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2024-07-2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精选8篇)

篇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意义主要有三点: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光荣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三、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解放初期,大陆政权对台湾的基本策略是武力解放。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第一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陆开始调整对台策略,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过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1958年8月,两岸发生金门炮战。金门炮战后,两岸都调整了政策,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周恩来将大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表明“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2.两制并存。国家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港澳享有不同于其他省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政策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国家间的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是成功的,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1992年,大陆海协会同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党的十六大高度概括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对台工作的方针,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005年,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2005年4、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 19

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政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毛泽东对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亚非拉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欧洲、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是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地区是第三世界。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1985年,邓小平提出,世界上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判断的基点是:(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

世界国际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际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分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二战后世界经历了从美苏两强争霸,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不过,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占据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合作,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重要特征。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要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做超出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情。

(二)经济全球化

20实际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和科技大发展、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工业造成了冲击。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1)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理念、原 20

则和追求。(2)中国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3)中国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1)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二)发展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导我们党及时改变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80年代末期,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外交方针。

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行之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特点:第一,队伍迅速壮大;第二,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岗位流动加快。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 21

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

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

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同时,在我国,宗教还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基础。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2.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按照信息化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第四,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第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改善党的领导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当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防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篇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一、知识点(单项及多项选择题、辨析题)50%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7、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8、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9、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贡献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1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6、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剥削现象与剥削制度、收入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18、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2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2、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背景

2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2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5、股份制经济的性质

26、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2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9、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30、创新型国家的三个指标

3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3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35、民主、自由、人权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

3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9、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性质

40、“一个中国”的涵义41、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42、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

43、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44、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

4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46、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8、思政部网站“最新动态”栏目中一年来(2010.3-2011.6)的有关新闻与知识

二、思考题(简答题、论述题)5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5、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6、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12、当前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14、“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篇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一、专题式教学对“概论”课教学的意义

专题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单位处理课程教学内容, 其实质是以教学内容整合为核心在教材基础上的教学再创造, 实现的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并最终通过综合运用专题讲授、专题讨论、专题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专题式教学模式其优点在于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教学针对性强, 因此在集约课时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1. 实行专题教学模式有助于克服“概论”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概论”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体系上保持一致。这既是由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所决定, 也反映了国家统编教材的初衷。但“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课时毕竟有限, 内容多与课时少是“概论”课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章、节、目的顺序讲授势必会出现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问题, 这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实效性难以保证;而采用专题教学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 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平铺直叙, 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 实施专题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05”方案的规定, “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讲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反映新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联系学生实际, 面向社会现实无疑是增强“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而专题教学模式就是要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 再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认知水平确立和设置各个教学专题。该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释而联系实际不充分的不足, 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 确保“概论”课教学不再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外, 始终能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从而大大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3. 实施专题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今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变革对高校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概论”课教学必须将其教学重点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来。应该看到今天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主要不是信息, 而是处理和创新信息的能力。因此要把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 作为“概论”课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标志。专题式教学就是在各种信息观念相互碰撞交锋的情景氛围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实践来锻炼和增强个人的能力素质。

二、“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

一种教学模式能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其在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专题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内容整合为核心、问题设置为关键的教学模式, 其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通过设计专题构建“概论”课教学体系,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概论”课教材共15章, 包含了六个相互关联又互相区别的部分, 理论内容丰富。确定专题大纲与各专题内容不能漫无边际、随意取舍, 应始终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即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一个重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贯穿“一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为主线。笔者认为, 主题中的灵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统一, 及这种统一在现实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问题。

2. 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与学生实际,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仍旧沿用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应当在以专题讲授为主体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地运用专题讨论、专题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这样既避免了旧模式下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 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亲合力, 使“概论”课教学内容得到一种立体式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展现和释放, 又能使学生走出教材,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与锻炼能力, 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通过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支持专题式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评价与课程考核, 最终是要反映专题式教学取得怎样的效果。笔者在几轮的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把课堂教学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思路, 在完善原有方法基础上, 进一步把对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表现统一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范围内, 灵活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打分等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建立“概论”课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

4. 通过开辟课外网络教学配合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专题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主体鲜明、重点突出, 因此不可避免会省略一些内容。而省略内容完全可以放进网络课堂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此外, 网络课堂还可以扩展学习资源, 在“概论”课教学中, 网络课堂作为为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创设的学习平台, 是专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三、对“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实践证明, 专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使学生牢固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 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专题式教学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载体, 其逻辑建构和教学实践对实现课程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中, 专题式教学应以问题设置为核心, 在充分领会课程精神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提炼出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以现实热点为背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专题, 并最终综合运用讲授、讨论与实践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落实效果。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式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篇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篇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1科学发展观的的形成内容及指导意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职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循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采用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历史经验(在简答题部分)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内和国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是否定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在简答部分)

篇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题)

1、毛泽东思想p1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3-4。

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p48。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69。

5、社会主义本质p117。

6、资源节约型社会P215。

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p164。

8、环境友好型社会p215。

9、依法治国p236。

10、中华民族精神p260。

11、和谐社会p276。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二、基本知识(单项、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9、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是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12、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3、我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14、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的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理论(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P36-39。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p137-141。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p168-169。

4、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P211。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232。

6、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P236-237。

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256。

8、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P276、278、279。

9、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p323-326。

篇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

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篇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

关键词:理论体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探讨成果, 要使教学真正富有成效, 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四化”。

一、教学理念创新化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通过理论灌输来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此, 教学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感悟身边的事情, 是提高其思想素质的起点。因此,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该课程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多年来, 政治理论课一直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例子的堆积, 只注重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大大忽略了, 即把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及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解决等。其实是将最重要的东西给忽略了, 从而造成这些理论、这些问题、实际与我无关的假象, 进而使政治理论教学只有知识的填充, 而无思想的启迪。“理论联系实际”, 应使学生成为“联系”实际的主体, 而老师是导体, 引导学生尊重客观实际, 辨证分析现象, 自我形成思想。我国大量的改革实践, 不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是良好的理论教学素材。在教学中, 结合讲授主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践案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案例中归纳、总结, 体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产生的必然性。近年来,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 尝试了课外实践, 即加大了社会实践的课时和力度。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到科技园区、开发区、现代农业基地参观、考察, 使他们能够走入社会, 充分感受改革的气息, 感悟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及其长期性, 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 同时也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长青”。理论只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才富有生机和活力, 才能使理论具有真实感和号召力, 才能使理论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行动的指南和内在的动力, 而不同社会现实相结合无法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说明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教学对象素质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教学中要非常强调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其伟大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更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理论的重要意义。应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他们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1. 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 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例如, 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部分, 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和历史条件过程中, 不仅要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客观条件, 还要讲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用邓小平同志伟大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不仅使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信念的重要性, 同时也使这些还未涉身于社会的学生知道,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 但人人都可应具有伟人的思想境界, 这样从课程一开始, 就使学生对邓小平理论有一种亲和力、认同感, 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2. 结合现在大学生的特点, 由感性向理性不断深入, 提升分辨是非能力。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很强的优越感, 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 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磨练。思考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期望值过高, 缺少奉献和牺牲精神, 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应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并及时用科学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知识群体, 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的时代烙印, 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从中把握规律性。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 明确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队伍专业化

作为一名教师, 要授人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门课程对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 关键在教师。因此, 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使之具有专业化的水准。教学中怎样使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平过硬、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 投身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去, 是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古人说:“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深入、系统的学习, 把学习的成果化为创新行动, 体现在教学之中。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对理论的坚定信仰和深入研究, 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 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

一堂课, 学生被教师折服, 则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读。教师“不能仅仅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 而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 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师只有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 学生听起来也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

2.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将思想意识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在教育家看来, 德和才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除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面临着种种压力, 一是教师就必须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探索变革教学方法, 努力满足大学生渴求理论教育创新的心理, 使理论的基本原理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二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坚持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应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突出多媒体教学, 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 使学生爱听想学。三是建立校园网络, 开展网上答疑、开设网上论坛,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调动大学生摄取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并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变单向性教育为多向性教学, 通过不断探索和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质疑辩论等生动的、现代的教学形式, 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 已成为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准确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 构思、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辅助性教学手段, 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多媒体教学创建生动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丰富的信号刺激, 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信息,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如, 在介绍邓小平生平和他的革命精神时, 在应用了集文字、音响、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辅助课件后,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邓小平同志各个时期的照片, 大家感受到他一生遭遇挫折失败和在挫折中奋起的经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 文革时期的大起大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响亮的声音以及南巡讲话访问南方各地的坚定脚步, 这些再现邓小平生平和他在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场景, 能够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染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可见, 只要广大教师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服务意识,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就一定能够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意识得到真实的提高, 为21世纪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上一篇:第二学期品社教学计划下一篇:伤感孤独的短语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