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2024-07-18

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通用6篇)

篇1: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浅谈会议新闻写作的注意事项

1、“忌长”。长篇大论的会议消息比较枯燥,让人没有心情看下去,简短的会议消息才是读者所喜欢的写作方法

2、“忌空”。作为会议,难免要讲“道理”,难免显得空一些。但是,会议消息就不能显得“空”,就不能写成议论文,写成一大堆空洞的理论文章,这是由消息的新闻定义所决定的,必须写新闻的“事实”。

3、“忌细”。对新闻事实进行概要的交代,是消息写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面面俱全,否则重点就会不突出,让读者看不明白。

结合我所实际,浅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1、以小见大找角度。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2、以旧见新找角度。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3、发散思维找角度。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在新闻写作中,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运用发散式思维可以帮助你发现和挖掘事物更多的角度与侧面。

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电科文化宣贯?举例说明

1、以新时代中国电科文化为重点,通过培训轮训、专题学习、宣讲辅导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宣贯于日常学习、教育培训、业务会议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宣贯全员覆盖。

2、利用各类媒体、工作场景、宣传屏等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做好新时代电科文化可视化传播,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3、选树文化典型,通过典型人物(团队)讲述文化故事,以身边人身边事诠释新时代电科文化内涵。

4、实施分层分类精准传播,针对领导干部、普通员工、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宣贯内容和模式,做到党言党语对干部、讲好故事对员工、外部传播对大众。

浅谈科技新闻写作技法

5、用科学事实说话。科学事实是用自然界的定理、定律和实验结果说话,因此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再现事实,在对事实的叙述上要始终突出事实的客观性,使每个细节都有科学根据。

6、精心提炼典型的人和事。科技新闻典型化的本质是通过多个不同科技事实个性的报道,使受众了解科研事业发展的共同脉络。使受众了解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典型报道的根本方向。

7、综合运用多种语言手段。科技新闻的写作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发展和结局等几个环节要全面反映出来,并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新闻内容。

结合我所实际,浅谈如何开展多媒体设计工作

1、针对不同受众,在注重内容“政治性、业务性”的同时,做到表现形式的“灵活性、乐见性“,结合时事热点,设计有趣有料有用的多媒体作品。

2、创新方式方法,突出宣传重点,多媒体设计工作应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共鸣效应为目标,突出中心工作,聚焦热点项目,关注榜样示范。

3、多媒体设计工作应时刻注重保密工作,做到宣传工作“毛玻璃”效果,坚持牢守保密红线。

结合我所实际,浅谈如何结合党工团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4、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跟进宣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推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5、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强所,通过开展工会活动,不断增强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将“企业文化俱乐部”打造成职工“连心桥”。

6、针对青年员工重点开展“思想文化领进门”专项行动,通过“人物周刊”“青情嘉科”青年联谊等文化活动,全面强化员工思想、文化和情感认同。

篇2: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一、器材选用

摄影器材的选择,不求专业,但求画面清晰、色彩纯正,能满足日常宣传需求即可。公司日常收集到的新闻图片,共有三种来源:

单反相机:单反相机因其画质精细、视差小、层次感强、感光度高、像素高、快门易控制而优越于普通相机,但其体积大、多笨重,而且价格较高,不宜作为日常施工图片的跟踪拍摄工具,只适于作为拍摄专题图片或保留珍贵资料用。有条件的单位建议购臵一台。

普通数码相机(卡片机):因其体积小、携带方便成为新闻图片的主要来源,一般1500-2500元左右的普通数码相机即能满足日常宣传需要,公司网站的绝大多数图片为卡片机拍摄。如果能注意拍摄中的角度、采光、构图,也能拍出效果很好的图片。

手机:作为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大多数手机兼具了照相功能,但手机图片往往分辨率低、清晰度不高、色彩失真,不能用于公司网站宣传,除非用于紧急事件的拍摄。

二、新闻重点

1、有关领导的新闻点。作为企业的内部新闻宣传重点,领导的拍摄重点较多,如领导参加开工典礼(奠基仪式)、参加挂牌仪式、到分公司视察工作、与各单位班子成员谈心、到施工一线视察工作、慰问一线职工与一线职工座谈(握手、座谈会)、视察项目职工食堂

宿舍、慰问困难职工群众、离退休干部等。领导参加各种会议时的发言与讲话,还有主席台所有领导的全景、签订责任书、颁奖等等场景。

2、输变电板块的新闻重点。开工典礼时,现场的全景(远景、中景、近景)、主席台全貌、各单位领导表态发言、奠基时(或启动仪式)领导的动作神态等;项目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过程、开挖完成的基坑、漂亮的钢筋捆扎效果、基础浇筑现场、浇筑完成的首基基础、铁塔组立过程、放线过程、高空中安装绝缘子等部件、单个铁塔的照片、各节点转序验收、技术创新、完全具备通电条件的线路全景、领导视察、各类应急演习、文明施工等场景。

3、土建板块的新闻重点。开工典礼时,现场的全景(远景、中景、近景)、主席台全貌、各单位领导表态发言、奠基时(或启动仪式)领导的动作神态等;项目开工前,项目所在地的全景、阶段性的现场全景、现场开挖、钢筋捆扎、立模、混凝土浇筑、安装、各节点转序验收、技术创新、竣工后多角度的全景照片、领导视察、各类应急演习、文明施工等。对于变电站、换流站、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厂、光伏电站等项目,主控楼等土建项目也要从始至终,分节点留下图片资料。

4、施工供电板块的新闻重点。不同角度的主控室全景(含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及变电站全景、各类设备检修、各类设备试验、输电线路巡查、查抄数据、消防检查、安全检查、技术创新、领导视察、各类演习、文明施工等场景。

5、新能源板块的新闻重点。开工典礼时,现场的全景(远景、中景、近景)、主席台全貌、各单位领导表态发言、奠基时(或启动仪式)领导的动作神态等;基础开挖、捆扎钢筋、浇筑(前期、中期、后期)、基础环安装、塔材吊运、塔材安装、风叶安装、单个风机图片、集电线路架设、风场全景、技术创新、各类检查等;对于光伏项目,太阳能电池板阵列的远景、近景及能体现阵型、场面各个角度的照片。

6、机电安装板块的新闻重点。施工过程中各节点的照片,以及各类变压器、开关柜、LED照明的安装、变压器的调试、最终照明效果图、前后对比图、各类检查等。

7、丰碑文化建设的新闻重点。一是文体类,包括自己组织或者参与的各类大型演出、比赛,也包括分公司(项目部)组织的小型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比赛以及游艺会、小晚会等活动;二是生活类,包括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工地婚礼、在工地为职工过生日、在工地过传统佳节以及相对应的包饺子、挂灯笼等传统习俗、以及参加的当地民俗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新闻;三是纪实类,以纪实的方式,围绕“劳模的一天”、“某某的一天”等主题拍摄照片,用以反映公司劳模、文明职工等模范个人及普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这类图片直观、冲击力强,通常能以小见大,反映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使职工群众受到教育,再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往往能受到职工群众乃至上级宣传主管部门的青睐;四是事迹类,典型事迹材料的配图,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如能很好地配合事迹材料反映当事人的精神面貌,拍摄难度一般比较大,尤其是工作照,要

以工地为背景,有特写、有表情最好。

三、新闻图片摄影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要求

1、主题突出。拍摄时,目的性要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拍摄照片,要一目了然;拍摄主体要突出,画面中无其他“抢风头”的人和物。切莫“随意”拍,没有目的的拍摄是难出好作品的。

2、色彩纯正。色彩正常,无失真现象。

3、画面清晰。对焦准确,除特写外,多用小光圈或用ATUO模式,保证整个画面的清晰度,确保发生的事件有清晰的背景支持。

4、镜头平稳。注意要把相机端平,可参照镜头中、显示屏中竖直或者水平的参照物判断镜头是否水平。虽然倾斜的照片可以进行后期处理,但画面清晰度会有所降低。

5、及时真实。图片新闻同样需要注意时效性和真实性,切莫把老图片当新图片。报来的图片上最好不要有拍摄时间。

(二)特别要求

1、拍摄领导。一要注意角度,拍摄领导时应尽量采取平视,尽量少采用俯视,但在拍摄“口”型会场时,为了拍摄全景,可采用俯拍,但俯视角度要适中。拍摄传统课堂式的会场时,最多采用的是在领导正对面进行拍摄。为了更好的体现与会领导的神态和举止,可采取侧面拍摄或正前方小角度拍摄。二要注重细节,拍摄照片后要立即

观看,仔细看有无影响整体效果的不和谐因素,如会议桌上杂乱、手中有烟、打呵欠等影响企业形象的情况,如果有,要重新拍摄。如确实无法避免,应当用软件(photoshop或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进行美化处理。三要掌握时机,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讲话习惯,要掌握好领导讲话时的最佳拍摄时机,将最好的画面留住。

2、拍摄会议。会议的最佳拍摄时间为会议刚开始半个小时。拍摄会议时要多角度拍摄,分别从会议室的四个角度、主席台正对面,进行会场的全景、近景拍摄。此外,与会领导、发言者、部分参会者都要有记录。拍摄参会者时,要找形象最好、气质最佳的人进行拍摄。开会时,与会领导或前倾或后仰等坐姿不一致的情况,也应尽量避免,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提醒。

3、拍摄接待。接待时,需要拍摄的照片有:客人单照、主宾握手、主宾交流、主宾会谈、客人翻阅公司画册、参观荣誉室、听取公司介绍时的表情、合影留念等。

4、拍摄项目。一要注意文明施工,现场要干净整洁,标识要统一规范,无违反操作规程及安全质量环保标准的情况。现场人员安全帽要佩戴齐全(最好为有CGGC标识的安全帽),有全景、有人物特写,多拍摄单人全神贯注的画面和体现团结协作的画面。

篇3:新闻报道要注意细节的运用

先来看一下细节对新闻的伤害:

“新闻报道”使用形容词过多已是多年来的顽症。这个就连刚入行者甚至新闻学院的学生都明白的基本“规矩”,为什么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却被屡屡破坏呢?或许是由于形容词更容易带进作者的情感、“彰显”编辑的立场吧,以至于不光文内用,标题也风行,且单单使用形容词已不足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了,于是在形容词前还要加个前缀“很很”地修饰一番。以河南省会某报标题为例:

2008年9月16日:

4版国庆节不出远门,这张报纸留着有用(主)

那几天,正逢亚洲艺术节,郑州街头会

哪儿有花车巡游,哪儿有好看文艺节目,本版列得

5版这个T字路口就装凸面镜

5版图片标题“节味儿”

2008年9月24日:

1版航天员会感到

5版环线首建BRT专家意见

6版“自下而上”的监督

2008年9月26日:

5版科技节能市直机关想了

47版飞船装饰

51版 太空科技影响你我生活

我们享受到的已经

3期报纸,标题中竟然出现这么多“很”字,难道只有这样表述,文章就生动了?标题就醒目了?感情就丰富了?结果恐怕事与愿违。

且看以上几条同题新闻,同城报纸是如何做题的:

关于“很热闹很热闹”的——

D报:亚洲艺术盛宴等您品尝(主)

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广场公园活动日程敲定

J报:异域风情花车郑州街头亮相2.5小时(主)

亚洲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确定,各种精彩节目“一锅烩”不容错过

关于“专家意见很一致”的——

D报《绿城新闻》封面:多拉快跑的公交要来了(主)

这种快速公交有专用通道、交通信号优先,20l3年前拟开通8条走廊

D报《绿城新闻》内文:快速公交2013年前与咱见面(主)

S报:明年上半年有望坐着BRT上班

(主)

BRT就是快速公交系统,郑州相关规划通过专家认定,首条线路最快年内开工

J报:明年,公交车有望指挥红绿灯(主)

郑州快速公交系统规划方案亮相,欢迎市民提意见

当然,这些标题或许不是最佳,但起码它没有那么多“很”。“很”字多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令读者生厌。

2008年10月30日,《广州日报》A22版头条《1岁女婴竟遭30岁同村男猥亵》(网络上还嫌这标题不刺激,又二次加工直接将“猥亵”改成“性侵犯”)。

这是一个普通的案件报道。1300字的文章中,对兽性十足的犯罪嫌疑人的称呼8处使用“曹先生”,2处使用“曹某”,1处使用“姓曹的男子”。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考虑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先生”一般是用来称呼什么人的?1.老师;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4医生;5.旧时称管账的人和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老百姓间叫“先生”,无疑是“尊称”。对犯罪嫌疑人使用“尊称”,显然不够妥当。尤其是对这种恶行严重、为人所不齿者,报道时竟然还一口一个“先生”,读者不反感才怪!如同食客在一碗面条(很难说是佳肴)中吃出苍蝇一般,倒胃口得很。

此类瑕疵在新闻报道中不止一种。比如,常见的还有“这位罪犯……犯了错误”。其实,在汉语的使用当中,“位”也是含有敬意的尊称,另外“犯罪”也不能与“犯错误”画等号。

新闻报道中,靠细节写活新闻、打动读者、增强传播效果的优秀典范也比比皆是:

《处理完车祸,民警打开罹难司机手机短信来了: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主)“老公,你吃饭了吗”“老公,我等你一起去买东西”……他的手机上存了40多条这样的短信,但是他再也看不到了(副)》——这是《郑州晚报》获得2006年度中国晚报协会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的一篇作品。

一篇普通的交通事故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类大奖,其意义、其价值就在于该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满怀深情,从车祸发生后的一个小细节出发,以妻子发给遇难老公的手机短信做主线,将车祸处理过程中交警、记者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看点突出,震撼人心,从而饱含鲜明的教育作用和警示意义。

我们不妨摘录两段——

“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这条短信他再也看不到了

同以往事故处理流程一样,民警们照例勘察现场、询问笔录、将死者的遗留物品收集起来,处理完整个现场已到午后。民警准备由死者的遗物查实死者身份,并联系死者家属。因为事故发生时,死者的手机可能自动关机了,民警张明强随手将其打开。开机后,随着“嘀”一声响,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

民警说,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天下无贼》里面,男主人公死前想给女主人公发最后一条短信,短信未发出,他就走了。这时,刚好赶来的警察替他将短信发了出去。“当时心里酸得很,很想替死者作个回复,让他的妻子安心。”民警说,但生活毕竟不是电影,他们最后只能默默地放下了手机。

“这是很平常的一句问候,却已是生者对死者的追问。顿时,我们三人相对无言,感慨万千,为一个不曾相识的在远方守候的女子,心中无比伤感和难过……”民警事后写下的一篇散文里,有这样的描述。

丈夫留下的手机,她要永远保留

昨日,记者得知,那部手机已经转到了保云女士(死者妻子)的手中。“她说,所有的短信都要留着,留着……”

“车祸猛于虎,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更是虎中之虎,重特大事故发生率比市区要高。有的司机已经非常疲劳了,却总想着,再撑一会儿就到了……很多意外往往就这样发生了。希望这件事能够让人们懂得:为了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开车时小心点吧!”民警叹息说。

新闻作品如何重视细节的采写呢?美联社著名记者雷尔迈·莫林有句名言:“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富有人情味,能打动读者。《处理完车祸,民警打开罹难司机手机短信来了: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之所以获奖、之所以能被兄弟报社领导作为范文给编采人员讲课,探讨灾难新闻中人性化的写作手法,就是这条新闻极富人情味,它强烈唤醒了读者的“生命感觉”意识。我们被爱包围,很多时候却因生活压力、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品读“爱”的味道。读者纷纷叙说,看到新闻男主角的消逝和妻子的悲痛,真想回家搂搂老婆。报道使他们重新认识了生命是什么,如何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能表现人物特点,能抓住读者。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毡帽”,祥林嫂的“喋喋不休”,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就在于典型细节的把握。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是相通的。

如《人道主义者高耀洁》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的代表作之一。在回答复旦大学讲师张志安“你发现了她裹小脚这个细节,对写高耀洁这个人物具有什么帮助”时,她说:“这一点其实非常有说服力,后来我在导语里写‘这双小脚曾是旧世界的一个象征,但在这一刻,高耀洁,这位勇敢的老人,却成了中国民间抗击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新灾难——艾滋病的伟大象征’。一些读者说他们因此感受到了一个更具体的高耀洁。”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者应该把自己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试想,摄像镜头全景拍摄了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后又定格在一间茅草屋上。不需任何文字,制作人通过镜头所展示的一切已表达了许多。记者也可以通过对细节内容的灵活运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篇4:电视科技新闻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视科技新闻报道要讲求权威来源

目前电视新闻报道时不时出现的一些虚假报道中,科技报道占了一定的比例。造成虚假科技报道的原因有二,一是个别记者或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闭门造车故意捏造的,这是造成虚假科技报道的个别现象,属于次要原因;二是记者粗心大意,对报道的来源把关不严造成的,没有主观上的故意,这是造成虚假科技报道的普遍现象,属于主要原因。在这个普遍现象或主要原因中又有两种表现:一是途听道说,捕风捉影;二是随意转载,以讹传讹。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记者为了体现科技报道的权威性,往往哗众取宠,用“据权威部门介绍”、“据权威人士透露”、“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等一些徒有“权威”字眼的东西来充当报道来源。这种打马虎眼的来源,也就等于没有报道来源。如此交待报道来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作风不踏实的表现。我在2011年1月底播发的一条关于湖北专利的报道文稿是这样写的,据湖北省知识产权局透露,2010年,湖北省发明专利授权2025件,位列全国第9,为中部六省之首。2010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173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25件,是2005年的33倍,位列全国第9,为中部六省之首。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5856件,比2005年增长8.8倍。东风、武钢等大型企业专利拥有数量均超过千件,专利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超5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报道不但失去了报道的意义,而且还容易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和大众传媒,一定要把好新闻报道的真实关。对于科技报道真实性的把握,关键在于把好报道的来源关。只要做到了确保报道来源的权威性,科技报道就能杜绝虚假。

二、科技报道要讲清专业术语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行话”,即专业术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某一行业的有些专业术语一般只有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才弄得明白,而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电视科技新闻报道往往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对于有些只有从业人员才能弄懂的专业术语,报道中必须解释清楚,或者改变一种说法,让电视观众能听懂,否则就会影响到报道的传播效果。

今年湖北遭遇百年以来的特大干旱,湖北省孝昌县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采用新增机电设备与原离心泵对接,实现二次接力供水,提高库水上扬能力,解决了附近三个乡镇的农田灌溉,其中孝昌县水务局总工程师提到“前池”这个专业术语,“前池”属于水利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般的电视观众是看不懂的。难道要受众自己去查阅该术语是什么意思?试想,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谁会愿意为了弄懂一则报道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所以,我与该总工沟通了解到,“前池”就是起中转的作用,在报道中将“前池”改为“中转池”业内人士和电视观众都能接受。

电视新闻时间很短,画面稍纵即逝,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我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将其换一种专家和观众都能接受的一种通俗的说法,这样的科技新闻才有生命力。上面提到的“前池”这一专业术语的诠释,在这条新闻中起重要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电视科技新闻报道都对报道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解释。如央视2004年1月8日播报的《我国开始全面建设最大科研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这篇报道,就在报道的结尾部分专门对“正负电子对撞机”作了详细的介绍。有了专业术语的解释,不但不会削弱报道的宣传效果,而且还会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因为清楚明了,是吸引受众的前提。

当然,对于那些在一个时期内大众传媒报道中反复涉及的、其内涵并不复杂的专业术语,就不必在每篇报道中进行解释了,但在初始的报道中必须解释清楚。如“非典”,它是“非典型肺炎”的简称,报道开始涉及这一专业术语时必须解释清楚,在其后的报道中可以不进行解释。因为它的内涵较简单,在当时已经被受众理解了。

三、科技报道要讲究报道艺术

由于专业性强,很多电视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容易写成试验报告性的或学术性的不伦不类的新闻。由于这种东西干巴巴、枯燥无味,一般的电视观众如果遇到这种新闻就会转移注意力、换台。也就是说,这样的新闻不能吸引观众。因此,记者在进行科技报道时一定要注意讲究报道艺术。如2009年5月20日,我在湖北卫视《新闻联播》中播报的反映湖北广电总台城市电视《我国最大的户外电视开播》一稿就是如此。采访时对方提供给我们的屏幕面积有2*12*24,在我国户外电视目前是最大的,我把该解说词改为该屏幕面积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在我国户外电视目前是最大的,就非常形象地介绍给大家了。可见,在科技报道中完全可以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完全可以把报道写得通俗易懂些。把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是科技报道写作的基本艺术。只有掌握了这种基本的写作艺术,科技报道才能写得生动活泼。

其实,要想把电视科技新闻写得生动活泼也不难,常用方法就是运用比拟和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在科技报道中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事物的形象,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叫拟人;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叫拟物。科技报道中,比拟的手法要比比喻的手法用得多些,而在比拟的手法中拟人法要比拟物法用得多些。刚才文中提到的《我国最大的户外电视开播》一稿就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篮球场都十分数悉,把屏幕比喻成篮球场,观众很容易接受,这样把一篇本来不好写的科技报道写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搞科技报道要讲求权威来源,讲清专业术语,讲究报道艺术。讲求权威来源,表示讲求报道的真实性;讲清专业术语,表示讲求报道的通俗性;讲究报道艺术,表示讲求报道的可读性。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三讲”都做到了,才能做好科技报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

篇5: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药家鑫

媒介审判

庭审报道

一、案情简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于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学府大道驾车撞伤被害人张妙,下车后,药发现张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码,便拿出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此后药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药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3月23日,在经历延期开庭、补充侦查后,药家鑫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4月22日,西安市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 元。月28日,药家鑫不服,以其罪行并非极其严重,系初犯、偶犯,且有自首情节,应依法从轻处罚为由提出上诉。

2011 年5 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6月7日上午8时,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

二、药家鑫案件电视媒体报道

(一)《新闻1+1》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

3月23日,《新闻1+1》播出了专题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节目以“药家鑫如何从一个交通肇事者演变成为一个杀人犯”为话题展开报道。节目采用的是当天庭审现场的录像画面,并一一介绍了出庭人员,其中包括药家鑫的同学。节目中详细讲述了案件发生的经过以及药家鑫杀人的动机,为观众还原了案件的相关事实,并穿插播放了庭审现场中药家鑫的悔过及受害者张妙的丈夫痛苦的部分片段。

这一期节目的嘉宾是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谈及被告人药家鑫有自首情节时,主持人向嘉宾提问药家鑫是否应该被判死刑。李玫瑾教授指出,此案的审判结果还要考虑是否取得被害人家属宽恕等因素。之后她就药家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题,指出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一种观念,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缺失的原因。之后,节目播放了药家鑫在庭审上对自己从小到大练琴、学习经历的描述。

节目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药家鑫拿刀杀人的动作是一种强迫行为变成替代行为,是从小练琴形成的机械性的重复动作,是在他内心委屈和不甘需要发泄向时而向下砸琴一样的动作,这是药家鑫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在遇到不顺时把人作为不良的客观刺激物来看待,认为把人做掉了,刺激物就不存在了。

之后,节目记者就药家鑫性格的矛盾性,对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就药家鑫所说的认为农村人难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最后呼吁大家要客观的看待人和事。

(二)《庭审现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

6月18日,《庭审现场》播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节目首先介绍了药家鑫杀人案犯罪现场不远处的一起车祸,由车祸追溯到和药家鑫案件的联系,最后才介绍案件的主犯药家鑫。节目详细描述了当天庭审现场的状况,包括药家鑫的犯罪经过、犯罪过程的思想内容、忏悔及请求原谅的画面和被害人律师的陈述、被害人家属的悲痛以及法官对此案的评审。

三、药家鑫案电视媒体报道分析

(一)标题比较分析

关于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都是围绕庭审现场的录像展开的,《新闻1+1》的《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题目,更多的是从心理方面考虑,由此引出这一期的主要讨论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时也与本期所请的犯罪心理学的嘉宾相吻合。此外,标题 “从撞人到杀人”,所表示的案件性质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激起了观众的收看的兴趣。

《庭审现场》的《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则比较平铺直述,偏重于还原庭审现场的真实情景,详述庭审过程,符合《庭审现场》一贯的播出内容相符,和其它的犯罪案件没有太大的区别。标题唯一的亮点是“大学生”,比较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二)切入点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主持人一开始就提及“药家鑫在去年十月份时开车撞倒一个人,他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理解的方式,从车里拿出刀,把受害人连刺几刀,将其杀死。在事发时,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个交通肇事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从药家鑫的犯罪动机进行切入,将大家心里都想了解的原因呈现在屏幕前,预示着节目把重点放在药家鑫身上,重点评论药家鑫杀人动机,深层剖析了他杀人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及杀人案件,而是从另一起车祸进行切入,然后把两个事件进行结合,最后引出两个案件的同一制造者药家鑫,还原事实的来龙去脉,详细描述案件过程和其中因果关系。一个大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连闯两场大祸,相比起《新》中只就一个杀人案件进行报道,预示着节目更偏重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三)评论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李玫瑾教授把药家鑫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为社会和家庭因素,把药家鑫的杀人行为分析为一种惯性动作,是药家鑫对现状不满和不甘的宣泄。她的分析虽然是就是论事,但很多是专家通过“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没有实证支持。对药家鑫的行为判断的结论下得“过快”,过“学术”,过“科学”,加上煽情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要为药家鑫脱罪的感觉。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主持人的话语带有对药家鑫的不满、选取的庭审片段多是原告指责药家鑫的犯罪行为、在现场哭诉张妙的死给两个农村家庭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药家鑫的行为感到愤怒,在质询药家鑫的过程中公诉人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主持人及旁白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观众的思维导向,有失公正、客观。

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中舆论导向明显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采访了哭诉哀求的药家鑫,凄惨可怜的悲状很难不让电视机前的关众产生怜悯之情。同时,只有一位专家李玫瑾教授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却忽视了反对者的声音,很容易误导观众。《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则过多的选取了被害人家属悲惨的画面以及被害人律师咄咄逼人的陈述,对药家鑫颇为不利,有失公正。

(二)专家评论不确切

李玫瑾教授将“强迫行为”强加在药家鑫身上,将药家鑫杀人的动作比喻成弹琴的动作,把药家鑫的行为说成是对现实不满的发泄,这样的评论虽为一家之言,但是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在《新闻1+1》这样的央视王牌节目中出现,会使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下降,节目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在《新闻1+1》中,节目制作方在进行庭审报道时措辞比较客观,如实报道本案。同时,对于原告妻子、被害人张妙的照片进行了处理,保护了公民的隐私权。而在《庭审现场》中直接使用了未加处理的死者张妙的照片,而且不止一次出现;从主持人的串词中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对药家鑫的指责和愤懑。不论是死者还是犯人,他们都应受到尊重,媒体作为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引领者更应做好表率。

五、应该如何改进

(一)公正报道,不做任何一方代言人,维护司法尊严

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如实报道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原告方、被告方、律师、法官等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只介绍某一方的看法;尽量不带个人偏见,真正表达公众舆论,让观众去评判事实。

(二)节目评论保证真实性、客观性

用事实说话,报道要准确全面地反映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表评论时要清楚地交代信息来源,用词平和,不宜使用过分强烈夸张的词语。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措辞严谨,不使用具有恶意攻击性的贬义词语,以免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在报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采用着重事件淡化人物的写作手法,减少伤害。对犯罪案件中的受害人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注意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名誉,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六、结语

《新闻1+1》和《庭审现场》对于药家鑫案的报道都符合它们各自节目的特点,但美中不足的地方确实应该改进。不只是央视,包括其他媒体也一样,它们的职责是通过客观、理性地揭示事实,把审判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他们有权向公众报道案件的事实、审理过程及结果,但不能侵犯司法独立,不能引导社会带有激进倾向的舆论,发表未经证实的猜测、非专业的评论。

参考文献:

1、《传媒法规与伦理》 王军 2010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从“药家鑫案”看庭审报道的规范与要求》 樊玥辰

3、《从药家鑫案电视报道看庭审报道得失》

刘栋梁

4、《该如何看待药家鑫案?》

篇6:新闻实习注意事项

2009-08-19

一、实习生有三大优点,亦存在三个不足

据笔者观察,新闻实习生有三大突出优点:

第一,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以及新闻学等等,都受过较系统的大学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同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相比,“新生学富胜先辈”,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虚心好学,求知欲旺盛。十有八九的实习生,从他们走进报社和指导老师见面开始,就让人感到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们眼中,可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需要学习的。笔者带的实习生,几乎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学问学问,首先就是要“问”,“问”明白了才有“学”,进而掌握真本领。

第三,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利用宝贵的实习机会多向老师学习。有位实习生说,他们的普遍心理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到媒体实习就不怕丢丑。写得再幼稚也要写,总要过这一关的。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跌跌撞撞、歪歪扭扭是在所难免的。笔者以为,实习生的这种心态是对的,比较有利于他们学到东西。

但新闻实习生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第一,免开尊口的多,主动思考的少。

大多数实习生跟随记者采访时,依赖性较强,往往一言不发,很少主动提问,总是记者唱“独角戏”。记者问什么实习生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

当然,因为实习生很少或根本没有作过采访,主要由记者提问是情理之中的。但总是“三缄其口,羞于启齿”,不主动思考不敢发问,有点怯场,这并不好。其实虚心学习与主动思考是不矛盾的。这里需要克服一种思想障碍:我冒冒失失提问会不会出洋相?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喧宾夺主?这些顾虑是大可不必的。一般而言,记者希望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喜欢实习生提问。这不会打乱记者的采访思路,甚至会弥补记者思考之不足。即使实习生提问跑了题也没关系,记者会巧妙地将话题拉回,不影响采访。而较精明的实习生,也正好从中领悟到书本上没有的采访技艺。

第二,写作空泛概念多,有用信息少。

笔者有个习惯,带实习生采访完毕后,一般不讲应怎么写或不该怎么写,而是要求他独自写作,然后与笔者写的稿子对比,从中揣摸如何提炼主题、如何使用素材、如何写出成品报道。这一来,其习作就暴露出一个通病:采访本上丰富多彩的信息没有成为稿件的主角,而空泛概念和一般性的陈述较多,具体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这与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忌空喜实”是相佐的。

有个实习生写了一篇《湖北省“订单农业”方兴未艾》的习作。800字的消息,有500字讲的是“订单农业”的重要性,成了一篇阐述“正确废话”的短论;而全省70多个县市、几千个乡镇 “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3000余万农民一年增收30多亿元等实实在在的成果以及典型事例,是一笔带过,可谓本末倒置了。

笔者认为,用数据、用人物、用语言、用事情、用变化„„诸多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写稿,当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三,漂亮辞藻多,生动事实少。

实习生写报道的另一个通病是爱用漂亮辞藻,缺少生动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不是词藻的堆积。一篇新闻,可以没有一个形容词,但绝不可以没有事实。1984年我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记者高殿民写的《许海峰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就是这样的中国新闻名篇。这篇消息只有328个字,通篇说的是事实,没有一形容词,也没有抒情。也许正因为此,这篇新闻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特等奖。

二、解决四个问题,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期一般一二个月,长的也不过半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实习质量呢?笔者以为,重在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要制定明确的实习计划,不可心中无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不可取的。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中,几乎没有人做过实习计划。这也与实习生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有关。

所谓实习计划,就是实习生根据实习期的长短和个人实际,事先大致确定实习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笔者以为,可包括以下几点:

(1)是主攻消息还是通讯;(2)在老师指导下采写新闻篇数;(3)独立发现独立写作的报道篇数及合格品率;(4)通讯采访与写作达到的程度;(5)写作言论篇数,小言论和中型专栏言论比例;(6)是否就某个话题写出新闻策划书,等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实习也是这样,有无实习计划,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掌握采访基本功。“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界公认的经验之谈。这里重点说说面对面采访,须做到五会:

(1)要会记。就是把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物、事情、言论、结果等,或详细或简明但准确地记录下来。不是所言必录而是有用则录、重点必录、精彩必录。

(2)要会想。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触发、联想到新的亮点和内容,再延伸采访,扩大视野。

(3)要会问。就是根据不同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采访环境,采取交谈式的、求教式的、诱导式的、互动式的、乃至挤牙膏式的等多种方法,使被采访对象乐意介绍你所感兴趣的问题。

(4)要会抓重点。就是在采访中随时提炼、捕捉住重要的内容,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并在采访本上用自己明白的符号加以提示。

(5)要会积累。采访中的某些素材,不一定即采即用,很可能今后派上用场,是为储备,不要轻易舍弃。

(6)面谈完毕,还要尽可能索取文字、图片资料,如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这很重要,不仅能弥补口述之不足,发现新的素材,而且还因为文字资料更严谨,能规避报道出现差错。

当然,还有些采访需到田间、工厂、实验室等现场,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实习生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矿难、火灾等,起初往往没人会接受采访,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

第三,重在发现和捕捉新闻。新闻有两类,一是发生的新闻,二是发现的新闻。前者很明确,多为一件或多件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武汉过江隧道开工等,勿需你费尽心机去寻找,报道好就行了。后者则不然,多为非单一的、跨时空跨区域的、甚至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这是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发掘能力才能报道的新闻。

怎样才能发现和捕捉新闻呢?这是个大题目,此处只勾勒几根线条:一是从观察中发现新闻;二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发现新闻;三是从解剖表象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多维思考中发现新闻,等等。此处举一个例子。

去年6月,笔者带2名实习生到老河口市采访少数企业私自开采地下水引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采访中,一位实习生就比较善于观察。她看到该市自

来水公司会议室墙壁上,贴着一张封闭违规地下水井的进度表。违规大户就这样被我们抓住了。6篇追踪报道一气呵成,引起省市政府高度关注,威胁该市公共安全的违规地下水井终于关闭。

第四,关键是多写多练。实习生采访新闻,发现新闻,只完成了新闻报道的前两道工序,而第三道工序是写作新闻。这好比厨师,鸡鸭鱼肉姜葱蒜、油盐酱醋柴都备齐了,还要会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有不少实习生怕动键盘写稿,担心自己写的稿子老师不满意,因而指望老师写,沾老师的光。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老师不会因为实习生写的稿子幼稚、不成熟而不高兴,相反会细心地指出稿件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实习生从中体会应怎么写、重点抓什么,等等。有位游泳教练说:“下一次水,胜上十堂课”。写作亦然,自写一稿胜看十篇。动手与不动手完全是两码事。

笔者要求实习生一般须做到:有采有写,就是有采访就有写作;有会即写,就是出席了政府或部门会议当立即写出报道;与师同写,就是同老师一起完成采访后,老师写实习生也写;自采必写,则是说实习生独自采访后,更必须写出报道。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不少人独立写出过“成品”消息、通讯和言论。

这里要明确一点,实习生写出报道,能用更好,不能刊播也没关系。练习如扶犁,春播秋收,瓜熟蒂落也。多写多练,各种体裁都大胆尝试,实习生才能使用十八般武器。

三、学校媒体共同努力,创造良好实习条件

新闻实习涉及三个主体:学校、媒体、学生。只有三个主体协调运作,实习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但笔者感到,目前实习中尚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往往给实习生出具一份实习证明就完了,至于实习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要求,与实习生所在媒体如何沟通等,考虑很少,多数是任实习生自行其是,没有建立“实习的投入产出比考核机制”。

二是媒体怕麻烦怕添乱。因为实习生应接不暇,媒体会产生“实习生是包袱”的想法,所以对实习生一般也是安排下去就不管了。而带实习生的老师,各自都有采访任务,也难免有顾及不到实习生的时候。

三是实习生单独进行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不像接待记者那样热情,有的比较冷淡,甚至还有不接受采访的。这对实习生心理是一种考验。

据此,笔者认为,首先是学校应为实习生创造以下有利条件:

第一,帮助他们制定较为可行的实习计划。

第二,学校可与媒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明确媒体、学校、实习生各自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据悉,武汉已有大学与湖北媒体在尝试这种方式。这样做,媒体就不会有“包袱感”,学校会有“责任感”,实习生也会有“归属感”。

第三,媒体要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发稿通道。即,媒体在确保刊播质量的前提下,对实习生写的稿件给予适当倾斜,能采用的尽量采用,以鼓励、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

第四,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帮助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目前实习完毕,指导老师为实习生写出评语就算结束。其实,学校和指导老师还要帮助实习生认真搞好实习总结,写出有深度的实习报告,并召开实习心得交流会,让较优秀的实习生汇报实习体会和成果,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为大学新闻系实习生们说句话

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的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应到媒体实习,以便对媒体有直观的认识,熟悉新闻的生产流程,初步接触新闻业务,从而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做准备。况且,现在媒体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有工作经验已基本成为必需条件,这更让广大新闻学子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实习单位难找,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更是难上加难”。很少有媒体主动招聘实习生,于是,每到寒暑假实习高峰时,学生们只得纷纷通过老师、学长等帮忙,为自己谋求一个实习机会,实在没有办法的,只有靠自己硬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心与执著为自己敲开一扇门,虽然不乏成功之例,但许多人还是以希望破灭告终。笔者的不少同学曾给不少国内知名媒体打电话询问暑假可否能去实习,对方冷冷的一句或就挂断了,然他们好生心寒。笔者自己也曾在广州向南方某都市报、在北京向新某报打电话一个被告诉“我们这里满了”,一个被告诉“我们不招实习生”而被打发。

大多数媒体把实习生当作免费的“新闻劳力”,甚至有的媒体开始收取所谓的“实习费”。这些不规范现象让实习生对媒体的良好印象也开始打折扣,让一度高涨的实习热情受到打压。

父母的钱花的差不多了,大学新闻系也毕业了,非但找工作就是实习都成了问题。新闻专业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多数学校的实习期都在半年时间左右。可是有谁知道我们新闻系大学生有多少委屈。求爷爷拜奶奶,历尽艰难,找到了个实习单位,在那里尽心尽力的干,食宿不但自理,报社工资、补助一分钱也不给外,就连平时采访的路费、电话费也要自己掏腰包,有的报社还要收取所谓的“实习费”,真不知道这算不算乱收费。真的感觉对不起父母,亏对大学生的称谓。我们连民工也不如啊,就连下岗人员、无业人员也不如,至少他们也能

有城市低保啊!我们呢,做牛马活,出牛马力,非但无一点回报,还要花去父母几千块的血汗钱,我们可都是二十好几的人了啊,我们可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了啊!!

另一方面,学校也是稳坐钓鱼台——照样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半年实习在外谁不花个几千块,既没有占用学校一点教育资源,却照常收费,真的让人想不通。

为此,笔者痛心疾首的在此呼吁:

——媒体,对你们的后备军对你们的后辈们提携一点吧,关爱一点吧!能让一个学生进来实习就让他进来吧!

——高校,你们还厚着脸皮说大学生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不按时交纳学杂费,真是很好意思啊!请仁慈一点吧,收取的费用不让全部至少也得抽出一部分反还大学生,也好让他们能在社会上生活的好一点。

——教育部门和政府,请出台一项政策来维护一下大学生的利益,其一要让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也对实习生的劳动有点回报,起码得有点表示,意思意思也行,算是对劳动的尊重;其二,实在不行,就出台一强制政策,对大学生也像对待失业、无业人员一样,给个最低生活保障也行,也好让这些在你们的城市里付出劳动的你们自己的天之骄子们有个糊口的钱,也好让他们都有脸面对得起养活了这么多年的父母。

各位大老爷们,你们说行吗?拜托了!

上一篇:大学生出纳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下一篇:工学院学生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