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2024-07-16

《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共3篇)

篇1:《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之说苑·奉使和史记·南越前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

B.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D项,由,出于。

9.【答案】D

【解析】D项,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与“所”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B项,而,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附古文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国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建立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篇2:《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 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C(害:痛恨。)

9.C(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B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C均为助词,的。D①连词,于是,便;②副词,反而,竟然。)

10.C(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的说法有误。朱建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

11.(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2)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建是楚国人。从前当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国。因犯罪离去,后来又跟了黯布,黥布想反叛时问过朱建,朱建劝谏阻止,黥布不听他的,却听梁父侯的,造起反来。汉朝诛灭了黥布,得知朱建曾劝阻过,高祖就赐朱建封号为平原君,迁居长安。

朱建有口才,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办事不随波逐流,有原则。辟阳侯行为不正,但受吕后宠信,他想和朱建交往,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母亲去世,陆贾一向和朱建关系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寒,没有用来给母亲出殡送葬的钱,正要借钱置办殡丧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只管发丧。陆贾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不解:他母亲死了,向我道什么贺?陆贾说:前些时你想交结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如今他母亲去世,您若厚礼送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备置送终的衣被。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

许久之后,有人控告辟阳侯,惠帝大怒,将辟阳侯下狱,要处死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们大多不满辟阳侯的行径。巴不得就此除掉他。辟阳侯处境危急,派人找朱建,要与他见上一面,朱建推辞说:案子审得正紧,我不敢去见面。实际上朱建去求了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他说:您为何受皇帝宠信,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辟阳侯因受皇太后宠幸而下狱,人们都说是您进了谗言,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明天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您何不负荆请罪,替辟阳侯向惠帝求个情?惠帝听了您的话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很高兴。这样,两个主子都宠信您了。您将富贵双至啊!于是闳籍孺担心害怕起来,真的向惠帝讲了情,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囚禁中想要见朱建,朱建不来见,辟阳侯以为背离了自己,非常气愤。等到他出狱之后,(明白实情),又非常惊服他。

吕太后崩逝,大臣诛灭了吕氏,辟阳侯同诸吕交情很深,但最终没有受牵连被杀。辟阳侯之所以能够保全,都是得力于陆贾和平原君。

篇3:《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本人结合多年高三备考指导的经验, 总结出文言文备考的“四原则”和“三注意”, 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四原则

1. 以“本”为本的原则

即在备考中, 要以课本为本。理由有: (1) 因为高考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基本涵盖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之内; (2) 因为课本知识是基础、是前提, 只有熟透了课本知识, 才不会使我们的备考工作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中, 一定要回归课本,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使课本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4种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是重点。

2. 以“读”为先的原则

即首先要细读文本, 要求读出文本大意, 读出疑难点, 读出考查点。读出文本大意是一个前提。因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选用的是人物传记, 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材料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其任职的变迁过程以及个性特征怎么样等。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所选文本主要讲了李揆自幼聪明好学、入仕后有远见卓识、与吕某交恶、遭元载报复等几件事, 其任职由右拾遗直升至宰相, 因吕某事而一再贬官, 后又再次升迁, 直至“以疾卒”。李揆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聪明敏捷, 好学上进, 有远见卓识, 但又汲汲于名利、嫉妒他人、傲慢自恃等。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 就可以把握住文本大意, 解答试题也就容易多了。

3. 以“词”为重的原则

即以理解文中实词为重点。这不仅是做试卷中第四小题的需要, 也是翻译的需要。其方法主要有:代入法、推测法。“代入法”就是将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句子中, 联系上下文, 看是否说得通。“推测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来推测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 再联系课本中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如《清史稿·列传第十一》中“夜薄其城, 率骁卒先登”中的“薄”字, 根据句意可推测为“接近、临近”之意, 再联系《陈情表》中“日薄西山”一词, 可断定其应解释为“迫近”。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第4小题判断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与否, 其中B项对“少聪明好学, 善属文”中的“属”字解释为“撰写”, 这就更简单了, 只要我们回想起课本中《张衡传》中的“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的句子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4. 以“达”为主的原则

即在文言翻译时, 要做到语言通顺明白, 合乎事理和情理。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曾提出过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能译出句子的大意”。因此, 文言句子的翻译只要能做到“达”就可以了。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 则又移居, 故其迁徙者, 盖十余州焉”, 只要译作“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 就又迁居, 所以他搬迁的地方, 大约有十多个州”就可以了。

二三注意

1. 注意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 首先要求字字落实。一般的方法是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开来, 然后逐词翻译、串连成句。要防止出现漏译的现象。如“若子才, 无施不用, 焉用赠?” (《新唐书·张文瓘传》) 一句, 有的学生译为:你很有才能, 不用馈赠, 哪里用赠送礼物呢?其中将“若”漏译, 导致将“施”错译。应译为:至于你的才华, 没有什么干不好的, 哪里需要用赠物 (的方式来警策) ?

2. 注意省略成分

文言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 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量词等, 如果在翻译时不能将其补充进去, 句子就说不通, 前后文就难以衔接。上文所举就是一例。再如“上医医国, 其次 (医) 疾人”、“大夫规诲, 士传言, 庶人谤, 商旅 (议论) 于市”、“0以 (之) 为轮”、“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 ,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沛公军 (于) 霸上”、“轩凡四 (次) 遭火”……

3. 注意第6小题的内容

高考试卷中的第6小题 (即文言文阅读第3小题) 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其选项内容对我们理解文本大意, 甚至解释字词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 准确解释词句、理解大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6小题D项中有“元登相位后, 对他报复, 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 在各州漂泊十多年”的话, 就可以作为翻译第2小题时的参考。这一点已成广大师生的共识, 此就不赘言了。

上一篇:旅游行业建设方案下一篇:东北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