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2024-04-10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通用8篇)

篇1:《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蝙蝠与雷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蝙蝠与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时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2、通过观看三次试验经过,填表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导入: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航空、航海等方面。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1课

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

1、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默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幻灯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幻灯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蝙蝠探路的秘密弄清雷达的探路原理。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观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这节课的洪荒之力发挥的刚刚好!都变成了小科学家,作为一名科学家就在大自然的想象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不断去研究问题,不断去发明创造的,说不定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六、说板书

首先,通过学习课文4.5.6自然段,科学家经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得到启示。其次,通过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最后,通过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篇2:《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武城县郝王庄镇第一小学崔庆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郝王庄镇第一小学的崔庆丰,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2课《蝙蝠和雷达》。为落实“目标导学,活力课堂”的研究主题,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本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继《电影的诞生》之后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承载着落实本单元“科技发明”这一主题的训练任务。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以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了人们受到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的经过和意义,提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也是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载体。

我班多数学生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本文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说明过程,不断地挑战学生的想象力,延展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应该会比较喜欢。可是本文内容涉及到的仿生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多,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强,想象能力也不丰富,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会有一些难度。我预测这个重难点将会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教学目标

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尊重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训练点和本课的知识点,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清楚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2.了解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

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知识专业性很强,用简单的语言不容易说明白。为顺畅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网络相关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接近实际的课文环境进行教学,把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有效地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晰目标

首先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利用网上搜集的图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让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象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进而揭示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预习内容,一是字词的检测,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为读文扫清障碍。“揭示”和“荧光屏”两个词容易错误,学生汇报时应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二是读准文章,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三是学生搜集资料,既为新课做铺垫,同时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预习方案

(一)、词语检测

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再到文中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蝙蝠()夜航()配合()漆黑()捕捉()避开()

敏锐()苍蝇()揭示()障碍()探路()荧光屏()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配合:

启示:

横七竖八:

(二)、我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我在课文内容上的收获是: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外拓展,搜集资料

1.我对蝙蝠的了解有:

2.我对雷达的了解有:

3.除了蝙蝠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使人类得到启示?我知道:

二.学案导航,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主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提示

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三次试验。默读课文4—6自然段完成书后表格。

2.用“~~”画出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语句;用“__”画出飞机上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句子。

这一环节是学生研读、品读课文的自主学习,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标注观点、深入思考,完成表格,这样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能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三.互助合作,释疑解难

对于有些知识点还把握不准的情况,在自主和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是合作学习,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清晰完整地说给小组成员听。小组展开交流和讨论,求同存异,最后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再分工做好汇报的准备。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课件出示)

小组内交流后,便是更大范围,即全班的展示、交流。各组学生分别亮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一致的互相补充,意见相左的展开争辩。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结合课件进行重点讲解。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这个环节,课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件演示三次试验)看课件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每一次试验的环境和结果。第一次试验,蒙上蝙蝠的眼睛上,蝙蝠一个铃铛也没碰响。第二次试验,塞上蝙蝠的耳朵,蝙蝠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试验,封住蝙蝠的嘴,铃铛还是响个不停。以此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配合”用词很准确,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体会到科普文章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了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这样能很好地落实第一项教学目标。

学生汇报第二题时,指导学生看课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直观的课文环境,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蝙蝠和飞机夜里飞行的秘密。飞机装上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火屏上,使飞行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图示简单易懂,能把课文中难读懂的句子浅显地揭示。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要求。使教师的点拨、提升变得轻松简单。有效地落实了第二项教学目标。课件还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全员参与,让课堂富有生命力,学生学得轻松。

五、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1.出示习题,检测学生们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2.课外积累,扩展学生知识面。(课件出示)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载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学中得到启示?预习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课堂上自由交流后汇报,可单单汇报,没有真实的对比,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对比的表象。为了让学生弄懂初浅的仿生学知识,我用课件出示蜻蜓和直升飞机;海豚和潜艇;蝴蝶和迷彩服;锯齿草和锯;松树尾巴和降落伞的图片比对,让学生明白从前者身上得到启示,设计成后者为人们所用的科学例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落实了第三项教学目标。

六.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是让学生自我检测本课学习情况,以促今后的提高。教学效果预设

篇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 主要阐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篇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飞机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 保证了飞机的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探究学习。

活动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互相评价,互相交流。

(3)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语,指名学生读。

活动二: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师: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

活动三:学习课文。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这个过渡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讨论)

师: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师: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蝙蝠在夜间飞行, 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师: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

生:赞叹、佩服。

3.导学测评(多媒体展示)。

(1)比一比,组词。

蝙( )蝠( )捕( )蛾( )蚊( )避( )

骗( )幅( )哺( )饿( )纹( )辟( )

蝇( )揭( )碍( )荧( )锐( )铛( )

绳( )竭( )得( )萤( )说( )挡( )

(2)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师: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 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2.预习导学。

师:通过查看仿生学的资料,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为人类发明作出贡献。

(指名学生回答)

3.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一只蝙蝠)

师: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有话要对我们说,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

(学生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你们能代替科学家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要想回答得准确和完整,就要认真读书、认真探究。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师:我们的小科学家们真棒!那你们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快速阅读第七、 八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然后回答“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教师展示示意图,学生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师:请同学们模仿板书,动手画一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

师(小结):我们的科学家真了不起,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造福了人类。

4.导学测评。

(1)填空: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练习说一说。

(3)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5.拓展延伸。

(1)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篇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生字学习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2,学习词语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找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了什么疑问?

3.出示第二句话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5指名讲段意 ,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 熟读课文

3,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请读出疑问的语气。同学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

3,请默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如何填写表格,同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4,(出示表格)

5.交流: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6.抽学生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同时出示)。

7.三次试验证明什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同时出示)

8.小结: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变勾画出相关句子。

2.谁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来读出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 然后抽学生复述出来。

3.那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一起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复述出来。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5.谁能填一填?抽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6.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7.飞机装上了雷达,夜间飞行就安全了。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四,作业

1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篇5: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科普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作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及本课的写作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2、培养学生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

1、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2、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简单概括为三句话:1、反复诵读,静心默读,在体悟感受中把握科普文语言的逻辑性;2、边读边画,删减对比,画示意图,在学法探究中把握科普文的科学性;3、课外扩展,迁移写作,在仿写课文中把握语文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漆黑的夜空,飞机怎么能安全的飞行呢?它不怕出危险吗?继续学习本课,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课文,十分自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

为了弄清楚飞机到底是靠什么安全飞行的,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它都不会和任何东西相撞,它靠的是什么?

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有如下几个环节:

1.先让同学们读几遍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按照试验顺序、方式、结果、证明的问题四步填写PPT上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飞行要靠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飞行要靠嘴巴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和耳朵。

2、比较这两个句子,学习第六自然段,同时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蝙蝠的嘴和耳机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引出第七自然段。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边默读边思考,边画出重点语句。

B、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说说蝙蝠飞行过程。

C、引导同桌看着示意图互相讲述蝙蝠的探路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书本上蝙蝠是如何将嘴和耳朵结合起来探路的,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D、通过提问科学家们又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引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个句子,反复阅读后发现关键词“反复——终于——”

用造句的训练方法体会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才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

(三)明白原由,启发创造

A、弄清楚蝙蝠是运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理,让学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仿造蝙蝠探路示意图,画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

B、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书后填空练习。

比较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们能得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巴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此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教学效果较好。

(四)拓展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学习,拓展学习,开辟资源空间。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让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得到其他的发明创造呢?(这个环节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标要求“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这堂课布置学生看有关仿生学书籍,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想一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然后动笔写一写。

篇6: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大峪中学 张新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蝙蝠和雷达》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写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科学严谨。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3与学生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蝙蝠在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索过程。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但农村地区的学生相对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所以我认为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和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来。

在学法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填一填,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致爱学、乐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准备分5个环节完成第二课时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会出示一张图片,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如果让你在漆黑的夜晚行走,你会遇到什么状况?

然后再出示一张蝙蝠的图片,让学生们结合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说一说蝙蝠在夜间飞行的情况。

第三步,进行谈话导入。

这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首先,请学生默读全文,发现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是第七自然段。

然后通过指名朗读、评价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句子。

第三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飞行的秘密。

第四步,为了把抽象的语言叙述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我会带领学生们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演示出蝙蝠飞行的过程。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突破了重难点。环节三:学习课文4、5、6自然段,了解科学家做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探索出试验的结论。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三个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2、试验的方式、结果如何?

3、试验的最终结论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4、5、6自然段。

然后学生尝试着填写表格,接着全班交流,把表格填充完整,最终归纳出三次试验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步:出示两个句子: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蝙蝠飞行,嘴和耳朵缺一不可,并感受到科普文章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严谨性。

环节四: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明白雷达的工作原理。

首先,还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雷达的工作原理。

然后小组合作画出雷达工作的示意图,并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第三步,引导学生对比朗读7、8自然段,完成这个填空练习,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通过填空练习,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也明白了雷达是科学家在蝙蝠的启示下发明的,这时我要书写板书。

环节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出一些有关仿生学的内容。然后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图片,形象地展示出一些受自然界启示的发明。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提高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 请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看看自己周围哪些事物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把它写下来。布置这项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我的这份板书力求把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地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11、蝙 蝠 和 雷 达

↓ 启示 ↑

→→→→→→

发明

篇7:《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王垸小学 覃运兵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时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目标:弄清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飞行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读书、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看图导入。

首先出示蝙蝠图说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并通过读课文,说说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出示雷达图,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雷达,并说说自己知道哪些有关雷达的知识

二、整体入手抓重点句。

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找出文中的那句话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细读理解、注重联系 让学生围绕重点句的前半句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答案。

文章的4、5自然段写的是科学家是如何做试验的,内容浅显,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读文后填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蝙蝠在夜间是如何安全飞行的是一个重要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描写蝙蝠嘴和耳朵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有关语句;

2、指明读文;

3、看图让学生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4、出示填空题,巩固练习,同时强调“反复研究、终于”这两个词,体会科学家的严谨科学态度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5、让生上黑板摆卡片。

了解飞机上的雷达是如何工作的又是一个教学重点,有了前面的学习做基础,此段教学我先让学生看飞机飞行的图片然后读文,同桌摆卡片互相说,然后再让学生上黑板摆卡片。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学的比较直观,比较扎实,此时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以反馈学习效果。

四、总结全文,迁移运用

用“因为„„所以„„”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五、拓展延伸

我们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吗?

六、作业

我也要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六、说板书设计

篇8:《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猪鼻子和防毒面具

1915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毒气弹这种化学武器。当时,英法联军看到空中慢慢升起了一股白色气团,随后士兵们就开始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有的甚至停止呼吸,直至死亡。

英法联军将抵抗毒气袭击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发现毒气的化学成分是氯气。战场上,除了士兵和当地居民的尸体外,飞鸟、家禽、牛羊马狗等均遭毒害。可奇怪的是,猪却没有中毒的迹象。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模拟试验:把猪、马、牛、羊等圈在一起,然后放出氯气。观察发现,当猪闻到有毒气体时,就开始拼命逃窜;当无法躲避时,猪就拼命在地上刨土,然后将长鼻子插入刨松的泥土中“闭目养神”。毒气散尽后,其他动物都死了,猪却不慌不忙地拔出长鼻,用力将鼻孔中的泥土喷出。

目睹这一“奇迹”后,科学家们很快得出了结论:泥土颗粒对氯气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猪的长鼻子插入土中,泥土颗粒塞满了它的鼻孔,形成一个类似过滤器的防护面具。于是“,长鼻子”的防毒面具就诞生了。防毒面具上的“长鼻子”就是一个过滤器,里面装着吸附作用比泥土颗粒更强的活性炭,能有效抵抗毒气的袭击。

苍耳和尼龙搭扣

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已经见过,每当秋天野外郊游归来,它的果实 会挂在你 的衣裤上———它的颜色是灰褐色的,长度约1.5厘米左右。可以牢牢钩住衣裤,不易脱落。你知道吗?像苍耳这样微小的植物也为人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呢!

据说,瑞士发明家乔治喜欢带着狗外出散步。有一次,散步回家,他发现自己的裤腿上和狗身上都粘满了一种植物———苍耳。苍耳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苍耳拉下来。乔治感到很奇怪,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

原来,苍耳的纤维与狗毛是交叉在一起的,他想,利用这两种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不可以设计一种搭扣呢?于是,尼龙搭扣诞生了。两片尼龙布,一边是一排排的小钩,另一边是密密麻麻的小线圈,两边贴在一起的时候,小钩就钩住小线圈,不易分开。

从此,人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好帮手———乔治发明的尼龙搭扣。今天,我们穿的鞋有的就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背的书包有的也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

鱼和潜水艇

在湛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时沉时浮,那是一艘潜水艇。在这样茫茫的大海中,如此庞大的潜水艇怎么能时而沉,时而浮,操控自如呢?原来是人们从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在大海的怀抱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自由自在,难道它有什么特殊功能,使它能在水里随心所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终于揭开了鱼儿沉浮的秘密。原来鱼的肚子里有一个鳔。鳔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小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帮助鱼沉下去。鱼要浮上来的时候,鳔里慢慢装满了气,鳔胀大了,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模仿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内装有一个“水仓”,这个水仓相当于鱼的鳔。当潜水艇要下沉时,水仓抽满水,潜水艇慢慢地就沉下去了。相反,当潜水艇要浮上来时,只要把水仓里的水排掉,就浮上来了。

大自然真是奇妙啊!

青蛙和电子蛙眼

科学家利用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科学家们早在100多年前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是把一只青蛙放在笼子里,又把几只活苍蝇放了进去。过了几天,他们去看青蛙,发现青蛙还活着,苍蝇却一只也不剩了。第二次是把一只青蛙放进笼子里,挂了几只死苍蝇。过了几天科学家发现青蛙竟然被饿死了,苍蝇竟然一只也没少。两次不同的实验,证明青蛙的眼睛看活动的东西特别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原来,青蛙的眼睛里有四种神经细胞,在这四种神经细胞的作用下,青蛙能迅速、准确地辨别活动物体。

模仿蛙眼的原理和结构,仿生学家就发明了电子蛙眼。机场的工作人员为什么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指挥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原来电子蛙眼能够敏捷地发现运动目标,迅速判断目标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速度。在机场里,它若监控到飞机要碰撞会立刻发出警告。电子蛙眼还广泛运用在交通要道上,它会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备课构想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短文,属于说明文。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又要依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深入研读教材后,我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用课文教语文。指导学生通过运用表格提取信息、画示意图理解意思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2.通过阅读一组关于仿生学的说明性文章,感受此类文章在语言 表达上的 精准 、简练、生动、形象。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在课前的学情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仿生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谈起这方面的话题,他们畅所欲言、津津乐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减少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研究、课堂活动、课后延伸中来,运用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阅读本组文章,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发现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或生动活泼,或平实简明,都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很容易就能读懂这个特点。以此为契合点,我给每篇文章设计了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表格、示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这组既有趣味性,又有语言魅力的科普知识文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养,感受科学的奇妙,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例呈现

环节一: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知道了科学家为了弄清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做过一个有意思的试验。课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项作业,请每个小组为这次试验设计一份试验报告,完成了吗?

生:(齐)完成了!

(指一组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展示试验报告。)

(四人小组,分别站在投影幕布和展示台前,边介绍自己的试验报告,边用手示意。)

生1:大家好!下面由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科学家做的蝙蝠飞行试验。请看,这就是我们设计的试验报告。

生2:这次试验的对象是蝙蝠,试验地点是在一间屋子里,试验道具有绳子和铃铛。

生3: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结果蝙蝠飞的时候铃铛一个也没响。

生4: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结果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结果铃铛还是响个不停。

生1:科学家通过这三次试验,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得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2:这就是我们组设计的试验报告。谢谢大家!

(其他学生鼓掌)

师:感谢你们的汇报!同学们,为什么给这个小组鼓掌?

生:因为我觉得郭宇佳他们组设计的试验报告简洁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生:我认为他们组设计的表格内容很全面,比如有试验地点,还有试验对象。

生:他们组介绍得特别清楚,声音很洪亮。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老师也想问问这组同学,你们组是怎么设计出这个试验报告的?

生: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把科学家的试验过程简练地写下来。

师:看来,这简练的语言可并不简单呢,不仅表达要准确,还要把试验过程记录清楚。这组同学会读书,也会思考,能用表格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在你们设计的试验报告中,是不是也都关注到了这有意思的试验结论呢?(生点头)

(实物投影,放大试验报告中试验结论一项。)

师:那我们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试验结论)

师:快速浏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蝙蝠飞行时嘴耳配合的方法呢?画一画。

(生浏览课 文 , 标画句子。)

师:来,给大家读读你画的句子。

(指一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我们大家画的是不是都一样?

生:一样。(生纷纷回答)

师:好,每个人都出声再读读这段话。

(生自读)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准确、流利,可是这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生表现出思考和不确定的样子)

师:老师可要来考考你们了。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图示,同学们先在小组里动手练习。读清楚蝙 蝠飞行嘴 耳配合的方法,根据课文的描写摆一摆这些图 示 ,一会儿在 全班展示。

(小组练习后,指一组在全班展示。)

生:我们来向大家展示蝙蝠飞行时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两人配合,一个学生读句子,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来当小老师,评一评这组同学的表现。

生:夏步天用粉笔画了超声波,他画得和课文写得一样,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师:是啊,这样的描写多形象啊,特别容易让我们理解。

生:刘佳盈和夏步天两个人配合得好,刘佳盈读一句,夏步天摆一步。我知道蝙蝠是怎么飞行的了。

师:夏步天,老师想问问你,你怎么这么清楚蝙蝠飞行的方法呢?

生:这段话里有很多动词,比如:发出、推进、反射。我们组刚才在讨论的时候,就是按照课文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一步一步摆的。

师:仿生学是一种深奥的科学,里面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可是课文却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简练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多有意思啊。

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连起来,这个“和”字说明什么?(课件点红“和”字)

生:它们之间有联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是有联系的,找找看。

(生读文,师出示句子: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师出示提示,让一生读: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完成课后填空题;小组合作,利用图示,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小组学习,指一组汇报:两人配合,一生说,另一生摆图示。)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师:你们觉得这组同学说清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吗?

生:说清了。

生:我发现叶子鸣是把课文中的句子背下来了。

师:叶子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背下来呢?

生:因为我们小组刚才在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都觉得特别啰唆。我们认为书上的话写得特别清楚,而且很简练,练习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师:这就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你们小组特别善于思考。

师:雷达保障了人类的安全,这不仅要感谢蝙蝠,你们觉得还要得感谢谁?

生 :我认为还 要感谢科学家。

(生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我们一起仔细听一段资料。一会儿请你来告诉大家,你听懂了什么。

(师播放录音材料: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中安全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科学家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试验,提出了在当时看来荒唐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经过100多年不断地研究,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妙才被科学家揭开。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人类才最终根据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使飞机在夜间安全地飞行。)

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很漫长。

生: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付出了100多年的心血。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可是对于这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课文只用了一句这么简单的话进行总结。该怎样读好呢?(生读,突出了“反复”和“终于”。)

师: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从“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才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而从“反复”这个词中,我明白了科学家经历了很多研究和试验,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师:两个简单的词语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带着我们感受到的一起读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环节二:阅读组文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四篇有趣的仿生学文章,分别是《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青蛙和电子蛙眼》。

(有的学生边笑边拍手)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听您说了文章的题目,我觉得肯定特别有意思。

师:一起读一读吧。

(生在小组内传阅四篇文章)

师:读了这四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的特点发明的。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仿照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从青蛙眼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原来发明尼龙搭扣的灵感来自于一只狗。

师:哪篇文章你最感兴趣?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再仔细读一读。试着根据文章中的描写,用表格或者是示意图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其中的奥秘。一会儿我们召开一个“仿生学阅读分享会”,请“小小讲解员”上台来介绍一门仿生学。

(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下面由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这篇短文是关于仿生学的,人们根据猪鼻子的特点发明了防毒面具。

生2:读了文章,我们知道了猪鼻子和防毒面具的联系。我们利用示意图来向大家讲解一下。

生3:大家看,这防毒面具的过滤器多像猪鼻子,上面的透气孔就像是猪鼻孔。当猪遇到危险时,就将鼻孔塞满泥土颗粒过滤毒气。人们进行模仿,在过滤器里装上活性炭,就能有效抵抗毒气的侵袭。

生1:这就是我们组的汇报,谢谢大家!

(生鼓掌)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生互动)

生:我也喜欢这篇文章。我觉得文章中猪的样子特别可爱,当它们闻到毒气的时候,有长鼻子保护,表现得不慌不忙,还能“闭目养神”呢。

生:真没想到防毒面具是由猪鼻子发明来的。科学家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汇报图文并茂,很清楚。

师:谢谢这组的同学!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段简洁清楚的解说,一幅形象生动的示意图,让我们发现了防毒面具里的奥秘。

第二组

生1: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仿生学短文 《鱼和潜水艇》。

生2:看题目我们就能知道,人们根据鱼的特点发明了潜水艇。

生3: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鱼和潜水艇的联系。我们进行了总结,请大家看表格。

生4:当鱼鳔装满气时,它就浮上来;当鱼鳔放出气时,它就沉下去。潜水艇的水仓就像是鱼鳔,当水仓抽满水时,潜水艇就沉下去;当水仓排掉水时,它就浮上来。

生1:听了我们组的解说,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鼓掌)

(生生互动)

师:你们填写在表格中的内容很准确,也很简练。

生4:我们小组认真读了文章,找到了一些描写鱼和潜水艇变化动向的关键词。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为了能让读者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文中的语言都特别的简单,我们一下子就能读懂。这组同学更棒,能把这些语言简练、清楚地呈现出来。

第三组

生1:大家好,我们来介绍《青蛙和电子蛙眼》。

生2:请大家看这张表格。

青蛙的眼睛很奇怪,对于活动的物体它们反应敏锐;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根据这个特点,人们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3:电子蛙眼一般用于判断运动目标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生生互动)

生4:同学们,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运用电子蛙眼吗?

生5:我知道。机场就装有电子蛙眼,监控飞机的动向。

生6:马路上也有,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避免碰撞。

生4:你们说的都对,这些都是文章中介绍的。

生1:科学家真了不起,他们经过反复研究,才从青蛙眼睛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一篇有意思的仿生学说明文带给我们这么多感受。

第四组

生1: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文章是《苍耳和尼龙搭扣》。

生2: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组设计的示意图。

生3:苍耳和尼龙搭扣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苍耳的纤维钩住了狗毛和衣服,于是乔治根据它们的形状发明了尼龙搭扣。尼龙搭扣带有小钩的一侧就像是苍耳上的纤维,尼龙搭扣的另一侧是由一些小线圈组成的。

生4:这样尼龙搭扣就能牢牢粘住了。这就是我们组的介绍。谢谢大家!

(生鼓掌)

(生生互动)

生5:文章中写“两片尼龙布,一边是一排排的小钩,另一边是密密的小线圈”,他们组这样画就很清楚。

生1:文章还写了,如果两边贴在一起的时候,小钩就钩住小线圈,这样就贴在一起了,就像这样。(双手张开、合拢,演示尼龙搭扣。)

师:文章写得很清楚,你们展示得也很清楚。

生1:我的书包和鞋上面都有尼龙搭扣。

环节三:推荐阅读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仿生学啊。读了这一篇篇趣味盎然的文章,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还想再读一些介绍仿生学的文章。

生:我觉得这些文章特别有意思。

生:我知道了很多仿生学知识。

生:我也想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奇妙的仿生学》这本书。这本书里,还记录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就有这本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来读一读,我们利用班级读书会再来分享收获。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一组有关联的文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契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组合本组说明文时,我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和修改。我想,阅读材料的呈现应该既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学生在组文阅读中品读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组文阅读使课堂上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必须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于学生已在课前读懂的内容、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弄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再进行讲授。学生通过设计试验报告和读后演示图示的方法,理解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同时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品读中理解语意,赏读中领略语趣。

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文阅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不时绽放思维的火花。在分享阅读心得时,生生、师生之间互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还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整合起来。学生的感悟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课堂上的我,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和聆听者。

这是一组说明文。课标中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是训练学生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学生通过运用从教材中习得的方法,引发出了阅读其他四篇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到了作品的文本特征和表达风格。我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

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阅读体验和提高,如何通过及时、到位的评价鼓励,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是我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思考的问题。

课例评析

薄文老师的组文阅读很有特点。很多教师在选择组文进行教学时,往往习惯把目光聚焦到名家、名篇或者诗歌、散文上,而她选择了一组说明文来进行教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堂课很好地实现了“用例文教语文”的目的。

一、教师理念前瞻,具有极强的课程意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教教材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教材本身,那我们的学生也大多在一篇篇课文里打转。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视角来思考怎么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怎么把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用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让孩子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语文。这一点,薄老师做到了。

二、教师头脑清楚,深知文本的例子功能。我们知道,文本内容并不是教和学的全部,文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教师要发掘文本中那些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元素,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空间、机会和过程。薄文老师独具慧眼,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将 《蝙蝠和雷达》《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青蛙和电子蛙眼》这5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仿生学”这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的阅读方法,领悟这类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操作简单而富有实效,一举多得,自然值得赞叹。

三、教师教法多样,体现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语文”。例如: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撰写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试验过程,培养学生把“话”变成“画”的语言理解力;为学生播放补充资料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听中理解“反复”“终于”这些语词的意思;组织学生召开“仿生学阅读分享会”,请“小小讲解员”来作介绍,培养学生活用资料,使学生懂得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上一篇:喋血孤城——抗战中的爱国亮点下一篇:建筑学1003班关爱老人青年志愿者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