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2024-07-23

学校规划方案设计(通用8篇)

篇1: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朱坡中心小学学校布局规划说明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落实我校发展规划。

一、基本思路

根据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校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3355平方米,校舍面积10228.5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75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51%,体育场面积12369平方米,食堂面积638.4平方米,教工宿舍3433平方米。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现有教室16个,建有班班通的教室15个,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一个会议室,一个教导处,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心理辅导室,一个卫生室,一个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保管室,一个图书室,一个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一个工会活动室。

现有教学楼两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公寓有配套完善的卫生间,洗澡间以及设施,学生公寓有专职公寓管理人员生活教师两名。

在学校最前面建有250米的塑胶运动场。内含足球场跳远场地设施,有两个标准的羽毛球场地,操场内设有看台。在学校内操场上有两个标准的篮球场,一个健身场地。

在学校西南面有一片三千多平方米的菜地,有标准是食堂及就餐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学生就餐,周围含配套的食堂辅助用房及设施,建有开水房一个,学生食堂与教工公寓之间有1500多平方米的池塘一个。在池塘周围建有透视围墙,学校西北方有教工宿舍一栋,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在建筑物周围空地上全部进行了绿化覆盖,学校围墙有600多米长,建有100多米的透视围墙。

(二)教育资源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条件及部分教育资源已不适应需要,还需要更新。

2.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标准还不够高。

朱坡中心小学

2012年7月

篇2: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巩固寝室文化成果,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二、组织机构:

指导老师:略

委员:略

三、活动时间:

10月上旬—10月下旬

四、活动对象: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大二、大三、大四所有寝室

五、宣传方式:

以海报、条幅、宣传板宣传为主,干事到班级进行宣传。

六、活动流程:

首先,由各寝室自我推荐,通过班级评选,推选出一部分优秀寝室;其次,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组成评审领导小组,根据评选办法严格审核,选举推荐出两个优秀寝室参加全校评选。

(一)、参赛寝室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寝室成员:遵纪守规、诚实守信,无不良记录;学习认真、互助互进、成绩优秀,寝室成员无挂科现象。

2、寝室卫生:地面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卫生检查合格率优秀(五寝室优先)。

3、寝室布置: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展示出“齐、洁、雅”的风格。

4、寝室氛围:书香氛围浓郁,学风良好;寝室集体意识浓厚、审美情趣高尚,人文素养高雅。

(二)、参赛流程

1、参赛寝室需要先写一份申请(将作为重要的评分项),这份申请并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常规意义上的申请,而是一份有关如何营造宿舍良好学习风气的书面材料。

2、申请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文字加照片形式,也可以是画册形式(如每个人可以谈谈自己所读书籍,并针对某一本印象较深的书籍谈一下个人的独特见解,装订成册)等来展现本寝室的良好学习氛围。

3、申请书包含有班主任或班长的推荐信,以及盖有院公章的成绩单。

4、在活动期间如有被发现违纪事件,一律取消其资格。

5、评比期间,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劳动生活部将不定期对上报寝室经行检查,评选分为三个阶段:初赛、复赛、决赛。每一轮检查完后会将晋级寝室名单在全校公布。

6、寝室卫生:地面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卫生检查合格率优秀(五寝室优先)。

7、寝室布置: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展示出“齐、洁、雅”的风格。

8、寝室氛围:书香氛围浓郁,学风良好;寝室集体意识浓厚、审美情趣高尚,人文素养高雅。

篇3:谈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

20世纪80年代, 英国提出学校改进计划, 并推广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 后又演变为“学校发展计划”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后译作“学校发展规划”) 。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全体利益相关者 (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上级部门等) 为应对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挑战, 在系统地诊断学校原有发展基础、深刻剖析学校文化的前提下, 着眼于学校中长期发展, 战略性地确立学校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 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 挖掘自身潜在资源, 制订相应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充分予以落实、积极完善和修正, 持续保障学校改进的动态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是目标导引领导方法的系统性实践, 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 更是持续推进学校改进的行动过程。从行为过程的整体构架上来看, 可以将规划分为DPDE四个环节, 即:diagnose (诊断) 、plan (设计) 、do (执行) 、estimate (评估) 。其中, 诊断是基础, 设计是关键, 执行是重点, 评估是保障。四个环节共同组成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系统过程, 学校的持续发展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实践连续。本文主要谈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校发展规划设计的过程, 主要是规划文本的形成过程,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构架中, 意义重大, 直接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时机把握、共谋愿景、文化战略。

1. 时机把握

古语道:“先谋后事者昌, 先事后谋者亡。”在学校发展上, “谋”始终是校长领导学校的首要使命, 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思考过程。但是, 何时正式启动程序来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 却需要准确把握时机。一般而言, 以下几个时机都是比较合适的。学校新建或者搬迁、合并、升格、降格等重大变动;随着教育形势发展, 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发生变化, 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不满足目前地位和处境, 希望改变自己当前的处境和状况;学校内部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办学思想调整、面临新的问题亟需解决;完成了一个几年发展规划之后, 准备再进入下一个“几年规划”。

这些时机, 有些是自然出现的时间节点, 有些则是需要校长有目的地营造氛围, 带领全体教职工不断明确学校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集体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通过长时间的“造势”来酝酿出一个合适的设计时机。一旦东风来临、时机来到, 立即高效率、高质量地展开规划设计工作, 针对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重大决策制定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

2. 共谋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 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1]。学校的发展愿景, 准确地反映学校的核心价值, 说明一个学校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为学校发展建立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它明确了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位, 把学校凝聚成一个共同体, 具有高度的独特性、超前的前瞻性。

愿景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灵魂, 是发自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远大景象, 是愿在心中的景, 包括组织存在的价值、使命和目标、组织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共同愿景把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结为一体, 激发个人对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学校发展规划其实要回答的问题正是共同愿景的建立需要面对的三个关键问题, 即“追寻什么”、“为何追寻”、“如何追寻”。

共同愿景必须是全体教职工大家共同拥有的, 绝不可以是校长个人独享的;必须是全体教职工“共谋”出来的, 而不是小部分管理者“独谋”的产物。领导者要学会“抛砖引玉”或者“抛玉引砖”, 组织思想交流会, 要舍得将自己的思想巧妙地呈递给同僚、属下, 让大家都有“思想”, 通过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 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深入研讨, 最大限度地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此举的最大益处在于使得发展规划的每一个相关者都觉得:“这是我亲自参与设计的规划, 我必须用心呵护它。”那些没有经过全体教师员工积极参与讨论而确立的发展目标, 由于缺乏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 很难成为愿景。在某些名校长所领导的学校, 时常出现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上的不合拍:校长高瞻远瞩、思维创新, 奈何曲高和寡, 不能够被广大教职工所认同, 导致学校发展规划高高地悬于空中, 难以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来。这种管理现象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着的高度警觉和深入思考。

3. 文化战略

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哲学的直接体现, 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学校领导者必须将共谋的共同愿景凝炼为一种学校文化, 并将之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学校文化,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的学校文化, 是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前景、一种发展的精神力量、一种发展的健康环境。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有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给师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学校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 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 所以, 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学校发展规划, 应当把建设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健康的学校文化作为重要内容。

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 可以具体落实到学校各部门、一线教职工, 可以分解为阶段性的实施目标, 使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合理衔接, 在学校的各种目标之间建立合理关系, 使长远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 目标之间相互协调, 最终形成完整的学校发展目标树。

三、设计的基本要求

1. 过程要民主

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必须要重视校内民主。学校总是期望借助发展规划,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然而, 要想让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思想真正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思想, 校长就必须充分注重校内教育民主。民主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发展规划的设计中不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的独特性, 就无法实现学校的“包容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只有广大教职工充分参与研究设计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案, 才能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期盼的发展愿景, 使目标成为教师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 使措施成为教师希望采取的措施, 才是切实可行的设计文案。从这个意义上说, 上下互动之后编制而成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案, 更能够成为教师愿意接受和积极执行的文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职工才能够积极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发展规划的执行中去。

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也需要重视校外民主。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过程, 也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过程。规划是指导学校发展的蓝图, 不仅要得到校内教职工的广泛认同, 也必须在理论上得到教育专家的认可, 在谋划上得到上级部门的广泛认同和大力帮助, 在发展方向上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充分了解和积极支持。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设计的校外民主实现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办学品质的提升过程、办学品牌的亮化过程。

2. 诊断要准确

现状分析中抽象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经常看到规划中类似的提法。

“学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因为分片招生, 学校所在地区学生人数不足, 外来务工的子女占很大比例, 本地区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欠佳, 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表面上看找不出什么问题。但所谓“生源不乐观”, 大多数学校都会遇到, 比较抽象。到底是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知识基础不扎实?学生自我期望不高?如果是学生自我期望不高, 可以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来解决。如果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可以通过教学上的补救来解决。如果学生学习习惯有问题, 可以通过养成教育来解决。只有问题具体化, 把问题背后的东西找到,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现状分析中学校面临的问题要转化为学校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先分析一下学校存在的问题, 看看学校能够解决吗?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要考虑是否揭示出来, 揭示出来之后, 往往会越来越泄气, 会降低工作成就感。编制规划既要分析问题, 更要解决问题。找出问题不是目的, 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此, 问题虚化、问题抽象都是不对的。

3. 目标要适合

全面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 也就是确定学校“希望到达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一定要“适合”。

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述, 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学校发展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确定。而办学理念的提炼、形成过程, 一般有两条基本路径可供参考:一是从已有的学校传统文化中导出;二是从社会对教育的主流价值规划中导出。不管从哪条路径进入, 都必须聚焦在对学校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力。办学理念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反对一份规划一个提法, 也不提倡一任校长一个提法。办学理念的与时俱进主要通过丰富理念的内涵来表达。

不少学校根据办学理念, 提炼出朗朗上口的校训、校风, 例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校训是:“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朴素易懂而且琅琅上口, 值得学习和借鉴。至于校风、教风、学风等等一大串“风”, 可以因校而异, 不必“一窝风”, 精炼为宜。

一般来说, 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学校发展总目标、阶段 (年度、学年度) 目标两大类。

学校发展总目标, 包括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办学目标应是具体的、可以达到的、可以衡量的, 不要定得大而无当, 不要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培养目标应从实际出发, 既能体现国家意志, 又能反映学校办学理念, 具有学校个性特色。

阶段 (年度、学年度) 目标, 可以根据目标的性质、目标达成时顺序和难易程度, 分配在各学年度实施, 形成学年度具体目标。这就构成了规划的阶段目标。

4. 措施要明确

(1) 措施要实在。找到问题的载体与抓手是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问题是抽象的, 不能解决;目标是远大的, 不着边际;举措是闪亮的, 不可落实。这些错误都要纠正。学校都希望各项举措不落俗套, 有新意, 有亮点。但亮点不能只是口号, 亮点要在实践中落实, 要靓更要实。

例如, 某校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活力德育、和谐课堂、生态课程和激情文化”的目标, 这些概念都很有新意。但是, 什么是活力德育, 活力德育与现在德育有什么区别, 怎样去落实活力德育等等, 都没有定义或客观描述, 在现实中也就很难落实。

(2) 措施要明确。没有战略举措, 目标是空洞的, 无意义的, 是实现不了的。某校针对教师专业发展, 做了一个分析: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从并校开始才六年。90%是青年教师, 这些教师有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学识, 但缺少些体验, 缺少些磨练, 缺少一线的实践经验。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打造一支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看看他们的具体措施: (1)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2) 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和教师论坛; (3) 定期举办优秀课展示活动和教学大赛; (4) 经常性的专家讲座; (5) 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向骨干教师倾斜,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中, 这样的分析和措施已经比较明确, 但是, 要真正落实到位, 还需要通过校内分工, 明确各条措施的相应责任人, 并由责任人拿出更为具体的、可以评估成效的实施计划。所以, 对于学校来说, 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制定, 才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

四、学校发展的目标确定

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 需要深入思考目前阻碍 (限制) 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成效, 需要反复斟酌学校已有办学特色及今后优势发展项目。发展目标的确定应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学校发展水平的期待、达成目标的时间的预设。

1. 学校发展水平的期待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来看, 确定学校发展的特色。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 从学校实际出发, 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 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特色是立足于本校, 从本校实际出发, 具有鲜明个性, 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从本质上说, 学校特色化就是学校个性化。二是从区域内学校发展的横向比较来看, 确定学校发展状况的定位。学校发展程度的定位, 指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如品牌学校, 可追求成为全国的领先校, 乃至世界一流名校;也可追求成为全省、全市同类学校中的首席;还可追求成为本学片区同类学校中的首席。关键是根据校情, 从实际出发, 从发展的可能性出发, 合理设定学校发展水平。

2. 达成目标的时间预设

学校是一个社会系统, 系统内的事情千头万绪, 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的事情, 所以, 学校在制定行动计划时, 宜注重时间管理, 必须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适当精选对学校目标实现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

行动计划要把重心放在优先发展项目上。围绕优先发展项目, 统筹各部门的行动计划, 系统设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中的每一项目标和行动都应包括清晰的成功标准。标准可以是学期的标准和年度的标准, 也可以是整个三至五年规划时期的标准;标准尽可能是可考核、可衡量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可以实现适当明确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应该在什么范围、什么时间内进行, 应该如何估量目标成效。具体的目标应该具有达成的标识 (或成功的标志) , 有测评点, 有测评标准, 有达成度的测评办法, 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有明确的责任人。

确定目标达成的时间限制是规划的关键要素。

五、设计的文案框架

文案设计的框架主要应把握一个核心、三个部分、四个方面。

1. 一个核心, 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核心

学校的一切发展, 都必须紧紧围绕在这个核心周围, 离开了这个核心, 一切规划都是苍白无用的。许多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学生和学生的发展被众多的其他内容淹没了, 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没有被作为战略要素放在规划的核心地位, 也没有围绕着对学生状况的分析展开规划的编制, 更没有将学生的质量与健康成长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从战略角度进行系统的描述。学校发展规划成了没有学生和没有学习或缺乏学生和学习的发展规划, 这是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严重问题, 它导致了学校中心的旁落、学校工作的形式化。

2. 三个部分, 指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的三个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总体发展规划决定着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 校园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要服从总体发展规划, 同时又影响着总体发展规划;校园规划一般要围绕和配合总体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去进行, 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 四个方面, 指学校现状诊断分析、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系统

现状诊断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面梳理, 明确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 现有的优势、劣势;学校发展目标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指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学校;发展任务是规划的主体部分, 即学校选择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领域;保障系统就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措施, 尤其重要的是各部门必须认真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这些措施常常以附件形式成为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重要支撑文件, 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六、文案设计的流程

实践中, 人们常常将规划狭隘地理解为文案自身。其实, 文案设计仅仅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部分, 但是, 文案是整个系统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 至关重要。其设计的通常程序大致如下:

1.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

一般由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 有时也邀请上级领导或教育专家参与, 根据学校需要分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 拟定规划编制日程表

可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开展工作, 也可以掌握工作节奏, 减少疲劳感和厌烦情绪。

3. 培训编制小组成员

培训骨干, 保障后续工作的有效展开。

4. 发动群众分析校情

只有全面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才能立足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需求, 寻找新的生长点, 制定出一份对学校发展有价值的规划。如果不是首次制订规划, 分析校情时要重视对原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编制小组认真梳理和归纳群众认定的问题, 便于进入新一轮时讨论。

5. 全校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按照问题类型, 召开专题研讨会, 提出改进措施。编制小组确定改进方案和时间表。学校各部门拟定相应的部门规划。

6. 提出规划初稿

编制小组汇总各方面意见后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初稿, 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意见。同时, 认真听取教育专家和上级部门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7. 提出规划修改稿

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修改稿要注意认真研究不同的意见, 完善规划初稿。初稿修改后, 再次分别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并不断完善设计的文案。

8. 提交教代会审议

编制小组向教代会汇报编制工作的全过程, 规划初稿提请教代会审议批准。

9. 形成正式文案予以公布

教代会批准后形成正式文案, 予以公布。

规划设计过程比规划文案本身更重要, 这不仅是对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能力的一种考察, 也是对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意识的一种提升。整个设计过程中, 校长必须亲力亲为, 充分发扬民主, 上下结合, 内外相应, 将文案的设计过程变成凝聚人心、共图发展的谋划过程。

参考文献

篇4: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关键词:网络技术;校园网规划;校园网设计;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99-01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飞速发展,我们已处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提供了快捷、高效率的服务,作为培养未来信息化人才的学校更不例外,校园网的出现也为各大、中专院校现代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校园网,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访问校园网的资源。校园网中除了提供FTP、E-mail等服务外,还提供Web服务,能使老师和同学们及时得到最新和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信息的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宿舍管理)等,有利于提高校园网的工作效率。

一、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校园网是指能覆盖校园范围的网络,是把校园的通信资源、处理器资源、存储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捆绑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所说的校园网的网络资源包括PC机,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通过校园网,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实现网络内部的自由通信。校园网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FTP、E-mail和Web等服务,能够整合教学资源,实施多媒体教学,校园网提供了学校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将校园网与Internet网络相连接,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校园网去了解世界,也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网设计策略

(一)校园网设计宗旨

关于校园网的建设,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系统的先进程度、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网络系统的维护成本、应用系统与网络系统的配合度、与外界互联网络的连通、建设成本的可接受程度等。

1.选择高带宽的网络设计

随着学校校园网规模的扩大,网络的传输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学校现在都建设有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的信息处理中心,由于更多的多媒体信息的出现使得校园网的带宽显得更加的重要,其中多媒体教学课件就包含了大量的声音,图像,动画信息,因此校园网络应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高带宽网络技术。对于台式计算机来说,学校至少采用10/100M自适应的网卡,以保证台式计算机的正常网络通信,对于校园网络的主服务器,比如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等来说,设计时采用1000M的网络连接,以为网络的核心服务器提供更高的网络带宽。

2.校园网站点设计

随着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访问校园网的用户不断巨增,联网的计算机或服务器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加的,网络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校园网络建立在资金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建议尽量采用当今最新的网络技术,并且要分步实施,校园网络的建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充分共享网络资源

联网的核心目的是共享计算机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不仅仅可以实现文件共享、数据共享,还可通过网络实现对一些网络外围设备的共享,比如打印机共享、Internet访问共享、存储设备共享等等。比如对于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应用,完全可以通过有关设备实现网络打印资源共享、Internet访问和电子邮件共享以及网络存储资源共享等。

(二)校园网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要建设一个实用性强、标准高、规范性高的中职学校校园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2.要遵循先进性的原则。

3.要遵循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防止内部和外部的网络攻击。

4.要从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上设计。

5.要从校园网的建设的成本考虑。

三、需求分析

(一)应用需求

1.项目需求

根据学校校园网的实际情况,应考虑到宽带光纤、局域网、无线网等接入情况;还要分析到本校园机房、学生宿舍、电子阅览室、中心机房等需求情况。

2.中心机房应用需求

由于中心机房在整个校园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情况中心机房需求分配有网站服务、DNS Server、DHCP Server、WINS Server、Mail Server、FTP Server、VPN、Storage Server、教学管理系统、日记管理、后台数据库、防毒服务器、网络杀毒软件、备份和恢复、SAN等。

(二)网络连接中网络设备层次分析

根据网络需求分析网络应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其中核心层由大容量以太网交换机组成,汇聚层由三层交换设备组成,接入层由二层交换设备组成。

1.核心层需求分析

核心设备担负着连接汇聚设备和部分接入的工作,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同时通过核心设备与教育城域网、Internet进行互联。由于核心层设备担负着整个网络的流量。核心设备和链路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可靠运行。

2.汇聚层需求分析

汇聚设备担负着网络接入和连接核心设备的重任,网络汇聚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

汇聚设备不但要完成接入层的链路汇聚和流量汇聚还要完成本地数据的交换以及接入和核心之间的数据转发。

作为核心层的入口和接入层的出口,汇聚层的身份如同关卡。为保证整个网络良好运行在汇聚层同样需要高性能、关键部件冗余等特性。

3.接入层需求分析

接入层在整个学校校园网络的边缘,广大师生通过接入设备接入校园网络。根据目前的业务需求,安全和高效是必需的要求,需要交换机支持访问控制、传输质

量控制、数据过滤、网络病毒防护等功能,即作为接入网络的入口设备,智能识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

校园网建设好坏对一个学校的教学、办公及科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特别是校园网建设,随着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共享全部的资源等已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R].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 陈鸣.网络工程设计(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汪双顶,徐江峰.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云红艳等.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5.

[5] 褚建立 刘彦舫.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篇5: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篇6:学校课程开发规划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国家课程方案中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都足以见出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2、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工作、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5、吸收学生家长或有关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式

(一)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并列在一起,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资源共享、整合课程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我校历史悠久,教绎绵长,图书馆藏书一万册,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我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有如下两种: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科目

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我校暂定开发以下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填写申报书,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提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课程审议委员会依据申报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校的教育资源等条件,对申报的课程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则这门课程将予以取消。

3、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4、制定《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凡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与说明》(包括课时、内容、学分、任课教师、上课地点),提供给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需填报志愿,每学期调整一次。

5、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教导处通过听课、向学生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的等级,对实施中差的应停课整改。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

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一)成立健全的组织

1、课程审议委员会

学校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相关人员构成(组织名单另附)。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校务委员会

职责: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以及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3、教务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4、教研组(年级组)

教研组或年级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三)设备与经费到位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附:课程规划领导小组暨课程审议委员会名单

庄湘军 副组长 王涛

篇7: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一、学校概况

蓬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蓬安县桑梓小学校位于蓬安县城东新区(相如镇学府街),与蓬安县实验中学新校区、城东幼儿园紧邻,是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集特殊教育和普通小学教育的“一校两牌、合署办公”的综合性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是招收听障残疾、智力残疾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康复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桑梓小学校是招收6—12岁普通适龄儿童完成六年义务教育的普通小学校。

篇8:学校规划方案设计

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学校作为学生培育发展多元智能的大本营,学校的建设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建筑质与量的要求,需要在设计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方式转向。现代社会,知识为本,经济环境需要更多个人服务,而不同的工序需要流畅的分工,对于资讯科技的需要也日渐增加,相互沟通合作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社会越来越需要多元智能人才,要保持竞争力,我们必须培养未来一代面对多元和资讯的新世纪,现实许多工作上需要专门知识,建基于多个资源网络,而工作上沟通和共识更需要成熟的社交培育,持续进修和共识能力更是成长的关键。而校园建设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建设规划需要体现前瞻性,从而适应现代化学校发展的需要。

2. 对校园的规划设计思考

2.1 校园的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与注重问题

设计学校时不应只考虑到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学校更应是一个享受、有成效、富启发的过程,恰当的空间设计实为必须。

注重交往空间和环境的整体设计——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校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中。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在教室外的庭院中以及一切活动场所中相互交流都是获取知识陶冶性情的重要途径。因此,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这些课堂以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大为重要。

2.2 学校的功能分区与布局

思源实验学校规划设计主要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个区域。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其布局主要有组团式与网络式两种主要设计方法。组团式便于学校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与进行管理。网络式发展规划有利用不同年级、班组发展中的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因此被现代新型校园规划布局所偏爱。生活区是校区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师生生活住宿,其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校园规划设计中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能解决校园生活区的建设,预留的空间要满足后期发展要求。运动区是校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解决师生健身问题,同时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运动区应向社会开放,成为全社会健身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校园运动区不仅要建设,而且要上规模,具有一定前瞻性。

2.3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知识,高尚品德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3. 思源实验学校建筑总体规划设计

3.1 学校竖向与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思源实验学校的功能相对来说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校中的功能分区和教学建筑群分布,做到了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

思源学校在整体布局上,注重校园中心区规划设计,主要运用“院落”即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由建筑围成的大庭院形成社交性的公共空间,即中心广场。校园中心区设计是学校设计的重中之重。

思源实验学校占地面积大,地势平整,因地制宜,所以该校空间景观规划模式设置为:由入口广场→风雨操场(教学楼的架空层)→中央广场→露台→室内等形成层次丰富、开放、透明的空间序列。

3.2 学校的交通规划设计

思源实验学校通过建筑的围合,最大化地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生活、运动的需要。根据教师、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研究各种道路组织、形态和层次,创造一个满足校园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上要求的校园环境。通过主入口12米宽的校园大道再到达主体建筑,使整个教学与生活区远离城市交通的喧闹,营造一个幽静的教学环境。

在建筑的外围各设主次出入口一个,设置6米宽环形消防车道,中央广场为步行系统。另设置4米宽的隐形消防车道贯穿中心广场,满足消防要求。校园内车行道尽量靠近校园周边,减小了车辆对教学环境的干扰。校园内的各个功能区则挂接在各环路上,联系便捷顺畅。环路以内部分的交通组织,以安排步行空间为主(消防车除外),从而达到校区“人车分流”的目的。

3.3 校舍建筑群规划设计

思源实验学校建筑被列为重点工程,学校及地方领导对其中建筑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最注重的就是“标志性”。而校园建筑整体特色则为该校园建筑独特的标志性,而标志建筑群体的形成最能突出校园建筑的风貌。主楼则是其标志性建筑群体的主导,占有重要的地位。

3.3.1 教学楼

建筑主体5层,局部2层,分别设置36间普通教室,二层设置300人报告厅,可直接通过室外大楼梯疏散到室外,办公区域一二层的架空与网架屋顶形成一个有趣味性的风雨活动空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结合。同时架空空间也形成了一个入口空间,直接引入一条校园步行系统,起到了定向作用,运用视觉联系和指示使访客对学校总体组织有所认识。

教室间通过连廊连接,使整个教学区形成错落有致的各种庭院及轮廓丰富的建筑外部空间。实验室集中设于教学楼的端头,使之与污水处理区相邻。整个教学楼的集中式布局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要求,各部分分区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又以连廊为枝干,串为一个整体,使师生之间交流方便,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楼采用了局部内庭院的处理方法,使各平面功能之间排列有序,进退有致。

3.3.2 图书馆宿舍

主体6层,一层为图书馆,二至六层为学生宿舍。在交通联系上,两者之间以一层图书馆屋面为大平台,通过室外大楼梯,达到宿舍层。

3.3.3 食堂宿舍

主体6层,一层为食堂,二至六层为学生宿舍。在交通联系上,两者之间为一层食堂层面大平台,通过室外大楼梯,到达宿舍层。在空间布置方面,整个食堂则采用完整方形布局空间,配合立面上的大窗,使得整个空间明亮通透;同样,宿舍采用内廊式、错位的“工”字型布局,有效地保证了宿舍建筑的采光、通风及私密性。食堂与图书馆呈L型布置,两者通过层面平台的有盖连廊形成一个整体,既能感受到不同空间组合的趣味性,又能引发探索性思考,从而形成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氛。

3.3.4 艺术楼宿舍

一层为公共教学区(舞蹈、美术、音乐及劳技教室),二至六层为教室宿舍及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主体五层,局部四层,共40间。学生宿舍主体六层,局部五层,共45间。一层局部架空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定期举办展览,互动学习的场地,从而构筑一个通透开放的交流的空间。室外设置一大台阶,方便了教师与学生的出入,同时师生也可以在台阶上阅读,交流,亦或是参与文化娱乐表演及娱乐,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氛围。同时注重能源效益,宿舍屋顶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既节能又环保。

3.4 学校运动区规划设计

运动区是校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运动可以使学生健康,也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身体上的锻炼,思源实验学校为了师生的健康问题和顺应现在全民健身的大潮流,设置了一个为300米跑道的田径场;室外篮球场、室外排球场;室外乒乓球场地,以及其他健身运动设施,并预留出主席台及看台位置。

3.5 学校校区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采用简洁明亮的大窗及充满装饰性的连廊,再配合建筑层次的高低错落和空间的有机结合,让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彩,简约而不简单。运用丰富的建筑色彩,使建筑造型体现了校园建筑开朗、明快、活泼的个性特征,体块穿插加强了建筑的群体效应,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再求变化。

3.6 学校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环境对于人心理的影响,以及反馈对人情绪的感染,都会产生物质的效应。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无疑会更多地诱发思想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对教学、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肯定是有效的。校园的环境设计,立足于创造优美高雅有文化的校园环境,以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如屋顶立体绿化、室外美术、雕塑、以及精心设计的叠石、草坪、流水、花丛、石灯及小建筑,在这极富高雅格调、传统与现代交融、给人以美之享受的校园中,师生智慧之火花怎能不迸发呢?

4. 结语

上一篇: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议书下一篇:七夕节的相关内容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