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2024-06-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精选12篇)

篇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4.谈谈学习“党的思想路线专题”的体会。

5.联系中国现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实际,谈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6.有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很难,你认为难在什么地方?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的体会。

8.谈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结合实际,从哲学层面上谈谈应如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10.谈谈学习“唯物辩证法与科学的工作方法专题”的体会。

11.联系你的工作实际,谈谈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12.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内容。

14.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及你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谈谈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重要性。

15.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篇2: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使命来看,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使命,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单纯的研究时代,强调改变世界,改变现实,①错误;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实践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2·江苏单科,26,2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A。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在于它坚持从实践出发认识人与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①②应选;题干讨论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观,③不选;题干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④排除。

【点拨】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人与世界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生价值实现上,强调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图示如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认识和实践辩证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2015·山东潍坊调研,23,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B.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C.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答案】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B、D表述正确,但非最佳选项。

2.(2015·江苏苏州一模,22,2分)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2周年。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答案】 A C、D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排除;题干材料强调要大胆闯,大胆实践,也就是强调要改造世界,要重视实践,因而A符合题意;B与题干主旨不符。

3.(2015·河南郑州一模,19,2分)“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这句名言旨在说明()A.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 B.只有解释了世界,才会更好地改造世界 C.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没有意义

D.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答案】 C A表述明显错误,排除;马克思的话重点强调的是改造世界,即改造世界的重要性,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015 ·广东佛山禅城区调研,34,4分)2014年9月3日中国政府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的仪式,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座谈会上强调“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态度

()

A.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克服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D.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所作的变更是哲学史上最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比现代西方哲学更加彻底全面地超越了近代哲学的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等倾向, 而且为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现实的道路。这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不是简单地扬弃一切旧哲学, 而是力图彻底打破它们由以出发的前提。他所关注的不是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他由此把实践观点当作其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主张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的实践的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地实现了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总的说来, 从批判和超越以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特征、并已陷入困境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说, 从建立一种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要求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说, 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类似之处, 可谓殊途同归。二者均属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以看作是从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而来的, 但相比于后者来说, 前者有明显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 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哲学区别和对近现代哲学的优秀思想的继承。

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化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二者相提并论, 也不表示这种变更具有永恒意义。二者在社会阶级属性和理论形态上都存在着重要区别。而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则是, 马克思主义不是去强调关注物质或精神的本原, 不是去强调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不是抽象地去描绘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是直接面向人的生活和现实的客观行为。所以,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和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并用来指导实践活动。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待西方传统哲学时, 不是像现代哲学那样对于传统哲学的观点给予全盘否定, 而是判断性地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也是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键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 这一点很少有人直接否定。重要的是要做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阶级属性与其具体的理论形态之间的联系, 否则仍然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把实践观点当作其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正是由于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 而且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这二者的统一使他超越了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无法避免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脱节的局限性, 能自觉地把在哲学上的变更与无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他的哲学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时, 其所关注的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构建新的哲学体系, 而是促进现实社会的改造, 为其指明方向, 提供指导。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不仅是《提纲》的结论, 也可以看作是他的整个哲学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服务。因此它不把理论当作教条, 而当作行动的指南;它不恪守任何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相背离的抽象原则, 而是把它的原则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既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和实践, 又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受到检验;它反对并超越任何封闭、僵固的体系, 自然也避免构建易于变得封闭和僵固的那种全面完整的体系, 而坚持采取一种能动地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并由此使自己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中, 在所涉足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无论就其理论本身或在它的指导和影响下所进行的各种现实的革命和实践活动, 都取得了极其光辉和伟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可能没有曲折。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有人以颂扬他的名义而曲解他的理论, 以致他为了与这些人划清界限曾不得不宣称“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476页) 。在往后的一百多年中, 围绕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论在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 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内部, 一直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马克思的哲学也一再受到曲解。以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哲学家为主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眼界, 自然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尽管他们有的也力图超越西方近代哲学, 甚至以某种含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把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当作哲学的新的方向。但他们却往往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超越,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的真实意义。他们大都仍然是以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等量齐观, 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提并论, 把这些哲学存在的问题当作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并由此对之加以批判和攻击。例如, 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多数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都竭力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元论”、“教条主义”。其实, 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早期著作中, 就已非常明确地把“实践”、“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当作他的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从而从根本上超越了唯心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界限, 动摇了产生“二元论”、“教条主义”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往往有不同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所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上的差异都会使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同的眼界, 从而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大都是正常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本身就需要考虑时期、地点、条件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或误解来说, 情况也是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往往按照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它。例如, 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关系主要看作抛弃其人本主义而继承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关系主要看作抛弃其唯心主义而继承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一定程度的克服,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理论对传统的先验主体性原则的超越以及对人的自由、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的揭示, 这些本来都为马克思所肯定和强调, 成了他的哲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然而他们后来被许多人忽视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因而往往带有某种自然主义、纯粹理性主义和非人的色彩, 而这些正是马克思所竭力批判和超越的近代哲学固有的倾向。诸如此类对马克思哲学的偏离为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所进一步发展, 后者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极大损害, 有时使之陷入困境甚至危机。出现这种偏离的原因各有不同, 需要具体分析, 但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可以说是其共同特点。

总之,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更并未给人们一张包治旧哲学百病的现成药方, 而是指示了一条超越旧哲学、建立新哲学的现实道路, 也就是使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联的道路。人们在这条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险阻, 受到各种干扰, 甚至出现挫折和失败。但只要能紧紧扣住时代精神的脉搏, 就仍然可以及时回到正确道路上来, 在新的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类似之处, 可谓殊途同归。二者均属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以看作是从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而来的, 但相比于后者来说, 前者有明显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 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哲学区别和对近现代哲学的优秀思想的继承。二者在社会阶级属性和理论形态上都存在着重要区别。

篇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6-01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发展着思想,与实际紧密联系,对中国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以及改造,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使马克思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其次,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状,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做到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来丰富理论,用理论创造性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动态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

(一)基本论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当代哲学,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论题:首先是思想源流,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在哪,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以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其次是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人民对工业社会探索与体验的总结,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代表着几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第三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为流传,对各个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其是基于事实和经验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在应用这些理论思想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曲折,是在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最后是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在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一致,一方面体现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2]。

(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依据;其次,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建设中国当代哲学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以及内在规律作为依据和方向,这样,中国当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既不脱离根源,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三、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方法

(一)思想依据。

从建设思想上来说,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思想作为根本依据,就是说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无法对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取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中国哲学内容,一方面保证实事求的根源思想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保证思想活力,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二)经验依据。

建设中国当代哲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建设哲学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没有任何一门哲学能够脱离实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总之就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形势相当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3]。

(三)保持科学精神与创新态度。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这一创举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启发。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哲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指导。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前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也不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联系,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10)03:168-169+171.

[2]史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哲学建设的启示[J].当代社会与经济,2008,13(10)03:76-80.

[3]张金凤.中国哲学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03:113-116+124.

篇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哲学的贫困》。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博士论文》。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列宁全集》第55卷《哲学笔记》。

13.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2、3卷)。

15.康 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哲学原著选读》。

16.黑格尔*《逻辑学》、《小逻辑》、《法哲学原理》。

17.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

18.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3.萨特:《存在与虚无》。

24.哈贝马斯:《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25.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26.保罗·谢泼德:《生态学与人类》。

27.小林恩·怀特:《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2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29.米萨诺维克、帕斯托尔:《人类处在转折点》(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30.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6: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人道主义:实践哲学的内在意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道主义.在对异化劳动的激烈批判中,更显露了他的人道主义的批判性和变革性.又在人的实践本质之现实的工业活动表现中,揭示了人道主义的自然发生性,提出人道主义要和自然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的、革命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作 者:朱宝信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6)分类号:B0-0关键词:实践 人的本质 异化劳动 人道主义 自然主义

篇7:马克思哲学研究“当代性”问题

法、理论思维方式和面向现实视角等三个具有基础性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突破必然会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展。深入原著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近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喜进展之一,是认真解读原著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向原著提问和通过原著提问理应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基本路径,也因此提出了“如何解读马克思文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代有一些争论。其焦点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问题。第一,应该不应该在解读马克思文本时保持价值中立?不戴意识形态眼镜来研究马克思在当代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很时髦的观点。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一方面,在现实中,除非把自己封闭起来,否则所谓保持价值中立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价值中立及其认识论上的旁观者立场本身就已经被20世纪的学术进展证明是非法的。只要注意到相关理论的进展,我们便能够认识到所谓价值中立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借科学的名义提出的非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要求,在一种貌似公允的立场上把马克思固定在19世纪的历史语境中,把马克思主义贬抑于与资产阶级科学没有差异的中立的学说,在任何时候对马克思哲学来说都是一种危险的做法。第二,能否把文本研究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中心视角?文本研究当然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使任何人物和思潮的研究都不能回避,而且在历史认识上,它实际承载着文献史的意义。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常识。今天在马克思研究中重新强调这一点是针对过去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把它抬高到教条的地位。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广义的文本解释学,还是狭义的文本考证学,在当代学术中都可以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哪一种都不能替代问题研究,更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成果。第三,在文本解释时如何处理“史”与“论”的关系?这一点在当前学界争论较大,不仅哲学,而且历史研究等领域也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哲学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以史论二分来描述文本及其解释结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哲学诠释学已经合理地指出,任何一种能够成立的解释必然是读者与作者视域的历史性融合,换句话说,文本不是具有凝固意义的“史”;另一方面,除了现代分析哲学等少数思潮外,几乎全部哲学之“论”同时都是“史”的凝结和创造性再现,但这个史不是文本,而是贯穿于不同文本中的问题。因此,在比喻的意义上通过强调史论关系来提倡读原著是重要的,但刻意制造“史”与“论”的对立,并且把某一端抬高到绝对标准的地位恐怕是难以成立的。特别是,以读马克思本人著作与其他著作的多少比例来衡量学术水平,这是一种极为可笑的做法。转换思维方式,提高研究主体的提问水平和理论意识围绕文本解读的争论事实上超出了对待文本的理论态度,而是提出了整体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与整个人类的理论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理论进步可能使得我们能够领悟在马克思哲学中没有被充分重视的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在今天,由于全球化成为重要问题,故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再次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这表明,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的追问,受到时代条件和理论家们提问水平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建构需要研究主体自觉地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意识。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的。虽然诸多失误并不应该由理论来承担,但是理论本身却不能不反思自身。由于这些工作涉及历史,我们在这里不好展开。仅以卢卡奇的例子,以强调这种反思本身应该直接指向理论认知的方法。当他以《历史与阶级意识》实际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异端道路时,必须承认,他是真诚地希望从“人”、“主体性”角度来拯救第二国际重要失误的。但沿着这一路径走下去恰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怪圈,后来的阿多诺曾悲怆地指出了这一点。当然,阿多诺指出这一点并非因为他比卢卡奇多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而卢卡奇本人在自己理论发展过程中,在其后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向马克思立场和观点的接近,也不是因为自己在后期接触到的马克思的著作比早期多,而是较为自觉地清算了自己的主体性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德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意识哲学)。同样,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以为自己读了一些马克思的书就够了,那才是幼稚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长期忽视了一个基础性问题,即评估西方学者解读马克思的成果绝不是拿这些学者的判断与马克思的原文逐字逐句对照,而是自己在对马克思的理解上必须高于他们。

只要研究者缺乏对自身理论方法论的自觉关注,就会面临一些基本的难题,就会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从体系取向到问题取向、从宏观理论到微观科学、从一元形象向多元形象等等这些转换也都十分重要。在今天,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解释产生了诸种不同的模式,也形成了对解读方法的不同理解,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篇8: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研究

在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引导下, 高校的学生都持有一个主流态度, 并且认为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能用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 保证方向不出错, 但是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不理想状况: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而缺乏学习自觉性

在云南大学进行的一项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调查中, 当被问及“马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专业课, 在大学有无必要继续开设”时, 有2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 有62.8%的学生认为可以有, 但是必须换一种模式, 继续进行改革。另外, 还有11%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设是没有现实必要的。这种情况十分严峻, 说明了有一部分同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从学生的答案可知, 在对于学科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认识, 学生的认识是十分多元化的, 客观地说, 大部分学生 (超过80%) 是十分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以及肯定开设的必要性的。而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估计却甚为不妙,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人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哲学的重要, 而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将更加淡化,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将不会有大的进展与突破。[1]

二、对马哲教育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 普遍认为马哲作用不大

在互联网上所收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调查问卷中, 当被问及上哲学课最大的收获时,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认为得到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而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什么收获都没有。这个数据显示了,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 影响力以及课堂的传播力量都是不足的。有学者在梧州师专、柳州师专和桂林地区教育学院三所学校做了一份比较具体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在梧州师专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98位学生中, “不听课”的有8位, “看杂书”的高达38位, “做其他事情”的有14位, 甚至“不把上课当回事”的有7位, 共计67位大学生, 占总人数的33.84%。而回答哲学“没有指导作用”的有90人, 占总人数的45.45%。调查显示, 在三所学校618份问卷中, 认为“对发展我的能力没多大作用”高达83人, 占12.19%。认为“对今后没有多大帮助”的高达91人, 占13.36%, 认为“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的高达114人, 占16.74%。[2]这其中所涉及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这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 而且它的教学质量也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些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马哲教育师资不足, 教学方式不合时宜

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的思想是通过种种的教学手段来进行传输的, 是否恰当, 都会有十分关键以及微妙的影响, 影响到了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和观点的接收。据调查所知, 一堂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需要授课的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还需要教师使用一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上课方式。

在大部分的调查研究中, 学生都表示他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根本听不下去, 逼着他们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认为上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单调无聊, 全是一味地进行说教, 在2009年对湛江师范学院 (现岭南师范学院) 进行的调查中, 仅有4%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4%这个数字已经能充分显示,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 对于整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是影响重大的, 这也会直接导致了国家的重视没办法实现, 那在大学中开设这门课程还有没有价值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授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在提倡“以生为本”的当今社会, 普遍都认为:在整个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而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素质, 提高上课水平, 改革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四、教材横眉冷对学生指, 却不能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 教材举足轻重, 是老师上课的理论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学效果与教材质量密不可分。在调查统计中, 当代大学生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空洞的内容, 与现实脱节, 政治灌输的味道太浓, 观点也没有与时俱进, 与高中的知识内容没什么差别。并且“两课”本来也是有着众多的重复内容, 所以学生认为学来学去都是学同样的内容, 不如不学。

在黑龙江进行的一份关于马哲教育所收集的234份有效问卷中, 有53%表示“中学已学”, 有26%的学生表示, 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由此可以得知,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是存在不满的。[3]甚至有学生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于辩证法三大规律, 没有很深入研究的内容, 所以不喜欢去学习。调查显示, 学生希望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 获得一些积极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能使自己在具体的生活中表现更好, 而这些诉求, 与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不相符的, 还存在着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 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 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 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 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4]这都说明现行教材的体例和内容亟须改革。

综上所述,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如果上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都会受到阻碍。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实效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人格完善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其教学不被重视,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厌倦情绪。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试图解剖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

篇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途径

1引言

理论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哲学形态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三足鼎立”,这种形态对于新的学者把握和认识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知道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非常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分析

2.1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梳理,因为它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统摄哲学全局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的重要前提。传统哲学在方法论方面影响我们的思维,因此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2.2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它所根植的年代中充满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从一种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哲学,创作了世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研读,避免认识上的分散性和模糊性。

2.3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地方特色,马克西主义哲学的创新要从全球性的高度来认识其地位,避免出现创新过程中的偏颇。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生长点

中西方哲学中包含了人类及其精华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相比于西方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形式比较固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固有的思想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球化的时期,哲学已经成为世界的哲学,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哲学的现状,就必须直面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创新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外在形式,用更宽广的胸怀来承载更多形式的哲学内容,这样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哲学思想,他们是马克思哲学的新成果,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全新形态,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将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另一生长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分析

4.1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拒绝唯心主义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扬弃,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问世以来就深深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向问题。因此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好好把握其哲学观和方法论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在正确辩证法的引导下理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问题。

4.2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

首先,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些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只有认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才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都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只有仔细阅读这些经典才可以做到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实践,坚持物质世界不动摇。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整体观念。实现人类的解放推动全人类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因而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事实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这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对这些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4.3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曾经不断地强调方法论要随时随地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立足实际,直面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着重点所在。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广泛地吸收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它不是固步自封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从而推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与其他自然学习的最新成果相联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鲜的血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和动力。

5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就离不开创新。当近社会瞬息万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也是时代所需,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0

[2]杨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道路的探索——访著名哲学家陈先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0(9).

[3]高云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两种类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2).

篇10: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反思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反思

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作 者:李红章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2(6)分类号:BO-O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本体论 概念框架

篇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关于申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鼓励高等学校组建研究团队,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及时向党和各级政府,以及重要行业与领域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以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批准,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现就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成果形式

申报成果为年度(季度)性研究(发展)报告,至少已连续公开发布或出版3年。报告名称具有连贯性。已纳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皮书”系列的除外。

2.编写队伍

主编署名可以为个人、课题组或研究机构。主编或负责人须为高校专职教师。研究团队内外联合、主要成员相对稳定。

3.成果内容

(1)方向正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主题突出。所研究和关注的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3)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前沿性。(4)学风优良。成果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5)研究报告已产生重要社会反响,包括得到同行和社会积极评价,被实务部门采纳应用。

二、经费资助 教育部每年资助30万元左右,三年为一资助周期。鼓励课题组多渠道筹措研究经费。

三、约定任务及要求

1、封面标识及出版样式由社科司统一设计,受资助研究报告正式出版时须遵照使用,以保证总体风格相一致。

2、关于成果报送。鼓励广辟渠道,多途径报送研究报告成果,特别是及时主动地将相关对策建议报送上级领导、党政机关和相关实务部门。研究报告最新成果须及时提交《专家建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或《成果摘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成果处)使用,具体要求详见教社科司函[2010]73号、100号文件相关规定。

3、积极扩大研究报告社会影响。(1)与国家级报刊媒体进行合作,每年(季)公开发表(布)研究报告核心成果。(2)每年召开成果发布会暨相关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部门和单位、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参加。观点和数据公开发布坚持内外有别、正面引导原则,切实维护学术安全。

4、加强原始数据的搜集、调查,不断扩展数据库容量,提升实证研究水平。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四、考核评估

三年为一评估周期,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不合格的将停止资助。课题组每年向我司报送3套出版物,并提交一份自评报告。

五、申报要求

1、请按要求认真填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表格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附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项目申请评审书

篇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关键词]政治哲学;哲学革命;社会伦理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按照以往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道德理论;其二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例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朋友的忠诚。在今天看来,对这样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推敲。唯物史观本身并不是道德理论,它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的基本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些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根据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这些结论取代不了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具体研究。如果只是重复这些尽人皆知的结论,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妨碍我们面向实际生活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思考,更何况唯物史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至于共产主义道德,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直接的相关论述,为数太少,远远不足以让我们形成完整的认识。这不奇怪,因为按照唯物史观,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只有当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形成。不要说马克思恩格斯,即使是现在,共产主义尚未实现,具体地谈论共产主义道德,也为时过早。

一、政治哲学转向

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上述理解,在今天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它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研究工作很难深入与出新,更不用说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迄今为止人们只能对它加以解释和运用,创新是说不上的。至于共产主义道德,一方面出自对马克思恩格斯片言只语的阐释,另一方面出自对人们设想的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后共产主义社会应有特征的演绎,更多的是出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需要。它是用来指导和匡正现实生活的,主要存在于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这样的理解中,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自身没有多少发展空间,没有多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反映实际生活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的可能。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30多年来,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生活实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社会结构日渐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成为主流,随着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的出现,人际关系急剧改变。生活实际中流行的已经得到各方默认的道德观念,常常令老一辈人瞠目结舌。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之后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上述巨大变化的表现。生活走在了一切理论的前面。以往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遇到极大挑战。这些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沉闷,少有创新。不管是否承认,事实上我们在过去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解已经被日益边缘化了,因为它们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生活的变化。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种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进行政治哲学解读的倾向迅速流行。这里所说的政治哲学,人们往往也称作政治伦理、制度伦理甚至社会伦理。它以人的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对象,以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保持稳定和谐并增加人的幸福感为宗旨。我国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政治哲学研究。关注政治哲学,在学术界已经蔚成风气。[1]

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不是孤立的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的伦理学界和哲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的哲学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以政治哲学或者说政治伦理学的兴起为标志的重大转折。伦理学家万俊人先生指出:“罗尔斯的《正义论》?穴1971年?雪发表后,不仅整个西方哲学,而且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理论转向,注重哲学之知识合法性论证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逐渐淡出哲学的主题论坛,让位于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与价值秩序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尽管寻求哲学知识的技术化和合理性之理论热情仍然保留了下来,而且日益精密和深入,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理解‘生活世界’本身及其意义、目的和行为实践,更应该成为哲学的思想关切和理论责任。哲学似乎又一次返回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者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时代?熏再一次重温‘轴心时代’的哲学智慧。”[2]哲学家孙正聿先生则说:“政治哲学成为日益耀眼的显学——我们时代的哲学。”[3]邹诗鹏认为,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哲学主流由语言分析迅速转向政治哲学。[4]郁建兴更直接断言:马克思哲学是政治哲学。[5]原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段中桥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介绍并倡导推动政治哲学研究,他说:“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使得原本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注不够的平等、公正、正义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6]除万俊人先生之外,其他几位都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

作为上述哲学转向的表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著显著增多。哲学家们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就其共产主义学说、社会公平、社会正义、阶级剥削、政治结构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原本就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黑格尔哲学,整个人类哲学史,也被作了政治哲学解读。在西方思想家中,柯亨的政治哲学转向受到关注,与此相关,诺齐克、哈耶克、罗默、胡萨米、伍德、佩弗的思想得到重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及其后继者霍奈特的承认理论,被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演化而来的重要政治哲学理论来研究。政治哲学的兴起并迅速引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哲学家的高度关注,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确需要找而且找到新的思路了。挑战总是与机会并存,政治哲学转向是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而且由于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现出一派生机。

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谱系而言,许多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早在上个世纪便转向了政治哲学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中因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而饱受批判,运动失败之后,他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转向“建设”,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怎样才能获得自己的合法性,人怎样才能摆脱工具理性对自己的支配,社会怎样才能由冲突走向和谐。占据其思想中心的不是革命,不是批判,而是对交往实践的研究,是探讨人们如何通过相互交谈、取得共识,把经济、政治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支配颠倒过来?熏从而为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举措提供合法性支持。这完全是政治伦理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他几乎最早实现了政治哲学转向,并且提出一种系统的与罗尔斯的理论异曲同工可以相互比肩的政治哲学理论。只不过沿着这个方向,哈贝马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色彩越来越淡,他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问题,至于当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掌门人霍奈特,走得就更远了。

在这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哲学转向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罗尔斯。哈贝马斯曾说:在最近的世界哲学史上,“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一个轴心式的转折点,因为它将长期受到压抑的道德问题重新恢复到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的地位。”就是说,罗尔斯的以研究公平正义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哲学理论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在1971年问世之后得到高度关注、受到普遍赞誉,政治哲学大有席卷全球之势。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作为美国的伦理学家,罗尔斯对社会生活公平正义的研究,他的《正义论》,不仅是美国社会的产物,而且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普遍而且客观的需要。这也说明,政治哲学的崛起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哲学统摄在政治哲学研究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政治哲学转向,决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在起作用。

这种历史必然性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政治哲学何以能有如此的扩张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多数哲学家诉诸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有的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社会公平、制度正义、社会信用体系、权力的制约、人的自由等问题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成为复杂而又紧迫的任务,伦理学和整个哲学的研究由此转向政治领域。也有人认为,伦理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原因在于社会公共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日益提高,因而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和传统社会很不一样。后者更多依赖传统的文化环境和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与养成。而现代社会,就像哈贝马斯所说,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公共化转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限明晰化。这个界限越明晰,意味着社会的公共化程度越高;公共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扩大。……由于我们的生活已发生变迁,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地点或族群的、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传统生活,而是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活,每个人更多是通过在公共领域中同其他人打交道而度过一生,因此,伦理学就要相应地调正自己的聚焦点和兴奋点,深入讨论如何面对公共生活,如何使公共生活变得更规范或更值得一过等问题。这便是当代伦理学会将其主攻方向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原因,亦即来自伦理生活本身的事实原因。”[7]这一理由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社会生活本身公共性的凸显,极大地提升了以处理公共问题为任务的政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个人对政治的参与程度极大提高,政治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都与每个个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联系。这自然成为政治哲学兴起的有利条件。还有人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把公共性问题与政治哲学转向联系起来,提出全球化使人类公共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民族间的正义、现代社会的公共伦理、生态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等,都已然迫在眉睫,由此造成了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集中关注制度伦理,也即政治哲学、政治伦理问题。

但是要揭示政治哲学转向的原因,仅仅指出上述理由是不够的。这些理由只是一些基本事实,当然应该研究,但为什么要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仍需进一步分析。对这些事实加以概括,我们可以看出,深层的原因是,它们的出现是对原有政治理论的挑战,这些理论不足以找到解决办法,需要哲学出场了。《正义论》发表于1971年,但罗尔斯对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经济上独霸全球,政治上成为西方世界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帜、榜样,然而其内部有许多问题日渐凸显。例如频繁发生的经济、政治危机,失业严重,许多人处于贫穷之中,种族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高涨、女权问题突出,走私贩毒、凶杀等各种犯罪的猖獗,信仰、道德危机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密切相关。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世界思想家的共同理想,然而历史证明,自由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的自由,平等是享有自由竞争权利的平等,至于博爱,由于支配人的原则与动物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没有什么两样,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苍白无力。人的自然条件生来不平等,这样的人平等地自由竞争,结果只能是事实上的不平等;功利主义激励人为个人利益去拼搏,但会把制约自己行为的道德考虑置之脑后。罗尔斯面临的也是西方世界普遍遇到的上述社会问题,其解决已经超出了民主选举、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传统政治原则的能力所及,也不是这样那样的政治技巧所能奏效,西方国家的政治需要重新加以设计,否则社会既不道德也不会和谐稳定。罗尔斯的理论是一种对这些问题的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美国的问题在西方各国具有普遍性,罗尔斯的理论能得到热烈回应,就是这个原因。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理论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出场的。具有马克思主义背景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解放、公平正义之间没有线性的必然联系。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丰裕的物质生活以牺牲人的自由为代价。归根到底服务于经济需要、体现科技理性的政治、经济“系统”,深入并左右着人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具有了意识形态功能,人成为被支配的对象。这种情况与罗尔斯遇到的问题类似,都说明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欧洲国家1968年的学生运动造成的社会**及其迅速失败,俄国革命后苏联出现的斯大林主义,表明社会革命也不是理想的选择。这使哈贝马斯意识到,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革命,都不能使这个世界更为人道与合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中解决,这里需要的是新的政治哲学。正是这一认识使哈贝马斯由文化批判转向政治哲学。他的尝试首先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否定物质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让政治回归生活世界,服从交往理性的需要,服从人们的意见,进而提出自己的交往实践和商谈伦理理论。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转向”就是这样出现的。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把目光转向政治哲学,这固然与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中国社会自身。长期以来,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深受毛泽东的影响。毛泽东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毛泽东把政治等同于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并把中国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继续革命”上,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实践中也行不通。此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一切以经济建设中心,政治也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20多年之后,物质生产力的确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社会迅速出现两极分化,分配不公以及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现,人与自然严重对立,发展难以持续。资本在中国与在西方世界一样,都是不讲道德的。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社会发展的新认识,即:把政治理解为阶级斗争是错误的,把它当作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也是不行的,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能持续,而这样的和谐社会需要人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构建。就是说,政治是可以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研究和建设的。

中国哲学家当前遇到的问题与罗尔斯、哈贝马斯有相似之处,概括地说,都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问题。市场经济和与之相应的自由主义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如前面所说,其背后是一种功利主义、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必然带来社会分裂、精神价值失落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这说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政治和整个社会一定要或迟或早地遇到严重的道德问题。人们在这里遇到的是道德和利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而一旦和道德纠缠在一起,以往的思想家们对政治的解释,他们的种.种设计,便失去了曾经令人信服的科学性、合理性、必然性,政治再次成为哲学的对象。

这一点在以往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难以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政”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在经济生活中,人是分为阶级的,众人的事主要是阶级斗争,因而政治也就以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为主要内容。人类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的更迭,这种更迭又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将合乎规律地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公平、正义、自由的彻底实现,是理想王国的到来。如此看来,社会形态的更迭以及政治生活本身的特点及其变化,似乎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明确提出,揭示社会生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唯物史观已经不再是哲学,而成了科学。恩格斯的说法不无道理。只有当政治,即对众人的事的管理,不由人以外的即人不能随意改变的因素,不论是神、利益还是客观规律所决定时,它才成为哲学这一居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今天,宗教的、意识形态的、经济必然性的、科学理性的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渐退隐,道德因素的作用日渐凸显,政治超出了科学的范围,成为哲学的对象,成为可以设计的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个崭新的然而又相当紧迫的课题。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因此成为当今中国的中心任务。

上一篇:学校世界无烟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初三物理教案 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