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央苏区

2024-08-03

振兴中央苏区(共8篇)

篇1:振兴中央苏区

振兴中央苏区、造福苏区人民(专题)

一、【背景材料】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风雷激荡的烽火岁月,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抛家弃业、舍生忘死,其贡献和牺牲可歌可泣、光耀史册。中央苏区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二、【命题角度】

根据江西“服务发展、融入生活、突出特色”等命题原则和历年来江西中考试题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区振兴发展是今年中考关注的热点时事之一。该热点时事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挖掘、提炼苏区精神的内涵; 2.弘扬、传承、践行苏区精神;

3.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哪些观点或原理?)

4、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级政府推出的振兴措施(如打造红色文化产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创建幸福赣州等);

7、苏区人民在振兴的大潮中能做 些什么?8

三、【链接考点】

1.公平正义 2.承担责任 3.高举旗帜

4.基本路线与基本制度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科教兴国

规划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喜讯传来,赣南苏区人民精神振奋,对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充满期盼,纷纷表示,“我们赣南苏区人民更有盼头了!”

(1)赣南苏区发展振兴能给苏区人民带来哪些盼头?

答:①国家出台优惠措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②创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③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④能为苏区人民提供广阔的大显身手创业、敬业的舞台。

(2)苏区发展振兴,创建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苏区,应该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依法治“区”的方略,弘扬社会主义民主;③坚持保护环境、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为振兴苏区提建议

答:①坚持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体现社会主;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振兴苏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苏区振兴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实施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制定扶持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政策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你从苏区振兴的总体思路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①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谈谈推进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的意义。

答:①有利于提高赣南中央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②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目标;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④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全面小康。

(3)原省委书记苏荣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指出: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在广阔的赣南、闽西大地,创建了中央苏区,铸就了苏区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什么还要强调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答:①苏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力量之源;②苏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③苏区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大力推进中央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重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在这个苏区振兴的大潮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成才,报效家乡。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与实践能力。③关注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篇2:振兴中央苏区

以赣南为核心区域的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如今振兴中央苏区、造福苏区人民的春潮正在赣南大地涌动。

缅怀燃烧岁月(探寻精神源泉)

★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风雷激荡的烽火岁月,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抛家弃业、舍生忘死,其贡献和牺牲可歌可泣、光耀史册。中央苏区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谋划发展蓝图

“推进中央苏区振兴”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江西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12年2月1日举行的江西两会上,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介绍说,《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纲要》、《关于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的若干意见》两项报告已获中央领导的批示意见。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口衔接,力争中央苏区发展振兴规划成为江西省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的又一全国区域性发展战略,加快苏区乃至全省发展步伐。

谱写奋进足音

★赣州市不断寻求生态与发展的两全之策,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遇和经济利益,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

★赣州市对钨、稀土等有色金属及材料产业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有序开采管理,推广了绿色开采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产业的扶持力度。

★打造赣州红色文化这个品牌,实现红色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让红色文化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010年12月开始,赣州市委从市、县、乡三级选派干部23690名,广泛深入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

沐浴幸福阳光

2011年,在赣州媒体和各种政务会议上,“民生”是出现最为频繁的字眼之一。2011年,赣州整合200亿元资金,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100件实事。这些民生实事不仅奠定了赣州发展的基石,也为赣南人民送来了幸福的信号。

【命题角度】

根据2012年江西“服务发展、融入生活、突出特色”等命题原则和历年来江西中考试题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区振兴发展是今年中考关注的热点时事之一。该热点时事可从以下角度切入:1.挖掘、提炼苏区精神的内涵;2.弘扬、传承、践行苏区精神;3.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哪些观点或原理?)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级政府推出的振兴措施(如打造红色文化产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创建幸福赣州等);

5、为苏区振兴出谋划策;

6、根据苏区实际,在振兴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8、苏区人民在振兴的大潮中能做些什么?

8、青少年为苏区振兴贡献聪明才智„„

【链接考点】1.公平正义 2.承担责任 3.高举旗帜 4.基本路线与基本制度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科教兴国 7.可持续发展 8.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

【追踪训练】

一、选择题(第1-4小题为单线选择题,5-11题为多项选择题)1.从1987年起,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踏上赣州这片红土地,践行着“赣南老区不脱贫,扶贫绝不脱钩”的承诺。25年来,先后在赣州地区实施了近千个扶贫项目,直接帮助20.7万贫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国土资源部的扶贫行动表明(a)a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帮助苏区发展是国土资源部的中心工作

c外来帮助是贫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的最重要因素 d赣南老区已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2.赣州市不断寻求生态与发展的两全之策,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遇和经济利益,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这表明(c)

a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对立,水火不容 b生态保护比经济建设更重要 c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需要协调发展

d实现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是赣州市的共同理想

3.2011年,赣州整合200亿元资金,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100件实事。这些民生实事不仅奠定了赣州发展的基石,也为赣南人民送来了幸福的信号。沉甸甸的民生“数字”告诉我们赣州市(d)

a已经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b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已经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d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4.赣州市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统领,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让我们体会到(b)

a要把弘扬苏区精神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b弘扬苏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c弘扬苏区精神是振兴苏区的最根本的举措 d弘扬苏区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温馨提示:以下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5.2011年11月7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中央苏区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重温苏区历史,弘扬苏区精神是因为(bd)

a苏区精神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的榜样

b苏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精神力量 c弘扬和培养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d苏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6.2012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制定工作启动会,这标志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进入加快推进的新阶段。赣南苏区振兴发展(abc)a有利于促进赣南苏区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提高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环境 c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d有利于加快实现赣南苏区率先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 7.巍巍井冈满山翠绿,映衬着散布其间的革命旧址遗迹,诉说着流传不息的经典故事: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拥军的草鞋、黄洋界的枪声,井冈山大学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深切感受到(abd)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c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重要保障 8.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稀土资源丰富的江西龙南县赣江村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却成了私挖盗采和违法加工的重灾区,水稻被严重污染,一些村民肝病缠身,多数村民离开家乡。这启示我们(acd)a依法打击私挖盗采和违法加工稀土的行为 b保护稀土资源,禁止稀土开采和加工 c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近年来,赣州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促进赣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赣州市践行 的发展理念(abc)

a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d艰苦奋斗、同步富裕

10.2010年12月开始,赣南苏区广泛深入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万名党员干部汇成一股巨大的热流,似春风,温暖千家;如春雨,滋润人心。温暖着赣南大地的“三送”活动(abcd)(2012年03月03日09:29 来源:《江西日报》 送出人间满地春)

a表明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c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有利于促进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1.江西省长鹿心社表示,苏区振兴,就是加快编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积极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赣南苏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苏区振兴发展(bcd)

a目的是消除收入差距,消除地区差异 b符合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d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答题

12、春风吹拂大地,给大地送来绿意,更给赣南苏区人民送来了一个特别的喜讯:省、市正大力度,全力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喜讯传来,赣南苏区人民精神振奋,对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充满期盼,纷纷表示,“我们赣南苏区人民更有盼头了!”

(1)赣南苏区发展振兴能给苏区人民带来哪些盼头?

国家出台优惠措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创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能为苏区人民提供广阔的大显身手创业、敬业的舞台;

(2)苏区发展振兴,创建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苏区,应该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依法治“区”的方略,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保护环境、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苏区人民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行动投身苏区发展振兴的大潮中去?

发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工作。

13、大力推进中央苏区振兴,让共和国的“摇篮”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我们对革命“摇篮”应有的回报,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谋划振兴蓝图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苏区振兴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实施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制定扶持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政策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你从苏区振兴的总体思路中领悟到了什么?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吸取精神力量

省委书记苏荣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指出: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在广阔的赣南、闽西大地,创建了中央苏区,铸就了苏区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苏荣书记为什么还要强调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力量之源;苏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苏区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决现实问题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的稀土(宝贵、重要的战略资源)储量占全球36%,而江西省就占全中国稀土储量的六成,赣南则是江西省稀土的主产地。由于此前多年来的滥采滥挖,粗加工,附加值低,稀土出口只有“白菜价”。江西省非但没有从宝贵的稀土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饱受环境破坏之苦。

(3)看了上述材料,你想对有关部说些什么?

要坚持保护环境、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健全稀土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破坏资源的行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制定规划,整合资源,控制开采数量。

投身振兴实践

(4)大力推进中央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重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在这个苏区振兴的大潮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篇3:苏区振兴:扶贫移民泰和行

随着本刊“走进苏区”的专题采访,记者一行又一次来到泰和县,采访扶贫和移民工作。在几天的采访中,耳闻目睹泰和县过去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26467人减至21110人,减少5357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6.39%降至4.66%。泰和县的变化,又一次让大家真实感受到“和气所生”的深刻含义。

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成绩单。

整村推进年度项目全面完工

泰和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郭建英告诉记者,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后,泰和县贫困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多数贫困户集中在偏僻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恶劣的自然村。

为此,县扶贫办积极探索和完善扶贫的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改变以往扶贫资金“撒胡椒面”、项目搞“天女散花”的平均分配方式,将扶贫资金拼盘打包,捆绑投入,以重点贫困村为单元,分期分批,因地制宜,逐村实施整村推进工作。2013年共计下达25个扶贫重点村项目资金570万元,项目41个,其中落实在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的项目24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村庄整治,村道、组道修建及农田水利建设,到目前为止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的水利设施、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藻苑村位于井冈山机场附近,辖12个村民小组,389户,1500人。201 1年仍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2年成为省委常委周萌挂点帮扶村。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大力关心支持下,藻苑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

土生土长的刘玲女士,在外工作数年,嫁入他乡。这个元旦,和爱人回到娘家,家乡的变化让她百般惊讶。她说:“很久没有

回来,然后这次回来,觉得家乡变化还是非常大的,道路非常

宽,绿化也很好,特别弄了一些农村特色的,亭子呀,幸福桥啊,

都挺不错的。”

和藻苑村一样,泰和县的许多村子经过统一规划和环境整治,房子、道路变得整洁有序,学校、商店、医疗室等一应俱全。村容越来越美,村民发展的劲头也高了起来。

产业扶贫风生水起

泰和县全面落实“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好1000万产业扶贫资金,坚持以贫困地区种养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通过两年来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全县实现减贫人口2800多人。

2013年全县共新成立34个产业合作社,建设范围覆盖全县。全县申报中央苏区产业扶贫项目64个,其中种植业项目34个、养殖业项目28个、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种植业项目面积达3.15万亩,其中:井冈蜜柚老乡工程6000亩、优质油茶4000亩、竹木8000亩、烟叶基地1500亩,生猪肉牛养殖规模达1.96万头。如沙村镇坪洲村(贫困村)的井冈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井冈蜜柚1000亩,参与农户168户占全村户数的60%。同时,泰和县还大力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如佳和肉牛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园,参与项目农户达280户,其中贫困户87户,参与群众有望户均增收1万元。

位于万合镇的龙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的一大亮点。该公司成立以来,立足把项目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的一大特色来实施开发。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基地开发面积6000余亩,其中包括水面养殖、问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特长,带领农民共利互赢。名贵花木种植、畜禽养殖、果类蔬菜采摘。

万合镇镇长罗诗保介绍,该项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公司+农民合作社联合开发形式,使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由公司做出示范区,并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加工、运输、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问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特长,带领农民共利互赢。

罗诗保说,对贫困老表要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要在为老表做好每一件实事中体现,要想方设法帮助老表脱贫致富。

据了解,目前,泰和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9家,成立家庭农场321个。入社成员成员达1.6万余户,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数10个,4家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家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社会扶贫工作成效初显

自从省委、省政府采取“四个一”(一位省级领导、一个省直部门,一个重点企业,每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组合式扶贫,对38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后,泰和县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社会扶贫,初见成效。

郭建英告诉记者,省委常委周萌同志及省住建厅、省电信公司在泰和县挂点帮扶。他们多次来县调研指导,为重点村编制了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并提供援助资金400万元,安排农村危房改造30户,安排镇水厂2座,县垃圾处理厂5座。省妇联、井冈山大学、市委组织部、吉安802台定点包扶单位分别在县螺溪镇中房村、桥头镇石壁村、万合镇竹山村、沿溪镇源塘村,他们克服人员少,路途远,条件艰苦等困难,深入村组户掌握群众的贫困现状,了解群众需求,也纷纷挤出资金,帮助整合村部及周边环境,硬化通村水泥路,发展村级经济,壮大富民产业,深受群众欢迎。

同时,泰和县继续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1+1”结对帮扶工作,把参与帮扶的干部延伸到村、组党员干部和副科级以上单位的股级党员干部。全县结对帮扶党员干部1070人,帮扶资金和物资116万元,扶植种、养、加项目47个,安排劳务输出210人次,引进技术3项,全县28973多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受益。

移民搬迁扶贫有序推进

当前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为泰和县的移民搬迁工作找到了着力点和有效平台。

泰和县移民搬迁扶贫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创举。“统一征用土地(调整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验收,农户分户建房”的“五统一分”形式建设集中安置点,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建设杂乱无序的现象,几十年来农民的建房乱象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逐步规范,成为泰和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3年该县移民扶贫移民对象153户/673人,移民集中安置点3个,集中安置移民153户/673人。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成搬迁工作。移民搬迁的4个基础设施项目(小龙镇扶贫移民新村、上模笔架山扶贫移民新村、南溪乡南源村扶贫移民新村、苏溪下彭村移民新村)共投入项目资金121万,全部完工。移民群众在春节前喜迁新居。

在万合镇赤溪移民新村,一排排三层的楼房格外醒目,很多搬迁过来的移民还在小院里还种上了各种花卉。这里的移民原来在赤溪村小江口村小组,那里是仁善河入赣江处。由于地势低洼,年年涨大水,有时上半年涨了下半年还涨。2012年上半年,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赤溪9组开始建设新村。小江口村的西面,有一座叫“人形”的小山,长着一些小松树和杂木。为了不占耕地,村民们决心“愚公移山”。随着机器轰鸣,山头一寸寸矮下去,宅基地一片片开出来。村里请来建筑师规划设计。新房分三排,每排10幢,每户176平方米,欧州风格,尖顶,罗马柱,好看又实用。现在,新村新家、和谐和美,住在这里的老表们都深深陶醉其中。

成绩单没有风雷激动的豪迈,有的只是平和的数字与事实。

讲到成绩,陪同记者采访的县扶贫和移民办的工作人员都说这和老百姓自身求发展求致富的信念分不开。看得出来,这其中他们有一种问心无愧而又不满足的感觉。让他们谈点工作体会,他们随随便便说了几句,记者听后却很有感触。

第一,工作创新路。比如为解决移民搬迁征地难,建房费用高,移民后续扶持乏力的困难,该县采取了在县城工业园区附近由政府统一征地,建小高层住宅小区的办法,集中安置搬迁移民。地处边远山区的小龙镇,由于移民较多,镇内无法找到合适安置地块,由镇政府出面在县城城郊统一购地,统一设计,统一集资,统一建房,按住宅小区规模建小高层套房。目前已建60套,可供60户移民居住。由于采取商住小区模式建造,和城市中的商住小区没有什么区别,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间间便民小商店,统一的物业管理,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非常的整洁卫生。同时新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1公里,周围又是县工业园区,移民们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为解决今后更多的移民搬迁走出了新路。

第二,管理有严章。一是设立项目资金红线,项目资金和机关运转经费严格脱钩。尽管单位经费非常拮据,仍然坚持不打项目资金的注意,不挪用项目资金弥补经费不足。二是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整村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的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都与县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管理细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所有项目确认都坚持两家联合发文,所有项目验收都坚持两家共同参与,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工程实行招投标制。从2011年起,要求所有的项目均必须实行招投标,防止暗箱操作。

第三,他们没有多讲,只讲了一个题头,真抓苦干是搞好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前提。

篇4: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胡春华深入嘉应新区、梅畲快速干道改建工程、锦绣家居博览中心项目、梅县外国语学校、梅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园、蕉岭县桂岭新区、上合自然村、长潭水库、塔牌集团公司、新春名优苗木基地、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项目、剑英湖公园等进行调研。并召开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三大抓手”工作推进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梅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区两带”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关于原中央苏区建设,胡春华强调,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要认识到我们的责任,研究好、利用好中央对扶持苏区、老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研究中央对原中央苏区、老区支持的有哪些项目的安排,省里和有关部门要研究支持出台革命老区的发展政策,要保护好红色资源。

胡春华强调,梅州要巩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坚定不移推进“三大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学习好运用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全面梳理、主动对接中央的政策措施和项目安排,加快推动政策项目落地,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确保原中央苏区与省内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要集中力量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加强产业谋划,抓好产业招商,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进一步打牢梅州的产业基础。

篇5:苏区振兴解读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之所以将赣南作为政策支持重点,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的历史地位最重要、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牺牲最多。并且,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均要求重点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总体看,《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有较高的含金量,必将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9日,《若干意见》获批的消息传来,赣鄱干群雀跃,赣水为之欢腾。我们如此感怀——党中央、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人民的牵挂和关爱,始终与我们同行。我们也如此振奋——省委省政府正带领全省人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读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解读二: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解读三: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

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解读四: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解读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这一构想,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的规划研究也将提速。根据《若干意见》,国家将适时把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江港。

篇6:振兴苏区学习心得体会

赣南苏区,这片星星之火燎原的地方,在岁月的沉淀中焕发出夺目的光芒。在章贡大地上,古香古色的文清路与繁华的街道交相辉映,绽放耀眼的光辉;在章江河畔,雄伟古朴的翠浪塔与恢弘的建筑相互映衬,昭示振奋人心的气魄。

在党中央的关怀与领导下,我们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党走了就是一个风雨春秋中。党中央深切关怀赣南苏区,在这个激情澎湃的夏季,又为赣南苏区的振兴点亮了一盏明灯——那就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出台。这个关于苏区经济振兴发展良策,对于赣南苏区经济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将为实现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的赣州提供不竭的动力。

它是照亮百姓生活的一盏灯。

赣南苏区,在近几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里的交通四通八达,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但我们不能忘了,在赣南这片红色的大地上,还有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依然只能过上解决温饱的生活,依然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物质上刚好满足的他们,更谈不上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也许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又会让他们步入不幸的深渊。近两年的新农村建设,让偏远的山区修通了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而在振兴苏区中有一些优惠政策也明显偏重于改造偏远的山区,如棚屋住房的改造,必定会让住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百姓获益。我只是在怀疑一年六个亿的资金投入中,又有多少能真正花在百姓的身上呢?如果这的能把钱用之于民,相信赣南苏区的劳苦大众们一定可以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它是照亮孩子学习的一盏灯。

我是一名教师,特别是两年的乡村教学生涯的我就深有体会。如果说城里的小孩是住在城堡里的王子与公主,那么山里的小孩就是住在贫民窟的难民。他们无法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睡觉,也无法坐在干净整洁的食堂吃饭,更无法享受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多彩的课堂。还记得他们睡觉时,只能住在十几个人挤狭窄的床铺上;吃饭时,只能蹲在寒风刺骨的楼梯下;上课时,只能坐在简陋破旧的教室里。看着他们满头大汗的在昏暗的的灯光下埋头苦读时,我的心里很心疼,但也很欣慰。我已经走出了大山,也希望他们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苏区要振兴,可不能忘记了那一群群山里的孩子们。十几亿的 资金中,能为他们建一栋美丽的教学楼吗?能为他们添置更多多媒体教室吗?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营养餐吗?我在怀疑,更在期待。或许振兴苏区这盏灯能真的照亮更多山里孩子们的心灵。

它是照亮赣南苏区的一盏灯。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毋庸置疑的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必定赣南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注入强劲的动力,也将掀开赣南苏区全面小康的新起点,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在三年之后,或五年之后,又或是十年之后、、、、、、希望能展现一个全新的赣州。而那个时候的我也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也许在这个城市的深处,某一个窗口,有一盏灯为我而亮着,在点燃苏区发展的同时,也能点亮我的生活。

振兴苏区,有了党的殷切关怀,有了优惠的政策,有了充裕的资金。但更重要的是能把实惠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能真正解决人民最直接,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为人民谋福利。

篇7:振兴中央苏区

——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或“国45条”)日前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缘何成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有何政策“含金量”?其中透出哪些“经济信号”?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国45条”打造老区中的“特区”

“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着这样的原则。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五大战略定位。

围绕五大战略定位,《若干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

1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

赣州市委政研室调研员黄明哲说,据不完全统计,《若干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成为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全新“特区”。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一表述被赣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朱俊东称为《若干意见》给予赣州的“最大政策支持”。据此,位于中部地区的赣州18个县市区将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使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

赣州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数据显示,按照2011年的基数,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仅“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将从原来的25%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一项,就有近5000家企业可减轻税收负担2.77亿元。

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说,政策条件全面“西部化”,作为老区中的“特区”、扶贫的示范区,加上赣州毗邻沿海地区的优势,未来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社会有望迎来一轮发展热潮。

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化”促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但因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赣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0.41%,人口占全国的0.68%,但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七成,是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五至七成,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为71.9%和76.7%,2000年为60.5%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即使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比,赣州地域最广、人口仅次于临沂,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2011年的经济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此,《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此前,赣南四周分别出台了四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方面,赣南苏区明显“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若干意见》出台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就是要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中部塌陷”变成“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过去,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更多地放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而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宏观战略上有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即使在中西部区域内部也越来越注重均衡发展,更多地把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

迟福林说,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要求,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

“民生优先”凸显科学发展理念

《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和电压低问题。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

女,以及试行义务兵退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

目前,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215.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按现行发展速度,赣南苏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优先原则,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仅以赣州18县(市、区)的土坯房改造为例,此前据赣州市调查,全市现有土坯房69.5万户,每户按100平方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即使按现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每户1.1万元的补助标准,财政补助将达到7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总队长邓盛平说,“真金白银”投向民生,表明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篇8:苏区振兴:扶贫移民于都行

2012年, 当“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再度吹响, 当“振兴发展”的旋律在赣南苏区高昂欢唱,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 迎来了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多项重大政策机遇, 扶贫开发快步提速提效, 在新的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程。

短短二年, 全县争取到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1.17亿元, 整合统筹用于扶贫民生的投入达53亿余元, 居赣州全市县级首位……

短短二年, 156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居环境得以整治建设, 2265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完成了改造, 农村居民20.45万人的饮用水有了安全保障, 4114名群众迁出了深山……

短短二年, 近5千户贫困村民在扶贫资金扶助下兴办起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项目, 近5千名就读中高职院 (校) 的贫困学子和近5千个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力得到了扶贫补贴政策全力资助……

短短二年, 全县从各类扶持措施中直接或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达12万人, 其中有10187户59423人挥一挥手, 向贫困告别!另有14421户34859人纳入农村低保, 4581人纳入农村五保……

这一组组鲜活亮丽的数据, 展示出贡水两岸百万于都人, 在振兴发展大潮中, 奋力攻坚、向贫困宣战的斐然成果, 连连惊喜。

整体推进——构筑秀美靓丽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房子像别墅一样漂亮, 屋场像花园一般……”, 看着自已在龙湖脑社区新居四周那些绿意盎然的花草, 浓浓郁郁的树木和花样齐全的健身器材, 仙下乡村民曾地长感慨万分, 作梦也想不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 整体改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道路、水利电力、安全饮水、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直是于都专项扶贫的主题戏。2012年以来, 156个贫困村以“建设秀美家园、创优均等服务”为目标, 狠抓以“六到农家”为主的村庄整治项目建设, 先后完成村庄整治建设项目408个。修建通村通组路221条370公里、农田水利设施84处50869米, 修建村级学校卫生室15所3458平方米……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 乡乡村村还大胆先行先试,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以新村镇社区建设为纽带, 以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 大力度整合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资源, 精心打造出禾丰小西湖、罗江庙子岗、仙下龙湖脑、梓山山峰坝等一批批融扶贫整村开发与秀美乡村示范于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在走出贫穷的同时, 于都农村的路宽了, 山绿了, 水清了, 村也美了……

进城进园——打造深山群众远离贫困的新平台

迁出深山是坦途, 进城进园奔小康。搬迁扶贫是改善深山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一项重要德政工程。为更有利深山区群众长远发展, 2013年于都积极在搬迁扶贫领域主动作为, 启动实施深山区群众“进城进园”搬迁扶贫工程, 在县城上欧工业新区和岭背、罗坳等中心城镇、中心村, 分别建起一批大型移民搬迁扶贫安置社区, 推动深山区群众进城镇社区落户居住, 进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就业创业, 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良性互动。

县城上欧工业新区搬迁扶贫安置示范社区, 用地100亩, 投资2.3亿元, 建设移民安置房1193套。安置区按现代城市综合社区标准建设, 幼儿园、医疗、银行、超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且与于都新老工业园区连为一体, 坐此福地, 移迁进来的深山区贫困群众, 农民变市民, 一定能借助日渐强势的于都工业园区经济, 乘梯登高, 就业有机会, 脱贫有基础, 致富有希望。

机制创新——释放合力攻坚助民兴业的新活力

创新, 是一个民族振兴之魂;创新, 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几年于都县各级干部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沐浴下, 努力在观念路子、机制措施上下功夫、求突破, 依靠勤劳和智慧, 不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模式, 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如“三送施策, 精准帮扶”。运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平台, 建立单位定点贫困村、干部联结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机制。2013年全县共安排156个市派、县派“三送”工作队联系帮扶全县374个村 (社区) , 4954名市、县、乡“三送”干部联系42148户221592贫困人口, 15家非公企业帮扶联系18个村, 紧扣脱贫发展目标, 因村因户施策, 打好项目扶助、产业开发、教育资助、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传帮传带组合拳, 有贫必扶, 特困特扶, 极贫重扶。贫困村贫困户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 得到了更直接有效的扶持。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三送”队安排的帮扶资金、项目、物资达1225万元, 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达19700件。又如“破解难题, 助民兴业”。于都在产业扶贫方面探索尝试了一些新机制, 好办法。打造旗舰扬远帆, 围绕全县油茶、蔬果、花卉、生猪等农业产业成片开发和基地建设, 积极打造精品项目、精品示范点、示范户, 以点带面, 扩面成片, 高层次建起了一批批有助于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产业招商, 先后引进了江西绿中源、江西金龙山、江西宝丰、赣州世宇等多家投资规模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商来带动开发。其中江西绿中源公司签约投资4亿元, 用于建设5万亩高产油茶生态示范园和年产1.2万吨的精炼茶油及其附产品深加工厂。同时对贫困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增收作了制度创新安排, 确保产业开发的扶贫功能, 贫困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经营收入、劳务工薪收入、山林地权租金或红利 (股息) 等稳定收入有了可靠保障。

于都高垅茶场

这一个个成功的探索, 频闪的亮点, 使于都这个贫穷而又充满神奇的地方, 因此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省委书记强卫、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到于都调研视察扶贫工作。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群体更加坚信这么一个硬道理:智慧、勤奋加汗水可以改变贫穷命运。扬帆搏浪, 奋起直追, 与贫困挥手告别的好日子将离自己不远了……

征途迢迢——绘就扶贫攻坚全民奔小康的新画卷

县委书记蓝捷在谈及扶贫时告诉笔者, 全面实现小康, 难点在农村, 关键在农民。当前于都农村还有18.1万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 更有3万多人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极度恶劣的偏远深山区。扶贫开发还有很多事要做, 征途迢迢, 至少有两大艰巨任务摆在面前:一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农民生存发展条件, 解决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二要发展农民致富产业,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于都各级干部群众将更加不懈不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优化整合资源, 突出精准扶贫, 回应民生期盼, 落实民生政策, 办好民生实事, 推进人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当前将突出办好三件实事:一是对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特别是充分运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 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 实行干部“8531”重点帮扶制度, 来保障各项扶贫措施与农村扶贫对象高度对接。二是进一步整合政策整合资源, 全力建好上欧工业新区搬迁扶贫安置示范区等重大扶贫民生项目, 让深山区群众早日“进城进园”, 真正为罗霄山片区和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做示范、树标杆。三是设立产业扶贫到户“助农保”信贷担保基金, 依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机构, 放大融贷1亿元, 开展产业扶贫“助农保”信贷到户业务, 破解产业发展中农户经营项目缺资金的困扰。只有做好这些事, 于都才能形成真正的大扶贫氛围、大扶贫保障、大扶贫合力, 才能实现扶贫开发大跨步推进。

在于都, 当我们看到县委、县政府会议室里领导们商议扶持政策、敲定工作盘子时那彻夜不熄的灯光, 当我们看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村村户户送温暖、田间地头出实招时那忙碌的身影, 当我们看到移民安置新区那林立的作业塔吊和紧张火热的施工现场……我们坚信,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征战中, 百万于都人必将用更为浓厚的彩笔, 绘就更为壮丽的扶贫攻坚全民奔小康的新画卷……

上一篇:女生情感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冬日“小插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