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卫生规划

2024-06-29

社区环境卫生规划(共6篇)

篇1:社区环境卫生规划

社区环境规划——农大家属院一区

摘要:本文在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家属院一区的环境规划设计,提出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与人文结合的新思路,新理念。关键词: 绿化 人性化 住宅公园化

一、概况

地块的位置和现状:该社区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农业路交叉口,河南农业大学东门对面。小区总用地面积约63666平方米。(图一,用地分析)

二、规划构思

由于该社区位于郑州市市区,是河南农业大学家属院第一生活区。社区内以老教师为主,而且现在由于我们河南农业大学已经在龙子湖设有新校区,部分教职工(多数年轻的教职工),都搬去新校区。小区内新旧房子格局、样式都不一样,但是每个单元之间都种有绿色植物,形成了主要绿化带(图一中可以看出,每个单元都会有密密麻麻的绿色植物)

由于小区建设时间较长,将小区划分不同的组团,赋予各组团不同的景观主题,突出“住宅公园化”思想;营造休闲式的生活空间。创造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安全、优美的居住环境,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生活小区。大致可分为,居民楼区,公共娱乐设施区以及幼儿园文教区。

小区设有幼儿园,给居民提供方便,节约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小区内交通相对安全,人流量、车流量相对较少。紧挨着社区,有农大附小,农大附中,也是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公共娱乐设施

下面以三个主要设施为例,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讲解、分析。

考虑到该社区以退休教职工居多,而且现已有新校区,老校区这边也有桃李园大酒店,所以前段时间把社区入口农大招待所拆除,改成一个供社区人们休闲娱乐的小型公园。(图二,小型公园)

该公园中心是一圆形广场,为现在流行的广场舞服务;还有供人们休息的长廊、靠椅;一些老少皆宜的锻炼身体的设施;设计合理的停车位;以及环绕公园一周的绿色植物,有绿草,大叶黄杨、紫薇、丁香等。

公园的尽头是一个门球场,这个可以说是给老年人提供的一个很不错的设施。调查期间,问一位老奶奶,她说他们每天都会过来玩,很多人。那天下着小雨,虽然没那么多人,但他们淋着雨依然玩得很开心。

门球场后面是一个离职教职工活动中心。又一个为社区教职工提供的主要设施。下雨天,楼下成了主要娱乐场地。(图三,活动中心一角)

社区的公共设施,就是以老年人为主,主要针对老年人进行设计,建造的。充分表明了,人性化、公园化以及绿化。

四、空间景观系统

该社区是河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家属院第一生活区,而且位于市区,所以,供教职工住宿的居民楼构建相对紧凑,但又不失绿化效果。考虑到阳光等问题,两栋楼房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空地,空地中间是大约四米宽的道路,路两旁种有各种绿色植物。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树木的话,一杨树为主,香樟为辅,一些居民楼下还会有枣树,石榴树,无花果树等既可以绿化环境又能够结果的植物。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小区居民楼构筑紧凑,但又考虑到环境方面问题,绿化面积也达到最大。这样整体来说,对环境、对资源,都达到最优化,最利化。相对来说,环境规划也是十分合理的。下附图表,便于观察社区整体结构(此图为中心花园修建前的整体结构图,与现在实际设施有所不同)(图

四、社区整体)

五、交通系统

农大家属院一区,位于文化路农业路交叉口,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家属院相邻的两条路都是郑州市的主路,交通方便。而且农业路上设有快速公交站点,文化路上公交车站点较多。无论是开私家车还是坐公交车,交通都十分方便,四通八达。

小区内部也是交通便利,主路贯穿整个小区,每个居民楼旁边也都设有大约四米宽的道路。居民楼,道路,绿地,停车位等等都设计的相当合理,符合环境规划,经济节约。(小区内交通可参照上图,图四)

六、绿化系统

小区整体绿化面积较大,约占小区面积的四分之一(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卫星地图查找得出)。对于一个位于市区内的地区来说,绿地面积已经很可观了。居民楼,道路,绿地等布局合理,综合了环境与经济。

七、总结

1、整体布局:该社区一居民楼为主,社区内设有小型公园,门球场,幼儿园,以及小区旁边是农大附小,农大附中。小区内绿地面积也达到最大。整体布局合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综合考虑了环境效益和经济节约。

2、地理位置:小区附近,学校、医疗设施齐全,交通发达,地理我位置优越。

3、绿地设计:绿化面积大,植物种类多。通过很多年的发展,小区现在绿地覆盖面积广,植物种类多。以草地较多,同时还有杨树、香樟、香椿、紫薇、丁香、枣树、无花果等等。

篇2:社区环境卫生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辖区卫生状况,创建优美城市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区、,根据市、区两级《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创卫工作规。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创建工作全局,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加强辖区城市卫生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把辖区城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秩序良好、居民幸福的现代化、文明化社区。

二、工作规划

确保我社区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市、区两级下达的目标任务,通过省专家组可行性验收。12月前接受市、区两级创卫督查组的督查验收,为营口市获取省爱卫会向国家爱卫会的创建推荐资格创造卫生条件。

三、措施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创卫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市委、市府的“两创一行动”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

辖区城市档次和品味、扩大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社区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府的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创卫的各项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创卫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2、突出重点,硬化举措

①、努力营造创卫及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1)各社区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性、群众性创建活动。结合市、区创卫办文件精神,2010年内,各社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设置创全国卫生城市专栏一处,内容为创卫工作与健康工作,同时在每个小区、居民楼院、企业、学校、机关单位视野开阔处设置不少于5个以上有关创卫及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栏;2)每月开展一次有关创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除“四害”等内容的专题工作会议,同时做到逢会必讲创卫,对每次的创卫工作会议要有记录;3)每周周五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集中开展义务大扫除活动,洁净办公环境,形成“每周五集中义务大扫除”制度。通过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最广泛的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良好局面,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②、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内的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等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要立即整改,对短期内无法整改到位的,落实专人加强督导。

③、扎实开展食品卫生整治。严厉打击食品污染、掺杂使假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

5、积极开展“五小行业”卫生整治。各社区

配合协调相关执法部门对辖区内小旅店、小饭店、小食品店、小饮食摊点、小美容美发店的整治,对达不到卫生标准的要上报其主管部门,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要责令停业。

6、大力开展“除四害”活动。各社区进一步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组织专门队伍和消杀网络,铲除“四害”滋生地。

④、搞好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机关、各社区认真做好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单位内部的环境卫生,特别是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小街小巷和旧居民小区的环境卫生,做到无散放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无占道经营,把各社区建设成环境优美、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社区。

3、建立健全社区保洁机制。

①、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健全由办事处督查办负责的日督查、周通报制和机关各部门、各社区定期自查整改制。广泛开展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大曝光力度,争取群众参与和监督。

②、建立爱国卫生集中整治制度。在“十一”、春节等节期前,集中一周时间,深入开展全民齐参与的清扫保法活动,强力整治各社区辖区内“脏、乱、差”现象。

③、强化“门前四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各社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门前保洁、绿化、美化、秩序、公共设施看护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居民小区,切实增强社区的职能和责任,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创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切实完善创建档案资料。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主要是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等方式,对创建城市的综合水平和档次进行衡量,各社区要把建立健全档案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资料的完善、收集、汇总、整理,并于5月30日前及时向办事处报送相关资料。以便办事处形成统一规范的档案资料,确保创卫资料的完整。

5、将创卫工作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

创卫工作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相辅相存,紧密联系。都是我办事处目前的中心工作,各社区必须同重视、同部署,在搞好创卫工作的同时,同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两不误、两促进”。

6、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要把创卫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摆上议事日程,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抓落实的创卫工作机制。社区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对创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努力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7、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办事处将加大创卫工作的考核力度,完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强化目标责任

制,明确责任主体,切实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各社区要迅速成立本社区的创卫办,并落实专人完善相关软件资料,迅速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行动措施,细化、量化创卫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逐一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小组、居民小区,居民小院。以确保创卫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落实。

篇3:社区环境卫生规划

当今全球人类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影响人类身体和精神健康的疾病呈逐渐上升趋势。

在身体健康方面,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敌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占人类死亡总数的60%,且呈迅速增加之势,今后10年将增加17%[1]。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2]。

而在精神健康方面,世界范围取样调查发现,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失眠和焦虑等,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0-20%[3]。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精神疾病以约20%的比例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4]。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 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1/4[5]。

不难发现,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问题已愈演愈烈,产生的后果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抗击健康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刻不容缓。

2 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是诱发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

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问题的产生,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但社会压力加大、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减少等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才是其直接诱因(图1)。从医学角度看,虽然慢性与精神疾病不会立即致命,却是人类健康长期的潜在隐患。

2.1 缺乏体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类体力活动量逐渐减少。已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产生慢性疾病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6,7]。同时,冠心病和癌症等许多身体疾病,也与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的生活习惯和一些慢性疾病有关[6]。

2.2 缺乏社会交往对健康的影响

交往是人类基本需求,人们通过相互交流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人在工作学习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加之城市未能构筑有吸引力的公共交往场所,使人群的情感交流逐渐减少。已有研究表明,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引发诸如癌症、早产、抑郁症等疾[8]。这种危害甚至超过吸烟、肥胖、高血压、肺结核、冠心病等疾病,增加自杀、精神分裂症、婚前怀孕、醉酒等不利健康的行为[6]。长期以往,不但会严重影响精神健康,还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给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

2.3 过度社会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压力导致的失落、抑郁、烦躁、焦虑或紧张情绪已成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是引发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个体及社会群体生活安宁的重要原因[9]。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高楼林立,人不易亲近自然环境,心理压力难以释放,往往容易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10]。

由此可见,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给人群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亟需我们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探索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

3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研究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可知,人群体力活动的增加、社会交往的增加以及精神压力的缓解将会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作为人群居住生活以及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单元与空间载体,其环境的优劣会对人群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3.1 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

探寻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需要对环境整体把握,要涵盖构成社区环境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交通环境、游憩环境、建筑环境和绿地环境。

1)社区交通环境是能够影响人交通出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即现代人群采用徒步、自行车、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等方式出行所必需的车行道路、步行路径、交通设施等;2)社区游憩环境是人群在闲暇时光参与休闲游憩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户外运动场地、体育健身设施、以及社区公园广场中的活动场地、嬉戏水体、游戏沙坑等;3)社区建筑环境是建筑及其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要素,是人由社区公共空间到建筑室内环境的过渡空间,反映了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4)社区绿地环境是社区以植物绿化为主体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景观绿化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绿地及立体绿化设施等。

3.2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指导社区环境建设,从而有效影响和引导人群的行为活动,并最终促进人群的健康。

健康促进作用的指导性目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来实现增加人群体力活动的目标,从而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交往空间来实现增加人群的社会交往活动、缓解精神压力的目标,从而促进人群的精神健康。在这一作用过程中,社区交通环境能够发挥为人群创造活动机会的作用,而社区游憩、建筑和绿地环境则能在为人群创造活动机会和创造交往空间两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图2)。

3.3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

长期以来,大量关于社区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证明,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促进人群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并在一些方面有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3.3.1 社区交通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交通环境方面的研究表明,适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慢速出行方式的环境能为人群创造更多体力活动机会,增加人群日常体力活动量,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居住在街区连通程度更高的社区,以及具有适于步行及骑车的道路设施的社区,人们趋向于步行和骑车的频率更高[11];而如果居民在通勤中主动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下降11%~31%,患糖尿病的几率会下降31%[12]。国际间的比较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在德国、丹麦和荷兰等自行车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国家,有更多的人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大运量公共交通出行,其国内肥胖人群的比例就相对较低[13,14]。

3.3.2 社区游憩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游憩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创造活动机会与交往空间以促进身体与精神健康。一方面,完善的社区游憩环境有利于人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体力活动。研究表明,休闲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园在增加人们体力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因此使人变得更健康[15]。社区公园等休闲游憩设施的布置与环境设计能够帮助人达到健康专家建议的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量[16]。

另一方面,社区游憩环境也是促进不同人群相互交往的重要外部环境。如果社区游憩环境设计考虑不同人群对于游憩场所和设施的不同需求,将有利于提高人群对环境的使用频率与时间,增加人群交往的机会。

3.3.3 社区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也体现在身体与精神健康两方面。现代生活方式使我们每天大量时间是在建筑内或临近建筑的室外场地度过,然而当前社区比较关注建筑本身的开发与建造,对建筑环境主动建构的意识不足。

事实上,已有证据表明在建筑尺度上的一些环境优化措施能够促进人的体力活动,例如在建筑内外增加便利的运动设施、设计美观的楼梯以及有针对性的提醒标语[17];包含街道照明、长凳、喷泉和自行车停车架在内的建筑场地步行便利设施也能够促进步行活动[18]。

而在人群交往方面,建筑布局则会发挥作用。如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建筑面向街道和公共空间,能够增加人偶然相遇的机会,从而创造人群交流活动,培育彼此之间的亲切感,提升社区整体活力。

3.3.4 社区绿地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绿地环境同样能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促进人群健康。一方面,社区绿地环境可以增加居民体育锻炼的几率。据统计,自然环境良好的住区居民参与身体锻炼的概率,比自然环境不太好的住区居民高3倍,发生肥胖的概率低40%[19]。

另一方面,绿地环境在增进社会交往、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情感方面也有积极作用。蕾切尔·康普兰与斯蒂芬·康普兰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和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分别从恢复注意力、缓解疲劳和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出发,提出自然环境对人群心理与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公园绿地使用者的调查同样显示,60.47% 的人认为绿地在消除疲劳(注意力等精神疲劳和体力疲劳)方面效果较好[20],97.4% 的人认为绿地对改善心情有积极影响[6];也有研究显示绿地环境有利于增进社区交往,促进社区归属感的形成[21],改善人群精神健康水平[22]。

可以发现,从交通、游憩、建筑和绿地环境出发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能够在人群身心两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通过规划手段合理引导社区环境建设是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

4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策略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将根据其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功能完善的游憩环境、友好开放的建筑环境和多样和谐的绿地环境,为促进人群参加体力活动、增加社会交往、缓解精神压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图3)。

4.1 鼓励慢行优先,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交通环境规划应当注重人性化的交通环境感知,鼓励慢行优先,缓解人车矛盾现象,实现社区交通环境的便捷性、安全性与舒适性,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连通的慢行网络:建立相互连通的步行路径和自行车道,提高慢行网络密度;串联小块的绿化和活动场地,合理布置广场与街道空间。2)便捷的慢行转换:合理布局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点,建立与步行、自行车的无缝对接。3) 人车协调的设计:协调人车关系,利用街道家具、树木植被作为缓冲地带分离行人与机动车,提供按安全的过街通道;通过交通稳静化措施降低机动车速与噪声; 考虑弱势群体需求,完善无障碍设施。4)舒适的慢行设施:选取适宜的慢行路径铺地材质,布置景观绿化;沿路布置路灯、长凳、环艺小品、垃圾桶等便利设施;设置足够的自行车停放设施。

4.2 满足多元需求,营造功能完善的游憩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游憩环境规划应当摒弃展示视觉美感的规划目标,注重游憩功能的实现,强调人性化、参与性的场所营造,同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征,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可达的游憩场地:游憩场地与设施要方便人群到达和使用。2)多元需求的设计:布置针对儿童、老年人的公园广场、活动场地,利用丰富的地面标记和喷涂激发群体参与性活动。3)地域特征的设计:游憩空间要满足居民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偏好;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元素与景观,如树林、草丛、池塘,甚至是可供攀爬的岩石与草坡。4)完善的游憩设施:布置路灯、喷泉、卫生间和座椅等便利设施,提高人群使用舒适度,增加逗留时间。

4.3倡导运动健康,营建友好开放的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建筑环境规划应当注重环境的开放性,营造有吸引力的建筑室外空间,倡导运动健康的理念。建筑环境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设施等方面:

1)面向街道的建筑:社区建筑应该尽量面向街道和公共空间,增加建筑入口数量,以增强建筑吸引力,引起居民对街道生活和社区公共交往活动的关注。2)倡导运动的空间:将无实际功能的室外空间改造成为活动场地,摆放体育锻炼设施;将庭院、露台设计为人群活动空间。3)倡导运动的设施:重视楼梯良好的可达性与可视性,增加自然采光,设置标识系统来鼓励楼梯的使用;设置安全的自行车停放设施;建筑沿街外立面增设遮阳棚、雨棚、透明装饰等,改善街道步行环境。

4.4 亲近生态自然,塑造多样和谐的绿地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绿地环境规划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避免生态环境建设停留于社区美化。在满足人群需求的同时引入参与体验式设计,拉近人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使自然环境融入社区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发挥自然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可接近的绿地环境:提供人群参与式绿地空间,如园艺花园、屋顶农田。2)原生态的绿地环境:保持地区原有自然生态要素,绿化种植选取乡土植物, 增进环境的亲和感。3)多样化的绿地环境:改善建筑屋顶、墙面、阳台、庭院的绿化环境,增加人群接触绿化环境的机会。4)多功能的绿地环境:结合绿地布置步行路径、活动空间、休息设施等,实现绿地环境与人群活动的功能复合。

5结语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证实良好的社区环境在促进人群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效果,并为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提供了切实的支持与指导。不可否认, 从物质环境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引导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是有效缓解当前严峻健康态势的重要途径。

图表来源

图1-3:作者自绘

摘要:现代城市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严峻挑战,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城市人群面临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困扰日益凸显。本文认为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其重要诱因;同时在分析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的基础上,提出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是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并从交通环境、游憩环境、建筑环境和绿地环境四个要素出发对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

篇4:养老社区规划研究

在设计方面,我们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研究了老年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及设计要点。规划上,普通住宅与老年住宅需按一定比例配置;建筑上,从公共空间及户型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景观上,依据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原则,提出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各种空间类型。本篇即从养老社区的规划角度进行阐析。

一、目前养老社区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1、养老社区分类

·按地段区位划分

城区型:在市区内建设的养老社区,占据生活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城市公共设施,但城区内地价较高,养老住宅产品优势不明显,因此城区内建设养老项目较少。

城郊型:在城市郊区地价较低地段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社区,一般环境优美,养老设施相对齐全,较独立,与其他社区隔离。

休闲度假型:邻近景区或与休闲度假项目结合设置,以休闲享受生活为主,多为高端产品。

·按服务对象划分

自主生活型: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活动,增加娱乐交流场所和应急照料服务等。辅助生活型:针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社区提供起居帮助、家务料理、医药监督等基本生活照料。

辅助医疗型:针对患病需要治疗和恢复的老人。社区提供24小时生活护理、医药治疗、康复帮助等服务。

·按运营方式划分

租售并举:养老地产盈利的不是地产,而是养老服务。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服务资金回收慢,大部分企业选择将房源的60%-70%卖掉,回收大部分的资金。剩下的部分自持,长期经营。

会员制:有部分养老地产商持有物业,出售服务,通过会员制会员卡的发售实现前期资金的回收。会员卡的类型会根据市场需求设计。

险资:保险的长期投资与养老地产的慢回收周期相匹配,因此险资被认为是最适合做养老地产的企业。险资将保险和入住资格挂钩,以投保取得入住资格,以保险收益支付服务费用。客户也可以选择不入住,只拿分红。

·按开发建设类型划分

独立型养老社区:配有较齐全养老设施,与其他社区隔离,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

混合型社区:适当配置老年服务设施,有部分老年居住套型或老年邻里单位的社区,是普通社区和老年社区的综合体。

2、养老社区发展趋势

目前养老社区建设既有独立型养老社区也有混合型养老社区,二者对比如下:独立型老年社区的优点是配套设施齐全,老年人可以享有较独立的生活环境,不受干扰;老年人群集中,交往方便。缺点是资源共享性不强,成本投入较高,社区人群组成过于单一,社区活动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交往,造成老年人与社会疏离,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型社区的优点是可以与其他住宅产品或社区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成本投入较小;老年人与其他人群混合居住,能够更多地与社会产生联系,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社区还可以为老年人和子女提供邻近居住条件,很好地兼顾传统家庭亲情观念。其不足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共用,而非老年人独享。根据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混合社区是今后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

二、养老社区规划

我们主要从社区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两方面进行阐述。社区外部环境条件首先是地段选择。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等用地;选择在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

针对休闲度假区型和城郊型养老住区,因其用地以远离城市生活区的居多,选址时关键要看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高速铁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是否方便,与城市的公共配套资源联系是否便捷(如医院、超市、银行等)。

城区型养老社区与周边城市生活区位置临近,选址时要选择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如银行、超市、洗衣店、修理店、鞋帽服装店、餐饮店、邮政及药房等应尽可能邻近且便于前往,使入住者生活方便,居住安心;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大型医院、保健服务站、文娱设施、图书馆等;选择临近公园、绿地的地段,使老年住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老年人增加户外休闲活动;选择交通方便可达的地段但应避开对外公路、快速路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等地点,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第二是环境安全的考虑。这是老年人聚居的社区环境需特别予以考虑的问题。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在警觉性和自卫能力上都有所减弱,老年住区应选择在社会环境简单,人员素质较高的地段,以保障老年居住的安全性。

第三,选址周边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可增进养老社区的发展。充分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城市印记与社区结合开发,将极大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对于养老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以本公司某居住项目为例,总结出养老社区在规划布局上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规划住区总用地10.76顷(见图1),其中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占地约为总用地的30%。用地南侧、西侧、北侧地块开发居住社区,东侧滨河,有滨河公园绿地。用地西侧、北侧、东侧是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

1)功能分区(见图2)

小区内住宅产品呈多样性。住宅产品的设置结合当地规划要求和开发商需求,考虑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和亲情关系,提供多样的养老住宅产品,如普通住宅、嵌套住宅、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分组团布局,避免组团间互相干扰。尤其是老年住宅组团和普通住宅组团通过设置组团道路和有层次的景观绿化做适当分隔,以保障老年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nlc202309051503

小区级的配套设施尽量居中布置,便捷各组团人群使用。对于老人而言,居住空间和公共配套的便利联系能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共配套的使用和管理。

2)产品设置(见图3)

如图3所示,整个居住区居住建筑总面积263480平方米,老年居住套型(包含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嵌套式老年套型)总建筑面积75856平方米,占居住总建筑面积的28.8%。

·养老住宅

老年住宅布置在用地东南部,邻近东边的滨水公园和南侧城市次干道,其目的是尽量选择景色优美、不受交通噪音干扰的地段。养老住宅为低层合院的组合,几栋带有私密小院的住宅围合成一个院落组团,形成兼具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时尚生活特征的布局模式。组团内部还分级设有组团绿地和宅间绿地,并配置了符合老年人交流、休闲、健身活动需求的场地及设施,环境清幽,景致宜人。

·嵌套住宅

嵌套式住宅是指单元住宅楼里嵌入布置老年居住套型。老年套型一般布置在与家人临近、楼层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位置,并尽量靠近交通核。每单元楼的底层作为公共交流、公共活动空间。楼内一般不单独配置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有服务需求可提供上门服务。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靠近住区南侧次入口(此出入口可作为老年人专用出入口),地段日照通风良好,周边环境相对安静,既方便出行又比较独立。老年公寓为高层建筑,首层至三层以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包括:医疗急救站、康复护理室、文娱活动室、健身活动用房、服务供应站、餐厅、理发室、洗衣房等;四层以上为标准老年公寓,每楼层单独设置观察室和楼层起居室。

·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占小区住宅的大部分,均为高层住宅,自成组团布置在用地北部。

3)配套服务设施(见图4—1、图4—2)

①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分级明确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系统与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设置原则一致,应按区域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单元级等分级设置。服务范围由远及近,规模由大到小,以便更加全面细致地为老年人服务。本项目除了在住区居中位置的社区中心内设置了辐射全住区的老年配套设施外,在东南部的老年住宅组团内部以及老年公寓底层等位置设有就近的老年服务项目。 ·疏密有致

配套服务设施应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合理疏密配置。大型的、复杂的、使用率低的集中配置,小型的、简单的、使用率高的分散重复布置。

②老年住区规划分级配套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住区规划相关规范要求,老年住区分级配套服务内容如下——小区级:超市、银行、邮政、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老年保健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办公、老年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组团级: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日托所等;单元级:紧急救护室、护理室、餐厅、公共待客厅、洗衣房等。

本项目在用地东侧设有居住区级配套商业中心,其内部包含有大型超市、银行、邮局、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以及面向全住区的各类培训及活动中心。商业中心内未单独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而在社区中心内结合组团需求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在老年公寓内设置了组团和单元级配套老年人服务用房和设施。

4)道路系统(见图5-1、图5-2)

·涉老组团尽量靠近出入口,最好有单独的对外出入口。通向涉老组团的出入口限制非住区人流车流进入。本案用地南侧出入口可通过物业管理作为老年住宅组团专用出入口。

·老年人出行多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方式为主。住区设计时,涉老组团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减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与休息空间结合,多布置休息设施。

·纯老年住宅组团实施组团外停车,内部道路除急救和临时接送车辆外限制机动车进入;嵌入式组团限制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进入地下,内部道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含老年住宅的组团多设置自行车和电动车停车位。

·加强步行系统设置,使其满足老人健身锻炼需求。注意步行系统无障碍的设计,可在局部地段适当增加步行道路的挑战性,引导老人进行一些难度活动。

·含老年套型的单元路口处设置单元标志,方便老人辨识住宅所在位置。单元入户处布置急救车停放回旋场地12m×12m。回车场地结合休息场地布置。在正对单元门处布置标志性景墙,提高单元的可辨识度,方便老人识别。景墙两侧布置花池和座椅,可供单元内老人休息交流。单元入户雨棚加长成半廊,成为户内和户外的过渡,为老人适应户内外环境转变提供过渡空间(见图6)。

篇5:延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逐步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与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实行属地化管理,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到2007年底,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65%;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区内基本建立起布局基本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1、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改善的建议。

2、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3、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和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中心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4、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5、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6、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7、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8、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9、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10、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11、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双向转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

6、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它适宜医疗服务。

三、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现状及分析

延安市城区面积34.15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口33.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0.4万人,流动人口约13万人。设凤凰、宝塔、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根据延安城市发展需要,将桥沟、柳林、枣园三镇也列入本次社区卫生服务规划之中,规划区域内共有人口37.5万人。

截止2006年底,城区人均期望寿命72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0.99/十万,儿童计划免疫

全程接种率96.4%,婴儿死亡率19‰,孕产妇死亡率159/十万,住院分娩率98%,平均住院天数12天,门诊病人平均费用133元/人次,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为2926元/人次。

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从1998年启动,宝塔区逐年审批了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以个体经营为主,主要从事基本医疗服务,房屋由个人承包,设备由个人购置,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功能障碍性病症患病率明显上升。而且随着城区经济不断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现有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已成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在宝塔区实施。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我市在宝塔区城区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即:城区所辖三个街道办事处,按照一个街道办事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城区内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即凤凰、南市、宝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现状和今后城市建设规划,增设柳林、桥沟、枣园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即凤凰下设4个站,南市下设5个站、宝塔下设6个站、柳林下设5个站、枣园下设3个站、桥沟下设5个站,剩余2个站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设立。

1、凤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凤凰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北门口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西沟沟口至西市路洞口。

(2)北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延河、南至西沟沟口、西至山体、北至文化沟沟口。

(3)文化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文化沟所辖区域。

(4)师范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文化沟沟口至水厂石砭。

2、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南市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南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以河道为界、南至国税分局、西至山体、北至市场沟沟口。

(2)马家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国税分局、南至韩家窑则背山、西至农科所、北至马丈沟。

(3)杜甫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农科所、西至延安财校。

(4)凉水井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嘉岭路一建职工楼、南至杜公祠、西至河道为界。

(5)七里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七里铺和韩家窑则。

3、宝塔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宝塔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6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杨家岭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东至杨家岭石窑宾馆、南至区党校、西至石佛沟大桥、北至烈士陵园。

(2)王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南至清凉山文管处、西至延河、北至区党校。

(3)宝塔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黄蒿湾沟口、南至嘉岭路一建职工楼、西至延河。

(4)向阳社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尹家沟、南至百米大道、西至向阳沟。

(5)东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翟则沟一期、南至210国道、西至嘉岭大桥、北至百米大道。

(6)东风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鱼池、南至百米大道。

4、柳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柳林镇卫生院(现区二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柳林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二庄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二庄科所辖区域。

(2)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二庄科沟口、南至燕沟沟口、西至河道。

(3)燕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燕沟沟口至赵庄。

(4)柳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韩家窑则、南至虎头峁东。

(5)虎头峁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虎头峁东、南至王家沟东。

5、枣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枣园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枣园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兰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兰家坪至杨崖东。

(2)杨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杨崖东至枣园东。

(3)枣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枣园东至莫家湾东。

6、桥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桥沟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桥沟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黄蒿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黄蒿湾所辖区域。

(2)罗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罗家坪所辖区域。

(3)王良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油库、西至砖瓦厂。

(4)三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飞机场、南至210国道、西至翟则沟二期、北至北米大道延长线。

(5)刘万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油库以东区域。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本着中心由政府举办,站靠社会参与的原则,新建凤凰、南市、宝塔三个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规划选址由市政府协调解决,建设用地及前期费用由区政府负责,基本建设经费由市、区财政各承担一半。柳林、枣园、桥沟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三所卫生院转型,其建设纳入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宝塔区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者,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举办者自行解决。对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及本规划重新进行设置和审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可设置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省编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陕编办发〔2006〕126号)精神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一定比例的有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护士、公卫医师和中医人员。非卫生专业或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使用卫生部制定的统一专用标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设置审批,并报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意后,方可进行执业登记。

五、落实规划措施

(一)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

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要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和宝塔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延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

(二)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发改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物价部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办法;财政部门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和投入政策,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开展社区首诊制度试点;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机制,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和谐社区”创建标准,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做好对社区卫生技术支撑的聘任与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及聘用办法;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在审批新建或改建居民小区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残联负责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办法,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三)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按照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根据国家城市人口年人均14元标准规定,除中、省财政按每人每年6元给予补助外,市、区财政按每人每年各4元的标准预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7年起,列入市、区财政预算。

篇6:社区环境卫生规划

为推动我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区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群众、居民满意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省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全面启动和推进县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我县总人口3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 县域总面积3310平方公里,下辖15个乡镇、303个村、2个办事处、14个农林特场。2008年底城区人口数为12万人。有4个社区:即东郊社区、幸福社区、西关社区、鼓楼社区。

(二)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2008年城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6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家,县级中医院1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家,乡镇卫生院1家,门诊部2家,医务室5家,普通诊所38家,村卫生室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计划生育服务站1家。城区开放病床320张。2008年底,全县卫生系统有在职干部

职工1250人,其中县直66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1人。

二、机构设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二)设置原则及方案

1、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努力适应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

(1)为了便于规范管理,根据鄂卫办发【2009】11号文件《省卫生厅关于全面启动和推进县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的要求,我县可独立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所,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4---5所。将中医院第二门诊部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竹溪县城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根据鄂政发【2006】51号文件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按照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2-3名护士,其他人员不超过中心编制总数的5%,为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编制人数20--22人,(其中西医全科医师4人、中医全科医师2人、公共卫生医师2人、护士6人、医技2人、药剂2人、后勤管理人员3--4人)编制来源可从县中医院、城关卫生院及其他乡镇卫生院编制中划转,以考试考核为主,择优录用。

(2)社区卫生服务站暂设5个站,原则上以城关卫生院下设的诊所、门诊部规范改建为主,有资质的民营机构参与为辅。

东郊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西起公路段,东至康家岭;

建设路社区卫生服站服务范围:以竹溪河为界,东起公路段,西至南大桥(老车站)

幸福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 以竹溪河为界,东起南大桥(老车站),西至高桥;

西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 以竹溪河为界,东起西关桥,西至高桥;

北大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以北大街为界,东门街以上北大街至盐业公司;

2、机构设置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坚持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质量。

3、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行政区域所辖范围、服务人口约3—5万人为半径设置。城区中心覆盖不到的区域

[或人口较多(>1万人)、服务半径较大(>2公里)]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居民从居所步行15分钟以内能到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对已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设标准》,进行重新评审,对不符合规划要求、达不到标准的服务站依法予以注消。对未设站的社区通过公开招标择优举办。到2010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整为4—5个。

5、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存的卫生资源,并与社区服务的整体建设相结合,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便捷为居民服务。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一级法人。

(三)规划目标和机构建设标准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逐步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到省厅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2、规划目标

依据国家三部委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基本设置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置标准》及《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内容和基本要求》的精神,城区卫生网络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专科医院两级构成。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业务指导和双向转诊关系。

3、机构建设标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

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的使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接受县卫生局的领导,实施已制定的规划和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②主要工作任务。制定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负责

本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选拔优秀的医务人员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技术的考核,实行双向转诊,负责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及各种信息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开展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六位一体”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

①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多种形式,原则上以城关卫生院下设的诊所、门诊部规范改建为主,也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由有资质的民营机构参与为辅,服务人口1万人。

②工作内容。社区内各种预防接种信息上报,传染病上报转诊,居民健康调查和信息管理,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和保健,老年人保健工作,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工作及慢性病人的系统监测工作,双向转诊,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康复工作及精神病人的监测工作,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等。

③基本设施和人员配备:业务用房实用面积要大于150平方米,设有全科检查室、治疗室、资料室及开展其它相关业务所需的场所。按常住人口3000:1的比例配备医务人员和预防保健人员,医务人员应有一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和具有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人员组成,有条件的可配备专职药剂、检验人员。应配备开展各项业务所必需的专用工具和器械设备,待条件允许情况下,实行微机联网化系统管理。

④建立站务人员监督岗、实行明码标价、站务公开,提高本站的透明度,做好各种软件资料,财务统计上报、归档的管理工作。

三、实施策略和监督管理

1、县卫生局按市的统一规划对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

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并指导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2、按设置规划的要求,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先由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出申请,由县卫生局审核并按法定程序许可。

3、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县局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进行年检;对于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将取消其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格。

4、制定监督评价标准,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日臻完善。

5、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领导和管理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各项工作,提供急救服务,实行双向转诊,集中人力做好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健立居民健康档案,做到微机化管理。开设家庭病床,对服务站人员定期培训。

6、社区服务站功能: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

7、健立管理制度及检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实行资料档案化、微机化管理,做好双向转诊工作。

8、全科医生培训: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局做到定期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上级的要求。

竹溪县卫生局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一篇:电信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