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16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6-09-20

王英华

日前,为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区司法局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19各镇都设有法律服务所,注册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2005全年代理民事诉讼452件,代写法律文书1770份,解答法律咨询5106人次,避免、挽回经济损失564.2万元,业务收入4.99万元。在律师普遍集中在城区和服务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基层法律工作者充分发挥扎根基层、便民利民的优势,为农民提供着便捷和低成本的法律服务。实践表明,以低成本投入的农村法律工作者来满足我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以较低水平的法律专业人员来适应对专业性要求不特别高的案件类型,是一种适销对路、成本与收益对等的制度安排。

二、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法律服务主体量少质弱,不适应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需要。全区现有镇法律服务所19家,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67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多数是兼职,严格地讲是指持证人数,而不是专职从业人数。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在农村一线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就全区而言只有12人,依据2005年底我区农业人口35.2万人计算,实际从业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我区农村人口的比例不足万分之0.4。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中最高为大专学历。多数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能承担的法律服务业务十分有限。有许多从业多年的人员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近年来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与群众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些已经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转行从事律师职业,离开了乡镇,加之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难以补充新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队伍难以巩固。

(二)政事不分,法律服务所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大部分法律服务所

与乡镇司法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大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同时又是政府公务员。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受制于司法所,司法所必须服从镇党委政府繁多的日常工作,真正从事法律服务的时间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在法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听命于行政领导,并且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由于法律服务受制于行政管理,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所收费用大部分用于司法所的业务支出,不能按市场规律运行。这种政事不分的体制,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直接影响着农村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是造成农村法律服务市场长期弱化、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三)基础不好,效益不佳,普遍缺乏应有的保障。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条件、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普遍缺乏电脑、传真机、车子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室还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划拨或者向社会租借,多数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现实中部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短期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形象。

三、加强和拓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一)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彻底分离,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合伙性质中介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第29条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这在给法律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农村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服务所应该完全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动作。在法律服务所的设置和布局上,打破目前一镇一所的限制,按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人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农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要,可以由二个以上的毗邻镇联合设立法律服务所。

(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素质

一是把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关,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具有法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通过统一考试,集中培训,从中择优聘任,支持、鼓励和扶持农村法律服务所引进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不断提升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水平的同时,巩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二是鼓励和引导律师事务所选派律师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素质。

(三)挖掘法律服务所工作潜能,政府适当加以扶持

基层法律服务所要摆脱目前经济上的困难局面,要通过提高业务素质,树立工作形象等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服务,加快自身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挖掘工作潜能,要规范落实内部规章制度,纠正收费不入帐、少入帐等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二是拓展市场,要把法律服务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延伸,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基层法律服务所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适度扶持。各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对于部分自收困难、自支不足的基层法律服务所,镇政府应该提供适度政策、资金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就地享受低价、方便的法律服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规范管理,增强基层法律服务的综合能力

为保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更好的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使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不断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

①加强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主要是不断更新法律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业务培训和思想提高相结合;二是全面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定期培训和突击培训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其次要着重抓好对扰乱法律服务秩序、侵害当事人权益、损害法律服务队伍形象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查处工作,不断优化队伍建设。②建立重大事项和重大疑难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请示汇报事项,责任范围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办案效果和服务质量。

③成立法律服务稽查队伍,要求公、检、法、司四部门密切配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监督管理。

篇2: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提出了“以经济组织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好省现场会精神,最近,我们深入到全区5个乡(镇),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个(种养两业),都是近几年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成立起来的农村产业协会。其中种植业协会8个,包括果树、葡萄、水稻、花卉、蔬菜、食用菌等;养殖业协会5个,包括牛、鹿、猪、鸡、獭兔等。13个经济合作组织中由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的有5个,其中由村党支部领办3个,党员领办的2个。全区共有治理发愣功个农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党员61人,占10%;乡、村干部29人,占4.8%,党积极分子33人,占5.4%。从总体上看,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为规范型的。主要特点是: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由党组织和党员牵头组建;以致富能人为主体,具有一定发展规模;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龙头产品,有自己注册的品牌,有较高技术的产品深加工环节;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协会有比较完善的章程,有逐步发展壮大的目标。目前我区属这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只有1个,该协会去年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和发展,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成为本村和邻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可靠依托。协会现有正式会员280人,其中党员17人,村干部5人。通过协会的带动,全村解决了水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日常管理等实际问题,使全村的水稻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产经营等活动有了统一的领导,达到了相互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协会还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在工商局注册了“马相”品牌,同步完善了售后服务网络,保证了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信誉,在“2002年中国长白山农业博览会”评比中获得金奖,近期还在努力申请我区的第一个绿色食品标识,这些成绩对协会集体力量的扩张和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类是初级型,有2个,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也是由村党支部倡导组建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领办、创办了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在发展规模、建章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三类是自发型,由从事相同产业的群众根据发展需要自发组织形成。特点是组织松散,粗放联合,协会对成员的约束力不强。属于这一类的共有10个,占我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绝大部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和发展,顺应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规律,具有一定的生机与活力,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一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可以把党员群众按所从事的产业重新分类组合,同一产业的党员之间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使党内活动更有生机和活力;能够集合党员个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党员又重新找回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感觉。因为在协会成立以后,他们明显感觉到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参加支部活动总觉得很枯燥,现在他们整天在一起,同生产、共劳动,干的是一个事,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有事没事就凑到一起,研究自己的发展,研究如何带动群众发展,感觉身上有了担子,有了任务,有了压力,过得充实、有劲儿。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产品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大米协会的健康运营,改良了品种,扩大了规模,在去年粮食市场行情不好的条件下仍比前一年多卖了12.5万元,平均每亩地增收260元,使会员得到了实惠和效益。养鹿协会通过统一供应、统一销售的方法,减少了原鹿购进和鹿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并推行了科学的使用农村残余废料喂养的方法,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增收。

三是闯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好路子。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如何面对现代化大生产的竞争,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如何实现与国际化大市场的对接。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适时消除了分散经营的弊端,化解了单打独斗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素质,发展了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问题分析

总的看来,我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呈不断发展势头,但是,按照省现场会的要求,同德惠市的发展成就对比,以及与当前农民群众的企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不规范。调查中我们感到,我区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松散型组织多,紧密型组织少;从事传统产业的组织多,从事新特产业的组织少;产出的产品大路货多,知名品牌少。因此,产生许多影响农民收入和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服务、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销售渠道,没有稳定的市场,所以成本降不下来,收入也不理想。有时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时,还会出现各家各户之间价格倾轧现象;有的农户为了眼前利益,萝卜快了不洗泥,产品以次充好,损害了整体的信誉;有的组织因为信息不灵,把握不住市场脉搏,又不注意抓订单,摸着石头过河,碰上了就赚一笔,碰不上就白干,甚至赔了本,严重降低了协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的农户或协会还是没有解放思想,观念陈旧,对市场研究得不透,拿不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特产品。

(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不明显。调查中显示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只占10%的比例说明,在农村经济社会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虽然,我们前几年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双学双带”活动,但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党内开展的活动与经济活动结合得不紧密,相脱节;同时,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也缺乏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据我们调查,党员带头致富的占60%,带领致富的不到20%。现在全区52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某些干部、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有偏差,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群众发家致富要靠自己”;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想带头、带领致富,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有些党组织也试探性地搞了一些项目,但是由于思路不宽,方法不当,导致成功的少,赚钱的少,在群众中失去信誉;有的基层组织一年到头只忙着应付上级工作任务,没有拿出更多的精力考虑发展经济。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以后,促进“三农裂变”、实现“双增”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中还没有形成站得住脚的规模,没能成为支持本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还没有打造出占领市场的拳头产品,因此,对乡(镇)村的财政收入所做的贡献比率还很低;对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合力,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四)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扶持、服务不到位。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现在的合作经济组织对我们的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有“五盼”:即“盼资金扶持、盼信息扶持、盼技术扶持、盼市场扶持、盼政策扶持”,这就给我们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站所提出了新的要求,说明我们的工作距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对他们的扶持、服务还不充分、不到位。

三、对策建议

(一)顺应发展规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党员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党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把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致富技术的党员和骨干群众组织起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统一领导,相互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经济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是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在农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农裂变”、实现“双增”目标的必由之路,各级党组织和农村领导干部及全体党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住这一发展规律。首先,要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广泛进行思想发动,积极探索尝试,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乡村产业的发展基础、党员干部素质和群众愿望,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其次,要强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那些有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的农民党员、机关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并注意利用现有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进行嫁接改造,做到高起点、高发展。再次,实行“双向培养”,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锻炼干部,培养人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解决好村级干部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适应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职能转变。一方面要明确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并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特别是涉农部门和站办所要与基层和群众一道共同创业,牵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中体现职能,在扶持、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中搞好示范,多做贡献,重点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与农村的其他各项创建评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把合作经济组织是否满意作为被考评部门的主要衡量标尺,与干部奖惩挂钩,增强部门和站办所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推进其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

(三)提高发展层次,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发展。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要务求实效,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拉、包、派”,不能只图形式,照搬照抄。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适合采取什么联合方式就采取什么联合方式,不追求数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二要坚持依托科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大方向是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决定其发展的前提,因此在组织和发展理念上一定要注意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效益。三是要坚持面向市场。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把握供求趋势,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走贸工农一体化、“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四是要坚持民主管理。合作经济组织宗旨上体现服务农民,本质上是群众性自治经济组织,因此发展中必须坚持合作运营的基本规律,实行民主管理,包括各项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

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全体组织成员讨论决定,保证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发生到发展始终保持透明状态,良性发展。

篇3: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宁河县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

(一) 县域概况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业队伍的基本情况

宁河县位于天津东北部, 地处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间, 面向华北、东北, 总面积1414平方千米, 总人口41.6万人 (2010年) 。县城距天津城区60公里、北京150公里、唐山45公里、天津港45公里, 全县辖14个乡镇。县域地处多条河流下游, 是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20多万。

2010年, 全县注册的律师有8人 (其中公职律师3名) , 每万人中0.19个, 而全市律师近3000人, 每万人中2.32个 (2010年全市人口1293万) , 全国律师17万, 每万人中1.31个, 我县每万人中律师的比例低于全市、全国水平。2010年, 全县注册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0名, 每万人中0.48个。全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647人, 每万人中0.50名, 全国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7.8万人, 每万人占有0.60个, 我县每万人中的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比例也低于全市、全国水平。

我县的基层法律服务, 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起步、发展、萎缩的过程。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 兼职的多于专业的, 而且这个特点越来越明显, 他们执业的基层法律服务所, 与司法所合署办公, 他们还担负着繁重的司法行政工作, 其劳动强度已经难堪重负, 工学矛盾突出, 法律专业水平提高较慢。

(二)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多是低端法律服务市场的经营者

在法律服务的低端市场, 多是法律关系明确、权利义务清晰的民事纠纷, 案件的标的较低, 业务并不复杂。这个市场的一部分业务, 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占据, 一部分由律师占据。仅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而言, 这个市场, 服务成本较低, 具有“本小利薄”的特点。

他们执业的环境, 还有比较浓厚的封建人治观念, 有些消费者观点偏颇, 有时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他们有言难辩。他们往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后, 还要遇到讨价还价。有时老百姓打官司迫于无奈, 又无力支付服务费, 社会担当意识和对弱者的恻隐觉悟, 促使他们担当法律援助。

(三) 律师多是中端法律服务市场的经营者

在法律服务的中端市场, 除了代理民事案件外, 还担任刑事辩护, 要求经营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中端市场的大部分业务由律师占据, 律师是法律服务行业的主力, 其业务量较大。

律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行业, 褒贬向来不一。他们从事的是繁重的脑力劳动。他们的工作时间没有节律, 天天就像上满了弦的机器。农村的律师们, 多数放弃休息、放弃业余活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超负荷劳动, 大多是透支精力。律师靠做业务来维持生计。农村的律师们, 比大城市的律师, 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低, 面对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他们也有困惑。

律师不是官、不是商, 只以捍卫法律为己任。多年来, 我县的律师们以捍卫法律的尊严、社会的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 为促进我县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 农民多是低端法律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客观讲, 农民的法律意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觉醒。尽管如此, 我们不能否认, 农民在平常生活中, 依旧认为法律与自己关系不大, 对法律、对法律服务、对诉讼知识依旧茫然。当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 才临时抱佛脚, 到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等雨过天晴, 生活恢复正常了, 法律与他们又无关了。

(五) 中小企业业主多是中端法律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众多的承包户、个体户、微型小型企业, 虽然规模较小, 但是在立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 遇到的法律事务, 并不因其规模小而简单。老板们成为最需要法律服务的一个阶层, 他们把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单化, 直至铸成大错后才追悔莫及。有人虽然知道法律服务有用, 但看不到法律服务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知道自己究竟何处需要法律服务。他们只知道有理可以到法院讲, 不知道诉讼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也不知道聘请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理诉讼的重要性。

(六) 非诉讼法律服务市场亟待开发

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的经营者, 执业的环境是一个不成熟的法律服务市场, 他们在为消费者解决、处理纠纷的同时, 还肩负着引导他们提高法律意识的重任。非诉讼法律服务, 是以非权力机关、非审判机关的手段, 预防性的约束、干预社会活动、民事行为, 以达到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目的。有着防范早、成本低、效率高的显著优势。

农民和中小企业业主还没有意识到专业化的非诉讼法律服务的必要性, 致使本来可以防范的隐患, 越积越多、越积越深, 最后一并爆发。正是由于法律服务市场的非诉讼服务严重缺失, 使得法院审判工作难堪重负。

(七) 农村法律服务行业参与社会管理程度亟待提高

法律服务行业参政议政、参加公益活动是促进依法行政的积极因素, 是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很好的参谋、助手, 可是法律服务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机会有限。

农村的法律服务执业者参与社会管理最多的一条渠道是实施法律援助, 这是政府给他们的任务, 尽管政府给的补助较低, 但是基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公益心, 他们还是欣然接受。他们最能理解老百姓的处境、理解老百姓祈求的目光, 面对无奈的老百姓, 他们要在精神上给予慰藉、服务质量上更加周到。

(八) 没有取得执业资格的“黑律师”有相当市场

由于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缺失, 加上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规范, 有的公民, 经历过几次诉讼, 久病成医, 也成了代理人, 以当事人亲友身份参加诉讼。“黑律师”在受理案件时, 把案情复杂化, 鼓动当事人进行诉讼, 从而收取代理费, 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声誉。还有部分律师在我县之外的区县注册, 却在我县设立办公场所, 其业务在我县法律服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之外。个别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律师身份参加代理活动。这些违法行为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秩序, 干扰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管理。

影响宁河县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因素

(一) 从市场管理角度来看

国家设立法律服务所是为了缓解法律服务人才紧缺, 准入门槛较低, 过去的20多年里, 初期是一将难求, 可是社会上却有黑律师现象。现在是高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大量待业, 可是我县的法律服务工作者短缺的状况又难以改变。说明我县法律服务管理部门, 一是没有认识到“黑律师”的出现, 是由市场需求自然形成的、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管理不到位, 在疏与堵之间没有做到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三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服务缺位, 没有做到爱惜人才、礼贤下士, 没有给法律服务工作者创造一个安身立业的条件。

(二) 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

一是我县司法行政机关, 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法律服务以商品形态进入市场, 具有竞争的特点, 政府的宏观调控, 必须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防止形成市场垄断。探索尝试引进律师工作比较欠缺。

二是我县的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很好的发挥律师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律师的比例过低, 导致向党委政府提出开展法治建设对策的渠道的缺失。

三是我县的司法行政机关在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环境方面的工作比较欠缺, 在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拓展业务范围创造良好环境方面的工作比较欠缺。

如何繁荣宁河县法律服务行业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搞好宏观调控、搞好市场管理

一是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法律服务市场的作用。我县律师的匮乏造就了必须以法律服务工作者来补充的局势, 我们必须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抱有坚定的信心。“黑律师”中不乏善良、正义之人, 也是难得的法律服务人才, 法律服务管理部门, 要牢记服务的宗旨, 以忠诚司法行政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爱惜人才、礼贤下士, 把他们收编到基层法律服务所, 给予规范管理, 发挥其作用。

二是发挥好司法行政机关的宏观管理作用。律师是法律服务行业的支柱, 我们要认识到律师是社会的精英, 是司法行政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提高律师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 要积极推动律师在行政部门、大中型企业中担任法律顾问工作。要积极推进行政部门在立项论证、出台重大决策、出台重要文件前, 重视听取律师的意见。我们知道律师的执业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排斥律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们要逐步改变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的现象, 使律师执业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是发挥好法律服务管理部门的市场管理作用。一要提高业务能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急需培训, 提高专业水平、综合性能力。二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要加强对他们的法治理念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培养他们树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行业风尚。三要拓宽业务领域。法律服务管理部门, 要预测社会管理型服务、市场经营型服务、民众生活型服务的发展空间, 要积极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 搭建法律服务平台, 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使法律服务执业渠道更畅通, 执业环境更优化。

(二) 搞好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教育

一是弘扬法治的宣传。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取决于他们对法律的信仰程度, 当他们的合法利益, 在行政部门、在司法机关得到保护, 问题得到解决时, 他的法律意识会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遭遇后, 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就要大打折扣。

二是普及法律的宣传。普法宣传力戒空洞。我们的普法, 不能流于作普及法律知识的文章和讲演报告的形式。大家都知道以案例讲法律, 比宣讲法律条文效果好。运用典型的社会实例, 包括国外有益的实例, 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 教育大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这种样式的普法就生动活泼、效果就好。如果做花样文章, 只会口头号召让民众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则徒劳无益

三是提高民众购买法律服务意识的宣传。我们应当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宣传, 不但要宣传法律服务行业的职能作用, 还要宣传优秀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事迹, 使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法律服务执业者的工作。如宣传“企业依法治理、依法经营, 则兴旺发达。农村、社区民主法治、依法管理, 则政通人和”的典型实例。

篇4: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基层党组织 上海松江区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5-02

一、上海市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113个村级党组织,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81个, 农村党员12366名,村“两委”干部563名。

1.农村党员数量和比重逐年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 由于近年来,全区撤村建社区力度的加大和“镇保”制度的推行,农村党员人数明显减 少,2004、2005年的17406与14174名,下降到2006年的12366名;在全区党员总数中的比 重由49.62%、38.67%,下降到32.21%。而农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60岁以上老年 党员占农村党员比重从2004、2005年的36.4%、40.10%,上升到2006年底的46.08%。

2.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区563名村“两委”班子成 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58人,占28.07%,其中村党 组织书记有48人,占书记总数的43.24%;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为295人,占52.40%;初中及以 下学历的为110人,占19.53%。“两委”班子成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为91人,占16.17%, 其中党组织书记35岁以下的有10人;35~50岁的为413人,占73.37%,其中党组织书记93人 ;在50岁以上的为59人,占10.46%。

二、近年来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松江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在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活 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 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凝聚 力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为落脚点,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为关 键,重点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探索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性,逐步理顺村党组织的组织体制。随着社会转 型,人员流动的加剧,以及村级区划调整后党员数量的增加,要求村级党组 织的设置模式和工作职能作相应转变。为此,区、镇(园区)两级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进行了 探索,一些区域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村设立了党总支,逐步理顺了党组织的组织体制。 (1)分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由过去在村设立党支部转变为在村设立党总支。根据党员的不同年龄、产业行业分布等 特点,总支下设3~4个党支部:老年党员党支部,主要由60岁以上老年党员组成;流动党员 党支部,主要由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组成;企业党支部,村域内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 业单独设立党支部,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一般成立联合党支部;行政事业党支部 ,主要由村、组干部、村事业人员中的党员组成。二级党支部得到了合理设置。(2)专兼职 结合,加强党组织领导力量。由过去全部为专职干部转变为以专职干部为主、兼 职干部为辅的配备模式。各村党总支 组成成员原则上由原村党支部成员自然过渡,村下属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 中的党员兼任(独立建立党支部的企业除外),下属党支部配备1-2名兼职的副书记和委员 ,选配支部内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所有下属党支 部的组成成员原则上全部兼职不兼薪。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3)因人制宜,创新 党员编排方式。由过去组织统一划定转变为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 。根据各村实际研究确定各村拟 设党支部的数量和种类,对有多重身份的党员(如既已达到退休年龄,又在企业继续工作的 党员),按照方便管理和就近活动的原则,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编排方案,做好党员组织 关系的接转和方案公布工作。使党支部的党员编排更加人性化。

2.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区委不断深化“班长工程”,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级领导班子的文化 年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在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动拆迁和村队撤制等 重大工作中,村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1)定期培训和挂职学习相结合,提高村干部的能力水平。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主任到区委党校进行一周的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 领导和专家授课以及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强 村后备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已在区委党校连续举办了9期基层青年干部示范班和5期退伍干部 培训班,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封闭式培训,共培训了350多名学员,成为补充村级领 导班子的重要后备力量。除封闭式集中培训外,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镇和部分村 分别与兄弟区县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实行互派村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学历进修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加强村干部的知识储备。从2000年起,依托市农广校电大 教训点举办了6期开放式大专班,共有1400名基层干部 参加培训, 500多名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村干部200多名。同时,还结合形势任务,注重 开展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谋发展、树新风、为百姓、促 和谐,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 风,提高其发展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3)结对共进和设立论坛相结合,畅通村干部横 向沟通的渠道。 组织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浦南10个村与经济相对较强的浦北10个村开展了“村与村结对共 进”活动,鼓励村干部们相互沟通、交流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验和做法,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村与村结对共进”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每季度分片举办一次村 党组织书记论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主题发言、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如何加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3.拓宽视野,建立健全“三选村官”机制,扩大村干部的来源。 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原则,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模式,从大中专 学生,机关干部和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努力拓宽村干部的来源渠道。(1)公开招聘,“ 在大中专生中选村官”,提升村干部的学历层次。 1999年开始,区人事局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了131名有志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 其中有69名下派至各镇、园区接受锻炼。各镇、园区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生,如洞 泾镇,2001年以来共招聘了17名本科和中专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和考察,现大部分已担任 条线以上干部。泗泾镇公开招聘13名大学生进村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 车墩镇向社会公开招聘8名本科、大专生,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和镇级公司挂职锻炼,条件 成熟后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据统计,自1999年来,各镇、园区共招聘了77名大中专生,其 中有42人在村工作,6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村干部 的整体素质,也为松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加了活力。(2)挂职锻炼,“在机关干部中选 村官”,畅通纵向交流的渠道。2004年下发了《认真做好 村(居)干部选派工作的意见》,鼓励镇、街道、园区机关的 优秀青年干部到村工作。许多镇、园区也积极开展了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工作的 活动。如五厍园区,选派3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生分别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负责招商 引税工作,成效初显。据统计,各镇、园区共向农村下派机关干部 28名,其中25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3)开门纳贤,“在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增强村 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打破以往村干 部选拔仅局限于本村、本镇的限制,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欢迎退伍 军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个体户、私营业主等各类能人参加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换届选 举,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能共事、不出事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如新浜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官,共有11名同志进入了村 “两委”班子。据统计,各镇、园区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6名基层干部,其中13名在村工 作,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能人当选为“村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了村干部带 领致富的能力。

4.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探索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一是以镇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调动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积极性; 二是以“两推一选”为方式,让党员和群众真正参与到党内选举中来;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载体,保障党员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是以“三服务、三测评”制度为载体,强化党组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党员、群众的 监督意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松江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1.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过撤村并村,区域调整 等,全区各村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村 内各类组织及人口明显增多,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提出,使 村民要求作为村级组织领导核心的村党组织不仅在发展经济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营造 文明乡风、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民主管理和加强对外人员的管理的迫切愿望。在这一背景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动工作重心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到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并重的转变,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 上有进有退、有收缩有拓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探索。

2.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 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 农村党员身份日益多样化,出现了离退休老党员、下岗协保党员、个体、私营业主党员等, 如何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摒弃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乡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3.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于广大群众,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整合利益、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 两大功能。哪个功能或缺,都必将危及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地方发展中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权利的重新调整,不可避 免地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党群矛盾和干群矛盾,如在撤村建社区、农 民变居民、集体资产分配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村干部对土地的补偿政策、房屋的动拆迁折政 策理解不透,或工作方式、方法不当,或办事程序不规范,引发部分村民上访、集访等事件 ,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法治水平、政策执行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公共管理服务 和处理社会应急事变能力。

与此同时,村级党组织还面临一系列具体问题。部分村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存在明哲保 身思想。村两委主要成员兼任经济实体负责人已非个别,村级工作成了副业,削弱了村级组 织的向心力。这些人能够给部分村民以打工、帮扶等实惠,连选连任系数很大。村级组织系 统不健全。共青团、民兵组织名存实亡,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村委兼任,手下团员几个,年 纪一大把。村级党组织原先赖以开展工作的政治资源正在消失。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抓自身建设,提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推行“ 两推一选”的制度,在坚持政治标准、群众公认的前提 下,真正把具有“双 带”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带民共富能力)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深入开展“班长工程 ”按照中专以上文化,45周岁以下年龄、有较强工作能力、党员群众满意的要求,选拔优秀 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连任、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支书,新农村建设有 了好的“领头雁”才能快速发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村干部四支队伍。要树立强村必先 强党,富村必选贤能的理念,经过民主规范程序选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思路 宽、服务意识强、年富力强的人做村干部。同时,建立全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一支 素质较好、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这四支队伍不可或缺, 相得益彰。其中党员队伍建设是基石,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枢纽。 (3)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做示范、讲奉献”等活动,设立党员责任 区、党建指导员等。 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明确职责、量才归位”的原则,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置村 务监督、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思想政治工作等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履岗要求。通过 党员量才而为,自我认岗;综合评估,支部定岗;加强监督,公示明岗;落实措施,引导履 岗;实施考核,全面评岗。为无职务党员履行义务、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鼓励农 村党员干部创建和领办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帮 助群众解决不愿干、不会干和不敢干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2.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发展反映执政本质,服务体现立党宗 旨,在新农村建设中,松江区各级党组织以“围绕 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抓住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这两条基层党建的根 本和关键,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1)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政治地位。在要求党员履行好义务的同时,要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 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村一级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镇一级党组织进一 步探索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使农村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经常化、制度化,解决农村党员权 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向党员传达,党组织 重大决策要充分与党员沟通,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使他们成为组织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 纽带,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探索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推行党务公开应 重点做好四个规范:一是内容规范,村级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决议和党内主要事务,组织活动 ,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在全村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上级党组织规定 要公开的、本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党员要求公开且能够公开的。主要有党组织的重要 决策、党员大会的重要决定、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的任免、村干部的任期和离 任审计以及奖惩情况等。二是程序规范,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党务公开项目,按照“拟定公 开内容——村党组织班子集体讨论——上级党委备案——按时公布——群众监督和上级督查 ”的流程 进行公开,通过公开程序的规范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三是时间规范,规定常规 性工作每月公开,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情况等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干部考 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根据公 开后反馈的意见提出修改完善的办法,必要时再次公开。四是方式规范,坚持因地制宜,灵 活多样,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 多种形式,及时向党员通报;适宜对群众公开的,主要采取党务公开栏、村民小报、设置党 务公开意见箱和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同时,要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吸纳他们的意 见,真正把党员、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3)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村民主水平。不断推进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完善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探索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机制和议事机制,理顺村民代表会议、农村党组 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关系,让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这种合法的途径,直接参与村政事务 的管理,表达利益诉求,保障村务事项的决策真正符合广大村民群众的利益,使村委会自治 转变为村民自治,增强村级组织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能力;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 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要从村民普遍关心的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入手,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投资入股、 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全面向村民公开。保障村 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上海 200000)

篇5: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访问次数: 2

发布日期:2015-01-13 16:22:36

字体:【大 中 小】

陈 斌 雷源芳

〔内容摘要〕 针对基层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税收管理应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上下大力气,并通过拓展服务途径、优化服务手段、畅通征纳对话等方式,提升纳税人满意度,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树立国税部门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关 键 词〕 经济管理;国税;纳税服务;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国家税务局

近年来,六盘水市国税系统围绕“一条主线,推进三大战略”的要求,在纳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不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将原来在征管业务系列办理的14项涉税业务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前台办理,让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就可以办理涉税事宜,解决了“多头跑、时间长”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纳税人;通过不断推进基层兴税,在经费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强化经费保障,全面补充并配置了硬件设施,为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加强了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办税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服务水平质量有了提升;明确了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的部门,确定了“归口管理、各部门协同配合”的纳税服务协作要求;采取纳税人恳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了纳税人需求,取得了纳税人的积极响应,办税公开进一步规范,纳税人信用等级管理得到加强,纳税服务工作在总体上得到较大的推进。但基层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基层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的高度与其核心地位不相匹配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就明确指出: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纳税服务既然是税务部门的两个核心业务之一,可见其重要地位。然而,基层在思想观念上却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纳税服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一些税务人员,“官本位”思想较重,自觉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不把纳税服务当回事,认为只要把管理任务完成就不错了,至于纳税服务,存在“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思想,不把纳税服务放在核心地位去认识、去思考、去落实。由于思想认识的高度有限,导致对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视不够,抓落实的力度不强,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纳税服务工作的发展。

1.2纳税服务的大格局尚未形成

纳税服务是贯穿税收工作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在基层与所有的部门都有关联,需要所有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但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谈到纳税服务,往往会认为是纳税服务部门或者是办税服务厅的事,协作配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纳税服务合力未能有效发挥,从而造成信息不集中,不利于各方面及时了解整体情况,未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有的部门做了纳税服务方面的工作,但纳税服务部门却不知道,缺乏沟通联系;有时纳税服务部门需要配合协作,其他部门不一定理解或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

1.3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任重道远

通过对全市纳税人开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纳税人对5项调查内容之一的“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的满意率最低:一方面,说明纳税人对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有比较高的期望;另一方面,说明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与纳税人的需求存在差距。调查也发现,纳税人对个性化的纳税辅导有比较高的期望与需求,而目前的纳税服务状况与纳税人的期望与需求存在差距,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4服务的态度与能力素质有差距

从调查的情况看,税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仍需改善,虽然纳税服务工作开展了多年,但仍有少数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没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没有把自己当成服务人员,对待纳税人傲慢无礼,高高在上,态度冷漠,损害了国税机关的形象。有的办税人员,特别是劳务派遣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不能准确答复纳税人提出的问题,或回答不了而推脱,导致纳税人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影响办税的质量与效率,影响国税机关的形象。

1.5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近几年来,基层也摸索着建立了一些纳税服务的考核制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层面比较低,考虑不够周全,起的作用不够大;二是制度执行起来“手比较软”,存在好人主义,有怕得罪人的思想,考核软化,服务人员的活力未能充分调动。优化基层纳税服务工作的建议

2.1变“不够重视”为“足够重视”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是客观要求,就要把认识提高到顺应客观要求的高度上,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真正把纳税服务当作核心业务来认识,树牢纳税服务“三个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把税务机关当成服务机关,把税务人员当成服务人员。提高对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把纳税服务工作当成核心业务来对待,切切实实抓好落实。

2.2变“软指标”为“硬指标”

纳税服务涉及基层的各个部门,是贯穿税收工作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建立纳税服务工作大格局,即:横向有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其他有关联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沟通交流,及时归档有关资料。纵向有制度,将纳税服务的所有工作量化为具体的分值及扣款扣分标准,加强督促检查,不要怕得罪人,既要有铁的制度也要有铁的执行力,实实在在抓好机制制度的落实。将纳税服务作为核心业务贯穿于税收工作始终,一岗双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服务格局。

2.3变“强制管理”为“人文关怀”

在纳税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思考人员管理的效果和作用,强化道德引导及人性关怀:一方面,要严格对服务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增强服务人员爱岗敬业的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单位要定期组织对服务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领导要定期与服务人员谈心交流,掌握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并进行疏导,切实关心服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在精神关怀的同时,给予物质方面的关怀。如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探索建立办税服务窗口服务人员非申报期弹性工作制等,保障办税服务人员的休息和自我调整,有效缓解窗口人员工作压力;探索对所有实现窗口服务的人员实行服务窗口绩效考核,让他们有适当的经济补贴,并感受到组织的真切关怀,打消攀比思想,愉快做好服务工作。

2.4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

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是纳税服务的基本职责。通过调查发现,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在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方面尚有差距,是纳税服务的“短板”,为此,就要采取有效措施让“短板”不“短”。要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此作为宣传辅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了解纳税人的需求,积极主动为纳税人辅导,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解决问题,满足纳税人对纳税宣传辅导方面的要求。如针对有的单位反复出现纳税人因超期办理税务登记证受处罚又不被理解的情况,可以通过宣传前移来解决。对新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纳税人,采取措施重点辅导、耐心辅导,如举办新办证纳税人辅导班等,以满足他们的涉税诉求,对有个性化需求的纳税人要重视并积极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纳税人对宣传辅导的认可度。

2.5改善服务态度提升素质能力

篇6: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和村级换届选举以后,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怎么样,出现了哪些新情况,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最近我们分片调查了全市13个乡镇51个村。这次调查我们主要采取了与乡村干部座谈、实地走访考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每个乡镇按好、中、差三个档次各解剖3个以上的村,力求全面和典型。通过调查,看到了一些亮点,发现了一些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广泛征求基层党员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年轻化。所调查的51个村,目前共有村干部226人,平均年龄42.5岁。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20人,占干部总数的53%。二是知识化。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25人,占11%;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学历的81人,占36%,分别比换届选举前增加了4个和7个百分点。三是先进化。通过实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干部基本上由党员担任,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现有村干部中,党员占了93.6%,比换届选举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

2、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一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农村党员干部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

理解,增强了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明显改观,一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转变较快,成为了团结务实、谋事创业的先进集体,如坡头的中心村、鸭子港的车昏村、文蔚的明光村、龙潭桥的贺家冲村、大南湖的金盆岭村等。二是干部职数的减少使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更加集中,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里有压力,责任感、上进心增强。三是通过“海选”,一批农村经济大户、致富能手进入了村班子,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基层组织战斗力的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3、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通过村组干部改革和实行群众“直推直选”,各乡镇全面取消了村民小组长,实现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优胜劣汰使干部队伍进一步精

干,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也为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平台,一批农村实用技术得以普及和推广,村干部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服务“三农”的本领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各村均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方面的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充分酝酿,集体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搞“一言堂”、不搞强迫命令,村干部把握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大局的稳定。

4、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目前在职的村干部都是由群众“直推直选”产生的,群众信任度和认可度较高,每个村干部都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缘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成为必然。二

是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带来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变革,村干部从收粮收款等得罪人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工作是如何为群众搞好服务,干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三是换届选举以后,一些村新人新气象,当选的村干部靠积极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龙潭桥乡余家桥村3名村干部当选后,自掏腰包整修了公路,疏通了沟渠,改造了涵闸,解决了村里250多亩“天水田”旱涝保收的问题,群众十分满意,村里的工作出现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开局。

5、党建工作进一步创新。各乡镇针对当前农民负担减轻、村干部减少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部署,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活动载体,搭建长效平台,开创了基层党建的新局面。百禄桥镇孔家湖、燕子冲梧桐村8个党员柑桔种植大户出面牵头,组织其他桔农,联合8家加工企业,成立了全镇柑桔产业协会,为全镇3500户桔农提供技术、加工、销售服务,每年为群众增收600万元以上。龙潭桥乡余家桥村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按照居住就近、管理便捷的原则,明确一批无职党员为山塘、涵闸、公路的管理员,并把他们吸收为村议事会成员,参与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债务化解难。当前全市各乡镇普遍负债,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没有一个村不负债经营,总负债2675多万元,村平负债52.46

万元,酉港苗山村负债达246万元。早在税费改革以前,各村为了化解债务,想了很多办法,基本上做到了能减则减(降息)、能卖则卖(拍卖固定资产)、能收则收(清收农民合同尾欠),现有的债务绝大部分为沉淀款或呆滞款。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民负担仅限于共同生产费和“一事一议”资金,且都是专款专用,其收支情况必须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农民负担政策的“高压线”根本就不可能允许村一级向群众另外提取一部分资金偿还债务,因此,除少数村办企业搞得比较好的村有一定化解能力外,大部分集体经济收入不景气的村,化解债务成了无源之水。村级债务包袱沉重,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加大了农村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在今年的上交工作中,尽管负担不重,但由于进钱户要抵扣,欠钱户又“虱多不痒”,加上平帐户抵欠钱户的当,农民政策内负担依旧存在难完全收缴到位的问题。个别村甚至举新债完成上级任务,进一步加重了债务负担。

2、土地纠纷调处难。土地承包纠纷涉及范围广,调处难度大,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人口变动引发的土地纠纷。农村土地在90年代中期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顺延30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内人口因死亡、搬迁或嫁娶出现变化,导致当前有的农户人多田少,有的农户人少田多,迫于生存压力,人多田少的农户强烈要求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二是因土地流转手续不全引发的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为主,流转双方一般是口头协议,既没有征得村

集体同意,也没有正式流转合同文书为凭,一旦经济利益出现不平衡,极容易引发纠纷。三是因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引发的土地纠纷。土地增值,使农民由过去的纷纷抛田变为现在的竞相争地,引起原有承包户与现有承包主之间的利益冲突。2002年,坡头镇中心村为了使良田不致于荒芜,将200多亩弃耕地整体低价发包给村里的种田大户,期限为10年,并一次性收取了承包金。自去年起,原来弃耕外出农户陆续返乡,要求重新收回田土,而现有的承包主又以承包期限未满为由不肯出让,原有承包户的要求要满足,现有承包主的权益要维护,村干部为此伤透了脑筋。

3、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的公益事业主要指水、电、路的问题。难办的原因一是资金不足。根据农民负担政策规定,目前村一级能用于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只有“一事一议”一项,按人平15元计算,千人以上的大村每年为2万元左右,千人以下的小村每年不足2万元,收缴时除开进钱户抵扣和“钉子户”赖帐的那一部分,实际可用现金更少,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以地势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龙潭桥乡长茂岭村为例,全村1103人,面积1700亩,2005年全村农民负担12.5万元,其中市乡村三级共同生产费10.89万元,“一事一议”1.65万元,到目前为止,该村只收上来2.6万元,到信用社借款4万多元完成上交任务,预计全年缺口在3万元以上。在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中,收不抵支的村有45个,占88%。二是人手短缺。在组长取消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维护如渠道疏通、安昏管、修筑拦水堤闸等可以以组为单位,由组长牵头组织,采取调工 的方式解决,实行组内找补平衡,不增加村集体的负担。组长取消以后,这种办法行不通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由村干部牵头,由村集体负担,不仅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量,而且付出成本要比组内自行解决高得多。公益事业久拖不办,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意见很大,增加了村级工作的难度。酉港镇新正村因为资金紧张,无力投入,村内4条导水渠已经3年没有得到及时疏通,两个抗旱机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基本上失去作用,村内600多亩计税面积无法旱涝保收,只能靠风调雨顺,群众经常以此为由拒交水电费。

4、干部待遇落实难。农业税取消以后,根据政策规定,村干部工资由上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具体标准为农业税取消前农业税附加的20%。按照这一标准,山丘区村干部工资一般为3000—4000元/年,平湖区村干部工资一般为4000—5000元/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部分资金的发放往往与村干部完成上交任务捆绑在一起,足额完成任务能如数领到工资,如不能完成任务则在结算时被上级抵扣掉了,转移到了农民的负担尾欠上,村干部收得起来就有工资,收不起来就是一张白条。在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中,村干部工资近两年全部现金足额兑现的只有14个村,仅占27%,部分兑现(含抵扣)的有17个村,占33%,有20个村基本未兑现,占40%。村干部辛辛苦苦快一年,工资待遇等于零,其沮丧心情可想而知。一些任职时间长的村干部不仅每年拿不到足额工资,相反为完成任务还要到处借钱,几年下来债台高筑。鸭子港全护村村会计,1996年进入村班子,至今村集体欠他6万多元,其中历年工资尾欠2万元,为完成村里分

配的经济任务找亲朋戚友累计借款4万多元。在职村干部工资都难以兑现,退休村干部待遇的落实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退休村干部的待遇问题,大部分乡镇只是制定了政策,而把落实的包袱丢给了村一级,而村一级又无力兑现,致使制定的政策成了一纸空文。还有一些乡镇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村一级各行其是,有经济实力的就落实了,没有经济实力的就不了了之,造成了退休干部待遇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

5、后备干部选拔难。一是缺少人员来源。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厂的增多,部队复员军人大多不安心在家务农,现在农村固守田园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无论是党员发展还是村级班子配备都缺乏合适人选,勉强选上来也是“矮子里面挑将军”,素质难以保证。村干部待遇低、压力大,也使一些在岗的村干部“退信”撂担,甩手不干。毓德铺毛家冲村原支部书记陈兆刚今年3月份当选以后,坚持了5个月,终因无法忍受天天要做事而月月拿不到工资的现实,于7月份到外地打工去了。一些地方在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只好做工作让原来已经退职退休的老支书、老会计重新“出山”。如文蔚乡维兴村支书郭道元、龙潭桥乡余家桥村支书夏双清,都是年愈六十的老人。这些人尽管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但毕竟体力精力不济,在开拓创新、科技兴农等方面难以跟上形势。二是缺少岗位锻炼。原来党员发展和村级班子配备一般是从年青优秀的组干部中选拔,但组长取消以后,这一渠道被堵塞了,即使看中了一两个苗子,也没有合适的岗位或职务安置,看不到现实表现和工作能力,群众也不会认同,临时拉夫凑数,又一时难以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存在不胜

任的问题。坡头镇去年曾专门研究过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问题,并以公开招考的形式,全镇确定了12名村级后备干部,准备有计划地输送到各村去,但由于换届选举后各村干部职数已满,没有空缺,无法进行岗位锻炼,这批人仅仅集中培训一个多月,这项工作就流产了。

三、建议与对策

1、坚持振奋干部精神与落实干部待遇相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最基层,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是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推动者和维护者,肩负的责任重,承受的压力大,生活清贫,工作辛苦。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队伍稳则农村稳,队伍兴则事业兴。要教育在职村干部,现在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暂时性的。随着国家扶农力度的加大,农村工作很有前景,村干部大有作为,从而激励他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立足岗位,安心工作。要通过“双十双百”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多挖掘培育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增强村干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爱护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氛围。要切实保证村干部工资的足额现金发放,严禁任何形式的抵扣或挪用。借鉴我市澧市、武陵一些地方的作法,可对村干部实行固定工资月薪制,由市财政统一打卡发放,让村干部象国家公务员一样吃上“皇粮”。对特别优秀、业绩突出的村干部,一方面可以采取享受政府津贴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待遇标准,一方面可通过严格考试考核,把他们招录为国家公务员。要建立村干部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对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村干部帮助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免除

他们的后顾之忧。

2、坚持提高干部素质与教育农民群众相结合。适应农村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能力培训,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继续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解决村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增强“民本”意识,树立“为民”观念,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成为一种风气时尚。能力培训要根据农村工作重心转移的实际,侧重于工作思路的创新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着力于提高村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发展的能力。要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继续抓好学用活动的开展,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法律法规,使村干部从“事务型”“经验型”向“技能型”“服务型”转变。从明年开始,市委要对全市所有的在职村干部集中轮训一次。各乡镇也要在农闲时节,对农村党员进行分批次集中培训,做到活学活用,真学真用,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同时,针对农民群众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宣传、司法等部门要通过会议教育、发放宣传资料、以案说法、个别教育等方式,教育农民群众树立大局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在依法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法尽到应尽的义务。

3、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大力减人减支相结合。在目前的农村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增加村级收入是解决村一级经营困难的唯一有效途径。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村一级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工兴村,以工促农,为工业反哺农业打

造平台。要进一步盘活资产,对村集体所有的果园、山林、农业机械、水利设施、房产等固定资产,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实现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加强对“四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搞好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嫁接,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使村干部轻装上阵。要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区分性质进行分类处置,对一些确因政策因素和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债务如兴办公益事业导致的亏损,由国家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化解。要允许村一级在维护农村稳定的前提下理直气壮的清收历年农民合同尾欠。不把农民的历年合同尾欠最大限度的收上来,村级债务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一块“绊脚石”,不仅会助长“钉子户”的赖帐邪气,还会挫伤一贯表现积极农户的积极性,增加农村工作的难度。要紧控村干部职数不放松,防止出现“反弹”。坚决取消以“联络员”等形式继续存在的专职村民小组长。要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真正实现“零招待”。

4、坚持巩固改革成果与配套改革措施相结合。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通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税费改革政策的行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要特别防止“税取消了,费增加了”现象的发生,防止除基本水费、“一事一议”等合理负担外的其它搭车收费。要坚决制止把牲猪屠宰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强行摊派的行为。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配套相关改革措施。针对村干部待遇落实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合

村并组,减少村数的办法,增加合并后的新村的转移支付资金。针对土地纠纷调处难的问题,要允许村一级在大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如对抛荒型土地流转引起的土地纠纷,可采取“农户原承包耕地经营权不变,确定村集体农户每人享有一亩基本田,不负担任何税费,超过一亩的按一定标准上交调节费,不足一亩的,按调节费标准予以品补”的办法解决。针对公益事业兴办难的问题,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以组为单位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维修。这既能减轻村干部的压力,又能节省村一级开支,还能解决后备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上一篇:单位信息部年终总结下一篇:市物价局助推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