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

2024-06-29

印度经济(共8篇)

篇1:印度经济

●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人民币元=6.8101印度卢比

【资源】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其中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此外,印度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工业】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印度谋求成为“技术制造业中心”【农业】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旅游业】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电子产品,金银,机械,化工产品。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香港等。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好转。2009/2010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446408亿卢比(约合9653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4%国民总收入:443970亿卢比(约合9600亿美元)

国民总收入增长率:7.3% 人均国民收入:33588卢比(约合72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5.6%.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汇率(2010年5月31日):1美元=46.2442卢比

通货膨胀率:4.8%(2008/2009财年)失业率:6.8%(2008/2009财年)

在今年的“《财富》500强”名单上,新兴市场企业的崛起成为一大亮点。“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包括香港在内的中资企业上榜数量从去年的24家上升到29家,印度和俄罗斯亦各新增1家,分别达到7家和5家,巴西则保持在5家不变,令“金砖四国”企业上榜的数量达到46家。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一批企业开始初具世界级规模,吸引着来自国际商界的注意力。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财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数量也仅次于中国。很多研究机构认为,未来中印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最主要力量。

下面我们看看世界十大科技城市印度班加罗尔。班加罗尔也是印度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班加罗尔打拼,他们创造的收入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据了很大比重。班加罗尔的名牌院校数不胜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IT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微软、惠普、3M、Infosys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作为顶级科技城市之一,班加罗尔被人们称之为“印度的硅谷”。除此之外,生物科技也是它的一个拳头产品。

印度的教育体制两极分化,虽然基础教育备受批评,文盲率相当高,但其高等教育制度却非常优秀,每年能培养出约35万名工程师和6万名工商管理硕士,这令包括IT服务出口等在内的一批行业从中受惠。国际视野与创业精神。印度经济活跃,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印度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众多优势当中,印度企业的管理人才、创新理念以及全球化拓展步伐最为突出。大胆创新与海外并购 印度海外并购的范围相当广阔。从地域范围上来讲,不再局限于美英两国,而是将收购目标的范围扩大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在行业方面,也不仅有IT等印度的优势行业,还遍及造纸、钢铁等各种制造行业;另外,既有大型交易,也有金额较少的小型交易。

10年一度的印度人口普查昨日揭晓,总人口13.6亿,略超中国的13.4亿,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其中,北方邦人口1.995亿,是英德法三国总和,远超中国人口大省豫鲁之和.人满为患:周一,在印度城市马图拉,参加完“上师节”(Guru Purnima Festival)的印度教徒们爬满了整列火车。

篇2:印度经济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2005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2005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上半个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印度制造业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落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在汽车、钢铁以及制药等产业具有世界级优势。例如印度的塔塔汽车公司,不仅收购了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还开发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占领低端消费市场,公司已经进入世界车企十强。

印度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普遍都能用英语交流,与欧美国家的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印度法律体系非常完善,而且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兼容性更好。印度的各种经济商务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已经多年,印度企业更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规则。

2、政府的经济改革

印度在改革之前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开支巨大,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印度国大党在1991年6月执政以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抛弃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半封闭的经济走向全面开放,使印度经济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包括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投入,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开展金融体制的改革,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大大增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活力。

3、抓住IT产业发展的契机。

二十世纪末,IT产业面临棘手千年虫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印度对此却早有准备,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联合国内的IT企业投入近十亿美元,动员数百名专家研究千年虫课题,1998年印度宣布研发出能确保计算机不受千年虫危害的软件,一时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印度软件行业也因此一炮打响。凭借这场危机,印度软件业得到了国际信任,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将软件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还把打电话,请律师等网络服务统统外包给了印度公司,印度也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注重培养专业的服务人才

4、注重高素质人才教育

印度人才教育培养系统为印度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

目前印度大学入学率达6.15%;教育产业规模占GDP4.7%,高出中国一倍多。1998年,其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中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

虽然印度的初等教育十分薄弱,很多贫困儿童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但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年轻印度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中国的1.5 倍,美国的2倍。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角度看,印度理工学院营造出一种“知识炸药桶”的环境。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据权威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近十年来成立的两千个新公司里,近四成是印度人开办,而其中有一半来自印度理工学院。

三、印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印度在未来能否保持高速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强国的关键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印度自1991年以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电信、电力与交通运输状况有所改善,但

问题还非常多。电力依然紧缺,煤炭和天然气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发电能力,电力系统亏损严重, 印度今年上演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断电事故”,超过6亿印度人因国内几大电网崩溃而被迫“摸黑”长达36个小时,直接影响了一半国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铁路设备老化,铁路安全隐患大。印度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路网,公路总长332万公里,但高等级公路只有65569公里,只占2%,在高等级公路中,车道少,单车道占35%,53%为双车道,四车道只占12%,缺少高速公路。印度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资金缺口大。这直接导致印度投资环境欠佳, 影响了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对印度的投资。

2、由来已久的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总数超过12亿,仅次于中国,而且以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在十年内会超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印度的人口问题还体现在居民寿命偏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受到歧视,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等为题。

3、难以消除的贫困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也即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穷人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也就困扰着印度社会。印度目前的贫困人口超过四亿人,主要集中在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和北部一些地区。印度最大城市孟买1600万城市居民当中,超过62%“贫民窟”的居民,印度有35%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仅能维持日常温饱。

据按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高达44%,贫困化问题更加突出。约2亿6~14岁儿童中只有1.2亿儿童入学,小学入学率仅为66%,基础教育状况非常槽糕。1991年到2002年约1075万个家庭缺少住房。印度十五计划力图将贫困人口减少到2.201亿,贫困线以下人口比率降至19.3%。印度还有2.6亿文盲,2001年男性识字率为75.85%,女性识字率只有54.16%,几乎一半的女性是文盲。经济改革没有惠及广大弱势阶层,这也是导致许多人反对改革的重要原因。

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也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失业问题

目前的印度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27.8%,在未来的30年其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0%。尽管印度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受限制,并且受到法律保护,但城市化的速度非常缓慢。究其原因,首先是印度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过慢,没有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的“拉力”。印度1998年在农业就业的人数为2.35亿,至少四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有较强的“推力”。

其次,相当长的时期里占颇大比例的由婚姻迁移和随家迁移等非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城乡人口流动重要性下降。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印度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并且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没有带动劳动力就业,这也是许多印度人对经济改革持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6、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印度政党林立,是全世界政党最多的国家,反对党势力雄厚,政府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有力的政府,政府的组成是各党派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打上了各政党政治利益的烙印,任何一项政策的通过与执行都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难以达成共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与种姓矛盾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四、结语

印度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服务业为突破点,成为以服务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印度依靠建设大规模的工厂,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主要靠头脑、技能和服务就使其经济起死回生,不能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案例。另一方面,印度经济的发展也和中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在近几十年经济因为政府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了主导作用;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巨大压力。未来几年是中国也是印度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都在于能否使经济改革的步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研究印度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各取所长,相互借鉴,相信在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中国和印度一定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篇3:印度经济失衡

高盛研究团队近日发布报告, 对印度增长萎靡和货币政策收紧表示担忧, 并将印度市场的投资评价下调至“减持”。笔者认为, 在增长失速、通胀失控、资本失助、波动失序和结构失衡这五“失”风险的共同作用下, 印度经济的确面临着发展挑战。

增长失速

近年来, 印度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但自2012年以来, 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着失速风险。2012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3.99%, 增速较2011年和2010年分别下降了3.76个和7.24个百分点。2012年, 印度经济增速较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低1.08个百分点, 是8年来首次增速低于新兴市场整体。

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 印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2%、3.4%、2.5%、4.07%和2.95%, 均低于1997年至今6.78%的历史增速和2008�2012年危机期间6.62%的平均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 0.48%的环比增速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危机最高峰以来的最低值。

通胀失控

印度通胀问题始终较为突出。根据IMF的统计数据, 2008�2012年, 印度CPI同比增幅的年均水平为9.88%, 较1980�2012年的历史均速高1.62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 印度通胀压力继续加大。根据IMF的预测, 2013年印度年度通胀率可能将为10.82%, 较2012年上升1.个百分点。通胀高企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2009�2012年, 印度通胀率比新兴市场整体高4.21个百分点, 2013年预估值比新兴市场整体要高4.89个百分点。

在通胀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均明显上升的同时, 印度通胀的失控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一, 物价形势恶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失速, 表明增长放缓并未能通过需求下降的途径带来自然的通胀“冷却效应”;其二, CPI增速和PPI增速变化方向相反, 表明成本推动效应的缩小也未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其三, 通胀上行伴随着货币增速的相对放缓, 表明印度央行通过收紧货币来控制通胀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资本失助

“滞胀”格局的逐渐形成, 导致国内社会和国际市场对印度经济的信心下降, 而信心缺失直接导致了国际资本外逃。2008�2012年间,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净投资总额为588.6亿美元, 债务净投资额为291亿美元;2013年年初至8月5日,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净投资额为126.3亿美元, 债务净投资额则为-31.7亿美元;2013年6月以来,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和债务净投资额分别为-27.2亿美元和-79亿美元, 表明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出印度市场。

为避免国际资本快速流出, 印度政府于2013年8月批准了一项提案, 大幅放宽了对电信、保险、石油、天然气和国防等领域外资投资的限制。印度央行则于2013年7月15日将边际贷款工具利率和银行利率分别上调了2个百分点。这些政策的效应有待检验, 印度面临的资本失助风险依旧较大。

波动失序

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和本国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 印度金融市场整体走弱, 表现为股指下跌、汇率贬值和国债收益率上升。市场趋弱和资本外逃形成了相互催化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波动失序的风险。根据彭博的数据, 截至2013年8月6日, 印度国家证交所股票指数为5528.5点, 较2012年末下跌了6.38%;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为61.66卢比/美元, 较2012年末贬值了12.76%;印度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8.274%, 较2012年末上升了0.224个百分点。而2013年5月以来, 随着国际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 印度金融市场波动失序风险明显加大。

结构失衡

长期来看, 印度经济则面临着结构失衡的风险。一是财政失衡。根据IMF的数据, 2008�2012年, 印度的财政赤字率分别为8.56%、10.07%、8.72%、8.44%和8.31%, 而在2005�2007年, 印度财政赤字率仅为7.47%、6.42%和4.82%。

二是外债结构失衡。根据IMF的数据, 2012年印度负债率为66.84%, 略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虽然整体负债率不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 印度外债率 (外债/GDP比率) 为21.15%, 较2010年的阶段性低点上升了3.63个百分点;2012年, 印度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高达24.81%, 2008�2012年这一指标的平均值则为21.61%, 远高于1990年以来10.72%的历史均值。大幅升高的短期外债比率意味着, 如果出现某种突发性事件, 引致集中性的短期外债偿付, 那么, 印度可能会碰到难以应对的流动性危机。

三是贸易失衡。随着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的外向性也不断提升。2013年一季度, 印度进出口总量的GDP占比为53.66%, 较本世纪初提升了27.46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卢比对美元一直处于连续贬值的状态, 但印度贸易逆差却不降反升, 2012年第四季度, 印度经常项目赤字率为5.35%, 创1998年以来最高纪录, 2013年第一季度, 印度经常项目赤字率依旧高达5.07%。汇率贬值却伴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率的高企, 这意味着印度贸易失衡很难通过汇率渠道得以改善。

四是人口结构失衡。印度是人口大国,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平均寿命的上升, 印度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1980年, 印度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56%, 2011年, 这一比例上升至4.99%。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促进印度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渐趋缩小。

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失衡。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支撑印度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2000�2012年, 印度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22.09%的年均产值增长, 产值年均增速比同期经济增长率高15.06个百分点;2000年, 印度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GDP占比为2.72%, 2012年上升至12%。但是, 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印度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99%

篇4:黑色经济在印度

本是病态经济

黑色经济是对社会构成直接危害的、法律禁止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各种非法生产、非法消费、非法分配和非法交换活动。黑色经济是地下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地下经济”在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其生存状态各不相同。

关于“地下经济”的称谓很多,各国对这种经济的名称饶有趣味,也说明了它在各国的伦理地位:德国称之为“影子经济”,法国名之为“秘密经济”,独联体及东欧各国则命名为“第二经济”。意大利冠以“潜在经济”之名,英国和印度则呼为“黑色经济”。

对于何谓“黑色经济”的解释,目前经济学界基本认同的定义是,“黑色经济”就是地下经济,是官方控制不到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地下工厂、黑市交易、地下金融机构、走私等非法经济活动,以及毒品买卖、非法卖淫等违法经营活动。此外,第二职业、偷税漏税等也在“黑色经济”的范畴之内。说到底,“黑色经济”是一种“病态”经济。

明星大款成为逃税主流

在印度,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印度政府为此每年损失至少500亿美元的税收。税务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十多亿人口中只有区区2000万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这些纳税人大部分是政府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和私人公司等正式机构的员工。印度此类机构的就业人口比例非常低,只占全部劳动力的5%,其余95%的劳动力主要是小商小贩和农民。

不过,和摆摊糊口的小商小贩相比,偷税漏税最多的要数一些“大款”和“大腕”。印度税务部门日前开展的突击检查发现,在印度富豪阶层和演艺界明星当中,有很多人有逃税“黑底”,他们的“坐骑”很多都是“水货”。如在没收的各式汽车当中,不乏丰田、宝马、陆地巡洋舰等世界名车。这些走私车共偷逃税款200多万美元。在去年的一次大检查中,税务部门也从很多富豪和电影明星家中搜出大量现金,其中一人竟在屋内墙洞里藏了几百万美元。这些人之所以将巨额现金藏匿家中,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逃税,而是这些钱来路不明,多为非法收入。

影响无处不在

来路不明又无法藏匿的“黑钱”有一个极好的去处,那就是证券交易所。如孟买证交所就是印度最大也是最方便的洗钱场所,大量黑钱在那里只要交纳区区10%的资本收益税便能马上“洗白”。古吉拉特邦一名妇女在孟买证交所开了10669个虚假账户,用以洗钱。有印度经济学家表示:“不要对印度股市一直牛气冲天太在意,其中有大量黑钱在支撑,这个股票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印度经济的真实发展。”

“黑钱”的另一归宿是滋养印度庞大的腐败机器。《印度时报》曾发表评论称,印度一直被“透明国际”组织评为最为腐败的国家之一,“黑钱”是印度庞大腐败机器的主要“燃料”。印度每届议会选举都要花费110亿美元的“黑钱”,这些“黑钱”来自一些组织和个人的政治捐献。专门研究印度“黑色经济”的专家、尼赫鲁大学教授阿伦·库马尔说:“黑钱在印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印度人踏出人生旅程的每一步都要受到黑钱的影响。上学需要交学校赞助费,去医院看病需要给医生好处费,遇到麻烦警察勒索辛苦费,升职要送上司提拔费,即使是水电部门也会索要额外的安装费。”

印度“黑色经济”的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官方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新德里一位税务顾问说,同印度经济相关的黑色经济活动不仅仅发生在印度国内,在国外也是屡见不鲜。例如在迪拜,许多地产交易以印度卢比结算,在纽约,这类商业交易也颇常见。若将发生在印度境外的“黑色经济”活动也计算在内,那其规模很可能相当于官方数据的70%。

印度知名商业杂志《商业世界》认为,上世纪70年代泛滥印度的“黑色经济”如今不仅沉渣泛起,而且越发红火。“黑色经济”正在扭曲合法经济,不断拉抬股票和资产价格,导致通胀出现,甚至使印度卢比兑美元一反常态地异常坚挺,所有这些都对该国各行各业和纳税人造成了恶劣影响。

加剧贫富差距

在印度,黑色经济不仅存在于一些不合法的经济活动中,同时也存在于一些合法的经济活动中。例如像医生、法官、教师以及警察、军人、商人等等,他们尽管从事的都是合法经济(白色经济),拥有合法的收入(白色收入),但是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医术、法律咨询、校外授课等获得合法但是却不交税的收入;商人可能通过偷漏抗税获得黑色收入;军人、官员等可以通过权力寻租获得额外收入,等等。

印度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印度黑色经济比重相对比较高,其原因之一是印度税制结构尤其是税负比较重。特别是在1991年改革以前,尽管实行个人累进所得税,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比较高,许多真正高收入者便通过采取瞒报甚至不报收入的方式,偷漏抗税。即使在创造高收入的经济活动部门,同样可以采用高报成本、低报收入的方式,这使得许多经济活动以隐性方式存在,成为地下经济或者黑色经济。

原因之二是在印度经济中所谓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就业结构和性质不一样,在正式组织的就业部门,例如政府机关、大学、大型国有单位和私人公司,其就业者比例仅占全部劳动力的5%,而其余95%左右的劳动力则集中在规模不大的非正式组织的部门就业,他们的工资收入比较低,而且基本上不交税。

在印度,由于大部分黑色经济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因此城市经济增长中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收入实际上主要是由黑色收入创造,他们在消费等方面也与其他阶层拉开了差距。据研究,在不考虑黑色收入的因素下,印度1995-1996年最低40%的人口人均收入与最高3%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是1比11.5,而考虑黑色收入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差距达到1比57。所以可以看出,黑色经济和黑色收入扩大了印度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加剧了贫富之间的矛盾。

印度“黑色经济”病难根治

印度政府一直视“黑色经济”为“恶魔”,对其不断展开“清剿”,特别是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的18年里,更是加大清剿力度,但“黑色经济”就像幽灵一样始终伴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就连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曾无奈地表示,几经努力,仍很难找到制服“黑色经济”这个“魔鬼”的有效方法。

印度“黑色经济”之所以难以铲除,其根本原因是印度“黑钱”的来源与众不同。有分析认为,大多数国家的“黑色经济”都同犯罪和非法活动有关联,但印度的情况不同,其“黑色经济”蓬勃发展主要源于合法商家和政府部门。新德里一个智库——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掌控在政府手里的合法企业、政府开支和税收是黑钱产生的重要源头。印度没有一桩地产交易涉及的黑钱少于交易额的40%,在每年流入印度的数十亿美元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实施经济自由改革前为逃避高赋税逃逸出国而今回流的黑钱。

此外,社会上很多人对“黑色经济”持认可甚至赞成态度,也是印度“黑色经济”难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印度前个人所得税税务局局长拉曼努詹姆坚持认为,不能把地下经济称为“黑色经济”,应该称为“平行经济”,或者“第二经济”,或者“影子经济”,因为“这种隐性或非正式经济同正式的经济并行不悖,只是藏于其下而已。”他认为,这种经济是现代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经济给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若没有“影子经济”,印度希望吸引1500亿美元外资进行基础建设的美好愿望恐怕难以实现。

“黑色经济”病的警示意义

其实,“黑色经济”不仅仅在印度泛滥,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横行无忌。《经济学人》杂志估计,1998年全世界“黑色经济”的规模约合9万亿美元,几近美国当年的GDP。而奥地利林茨约翰·开普勒大学经济学教授施奈德所做的研究显示,全球“黑色经济”的规模至少等于76个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总和,平均起来相当于发达国家官方GDP的15%,新兴经济体的1/3。

黑色收入可以在合法的经济活动中产生,如合法范围内的商品生产与服务、资产的销售与采购、资本构成与商品的进出口;也可以在非法经济活动中产生,如走私、贿赂的支付方式、接受回扣及卖淫等,而这些收入在任何国度都是无法进行统计的。要想完全消除黑色经济和黑色收入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逐渐减少黑色经济,并使得地下经济转换为地上经济,从账外经济转向账内经济,为此可能需要一揽子计划和政策。

印度面临的困境在於:一方面,它从全球化趋势中获益良多,高度融入了全球化经济中,而且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它至今还未能给每天仅靠微薄收入度日的6.5亿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机会。因此,对于印度的决策者和政府而言,重点应当是如何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行政效率,确保民主政府高效和有序运行,特别是需要减少政府的行政程序和环节,消除官僚主义作风。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怎样使经济列车超过“最大安全速度”行驶。应致力於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使广大贫苦农民与时俱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推动经济发展出力,使经济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

篇5:印度旅行随笔1500字:印度行

出发当日上午10点多,大雨倾盆,原定从蛇口坐船的计划被迫改为从皇岗出境。雨一直没有停,心情也如天空一样渐渐变得昏暗,出入境、办理登机手续的顺利使我的心情一点点地好转起来。

由于被同行的同事忽悠,统一买方便面一起打包,临行时把已备好的方便面拿出了箱子,结果从皇岗出入境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早准备好的榨菜和火腿肠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印度行这一路我们的中国胃吃尽了苦头。

终于登机了,飞机的空间很窄小,真不知那些高大的外国人怎样把自己挤进座位的。

空姐送过饮料之后,就给了每人两袋NAMKEEN,一种炸过的米花,一阵浓烈的咖喱味阻碍了我的胃口。晚餐是鱼肉米粉、面包和味道怪怪的沙拉。

经历了飞机上煎熬的六个小时终于到了德里,等待开舱门时,一个欧洲帅哥和一个印度人不知为何斗嘴,一直吵个不停,这可是印航呀,机上所有的印度人都站了起来,眼看欧洲的帅哥要吃亏。剧情反转,所有的印度人都在劝那个印度人,于是吵架的印度人住了嘴,不再吭一声。欧洲的帅哥又说了几句,没有回应,于是讪讪地停了下来。这就是印度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吧。

又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等到了我那被折磨得破破烂烂的箱子,明锁和拉链已被强行拉坏。

被公司的车载到了住宿地址----classic inn,一个小小的旅店。发现电源接触不良、洗手间只有热水没有凉水、用那把古老的钥匙无法锁上门。

Waiter 解决不了电源和热水的问题,就一直在指导我如何锁门。这时已是北京时间凌晨3:30,看来在我学会锁门之前,Waiter绝对不会离开的。在精神恍惚之际,已记不起来是用什么办法把他劝走的。

冲完凉准备睡觉之际,又响起敲门声,气急败坏地打开门,又是那个哥哥,拿着菜单请我点早餐,草草把他哄走,移走脏兮兮的毛毯,就钻进我自带的被罩中。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里,不定期的停电,起身数次开关空调,这里的空调只有开和关两项可选,风速和温度竟然是无法调节的!

北京时间六点半被生物钟叫醒,才睡了两个半小时,眼睛已被蚊子咬成熊猫眼。

熬到了十点半(印度时间八点),才发现早餐还是没到,摇摇晃晃下了楼要早餐,还是得重新点,昨晚给我点餐的哥哥已不知所踪。

不想吃煎蛋,就点了一份印度早餐----Stuffed Parantha with Curd,原来是印度抛饼,味道不错,不过旁边配菜的味道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上班的路上,仔细看了看周边的建筑,就如同八十年代中国内地的城市一样。不同的是各类汽车太多了,开的速度又极快,不时引起我们一阵阵惊呼。

篇6:印度经济

◆.北京凯信国际专业签证顾问: 张女士

24小时服务热线:***

QQ在线咨询了解:1306166138

在线MSN:zhangminworld01@hotmail.com

邮箱地址:zhangminworld@163.com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或13号线东直门站下车 即是东方银座

我们公司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8号东方银座D座20F

办理印度签证的流程:

第一步:咨询、了解、明确 签证办理一般信息;

第二步:确认委托,提供办理印度签证所需资料

第三步:递交材料申请签证;

第四步:签证出签后 第一时间通知客户

申请印度旅游签证所需材料:

1、护照原件,有效期6个月以上;

2、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一份;

3、蓝底彩色照片两张;

4、公司在职证明 英文版存款证明一份 不少于1万元冻结期4个月

篇7:印度经济

第345期2013年8月27日

印度归国留学生薪水等同于国内学生

印度是留学生输出大国,其留学生位居在美留学人数第二位。近年来,印度的留学人才回流现象日渐突出。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去年末发布的2012年在美留学生《门户开放》报告,在美印度留学生人数连续两年呈现下滑势头。2011学年至2012学年,在美印度留学生为100270人,同比下降了3.5%。2009年,印度在美留学生达到最高,为105000人。

留学生回流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当前欧美正处在债务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能为留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二是印度本土经济表现了更多积极面,既吸引了外国的投资者,也让更多印度留学生看到了回国发展的机会;三是印度本土企业提供的薪水在逐渐增加;四是出于家庭团聚因素的考虑。据了解,印度在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两者约占了总人数的60%,商科的约占14.1%。当前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国内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留学生回国正好能有用武之地。

篇8:印度经济

印度独立后的第一届政府———尼赫鲁政府在如何发展国内经济的问题上深受英国费边主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 确定了公私营经济并存, 以公营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 并且确立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的经济发展目标, 即马哈拉诺比斯发展模式。然而印度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发展模式不但没有达到增长和公平同时兼顾的初衷, 反而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衡, 经济增长缓慢, 贫富差距加大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初期拉吉夫上台后, 公开修正了自尼赫鲁政府以来所确立的增长与社会公平并重的经济战略目标, 提出应该把经济增长放在首要地位。之后的拉奥政府将拉吉夫的自由化政策得以继承和深化, 开始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 至此, 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经济战略在印度国内才最终得到广泛认可与支持, 也成为拉奥政府之后至今的历届政府经济改革的思路。不过必须要强调的, 从拉吉夫开始的历届政府尽管把经济增长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并没有忽略社会公平, 为此都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因此, 印度自独立以来的经济政策调整或经济改革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就是一个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过程。

一、尼赫鲁政府:增长与公平并重

印度独立后, 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自力更生、多元并重的经济发展目标。根据该目标, 印度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定了马哈拉诺比斯模式, 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主要由公营部门去发展, 由公营经济占领国民经济制高点;轻工业主要由私营部门去发展;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应逐渐实现自给, 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该模式基本适合国情, 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印度政府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并重, 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两种目标显然相互冲突矛盾。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国家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 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必须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如果为了追求公平而压制竞争, 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 这样的增长如果有, 也必然是扭曲的, 是暂时的。加上印度政府在工业与农业、计划与市场、公营与私营、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等关系上处理不当, 政府作用定位不准, 一些政策出现偏差,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减缓。“三五”计划期间 (1961—1962年至1965—1966年度)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有2.5%, 低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3.5%和4%。尽管工业增长率超过前两个五年计划, 但农业年均增长率只有1.4%, 远低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4.1%和4%。增长出现问题使公平的承诺也难以实现,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失业问题日趋严重。1953—1957年, 20%最富者所享有的国民收入占全国的42%, 1967—1968年, 所占比例升至53.3%, 而20%最穷者所享有的收入同期却下降了40%。失业人数“一五”计划结束时为530万人, “二五”计划结束时增至710万人, “三五”计划结束时达到960万。印度政府将增长与公平并重, 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两者都出现了问题, 这给印度政府提出了调整与改革的课题。

二、英迪拉政府:由注重公平向注重增长转变

英·甘地上台后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求生存, 让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了经济方向, 背离了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的政策, 而是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 将社会公平提到政策的首位, 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

1. 扩大国有化范围, 在金融、产业、商业领域实施国有化。

1969年7月英·甘地宣布将14家最大的银行收归国有。此举为她树立了一个同情穷人的领袖形象, 受到中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大力支持。英·甘地还插手具体产业, 将部分能源、矿业、纺织等产业收归国有, 而其中的大部分为病态企业。

2. 限制垄断。

1969年12月颁布《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 法案规定:企业在增加资本、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和经营范围、兼并其他企业和兼任其他企业董事时必须经政府批准。该法案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 对私人财团扩大生产做进一步限制, 违反了规模经济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惩罚了先进和效率。

3. 进一步限制外资。

英·甘地认为外商在印投资多为从印度赚取利润, 因此, 从民族感情考虑, 1972年颁布《外汇管制法》。该法规定, 所有在印外资企业必须与印资合营, 外资所持股份一般不得超过40%;外资企业必须向印方转让技术等等。由于条件苛刻, 很多外资企业撤出了印度。印度当时被列入五大发展中国家 (印尼、韩国、墨西哥、巴西和印度) 中投资环境最差的国家。

这一时期, 政府的着重点本应放在经济调整上, 但英·甘地反而转向激进, 突显公平, 经济效益的考虑被放在一边。结果,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并引发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由于失去民心, 英·甘地在1977年3月的大选中下台。1980年大选, 英·甘地再度执政。这次执政, 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开始沿增长方向进行局部改革。

1.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1980年7月印度宣布新工业政策, 对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及生产领域的限制方面也有所放宽。1982年通过《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 (修正) 法》, 放宽了对私人财团的限制。而过去只能由公营企业经营的炼铝、机床、化工、化肥、石油、电力、煤炭、电子等部门也向私人企业开放。

2.改善国有企业管理, 开始注重效率, 提倡竞争。英·甘地再度执政后, 逐渐减少对公营企业的干预, 更多运用市场机制。1980年工业政策声明计划实行“谅解备忘录”制度, 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在一至三年内共同签订谅解备忘录”, 这被认为是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直接干预的一个机制。

3.采取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的战略。1981年, 印度政府规定: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过去在自由贸易区免税五年, 现在在全国各地均可获得同样优待;企业生产出口商品, 可不受许可证限制, 大财团不受反垄断法约束;提高出口企业为进口技术和维修设备保留的外汇限额;扩大出口信贷等。

4. 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向它们开放了过去只允许公营部门涉足的炼铝、机床、药材、化肥、石油、电力、煤炭、电子等部门。

英迪拉的这次改革开始注重增长, 为此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拉开了印度经济改革的帷幕。当然,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改革不可能很快深入。实际上正是英·甘地自己20世纪60年代末将经济政策转向激进, 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 由她本人大幅度转向是不可能的, 她只能进行局部的、应急性的改革。而客观上, 由于既定的发展模式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已有了很深积淀, 改革必然会遇到诸多阻力。

三、拉吉夫政府:经济增长应放在首位

拉·甘地执政后, 对其母亲的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了修正。他重新对经济改革中如何处理好增长与公正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 印度经济要想得到迅速发展, 摆脱所谓的“印度教徒式增长率”, 就必须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也认识到了传统的增长兼顾公平的观念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他还是认为第一位的应该是增长, 特别是印度独立以来已经习惯了催眠似的发展速度更是这样。而这种增长不是逐渐的增长, 而是准备跳跃。拉吉夫认识到了未来的经济将是科技主导的经济, 于是在“七五”中, 他提出了“用电子工业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 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1. 拉吉夫发动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加大了对东部水稻区

和中部干旱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促使印度农业更快更平衡的发展。此外, 他继承和发扬了其母亲的二十点纲领和农村扶贫计划, 加大了扶贫投资力度, 增加了就业机会, 制定了在执政期间把贫困线控制在25.8%的目标。

2. 减少政府干预, 为企业自由竞争创造环境。

拉吉夫通过放松工业许可证的限制, 鼓励小工业的发展, 鼓励出口, 改革税收制度等等措施, 使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 减少了一些政策性的垄断和保护。印度经济从此走上了以提高竞争力为导向的自由化道路。

3. 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升级和生产现代化。

拉吉夫一方面对电子产业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 鼓励国外先进技术进口, 另一方面成立了风险基金 (VCF) , 加大了国内的研发。

4.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拉吉夫制定的1987—1988年度财政预算中对教育的投资大规模地倾斜, 预算从前一个财政年度的35.12亿卢比增加到80亿卢比。

拉吉夫政府的经济改革较之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 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那就是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地位。虽然拉吉夫的经济改革也只是量上的变化, 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但是对后来的政府的经济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拉奥政府:以增长为首位的全面经济自由化改革

拉奥上台后, 面对亚洲邻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印度的财政外汇危机, 开始将经济增长放在政策的首位。1991年7月制定的新工业政策提出, 要把印度建成“现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繁荣的、向前看”的国家。为此, 他开始实施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

在自由化方面, 解除了对私营企业的严格管制。新工业政策规定, 只保留18种工业的许可证制度, 其他工业不必申请许可证, 1993年减少到只有15种。这样, 套在很多企业头上多年的紧箍咒便被解除了。与此同时, 对大财团扩大资产与生产规模的限制也予以取消, 只保留对其不法的、不正当的商业行为的监管与查处。

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对公营部门重新定位。公营企业过去政企不分、产权不明, 经营基本上是行政方式, 能不能创造效益被认为无关紧要。拉奥执政后, 将公营部门定位在主要发展基础工业、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工业上。过去保留给公营部门的第一类工业从1956年的17种减少到8种, 1993年又减少到6种, 其他所有部门向私人、外资开放, 即使保留的部门也允许私有资本参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 继续推行谅解备忘录制度, 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而长期处于病态扭转无望的企业则提交给工业和金融复兴委员会等机构处理。公营企业不再统统由政府包办, 尽可能地推向市场。

在全球化改革方面, 采取措施引进外资, 鼓励出口, 推进对外开放。印度政府在外资政策上突破了过去的限制, 允许外资进入过去保留给公营部门的领域, 尤其鼓励进入高科技领域。1992年2月, 印度政府颁布新的《外汇管理条例》, 取消了英·甘地时期的种种限制, 对外商在印投资给予多方面优惠。在引进外资的同时, 拉奥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出口。拉奥上台不久即宣布卢比贬值, 逐步向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转化。汇率体制的改革不仅刺激了出口, 也使印度经济能更快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1992年, 印度政府基本取消了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此外在税收、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给出口提供种种优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拉奥政府也十分注意总结世界上已经进行自由化改革的国家的经验教训。拉奥一再强调, 印度的改革必须具有“人的面孔”。政府没有权力仅因为结构调整, 就使1 000万人民丢掉工作。拉奥还说, 创造财富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财富的平等分配, 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会导致社会冲突的日益加剧, 我们发展计划的目的应该是共同繁荣。印度政府的领导人认识到,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并不是全部, 发展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等层面, 尤其是在像印度这样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在一个贫穷而民主的国家,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但发展的质量也是重要的, 如果发展是各种各样的痛苦的发展, 如果发展伤害了穷人并且没有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就会有麻烦”。所以, “印度必须两条腿走路”, 社会公平在发展中要受到特别的注意, 社会变化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代价应该平等分配, 政府采取每一个必要的步骤都要确保经济调整的负担平均分配, 保护工人和其他弱势部分的利益。由此可见, 20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在发展理念上已将增长放在了政策首位, 印度独立之初制定的发展模式已经出现了深刻变化。

结束语

任何一种发展模式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 应根据形势变化, 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印度经济改革的过程即如何处理增长与公平关系的过程。增长与公平并非对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增长需要公平, 公平促进增长。早期发展经济学中有一种“滴流”理论, 认为经济增长了, 增长的收益会自动滴流给穷人。印度经济改革的现实证明这是不现实的。将经济增长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问题的万灵药已令人失望。但如果以公平为主, 发展经济只从公平的角度出发, 这样的公平即使有, 也是暂时的, 只会是无源之水。拉奥以后的主要政府如瓦杰帕依政府 (1998—2003) 、辛格政府 (2003年至今) 都清楚地认识到这点, 基本都继承了拉奥的经济思想, 以经济增长作为了政府改革的中心内容, 而社会公平则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 (上)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236.

[2]孙培钧.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263.

[3]张淑兰.印度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80.

[4]V.N.Balasubramanyam.Conversations with India Economists[M].New Delhi:PALGRAVE Press, 2001:8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印度经济】相关文章: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05-24

美国印度05-27

印度宗教06-07

印度企业07-05

印度的节日04-21

印度种族制度05-21

印度考察报告05-31

印度大停电05-14

印度支那06-13

印度商务礼仪05-27

上一篇:综合楼部室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推普周”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