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2024-06-21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共6篇)

篇1: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1、《格林童话》

① 作者:雅格布·格林、威廉·格林

② 从1812年初版开始,格林兄弟就开始了漫长的增删、润饰、修订工作,一直改到1857年的第七版。时间跨度长达45年。

③ 初版《格林童话》:一部绝对不能给孩子看的书。鉴于此,后来,格林兄弟删去了初版中34篇不适合儿童阅读接受的童话、故事。

④ 故事来源:

1、书面材料。《格林童话》40%的篇幅来自书面材料。具体来说,就是来自文献——古书、小说、民间童话和杂志。格林兄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编辑、改写、修订。

2、口授讲述。《格林童话》的讲述者绝大多数都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她们为兄弟俩讲述小时侯听来的故事。因为既熟悉口述传统,又熟悉文学传统,她们的故事通常有先天的光彩。

2、《贝洛童话》

① 作者:夏尔·贝洛

② 诞生:“古今之争” 法国文坛“古代派”和“近代派”论战。“古代派”:拉辛、拉·封丹等作家,主张写古典题材,遵循写作的清规戒律。“近代派”,以夏尔·贝洛为代表,力主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论战也正是由他挑起。

《鹅妈妈的故事》成为“古今之争”论战的伟大业绩,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安徒生童话》

① 作者:汉斯· 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丹麦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被誉为“丹麦的骄傲”。

② 一生共创作了168篇童话,共分三类:

1、直接脱胎于民间童话、民间故事。如《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装》、《野天鹅》等

2、间接来自民间童话、民间故事。“只取一粒种子”。如《白雪皇后》、《天国花园》、《鹳鸟》、《接骨木妈妈》。

3、体现安徒生艺术才情的创作童话。如:《海的女儿》、《丑小鸭》、《坚定的锡兵》、《夜莺》。

4、《吹牛大王历险记》

① 作者:1785年,《吹牛大王历险记》以《闵希豪森男爵旅俄奇录》之名在英国匿名发表,引起读者广泛兴趣。后经多方考证,作者为德国作家拉斯伯。

② 对本书的概括:一本融荒诞、幽默、滑稽、玩闹于一炉的“吹牛”的书,本不是为儿童所写,却因通篇弥漫的儿童思维、童年趣味成为儿童文学的早期经典。一部“顽童”主题的典范作品。

③ 主人公:闵希豪森:机智、幽默、乐观、豪放、沉着、勇敢、自由、放达。他的身上体现了“狂飙突进”时代德国民族所追求、倡导的时代精神。

④ “闵希豪森”故事的构成方式(吹牛方式):无边界引申法(反逻辑、反常规);自我夸大法(能力的极度夸张);巧遇外援法(借助外力)

5、《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① 作者: 刘易斯·卡洛尔

② 主人公:爱丽丝——温柔美丽,机智灵巧,好奇心强,有冒险精神。

③ 故事情节:充满奇思异想,缤纷绚丽,妙趣横生。在“吹牛大王”的基础上,将“顽童型”作品的审美内涵、艺术品位推至更高境界。

6、《长袜子皮皮》

① 作者:阿斯特丽·安娜·艾米丽娅·林格伦

② 主人公:皮皮、杜米、阿妮卡

7、《绿野仙踪》

① 《绿野仙踪》(原名《奥茨国历险记》)是美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童话,曾经创下

了惊人的图书销售记录,后来又以轻歌剧、电影、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绿野仙踪》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上20世纪的第一部受到赞赏的童话,从出版一直行销至今。② 作者:弗兰克·鲍姆(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纽约州。父亲是个桶匠,后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开采石油并发了财。

③ 主人公:小姑娘多萝西、稻草人、铁皮樵夫、胆小的狮子、魔法师奥兹。

④ 体裁:童话小说

8、《小飞侠彼得.潘》

① 作者:詹姆斯·马修·巴厘(1860年——1937年)英国著名小说家及剧作家。

② 主人公:彼得潘、温迪、霍克船长、精灵

③ 人物形象分析:彼得潘——一个崇尚自由、独立、玩闹成性、天真单纯的男孩。机智勇敢,胆大粗心,自以为是、狂傲无羁、无知无畏、情窦不开。

9、《夏洛的网》

① 作者:E·B·怀特(Elwyn Brooks White,1899一1985),美国著名散文家。

② 主人公:小姑娘弗恩、小猪威尔伯、蜘蛛夏洛、老鼠坦伯尔顿

③ 人物形象分析:弗恩:纯真、善良、仁慈、富有爱心,与小动物们心心心相印。夏洛:热情、善良、无私、冷静、智慧、勤劳、谦虚,勇敢。

威尔伯:天真、胆小、善良、率直、细腻、坦诚、热爱生活、知恩图报。坦伯尔顿:头脑简单、目光短浅、好吃懒做、贪财好利。但又不失正义感和同情心。关键处能对困境中的朋友伸出援手。

④ 故事含义:友情与忠诚、冒险与奇迹、生与死、信任与背叛、快乐与痛苦,以及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迭„„结构完美,情节充满魔力。不单单是爱和友谊的故事,其中还深藏着作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10、《两个小洛特》

① 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

② 主人公:

路易丝:双胞胎同的姐姐。跟随爸爸在维也纳生活。性格外向、聪明、活泼、直率、热情。小洛特:双胞胎中的妹妹。和妈妈一起在慕尼黑生活。性格沉稳、冷静、机敏、懂事、能干。爸爸:维也纳乐队的指挥家、作曲家。才华横溢、富有爱心,宠爱孩子,却有些粗枝大叶,顾此失彼。

妈妈:《慕尼黑画报》的美术编辑。工作勤勉,感情细腻,疼爱女儿,但方式多少有些简单、刻板。

施特罗布尔先生:街区医生,医学博士,有爱心的老人。

佩佩尔:医生的小狗。热情、机敏,能很清楚地分辨两个小女孩。

加伯勒:画家。住在路易丝家隔壁。一个有童心的人。

蕾西:乐队指挥家的女佣人。

11、《铁路边的孩子》

① 作者:伊迪斯·内斯比特(1858-1924),著名英国女作家。

② 主人公:

妈妈:给孩子写故事的作家,一个坚强乐观的妈妈。

爸爸:被人陷害,身陷囹圄。

罗伯塔:大女儿。懂事、勇敢、善良。

彼得:男孩子。机智、勇敢、思维活跃的小男子汉。

菲莉丝:小女儿。姐姐、哥哥的热情帮手。

九点十五分列车上的老先生:古道热肠的人。

搬运工伯克斯:热情、善良,但是自尊心既强,最怕别人可怜、施舍自己的家庭。火车站站长: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俄国先生:陷入困境的俄国作家。“一个伟大的人。”

12、《草房子》

① 作者: 曹文轩

② 体裁: 长篇小说

③ 主人公:桑桑、纸月、细马、杜小康、秦大奶奶、陆鹤、白雀

13、《男生贾里》

① 作者:秦文君

② 体裁:小说

③ 主人公:贾里

篇2: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李志强 谢春艳 戴卓萌

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课是高校俄语专业本科阶段同文学史配套的课程。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文选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各高校俄语专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纷纷恢复了文选课或突出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开设文选课的目的、意义何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由中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来担任课程为好?„„下面,我们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这门课的粗浅认识。

一、开设文选课的目的俄语专业的学生,不接触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就想学好文学史,没有基本的感性认识而想达到深刻的理性认识是不现实的,这只会导致学生局限于教科书,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开设文选课有以下目的:

1.通过文选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对文学史所载作家的创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开阔视野,了解俄罗斯的人文文化,激发其学习文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俄罗斯文学、文化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2.增加经典作品文本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比较精细地把握这些作品本身,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的具体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将文学和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及修辞特点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运用工具书,培养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多记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用俄语讲述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以防他们在高年级阶段口语水平下降。

二、文选课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文选课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和具有相当难度的课程。上好文选课是对任课教师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教师:

1.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鉴赏力及一定的理论水平,能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

2.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较高的俄语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讲解各种难点,使用语言标准、地道,且不能过于书面化。应使用学生能够理解、易接受的语言讲解。同时,语言应尽量做到风趣、幽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修辞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在讲解文本时时常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

3.在讲解知识性的部分时一定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不能道听途说。语言的讲解应紧贴文本的内容,对一般的语言现象不能做精读课式的讲解,否则文选课就会与高年级的实践课等同。分寸的把握是讲对、讲好这门课的关键。以前有的教师就犯了这个毛病:备课时准备了一大堆文学史的材料,脱离开文本长篇大论地讲,费力不讨好;还有的教师本来就是教实践课的,抓住一些语言现象没完没了地讲,冲淡了文学欣赏的效果,这也是不合适的。

4.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改进讲课的内容,如对普希金之死和果戈理的艺术世界应做一定的修正和补充等。

目前,在许多学校文选课由俄罗斯教师来讲授。诚然,俄罗斯教师讲授文选课具有很大的优势:用母语教学,比较熟悉文学作品所指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实践证明,中国教师承担文选课的教学任务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如果中国教师具备上好这门课所需的必要条件,完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三、文选课的选材

上好文选课首先面临的就是选材问题。选材不当,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对什么是俄罗斯文学经典产生疑问,这就涉及一个标准问题。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历尽沧桑,产生过诸如普希金、莱蒙托 1

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天才,他们创作出卷帙繁多的经典作品,使俄罗斯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前列。但也有一段时间,对文学的理解僵化教条,无冲突化、粉饰现实风行一时,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产生过许多伪经典作品。俄罗斯文学这种曲折的发展变化自然也会反映在我国的俄国文学教学中。前一时期,学界对此曾有过争论。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反思和不断的摸索,人们对俄罗斯文学经典的评价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从现在通行的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的几个选本中可窥一斑。当然,这几个选本各有特色,但容量较大,如每篇都讲,课时恐怕不够。面铺得太宽容易抓不住重点,想面面俱到却常常面面不到。我们认为选材的原则应是:

1.具有代表性,选材贵精不贵多。作为文选课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经典作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进行讲解,这些作品应能代表该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例如,在讲普希金时,我们选讲了他的《К Чаадаеву》、《К А.П.Керн》、《Зимнее утро》、《Узник》、《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的部分章节及《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使学生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2.体裁比例适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比例,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的比例要适当。如讲果戈理时,可以选《Шинель》或《Нос》、《Мѐртвые души》的若干章节及《Ревизор》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兼顾了上述原则。可能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选本没有选果戈理的《Ревизор》,而《Ревизор》却是最能体现果戈理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不讲难以掌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选本进行补充;

3.难易程度适当,由易到难。有些作家的语言风格独特,作品中方言俗语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讲肖洛霍夫的作品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方言土语较多,这种创作风格鲜明地体现在其长篇史诗《Тихий Дон》中。如选择《Тихий Дон》给学生讲解,难度可想而知。但学习俄罗斯文学是无法绕过肖洛霍夫的。我们不妨选择难度较小,又反映了作家创作基本特色的《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作为材料,就能一举两得。

四、文选课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选材是上好文选课的前提,那么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是上好文选课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

1.文选课教师应把握好每个作家的创作特点,对作品的诗学特征(包括内容和形式)要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在讲课时突出这些特点的讲解。此外,对于每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方法的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教师应有总体认识,在讲述不同作家的作品时要心中有数,以便讲课时作一些带有比较性的讲解。例如,普希金的创作处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时代,这些特点在普希金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中Татьяна的形象就具有古典主义理性至上的因素,当然也具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因素。莱蒙托夫的创作方法总体而论是充满浪漫主义理想化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充满浪漫的豪情,例如,在 《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中走私者的形象就具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成分。而果戈理是从俄罗斯民族深处成长起来的讽刺喜剧作家,在他的现实主义中渗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神秘主义,有人称其为荒诞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

文选课讲授的内容均为小说、诗歌或剧本的选段,但是教师必须使学生对整个作品有总的了解。在讲解文本时,应把它置于与整部作品的联系中,并指出所选文本的特点,在作品中的作用。然后抓住最重要的线索来讲解,如在讲解《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时,应抓住Печорин性格变化的过程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在讲解《Мѐртвые души》时,则应抓住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作品的创作方法及作品的体裁等。

2.在对文本进行分析之前,教师可以先就作品做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开场白切忌拖沓冗长,将文选课同文学史各自的教学任务混同起来。大量的信息应该融入对作品的分析中,“零敲碎打”有机地糅合在字里行间的讲解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法”教学。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讲解作品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让他们在预习时思考,待上课时或课后总结时讨论,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讨论,避免他们在课堂上被动地回答问题。例如,在讲解普希金 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时,课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Какие чувства хотел вызвать Пушкин у читателя, рассказывая трагическую историю жизни старого смотрителя?

②Раскройте смысл эпиграфа к повести.Как он соотносится с судьбой Самсона Вырина?

③Как в содержании повести раскрываются слова рассказчика:《...сердце наше исполнится искренним состраданием.》?

④Как относится Самсон Вырин к своей Дуне? С каким чувством он рассказывал рассказчику об отношении к ней всех проезжающих? Найдите в тексте слова, передающие его отношение к дочери.⑤Какая черта характера, по-вашему, является определяющей для Минского? Подтверждайте свои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материалом текста.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文本提一些问题。针对文本所提的问题要适时适度,做到恰到好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理解原文时要抓住作家创作的特点,深入思考作家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写作方法?其妙在何处?例如:普希金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中在描述驿站长的女儿Дуня 时有这样一句话:“Маленькая кокетка со второго взгляда заметила впечатление, произведѐнное ею на меня.”对此句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Почему Пушкин написал “со второго взгляда”, а не с первого взгляда, как обычно?”

在讲解莱蒙托夫《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的《Бэла》一章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① Зачем Печорину понадобилась Бэла?

② Какие черты Бэлы, Азамата, Казбича представляются вам наиболее привлекательными?

③ Почему, едва добившись любви Бэлы, Печорин скучает и томится?

④ Как сам Печорин объясняет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воего характера, своѐ поведение? Верите ли вы ему? ⑤ В чѐм сходство и различие Онегина и Печорина?

上述列举的问题本身不难找到答案,但如何抓住这些问题、设计这些问题、在讲解中利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些问题,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后师生可以围绕课上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把握好讲解的繁、简度是本门课的难点。教师不能将其讲成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不能脱离开文本讲授许多在文学史课上应该讲解的内容。文学分析应点到为止,形象分析也是如此,要“就特点讲特点”,不能过多地扩展,用一两句话概括即可。讲解的重点是文本本身,难以理解或知识性的部分必须讲清楚。因而,有些难点还是要求比较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有些作品中的某些章节段落语言晦涩、方言土语过多,考虑到本科学生的语言水平,这些部分可以略过,由教师把内容大意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略去段落的情节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文选课也不同于精读课和泛读课。对文本的讲解既不能像泛读课那样过于简单,让学生读得似懂非懂;也不能像上精读课那样对单词逐字解释,对作品中的词汇讲解得过细、琐碎。对于不易理解的词,尤其是一些非常用词、旧词,可以用同义词替换讲解,或直接采用汉译的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课堂讲解时间,又可使学生易于理解。例如:普希金的《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中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Коллежский регистратор,Почт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диктатор.对于其中“Коллежский регистратор” 一词如果做如下一番讲解,则生词量大、篇幅过长,学生不易理解,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служащие в царской России назывались чиновниками.Им присваивалось звание—чин, связанное с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ием определѐнных прав и преимуществ.По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му акту, изданному царѐм Петром I в 1722 г.,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й «Табели о рангах», устанавливалось 14 рангов—классных чинов для военных, штатских и придворных.Старшим считался 1-й класс, младшим—14-й класс.Низшим гражданским(штатским)чином был чин коллежского регистратора, чиновника 14-го класса.Он давал право занимать низшие служебные места в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аппарате.До 1845 г.он давал чиновнику и личное, не передаваемое по наследству, дворянство.Реаль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чиновника в обществе определялось его местом в иерархии чинов и его имущественным положением.”如果用“Чиновник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класса, самый мелкий чиновник”,甚至直接采用汉译的办法:“沙俄时最低的官位等级、14等文官”一带而过,则更加简明扼要。

相反,有些情况下不仅仅需要解释一个具体的词义,还要把该词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讲解。在下面的例子中即需要采用类似的方法:

在莱蒙托夫《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的《Бэла》一章中,Печорин为了赢得Бэла的爱为她买回了许多礼物,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Ах, подарки!Чего не сделает женщина за цветную тряпичку!”其中“тряпичку”一词如果只是解释为:“Уничижительное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ое.То же, что тряпка.”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即毕巧林为贝拉买回了一堆“抹布”,因而在讲解这一句话时不应只局限于对“тряпичку”这一具体词汇作解释,而应结合上下文讲解这一句话的具体涵义,即Под словом“тряпки”автор имеет в виду материю, кусок ткани.Печорин купил их Бэле именно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обрадовать еѐ.此外,每一个篇章或段落的生词和句子讲解完毕后,教师应进行概括性的小结,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全文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做一个总结。总结不宜过长,应重点说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同时还可以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艺术形象进行类型学的归纳,使学生从宏观上能对作品有一个认识;

4.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散文中语言优美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或背诵。在课上教师要做示范朗读,并提请学生注意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在朗读普希金的《Узник》一诗时,应告诉学生:Первую строчку прочитайте медленно, тихим голосом.В середине еѐ сделайте короткую паузу, то есть остановку, а в конце—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ую.Следующие три строчки читайте немного громче, в том же темпе и тоже в середине делайте короткие остановки.Слова орёл и грустный 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В конце второй и третьей строк голос повышайте, а в конце четвѐртой—понижайте.Следующие четыре строчки читайте быстрее.В середине последней строчки перед словами орла сделайте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ую паузу.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 следующие слова: в окно, взглядом, криком, давай.Последнее четверостишие прочитайте громко, сделайте ударение на словах вольные, пора, гора, края, ветер.В последней строчке этого четверостишия сделайте небольшие паузы после слов туда и ветер.Слово я тоже выделите голосом.5.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而上述内容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信息应该传达给学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如《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中的主人公Печорин将Бэла抢回后,对她大献殷勤,但她仍然不从。此时Печорин对Бэла说: «Поверь мне, аллах для всех племѐн один и тот же, и если он мне позволяет любить тебя, отчего же запретит тебе платить мне взаимностью?» Она посмотрела ему пристально в лицо, как будто поражѐнная этой новой мыслью;в глазах еѐ выразились не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и желание убедиться.针对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Какую роль играет Аллах в изменении мысли Белы? Почему?”通过这一段落抓住宗教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十二月党人起义、1812年卫国战争、东正教及其他民间文化、民俗等问题。如在分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东正教背景知识。结合作品分析指出俄罗斯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和民族性格的珍贵特点及不同之处,如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对生命意义的追索、酒神精神、英雄主义、对自由的渴望、对祖国的无私无畏的爱、对自己土地的忠诚、责任和义务感及撒旦的反叛精神等。如分析莱蒙托夫的作品时,可以将其中的恶魔主题及《圣经》中撒旦与上帝的故事加以对比阐释;

此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还会经常涉及到许多世界历史和西方文化的诸多人物和著作。如在《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中,普希金在讲述 Онегин所受的教育和他读过的书籍时,提到 Ювенал,Вергилий,Ромул,Гомер,Феокрит,Адам Смит,及《Энеида》等,诸如此类的有关知识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文选课还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譬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所读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识。总之,讲授文选课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既富挑战性,又具趣味性的工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篇3: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新闻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变化, 呈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新闻媒体的互联网传播, 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的迅速能够帮助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资讯。但是, 网络的这些特性也使得新闻媒体出现了许多违规和不道德的现象。因而如何从新闻名著选读的角度建立互联网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就至关重要。广大媒体人需要通过加强新闻名著选读的能力, 加强自身的责任感, 遏制社会的低俗之风,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以期能够建立互联网新闻媒体社会责任。

二、网络新闻媒体的概念

(一) 网络新闻媒体的概念

因为互联网具有高速传播的能力, 能够使新闻媒体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这就被称为网络新闻媒体。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网络已经渐渐渗入传统新闻产业, 逐步成了新闻媒体传播的主阵地。互联网的传播性、开放性以及其多种多样的服务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作用。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 网络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新闻媒体的形式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闻媒体产业深入结合。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初期主要以电子版的形式出现, 此时其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弱。随后, 综合性新闻网站不断出现, 形成巨大的规模, 不仅提供了新闻和娱乐的服务, 还通过网络为网民提供全方位地服务。当前, 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已经为大众提供了反映民意的平台。

(三) 社会责任的概念

当前, 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提供综合信息, 还担负着反映民意以及政府发布信息的重要功能。网络新闻媒体能够使普通人的意愿得到社会的关注, 并且能够有实现的可能。网络新闻媒体首先应当承担引导舆论的责任, 重视先进文化和精神的弘扬, 为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引导民众理性发表自身的意见, 不能使错误的思想和言论随意传播;最后应当能够化解互联网的突发事件, 弘扬健康的文化。

三、互联网上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一) 缺乏真实性

真实可靠的新闻媒体传播是媒体产业的共识也是媒体传播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报道, 所以新闻媒体应对坚持真实性原则。然而, 近年来虚假的新闻屡屡出现, 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失实的新闻报道会误导社会大众, 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还会极大危害新闻媒体的公正的形象。

(二) 缺乏道德底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闻媒体产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新闻媒体在重视点击率和阅读量的同时开始忘记媒体业的道德。一些媒体和工作人员为了经济利益将道德抛之脑后。新闻媒体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社会责任, 新闻报道也需要符合社会道德, 这是新闻媒体必须维护的职业形象。

(三) 侵犯公民权利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 新闻的自由度和公民的隐私权就日益产生冲突, 甚至造成公民权利受到侵犯。一些媒体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 对于明星的花边新闻进行过度报道和疯狂炒作, 就形成了不尊重隐私、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的现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诽谤、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

(四) 过度追求“眼球经济”

当前是网络经济的时代, 也就注定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就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宰。在这种状况下, 网络新闻媒体就必然会追求注意力, 没有注意力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注意力就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视线, 将各种不道德和不健康的内容当作新闻卖点, 导致低俗之风盛行, 严重打击了新闻媒体产业的公信力。

四、基于新闻名著选读的互联网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建立

我国新闻媒体产业社会责任的建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而基于新闻名著选读的互联网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应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 建立良好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文化体制也不断取得突破。互联网新闻媒体业应当对新闻媒体产业的体制进行改革, 降低运行成本;确定媒体集团的产权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另外, 新闻媒体行业应当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进程, 保障行业有序发展, 同时也是媒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媒体产业不断发展, 但是因为制度不明, 产权不清晰和缺乏法律制度约束致使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 加大监管的力度

随着互联网新闻媒体业迅速发展, 媒体报道的领域不断拓宽和加深。我国媒体业逐渐摆脱被动的角色, 渐渐成了信息的提供者, 因而对媒体产业的监管力度需要逐渐增大。首先应当完善媒体行业内部的机制, 建立严谨的新闻报道流程, 将新闻报道从采编、审核到最后的奖励都包含在内, 并且将每一环节的责任都落实到人。并且, 在加强内部监管力度的同时加强社会对媒体的监督, 建立高效的监督机构, 并且将舆论监管纳入法律规章, 严格控制媒体从业人员因为私利而导致违规现象发生。

(三) 加强媒体自律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 我国媒体业应当加强自身的自律性。媒体行业应当大力整顿行业风气, 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同时, 新闻从业工作者也应当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严格遵守新闻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在新闻活动中, 严格律己, 做一个真实可靠、可敬可佩的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琦.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理论前沿, 2009 (03) :34-35.

篇4:名著选读教学中的“原著意识”

苏教版高中课本中选取经典名著片段作为教学篇目的不在少数。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边城>节选》;必修三中《史记》、《庄子》和《墨子》中的一些篇目;必修四中《<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节选》;必修五中《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笔者在实习期间正逢指导老师张老师讲授《巴黎圣母院》的节选篇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学习其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形成文字供大家评阅。

一、完整的教学流程

教材当中选取的一些中外名著都堪称经典,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在应试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名著名篇的选取可以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不同的阅读体验,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的集体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更多的触发点,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

当然,作为教学内容的名著节选片段最基本的还是扮演着语文教学内容的角色,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该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或流程)。张老师在教授该篇目的时候就流程来说中规中矩,即复习旧课、开始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中规中矩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第一,解题过程中,张教师将题目分解成三部分:“一滴水”、“一滴眼泪”、“换”。由“一滴水”中的“水”给学生明确了“卡西莫多喝的水”和“爱斯梅拉达送的水”,帮助学生明确节选片段的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再者“一滴眼泪”,学生都清楚是卡西莫多的眼泪,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卡西莫多流的泪是什么泪?这泪里面包含了什么?”,该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去对文选内容做一个概括和进一步理解,至少是在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主要情节之后方可答出。并且,这“眼泪”中包含的“感激”、“自责”、“悔恨”、“开心”、“觉醒”是对卡西莫多情感的层层深化才能体味完全的。而对于学生无法生发到的点,教师选择带着学生回到文本当中去寻找具体的语句,再来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去感受卡西莫多眼泪中的内涵。该教师将节选片段从名著的角度转换成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这是值得称赞的和可取的。最后的“换”字,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充分地尊重了原文内容,不仅仅拘泥于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译本。教师在明确了“换”字用的不准确的情况之后,一方面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一滴眼泪”和“一滴水”之间的连接词,另一方面教师给出了原著当中作者的原标题“A drop of tear for a drop of water”,让学生们就这个“for”的用法和文选内容来考虑,此处的“for”翻译为“换”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应该用哪个词。笔者觉得张老师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名著节选的教学一方面要考虑节选片段和名著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节选片段的题目有时候是教科书编者自己添加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稍加考虑题目的选取和内容的匹配度,这样让学生讨论题目取名的优劣性才有意义。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只是填鸭、灌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变通。特别是在教授名著片段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原著意识,需要自己先行回归名著,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部分,同时让学生对整个作品也有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第二,在文本的具体解读当中,该教师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让学生自行填充。

人物 卡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以泪报德

以德报怨

环境 冷漠、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社会环境——围观群众)

在具体的填充过程中,张老师依然是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的语句,特别对围观群众的形象把握上,让学生从语句当中概括得出。可见,阅读教学中万万不可脱离文本,而且在小说人物分析当中,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句和情节的选择都是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主体思想的基本材料。

二、多样的教学形式

名著选读片段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

以本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节选片段的细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明朗化,但是针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以及作者表达的主体思想的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方式一,带领学生进行扩充性阅读。节选的片段一定是经典当中更值得阅读的一段,但是仅仅阅读节选部分,笔者认为对于人物的把握、情节的感知还是有所欠缺。如果像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一样,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认真的投入到原著的阅读当中去,这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名著经典的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去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和抓住作者的主题内涵。而且学生在阅读时对有关文本的交流也能给彼此提供一些思考的生发点,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方式二,观看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好的东西要被别人记住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文字记录的、有影像资料的。学习该篇课文时,笔者的指导老师花了两节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影片中演员的台词、动作和神情,让学生对人物的感知由平面的文字转换成屏幕中动态的演员,使学生脑海当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更加丰富。

可见,适当的变化教学方式,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大概就是个意思了。

三、恰当的课后延伸

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导学案》,每一篇都从教学目标到课后练习,再到资料链接都安排的有条有理,既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在本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导学案”中,学校设置了“课后练习”和“资料链接”两部分。“课后练习”中有关于本课的巩固练习,还有类似文本《<基督山伯爵>节选》的文本研读练习;在“资料链接”中,有“走进作家”——关于雨果的基本介绍、“《巴黎圣母院》简介”——关于整篇著作的情节概述、“美丑对照原则”——作者在文本叙述当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这些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最初预习时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文本之后提供了补充。

小说类文本,人物分析和情节把握是两个关键环节,所以教师不要仅仅告诉他们这个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而是要提供一些评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赏析别人的评析之后,学会自己分析人物,特别是学会结合文本来分析。必修四配套的教参当中,就有一些学者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评析:管震湖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李万钧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可以当戏剧看的》、陈敬容的《<巴黎圣母院>评介》,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评析文印给学生,让学生在别人的评述中去把握整篇名著,也可以在评述中学习到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名著选读教学的“原著意识”,既是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也是提醒教师选读不仅仅是带着学生读节选部分,有时间还要投入到原著中去进行整体的阅读,将名著选读教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廖蔚芬.突破“导”字是关键——名著导读“五步教学法”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5]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4)[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篇5: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Class______________

Student Number______________ English Reading I_Literary Masterpiece_A Christmas Carol By Charles Dickens

Work title: Author: Year of publication: Background: A Christmas Carol Charles Dickens 1843 A Christmas Carol by English author Charles Dickens was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early Victorian era Britain, a period when there was both strong nostalgia(怀旧)for old Christmas traditions and an initiation(开始)of new practices such as Christmas trees and greeting cards.Dickens’s sources for the tale appear to be many and varied but are principally the humiliating experiences of his childhood, his sympathy for the poor, and various Christmas stories and fairy tales.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nclude:

Ebenezer Scrooge: chief character, a miser(吝啬鬼);

Jacob Marley: Ebenezer Scrooge’s business partner, dead for seven years;Fred: Ebenezer Scrooge’s nephew, son of Ebenezer Scrooge’s sister Fan;Bob Cratchit: Ebenezer Scrooge’s clerk;Tiny Tim: Bob’s son;Ghost of Christmas Past;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The recording, including three episodes(断,集), is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novel.Plot summary: The tale begins on a cold Christmas Eve exactly seven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Ebenezer Scrooge’s business partner, Jacob Marley.Scrooge hates Christmas, calling it “humbug”, refuses his nephew Fred’s dinner invitation, and rudely turns away two gentlemen who seek a donation from him to provide a Christmas dinner for the Poor.His only “Christmas gift” is allowing his overworked clerk Bob Cratchit Christmas Day off with pay.Returning home that evening, Scrooge is visited by Marley’s ghost.Marley warns Scrooge to change his ways or he will undergo the same miserable afterlife as himself.Scrooge is then visited by three additional ghosts who accompany him to various scenes with the hope of achieving his transformation(改变).The first of the spirits,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takes Scrooge to Christmas scenes of his boyhood and youth, which stir Scrooge’s gentle and tender side by reminding him of a time when he was more innocent.They also show what made Scrooge the miser that he is, and why he dislikes Christmas.The second spiri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takes Scrooge to the family feast of Scrooge’s impoverished(穷困的)clerk Bob Cratchit, introducing his youngest son, Tiny Tim, who is seriously ill English Reading I_Literary Masterpiece 1st Semester, 1st School Year Name______________

Class______________

Student Number______________ but cannot receive treatment due to Scrooge’s unwillingness to pay Cratchit a good wage.The ghost also leads Scrooge to see his nephew’s party.The third spiri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troubles Scrooge with sad visions of the future that may come to pass if he does not learn and act upon what he has seen.These visions include Tiny Tim’s death, and scenes related to Scrooge’s own death, including a conversation among business associates who will only attend the funeral if a lunch is provided.Scrooge’s own neglected and untended grave is then revealed, prompting the miser to decide that he will change his ways in hopes of changing these “shadows of what may be”.Scrooge awakens on Christmas morning with joy and love in his heart, then spends the day with his nephew’s family after anonymously sending a turkey to the Cratchit home for Christmas dinner.Scrooge has become a different man overnight and now treats his fellow men with kindness, generosity and compassion,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man who embodies the spirit of Christmas.The story closes with the narrator confirming the validity, completeness and permanence(永久)of Scrooge’s transformation.(about 400 words)

Topic for discussion: what do you think is/are the theme(s)of the novel A Christmas Carol?

Reader’s task: write a summary for each of the episode in the recording.Episode 1:

Episode 2:

篇6:名著选读

作者姓名

摘要:卢梭较早提出了系统的女子教育观,包括女子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他的女子教育观受到了自然主义哲学观和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受到法国当时社会结构状况和卢梭对两性自然差异认识水平的制约。从社会结构和生理结构两个视角来反思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子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卢梭;女子教育;启示 *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倡导“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但他的妇女观却明显地具有传统、保守的特点,以致他在谈及女子教育时,毫不犹豫地把它定位成培养“贤妻良母”,因此常被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家当作批评的靶子。从卢梭的哲学观和女性观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而剖析其深层成因,从中得出深刻启示,这对于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卢梭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一切应“回归自然”,这为他的女子教育观定下了一个基调——教育要依托天性来实施。这对当时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卢梭并没有摆脱法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妇女的一切教育都应和男子相关连。

18世纪法国文化是一种男性主导的文化。大革命前,法国的女子价值观就是要求女子做好男人的“附属品”。在这种文化中,男子追求独立和自主,维护父权,追求对女子的绝对控制。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大师大力弘扬“人权”思想,他们在理性法庭面前为妇女平等权利辩护,女性作为人的价值首次得到了洗礼,但尽管如此,启蒙思想家们仍然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女性观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出于为第三等级男性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思考与论证的多半是如何符合男性的“妇女解放”,与妇女利益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却很少关注。

板,具体内容略)。

二、卢梭女子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卢梭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教育状况,提出要对两性的差别予以关注,详细分析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女子教育观。他的女子教育观主要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卢梭认为,男人的幸福依赖于女人,因而女子有受教育的必要,但是妇女们所受的种种教育和男人都是有关系的,对女子进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卢梭坚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认为这是合乎自*[1](由于是模作者简介:姓名,XX年生,XX(籍贯)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XX

然的安排,男性负责人类的公共空间,而女性则只应涉足私人空间,主要担负孕育、哺乳、抚养小孩和照顾家庭的职责,而不应从事与自己的体力和性情不适合的工作。女性天生是弱者,需要男性而生存,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等是女性终生必备的美德。女子受教育完全是为了取悦男子和使家庭生活舒适有条理,完全是为男子充当贤内助,基本谈不上去参加社会政治管理工作。女子教育的归宿,即回归自然状态,找寻自己真正的本性,做一个贞淑的妻子、头脑清醒的少妇和可爱的良母。(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三、卢梭女子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从思想根源来看,卢梭女子教育观受到了自然主义哲学观和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当时代法国社会结构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卢梭对男女自然差异认识水平的反映。一方面,卢梭对女子教育目标的规定,即要求把女子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启蒙运动前后男权主导的性别观念,(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一)把握好社会结构对女子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育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基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方面对教育观的影响最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女子教育观及其实践发展的程度。在18世纪的法国,女子缺乏应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女子教育的公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使卢梭女子教育观存在着先天不足。当代女子教育要获得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社会结构对于女子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根源上解决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从根源上解决女子教育公平问题。

1.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女子经济地位。女子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会对女性教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而根本因素便是社会分工。启蒙运动期间,法国女子的仍未获得独立经济地位,这在根本上限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女子在社会生产中与男子具有平等的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部分女性还远未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使女性真正同男子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从事社会生产,不断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为女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优化社会政治结构,提高女子政治地位。社会政治结构通过它体现的权利分配、运用与维护,形成和实现对女性教育观的影响。在卢梭笔下,女性并无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使得女子教育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必然偏离正确轨道。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一方面要通过政治途径进一步促使女性权利合法化;另一方面,将女子教育作为改变人们社会性别认知以达到女性解放的最重要手段,努力使女性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使女性获得与男性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二)把握好生理结构对女子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正确的女子教育应该尊重女性的生理特点,实施满足女子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但人们对男女生理差异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卢梭提出按男女差异进行教育,这与现代教育观是吻合的。但他夸大了男女之间的差异,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女性最基本的角色就是做好“贤妻良母”,这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然而,当代社会在引导女性走上社会,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的同时,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在对传统教育和传统

价值观的批判中,(由于是模板,具体内容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918事变感想200字下一篇:市文化局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