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重诸多能力

2024-07-08

文言文阅读重诸多能力(共6篇)

篇1:文言文阅读重诸多能力

樊重树木文言文阅读题记答案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时人嗤之。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篇2:文言文阅读重诸多能力

探析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历史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不能忽视学生积极性的投入。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历史首先从阅读开始。

历史课本也好,历史文献也好,主要是用语言叙述的,学会阅读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步。自古文史不分,有不少历史著作同时又是很好的文学著作,如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以无论是学生现在学习历史,还是将来学习历史著作,都需要学会阅读。学会阅读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方法。

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的知识,由于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时序性特点,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

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教师对新知识授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对于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三.

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

1.利用新课导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在新课导入上要下一番功夫,通过各种方式制造“悬念”,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

2.利用学案指导学生阅读

在教学中利用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抓手。在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力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主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通过活动探究感悟历史真谛

在活动探究题的设计中,我们一般都会精选一两个与本课知识联系密切的历史史料,一方面用来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集体默读,或指定某个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之后,让学生复述重点、难点内容,再辅之以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课后阅读,要求学生依据教科书内容,注意“细枝末节”,并选择有关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这样做到了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对学生大有好处。

2、安排学生讨论,指点学生抓住表示历史发展的关键词句,辅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记号习惯。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内容,然后学生共同讨论,其间,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和总结。对教科书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这样,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参加讨论、划出要点,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圈点表示关键性的字词、重要地点,做记号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本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通过加强对教科书的阅读,锻炼学生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等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搜集到了一定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加强教科书的研读也可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

1.语文阅读法

自古文史相通,好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很多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很多,在历史课中可以引入语文教学方法,试

着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去阅读课文,先找出整篇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即主题,然后说出各目、各段的主要事件,即段落大意,在每段当中再找出围绕这一历史事件讲述哪些方面,即历史事件的各要素等。这样有助于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结构。

2.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课文中的 “从此”、“开始”等词语,往往用在某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开端处,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转折点”一词常用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最关键处,如: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新教材单元主题中更有好多词语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总之,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如果都由我们教给学生不但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终身教育更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1、在自主阅读中培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习的独立性,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

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在自主阅读课外书籍中培养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浏览历史资源网站,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甄别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对此不能任其自然,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然后对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探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

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 学生学习中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新课改 培养学生 利用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

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人类的知识宝库”,面对这座宝库,不会利用很难进入书的世界。要想充分利用这座人类知识的宝库,使自己

成为文献的主人,善于掌握和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应通过开设图情知识课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查目录,检索资料,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能自由、便捷地在图书馆吸取知识,获取信息。一旦学生能真正掌握利用图书馆这把“金钥匙”,对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将来实现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六类读物的推荐工作。

1.课程参考书目类

这类书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等以及与必修选修课文相关或有链接的书目。

2.科普读物类

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3.名人传记类

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

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4.优秀报刊

如《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少年百科知识》等。版面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5.知识读物

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6.经典名著类

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学生们读名著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教师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如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文选》、《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五、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又一理想空间。指导学生网络阅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信息技术及检索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掌握快捷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积累整理网络资料的方法,并将优秀的学习资料能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

3.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快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健康有效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害。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探析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

摘要: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阅读素养始终没在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课外阅读常常热衷于表面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深层的理性思考。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讨论课外阅读对于学习主体——学生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第三部分是教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应如何进行指导,指出了几条建设性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

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

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篇3:重阅读培养争能力提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而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英语, 同样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也就是说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英语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英语阅读也如此, 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 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表现, 也是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技能。但目前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学生阅读速度慢, 理解能力低甚至是敬而远之。

1.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包括:第一, 学生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 因其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准确度。第二, 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 词汇量有限, 猜词能力差。语言并不是以词汇的形式独立存在的, 而是在语法的框架下相互相成的, 在阅读过程中若碰到长句或句法复杂的结构, 且词汇量多的句子, 加上对构词知识欠缺, 猜词能力差, 那就极大地限制了阅读的正常进行。第三, 学生的阅读策略。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阅读策略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阅读习惯的好坏能够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2.非智力因素。学生非智力因素有:第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影响学习态度,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较少, 阅读题材缺乏趣味性等当前各种主客观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效率低。第二, 学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了解, 因此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不够理想, 甚至是束手无策, 严重影响了“听、说、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 阻碍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基于上文各方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人在长期的时间内形成的有规律性的行为方式, 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 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时要摆脱咬文嚼字, 逐词逐句进行分析翻译, 遇上生词马上就查字典的坏习惯, 而是要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预测该词的含义, 并且要以句子而不是单词的意义来理解文章大意。

2.以教材为主, 课外读物为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由于学生普遍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任务, 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 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选用一些内容健康, 难度适中, 趣味性强而又有思想性的文章, 如有关安全、运动、饮食文化、著名节假日等阅读材料, 使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增强自信心, 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我们大相径庭。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英语课堂教改的深入,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合理利用教材, 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消除由于跨文化带来的阅读理解障碍。例如“去哪儿”、“吃了吗”、“干什么”等问题, 对于西方人来讲, 这些问题完全被看作是侵扰他人私事, 而我们认为是得体的客套话;再如受到别人帮助、礼让、夸奖等, 西方人则用Thank you.来回答即可, 而在我们中国则要用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

4.学会猜测生词的意思。很多英语单词一词多义, 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 或者由同一词根词加上不同的词缀则表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文章中猜出单词的合理意思, 使上下文意思连贯,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猜测生词的意思也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 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猜词, 如在新目标九年级Unit5 It must belongto Carla.中Self check中的谚语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not talk and the dog that does not bark.一开始很多学生不懂bark一词的意思, 在分析句子时提醒学生, 这是一个由and连接的并列句, 因此前后两部分结构相同, 同为定语从句, 前部分“person——talk”, 意为“人——说话”, 而后部分相对应的是“dog——bark”, 就应该是“狗——叫”之意, 逐渐引导学生认识bark意为“吠叫”, 在此句为动词。另外, 还可以通过构词法猜词义, 如前缀dis-, un-, 都表示“不, 非”, 因此就有了disagree (不同意) , unpleasant (使人不愉快的) 。后缀-ful, 表示“充满”, 和–less, 表示“没有”, 都是形容词后缀, 而且这两者是一对反义词, 如, hopeful (抱有希望的) 和hopeless (绝望的) , careful (小心的) 和careless (粗心的 ) 。后缀-able表示“能够”, 是形容词后缀, 如suitable (合适的) , changeable (易变的;可变的) 等。

5.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英语语感又称英语思维, 是人脑不经过逻辑翻译策略, 直接把语言和语义进行非意识转换的思维过程。在外语学习中, 语感起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实际运用能力的唯一支撑, 而且对即使生词很多的阅读理解篇章, 英语语感强的人则可以掌握比较精确的意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 以便于增强英语语感, 同时发展其他各种能力,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读呢?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和猜词法等知识之后, 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 最通常的阅读方法有精读 (intensivereading) 、泛读 (extensive reading) 、速读 (fast reading) 等。精读旨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泛读则不需要精研细读, 学生只需对读物进行大概了解, 是一种快速得知文字信息的方法, 它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速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获取文章重要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 略过无关信息, 节省时间, 加快理解, 增强记忆, 提高阅读能力。一般情况下, 课内文章采用精读, 要求学生仔细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 如用词上、语法上、作者的思想上等, 体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课外文章则采用泛读, 只要求把握文章的内容等主要信息。精读是基础, 泛读是补充, 必须利用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精读训练, 形成能力, 再辅以课外文章, 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 当遇到英语阅读的练习或试题时, 则可以采取选择性的阅读方法---略读 (skimming) 或寻读 (scanning) , 查找文章中相关的信息, 快速完成任务。

四、以阅读促进其他能力的提高

一般说来, 阅读教学主要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主, 但是教师也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其他能力的训练, 通常情况下可通过读前活动和读后活动的口语交际去完成。如读课文之前,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两个问题, 供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阅读课文之后, 学生进行配对问答, 通过口头交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例如, 在学习新目标九年级Unit2 Reading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trouble.时, 让学生讨论:What trouble did you cause? How didyou solve it? 在学习新目标九年级Unit3 Reading Should I be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时, 学生讨论:If you were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Liu Yu, what would you do?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讨论, 思路开阔, 想象力丰富, 答案富有独到的见解。

学生阅读的文章多了,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段落中各句子的逻辑关系, 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的能力提高了, 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了, 生词的障碍减少了, 语音、语调更准确、自然了, 口头表达流畅了, 学生写作技能也提高了。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 是信息输入能力;说和写是思想的表达, 是信息输出能力。没有输入, 永远没有输出。听力中分析语篇的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共通性, 二者都需要把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说和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仿读的过程, 是把在阅读过程中所吸纳的信息以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促进其他能力一并提高。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 科学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和资源, 进行大量的阅读, 提升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规范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 并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篇4:重阅读培养 争能力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 综合能力 培养 提高

一、引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而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英语,同样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英语阅读也如此,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表现,也是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技能。但目前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低甚至是敬而远之。

1.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包括:第一,学生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因其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准确度。第二,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有限,猜词能力差。语言并不是以词汇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而是在语法的框架下相互相成的,在阅读过程中若碰到长句或句法复杂的结构,且词汇量多的句子,加上对构词知识欠缺,猜词能力差,那就极大地限制了阅读的正常进行。第三,学生的阅读策略。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阅读策略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阅读习惯的好坏能够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2.非智力因素。学生非智力因素有: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影响学习态度,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较少,阅读题材缺乏趣味性等当前各种主客观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第二,学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了解,因此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不够理想,甚至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听、说、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阻碍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基于上文各方面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人在长期的时间内形成的有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时要摆脱咬文嚼字,逐词逐句进行分析翻译,遇上生词马上就查字典的坏习惯,而是要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预测该词的含义,并且要以句子而不是单词的意义来理解文章大意。

2.以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由于学生普遍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任务,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选用一些内容健康,难度适中,趣味性强而又有思想性的文章,如有关安全、运动、饮食文化、著名节假日等阅读材料,使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我们大相径庭。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英语课堂教改的深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材,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消除由于跨文化带来的阅读理解障碍。例如“去哪儿”、“吃了吗”、“干什么”等问题,对于西方人来讲,这些问题完全被看作是侵扰他人私事,而我们认为是得体的客套话;再如受到别人帮助、礼让、夸奖等,西方人则用Thank you.来回答即可,而在我们中国则要用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

4.学会猜测生词的意思。很多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或者由同一词根词加上不同的词缀则表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文章中猜出单词的合理意思,使上下文意思连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猜测生词的意思也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猜词,如在新目标九年级Unit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中Self check中的谚语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 not talk and the dog that does not bark.一开始很多学生不懂bark一词的意思,在分析句子时提醒学生,这是一个由and连接的并列句,因此前后两部分结构相同,同为定语从句,前部分“person——talk”,意为“人——说话”,而后部分相对应的是“dog——bark”,就应该是“狗——叫”之意,逐渐引导学生认识bark 意为“吠叫”,在此句为动词。另外,还可以通过构词法猜词义,如前缀dis-,un-,都表示“不,非”,因此就有了disagree(不同意),unpleasant(使人不愉快的)。后缀-ful,表示“充满”,和 –less,表示“没有”,都是形容词后缀,而且这两者是一对反义词,如,hopeful(抱有希望的)和hopeless(绝望的),careful(小心的)和careless(粗心的)。后缀-able表示“能够”,是形容词后缀,如suitable(合适的),changeable(易变的;可变的)等。

5.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英语语感又称英语思维,是人脑不经过逻辑翻译策略,直接把语言和语义进行非意识转换的思维过程。在外语学习中,语感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实际运用能力的唯一支撑,而且对即使生词很多的阅读理解篇章,英语语感强的人则可以掌握比较精确的意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以便于增强英语语感,同时发展其他各种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读呢?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和猜词法等知识之后,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最通常的阅读方法有精读(intensive reading)、泛读(extensive reading)、速读(fast reading) 等。精读旨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泛读则不需要精研细读,学生只需对读物进行大概了解,是一种快速得知文字信息的方法,它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速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获取文章重要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略过无关信息,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提高阅读能力。一般情况下,课内文章采用精读,要求学生仔细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如用词上、语法上、作者的思想上等,体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课外文章则采用泛读,只要求把握文章的内容等主要信息。精读是基础,泛读是补充,必须利用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精读训练,形成能力,再辅以课外文章,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当遇到英语阅读的练习或试题时,则可以采取选择性的阅读方法---略读(skimming)或寻读(scanning),查找文章中相关的信息,快速完成任务。

四、以阅读促进其他能力的提高

一般说来,阅读教学主要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主,但是教师也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其他能力的训练,通常情况下可通过读前活动和读后活动的口语交际去完成。如读课文之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两个问题,供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阅读课文之后,学生进行配对问答,通过口头交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新目标九年级Unit2 Reading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时,让学生讨论:What trouble did you cause? How did you solve it? 在学习新目标九年级Unit3 Reading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时,学生讨论:If you we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Liu Yu, what would you do?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答案富有独到的见解。

学生阅读的文章多了,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段落中各句子的逻辑关系,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读的能力提高了,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了,生词的障碍减少了,语音、语调更准确、自然了,口头表达流畅了,学生写作技能也提高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信息输入能力;说和写是思想的表达,是信息输出能力。没有输入,永远没有输出。听力中分析语篇的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共通性,二者都需要把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说和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仿读的过程,是把在阅读过程中所吸纳的信息以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促进其他能力一并提高。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科学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大量的阅读,提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规范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并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篇5: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要从对作者的认知入手

文言文最难的莫过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年代久远、而且满篇的大道理,想要翻译过来真的很难。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从作者的风格上入手,这样也能找到规律。

比如:儒家思想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因此,一旦遇到这类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可以尝试着往儒家思想上靠,也许就能另辟蹊径,找到解题思路。

再比如:法家思想以依法治国为核心,遇到这类题,就围绕着严刑峻法、依法而治的中心思想即可。

如果一点解题思路没有,不妨先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流派等方面考虑,也许能为文言文阅读开辟新的.思路。

第二,从选材上寻找规律

很多文言文阅读都是从《XX传》中节选的文章,所以很多题材都围绕着廉吏、忠臣、义士等展开的,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比如:传统美德、相夫教子、官场风云等等,找到这些规律,加之写作风格、流派等,一篇文章基本上能懂十之五六。

第三,耐下心来多读几遍

很多文言文阅读材料既无作者可循,又无法理解题意,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又没有任何解题方法的时候,不妨尝试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过,在正式的考试中要把握好时间,千万不要耽搁太多时间,如果实在读不懂就暂时搁置。

第四,背诵固定短语或词组

平时多背诵一些固定格式的短语或者词组,比如: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这类固定的词组或者短语,如果能够记下来,那么,考试的时候就会提升答题速度,节约考试时间。

第五,弄懂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虚词有18个,它们分别为:之、为、乃、于、所、其、以、因、而、且、则、与、何、若、焉、乎、者、也,如果能把这18个虚词学会,那么,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也会颇有心得。

篇6:提高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重视朗读和背诵, 培养正确的文言语感

学习一门语言, 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语感。所谓语感, 是人所特有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亦即人直觉地感知和迅速地把握作用于他的语言信息的形象和意义, 并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加以整合的能力。有了正确的语感, 学生才能在题海中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 才能汲取华夏文化精华, 提高自身的古文化素养。

朗读和背诵是培养正确的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古语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苏轼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私塾里老先生摇头晃脑地示范朗读, 小孩子们摇头晃脑的读诗背诗的场景, 这些都说明了古人是十分推崇朗读和背诵的。古代的阅读教学讲究诵读是有一定道理的。朗读的过程是眼、口、耳与大脑反复协同作用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各种感官能得到充分激发, 感悟能力才可能形成。熟读成诵实际上是获得感悟的一种表现形式。背诵不但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而且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中, 朗读是特别重要的环节。预习时, 学生自由读, 老师巡视指导;讲课前, 老师示范读, 学生齐读;讲课文时, 指名读, 讲完后, 小组内部读, 或者提问文言知识。为激发学生背诵与学习的兴趣, 对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 实行分组竞赛, 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前背诵, 同时设小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充分地学习和交流, 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

二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知识与趣味相结合

学好文言文, 课堂是主阵地。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几乎都来自课本, 这一点在讲文言文时就要给学生讲清楚, 打好文言文基础, 对于建立文言语感, 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 谈谈怎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导语设计以孟子语录为主, 如“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学生通过吟诵孟子说过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 直接地感受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 进而有了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渴望, 想要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学说。在讲文言字词的过程中, 遇到“未之有也”的“之”字,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记住这个词的意义及用法, 我补充了他们感兴趣的《诗经》里的一篇诗歌《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在串讲文意之后, 重点解释了“之子于归”就是这名女子要出嫁的意思, “之”相当于“这”。通过拓展, 学生知道了“之”这一特殊用法。梳理字完词以后, 讲孟子的王道思想时, 又补充了一些儒家文化方面的词语, 如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古诗文的热忱, 课外还开展了“读诗歌读《史记》”的活动, 每周一个小组展示, 每组确立一个专题, 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大家讲解, 并谈谈你对一首诗歌、一篇古文亦或一个人物的感受。截至目前, 先后进行了“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慷慨悲歌之陆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古人的爱情”等专题, 在学生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激起了浓厚的“讲学热潮”。《史记》在班上争相传阅, 每组同学都积极参与, 学古诗文的兴趣大增。我相信, 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有了学古文的热情, 那些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焉能考倒我们?

三结束语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版)下一篇:2018中国光大银行校园招聘笔试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