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处乡中心小学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11

新处乡中心小学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共2篇)

篇1:新处乡中心小学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

新处乡中心小学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司机朋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这次的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会!也感谢各位领导对我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就将我校周末班车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向各位领导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现状

1、我校把周末班车工作一直当成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周末班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周末班车工作。

2、我校周末班车站点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关岭、竹玢、坳后、古市,周末班车是长运公司下属的三辆中巴车,车牌号码分别是:浙KJ1501、浙KJ1482、浙KJ15221,每车核定座位是18座。

3、本学期初学校统计乘坐周末班车学生一共111人,其中关岭方向56人,分3车,古市方向55人,分3车。后来由于天气转冷等原因,乘坐学生增加至130人,学校重新调整了车次。现安排关岭方向5车,共79人,古市方向3车,共51人。并重新设计了“周末班车乘坐情况登记表”,要求三方签字确认,既学生、值周教师、司机三方面都要签字,确保学校安排的学生不乘坐超载车!

4、每学期我校都向周末班车司机发放“致司机朋友的一封信”,平时加强对司机朋友的提醒教育。

5、学校重视与上级分管部门的联系,遇到困难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动员家长创造机会亲自接送自己的小孩。

二、存在的困难

1、我校现有学生296人,其中住校生240人,学校安排乘坐周末班车的学生只有130人,其余大部分为庄后和朱山两个村的学生(庄后人,朱山人),但是这两个村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不是周末班车的审核线路,学校对此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庄后和朱山是离学校最远的两个村,学生不得不自行乘车来往学校,因此难免存在乘坐超载车的现象。学校对此也是高度重视,但是苦于有心无力。

2、学校周末班车若遇上古市集日或者将近年关的时候,不能保证空车来校接学生,这样尽管我们学校安排了学生人数没有超过核定人数,但是他们乘坐的还是超载车!

三、今后工作

1、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以争取更加有力的支持!

2、继续加强学校自身的管理,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3、继续加强对司机朋友的提醒教育!

4、积极动员家长创造机会亲自接送自己的小孩上下学!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我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也感谢各位司机朋友长期以来对我校周末班车工作作出的贡献!谢谢大家!

新处乡中心小学

2010年12月27日

篇2:新处乡中心小学周末班车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人自2009年4月在新处乡坳后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农村工作,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实践和探讨。坳后村是新处乡的红旗村,是全县最早一批实施整村搬迁的村。离县城、古市镇较近,是松阳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较快的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其经验与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处乡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相协调,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坳后村的基本情况

新处乡坳后村原处于海拔500多米的山腰上,人均耕地0.8亩,且大多是山坳里的山垅田。村里交通极为不便,通往山脚的是一条宽不足一米,用石块砌成的陡峭山路。因为经济落后、生活环境相当恶

劣,全村305个村民中,3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40多个,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为了改变落后贫困的面貌,该村于1997年10月开始实施“下山脱贫”工作,2001年基本实现下山,如今,全村已建成80余幢新房。搬迁后的坳后新村位于新处乡东部,海拔245米,距县城17公里,距龙丽高速古市出口约8公里,交通便捷。全村现有99户,305人;有竹山492亩,山林3411亩,耕地130亩,园地393亩,主要产业是茶叶、吊瓜、笋竹林等。为了真正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该村还因地制宜,先后开发了名优茶、吊瓜、笋竹两用林、香榧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了茶叶、吊瓜生产、收购、销售企业型经营模式,有的村民买了小货车搞起了运输,有的还把汽车开回了家,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639元,是新处乡红旗村。重新安置的坳后村规划起点相对较高,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民风淳朴。从2001年起,坳后村便被授予县级文明村的光荣称号,2002年通过“小康村”验收;2004年通过了市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验收,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 “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评为县级生态村、2009年被评为市级“法制示范村”、县“巾帼示范村”、县“信用村”。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坳后村从本村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自身特色,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为新处乡农村文化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抓组织落实,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和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紧紧抓住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欠发达地区政策倾斜等重大机遇,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村干部经常投身于各种农村文化建设与活动之中,村民也能切身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积极拥护、热心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抓阵地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设施保障。村两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使用,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该村开展村务活动、组织活动、文化娱乐的阵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赠送了腰鼓、音响等设备,充实了村文化器材。设立了县图书馆坳后村流动图书站和远程教育网络室。新处乡第一所健康学校也在坳后村挂牌成立。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搭建信息平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时为村民送去健康、致富信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投资80万兴建的坳后村委办公楼集办公、教育、娱乐为一体,一楼是老年活动室,二楼是办公场所、三楼是村健康学校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10年还建成了群众健身活动广场。

3、抓载体创新,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保障。一是以送电影、送戏、送图书、送科技下乡为载体,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送文化下乡成为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农民群众捧上了“文化大餐”。为创新服务形式,延伸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设立县图书馆坳后流动图书室,每月阅读人数达30人次,逐步缓解基层群众反应读书难、读新书好书难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将送电影下乡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县图书馆送科技下乡,放映幻灯片,宣传科普知识、香榧、茶叶、吊瓜栽培管理技术等内容。每年农历十月,由全体村民集资邀请戏班子进村演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09年,我联系了松阳高腔到坳后村专场演出,2010年,又邀请了温州百花婺剧团到村演出,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二是以农民文化节为载体,激活农村文化活力。松阳县“农民文化节”以农民为主角,在全县20个乡镇开展了乡乡一台戏、全县乡村文艺汇演、讴歌了新农村新发展,展示了新农民新风采,掀起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新高潮。随着物质生活的的提高,村民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愈来越强烈。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办派驻坳后村农村工作指导员的精心组织下,于2010年1月组建成立了坳后村女子健身舞队和腰鼓队。而从筹建初期到现在,除了下雨天,村里的“舞林大会”几乎从未间断,每天晚饭过后,村民便自发到村大会堂练习健身舞和腰鼓。以前没事的时候只能打扑克、搓麻将,自从大家聚在一起跳跳健身舞,敲敲腰鼓,生活变得有意思多了,既锻炼了身体,还拉近了邻里关系。2009年10月,新处乡举行第二届农民文化节文艺汇演,由坳后村选送的独唱、舞蹈节目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而在2010年喜庆元宵县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演出“送戏下乡”活动中,坳后健身舞队首次登台演出,队员们用其纯朴的舞姿,舞出了心中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热爱,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声,成为了本场演出的一大亮点。2010年11月4日,新处乡举办第三届农民艺术节,由坳后村选送的采茶健身舞又获一等奖,腰鼓表演获三等奖。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坳后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农民朋友送去了精神食粮,并促进了邻里和睦,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三是以创省级生态县、创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提高农民生态文化意识。9月7日,省级生态乡镇复核检查组一行来到新处乡坳后村检查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坳后村腰鼓队以饱满的精神热烈欢迎检查组一行的到来,验收组一行对坳后村在生态乡创建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村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进农家”、“五好家庭”、“十佳文明示范户”、“清洁家庭”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破除陋习、崇尚科学。坳后村党支部、村两委以“创省级生态县”为契机,大力激发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力,把环境整治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实践载体,强化职能发挥,力足实干精神,形成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把每月的15日定为“党员干部卫生大扫除日”,并以全体党员和村干部的名义向全村村民发放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倡议村民“美丽乡村,从我做起;美化家园,人人有责;携起手来,为建设和谐美丽的坳后而共同努力。在村民中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同时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有机结合,加大与村外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使村民掌握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的能力大大加强。

4、抓典型带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示范保障。坳后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典型示范带动下,新处乡其他村也纷纷效仿起来,积极加入文化娱乐的队伍中来,如外石塘村也开始组建健身舞队。通过坳后村示范点,以点带面,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利用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树立追求和谐理念,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正日益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的农村文化的发展。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坳后村进行的文化活动形式,十分贴近生活,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坳后村的文化活动形式也很贴近生活,同时村里广泛开展了村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由村民“唱主角”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活泼、村民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有效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

5、抓城乡共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坳后村有县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指导员把城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给广大农民,使其深受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效推进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不断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觉悟。新农村文化城乡共建,文化成果城乡共享。坳后村交通便捷,离县城较近,又位于古市镇近郊,城市文化带动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引领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而这一路径选择也造成了城乡文化互融互通的生动场面。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富裕起来的农民有求文明、求娱乐、求健康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探索中,新处乡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逐步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文化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赌博等恶习难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调查中我发现,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有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干部们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村民“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简单地将农村文化建设当成文体化、娱乐化,他们看不到文化活动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凝聚民心、和谐人际关系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大。新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建设新农村文化产业,更要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而文化事业提供的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这对集体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调研中发现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路不广、方法不多、成效不大,这种状况制约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3、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据调查,农村健康文化生活贫乏。当前全乡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主要形式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和棋牌娱乐等,更有甚者是聚众赌博来打发时光,现实的文化娱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协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数量上还较少,形式上仍然较为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

4、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在调研中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体制和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村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三是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5、农村文化设施仍比较薄弱。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祠堂庙宇,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在村级文化设施中,尽管个别村比较先进,但总体落

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

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对此,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

1、加深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尤其是农村干部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发展为重的原则。二是农村文化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远不止我们到乡下去放几场电影、送几台节目、装几路有线电视、赠几箱图书这么简单和有限。要树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大文化”包括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三是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一要丰富文化活动。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开发。开发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四要让文化乐民更富民。充分发挥文化热心人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有个特点,就是你做我也做,别人跟我学,不断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群。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应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果作为领导干部重要的政绩来考核,真正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确保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姓文、想文、谋文、干文。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要使文化阵地建设同时遍地开花难以做到,必须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4、加快机制转换,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

上一篇:魏城逢故人一题作绵谷回寄蔡氏昆仲,魏城逢故人一题作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下一篇:焰火晚会燃放合同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