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岗位的

2024-08-22

认识自己岗位的(通用11篇)

篇1:认识自己岗位的

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谈自己认识

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当了领导,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压力更大了,难免磕磕碰碰。怎样才能顺时适势成熟起来、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领导干部,是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要尽快适应环境,实现角色转换

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后,工作环境不同了,面对这突然的改变,应敞开胸怀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弄清楚自己工作性质、职能和范围,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和权限。

1、对上级要服从不越权。深刻领会正职的意图和要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权限不能超越,时时刻刻维护正职的权威。

2、对下属要信任不放任。年轻领导要学会信任下属,把具体的事务分配给下去,并在工作方法上多教,工作落实上多查,工作成绩上多表扬,工作缺点上多指出,让下属把工作做好,而不是事必躬亲,把所有事务都揽到自己身上。在不同的岗位,大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才能确保一个单位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二、加强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

很多落马官员在其忏悔书中提到自己会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缴械投降,与其放松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有很大关系。年轻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充分认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1、学习内容。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政治理论。

2、学习方法。现行的政治理论学习,多数效果一般,主讲人在台上念得口干舌燥,台下听讲的人充耳不闻,各想各的事。一要真心去学。对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厌烦抵触、不能消极应付,而要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真心实意地去学。二要系统地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所学习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三要联系实际。理论学习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勤学习重实践,提高工作能力

年轻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较高,但实践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领导工作经验,因此刚走上领导岗位,很多事都力不从心。要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领导,年轻干部还必须勤学习重实践,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知识,掌握一定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是成为一名合格领导者的必备条件,因此,年轻领导干部除了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外,还要认真学习领导科学,努力

掌握领导规律,提高自身领导水平。

尤其要深入一线,身体力行,用实践检验所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能力。

针对年轻领导干部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年轻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与上下左右沟通,还要与媒体打交道,语言不准确可能影响他人理解,延误工作,语言不当可能影响个人甚至政府形象。年轻领导干部为人处事还不够周全,说话更要注意,不能装腔作势、生硬枯燥,不能东扯西拉,语无伦次。平时要多听多看多说多写,提高表达能力,掌握语言技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2、参谋决策能力。讨论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使领导班子的决策更民主科学,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情要有决策能力。一要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年轻领导干部,决策经验不足,在作出判断形成决策前,必须深入一线,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各种情况与可能搞清弄准,把各种方案的利弊分析透彻。二要正确领会和把握政策。年轻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特别对职责范围的上级精神,要深仔细研究、把握实质、掌握尺度。三要坚持民主决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有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才能顺利实现科学决策。

3、平衡协调能力。有很多工作是需要若干个人或者若干个

单位共同去完成的,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各方的人或者各单位互相协调才能解决的。此时平衡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年轻领导干部要学会综观全局,平衡各方利益,使各方通力合作、互谅互让,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对上级协调,要常请示、多汇报,常联系、多沟通,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帮助。对同级协调,要高风亮节,不争功诿过,不争名夺利,多做一些边缘化、拾遗补缺的工作。对下级、对群众协调,要尊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公正、诚恳、耐心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不能强硬地给人下命令,或者以藐视的口吻嘲讽人。

4、开拓创新能力。与时俱进、有开拓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进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经常强调创新。思维定势、经验主义是开拓创新的障碍,年轻领导干部实践经验少,所受到的思维拘束也相对较少,这对开拓创新是有好处的。年轻领导干部要增强信心,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勇于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形成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作风是一个人素质风貌的体现,作风好才能受到尊敬受到爱戴。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因为年轻而备有受关注,也受到诸多质疑。年轻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爱自警,在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塑造良好的形象。

1、切忌急躁。年轻领导干部上任后受到诸多质疑,甚至是冷嘲热讽,容易产生急于做出一番成绩,证明自己能力的想法,从而导致工作上急于求成,情绪上急躁不安。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实力,树立自己的威信。

2、必须求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虚招是不能取得成绩的。空谈、做秀、作假,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年轻领导干部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信服和尊敬。

3、嗜而有方。综观众多落马的领导干部,有好色的,有好玩的,有好赌的,有兼而有之的。这些“嗜好”的背后,几乎都与贪污受贿联系在一起。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生活颓废糜烂走向违法乱纪的泥潭的。年轻领导干部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留恋于声色犬马。就算是健康正派的嗜好,也要注意嗜而有度,嗜而有方,嗜而不乱。

对领导者而言,政治思想理论是不可离舍的灵魂,能力是驰骋自如的依仗,作风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必须苦练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会如何去当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篇2:认识自己岗位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自己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认识自己,并且领悟认识自己的途径,从而在学习、家庭、生活中,有更多方面的自我的认知和成长。

2、课堂之中有更多的问题和认识自己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多地自我认识体验,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构建知识结构,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的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自己的途径:实践的检验、别人的态度、多重的比较、自我的观察和内省。

在这4个途径中,皆有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2个有具体案例来支持和解释概念,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认识自己的途径。

2、认识自己的三个活动:“三个我”、“长处和短处”、“我的素描”。

三个课堂活动,都可以引发学生对自我的探讨,理论结合实际的体现学生自己的反映,使得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实例(有关认识自己的文章)来教学,并且叫分别叫学生上讲台来朗诵这些文章。

2、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

3、用具体的课堂活动,如“三个我”、“长处和短处”等,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对自我实现了一次内心的追问。

四、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你了解自己吗?”这篇哲理短文,并且叫学生来讲台朗读,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了解自己。

你对自己了解吗?接着,让学生回到教材P31的“想一想”,思考两个问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呢?有哪些途径来了解自己呢?(P37~P39)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让同学们来回答,正面的都给予积极的反馈,然后就进入教材的黑体字内容,即认识自己的四个途径。

(10分钟+9分钟+1分钟=20分钟)

分别让同学们来思考每个认识自己途径的提出的有关问题:怎样理解“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地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呢?如何理解“在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在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应该注意什么?怎样理解“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呢?在比较的过程中,怎样比较,是只看到他人的优点,还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呢?

并且还结合具体的实例,如“瓦拉赫效应”、“上帝没有看轻卑微”、“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13分钟+10分钟+20分钟+10分钟=53分钟)在学生的回答中,大都会回归到教材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好的见解、好的观点。最后便是进入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三个我”、“长处和短处”、“我的素描”,让每个同学都仔细填写,仔细思考,独立地完成。随后,便叫几个下课、上课都非常活跃的、不太爱学习的同学来朗读自己写的,教师则根据所回答的内容,不断地提问,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以及更加地热爱学习,能够努力地学习。

(10分钟+8分钟+12分钟=20分钟)

20分钟+53分钟+20分钟=93分钟。2节课可以完成“认识自我”课程的学习。

篇3:浅谈自己对舞台表演的认识

在《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每个人, 一走上舞台, 一切就都要从头学起, 他要学习怎样观看, 怎样走路, 怎样动作, 怎样交流, 最后要学习怎样说话。”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话剧演员, 首先要声音洪亮, 吐字归音清晰准确。要让每一位观众都听清楚台词, 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在平时要练气练声, 基本功要扎实。在塑造角色时, 通过语言艺术地、美妙地和精确地把那些难以扑捉的思想感情色调表达出来, 要千人千面, 万人万声。不能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腔调, 做到形各异声有别, 使声音性格化、人物化、生活化, 让声音更好的来帮助我们塑造角色。话剧的生命线——是要把语言的魅力表现出来, 语言的起伏、强弱、传神都要有吸引力, 以来证明话剧是独一无二的, 无可代替的。其实要做到这些, 真的需要演员在底下多下功夫。我在话剧《醒悟》中, 扮演的是位五六十岁的母亲, 在排练时起初总是把握不好人物基调。于是我就在生活中去找中老年人的特征, 把自己当成中老年人, 在这个“规定情境”中进入他们的生活节奏状态。尤其在声音上, 更是要把握准确, 语调过低, 语速过慢, 会使得年龄感加重;声音过细语速过快, 又会觉得年轻了。于是我就不断地练习, 反复琢磨, 结合台词和人物性格, 慢慢地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特征, 找到了人物感觉, 加上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成功的塑造了人物角色。

二、形体动作

当然, 光说好台词还不够, 还需要用形体去表现, 包括姿势和手势, 适合与执行某种人物, 适合与表达内心体验。那时候, 手势才不再是单纯的手势, 而变成真实的、有效的、恰当的动作了。我们需要简单的、富于表现的、有内容的动作来帮助我们塑造角色。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更真实, 更生活。所以平时要多练形体, 使身体更灵活, 在舞台上更自如。我在话剧《坏话一条街中》扮演小女孩——妞子, 妞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我在塑造妞子角色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我添加了许多舞蹈动作。这样妞子活泼可爱的孩子天性就出来了, 而且还会像小燕子一样满场跑, 既烘托了气氛又把女孩天真无邪的性格表现出来。可见形体动作对塑造人物很有帮助。演出时妞子这个角色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这是演员最高兴的, 所有努力付出都值得。

三、交流

一台好的话剧, 需要每一位演员完成鲜明的人物塑造, 共同的努力付出, 为观众营造真实的戏剧情境, 准确的传达剧中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所以演员间必须默契的配合, 达到准确的交流。在话剧表演中, 交流是极其重要。演员不但要与对手交流、与观众交流、还有的就是自我交流、与不在场的、想象的、虚幻的、不存在的对象交流。交流是话剧舞台上一种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 也是演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舞台上更多的是与对手交流。与对手交流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演员对对手的台词的感觉要如何反应?心里节奏如何把握?怎么才适度?这些都要根据演员自身素质、文化内涵、对剧本的深度理解、生活的积累, 来寻找人物细微、生动的心理活动变化, 深刻地开拓内心世界, 以准确地做出反应, 并把这种反应传递给对方, 达到相互的和谐。所以交流分外部的形体交流过程和内部的精神的交流过程。一方面, 想把自己的情感、感觉及其结果、思想传达给别人;另—万面, 想感受别人的情感、感觉与思想。演员在人物创造中可以从内部交流到外部交流, 也可以由外部交流达到内部交流。不管采取哪种方式, 都是为了通过交流激起内心的情感。交流是表演中贯穿始终的线, 要想做到真正的交流, 首先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 最后是真流露。在表演的每一时刻, 真正看到对方在做什么, 听到对方在说什么, 从对方的态度反应中接受刺激, 感受到对方的思想情感活动, 从而促使自己做出准确的回应, 说出要说的话, 做出要做的动作, 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 相互刺激, 使人物“鲜活”起来。只有真正的交流, 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受, 加深动作的意义, 使表演变得生活自然, 真实可信。

在表演领域内, 要真实地进行活生生的交流是十分困难的, 而装作与对手交流则容易得多, 有相当多的演员喜欢用简单的、不费力气的、公式化的假表演来代替真正的交流, 这样是对对手及自已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总之, 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 一定要防止表面上的交流, 反对那种自我表现、卖弄自我、矫揉造作的交流。在表演上, 从零开始, 全身心的投入, 用天性创造角色。

表演是一门艺术, 他需要演员有敬业和忘我的精神, 他更需要演员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提高自身的内在气质和学识修养;不断地充实自己,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形体的训练, 提高技能;不断的锻炼自己, 到生活中去扑捉鲜明的人物形象, 增加自己的阅历, 提高业务水平, 塑造出更多更好更鲜活的人物形象。

艺海无涯, 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1] (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

篇4:认识真正的自己

透过别人,

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

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

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伺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

“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纾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不认识这个字去查字典,呵呵);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唤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中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

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诸如愤怒、恐惧、失控_______、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

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

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

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奋起辩护和发火。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编辑:唐棣)

篇5: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读后感

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本书从生物学、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的角度,介绍了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改变(或容易改变),哪些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介绍了经实证研究检验的相关改善技术,并展示了应用各项技术可达到的改变效果。

本书启迪我们读者在生活中运用智慧分辨相关行为并合理分配精力投入其改善过程;同时也鼓励人们学会接纳不能改变的行为(如受制于生物学层面因素的行为),学会与之共处,提高生活质量。获益匪浅。

全书分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是认识自己。从我们一出生起,我们每个人都自带独一无二的基因。随着成长,每个人都会发展成属于自己的人格系统,我们身上也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第二部分是勇敢改变,坦然接受。赛利格曼博士从进化论,基因,人格系统,行为心理学,生理,精神分析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哪些坏的情绪不受进化和基因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可改变的程度有多少;哪些坏情绪是不可改变的。

抽烟、酗酒、抑郁、焦虑、减肥、等等现象可能会困扰许多人,或许想过改变但最终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本书从心理认知疗法和生物的局限性以及药物的单一性等详细分析了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可行度和副作用。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生物本身。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乐观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要有勇气改变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改变不了的,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东西上去。这就是作者认为的,对待自身问题的科学态度,才是提升自我的最明智的方式。

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人们之所以会被负面情绪困扰,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我们身上的一些行为特质,有些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有些是不能改变的。

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

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我们的有限,在于我们不能什么都控制和改变;而我们的无限,在于我们永远都可以,走在去理解和拥抱的路上。

我们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为了看见。理顺了那些一团乱麻、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各种故事,才能把原生家庭无形的影响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小,能真正地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了解他人,是为了理解别人为什么攻击,从而减轻攻击对我们的伤害。这本身也是一种疗愈。当我们学会开始表达自己的立场,抒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这便是自我疗伤的开始。一个内心和谐一致的人,与外部环境也是和谐一致的。所谓成长,也就是有能力去整合自己内心的冲突,去接纳那些不一致的部分。

我们关注自己,疼爱自己,安抚自己。这是因为人人都是孤儿,都是茫茫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爱自己这是自己为自己补充能量的方式。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处理情绪以及给别人提供情绪的能力,这是因为让自己和别人快乐,是一种超能力,它让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阅读此书,认识整个人类自己,真正接纳个体的自己。从此,共的不仅是自己的情,而更是别人的苦;感恩的不再仅是利己的,而是多了曾经为难过自己的人事物。阳光一直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是否愿意抬起头来,去感受它的光亮与温暖。

篇6:认识自己的随笔

有没有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我们身处在怎样的世界中?随波逐流还是主导一切?或者我们眼里的世界一直是自己内在的投射而已。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孤独,孤独到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更不要说是认识自己。

我想认识自己始终是生命中最艰难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耽溺在各种事情里面,生存的必需,对名利的渴望,对欲望的满足,人类相互的诋毁、防御、攻击,甚至是对梦想的追求。是什么让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自己的内心。

随波逐流非常容易,但同样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痛苦。但我们宁愿宣称这种痛苦是人生的必然,而不反思这种痛苦来源于何处。面对痛苦,也许我们有惊人的忍耐力,但是我们却对痛苦的源头一无所知。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愚昧?

是什么让我们一直沉溺,从未清醒?

也许统治者只是为了便于统治,所以不需要我们人人都具足智慧。

可是,如果真的人人都具足智慧,那就将是个非常和平和谐的世界。

只是,人们一刚开始,就自己否定了这一切。

于是我们再也看不见,看不见自然的美丽,看不见阳光的灿烂,看不见白云的纯净,看不见生命的奇妙,更看不见别人的苦痛……我们活在一个多么狭小的世界里面,从此,自我膨胀地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自己掌控一切,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教育没有教会我们要看往内心,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走上这条征途。

唯有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揭露真理,才是我们必走之路。

是不是高高在上?是不是虚无缥缈?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为何有这般的`疑问,你有想过你面对问题本身时,你自己的倾向吗?你的问题,才是说明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难道我们的生命不是本来就是一体的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精神追求,什么是修行?我们为什么人为地区分了那么多事情,然后把自己框在一个框子里面?然后面对其他任何事情,就都与我无关。

你以为生活是真实的吗?你以为你的身体是真实的吗?你以为你拥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那才是彻彻底底的假象啊。我们最终将离开这里,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星球,就像刚来到的时候两手空空。然而,你的人生又真的虚无了吗?

这一生,你所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当你离开的那一瞬,你会发现你已经如此丰盈。你会真正明白没有白白走了这么一遭。

为什么你历经了如此多痛苦?不要再去埋怨生活本身了,好吗?当你正在经历着苦难,或者已经走过苦难,你有看到苦难的真正面目吗?你有看到人生真正的实相吗?你有看清楚任何事情是怎样地因缘转合的吗?

生命之所以有苦难,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清生命,更没有看清自己。

该是清醒过来的时候了。

不需要准备,只需要你在这个当下,立刻去了悟。因为任何形式上的拖延,都是对自己的逃避。

我或许是在胡言乱语。然而,没有语言足以表达我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没有语言足以表达我不断与生命零距离接触的奇妙,和这一趟有起有伏的生命历程。

篇7:认识自己的经典名言

2.几乎所有二货都有一个核心共同点: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别人……简言之……误会全世界……

3.若想认识自己,别忘观察别人以及别人之所为。若想认识别人,别忘回头看看自己的心。

4.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5.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强化自己,成为自己。

6.认识自己能够做什么固然重要,但认识自己不能做什么更为重要。

7.爱我的人说喜欢我的全部,不喜欢我的痛恨我的所有,自己能正确认识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8.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逃出别人为自己设定的生活轨迹,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尊重自己敏锐的直觉。你不是矫情,也不是怪物,只是高度敏感而已。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过好这一生。

9.悟透自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人一旦有了自知之明,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10.在关系中,你可以认识人性,在单独中,你可以认识自己。

11.人生在世,往往都是在坎坷中求生存,正确认识自己,把宁静作为自己的一种常态,在生活中默默地做自己喜欢并感兴趣做的事情,让自己感到生活的充实,在生活中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是内在心态的修炼。

12.正确认识自己,你会不累,轻松坦然。

13.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让一个人像气球一样膨胀,足够大的时,它不仅会飘起来,还会在碰到尖刺物爆破,落地。

篇8:认识你自己——我的教育目的观

犹记在高考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却突然发现,我们竟像是没有线的风筝, 被命运的大风刮向了一座座从未知晓过的荒岛,我们在高考之前做的所有努力,学过的所有东西,都只不过使这只风筝更牢固一些,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只风筝究竟应该飞向何方。现当代教育旨在打造出精良的水手,能够熟练驾驶航船,从未让他们看见更远的地方、看见自己灵魂深处真的渴望,从而能真正了解和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我们简单粗暴地用最实际、最功利的目的代替教育真正的面目,将学校简化成流水线作业的工厂, 不停地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学”,却从未告诉过他们“为什么学”。学生逐渐丧失了选择、判断和认识真正自我的能力,并进一步造成了教育对人的异化,使得学生无法从教育活动本身得到乐趣, 更无法在求知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的刺激(如考试名次、工作机会等)获得暂时的慰藉,但是慰藉过后是更大的迷茫和苦楚,教育本身于他们而言是痛苦的。

从哲学角度来讲,近现代教育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而彻底忽视“存在”的问题。生存问题的解决给予我们更多的是表层技能,让我们学会如何活着,却没有向我们解释这样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存教育横行的今天,知识与个人的发展不再呈现正相关,一个人知识越多并不代表他的发展程度越高,或者说并不代表他的自我认同感越强, 并不是知识越多的人生活越快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把目光重新聚焦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认识你自己。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认识你自己”呢? 教育者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我认为这一教学目的的达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应当转变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念,提倡生本教学,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认识你自己”,首先要从自己出发 ,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激发学生自身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了以“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应当从儿童兴趣和实际经验出发,使学生亲身获得某种生活训练,其主导人物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在生本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得以受到尊重。因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机械性的学习,学生出于自己求知的天性,结合理性的思考,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中不断生成和反思对自我的认识, 由此逐渐形成对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其次,生本教育并未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 不是孤立地向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点, 而是将知识点与自己思想观念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对于如何做人这个生命的永恒话题进行探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最后,“认识你自己”不仅在于孤立地从内部剖析内心,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由美国人本化教育运动的失败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有着其本身不可忽视的缺陷。当教育主导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时, 许多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如何引导学生愿意学习、思考? “认识你自己”,学生认识到的本我是否可能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格格不入? 当进入社会熔炉之后,学习者如何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应当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让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及运转方式。在树立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自我与社会相结合。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遵循内心想法自由选择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既不被权威的、功利性的外在价值观束缚,又不会因天马行空而与社会脱节。

梭罗曾经说过,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人生的痛苦大多在于求而不得,然而很多时候,即使得到之后,这种快乐只能维持一段极短暂的时光,我们又深陷于一场新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中。钓鱼者为了鱼的大小数目而忽喜忽悲, 正如人们为了外在价值衡量标准而苦苦挣扎。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这样说道:“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垂钓者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鱼不过是最后自然而然附加的一种额外价值罢了。同样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育本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自主地学习、思考,获得广泛的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并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逐渐形成对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我看来,这已是教育的大幸。

摘要:公元前6世纪,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曾深深地镌刻下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相传这句箴言出自于苏格拉底,意在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如今,重新审视曾经受到过的教育,以一个未来教育者的视角审慎看待教育,是对未来学生的一种期待,抑或是一种教育目的。

篇9:认识卑微的自己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真正的君子在困厄中认识另一个自己,他们才能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而小人眼中只有无上的光环,不知道也不承认艰苦险境中暴露出的另一个自己。君子在卑微中寻出路,小人在出路上陷入卑微。

坐在教室里的大人物——邓亚萍,一身荣耀悉数褪下时,她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了在乒乓球桌边的霸气,没有了站在冠军领奖台的激动。她明白,此时此刻的邓亚萍只是教室里的一名学生,她没有被自己的成就所迷惑,而是及时找到了那个“知识匮乏”的自己。她不能任其如此下去,她得做些事情,“重整旧山河”,她背上书包,重走一回人生路。一路上,她捡拾自己遗下的初衷,感受自己无悔的青春,她坐在内心深处没有阳光,阴冷潮湿的墙角,重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及时采取不同有效的措施来弥补一切,最终邓亚萍成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邓亚萍。

认识卑微的自己,不是自甘落后,低于泥土,而是在卑微中重新找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卑微的自己,是使自己更理智,更客观,面对自身的优势长处不为所动,而是悉心发现更有价值的“瑕疵”,从而想方设法不断提升自我。

“传诵礼乐不息”的孔子受困于陈蔡,仍潜心治学、思考,“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他意识到“君子能以其道小而不能为客。”那一刻,他除去圣人的面孔,认真反思自己道义上的不足,分析自己“至于此”的缘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贤于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但却师从门下,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技不如人的一面,所以他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认识自己的卑微,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孔子终能流芳百世。

陋室里的杨绛,牛棚里的老舍,“何妨一下楼”里的闻一多,他们有才却不过安逸的日子,因为他们对自己卑微的一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工程师布兰德雷,航海家库克,诗人伯恩斯,地理学家休·米勒,作家兼雕刻家阿兰·卡林汉姆以及因蒸汽机发明而闻名于世的纽卡门、瓦特和史蒂芬森,均出自普通劳动者阶层,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守候住自己的卑微,当我们站在人群中间拼命仰头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别人头颅闪开的缝隙,看到美丽的风景,炫丽的阳光将会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加速的心跳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认识自己的卑微,成就的将是更璀璨的未来。

墙角的花,若你不去孤芳自赏,天地将何其广大。“卑贱”也好,“显赫”也罢,都是上帝为我们预备的功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卑微,只有这样,才能在卑微中成就一个不甘落后、与众不同的自己。

篇10:认识自己的短篇故事

哲学家们常常教导我们,要“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确,人活在世上,应该活出自己的本色。然而,“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哲学家们自己尚且争论不清。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

解读“性格就是命运”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命运。

那么,能否由此得出结论,说一个人命运的好坏是由天赋性格的好坏决定的呢?我认为不能,因为天性无所谓好坏,因此由之决定的命运也无所谓好坏。明确了这一点,可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成为自己的朋友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一个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是人生很高的成就。塞涅卡说,这样的人一定是全人类的朋友。蒙田说,这比攻城治国更了不起。我只想补充一句:如此伟大的成就却是每一个无缘攻城治国的普通人都有希望达到的。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有人问犬儒派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哲学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回答是:“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我们经常与别人谈话,内容大抵是事务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诉、公关、交际、新闻等等。独处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在心中说话,细察其内容,仍不外上述这些,因此实际上也是在对别人说话,是对别人说话的预演或延续。我们真正与自己谈话的时候是十分稀少的。

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这是发生在灵魂中的谈话,是一种内在生活。

篇11:认识自己的文章推荐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有一个女孩她总不停的恋爱,一年甚至可以换三个男朋友,这里我并不是想说她滥交。反而是佩服她这样的勇气,欣赏她的放浪不羁,也就是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我也曾交过男朋友,分手后,一直再没恋爱过(插曲有,但并不能定义为恋爱),我曾问过许多朋友,爱情在你们心中是什么颜色?有些人说是红色,有些人说是蓝色,而在我定义中,它却是白色,如今却感觉不到它的颜色了。我记得哪里看过一句话,如果一段感情,让你感觉痛苦比甜蜜多,那么就要果断离开。不知道是不是中了这句话的毒。这么多年便不再有感情。

看过一篇关于玻璃心的文章,总会不经意为一点小事,为一条不回复的短信而忧伤。这样的玻璃心我是有的,就像一起学车的那个小我七岁的女孩,曾分析过我,她说我的内心总有一个小小的完美的世界,如果哪里有一个洞,我就会因为那个洞而忘记其它完整的部分,深深陷入忧伤,会想尽办法补救那个洞。一边不可思议的为她的洞查感到惊讶,一边想到我可不就是这样的,原本应该开心快乐的一天,却因为一个没有回复的短信而失落一天,而这个短信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原本聊的好好的客户,却突然间的不回复,现在想来是没有什么了,因为别人总有别人的想法,而我又何必纠结于此,给了别人压力,自己也落寞了。

昨天我应该开心的,一个朋友收到了我的信,并且说看得出来我是一个非常有小资情怀的女孩,喜欢文字使我有种纯洁的气质。这样的夸奖我总是喜欢的,但却又因为另一件小事忧心的起来。今天我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有客户主动打来电话说有工程,询问价格,可我居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兴奋,也许心底似乎有了坏的打算。

直到走出外面,去了半年没去的汗蒸房,一直静静的想,想这变化的人群,这变化的气候,这变化的时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我吗?我有变化吗?肯定有,我已经能接受那前一秒嘻笑的面容,后一秒严肃的表情,关于原因,也都已经不重要,天气变化也不曾问过我们喜欢哪样。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随性的人,现在却发觉自己有很多约束,也许我应该放纵下。我们长大了,成长了,关于欲望我们都知道它是无底洞,知足常乐,而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想要的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每个人心里都有想要的,比如你想放下手头紧张的工作,出去旅游一下,比如你有家庭孩子了,心里却装着一个初恋,突然你得了绝症,医生告诉你,你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了,你会不顾一切的去实现你心底最想实现的东西吗?我们往往觉得今后还有时间,还有机会,一直等,一直拖,一直等没了时间,等过了机遇。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都会过去,那些让你感觉到美好的东西,都会印成画册装在记忆里。而那些让你痛苦的正在经历的,又有什么要紧呢,时间会将它带走,而最后你发现它消失的甚至连疤痕都不见了。

上一篇:《优秀心得体会下一篇:所谓的信息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