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

2024-04-10

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精选7篇)

篇1: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

7月13日,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参观了世博园E片区。

排了半小时的队,我和爸爸进入了上汽-通用馆,在看了一些地球资源因汽车而消耗殆尽的数据后,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我们一定要环保节能、植树造林,也不一定可以挽回这些巨大的损失啊!

随着人流,我和爸爸来到了电影院。这部电影讲述了2030年关于汽车的两个感人故事:一个是一对恋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是盲人音乐家和她女儿之间的故事。我看了,不仅为那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更为2030年汽车大胆的改良所惊叹不已。这部电影令我难以忘怀、浮想联翩。

我发现,电影中的概念车都会飞,而且十分小巧,所占车位只需现在车位的十分之二,既节省土地资源,又十分环保。它颠覆了道路是个平面的概念,打破常规,把道路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各种车辆分层行驶。我觉得这个创意很不错,非常科学、合理。深化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我想给功能尚未完善的概念车提几点建议:一、在车中增设酒精测试仪。每次开车前都要测试,如果司机酒精含量超标,车就会被自动锁住,只有输入目的地才能自动驾驶;二、事先输入家的位置,在忘记自己爱车停在哪儿的时候,只要在车钥匙上按“回家”键,爱车就会自动回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非常有可能成为现实。让我们为地球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篇2: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

无独有偶,近日看到一资料: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刘胡兰之所以不将秘密告诉敌人,是因为“敌人曾经玩弄过她的感情”。这难道就是他们的“有创意”的语言表达!除了悲哀,我无言。

我们不禁拷问: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怎么了?

这种现象急需引起关注,我们的孩子故意拒绝高尚,贬抑道德,反叛主流,以一派公子哥儿的架势出现,“似乎把人情世故都看透了”。钱理群先生称之为“伪写作”,即“假抒情”、“假叛逆”,它背后站着“调侃的一代”。

还有种现象也不相伯仲——前几年,某些媒体曾搞过一次“讲出一句真心话,赢得感动和大奖”的活动,共收到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小朋友和他们长辈的“真心话”512条。作为评委的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感到:目前大家面临一种集体失语的危险,人们的心愿相同,但与众不同的语言少。她认为,在视听化的社会,人们容易患上集体失语症。

再看看学生们的书面作文吧——刚进重点高中不到一年的上届毕业生(作文善于独抒性灵的得意门生),专程找我诉苦:张老师,郁闷啊!我们的作文全是“新八股”:怎么开头,怎么过渡,怎么引用名言(包括引几条),正面举几个事例,反面举几个事例,怎么结尾照应,怎么点题等等,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我们反反复复的练。太乏味了!而老师却也满肚子苦水——我们也没办法,这都是为你们好!

况且这绝不是个别!

我们的作文课被当成写作知识的传授课,老师不厌其烦地灌输各种写作知识;有的变成纯技法的练习课,反复训练开头、过渡、结尾等技巧。这样,不少学生直至毕业,也没有产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而平时作文也只是胡编乱造,假话、空话连篇;甚至不少学生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背文应考,写文章被异化为“盗文章”。对他们来说,作文不是愉快的生活享受,而是沉重的精神负担;不是鲜活心灵的抒写、性灵的张扬,而是自欺欺人,人格萎缩。中高考作文中“孤儿”、“残疾”、“父母离异”现象和满分作文出现抄袭也就在情理之中。

严峻的现实,让我们很难感受到来自学生生命深处那生动而丰盈的情感和生命的真实体验。正如余秋雨在“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奖赛”上给一篇优秀作文写的评语那样:“有巧思,但感觉不到其中的温度。”

近年来,在作文教育领域,各种“作文创新”的理论、模式、方法你方歌罢我登场。但细细体察,其中问题不少,最突出的是:“创新”正在成为作文教育改革的宏大仪式。而事情常常这样:一旦被口号化、仪式化,事情便会渐渐走向其反面。它背后,是伪现实主义作文习气在作祟。从教师角度看,“创新”被窄化为一套“新”技术;从学生角度看,“创新”是由旧框框走进新模式。所以,虽然看到学生作文中新的题材和用语,但仍然深深感到学生作文生命感的严重缺失。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学生的创新作文?

“另类”作文的迷失,是作文教育在低俗而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出现的新问题;而学生作文生命感的缺失,更是作文教育的痼疾。

篇3: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两点重要指示也成为我们课题组进行研究以及今天我所汇报内容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创新或创造性?

我要申明的是, 在今天的报告中, 我将创新 (innovation) 与创造性 (creativity) 视为同义语。因为今天社会上比较多地谈创新, 可是我们心理学界谈的是创造性或者创造力, 我们要回避两个概念之间的分歧, 而无须争论哪个概念大, 哪个概念小, 更重要的是踏实地做一些实证的研究。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创新和创造性的问题上, 有时候谈创造性, 有时候强调创新, 也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语。譬如说,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 强调的是创造性人才辈出, 到了2002年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典上, 江泽民同志提到了教育创新。因此, 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我们都应该把它们视为同义语。

目前, 国际上对什么是创造性, 什么是创新有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更多地强调创新和创造性的过程;第二种定义更多地强调创新和创造性的产品;第三种定义认为, 创新和创造性不是简单的创新和创造性的过程, 也不是简单地去分析那些产品,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或者智能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初, 我们经过分析, 提出了一种定义, 并且把这个定义向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同行做调查, 这个定义现在在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基本上站住脚了。这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应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对这一定义进行分析能够看出, “根据这个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产生”什么, 这是过程;“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来, 这就是产品。谈到产品的时候, 好多人更多的是强调物质产品。我认为产品这个东西, 它既有物质一面, 又有精神的一面, 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种产品:一是认识性的产品, 譬如调查报告, 消息报道, 社会动态, 科学考核、考察等;二是表现性的产品, 譬如文学作品, 艺术创新和创作等;三是指导性的产品, 譬如工作计划, 工程设计, 技术图纸, 改革方案等;四是指创造性的物质产品, 譬如科学技术, 科学发明, 远景规划等。但是我们没有定义到产品上, 而是将定义最终定到品质或者个性上。换句话说, 创造性, 它是一种个体的活动, 是个人的行为, 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在创新或创造性上, 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什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创新或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 创新或创造性的实质, 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思维材料高度概括以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 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 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在创新或创造性的活动中, 概括性越高, 其创造性就越突出;知识性越强, 创造性越突出。换句话说, 创新或创造性需要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谁能够把知识像压缩饼干似的压缩在自己的头脑中, 减缩性越大, 他的创造性就越突出;谁能够把知识迁移, 并且迁移得越灵活, 他的创造性就越突出。创新或创造性需要灵感, 灵感的基础是精力集中、有意的注意, 那么注意力越集中, 创造性越突出。

基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定义及实质的理解, 有助于我们对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内涵进行思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创新或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过程中, 同样有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外因即为创造性的环境。前面提到, 我们党的十七大反复强调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文化环境 (如文化传统、时代特点等) 、教育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导师等) 、社会环境 (如政府环境、行政支持或社会支持、社会条件等) 、所在单位的环境 (包括单位性质、职务——所处地位、人际关系——合作或协作状况等) 以及资源环境 (如投入、硬件条件, 也包括自然环境等) 。内因则是指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因素。我们认为, 创新人才是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所组成, 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 创造性人格也就是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创造性人才。我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们科学家们的“两弹一星”精神。那时, 我们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 我们的经济、科研条件非常有限, 环境条件也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科学家们的工资很低很低, 更没有什么奖金, 然而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够创造世界的奇迹?这源于他们创造性的人格、理想与责任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中央指示里可以看出, 创新人才分三个群体:一是人人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 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 涌现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高素质创造性的专门人才, 也就是某个领域的创新人才, 比起第一个群体, 他们的人数要少许多;三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这是各领域中尖子中的尖子。在国际上, 将三种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一是总统、部长等作出显著贡献的领导层;二是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 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三是全世界都有名望的企业家等。在我国, 我反复强调, 我们也可以研究我们的创新人才, 这不仅包括像院士这一级的拔尖创新人才, 也可以包括广大人民群众。

在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课题组就进行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暂时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因此, 我们主要选取了34位院士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访谈对象, 还选取了36位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包括15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老一辈的“国宝”级人才和21位获得国内最高级别奖项的艺术家) , 对这70名大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成长历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过程, 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结论一,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存在阶段性。具体说来要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1) 自我探索期。这主要是指家庭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 即从小开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小学阶段, 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 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 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重要的心理准备, 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 (2) 集中训练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 为未来的创新与创造奠定了专业的基础。诸位同学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期间, 受到了集中训练, 同时也在这个阶段初步展露才华。 (3) 才华展露和领域定向期。经过集中训练期, 创造性人才走向工作岗位, 在青年中期展露出更大的才华, 开始进行创新或创造。 (4) 创造期。进入青年晚期 (大约35岁左右) , 创造性人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卓越的成绩, 这就是进入创造期。 (5) 创造后期。35岁之后, 如果创造性人才依旧在进行创造, 那就进入了创造后期。我们应当看到, 创造性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涉及情感与认知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 也会经历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 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影响源起到关键性的或者重要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最终的创新成果绝对不是最后的一刹那创新的结果, 而是以前各个阶段发展的最终体现。

结论二,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既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这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都经历了前面所讲的五个时期, 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的重要心理特征。尽管有上述共性, 他们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 心理特征上有差别。以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为对象的研究发现, 他们的重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内部驱动力的动机形式、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强基础智力等五个因素;而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对象的研究揭示, 与自然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相比, 他们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人格方面, 这些领域的创新动机不仅包括关注活动过程本身的内在兴趣, 而且还包括价值内在化程度较高的外部动机以及与内在兴趣紧密联系的情感体验。第二, 影响因素有差别。尽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成长中都受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以及关键发展阶段指引, 但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还有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政治人物、思想引导者、虚体人物、密切交往对象, 其影响效应体现在引导建立信仰、启蒙、入门、领域内发展引导, 镜映现象 (指个体对自我的概念是由别人的态度和观点来塑造的现象) 和支持作用。第三, 对于创造心理特征的反省认知有差别。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关于科学创造成就的概念结构是二维的, 分别是“成就取向/内心体验取向”和“主动进取/踏实肯干”;取得科学创造成就的重要特征是“成就取向”和“主动进取”。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拔尖创新人才自评人格特征分别是“纯正向特征”“偏正向特征”和“偏负向特征”三个层次;自评的核心人格特征主要有独立、积极自我状态和有效心理动能、可靠外界结合、成熟自我把握和满足四种类型, 其中独立的倾向性最强, 满足的特征倾向性最弱。

结论三, 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同的是, 教师的影响因素是第一位的, 这种影响因素不仅仅是综合系统, 而且是长时期的,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但是任何一个人必须在特定的阶段接受教师的激发、共鸣、熏陶和培养。启蒙教育的作用一般发生在中小学教师的身上,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教师的人格品德、气质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引导进入专业领域的教师通常在大学阶段。我们的研究揭示, 大学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是人们后来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尤其是大师级的教师, 他们在授课或做讲座时, 帮助学生选择日后从事的领域, 建构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并在科学研究方法上进行规范训练。李政道先生于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创新论坛”上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提到“一对一教学模式成就了我”, 他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培养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最好教学模式之一, 他回忆自己在美国留学时期与导师每周至少一次的“一对一”的交流是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如此, 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是这样。我们在研究中看到, 大师级人物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的专业成长、做人乃至信仰追求的影响作用都是很大的。通过我们的研究, 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资源;二是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 引领相关领域的前沿, 并找准突破点;三是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四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 创造性是可以培养的, 但如何培养, 研究者却有不同的观点, 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在探讨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之前, 我先对国外几种模式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国外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一是学科渗透模式,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 将创造性的培养, 如方案、方法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中。二是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创造技能的训练, 来培养大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三是英才教育模式, 也就是选拔部分拔尖创新人才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四是联合培养模式, 这就是大学和中学或者中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此外, 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因此, 世界各国也都特别重视创造性教师的培养。2009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的书, 书中分析了总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及大企业家等一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条件便是遇到好老师。”我们有今天, 只靠一个因素,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将来也将成为教师, 你们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力量, 没有你们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吸收了国外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 并在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加以应用。目前, 主要有以下三类培养模式。

活动课程培养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开发了学思维的活动课程。该课程共有8册, 每个年级1册, 每册都以活动为单位, 由“基础能力训练篇”和“综合能力训练篇”两部分构成, 每个部分都能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三种思维形式。每个活动包括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心得、活动拓展4个环节。2003年以来, 近300所学校的2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的学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创新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堂教学创新模式。2010年, 我和胡卫平教授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 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中, 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同时, 突出“双主体”的师生关系, 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实验表明, 思维型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现在, 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这个模式, 如北京市的“翱翔计划”, 陕西省的“春笋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以上这三种模式, 重点在于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养。我并不愿意在基础教育阶段提“拔尖创新人才”, 而是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苗子”的培养。在高校或大学中, 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四、高校或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属于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 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 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具体说来, 是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五种效能的教育。

三种群体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 而产生出的五种效能为:一、由创造型校领导培养出整个创造型的管理;二、由创造型的管理来创造出学校的创造型环境;三、在校领导的带动下, 建设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四、由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来进行创造型的教育和教学;五、唯有这种教育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因此人人都有可能创造。

为此, 我们要强调, 创造性教育的关键不是重起炉灶, 而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转变观念?我想对管理层、教师层和学生层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目的是希望高校或大学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对管理层来讲, 应该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 包括认知和内化的创造力, 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 形成支持型的校园气氛, 营造学校创造性的校园气氛, 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 提高师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

对教师来讲, 提倡三点:一是提高师德。能否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是衡量我们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性标准。二是要严慈相济,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我的教育理念是“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三是培养、创造出超越自己, 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果你是不想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 我想你应该是被淘汰的老师。

篇4:光的传播规律实验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光学实验;整合;改进; 创新

中国分类号:O43

一、实验来源

本实验选自浙教版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的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第6节《透镜和视觉》。

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是初中《科学》中光学的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实验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实验改进

(一)光的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实验原型:

1.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

2.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

3.将一束激光射到玻璃中,观察激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光在透明的物质中不能清楚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改进:

1.取一透明度较好的保鲜盒,点燃燃香置于保鲜盒内几秒钟,让烟尘充满空间。取出燃香,盖上盒盖。

2.如图1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部射进,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实验优点:

保鲜盒中的烟尘能清楚直观地显示光的直线传播。以前也尝试用在空气中燃烟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是由于烟在空气中很容易飘散,效果不理想。现在采用保鲜盒,便于贮存烟尘,实验表明保鲜盒中的烟尘可持续一两个小时,不影响实验效果。

(二)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实验原型:

1.在桌面上放一面平面镜,将激光笔(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传播方向的变化情况。

2.试着移动平面镜,你能否使激光射到教室里不同位置的物体上?

反射定律实验原型:

1.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使EF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重做两次。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1.光的反射实验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激光的入射方向使光路呈现在纸板上,但实际操作中要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呈现在纸板上是不容易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现象不明显。

2.缺少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实验,书本只呈现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模型图,图片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

实验改进:

1.在保鲜盒顶部用透明胶布固定悬挂好一枚带线的铁钉作为法线;把一张部分折叠、部分平展的铝箔纸(作为反射面)铺在保鲜盒内底部,在保鲜盒表面用记号笔画上刻度(如图);充烟。

2.如图2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面对准悬针与铝箔纸的交点入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依次改变入射角度大小(30度、45度、60度),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多次实验,找出光的反射规律。

3.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择45度角入射,让学生从侧面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它们和法线一起发生重合,这就很直观地证明了

“三线共面”的事实。

4.如图3所示,讓两束平行光射向水平铝箔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镜面反射现象。

5.如图4所示,让两束平行光射向折叠过的凹凸不平的铝箔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漫反射现象。

实验优点:

实验操作简便,很容易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使学生清楚、深刻地掌握反射定律这一重点。这里增加了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实验,便于学生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其中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是难点,用折叠的铝箔来代表放大的粗糙反射面, 帮助学生理解,克服难点。

(三)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实验原型:

1.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吗?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2.把水换成玻璃砖,重新做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1.透明物质不能显示光的折射传播路线。

2.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改进:

1.取保鲜盒,加水至一半左右,往水中滴加1-2毫升牛奶,充烟。

2.如图5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部对准悬线与水面交点入射,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

3.让学生从侧面观察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会发生重合,可以证明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4.光从保鲜盒顶部或底部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实验优点: 图5所示。

保鲜盒下部是混了牛奶的浊液,上部是烟尘,实验时会清楚地显示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的光的折射现象,而且还可以观察到光的折射同时伴随着光的反射。

(四)透镜对光的作用

书本没有凹透镜发散和凸透镜会聚实验演示。

创新实验:

如图6所示,在保鲜盒中央放置一凹透镜,充烟,让两束平行光对准凹透镜射入,可以看到平行光经过凹透镜时发散的现象;而图7让两束平行光从对准凸透镜入射,可以看到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的现象。

三、实验创新

1.实验器材简单易得, 本实验的器材(除透镜外)都是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日常用品进行科学研究。

2.新增光的镜面反射、光的漫反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发散作用等四个演示实验,都是准备方便,操作简单但现象明显,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有很好的帮助。

3.这套装置整合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规律等,做到废物利用、一物多用,既节省了实验准备时间,又节约了实验器材,非常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浙教版《科学》教科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

【2】季洪祥 用简单实验创高效课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例谈- 《学生之友:下》,2012年 第6期

篇5: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

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一种变形形式而已。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都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去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 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 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进一步来看,企业家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企业家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离不开持续地学习。缺乏实践和大量学习的“企业家”只会成为空想家和臆想家。这是对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学习者提供的至理名言。

说到这,德鲁克先生学说和几十年以来努力之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在他选择以管理咨询为终身之事业之处,他就坚信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可以去学习和传播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德鲁克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去传播管理之实质和精髓。让更多的人明了晰管理、创新等都是与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性息息相关的。去了解我们身边鲜活的社会、人以及的组织才是理解管理之道地不二法门。

篇6: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

创业因梦想而生,方显英雄本色。我们总习惯艳羡成功创业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潇洒,总乐于传唱创业名人的金句和迷人事迹。但创业不是文档,流水线上的简单复制,从学徒出身终成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到经历苹果公司的起落与兴衰的乔布斯,成大业者无不心怀远大梦想,而百折不挠、迎风破浪。反之,如浮躁成风,急于求成,将创业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纵能引一时之侧目,逞一刻之风流,终不是时间长河中的过眼云烟,终将被时代和人民所弃。创业只有因梦想而生,才能远离懈怠,鼓起向上的士气,激荡奋发的决心,刻苦钻研、寂寞坚守、努力奋斗;创业只有因梦想而生,才能更好的将个人心愿与时代需求相契合,找到个人才能展现、事业发展与人民需求相统一的舞台,才能在创业的大潮中顺势而为。不以一时之得失看成败,不以纯粹的金钱、物质论英雄,进而一展抱负、竭尽英雄本色。

创业为梦想而动,才能搅动“双创”满池春水。我们欣喜于这个只要有想法、有梦想,就可以大胆践行创业梦的时代,我们感慨于“三年税收减免”“场地免费租借”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我们也必须正视,鼓励创业不是支持不切实际之风气,不是崇尚趋之若鹜的盲从,更不是赞扬角一时之蝇头小利,逞一时之虚功,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只有引导创业者为梦想而动,才能维商场、市场之井然秩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创业环境中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概,充分利用好国家创业创新政策,乘势而起,在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的创业氛围中释放社会改革、创新的活力。只有人人重视梦想、守望梦想,将梦想作为修身立业之根本,方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同频,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势共振,与中华巨轮一道行稳致远。

篇7:告别与梦想作文1000字

夜半未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乎长出齐膝荒草。我孑然一人,破旧的青衫也遮不住外面的荒凉。

我卑躬屈膝听着圣上的旨意,身子却因激动止不住的颤抖。我,终于可以回家乡了。

坐上马车前,我回头看了眼这儿--永州。我在这里待了十年,这十年里我除了尽忠职守,安守本分,心里却依旧惦记着我的家,而今终于可以回到家乡,眉宇间的喜悦比满园春色还要胜上三分。

路上的碎石子甚多,我坐得并不是很安稳,可这算不得什么,毕竟目的地是我朝思暮想的家啊!不知娘亲的老寒腿好了些没?爹的腰伤好了些没?禹錫他们到京了吗?揣着这些思绪倒也不觉得路很难走了。

过了许久,听到了叫卖声,撩开帘子一看,可不正是偌大繁华的京城吗?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心只想着飞奔到家。和爹娘道一句:“汝儿回来了!”

我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住宅,门前站着爹和娘,爹娘互相搀扶着朝我走来,一家三口抱头痛哭,我想:“老天不薄我也。”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吃着爹亲手下厨做的茴汤面,穿着娘亲手缝制的衣衫,和禹錫他们畅谈抱负,惊觉,在永州的那十年宛若一场梦。这天我与禹錫他们几个在屋子里品赏着一幅山水画,好不悠哉!爹娘慌忙进来对我们说,圣上的旨意来了。我和禹錫他们几个对视了一眼便匆匆忙忙地去门外领旨。

我原以为是圣上让我在京城为官的救命符,却不料是将我发到柳州的催命符。我跪在地上浑身冰冷,那位公公见状对我低语说:“是那几位大臣在圣上面前参了您一本的。”

说罢,便领着随从走了,毕竟议论圣上乃杀头大罪,禹錫颤巍巍扶着我哑着声音道:“而今才知薄凉人啊!”我原以为这次我终于可以实现抱负,却不料竟是一场黄粱梦。我嘲笑道:“此恨绵绵啊!”我太恨了啊,恨圣上的猜忌薄情,恨那佛口蛇心的小人,更恨不能实现自己的满身抱负。柳州,扑面袭来的绝望淹没了我,我看着同样跪在地上的爹娘,两行清泪终究还是止不住地滚落在地。吾心叹息曰:“而今这世道竟容不下一个有抱负,为民着想的人啊!”

夜半,娘亲拉着我的手,哭戚戚道:“可怜我儿啊!不过回家半月余,竟又被发配到那荒凉之地,”我压抑着内心的苦楚,强颜欢笑道:“娘,前些日子外衣不慎被划破了一道,可否劳烦娘亲帮宗元缝补缝补?”“你这孩子当心些,别伤了自己。”娘亲点了点我的额头便起身去拿针线,是夜,我窝在棉被里,娘亲一针一线地缝补着我的外衣,我还同儿时般央求听娘亲唱的童谣被娘亲轻抚后背入睡。

次日清晨,我背着包袱在门口与爹娘道别,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便动身赶去柳州,越接近柳州越发现这里的荒凉,草木从生,人烟稀少,毒蛇猛兽的出没已然是家常便饭,偷盗,劫杀成风,柳州大多住草屋,不识得几个大字,偏信鬼神,人与牲畜死亡率高得令人发指。

如果这里注定是我的归属,那我便决心改变这一切,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采取种种措施,带领着柳州人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种植树木,整顿治安,兴办学校看着柳州一天天的变化,我的心也慢慢释然了,仿佛是与命运和解了。

一晃三年有余,看着眼前自己一手栽种的柳树,心想:“也不知道禹錫在连州可还安好?”正想着,一阵风吹来我猛烈地咳嗽了几声,手心赫然多了团鲜血,我静默良久转身回了屋子。

“柳大人身子还好吗?”“我有些乏了”我半睁着眼,看着窗外飞飞扬扬的落花,眼前闪过这四十七载的浮沉与辛酸,我倦了、累了,要歇歇了

娘,宗元又不小心把衣服划破了,爹,宗元好想吃您做的茴汤面,禹錫我们再去看那副山水画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规律与创新作文1000字】相关文章:

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04-08

勇于创新作文1000字05-19

创新不言败作文1000字06-14

规律小学作文500字04-10

创新世界征文1000字04-29

创新学习心得1000字07-13

特征与规律07-17

规律与技巧07-18

命题规律与特点07-03

个性与创新作文800字06-05

上一篇: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初探下一篇:教育部否认取消自主招生 政策须向农村考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