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2024-09-07

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通用8篇)

篇1: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近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该项制度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够规范,采购价格没有有效合理降低,一些地区部分药品供应配送不及时,影响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和群众受益程度。为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现就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总体思路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包括各省区市增补品种,下同)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坚持政府主

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招标和采购结合,签订购销合同,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和供应。通过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基本药物采购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在政府组织和调控下,通过市场竞争进行采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本省(区、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负责搭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确定具备独立法人及采购资格的采购机构开展基本药物采购工作,并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各省(区、市)应充分利用现有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和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开展基本药物采购工作。市(地)及以下不设采购平台,不指定采购机构。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为政府建立的非营利性网上采购系统,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结算服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利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开展基本药物采购工作,负责平台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采购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采购机构作为采购的责任主体,负责定期汇总本省(区、市)基本药物采购需求,编制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实施基本药物采购,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负责合同执行。采购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费

用,采购机构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卫生、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采购机构的监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协议定期向采购机构提出基本药物用药需求,并按协议约定及时付款。

(二)合理编制基本药物采购计划。采购机构定期汇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需求,编制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计划,按照临床必需和基层实际确定基本药物采购的具体剂型、规格、质量要求,明确采购数量。要兼顾成人和儿童用药需要。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

暂无法确定采购数量的省(区、市)可以通过单一货源承诺方式进行采购,即对每种基本药物(具体到剂型和规格)只选择一家企业采购,使该企业获得供货区域内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该供货区域内的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具体到剂型和规格)只由这一家企业供应。

(三)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各省(区、市)卫生行政和价格主管等相关部门要对基本药物近三年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包括社会零售药店零售价格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进货价格。市场实际购销价格应作为基本药物采购的重要依据,原则上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收集汇总各地市场价格调查情况,建立基本药物价格信息库。

采购机构通过集中采购确定的采购价格(包括配送费用)即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销售价格。

(四)明确基本药物供货主体。原则上用量大(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的基本药物直接向生产企业采购,由生产企业自行委托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直接配送;用量小的基本药物可以集中打包向药品批发企业采购(含配送)。也可以向代理生产企业销售药品的批发企业采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供货主体都要对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一并负责。

(五)区别情况分类采购。区分基本药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

——对独家生产的基本药物,采取与生产或批发企业进行单独议价的方式进行采购。

——对基层必需但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采用邀请招标、询价采购或定点生产的方式采购。

——对临床常用且价格低廉(建议为日平均使用费用在3元以下的基本药物,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或者经多次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的基本药物,采取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的方式采购。

——对基本药物中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免费治疗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用药、免疫规划用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仍按国家现有规定采购。

——其他基本药物均应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招标中如出现企业投标价格均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采购机构应与投标企业依次进行单独议价,均不能达成一致的,即宣布废标。

——对通过以上方式均未能采购到的基本药物,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采购机构可以寻找替代剂型、规格重新采购,或者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定点生产,并及时上报卫生部和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备案。鼓励各地探索省际联合采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保障供应。

(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基本药物采购要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鼓励各地采用“双信封”的招标制度,即在编制标书时分别编制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企业同时投两份标书。经济技术标书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以及GMP(GSP)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审,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商务标书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各地也可以通过设立资质条件的方式,对投标企业进行筛选;还可以根据基本药物质量和价格等要素设计评分指标体系,对投标企业进行综合评分。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采购机构根据供货主体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本省(区、市)的具体招标办法。

采购机构确定供货企业后,供货企业要将拟供货的药品样品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抽验,必要时将

抽检样品与备案样品进行比对,对质量出现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惩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七)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在基本药物采购中的积极作用。在采购计划制定、评标、谈判等重要环节,要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代表参与,具体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采购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八)签订基本药物购销合同。采购机构代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供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品种、剂型、规格、数量、价格、供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并负责合同的执行。如合同约定的采购数量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提出申请,由采购机构与供货企业签订追加合同,各供货企业原则上不得拒绝。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要制定并推行标准合同文本。

(九)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各地要建立完善的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并在购销合同中明确付款程序和时间。供货企业按照合同要求将药品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交货验收并出具签收单,采购机构根据签收单付款,原则上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30日(具体天数要在合同中约定)。未能按时付款的,采购机构要向企业支付违约金。采购机构要设立专用账户,制定具体付款流程和办法,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货款进行统一支付。各地可以设立一定的基本药物采购周转资金,确保基本药物货款及时足额支付。

(十)建立严格的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对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压低价格,中标后拒不签订合同,供应质量不达标的药品,未按合同规定及时配送供货,向采购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一律记录在案并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罚:一次违规严厉警告,并限期纠正或整改;逾期不改或二次违规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违法违规企业和法人代表名单及违法违规情况向社会公布,全国所有省(区、市)两年内不得允许该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参与本省(区、市)任何药品的招标采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依法惩处。

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对参与以上违法违规行为的采购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严惩,并公开其不良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完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和供应的信息系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完善全国统一的基本药物信息条形码(电子监管码)和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2011年4月1日起,各省(区、市)不得采购未入药品电子监管网及未使用基本药物信息条形码统一标识的企业供应的基本药物。

鼓励各省(区、市)进一步拓展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的功能,打通卫生行政部门、基本药物生产及批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建立起基本药物从出厂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的供应信息系统,动态监管和分析药品生产、流通、库存和使用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电子交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

(十二)规范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和包装规格。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逐步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卫生部要逐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剂型和规格,根据基层用药的实际需求,确定基本药物的标准剂型、标准规格和标准包装。在国家未出台规范的基本药物剂型和规格之前,各省(区、市)每种基本药物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2种。

(十三)建立基本药物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采购结束3日内主动向社会公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和中标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报卫生部备案并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鼓励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监督基本药物采购过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采购环境。

(十四)建立基本药物指导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成本调查和市场购销价格监测,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定价方式,动态调整基本药物指导价格水平,指导各地合理确定集中采购价格。对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要探索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十五)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契机,引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尽快推进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在基层普遍使用,鼓

励各地利用信息系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三、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将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阻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宣传培训,争取药品生产流通行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要密切跟踪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因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产生的矛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要按照本意见精神,抓紧研究制定本省(区、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的具体办法,原则上应在本指导意见印发后30个工作日内出台,并抄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和卫生部备案。经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批准,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省会城市基本药物采购工作可以单独组织实施。各地要力争2010年12月底前按照本意见规定的采购办法完成一个采购周期的基本药物采购。

(二)落实各方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省(区、市)基本药物采购负总责。采购机构对基本药物采购直接负责,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采购,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合理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采购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和指导,开展定期评估,确保基本药物采购工作顺利实施。发展改革(医改办公室、价格)、财政、社会保障、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监察等有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大支持力度,并加强对采购主体和采购全过程的监督。

(三)鼓励积极探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探索降低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保障供应和质量的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实际购进价格销售基本药物。鼓励通过发展现代物流等多种手段,进一步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实现药品流通公开化、透明化,引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结构调整,规范基本药物生产流通秩序,促进药品生产流通行业健康发展。各地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

(四)加强考核评估。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把基本药物采购情况作为医改工作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各地基本药物采购情况进行考核,并与资金补助挂钩。要选择部分省(区、市)进行重点联系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要于2010年12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本意见情况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好资料来自互联网

共同分享

篇2: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潘仁平

田辉

李源(自贡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阐述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结果

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后,门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从最初的21.07%降到了9.84%。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某院处方质量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但还存在工作表的监测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处方医嘱

点评模式

建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79-02

用药干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处方分析是了解用药干预效果的重要方法。[1]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和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的要求,某院开展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建立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能有效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本文拟通过总结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提供参考和意义。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构建。

1.1 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1.1.1 处方医嘱点评专家组。由分管副院长任专家组组长,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医疗管理、医院感染科、医院药学等多学科专家任成员。

1.1.2 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组。由药剂科主任任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的且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担任。

门诊药师组、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临床药师组。门诊药师组负责日常调配前处方的审核,负责及时与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沟通。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负责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是由药剂科的临床药师和具有高级药学专业职称的药师组成,他们不仅有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临床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针对患者个体提供不同的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临床药师组负责病区定点科室的医嘱用药,他们参与病区查房,查看医嘱用药、处方开具是否规范、合理,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医师沟通交流,另外参加科室、医院的会诊,给予用药建议,同时承担我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药学药师组。由具有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药师承担,主要负责每月的处方点评工作,完成处方点评的随机抽样、统计、点评、分析、总结、上报。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有效干预和处方点评结果的及时公布,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1.1.3 行政干预部门。医务科为医院行政干预部门,承担业务知识及技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决策不合理用药医师的处罚。

1.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流程。

1.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依据和标准。以《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各种诊治标准和用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依据和标准[2]。

1.2.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抽样方法。门诊处方抽样方法:将医院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156名医师分批次(重点科室如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每月抽查该科室二分之一以上医师处方,其余科室医师分为三批)轮流抽查其本月所有抗菌药物处方。住院医嘱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医院是抽取药品比例超标前10位医师的出院医嘱,另外每月轮流抽查某科室所有医师上月出院病历,抽样数不少于5份/人。根据抽查医嘱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医嘱给出合理用药的建议,均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或医师,科室或医师在接到通知一周内要将整改或申诉意见反馈到医务科。三个月后会再次抽查该科室病历查看整改情况。

1.2.3 处方医嘱点评方法。专门设计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表,在原有的处方点评工作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给药频次、给药途径、单次剂量、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4项指标。

1.3 处方点评结果的反馈形式。

1.3.1 药学方面处方医嘱点评形式。当面沟通,多数即时干预的处方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反馈回医师;电话反馈,比如缺项、需皮试药物而未注明过敏史、超七日用量等;挂网公示,存在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适宜等我们会专册登记,并在院内网公示,多次出现的同类不合理用药处方,经与医师沟通仍不改者上报医务科进行处罚。把处方医嘱点评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成PPT,在全院进行专题培训。

1.3.2 医务科处方医嘱点评干预的反馈形式。组织相关专业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药师参加各科业务查房,就该科室在处方医嘱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在会上进行通报,个别问题与医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多次出现严重不合理用药医师,院务会上进行点名批评;经济处罚,根据处方医嘱点评结果进行相应经济处罚,比如缺项扣5元,严重不合理用药扣款金额为该处方药品金额的一半等。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应用与成效。

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应用和成效。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专人将样本逐一列入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工作表。问题处方由工作小组人员集体讨论和评价,专人进行统计、汇总、反馈与上报。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从2011年10月开始这半年来每月门诊处方抽查情况、抗菌药物专项医嘱点评从2011年开始抽查医嘱检查情况作为样本比较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效果。

2.2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

以上报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表》的临床药师提供的每月抗菌药物消耗数量和使用频率表为依据,对连续3个月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结合当时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异常用药情况,决定是否限制购入数量、同时重点监测该药的使用情况合理性等。

2.3 抗菌药物预警方式。

每季度由微生物室提供各种培养的结果以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率数据,院感科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体会。

由于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没有明确的检测指标,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统一的专项点评工作表,所以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也仅是摸索性开展工作。工作模式需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医院今后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的重点。

随着医院新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更新升级,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也会尽快启动,将会加大力度对医院不合理处方事前监督,同时可以将专项处方点评监测指标更细化。把WHO推荐抗菌药物的日限用量DDD、用药频率DDDS、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纳入点评指标。另外药剂科也要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业务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推进个体化给药理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地用药。

实践证明了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处方质量,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合理使用率在短短的半年里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通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处方医嘱点评是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办法之一。[3]下一步医院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还会加入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送检率等指标。由于开展此项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多,期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3: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机制

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采购机制》) 。该意见的实施对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平抑药价, 提升药品采购管理质量, 促进药业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采购机制势有所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截至目前, 已有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突出表现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规范, 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解决, 一些地区部分药品出现了断供、缺货等情况, 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

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药品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 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形成《采购机制》送审稿。经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全体会议讨论后, 提交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采购机制》。

《采购机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配套文件, 必将有力推进各地尽快建立规范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机制,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二、新政凸显三个核心要素

《采购机制》的总体思路是, 实行以省 (区、市) 为单位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 招标和采购结合, 量价挂钩、签订合同, 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 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采购机制》针对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基本药物的质量、价格和供应三个核心要素, 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明确采购责任主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作为采购主体负责基本药物采购, 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与药品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负责合同执行。二是坚持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数量 (暂无法确定数量的采用单一货源承诺方式) , 实现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签订购销合同, 并严格付款时间。充分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三是质量优先, 价格合理。采取“双信封”招标方式, 确保信誉高、质量好、供货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 对基本药物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 确保采购价格合理。四是严格诚信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对违反合同、质量不达标、不按时供货等违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 并向社会公布, 实行严格的市场清退制度。逾期不改的, 两年内不得参与全国任何药品招标采购。通过网上采购平台, 提高交易透明度, 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数量和中标企业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从制度和机制上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采购环境。

三、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价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出现价格偏高等现象,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招标和采购脱节, 省级招标只确定企业名单, 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二次议价。对此《采购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一是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的具体剂型、规格和质量要求, 明确采购数量 (或实行单一货源承诺) 。这样, 药品供应企业在投标前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供货的数量及市场份额, 便于计算成本并合理确定报价。

二是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要求详细调查和掌握基本药物近三年社会零售药店零售价格, 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进货价格, 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 保障集中采购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采取分类采购方式, 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价格。对价格较高且存在价格虚高的基本药物进行公开招标, 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采购价格。同时, 对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采购价格已经比较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 通过探索政府统一定价的方式合理确定价格。对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以及临床常用廉价药, 采用邀请招标、询价采购或定点生产方式, 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以保证供应。

四是招标结束后即签订购销合同, 确保中标价即基层采购价, 最大限度压缩流通环节, 减少层层加价。

五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要求从交货验收合格后30天内付款, 而目前药品回款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新措施实行统一付款, 将大大降低企业占压流动资金成本, 从而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四、质量保障措施彰显力度

质量优先是《采购机制》始终坚持的原则, 集中采购是在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价格。

在采购环节, 实行“双信封”招标制度, 经济技术标书不仅要对GMP (GSP) 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体现药品质量的指标进行评审, 还要评比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等综合实力指标。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 淘汰质量和信誉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在监管环节, 对采购的基本药物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 供货企业要将供货的药品样品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抽验, 必要时将抽验样品与备案样品进行比对, 确保基本药物质量。

在处罚措施中,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一旦出现恶意压低价格、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等行为的企业, 采取清除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市场的处罚措施, 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五、供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

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散、药品用量小、配送利润薄, 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规模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难以有效保障。《采购机制》提出, 由供货企业自行委托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直接配送, 并对药品质量和供应一并负责。将药品配送环节让渡给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及时配送, 这是《采购机制》的一个创新。

在监管上, 明确药品配送的责任主体, 通过合同进行约束。采购机构在与供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 就在合同中明确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 明确供货企业是配送的第一责任人。供货企业是自行配送还是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 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基本药物一旦出现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由供货企业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举措为解决目前药品配送环节中生产和配送企业责任难以划分的症结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服务上, 建立非营利性网上集中采购平台,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结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平台上发订单, 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供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确认, 采购机构按时付款。同时, 有关部门利用集中采购平台对药品交易和供应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一旦出现不及时供货情况, 迅速协调处理, 避免出现断供、缺货的现象。

六、新政利好药品生产经营

目前, 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存在着多、小、散、乱的问题, 药品生产企业多达5257家, 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 已经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状况。长远来看, 集中采购机制对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引导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优化结构、资源整合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来看, 新的采购机制对于保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合理利润也有许多利好措施。《采购机制》提出, 要明确采购的数量和供货区域, 批量采购, 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量, 有效减少了广告和营销费用,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实行统一付款制度, 由采购机构对药款进行统一支付, 并将付款周期缩短到30天, 企业不用再向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催款, 流通成本降低。特别要强调的是,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并不是单纯的降价, 而是在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压缩不合理的流通环节费用, 从而实现价格合理。

七、协议规范委托采购关系

《采购机制》提出, 采购机构作为基本药物采购的责任主体。采购机构代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并负责合同执行, 有利于真正实现量价挂钩, 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 变分散付款为集中付款, 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 提高采购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根本上消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采购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有利于责任部门对药品采购环节实施监督和管理。

《采购机制》明确了采购机构的条件和性质, 即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并具备独立法人及采购资格。为了确保基本药物采购的公益性, 规定采购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任何费用, 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由采购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基本药物采购, 需要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合作。《采购机制》进一步明确, 各省 (区、市) 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 负责搭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 并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采购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采购机构定期汇总本地区基本药物采购需求, 编制药品采购计划, 实施基本药物采购, 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负责付款等合同执行。同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按照协议的要求, 定期向采购机构提出基本药物用药需求, 并及时付款。

八、落实新政时限要求严格

新采购机制政策性强, 操作要求高。为此, 《采购机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明确时间进度。抓紧研究制定本省 (区、市)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的具体办法, 原则上在30个工作日内出台, 并尽快按照新的采购办法完成一个采购周期内基本药物的采购。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就贯彻落实《采购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并开展集中培训, 编写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操作手册, 指导和帮助各地尽快开展工作, 确保制度不走样、不变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采购进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 将基本药物采购情况作为医改评估核心指标之一, 对各地采购情况进行考核, 并与资金补助挂钩。

篇4: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意见》全文如下: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nlc20230904123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地方人民政府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省市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各地要在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要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篇5: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及实施方案,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1、由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监督,处方点评小组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我院临床科室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2、处方点评小组每个月组织对临床科室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重点为化疗科,外科、妇瘤科及Ⅰ类切口手术的病例,点评结果上报医院。

3、医院将根据有关规定,将处方点评结果给予奖罚和公示,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3名医师,提出表扬并在全院公示和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4、遵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医院今年将加大抗菌药物处方查处力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予以警告,限期整改,依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将视情依法、依规予以取消其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

附件1 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合理范围

1、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处方比例不超过20%,使用强度力争控制 在40DDD以下。静滴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篇6: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

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黑食药监办发〔2010〕50号

各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现将《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O一O年五月七日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

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公众用药安全,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本药物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的重要决策。基本药物用药人群广、使用量大、质量安全责任重大。因此,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基本药物监督管理,对于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公众合法权益,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全系统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和责任,切实做好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二、强化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要意义的宣传,按照药品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强化企业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督促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落实企业关键部门、重要岗位

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三、落实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有关工作

按照国家关于提高和完善基本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引导和支持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所生产品种的质量标准,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确保所生产的基本药物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同时,按照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严格开展药品生产质量的监督检查。

四、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

按照《黑龙江省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药品生产企业对所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生产工艺和处方进行自查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全省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各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已经完成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的注射剂类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要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在总结此项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开展非注射剂类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的现场核查工作。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要积极配合所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的各项工作,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如发生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补充申请注册或备案手续。核查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得组织生产。

五、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情况的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各地对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次数每年不应少于两次。对涉及药品生产及质量问题的举报、监督抽验不合格的药品,必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责成企业整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要禁止出厂,已出厂的要及时予以召回;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将所生产品种在统一招标采购中的中标情况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六、强化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管

各地要把对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督管理纳入属地监管范围,按照省局制定的《黑龙江省药品委托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对基本药物生产委托方,要严格检查其是否履行对受托方生产的质量监督责任;对基本药物生产的受托方,要严格要求其按照GMP和委托方注册的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原辅料及其来源。

七、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

各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所辖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对企业药品质量受权人报告的基本药物品种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变更等重大事项要定期汇总上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要按照新修订的《黑龙江省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管理办法》的要求,在2010年内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

八、逐步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对基本药物实施电子监管的部署和要求,在调研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全省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和配送等环节实施电子监管工作。

九、加强基本药物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质量保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药品经营行为存在问题的配送企业,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省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对医疗机构进行查处的结果,应当及时通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要求,加强对基本药物进货、验收、储存、出库、运输等环节的管理。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药品配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各种不良因素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基本药物进货、验收、储存、调配等环节的管理。零售药店要保证基本药物质量,认真执行驻店药师制度,指导公众科学合理用药。

十、开展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工作

按照省局制定的《黑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专项抽验计划》,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我省药品企业生产的和通过招标进入我省的品种进行全覆盖抽验。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基本药物品种的抽样检验工作(哈尔滨市辖区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负责);基本药物配送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抽验工作,由各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哈尔滨市辖区的检验任务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承担)。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要定期将全省基本药物抽验情况进行汇总,每月上报省局一次,并每季度向省局提交全省国家基本药物质量分析报告;对抽验结果不符合质量规定的药品及其相关单位等情况要实行专报。

十一、加强基本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篇7: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发布文号】国发〔2014〕8号 【发布日期】2014-02-21 【生效日期】2014-02-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地方人民政府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省市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各地要在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要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篇8: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来源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我集团全部门诊处方428956张。

1.2 方法

根据2007年5月1日实施《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版《药典》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对一年来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和分析。

2 结果

在检查的2008年6月-2009年5月428956张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处方的数量由最初的每月2869份 (不合格率为7.99%) ,提升至2009.5的834份 (不合格率为2.09%) 。不合格处方的内容主要为医师的处方资格审查、处方内容的审查、处方用药适宜性的检查三个综合项目,核心指标为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通过一年来的检查可以发现,处方点评制度使我院的处方合格率及用药合理性得到逐步的提高,并且效果显著。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前后处方核心指标构成比对照见下表。

3 讨论

3.1 处方开具资格审查

《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只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师方能开具处方,实习医师、见习医师及退休医师均无资格开具处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不合格处方是由实习医师开具,没有医师签字。由于没有专业医师培训,对药物不熟悉,导致处方不规范。有的不合格处方虽有医师签字,但开具处方的医师没有经过缜密审核,也造成了处方内容的不规范。

3.2 处方前记、后记不全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前记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婴幼儿须注明日龄/月龄,并注明体重) 、科别、费别、门诊号、处方开具日期,除特殊情况外,应注明临床诊断。处方后记要求医师签字、盖章,缺一不可。签字式样应与药剂科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容易遗漏的项目有性别、年龄、费别及临床诊断。另外,处方后记中,有些医师只签字不盖章。处方前记与后记遗漏,说明医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书写处方的知识,这就要求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提高书写质量,增强对处方性质的认识。

3.3 处方正文不规范

在新的《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 (a) 每张处方只限一名患者用药; (b) 字迹清楚,不得修改,如有修改,应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c) 西药、中药应单独开具处方,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种药品不得超过7 d。慢性病、老年病用量延长的,医师应注明理由。处方开具完毕后,应在空白处画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大量修改后不签字的情况及超剂量用药的情况,有的处方用量最大超过半年。经过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及不断与医师的沟通过程中,至09年上半年,这种现象已经杜绝。

3.4 药品名称不规范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师开具处方时药品名称应使用通用名。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不得使用缩写、代号。在我集团的处方检查工作中,此项内容是引起处方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由于多年的书写习惯,商品名称的使用已成为临床工作中的弊端。因商品名不利于医师、药师对药品的全面了解,影响对患者的治疗。目前为止,我集团处方通用名的使用率由检查初期20-30%升至目前的100%。该方法使医师明确了用药,也使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再次审核。

3.5 用法、用量不规范

在处方检查中发现,目前药品使用品种繁多,有部分医师对药物的了解不够全面。在处方开具方面暴露了这个问题。例如:用法中出现了“遵医嘱”“自用”的情况;黛安神2盒 (无剂量、规格、使用商品名)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盒 (无剂型、无规格、未标明片剂还是口服液) ;阿奇霉素0.15 tid (用法错误,应为qd) 。这些处方的开具易使用药混淆,不利于临床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委托药剂科将临床药物 (包括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规格、剂量、用法用量、价格) 一一作了详细的列举和说明,解决了医师开具处方的难题,处方的合格率也因此得以大幅度提升。

3.6 不合理用药

有些医师对药品不了解,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二者同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相同,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体而产生拮抗,甚至诱导耐药菌株产生,不但没有协同作用,反而增加毒性;在阴道炎的治疗中,医师使用了莫西沙星+头孢地尼,两种抑菌剂抑制细菌繁殖期,从而影响了抗菌素的效果,此两种抗生素联用明显不合适。WHO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专家论证法对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利用制定了标准,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1.16~2.18种[1]。如果患者使用的药物品种数过多,会增加各种不恰当的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据统计联合用药在5种以下,危害发生率为4%,6~10种时为10%,11~15种时28%,16~20种时则上升到54%,故一般若必须联合用药则应控制在5种以下[2]。而且大处方提升了不正之风,加重了国家、个人的负担,破坏了处方制度,有不安全隐患[3]。

3.7 处方适宜性的检查

是否皮试及结果的判定;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是否重复给药及配伍禁忌。

处方点评制度实施一年来,处方规范性检查已深入人心,突出的问题为病房转为门诊的医师还需及时学习药物知识,对实习同学开具的处方还需带教医师严格把关。另外,临床医师及药剂人员也应加强合理用药的学习,保证处方合格率稳中有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摘要:目的 对本院2008年6月开展处方点评制度以来, 对一年来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和分析。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428956张门诊处方, 逐一审查, 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不合格处方的数量由最初的每月2869份 (不合格率为7.99%) , 提升至2009.5的834份 (不合格率为2.09%) 。结论 处方点评制度使我院的处方合格率及用药合理性得到逐步的提高, 并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处方点评制度,处方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洪倩, 倪进东.初级卫生保健中注射的滥用, 不安全问题待解决.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2, 22 (12) :36.

[2]李华洋.医院医师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121.

上一篇:营造晋升的文化5则范文下一篇:教师简易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