的时请同学代考,这是严重的作弊行为,我和那个同学关系很好,当侥幸心理之下酿成了现在的后果。但现在我才深刻的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是在害自己和同学们,考试是用来平衡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论是什么原因请他人考试,都是很不对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请同学考试,完全是因为一时的侥幸心理和对自己没有自信导

致,并不是因为学习中的困难和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对于这件事,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错误,我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和对学校的负面影响深度。但学校给予的处罚太过,在校即将毕业,学校却将我一棒子打死,此后前途渺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学生有错就被开除,不仅对学生本人而言,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的奋斗将化为泡影,今后能否振作还是个问号,而且也与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宗旨相违背。开除学籍,就意味着学生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学校的权威不在于开除学生,而在于如何教育学生,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教育都应以人为本,这是教育制度确立的基本道德价值,对犯错就给予开除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的以处罚为先,并非以教育督导为重。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对不起学校对我的栽培,对不起老师们多年的教导,也对不起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父母供我们在学样念书,就是希望我们在学校学到真正的本领,我却没有做到。我想学校是传授知识,教给学生道理的地方,而不应当学生犯错误时就把学生遗弃。

我也知道这个错误无法原谅,但我却有着深刻悔改的信念,我相信自己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定循规蹈矩,决不犯类似的错误。发生这样的事也是自己太过年轻,没有深思熟虑,当时没有考虑事情的全面性,事先没能弄清事情的严重性,现在我后悔,真的非常后悔。

自入大学以来,一直担任4班的班长。作为一名班干部,我一直

尽职尽责,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如此,热爱班集体,助人为乐,班里的同学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伸出援手,从不拒绝。积极参与学校的义务活动,我还参加过“大学生寒假社会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参加我学院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男子组400米并荣获第一名。我还是入党的积极分子,并获得党校培训班的结业证书,积极向党靠拢。在校期间一直安分守己,严格要求自己,有着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没做任何其它违纪的事情。

在此期间学生我一直在学校好好的学习,并无其它错过,如果学

校按照《。。大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及时对我做出处分决定,我理解自己犯错的严重性愿无异议接受。但现在本人是于xxx年xxx月xxx日请人考试被监考老师发现并阻止。但学校却在xxx年xxx月xxx日才给出开除处分决定,历时之久,并且处分决定是在xxx年xxx月xxx日做出的,却于xxx年xxx月xxx日才传达到本人手中,总历时。。

学生我是违反学校纪律,但校方没有按照《。。大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限定时间之内对违纪学生作出处分处理,而是过了这么久才追究我的过错,校方如此处理问题,学生我难以接

受。更重要的问题是叫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家长。学生我违纪后在学校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支付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如今突然开除学生,叫学生我将如何向家长交代,如今天学生我即将临近毕业,本来家长对我充满期望,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但是,学校却在这个时候才给学生我如此严重的处分,对于我这样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来说,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让他们该如何承受这样的事实?学生我恳切地请求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重新研究,申请学校撤销开除学籍的决定,修改违纪处分决定,让我继续完成学业。

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我开除学籍的行为,是对学生的不教而诛,没有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是违反了人道主义原则,教育应该以爱为本,而不是以惩罚为本。如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洪宇教授认为,从警告到开除学籍,是一个逐步严厉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给了学生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机会。“处罚考试作弊,很有必要,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育公平的需要。但如果不加区分地对作弊学生一律开除,就过度了,也与教育的目标相违背”。

进入大学学习将近两年,已经完成了大半部分课程的学习,修完

了大部分的学分。在校学习期间一贯成绩优秀,还担任了所在班级的班体育委员职务,如果不被开除学籍,是完全能够按期毕业的。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含辛茹苦,才把其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在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与精力。在快要毕业参加工作,有望很快回报父母和家庭的时候,学校仅凭考试违纪行为,就把我判了“死刑”,将我可期待的美好前途砸毁,对我的家庭都是过度的损害,是不公正的。学校这种“一棍子打死”的作法,我只是一个初犯者,不是惯例犯错者,学校对我们的处罚确实是太重了,我难以接受。

学生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学生的家庭收

入都是靠种农作物而获得,我的父亲有病在身,现在还是在吃药疗养,基本上不能从事生产作业。所有的经济负担都由父母种经济作物收入承担,两年来的高昂学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在父亲均收入仅为几百元的情况下,他们克服病痛和种种困难,顶着巨大的压力,供我上学,为的就是我有朝一日能顺利完成学业,为家里分担一些责任和负担。然而今天,父母一切希望都因为校方的处分决定而破灭,为学生我受教育所付出的金钱和精力都付诸东流。这对我们这个家庭无异于灭顶之灾。学生承认自己确实犯了错,处事不够成熟,考虑事情不全面,一时义气用事,不知道会有如此严重的结果,我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父母,也一直在深深的自责和悔改,但如今校方给予我的处分,让我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了。严厉处罚作弊学生本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但希望学校用更好的办法和更人性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本应以教育为主,教育应该以爱为本,而不是以惩罚为本,我只是一个初犯者,希望学校给学生一次从新改过的机会。

提此申诉,学生恳求学校能给我一个机会,希望学校能从多方面

了解学生从新复议,修改对学生的开除处分,学生愿意接受留校察看的处分,让我继续完成学业,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学生以人格保证,绝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一定会更加珍惜对待往后的人生道路。

此致

篇6:教师申诉申请书

篇一:教师申诉制度范文 第一条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目的意义

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向主管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申诉理由、请求处理,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一个法律途径的制度。第三条 申诉范围

以下情况,教师可以提出申诉:

(1)教师认为所在级部(处室)、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包括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

(3)教师对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四条 受理组织

(1)受理组织依次为申诉人所在处(室)、学校办公会或教代会;(2)教师对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学校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3)教师提出申诉应向组织提出,不要向所在级部(处室)的个人提出,否则将按一般的群众来信办理。第五条 申诉分类

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所在级部(处室)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教师申诉制度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

(1)隶属管辖。指教师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

(2)地域管辖。指学校聘任的教师提出申诉时,按照级部(处室)的管理权限,由所在级部(处室)受理。

(3)选择管辖。指教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之间选择一个,提起申诉。

(4)移送管辖。指所在级部(处室)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送给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办理,同时告知申诉人。

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对案件的查办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教师,不得拖延推诿。第六条 申诉程序

教师申诉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1)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2)主管的级部(处室)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 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可以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3)应诉有关级部(处室)对受理的申诉案件,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①其所在级部(处室)的管理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可以维持原处理结果;②管理行为存在着程序上的不足,决定被申诉人补正;③对于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限期改正;④管理行为的一部分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的,可以变更原处理结果或不适用部分;⑤管理行为所依据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撤消其原处理决定。

教师对学校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船山区教育局;(4)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

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的申诉,申诉人可以在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选择受理的机关。

第七条 附则

(1)学校职员、工人及其他在聘人员适用本规定。(2)本规定解释权和修改权归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篇二:

为了依法维护我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的范围:

我校教师认为下列合法权益受到学校侵犯的,可以提出校内申诉。

(l)教师认为学校侵犯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包括《教师法》规定的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教师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校内有关部门或其他成员侵犯其合法权益,要求学校处理的,可以提出申诉。

二、成立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组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副校长、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教务主任、工会主席

三、我校教师应当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30日内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诉申请书须写明申诉人的自然状况和被申诉人的自然状况,申诉要求的事实与理由,提出申诉的日期。申诉申请书一式三份。书写申诉申请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诉,由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进行笔录,并告之被申诉人。

篇7:申诉与申请再审

(1)性质不同。申请再审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而申诉则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民主权利,后者的外延更大。

(2)行使权利的期限不同。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规定,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应当在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而申诉却不受时间的限制,在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之后的任何时候,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都有权申诉。

(3)法律效力不同。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再审应当引起再审程序的开始,而申诉却不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只能作为人民法院在审判监督中了解情况的一个渠道。

(4)案件的范围不同。申诉案件范围无限制,而申请再审的限制很多,如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按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和同级法院再审维持原判的案件等,当事人均不得申请再审。

(5)受理的机关不同。申请再审作为诉讼权利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且只能向原审法院或其上一级法院提出,申诉则不仅可以向任何一级法院提出,还可以向人大、监察、检察院等部门提出。

(6)提起的主体不同。申请再审的主体只限于案件的当事人。提

起申诉的主体既可以是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当事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因此,申诉实际上是一个民主权利,属于广义的诉权,具有“四无限”的特点,即没有次数、级别、案件、申诉时间的限制。而申请再审作为一项诉讼性权利,则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定条件。同时,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和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的申诉、行政诉讼法中当事人的申诉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申诉与申请再审存在如此大的区别,因此,无论从性质还是作用上来看,两者都是不能混淆的。

篇8:教师申诉申请书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既享有作为一般公民的各种法定权利, 又基于教师身份而享有法律、 法规所特别赋予的权利。 我国为保障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 疏解教师纠纷, 促进校园和谐, 自1993 年起于《教师法》中确立了教师申诉的特别救济制度, 教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法定权益若遭到学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侵害时, 可依法提起教师申诉请求救济。

2教师与教育机构之间的纠纷内容

教师申诉受案范围的宽窄直接关系到教师申诉制度对教师的权益能保护到何种程度, 因此自教师申诉制度建立以来, 学者们对此问题一直较为关注。 当前, 关于教师申诉制度受案范围中教师合法权益的内容学者们尚持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教师的合法权益只限于《教师法》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 李连宁, 孙葆森两位 (1997) 认为《教师法》对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泛, 具体内容包括: 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可以提起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 包括《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方面的各项权益。

3申诉的制度的建立

3.1 制定专门的教师申诉条例

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教师申诉条例或学校教师申诉实施细则, 严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校教师申诉处理各环节的操作要求, 明确学校校内教师申诉的基本规范, 使学校教师申诉制度在技术上建立起成熟的规范体系。 建议由教育部尽快拟定立法解释方案, 报请国务院批准或者由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申诉”作出扩大性立法解释。 同时, 国家立法部门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确定学校教师申诉的基本方针、原则和程序, 还要确定教师申诉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条例, 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然后, 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按照法律条文的要求, 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申诉条例或申诉办法。 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部2012 年工作要点》中, 将出台《教师申诉办法》这一规范, 明确将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3.2 健全校内申诉制度

借鉴美国学校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的做法, 我们可以强化校内申诉制度。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加强教育执法及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规定, 校内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学生、职员因对公立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有关职能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 或认为其有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申请公立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校内申诉制度是通过公立学校内设部门对纠纷进行解决, 能够及时纠正公立学校的错误行为和对教师不公正的处理, 把公立学校与教师的纠纷化解在内部。 同时还可以缩短纠纷解决的时间, 减少申诉带来的额外成本, 将公立学校与教师双方的损失尽量降低。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把提起校内申诉作为教师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前置步骤, 以减轻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压力。 建立校内申诉制度, 设立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 可依托校内有关部门, 如教师工会。 公立学校申诉工作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受理, 直接听取争议双方的意见和理由, 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 根据多数意见形成处理意见书, 经公立学校管理机构批准后, 正式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今后对于教师申诉的管辖, 校内受理申诉的专门机构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申诉制度, 有助于将教师和学校的纠纷在内部得到调解或解决。 这种内部的沟通或化解, 便于及时纠正学校的错误行为, 以及对教师不公正的处理, 减少了申诉的成本。 同时, 有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 加大了学校申诉机构执行的力度和效能,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依法治校。

3.3 设置专业化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机构

要保证学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实施, 必须明确申诉受理的机构。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或者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合并, 或者重新设立新的机构, 并明确该部门的申诉受理的职责。 在教育机构内部, 学校教师申诉制度的机构设置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学校中要设立教师申诉委员会; 二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教师申诉委员会。

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经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授权, 设置在学校内部。 该机构的职责是具体受理教师纠纷案件, 做好纠纷调解和有关申诉的实务工作, 上报处理意见。 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配置包括教师代表、学校代表、管理学专家、法学专家、专职秘书等。其人选要有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应该由学校校务委员会任命或者由学校教代会选择产生, 实行任期制, 以增加纠纷的双方对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信任度。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申诉委员会, 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设置, 并被赋予行政权力。 该机构的职责为监督教师申诉处理的全过程, 审核处理程序, 批复处理意见, 下达处理决定。 日常工作由专人进行管理。

4健全学校教师申诉的程序

4.1 构建学校教师申诉程序的重要原则

4.1.1 参与原则。 在听取意见或进行有辩论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程序是体现参与价值的程序过程特征。 一般来说, 这种“过程特征”至少是有利于通过参与而得到“优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因而对结果是有利的。但是, 不论其是否对结果有利, 对于法律程序来说, 参与可以因为参与的过程本身而被认为是一项价值;它体现了个人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与自主。 尽管程序理性也具有“结果有效性”, 但人们乐于接受通过参与、 合意而达成的结果还有结果以外的原因。

4.1.2 公开原则。 公开有利于程序参加者获得旨在实现有效参与而必要的信息, 同时, 公开进行的程序活动有利于受到监督。 从结果的角度看, 公开至少可以说有利于促进程序结果的优化。 但是, 公开也是程序过程自身的要求, 不论结果如何, 一个公开的程序活动可以因为它的“公开”而值得称道。公开的对立面是秘密, 也就是“黑箱操作”, 会导致程序参加者由于对必要信息的无知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 并使他们怀疑程序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即便其结果是“好的”。

4.1.3 公正原则。 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可以说, 现代社会充满了“程序语境”, 而在涉及到程序语境时, 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当事人对程序的期待、感受和评价问题。程序是为了一定的实体目的而设置的, 在这个意义上, 任何程序都具有工具属性;但同时, 人们对程序的一个不容置疑的期待是:程序本身至少应当满足某种限度的公正要求。公平, 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程序显失公正, 就失去了要求人们支持这一程序的道德基础, 就等于要求人们接受某种不公正的待遇;不论通过该程序产生的结果如何, 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4.1.4 及时原则。 及时是法律程序的重要价值, 法律程序的时效和期限制度旨在保障程序的及时。 如果一项程序活动旷日持久, 实际上无异于拒绝了人们利用程序的权利, 可能导致程序参加者因为无法忍受而放弃程序活动。一方面, 及时与拖延相对立, 另一方面, 及时也与草率、匆忙相对立, 在这一意义上, 及时因其自身而成为一项独立的价值。

4.2 建立教师申诉程序的相关制度

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 程序的重要性地位也必须得以彰显。 目前, 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学校教师的申诉程序, 在参与、公开、公正和及时等原则基础上, 必须设立相应的制度, 保证其正常运行。

4.2.1 建立申诉告知制度和说明理由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将有关申诉制度的规定等内容向教师公布和告知;申诉过程中, 对申诉处理行为应说明理由, 特别是涉及教师重大权益的行为, 在做出与教师权利相关行为的事前和事后都应告知教师, 并作出详细的理由说明, 以便教师?取必要的救济措施; 对教师权利相关的规章、决定、事件调查的过程、结果、证据都应该以案卷的形式保留, 并允许相关人员查询。

4.2.2 健全申诉听证制度。 听证是正当程序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 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 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 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 一般认为。 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一是公开听证。 听证必须公开, 让社会民众有机会了解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作出的过程, 从而实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但听证如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听证可以不公开进行。二是委托代理。行政相对人并不一定都能自如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 应当允许其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 在听证中, 行政相对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 以维护自己禗合法权益。三是对抗辩论。对抗辩论是由行政机关提出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行政相对人对此提出质疑和反诘, 从而使案件事实更趋真实可靠, 行政决定更趋于公正、合理。 四是制作笔录。 听证过程必须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 行政机关必须以笔录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

教师申诉制度应该设置听证制度, 允许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说明:辩解、提供证据;吸收教师、教职工代表、工会委员等参与听证, 调查事件。教师申诉的听证是高等学校在对教师作出处分决定之前以及高等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作出教师申诉案件裁决和复查决定前, 由教师申诉委员会告知申诉人有表达意见、 提供证据以及教师申诉委员会听取意见、 接纳合法合理证据的一项制度。 受处分的申诉人有权陈述和申辩, 在一定范围内召开教师申诉听证会。

4.2.3 规范申诉回避制度和责任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中, 对事件应当进行调查, 受理申诉、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人员应当依据回避制度和合议制度进行组织。 违反教师申诉制度的相关规定, 或者鬼徇私舞弊的人员必须就其非法、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申诉制度的回避制度是指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召开申诉裁决会议之前, 教师申诉委员会应以书面方式将参加申诉裁决会的人员名单告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申诉人和被申诉人若认为有应回避的人员, 可在申诉裁决会议召开之前以书面方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回避申请, 是否回避由教师申诉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 教师申诉委员会委员如是申诉人的近亲属或与本申诉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复查的, 应当自行回避。

5完善学校教师申诉的具体程序

在我国公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多注重权利和义务等实体部分, 而对于程序问题则不免轻视, 其结果是实体由于缺乏程序的保障而难以落实。 因此, 在完善学校教师申诉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程序的建设和完善, 但同时, 这种法律程序的建设必须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而不仅仅是为程序而设定程序的法律形式主义, 不具有实质内容、 缺乏明确目的指向的法律程序极有可能流于过场, 从而导致程序的夭折。

5.1 提出申诉的程序

学校教师对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不服或者认为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侵犯其

教育权益的, 在申诉期限内, 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并递交申请书和其他书面形式的申诉材料。 申诉书应载明五点内容: (1) 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 性别、年龄、住址等。 (2) 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等。 (3) 申诉要求, 既包括需要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要求, 也包括救济措施如何落实的设想。 (4) 申诉理由, 根据申诉要求提出被申诉人的错误, 以及纠正错误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并陈述理由。 (5) 附项, 写明并附交有关的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必要时, 甚至可以提供证人、证词。

5.2 受理申诉的程序

教师申诉委员会对教师申诉的受理包括四个环节:第一, 审查。 (1) 审查申诉人的资格。 只有符合受理条件的教师才可以提出申诉。 (2) 审査申诉的权益是否属于教师的权益。根据《教师法》的规定, 教师的权益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以及进修培训权等。 (3) 审查申诉的理由、条件和要求。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审査申诉的理由是否充分, 申诉的要求是否合理, 申诉的条件是否恰当。 比如原单位的侵权行为是否己撤销, 或者对同一申诉案件, 是否又以同一原因重新提出申诉。 如果审查合格, 教师申诉委员会应在3 d内发出受理通知书。 第二, 对未写明理由和要求的申诉书退回重写, 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诉材料应以书面的形式作出不予受理, 并说明理由。申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为不受理的评议决定: 提起申诉超过法定期间;申诉人不适格; 非属于教师权益事项;原措施已不存在或依申诉已无补救实益; 对已决定或己撤回的申诉案件就同一原因事实重新提起申诉。 第三, 对于受理的申诉案件, 如果需要补充文件的, 应同意或要求申诉人在3 d内予以补充。 第四, 申诉人接受受理通知书后的两天内, 向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或者教育纠纷仲裁办公室提交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委员会成员名单, 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再按照一定程序补充新成员。

5.3 申诉的处理程序

在申诉的处理程序中, 应该主要包括4 个流程:第一, 给予申诉双方一次调解的机会。 在召开教师申诉委员会庭审会之前, 由教师申诉委员出面, 安排申诉双方的调解事宜。 在申诉双方调解程序中, 教师申诉委员会委派专人进行协调。若协调成功, 则结案;若协调不成, 则进入下一阶段。第二, 召开教师申诉委员会庭审会。 庭审会的公开与否可以听取申诉双方的意见。 申诉双方必须出席庭审会, 如确有困难, 可以聘请申诉代理人全权代理; 在庭审会上, 申诉双方可以召集证人和质问证人, 可以对质并进行辩解, 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做自己的辩护顾问。 在评议的过程中, 详细记录。第三, 申诉结果的处理。 教师申诉委员会召开完庭审会之后, 根据每位成员的综合评定,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依法作出维持或者变更原处理意见、 撤销原处理意见或者责令被申诉人重新做出处理意见。 再将申诉案件的处理意见下发, 把“申诉处理决定书” 交给申诉当事人。无论何种处理决定, 一定要详细说明理由。 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依据无记名投票的法理, 使各教师申评会委员在不具名的情形下, 能够独立、公正、客观地行使职权, 不受外力的影响, 以期能于申评案件中作成中立且无偏颇的申诉评议决定。 第四, 申诉处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申诉处理决定书应载明救济条款。 如果申诉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的, 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纠纷仲裁办公室申诉。 如果仍然不服, 可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 申诉内容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5.4 构建有效的申诉监督机制

5.4.1 完善申诉监督体系。 严密有效的法律监督是保证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产生现实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一方面, 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产生事先的制约和防范功能;另一方面, 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在事后及进地校正违法行为, 并对受违法行为侵害的对象予以有效的救济。 教育法律监督是指由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监督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 可以看出, 教育法律监督是对救济过程的监督, 一旦发现在救济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直接救济, 所以也是一种救济途径。 这种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制约、督导,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以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能够在维护教师利益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可以从3 个方面来建设教育法律监督制度。 一是完善立法监督, 制定与《教师法》相关的配套法规。 如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和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 二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规化的行政监管机制。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不同形式要定期考察学校内部的聘任关系、劳动关系及其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与杜绝学校各类侵权危害的扩大。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社会力量的监督是以社会或社会组织的名义, 依据群众的主动精神或社会组织的章程来实施的监督, 是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方面。 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国家机关和学校侵害教师权利的现象。

5.4.2 落实申诉评议决定的执行力。依本文研究发现, 多数教师期待教师申诉制度能维护其应有的合法权益, 但因申诉法制不够完备, 使评议决定效力付之阙如, 严重影响评议决定的威信。因此, 建议对申诉评议决定效力予以明确化, 加强行政监督权责, 如在教师申诉条例或申诉办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申诉评议决定有拘束各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效力。原措施机关或学校应于评议决定确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将后续处理情形回复至申诉评议委员会, 以落实评议决定的效力, 违反此规定的效果也应一并明确予以规定。至于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更应发挥行政监督的效能, 若有学校拒不执行评议决定, 应视违反情形酌情予以一定的惩罚措施, 这样才符合创建教师申诉制度的宗旨。申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教师申诉制度有着其建置精神所在, 机关与学校应主动积极为维护教师的权益而努力, 让学校体制正常化、合理化, 为了加强学校领导与管理, 不应该所有事务的处理, 都是以教师申诉制度的存在为前提考量, 机关与学校若能秉持正面积极的心态, 看待并且尊重申诉制度, 即便学校真有申诉案件发生, 也是提醒学校知道并有所节制, 或是重新检视行政管理措施有无不当之处, 而非抱持消极抗拒心态。此也需要仰赖各极主管机关的大力宣传。

6结语

上一篇:关于纳新演讲发言稿下一篇: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普及赛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