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2024-07-26

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精选15篇)

篇1: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苏轼

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人名言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1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4、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6、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17、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名言警句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篇2: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而读书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书可以武装大脑,让人变得聪明,我喜欢阅读。

谈到阅读便会第一个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书啊,最喜欢的作者之类的,当然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书,其实那本书很普通,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它就是鲁迅大文豪的唯一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当然这也是我们必读的文学经典,早在暑假就已全部读完!

在过程中我也时不时想到在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应是这样美好,让我把这本书认为是我对童年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在《猫·狗·鼠》这篇散文里,从侧面描写的.角度上表现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掠者的憎恨,就如老师所说是比刀、枪、炮还要可怕的武器!我想想觉得也有道理,刀、枪、炮是对敌人肉身上的打击,而作者的笔是直击敌人心底的软处,比刀、枪、炮更具有杀伤力,这让我更敬佩鲁迅先生。从心底的佩服!

而在《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中更让人大怒,但看见这些奇怪得不能再奇怪得药引不禁让人哭笑不得,比如: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这些药引,呵呵!这真是自欺欺人啊!明白当时旧社会医生的昏庸无能和对人民的不公。

当然还有上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里见证了鲁迅先生幼年时的天真无邪,调皮可爱,而那在鲁迅梦里的“美女蛇”更让人想象力丰富,还有和先生在和同学背诗时更让人可笑,那是的鲁迅还是一个天真无邪小孩,这里打“三味”更让人受益匪浅。

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在读《朝花夕拾》的你是一个感受而再过几十年后乃至五十年后的我们再读也不会是现在的感受,而会感到十分快乐,十分幸福。

篇3:读书是好玩的

细细玩味, 我想程老师所说的好玩, 至少有三层内涵。

第一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有趣味。语文是非常有趣的学科。然而, 直面语文教学的现实, 我们看到“阅读教学脱离现实”、“学生缺乏语文功底”、“重术轻人”……这一系列语文教学的困境, 其本源都在于失去了读书的趣味。如果将“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学或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 试想, 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感受到读书的趣味呢?

观程老师的写作课, 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古木, 如何清除虫害又不伤古木”、“森林大火, 如何从根本上防范”、“联合国大会上, 面对不利于中国的讨论, 外交部如何巧妙应答”等等, 包罗万象, 妙趣横生。这样的课, 是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住了,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学生想不听都难。这不是很好玩、很有趣吗?

如此好玩有趣的背后, 是教师的视野与理念。教师首先要深深体会到读书即生活, 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然后才能感染学生。在基地的读书交流会上, 我可谓大开眼界, 大饱耳福。程老师推荐的书中有散文、小说、书评、教育文丛、经典解读, 更有“禁书”。我们深深体会到,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只有自身有底蕴、有趣味, 才能让学生感到读书是好玩的。

第二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越界的奇妙收获。《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说:“这是一个书籍异常富饶的时代, 而我们却逐渐饥饿至死。”这是因为, 我们习惯性地划定了一个界限, 尤其是学校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以考试教育与社会现实所形成的框子, 限制了眼界, 也限制了思考的方式, 成为唯教科书阅读的“畸形人”, 从而妨碍一生的智能发展。

程老师说:“开阔的视野能决定我们的作为。”他在《直面教育现场》中的批判与反思, 是挣脱了“束于教”的界限, 真正走到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情境中, 给每日沉浸在这样的教育现场中感到无奈、麻木甚至有些昏昏然的我们带来理性的警醒, 带来冲破限制的可能。

因而, 我们必须要从一个由考试与社会压力合成的圈子中突围出来, 才能看到更美妙的风景。在推荐《虚拟的历史》一书时, 程老师说:“这是一本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因为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思维, 打破了原有的‘历史不能假设’的框框, 于是带来了全新的启迪。”我想, 这就是跨界阅读的妙处。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不能把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育教学论文作为阅读的全部, 我们更不能让学生只会做题目, 只会读教科书。无论何时开始越界, 都将带来非凡的意义。

第三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是为内心的充盈、自我的完善而读。程老师说:“有空没空, 不妨读个硕士或者博士玩玩。”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奖项, 更不是为了职称的评定, 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开拓思路, 为了自己内心的充盈、自我的完善, 更为了自己的学生能有更高的眼界与更强的能力。

篇4: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本想说“人生得意须读书”,怕同学们误解,说我好了伤疤忘了疼,故意隐瞒青灯苦读的辛酸,也不谈考试前夜不能看足球赛的痛苦,更不关心“掉粉”或“出局”的尴尬。好吧,那就换一个角度,探讨读书的感觉,到底是美好、痛苦、严肃、快乐,还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读书很快乐,但读书也很艰难,凡只说一面的,都是骗人。正因为读书“苦乐相生”,既有挑战性,又不是高不可攀——不像造航天飞机或飞往火星那么难,普通人只要愿意,都能实现,因此,我才说读书“真好玩儿”。

自古艰难“劝学文”

八年前我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称古今中外的“劝学文”大都不可信。不是说别人不行我行,我的也不行。问题在于,明知“劝学”效果很有限,为何还有那么多往圣先贤乐此不疲?

劝人读书,拿“黄金屋”、“颜如玉”来引诱,这很俗气,可又很实在,也很有效。“文革”期间,我在粤东山区当民办教师,农村的孩子不爱读书,经常辍学,因而得去家访。家长是这样教训孩子的: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将来就像你老师这样,不用下田干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重回山村,早年的同事告诉我,现在的家长改口了:你要好好读书;要不,就得像你老师这样,走不出山村。那些教育自家孩子“好好读书”的家长,不见得知道《劝学诗》,可思路是一样的。

问题来了,有人读书多,很成功;有人读书少,也很成功;有人基本不读书,同样赚大钱,甚至还当了皇帝。当老师的,你怎么给学生解释:当下中国不少“成功人士”学历很低,手下却有无数博士、教授、院士围着他团团转。那些“头悬梁锥刺股”者,始终“怀才不遇”,或连“才”都没得“怀”,难怪一想起来就很窝火。其实,古今传诵的各种读书名言,因其针对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群(学者、文人、权相、帝王),即便有一定道理,也不可全信。“开卷有益”作为各种读书节的口号,需要仔细推敲——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开卷的效果怎样?谈读书,我更愿意先问这“读书郎”的年龄、职业、心境、目标等,然后才“给个说法”。比如,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就只适合于专家学者,拿到广场上去对着大众宣讲,什么“独上高楼”,还有“灯火阑珊”,听不懂。

在当代中国,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读好书,不见得就会有好出路。面对此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当老师的你不能不回应。我多次批评实行了十多年的“大学扩招”。真正让人感到棘手的,还不是教授们耿耿于怀的“教学质量下降”,而是大学生就业日渐艰难,而这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

现在情况如何?据《中国统计年鉴二零一二》,一九七八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是八十五万六千,二十年后,增长到三百四十万九千。第二年开始扩招,十年后的二零零八年,变成了两千零二十一万。截至去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两千五百三十六万五千六百四十七人。我们只说更多人上大学是好事,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痛苦,并没有被真正关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保证所有大学生就业——除非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但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着大量无法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这个社会是很不稳定的,或者说是很危险的。

“专业化”与“业余性”

晚清西学东渐以后,我们整个教育制度变了,世人对于“学问”的想象,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说,读书人应博学深思,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现在呢,专业化成为主流。而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国人对于“高学历”的盲目崇拜。过去找工作,大学毕业就行了,现在水涨船高,非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可,这种选人的眼光是有点势利,但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当今世界,“专业化”乃大趋势。

马克斯·韦伯一九一九年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作题为《以学术为业》的讲演,此演讲影响了好几代学者,至今仍被强烈关注。演讲中,韦伯有这么一段话:“学术已达到了空前专业化的阶段,而且这种局面会一直继续下去。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只有严格的专业化能使学者在某一时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项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成就。今天,任何真正明确而有价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项专业成就”。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韦伯的断言依然有效。直到今天,“空前专业化”仍是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当然,这种“专业化”强调到了极端,会有很大的弊病。尤其对于人文学者来说,可能限制其学术视野,也可能影响其综合判断,更可能消解其本该承担的社会关怀。因而,必须引入萨义德的说法。

爱德华·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称,“挑战着知识分子的诚信和意志的四种压力”中,第一个就是“专业化”:“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愈高,愈受限于相当狭隘的知识领域。”作者希望“用我所谓的业余性(amateurism)来对抗”这一压力,也就是说,“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而从事学术研究。

关于学者如何超越具体专业的限制,中国人有个绝妙的说法,叫“博雅”,与“专精”相对应。不同于“文人”,不同于“专家”,也并非汗漫无所归依,而是“有专业但不为专业所限”。如果你受过高等教育,那么,不管是今天在校念书,还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最大的困境,很可能便是如何在“专业化”与“业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面对这个困境,有三种选择:第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直奔院士或诺贝尔奖而去;第二种,自由阅读,不求闻达,追求生活的舒坦与适意,无意或无力成为专业人士;第三种,既想成为杰出的专家,又希望保留阅读的乐趣——这第三条道路最艰难,也最值得期许。在“专业化”与“业余性”之间徘徊,那是一辈子的事情;至于在学期间,可以有轻重缓急,但我不主张过早地舍弃某些“题中应有之义”。

nlc202309062032

关于“专业化”与“业余性”的纠葛,没有统一的答案;作为读书人,这个困境你必须认真面对。所有关于“读书”的论述,其实都该有的放矢:相对于独尊自然科学的潮流,我们强调人文学的意义;相对于过分看重考试分数,我们突出人文修养;相对于专家之炫耀专业性,我们标榜阅读兴趣;相对于道德教育的居高临下,我们强调人文教育的体贴入微;相对于高歌猛进的功利性阅读,我们主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在我看来,当下中国,要讲“阅读的敌人”,首推过分“功利化”。

“有问题”且“讲趣味”

同样是“读书”,有两种不同的姿态与目标:一是在大学里修习相关课程,准备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课外学习,自学成才,或走出校门后自由阅读。最大差别在于,后者不必要“循序渐进”,也没有“进度”或“成效”方面的考核指标。

肯不肯读书是一回事,会不会读书又是一回事。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但收获不大,连一点“书卷气”都显示不出来。为什么?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性是方法不对。以我的观察,会读书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

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基本训练或走出校门的人来说,只有“带着问题学”,才能选准目标,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你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见成效,鼓励你不断往前走。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或自家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上下求索,这样读书比较有效,也有趣。一九二二年八月,梁启超应邀到南京东南大学的暑期学校讲学,有一讲题为《学问之趣味》。其中提及“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而最能引发趣味的,包括劳作、游戏、艺术、学问等。我相信,人生百态,“读书”是比较容易“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最近这些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退休人士,因信仰、因投资、因旅游、因收藏等缘故,拼命读书,且很有心得。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想成为专家,就是喜欢,甚至成痴成疵成癖。用晚明张岱的话来说,有痴有疵有癖才可爱,因其“真性情”。读书也一样,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只要能读出乐趣来,就是好事。在我看来,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讲宗旨,要重要得多。

“有问题”,迫使你深入钻研;“讲趣味”,故“可持续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读书就变得好玩儿了。

“目迷五色”说开卷

先不问你阅读的到底是哲学著作还是色情小说,是物理课本还是炒股指南,先说说传播信息或知识的媒介,即你到底是在读书本、读报刊、读电视、读网络还是在读手机?很可能这五种媒介你都涉及。面对这五种媒介,哪个优先,何者为重,跟阅读者的年龄、职业、修养有关。我反省自己,最近十年,读书的时间明显减少,每天总有一两个小时贡献给了网络,报刊粗粗翻阅,电视可有可无,手机则基本不看——广告固然深恶痛绝,贺卡也没有人气,段子更是统一制作,更可怕的是反腐败警告。至于比我小二三十岁的,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挂在网上的时间肯定比我多。或许,对他们来说,正襟危坐地读书,远不及网上阅读舒适。网上的读物,并非都是“轻薄短小”。学生告诉我,很多人在网上下载艰深的哲学书籍。可我知道,“下载”和“阅读”是两个概念,你或许收藏时起劲,阅读却没有时间。

信息技术上的革命,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眼看着电子书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掌上阅读器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界面也越来越友好,“沉湎书海”变得唾手可得。可买回来储存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图文声像结合的阅读器,你以为大家都在“读书”,不,主要是用于收藏或检索,而更多的人是在玩游戏。有个大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告诉我,原本以为电子书会成为纸本书的“终结者”,现在看来没那么悲观——“手不释卷”依旧还是大多数人“认真阅读、刻苦钻研、沉潜把玩”时的标准姿态。我没有那么乐观,因为现在的读书人,大都在网络尚未兴起或不太成熟时接受的教育,基本养成了阅读纸质书的习惯;随着时间推移,等那些从幼儿园起就接触网络或电子书的一代人成长为社会中坚,那个时候,才是决定纸质书命运的关键时刻。

对于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的我来说,电子图书或网络数据只是用来查阅与检索;至于下一辈的学者,很可能走出另一条道路。我不反对研究生阅读校对精良的电子图书,甚至要求他们做学问时要善于使用各种数据库。我唯一担心的是,这五种不同的媒介,本代表着知识传播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如今同台竞技,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最怕的是,整天在网络上东游西荡,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收获甚微。还不仅是阅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心情——面对网络上排山倒海、五花八门、激动人心、不读就out的信息,你还能沉得住气潜心阅读思考吗?说句玩笑话,当下中国的读书人,可真是“五色令人目盲”。

《文汇报》今年四月十九日刊《阅读调查背后的思考》,称根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二零一一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为27.6%,比二零一零年的23%上升了四点六个百分点,增幅为20%”;“人们平均上网时间已经接近人们读书和读报所花时间的总和”。还得考虑读书读报的年纪偏大,上网的群体则年轻得多,长久来看,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面临很大的困境。很多人都明白困境所在,对自己的阅读状态也很不满,问题在于,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你我该怎么办?

我之所以强调阅读书籍,那是因为阅读与思考,不仅是获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更是开拓眼界,锤炼思维,养成趣味——说不定还能防止老年痴呆症呢。因此,我仍固执己见,认定“读书”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过去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为什么?因为那种紧张的阅读,需要调动全部的精气神。如今则移动鼠标,一目十行,边听音乐,边品咖啡,还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朋友聊天,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很难再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现在的大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记笔记的,说老师你把讲稿给我们不就得了吗?可我理解的记笔记,主要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否则你跟不上思路,抓不住重点,记不下来的。

nlc202309062032

网络时代的“压舱石”

在《别想摆脱书》中,艾柯有一段妙语:“事实上,科技更新的速度迫使我们以一种难以忍受的节奏重建我们的思维习惯……母鸡可是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学会不去过街。它们最终适应了新的街道交通情况,我们却没有这么多时间。”母鸡的故事不可考,但趣味盎然。我同意艾柯的意见,过分追求速度,从城市建筑到饮食习惯到阅读工具等,一切都“日新月异”,这确实不是好事情。

以前的人,经由一系列学习,到了二十岁左右,其知识及经验已足够支撑一辈子——除非你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家。现在的人多累呀,不断学习,永无止境,各种知识——尤其是电子产品——不断更新,稍不留神就落伍。过去的长辈喜欢说:“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过桥多过你行路。”那个时候“经验”很重要,老人很权威;现在的老人真可怜,忙碌了一辈子,到了退休时,还得经常向儿孙请教,这电器怎么用,那开关是干什么的。儿孙辈又很忙,嫌老人怎么这么啰唆、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事都搞不懂。

有时候我想,有必要这么一辈子紧紧张张地追赶吗?学不完的知识,忙不完的活!

我之落伍,最新的表现形态是拒绝微博。以一百四十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此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引入中国没几年,已“风风火火闯九州”,目前微博用户总数约为三亿两千七百万,全世界第一。以致很多人见面就问:“你微博了吗?”似乎生活在当今中国,不微博就落伍,就出局,就没有发展前途,就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了。

自主发布,实时播报,短小精悍,写作便捷,门槛很低,商机极大……这我都相信,但如此随时随地发感慨、晒心情,不正是知识及思维日益碎片化的表现吗?本来是沟通信息、联络感情为主,因中国的特殊国情,有人用来炫耀财富,有人用来反腐揭弊,有人用来聚集人气,有人“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有人则“把握营销未来”,最有趣的说法,莫过于“微博有利于身体健康”——大家都活得很压抑,有微博发泄不满、博取眼球、获得自信,因而一扫阴霾,何乐而不为!

我以为,微博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自娱可以,交友可以,揭弊也很好;但文体上有明显缺陷,写作心态不佳,传播效果也可疑。大学生、研究生偶尔玩玩可以,但如果整天沉迷其间,忙着写,忙着读,不考虑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则有点可惜。因为,我关心的是如此红红火火的微博,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很多人欢欣鼓舞,理由是“在微博上,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如此强调草根性,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平等是平等了,但文化上的创造性,真的被激发出来了吗?我感到忧虑的是,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过于强调时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悦受众,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而这,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文人,都是致命的诱惑。当然,若是大众娱乐,那没问题;用作商业营销,也很有效。至于造谣与辟谣,那更是“及时雨”。

之所以如此杞人忧天,且公开说出我的困惑,是有感于今日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很多人乐此不疲,且将其视为最大的时尚,过高地估计了此举对于人类文明的正面效应。最近十年,网络力量狂飙突进,不要说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甚至连说话的腔调都“日新月异”。年轻人因此而志得意满,忽略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包括读书、思考与表达。

稍有航海知识的人都懂得,空船航行时,须备有“压舱石”,因此时船的重心在水面以上,极易翻船。在我看来,人文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乃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不随风飘荡,也不一定“与时俱进”,对于各种时尚、潮流起纠偏作用,保证这艘大船不会因某个时代某些英雄人物的一时兴起胡作非为而彻底倾覆。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不断涌现的时代,请记得对于“传统”保持几分敬意。这里所说的“传统”,也包括悠久的“含英咀华”、“沉潜把玩”的读书习惯。

读书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读好书”,我说的不是阅读好的书籍,而是高效且深入地读书。这很不容易。古今中外谈“读书”,没有比宋代大儒朱熹更精细的了。体贴入微,要言不烦,尤其是读书状态的描述,特别生动,值得推荐给诸位:“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这么读,但如果从来没有这么读过书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读书人”。

最后,建议诸位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精神支柱。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我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称:“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

二零一三年五月四日定稿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本文据作者二零一三年五月三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演讲整理而成)

篇5:长大,是件幸福的事作文

小时候,我特别不想长大,因为我认为长大了,我的父母就将老去,长大了,也要担起一份成年人的责任,做错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承担,长大了,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得推卸。那时候,我畏惧长大,直到遇到了那件事,我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对长大有了些许憧憬。

小时候,在足球场上,我还不懂得什么是“合作”。一拿到球就一个人独带,想自己立功得分,一二年级还好,没人能抢过我,我是球队的得分王。到了三四年级,大家长高长壮了,力气增加了,速度也变快了,我的盘带遭到了多人围抢。

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单打独斗”失去了当年的“英勇”。即使多次尝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次,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两个人过来包夹我,这次当我看到了远处的小刘时,没有选择继续一人作战,而是带着一些疑虑把球传了过去,没想到球居然进了!进球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好像也有踏踏实实落地的声响。这时我才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合作”,说不定收获会更大。从此以后,我经常把球传给队友,球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也收获了更多的信赖和友情。

有人说,长大意味着失去。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你为失去星星而落泪,那你也将失去太阳了。

篇6:夜钓是件惬意的事生活随笔

天气渐渐的转暖了,白天的阳光照得人眼睛睁不开,对于喜欢钓鱼的来说,夜钓可是最惬意的事。

我在学校上班。学校的濒临一个不算大的水塘,塘水很深,就是塘边也有二、三米。这里是我们的淡水养殖场,里面什么鱼都有,大的有几十斤。我曾看到过钓友钓过二十多斤的草鱼,和鱼拼了一个多小时才弄上来,那才叫过瘾。

今天白天气温不低,风也不大,是夜钓的`理想天气。好在我不需要准备好多夜钓装备,因为我选的钓位就在我学校校园边上,几步就到了,塘边还有栏杆,既安全,又干净,还很通风,几乎没什么蚊虫,可以搬个椅子舒舒服服的坐在那里钓了。但也得小有准备,身边该带的都要带上,小灯,抄网,手绳,这些都要的。还有为喜欢抽烟的朋友多备一包烟。

一切准备就绪,夜幕来临了。我准时来到了水边。我用的钓饵是“麦香诱”3号,这种钓饵对鲤鱼和鲫鱼效果还不错,是我常用的钓饵。配料很简单,加一点点拉丝粉,只要比白天粘一点就好。因担心晚上会有大鱼出现,我的线组用的是:3号主线,1。5子线,比白天的要大1个线号,线长要6。5米,鱼竿可用5。4米的,我用的是7。2米的。夜光棒是小号的荧光棒,很好用。调好水深,漂的目数是一个夜光棒的位置,这也可以根据情况来慢慢调。饵也挑好了,线组也组装完成,天也完全黑了下来……

五月中旬的夜还是有点凉,朗朗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映在塘面,随着微波荡漾,湖面银光闪闪。

我挂饵抛钩,就等着鱼儿来找食吃啦。先点上一支烟,美美的吸上一口,可视线没有离开那湖里的漂。一支烟已抽完,可一点动静也没有:“怎么了,鱼去哪里开会啦!不急,钓鱼就是要有耐心……”自己安慰着自己,时间也一点一点的过去了。

动了动了!漂抖了几下又停了,有小鱼在咬钩,动了就好,不管什么,总之心里紧张了一下,有点兴奋。

咦!我的漂没了,啊!黑漂!快提竿,好沉,看来不小。由于水深,得慢慢的往上提竿,不小,是条鲫鱼,有半斤左右。夜钓就是好,小鱼很少,上钩的就是大鱼。

有好的开始,心里感觉太美了,继续守株待兔。当然,还是点上了一支烟,好快,烟还没抽几口,下面的漂又动了,咦?漂怎么横着跑了?呀,一定是鲤鱼,提钩,比刚刚的沉多了,一定是大鲤!我把竿紧紧稳住,让鱼先发力,等它没力气了我才再往边上拉。鱼看来不小,在河里上下翻滚了好一会,这时我的心也随着钩的一上一下,而紧张着兴奋兴奋着,钓鱼就是钓的这种感觉。我同来的钓友忙把抄网准备好,等着抄鱼。由于水深,鱼线也长,怕鱼跑了,我尽量慢点,等我把鱼拉到岸边,钓友忙为我把鱼抄了上来。嗯!不错了,大概有3斤重的一条鲤鱼,啊!心里是那个美啊,跟中500万差不多吧!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又收获了几条大约6两的鲫鱼,还有一条是我第一次见过的叫“贵妃鱼”(回来后在网上查到的,也是鲤鱼的一种),有2斤重,满心欢喜,大获全胜。

明天还得上班的,我们钓到夜里1:30决定收竿。

篇7:幸福是件很小的事优美散文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鱼儿徜徉海洋的自由,是小花在春天里极致的绽放,是夏蝉一整个夏天的悠扬的小调,是麦田秋天里低沉的稻穗,是冬雪飘扬在千里之外的味道。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岁月刻画在儿时记忆里的小伙伴,那是印记在少年时的懵懂,那是烙印在青春里的爱的纯白,那是记录在如今岁月的奋斗。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同学间不老的.同窗之谊,那是朋友间真切的长存之谊,那是兄弟姐妹间断不了的血脉之情,那是家人间最简单的真实,那是恋人间心心相印的爱情。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一个人听歌时的情调,那是独自散步时的思考,那是捧书阅读时的渴望,那是欣赏夕阳时的美好,那是独坐路边小店里的那一杯香茗,那是时光就这样过去的静好。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看到孩子笑脸的内心里最好的温暖,那是相守依偎互相老去的时光,那是父母眼角皱纹深沉的恩情,那是我在寻找这些情愫的路途,遥远却又温暖,那么近也那么热烈,时刻围绕。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为一朵花开放而感动,为一滴雨落下而欣喜,为一棵小树长大而感怀,这些都是小小的心动,却能触动心中的幸福久久不去。

幸福是件很小的事,那是大山里的孩子手中把玩的野花,是追捉打闹和嬉戏玩耍,是手捧课本时的兴奋,是第一次接触乐器的开心,是春节里有父母陪伴的日子。

篇8:“穿衣是件好玩的事”

玩Hip Hop音乐的通常都是潮人?Pharrell Williams对此不置可否。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绝非仅仅是一位爱耍酷的歌手,独到的见解和穿衣风格让Pharrell在年轻人中广受好评。在他看来,打扮自己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他一直享受其中。

如果你问Pharrell Williams是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天王巨星,他肯定会信心十足地回答你:“Yes!”但只要一提他在时尚圈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位演艺界的天王级人物一下子就羞涩起来,“我从来都没想过,甚至根本就不敢想,直到现在我还不敢相信。”Pharr ell笑着说:“时尚也好,设计也罢,其实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来自弗吉尼亚州的Pharrell从12岁就开始玩音乐,从蓝调与饶舌开始,他凭借为Wr eckx- NEffect创作的作品《Rump Shaker》 开始在音乐界受到瞩目。2006年,他推出首张个人专辑《In My Mind》,邀请了Jay- Z、Nelly等大牌客串制作。音乐上的成就也为Pharrell带来了许多机会。

他与日本潮流教父、Bape创始人Nigo合作的潮牌Billionaire Boys Club于2005年正式发布限量版服装,受到大批潮人明星的热捧。随后,他又开创了潮鞋品牌Ice Cream,同样在时尚圈火了。

今年,Pharrell Williams的工作应接不暇。2月初,他先是与香港名模Angelababy一同参与拍摄了Gap最新广告大片。随后又前往香港,参加由CARRERA与Liberatum合作的香港国际文化节,带来一场精彩的探讨会。

回到纽约稍作调整后,Pharrell又重新投入设计工作中。就在他与Nigo共同创立的品牌Billionaire Boys Club(简称BBC) 推出2012夏季系列的同时,Pharrell又公布了自己将于今年10月发行的新书《 Places And Spaces I’ve Been》 的封面。

尽管形象很酷,Pharrell Williams私底下却是个调皮又幽默的大男孩。聊天时,他时常会走神,或做一些奇怪的表情,惹得周围的人大笑。当被问到身为潮人之父,有什么穿衣秘诀时,Pharrell将食指放在嘴上,轻轻说了句:“天机不可泄露!”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做自己就好!”

对话Pharrell Williams

歌手、音乐人、设计师和时尚偶像,你最喜欢哪一个角色的自己?

我想做一个随时充满创意的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自己!

你参与拍摄了“Let’s Gap Together”的广告,有什么感受?与Annie Leibovitz 以及Angelababy的合作顺利吗?

Gap一直倡导独立的人格、自由和做自己热爱的事,这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拍摄进行得非常顺利,也很有趣!她们两个都很专业,为这次拍摄带来很多新鲜的点子。最重要的是,她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

Gap 的广告一直标新立异, 比如1998 年的“Khaki’s Swing”,2003 年和麦当娜以及Missy Elliot 的合作等。你觉得自己和过去的代言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我非常尊重Gap和它选择的明星们。我们都非常独立,热爱自由以及充满创造力!

你和数不清的设计师合作过,最想和谁再合作一次呢?

Lanvin. Alber Elbaz是一个天才!此外,我也很欣赏川久保玲、渡边淳弥、Marc Jacobs和RalphLauren。他们总能带给我新的灵感。

什么样的男人会选择你设计的衣服?

认为自己独一无二的男人,他们从不会想和别人一样。

在打扮自己时,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

我会考虑三件事——首先,看我起床时的感觉如何,其次是天气,还有就是我将要去的地方。

在你看来,男士的必备单品是什么?

我个人最喜欢的三样东西是BBC的牛仔裤、iPhone手机和Ice Cream的鸭舌帽。如果可以多一样,那就Timberland的靴子吧。

你经常玩iPhone?你最喜欢的APP是什么?

愤怒的小鸟,我一有空就会拿出来玩。

最近你都听些什么歌曲?

Ohio Players的Fire专辑。年轻时,哪些音乐人的音乐启发且影响了你?我最喜欢The Isley Brothers、Donny Hathaway和Stevie Wonder。

每天起床后,你会干些什么?

我一般先回复手机短信以及电邮,然后浏览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迈阿密先驱报》 等官网。吃早餐的时候也会看看 《美国早报》。

睡觉前呢?会刷Twitter吗?

我很少上Twitter。相比上网,我更喜欢深夜阅读,比如一些名人的自传,或是科学类书籍。哦,我也很喜欢看健康读物。

那你更偏向于哪种阅读方式?网络新媒体还是纸质媒介?

因为我常常到处旅行,在飞机上我通常都会带本书或杂志来打发时光。在家时,我也会通过网络来阅读。网络是个好东西,它让世界变小,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最近有什么新计划吗?

篇9: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四年级作文

说实话,我以前对学习并不感兴趣,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也是草草了事[注: 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总是偷工减料[注: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觉得每天一大堆作业是老师多余的杰作。所以考试总是不及格,也很令老师头痛但拿我没办法。老师说我贪玩,那真是说对了。我每天一放学到家就一扔书包,不是去看电视就是满街去疯跑,常常到晚上9:00多了才想起写作业,然后写着写着就睡着了,第2天就无法交作业。老师对家长说我是一个淘气鬼,那时,我在老师眼中算是一个坏学生了。想起那时,我现在都觉得好笑,觉得晚上的作业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认任务,觉得是给老师给家长学的,家长管不了我,才把我送到二实小。

因此,我来到了可以使我改变未来的六班,这个“阅读班”,开始,我还是和在家里一样,但慢慢的我发现这个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书虫”。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读者》。每当他们写完作业就会翻开那本杂志,好像书里有一个魔法师在吸引他们似的,于是,我便找韩老师要了一本,慢慢的一篇;两篇;三篇。我一会到了读书的好处,我贪婪的吸取着书中的精华。从此,我感到学习就是一个学生的责任,我要诶爱上了学习,作业是工工整整,我也由一个淘气鬼成了一个好学生。如今,我一有课余时间就翻开那本杂志,那真是一 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呀!

现在,我觉得,我的大脑不是吃饭来供的,而是要贪婪的读几页书或做几道题才能使大脑转动。

篇10: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来说一说这八大高招:

一:宝宝专用餐具,选用一套宝宝喜欢的餐具,更有助于宝宝对吃饭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宝宝有专用餐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特别是一些隐形的细菌,如口腔的一些细菌,特别容易传染。

二:饭前不给零食吃,要让宝宝有一定的饥饿感。以前的人,没零食吃,一到饭点,就饿得不得了,自然就能好好坐着乖乖吃饭喽。

三:愉快的就餐气氛。不管是做什么,没有愉快的气氛,谁都不愿意做,更别提好好做了。吃饭更是如此,愉悦的就餐气氛,就不用愁宝宝坐不住喽。

四:吃饭的场所(一定要在饭桌上吃)。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在玩,也赶紧端饭来喂,久而久之,宝宝就形象吃饭不专心。所以吃饭时候,让宝宝坐在特定的餐椅上,和大人一起吃,才能让宝宝安安静静的享受美食。

五:要定量定点。都说七分饱是最舒服的,饭点和饭量要有分寸,不能这一餐吃得特别饱,下一餐又吃得特别少。还有饭点要有把握,不能一会喂吃两口,一会又吃一点这样,我们要根据宝宝的饭量,定好一定的份量和时间点让宝宝吃饭,然后吃一餐就是一餐,像大人一样吃饭。如果吃饭时间点和饭量豪无规则,那宝宝也不可能养成好好坐着吃饭的习惯。

六:食物的多样化。做多一些宝宝喜欢的食物,父母要为宝宝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变化的饮食,来刺激宝宝的食欲,有了食欲,还怕坐不住吗。

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表扬,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多表扬鼓励宝宝,给于宝宝肯定,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才能感受吃饭是一种享受。

篇11: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很爱钱的人,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感,同时,也是我在向别人证明,我的青春我真的有在好好把握。

这一年多里,我一直都想要利用自己所学来进行变现。想要学好写作一是出于喜欢,二是想要投稿,赚取稿费,从而早点经济独立。写作投稿未成之时,我也去做过托管,去店里做过服务生,也兼职过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在大一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最后想要的是什么,也因此我没有与很多刚入学的新生一般,逃课,挂科,我从来都不想让她们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会认真且负责的去对待自己的.专业,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选修的作业的也都很认真的去完成,知道自己胆小不爱发言,害怕别人的目光,却也逼着自己去跟老师互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和提问,只问了能有一个高分。幸好,我的努力也没有被辜负,拿到了励志奖学金,以及助学金,这笔钱我没有动,反而把自己之前存的一点钱一起存了起来。

我比较欣赏连岳的观点:年轻人不爱钱,是件蛮可怕的事。因为你的青春,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是的,年轻的我们不积极给自己积累资本,利用自己的能力或者劳动力赚钱反而一个劲地压榨父母的血汗钱,甚者用着父母的血汗钱随意的挥霍,心不会痛吗?

篇12:读书是件安静的事

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二十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表时只填了两种:梵语和德语。逃亡香港时,日本人到他家里要挟他出来做事,他不肯,日本人就要行使暴力。当时楼里有很多人,他突然站出来和日本人交涉,说很流利的日语,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日语这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你都不知道他会讲日语,这就是教养。

我读书实在是少,但是我读过的书,实在地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中说:“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确实,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安静不下来的人,这和我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我对阅读充满感激。

(摘自《青年博览》)

篇13: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他会让我置身于一种意境

记录下点滴生活

会得到一份很充实的满足

写作

如同在

感受那份豪迈

写作

如同沐浴春风

感受那份温柔

写作是一种

它让你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让你更真实的看透这个世界

在写作的世界里

我仿佛

仿佛度过风霜雨雪

有人说

写作拘束人的思想

我觉得

写作让人的

我喜欢写作

那让我看清最真实的自己

我不介意自己的朋友是自己

在写作中

我似过老者

满腹经纶

我似过童稚

天真烂漫

或许

是我的天真

让我热爱写作

感受别人为感受过的

只属于自己的那份境界

其实

用心去写作

你会发现是轻松与快乐的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会发现

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

篇14: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①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

②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 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③ 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20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表时只填了两种:梵语和德语。逃亡香港时,日本人在他家里要挟他出来做事,他不肯,日本人就要行使暴力。当时楼里有很多人,他突然站出来和日本人交涉,说很流利的日语,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日语这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你都不知道他会讲日语,这就是教养。

④我读书实在是少,但是我读过的书实在地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 不要自以为是。

⑤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中说:“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确实,一本书好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安静不下来的人。这和我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⑥我对阅读充满感激。

13.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说说你对文中“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这句话中,“安静”一词含义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3.举例论证,有教养的真正的读书人是羞于讲出来的。

篇15:艺术是件“不太好玩”的事儿

王俊英很幸运,上世纪90年代初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成为签约世界著名的法国加西亚画廊的第位东方画家。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她是“来自世界东方的油画女神”,欧美多个城市都相继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但她没有放弃中国国籍。

她毫不掩饰东方文化对自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表示以后会更加走向国学、禅学之中。写实的创作路线会坚持,但画面会有所调整。

王俊英的创作早期,就是用油画表现中国民族主题,采用西洋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空司、光线和油画的厚重感。王俊英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民间刺绣、民间装饰色彩中汲取灵感,画面走向构成和平面化。

接触王俊英的画作,会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人物像画家,画中的每一位女性都身着让人迷醉的服装,或美艳动人,或深情妩媚,或薄纱透明。

可对于王俊英来说,女性不是画面的主题,女性的服饰才是她多年来最痴迷的绘画主体。“我对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文化,非常有兴趣。小时候,家里就有年画,我很喜欢古装的年画。读完大学,我开始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民族服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渊源,而它又在女性身上发挥得最为丰富。”

为了配合龙年的到来,王俊英新作《龙种》和系列近年创作的油画在北京做了展示。

《龙种》是王俊英为贺岁龙年所作的油画,也是她迄今为止创作出的最大的幅油画。该画长2.012米,宽2.012米,寓意201 2年。

“龙种”即“炎黄子孙”之意。王俊英没有直接画龙,用“舟”和“人”寓意“同舟共济”。“正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是西方人的文化符号一样,油画《龙种》中的‘龙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王俊英选取了12个华裔作为炎黄子孙的代表“登上画中的龙舟”,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太空和七大洲,涵盖政界、商界、科研界、体育界、娱乐界等多个行业。

“选择,是很痛苦的事情。”王俊英表示她特别敬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除了袁隆平,她还选取了杰出华人华裔代表杨利伟、马英九、何鸿燊、骆家辉等,还有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张柏芝。

其实,王俊英画作市场行情不错,但她却很少研究艺术市场。她表示,她的油画都来自于自己的情感中。

来自世界东方的油画女神

现代青年:《龙种》是你为贺岁龙年所作的油画,也是你迄今为止创作出的最大的一幅油画。这幅画的完成经历了多长的周期?

王俊英:将近一个月吧。

现代青年:你一直以女性人物为主题做作品,《龙种》的创作灵感源于什么?

王俊英:源于十几年来长期游走西方的一个东方艺术家血浓于水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感情,正好2012年是龙年,我的这种感情在这一瞬间进发了。

现代青年:和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太相似,《龙种》创作期间有没有好玩的事情?

王俊英:风格我认为没有偏离,只是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是“形不似而神似”。

艺术家要能忍受寂寞,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件十分枯燥的“不太好玩”的事情。

现代青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她是“来自世界东方的油画女神”,你认为是什么让你的作品获得了欧美主流社会的极大认可?

王俊英:可能是我在油画这种两方社会的术形式中,融入了诸多的东方的元素,在中两艺术的结合上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吧,对于他们的谬赞,我一直有些诚惶诚恐,但这也鞭策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现代青年:作为旅法女画家。你怎么看待现如今西方的当代艺术?

王俊英:我觉得挺好的。如果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那就更好了。

现代青年:你一直以东方文化色彩为创作主题,作为旅法女画家,西方的文化对你的作品没有一定的影响吗?

王俊英:创作技法上当然有一些影响,当我创作的灵魂还是东方文化。

现代青年:在西方国家,会遇到女性艺术家身份的困扰吗?

王俊英:貌似没有。

现代青年:你对国内的艺术市场了解多吗?

王俊英: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现代青年:你怎么理解你作品在国内市场的定位?

王俊英:远需要市场去回答。

现代青年:未来有些什么计划?继《龙种》之后,作品会不会有突破性的变化?

王俊英:每个艺术家都不能墨守陈规的,一定要有创新和突破。

中国才是我的根

现代青年:以后工作生活发展重心会在哪里?国内还是国外?为什么?

王俊英:更多会在国内吧。因为毕竟中国才是我的根。

现代青年:你的手机铃声是佛经,你是向佛之人吗?

王俊英:是的。向佛能寻得个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现代青年:平时关注公益吗?

王俊英:公益是每个公民该去关注的事情。

现代青年:看你的作品,一直在关注东方的服饰,想必也是位时尚女性。平时对时尚关注的多吗?

王俊英:偶尔吧。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不能免俗。

现代青年:创作之余。喜欢做些什么事情?

王俊英:和有思想的人一起聊天。

现代青年:作为七零后。青春已经开始渐行渐远,有没有感叹过时间的飞逝?你是怎么理解青春的?

王俊英:在感叹的时候,时间又飞逝了。我觉得我现在还很青春,有一颗年轻的心,现存正是我艺术创作的春天。

现代青年:对你们那个年代,有着怎样的记忆?

王俊英:那一些少女情怀,与艺术不太相关,不提也罢。

现代青年: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

王俊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上一篇:珍惜青春这个黄金时期初一作文下一篇:打造墨香校园 争创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