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2024-07-13

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精选8篇)

篇1: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调查地点_________调查人___________调查人员分类_________调查时间_________

1.你觉得你爱国吗?()

A很爱国

B一般

C不爱国

2.平时你会关注国家的时事新闻吗?()

A一直看,B偶尔看,C不看

3.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些损害我们爱国之情的新闻,你会发表评论吗()

A义愤填膺,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B选择性吸收,有些过激言论有挑拨民众之嫌。

C完全不相信,仅供消遣。

4.当你知道韩国申请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时的做法?()

A游行示威

B语言上的反击

C广泛告知亲朋好友此消息

5.作为国民,在国家的利益受到外国的无理侵犯时,您会选择以下哪些方式来表达您的爱国情怀(A在国家利益受损时挺身而出,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与荣誉

B理性爱国,做有利国家利益与荣誉的事

C积极学好专业本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6.如果国家发生灾难,你会同进退吗?()

A恨不得马上冲到前线帮忙

B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7.对您而言,哪种宣传方式您更乐意接受?()

A纸质类宣传(传单、横幅、海报等)

B网上宣传(开设主题网站,发群邮)

C影像类

8.你认为什么教育对爱国热情的培养影响最大?()

A家庭潜移默化

B课本知识教育

C社会舆论导向

9.你觉得学校要怎样开展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A发传单、网上宣传

B开设主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

C组织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

10.在你身上大学阶段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有何作用?()

A有实际作用,可以教育我们

B作用甚微,不会运用

C都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实际作用

11.你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A当代大学生整体爱国热情不高,较少将爱国思想付诸行动

B当代大学生大多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并理性地实践爱国行为。

C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是偏激的现象较为普遍。)

篇2: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不断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近期,市政府办公室组织专班对我市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村目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

“债务象座山,卸不掉、背不动,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逢年过节不敢回家,不敢开手机”,这是在调研过程中村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

据市经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锁定村级债务46134万元,村平91.3万元。2004年以来,我市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村级债务,但至2005年末,仅化解村级债务9415万元。目前,全市506个村,村平负债73万元,全市只有17个村没有债务。由于债务缠身,一些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偿还外债上,无心、无力搞建设,积极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市的村级债务普遍是为“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而举债,主要是从信用社贷款和农民手中借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市有290多个村都有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我们认为各村首先应采取提前续延承包合同、拍卖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方式偿还部分债务,农民手中的借款要优先偿还,余额部分村集体要拿出部分上级转移支付逐年偿还。同时,国家应出资核销部分信用社贷款,“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借债,有因国家政策造成的负债。对特别困难的村,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化解债务,防止因债务纠纷而引发各种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通过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由政府把城里的建设资金转移到农村来搞建设”,也有人认为“‘两工’取消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愿做。据调查反映,很多群众在通村公路修到自家门口了,村里组织培路肩,都不愿参加,更不用说搞其它的建设。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的“冷”与政府的“热”,极不协调,这无疑将会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车挂底板,大车断钢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旱难灌,有涝难排”,是在调研过程中,农民对当前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的描述。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维修、建设、管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资来解决。国家在推行税费改革时,虽然对兴修农村公益性设施出台了“一事一议”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组织不到位、群众素质低,加之跨村、乡镇的公益性设施多,造成群众思想难统一,导致急需建设维修的公益性设施无法实施。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我市每年虽采取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水利和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贴,但因我市的交通水利建设任务重,补贴只是杯水车薪。长期对农村的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发展。据统计,我市目前还有916公里的通村公路需硬化,76座病险水库、42座涵闸需整修,23座大中型排灌泵站需更新改造,520千米大中型排灌沟渠需清淤硬化。初步概算,完成这些水利、交通基础等设施建设需资金460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应该首先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水利、交通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大向上汇报的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要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组织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在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产业为支撑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村产业化很有特色。桥垱村现有1.3万人,人均耕地仅0.6亩。一直以来,桥垱村都很重视产业化经营。他们立足当地实际,以磷矿资源和火车站为依托,成立了装卸运输公司,从事磷矿石的装卸运输工作,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增加收入80万元,同时他们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和磷化工业,每年为村增加积累50多万元。可观的产业效益为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全村都已用上清洁的自来水,硬化村级公路4.5公里,最后一批村级公路硬化基础已完工,硬化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桥垱村实施的是工业化模式,而陈安村则是走农业化的道路。他们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全村发展花卉苗木550多亩,从业人员1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在该村花卉苗木产业不仅扮靓了农村,致富了农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走在前面,全村50%的公路已硬化,90%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投入极其有限,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自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逐步得到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90%的村因债务重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建设新农村不合实际。要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大力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我市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基础好,要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改善养殖模式,更新养殖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林特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建设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素质、转变作风

“大搞大贪,小搞小贪,不搞叫他难贪”,“宁可不搞也不能让他们占便宜”,这是目前部分群众不愿投劳投资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理由。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民主不够、财务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已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失去农民的信任是因为我们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法律等知识,习惯了催收催种的基层干部在此刻对自己该干什么心里自然没了底,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难免茫然失措。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的基层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强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要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直选村官的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劳务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补充

磷矿镇陈安村除大力培植花卉业外,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劳务经济。据统计,陈安村213户460个劳力,有209户近400个劳力在东莞务工,主要从事汽车运输。在东莞万江开发区的大道上,每五分钟就有一辆挂着××牌照的陈安车驶过。这些外出打工人员每年赚回910万元,全村户平4.3万元,人平1.05万元。石牌镇姚台村共有333户,其中有270户近600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豆制品加工,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致富的农民加大了对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生产条件不但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为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市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和空间,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仅2003年到2005年的3年时间,就输出2.5万人,而且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在家经营一产业的农民收入。据调查,2005年外出从业人员劳均创造纯收入5122元,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劳均创造纯收入3063元,外出从业比经营第一产业劳均收入高2059元,高出67.2%。

篇3: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的探讨

1 林业资源调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 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 少见林, 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 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 而且仍在继续扩大, 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 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国营林场有所发展, 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 林种结构不合理, 森林单位蓄积量低, 每2m3/667m2左右。例如, 某地区水源减少, 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 有21条断流, 103条流量减少一半, 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 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 近10年来达到2133 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 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 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 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 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

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 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 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 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 调整林业建设布局, 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 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 需要认真对待。

2 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 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 林业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 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 森林覆盖率规划, 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 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 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 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 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 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 (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 ;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 提出林业区划报告, 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 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3 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 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 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 一个整体, 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 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 按专业归口, 任务到局, 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 队伍要少而精, 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 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 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 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 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 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 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 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 林业技术经济指标, 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 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 林业区划工作。

3.2 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 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 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 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 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 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 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 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 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 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 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 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 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 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 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 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 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 生产潜力, 关键问题和措施, 绘制各专业用图。

3.5 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 提出初步成果, 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 同时, 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4 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 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 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 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 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 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 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 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 选择最佳林种结构, 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 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 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 既是用材, 又是水源、薪炭树种, 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 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 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 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5 结语

要有效地解决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定要立足实际, 找出现有的调查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确保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彻底地摸清森林资源的生长规律和分布特点, 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调查已经初显成效, 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要想实现对林业资源全面的科学的调查, 达到林业经营管理的最优化, 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政策的支持。

摘要:我国的林业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而林业资源的调查是实现对林业资源有效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目前, 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致使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对森林资源的掌握不到位、不详细, 这就影响了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如何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方法是林业管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所以, 要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 改进林业资源的调查方法, 提高调查技术。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宝义, 白丽秋, 朱晓军.从科尔沁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林业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 (4)

[2]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清查结果及其分析[J].林业经济, 2010 (2)

篇4: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和思考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从国情出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造,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将其与社会主义结合了起来,是具有中國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其与社会主义结合运行的过程,依旧有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废弃以往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原来旧有的思维、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但是要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公有制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市场经济则追求的是社会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依旧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体制残留下来的粗放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在新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我国部分地方开始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的腾飞,甚至将GDP的增长率列为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致使很多地方为了追求GDP的增长,盲目地采用了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发生了碰撞,加大了社会发展所受的阻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即先易后难,双轨过渡。但是在逐步进行市场机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却没有及时对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体制进行改革。这便导致市场经济体制后期呈现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明确、计划和市场不分明的局面,甚至出现了用计划代替市场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旧思维、旧管理模式,政府过多得参与到了市场中,从而干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继而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行业被政府企业所垄断等情况。使得市场竞争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证。同时目前市场的法制法规还有待完善健全,制度上有很大的漏洞。这便导致市场上不时的出现法治与人治纠缠不清、权利和资本的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现象,滋生了制度性上的腐败。部分官员利用制度上的缺失损公肥私,非法得力,使得社会发展的阻力不断增大。

(三)收入差距增大,造成社会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由于其在制度、规范上的缺失,导致了不公平的现象的产生。在顾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却忽视甚至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并由此导致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现象。

二、对问题的思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我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和问题。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首要条件。

(一)改变以GDP作为经济增长唯一性指标的旧有思维。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增长的诸多指向指标之一。在估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时,我国政府应当适时引入其它类型指标。将多个不同的指向型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估。不宜再将GDP指标作为考核一个政府官员政绩的唯一性经济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再次出现部分地方官员为盲目追求GDP指标的提升而使用“三高两低”经济方式的情况。

(二)正确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公有制和国有经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大前提并没有变,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变。我国政府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应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姿态进入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充分行使其所有者应有的职能。我国市场还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生产力的水平较为落后,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够深,整体欠发达。因此,政府对于市场的指导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宏观调控上,同时还肩负着建设、培养、组织、改革市场等一系列职责。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对市场就可以随意作为。政府的职能必须明确化,规范化,避免再次出现计划代替市场的现象。同时,国家政府可以限制性开放一些垄断行业。在国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外,国家政府应该完善监管市场的相关机制,从制度上铲除腐败出现的土壤。

(三)解决好收入分配的问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准则。效率优先,即将市场机制引入收入分配领域,承认收入的差异性。同时兼顾公平,即尽量缩减甚至消除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在权力上实现公平。由此可见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的一剂良方。而同时国家政府也应该积极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升国民对物质生活条件和收入分配的满意度。

小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过去了20余年。在实践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颇见成效。但是就当前而言,其面临的问题是也十分的艰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然后改变旧有的只以GDP指标为参考的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引入新的评价指标,不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同时,国家政府应充分行使并明确的职能,规范相关制度。最后,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提升国民对物质生活条件和收入分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顾钰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1):128-131.

[2] 徐春.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遭遇的发展难题[J].学习与探索,2009,(3):31-34.

[3] 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经济经纬,2007,(3):1-3.

[4] 吴迪.浅析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8-9.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中心)

篇5: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调查问卷

1.()下列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你觉得建设得最好?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雨花台烈士陵园

C.静海寺纪念馆

D.梅园新村 2.()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

A.文物古籍

B.碑刻

C.讲解

D.现代辅助手段 3.()你认为静海寺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A.古籍缺乏

B.讲解少

C.形式枯燥

D.风景单调 4.()你认为静海寺价值实现最成功的是?

A.经济价值

B.思想教育价值

C.文化传承价值

D.历史知识教育价值 5.()下面描述静海寺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历史遗存

C.《南京条约》议约地

D.全部

6.()下面在静海寺的景点有

A.“三宿岩”

B.天妃宫碑

C.铜镜“史鉴 ”

D.全部 7.()9.警示钟响起一百五十下钟声,象征()重回祖国怀抱

A.香港

B.澳门 8.()在参观前从那种渠道了解静海寺?

A.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

B.教师推荐

C.亲戚朋友同学的介绍

D.其他

篇6: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为了贯彻省政府关于增加纳税额作为投资类商户办理港澳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审批条件的政策,有效杜绝以虚假投资骗取直通粤港澳小汽车行驶牌证问题的发生,省公安厅、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增加纳税额作为投资类商户办理港澳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审批条件的通知》(粤公通字„2009‟183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就具体执行该通知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适当调整部分具体审核细节

(一)投资类商户可凭在财政部门缴纳的契税等税收凭证,申请办理港澳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参照《通知》规定,申请人提交企业所在地县(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以及原始缴税凭证;不设县(区、县级市)的地级市,由税收征收单位出具纳税证明,并报经地级以上市财政主管部门审核。纳税证明须加盖证明机关、审核机关的行政公章。纳税证明式样参照《通知》附件,税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式样。

(二)纳税起始时间可以是上一年度的任一时间,但终止时间须是上一年度年末。

(三)纳税额以税务、财政等主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记载的实际纳税额为依据,免税、抵税等其他情况在省政府没有明确

有关政策前暂不予考虑;企业代扣、代缴、代征的各项税收不计为企业所缴纳的税款,如在纳税证明中有计入,应予以扣减。

(四)申请人提交的原始缴税凭证,额度达到《关于调整投资类商户办理港澳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审批条件的通知》(粤公通字„2009‟12号)规定的最低审批条件即可。但通过入股或股权转让等方式投资的商户,须提交入股或股权转让之后,且在上一年度内的原始缴税凭证,入股或股权转让的时间以外经贸部门的批复同意入股或股权转让的日期为准。

(五)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商户共同投资的企业,其中任一商户申请办理粤港澳两地车牌证的,其纳税额以共同投资的内地企业上一年度纳税额为总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批准该商户出资额比例核算。(例:内地企业上一年度纳税额为A,外商出资额比例为b%,该外商纳税额核算为A×b%,原始缴税凭证的纳税额同此核算)。

(六)新注册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商户或以入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加入的商户,在成立或入股、股权转让当年度内不能办理粤港澳两地车牌证。

二、存档资料

税务、财政等主管部门出具的上一年度的纳税证明核存原件;原始缴税凭证留存复印件。

三、其他事项

(一)《通知》中“不设县(区、县级市)的地级市”指中山、东莞两市。

(二)以在海关缴纳的海关税申请办理粤港澳两地车牌证的,按原相关规定执行。

四、正式施行时间

《通知》及调整事项自2009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特此公告。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篇7: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汉教体发〔2012〕53号

汉滨区教育体育局

转发《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执行中 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镇办中心校,区直各教育单位:

现将汉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转发《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执行中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汉区人社发〔2012〕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将2011年的绩效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将检查结果于4月上旬报区教体局人事股。

二O一二年四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 绩效工资 通知 送:区人社局。

本局各局长、书记,各股室,区政府各督学。

汉滨区教育体育局 2012年4月5日 印发

篇8:有关爱国主义的实践调查具体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陶德麟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教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这个工作必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丁俊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发展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理论视野》,2003年第6期。)

综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富有深刻历史和现实内涵、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自主创新精神的概念已为政界和理论界普遍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如郭建宁教授认为,艾思奇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现状和任务》中,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毛泽东是在艾思奇的影响下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有其显著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创新的自觉;中国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在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下,我们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刘海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实事求是》,2010年第4期。)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正式提出之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力量和领导力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涂小雨:《起点成果逻辑整合》,《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第二种观点:“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应把“八七”会议的召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林华悌:《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年第3期。)第三种观点: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陈胜华,王可珍:《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应把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以应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四、关于毛泽东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起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人。

邓剑秋认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其理论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思维逻辑过程: (一)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起来; (二) 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三) 把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邓剑秋:《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逻辑》,《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5期。)

郑德荣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成熟在共产国际的全方位禁锢和严密监控下,发展进程分三个阶段:(一)大革命后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悄然起步。(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激烈的斗争中艰难形成。(三)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郑德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起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综上所述,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理论思维的轨迹,对于弘扬理论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五、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体来说,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现有以下研究现状并存在以下问题:

1、对比性文章少,单独论述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多,而将中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对比的少。

2、单一视角研究的多,多方视角研究的少。很多论著都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方面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而像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究竟是怎样的以及其他历史人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过什么贡献关注和研究的较少。

3、“部分研究”的多,“全面研究”的少。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多,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少;孤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较多,而将起步与发展结合研究的成果偏少。

4、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有关,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人接受,这本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所以近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的研究,开始较多地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但研究力度还是不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问题, 分五大部分进行简要综述。

上一篇:教学评课稿下一篇:喜剧电视剧本《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