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2024-09-05

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前言

什么是课题?很多理论书籍中都有阐述,但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其次,“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一、为什么要做课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的发展来考虑。

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同时,当一个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自身的发展也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显学校的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只有科研才能实现。

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二、怎样做课题

1、怎样选题

选题的基本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对象要新,视角要新;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选题要与客观实践相符,可实现;四是价值性原则,要有理论和应用价值,应该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五是明确性原则,选题能够准确反应各研究要素的内涵和外延。

选题注意事项:一是从实际出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是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有问题意识,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平时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四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选课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⑴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里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对这些《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问题来。当然,这些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还得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⑵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在你的工作中哪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问题?是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像这样一些问题中往往就有你要找的课题。

例如,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很有成效,特别是对一些“捣蛋”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很有一套,于是有教师就提出:“运用非常规性方法进行班级进行管理的研究?”的课题。

⑶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像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对这些工作和现象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因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然而,一个具有敏锐思维的人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

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就可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⑷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例如,能不能采用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情境教学和对话,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如果将它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又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像这样的问题很多,只要你放开思路,大胆地设想,就不愁找不到你所关心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你能提出问题,课题也就会很容易得到了。

2、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选定了一个课题,就必须对这个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⑴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⑵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即在理论与实践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⑶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动向。⑷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⑸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及成果表述形式。

3、怎样制定课题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说,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在课题立项后,开展研究时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课题研究方案基本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种类,但究其结构,则大同小异。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⑴课题的表述

一项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内容。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验与衡量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水平的标志。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一些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作为一篇经验总结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此外,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压力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则应改为“家庭压力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家庭压力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的方式来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⑶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中小学教师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⑸研究的假设

课题选定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这就是“假设”。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

在研究的假设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变量,研究的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①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对象带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学校”、“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可根据某一标准(有权威性的标准最好)来做出划定,例如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标准,评估分数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学校”。

②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总体是统计学概念,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得根据研究目标考虑。其范围有来源范围和特征范围。来源范围有地域、学校、班级;特征范围有性别、年龄、心理特质等。例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学生的范围是某一地区还是某一学校,在什么类别的学校,在什么年级或年龄段,这些都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范围不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会很不同。

③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所以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评审、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⑺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的是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但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细化,一点一点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⑽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⑾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

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

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

3、旅差费:外出调查;

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

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都能实报实销。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金额—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4、怎样“做”题

做题应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也是确保课题方案得以具体实施的现实基础。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注重立项、申请,而轻视做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没有取得课题研究应有的效果。因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加强做题方面的工作,摆正做题在课题研究中的位置,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深入、有效。

做题一般按照以下流程来实施的。

开题——制定课题方案——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完成阶段性小结——建立课题档案——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按照以上的程序,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适合的策略,扎实、有步骤地去实验,不走过场,不玩花哨。同时,在具体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收集实验中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对比数据等,收集的内容要客观、详实。课题按照这样的方式认真做题,整个课题的研究必然会“饱满、厚实”。

在做题时,要注意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规范意识

科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的过程和结论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和再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运用科学结论。我们搞教育科研,当然希望最终的结果能够令同行们信服,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且能够运用或推广。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保证教育科研的严肃性,规范性,可重复性,防止随意性。因此,教育科研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案进行活动。

团队意识

教育科研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要争取有权之士(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要争取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指导;要争取有志之士(有志于教育科研的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要组建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成为教育科研的中坚,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要把教育科研与园丁工程结合起来,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学习意识 科学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必须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课题组应该建立理论学习制度,经常地、定期地进行理论学习。

除了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科研理论培训之外,各校或各课题组还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课题培训,尽可能使每个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理论。

科学意识

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对研究的课题加以分解,把一个大课题适当分解若干个比较简单、具体的子课题,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又可以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策略意识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课题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并且,我们都知道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是比较明智、有效的办法。

5、怎样结题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预定的研究设想基本完成时,就进入了结题阶段。结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⑴结题所需的材料

课题的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课题的结题一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①结题申请报告; ②课题立项申报表; ③课题立项批复文件; ④课题的开题报告;

⑤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⑥课题鉴定书; ⑦附件。

⑵结题的方式 我市的课题结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函件结题,也是通讯结题,结题者只需要向相关的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材料,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鉴定;二是现场结题,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的。

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等。

②方法:研究本课题的做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处理各种关系,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做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三、课题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现象一:注重形式,忽视过程。现在有不少课题就是开题、结题,没有过程,结论事先都有了的,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

现象二:急功近利,热衷炒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

现象三:跟风而上,创新不足。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现象四:闭门造车,缺乏引领。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而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活动都是单打独干,缺乏与专家、教研主管部门的沟通,课题做的不是虚浮,就是打不开眼界,造成很多课题最终做不下去或流产。

为此,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现象五: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是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在这样的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到一系列的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选择这样的课题以后,即使从事研究,各方面问题的探讨也多为浅尝辄止,有欠深入。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而成大智”。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过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现象六:轻视行动,强调论文。很多人一谈到课题就想到论文,好像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似的,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专业研究者借助表达思考的一种方式,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研究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是教师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真实轨迹的再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最具有说服力研究成果。

对于以上的种种现象,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样才能把课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才能让课题研究在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上,真正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

篇2: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上店镇西村小学

潘建伟

各位老师:

今天根据镇中心校的安排,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说实话,课题研究是一个厚重的话题,又是一个稍显枯燥的话题,让我坐在这里给大家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实在有些诚惶诚恐。我只能说说自己的一点经验、感受。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追寻教育科研的“根”。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把握课题研究的“法”。结合赵老师主持的“合理利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的研究课题,谈一谈学校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三、凸显教育人生的“魂”。如果将我们的教育生涯比作一次旅行的话,我们希望通过教育科研改变一个教师的行走方式。

一、追寻教育科研的“根”。

谈起“教育科研”,我们有必要做一个追寻:什么是“课题”?“课题研究”的价值何在?学校教育,或具体而言之,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有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有外力(比如领导的期望、考核的压力、个人事业的需要等)推动我们投身教育科研,但我们的思想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精神就会缺乏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从事课题研究的工作最终将会消散激情,走向死胡同。就我而言,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这样理解课题研究:

(1)课题是什么?从文本意义上讲,英语中是task任务、工作,或problem问题、难题;《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在教科研工作中,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工程,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抛开这些字面意义上的束缚,我们不妨从日常话语考察和解读,首先,所谓“课题”,就是研究中探究的问题。而且,课题工作的展开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进行问题聚焦的过程。譬如,我主持的洛阳市课题“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就纠错策略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内容全面庞杂,无法深入的开展研究,经过课题组的深思熟虑和专家的指点,决定集中全部精力致力于其中一点:于是,课题组又及时的提出了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研究,经过课题组的努力,形成了一些培养策略,由此形成的科研论文,获得了河南省教研论文二等奖。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到培养非智力因素再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一个问题不断聚焦的过程。聚焦是一个物理名词,问题聚焦就是不断的将研究重点集中到最有新意、最实际、最有开创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研究才最有价值。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和讨论的话题。再者,所谓“课题”,就是研究性思维的中心概念。我更欣赏的一种解读是:课题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积聚众人智慧,产生思维火花的研究平台。(2)搞课题的意义何在?一段时期,有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觉得,中小学有没有必要搞教科研?隐隐的一丝对小学教师的歧视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的自卑情结。我的思考是:有必要。理由有两点:有条件。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需要课题研究。虽然,我们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资源,但璞玉虽好,尚须雕琢。对于一个从不思考、不研究的老师来说,教几十年书只不过将他第一年的做法重复了几十遍,有句话说的很好:“重复的地方没有风景”。充其量他只能做一个地道的“教书匠”。新时代呼唤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同时,从功利的角度讲,快速的成为为骨干教师,参与并最终能独立承担课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把握课题研究的“法”。

虽然学校教育科研不同于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但它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去做。从形式上说: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开题、中期检测、课题结题。重点的做好以下几步:

(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科研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研究和探讨某方面的具体问题的。于是,课题的确定就成了首要的问题。要确定一个科研课题,首先是要能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以说,提出一个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可行性的、好的问题并形成课题,课题研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反之,有的课题看其名称,就知价值不大。而一般来说,我们做课题的周期一般需要1年左右,投放的精力也较多,所以我们选择课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上马,否则会造成“烂尾楼”工程。那么,怎样恰当的确定课题呢?首先要选择有创新性的课题。创新体现在哪里呢?

1.虽然别人已经研究过,但结论不完全或者欠妥当的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

比如:发现学习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现在经常提及自己的教学中运用了布鲁纳的发现法,其实准确的说是“引导发现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这种理念刚引入时,曾在中国“水土不服”,大家表示质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到底要不要教师的引导?要多大的引导?后来,我国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就是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

2.平常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象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但是敏锐的思维则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多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推行数学课程改革后,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计算教学中究竟是情境创设重要,还是复习旧知重要?在我们的思维里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复习旧知是传统教学,创设情境是新理念教学,当然服从创设情境啦。但所谓传统教法的复习旧知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对计算方法的迁移类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所谓新理念的创设情境也并非完美,教学中往往过多的注重情境,反而淡化了算理。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实现计算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再如,要算法多样化还是算法优化?一道进位加,说出了20多种算法,甚至把扳手指的方法也举了出来,这就值得我们深思:是否必要?是不是思维上的一种退化?如何优化?何时优化?这就产生了一个课题:计算教学:基本矛盾与处理策略的研究。

其次要选择有可行性的课题。换句话说,就是对选择的课题你有没有条件去做,有没有能力做。有没有条件做。既包括硬条件,也包括软条件。比如:你选定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课题,如果学校连网络都没有,如何做?这是指硬条件。软条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师资问题,即便你有网络,如果你没有一批具有较高教学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水平的老师,课题研究也无法深入展开。

有没有能力做。课题涉及的范围不宜太大、太空。如素质教育的策略,这样的课题让教育部去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知难而退”。再如有些课题的理论层面要求高。比如我最近思考的一个课题,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困难:我在自己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新增加的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专业知识背景不够,导致理解肤浅,带来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问: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无言以对,似是而非,难以判断。再如教学可能性时,布袋里2个红球,一个白球,已经连续摸出了红球,同学们一致认为下一次一定是白球时,偏偏第7次摸出的还是红球。什么道理?再如图上面向观察者的小布熊的左、右各有几个三角形,问小熊的左边是几个三角形?究竟以观察的人为标准,还是以小熊为标准定左右呢?做这一项工作需要深厚的数学专业学术背景,我想我至少得具备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才能真正通彻的纵观整套教材,理清理论的来龙去脉,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所以,我还是暂时把它搁置了。

(二)课题实验方案的撰写。

当我们选定了准备进行实验研究的课题以后,接下来该做的工作就是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这也是进行课题申报的一项基础工作,课题申报、评审书可以依据此进行填写。一般较为完整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包括八个方面,下面分别结合我主持的的研究课题,介绍具体写法。也使得大家对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问题的提出。我们之所以做实验研究,是因为发现或者遇到了某个教学上的问题才去做,因此有必要去阐明问题的背景,即产生问题的种种因素。

2.实验研究的假设(或者叫课题界定)。

对“假设”中所特指的内容作“概念界定”,对选题的问题做假想性回答。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阐述小学数学对改善小学生计算教学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将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成功的案例;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观念,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

3.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

先综述再分述。比如我主持课题研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总的三个内容:教材,合理使用;教师,改变教育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现行课堂教学状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虽然已经使用新课程教材,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不容乐观。(2)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写意图及教材编排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包括对教材编选素材结构的分析、对学生影响和作用途径的概括、对教材编排给教师落实学习方式转变的启迪影响的梳理等等,(3)依托教材,科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包括如何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4.实验研究的目标。

也是先综述再分述。通过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阐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具体的不再描述。

5.实验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所谓“周期”,是指你所做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所谓步骤,是指你把课题研究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做哪些工作。一般来说,总是把课题研究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应做的工作主要有方案撰写、学生实验前测(或叫学生情况摸底调查)、理论学习(或叫师资培训)等;在实验阶段应做的工作主要有行动研究、资料积累、问题调查、课例论文展示等;在总结阶段应做的工作主要有课题效果检测(又叫后测)、撰写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等。

6.实验条件分析。

主要说明主持人、参与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的保证。比如本课题的实验条件这样分析:本课题得到领导重视,主持人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课题骨干成员都是学校骨干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时间、有能力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实验学校拥有较大规模的阅览室、图书室,并配备先进的电脑教室和教育局域网,为研究人员学习交流、查阅资料创造了条件。

7.实验研究成果的形式。

课题研究做完了,将以什么形式展示出来,也应写入方案。一般来说,常见的成果形式有:一是教学结构(通过典型课例展示),二是实验研究论文(以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为准,可以搞成论文集、教案集等),三是学生检测成绩,四是课题实验研究报告,五是其它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本课题成果包括教学设计集、案例分析集、教材修订建议、课堂展示、实验报告。

8.实验研究的组织结构。包括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

当然,如果大型的课题研究,还必须注明实验研究经费的来源和如何保障的问题,这一点也应写进实验方案。

(三)课题实验的操作。即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理论学习)、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比如问卷调查)、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以单一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大家公认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这里做重点介绍。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把研究课题不断转化为一个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行动。

案例研究法。教育案例是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生动的教育故事。一堂课、一个教育活动、一个教育情景、一次师生谈话、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等等都是教育案例。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除了描述事实外,还要透过事实、现象、材料进行教育理论层面的反思,力图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

(四)课题实验的结题。

课题研究完成预定的内容、达到预定的目标时,就要进行结题。结题既是课题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研究成果的一次鉴定。结题时要准备以下材料:1.结题申请报告;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4.课题开题证书(课题研究方案);5.课题中期检测证书(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6.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7.附件:(1)课题成果;(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其中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三、凸显教育人生的“魂”。

如果将我们的教育生涯比作一次旅行的话,我想教育科研足以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而促使一个教师不断反思并使得思考的点点滴滴能够积淀下来的,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写作。在课题研究中写教育随笔,写教学案例。

篇3: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教师科研和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 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状况调查结果来看, 中小学教师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是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文献资料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教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不知道如何搜索专业文献;没有研究的方向;不知道围绕研究组织资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对文献资料使用价值的认识, 帮助她们摆脱文献资料搜索效率低、专业性差、没有研究方向的茫然状态。

二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会借助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问题, 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具体表现在:只有想要研究的大致方向, 但不知道具体的研究内容;不会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进而发现自己的研究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高效利用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确立自己的研究问题, 学会在掌握和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 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三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会利用文献资料提高自己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具体表现在:不知道如何学习已有文献资料的逻辑思路, 学会研究范式;没有掌握已有文献的专业写作版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学会利用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学会规范研究的基本模式。

二、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整个链条可以概括为:文献搜集、阅读和分析———选择研究领域——确定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学会高效利用文献资料, 对于形成教育研究链条上各环节的基本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超越时空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人类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知识, 几乎全部汇集在文献资料上。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

筅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张琳琳

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资料。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众多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设,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掌握高效利用教育文献资料的方法, 可以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超越时空的限制, 全面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发现和选择研究领域。教育研究要想有所创新, 就必须从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扩展思路、获得启发。在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学习并了解已有研究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可以批判性地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 确立自己既感兴趣又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 使自己的教育研究具有创新性。

三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分析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领域是一个大的研究范围, 还不是具体的研究问题, 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献, 在领域内聚焦, 进而找到研究切入点。当广大中小学教师仔细分析和归类某一领域的适量教育文献后, 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人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 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 就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找到大领域下的具体研究问题。

四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规范研究论文写作。确定具体研究问题后, 就要进入具体的研究写作阶段。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可能需要借用某些学者曾经的论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哪些内容能够恰如其分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就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筛选分析。此外, 中小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对文章结构布局和论文写作规范不确定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对已有教育文献的学习借鉴加以解决。

三、中小学教师高效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小学教师要想做到高效利用教育文献资料, 就必须掌握文献综述这一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育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实用的方法之一, 但广大中小学教师普便不能掌握其要领。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 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述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 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掌握文献综述法并不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每次教育研究中都写出一篇文献综述, 而是要学会将这种方法灵活运用到每次研究中。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文献综述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定好范围。进行文献综述搜索资料时, 要确定一个大致研究范围, 围绕这个领域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二是选好资料。按照确定的研究范围, 进行资料搜集, 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与主题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三是整理资料。要做好综述, 必须对所搜集到的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组织, 做好文摘或者有关卡片, 加上标注, 使杂乱无序的文献资料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关系排序。四是用好资料。对搜集的教育文献资料, 要认真阅读和研究, 从中筛选出可信度高, 有一定深度、新意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五是拟定提纲。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的基础上, 拟定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来综述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 即用什么方式来“述”已有研究。六是述评结合。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将已有研究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 而不是简单罗列, 做到逻辑清晰的“述”, 并且要在“述”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反思, 找到创新点, 做到论据充分的“评”。七是标明出处。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因此做综述时一定要标明文章出处, 一方面为读者了解或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线索, 另一方面为自己后续研究或者内容查证提供方便。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 要做到运用文献综述法高效利用文献资料, 必须掌握“述”、“评”、“创新”三种能力。

一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述”。在平日的教育研究中, 经常会看到有些中小学教师将文献综述理解为文献内容的摘抄。其实, 文献综述的“述”部分, 是我们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对文献资料的归类整理, 是“述”已有研究都围绕哪些方面进行, 获得了哪些结论。“述”不是对一个一个研究的罗列性描述, 而是对一类研究的集体性描述。研究者必须对每篇资料进行细致分析, 然后将类似内容加以归类。只有进行了逻辑归类, 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到已有研究是围绕几个方面进行的。当然, 分类之后, 还需要对每一类内容具体进行了哪些研究, 进行进一步细致分类。只有按照一定逻辑关系, 对已有研究进行层层归类, 我们才能高效完成对已有教育文献资料的整体性、清晰性把握, 完成对文献资料的“述”。

二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评”。对教育文献资料的“述”是基础, “评”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后续研究的关键。在“述”已有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研究的新观点只在字里行间闪现, 没有做详细论述;有些研究方法存在局限, 应该加以完善;有些研究过于理念化, 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等等。发现这些问题的过程, 就是对文献资料进行“评”的过程。在进行文献综述时, 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会批判性地审看每篇文章, 在头脑中时刻反思已有研究的缺陷, 只有发现不足, 才能够确立自己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立足点。

三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创新”。学习并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已有研究进行“述”和“评”, 其目的在于找到研究创新点, 从而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在如何创新方面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只有大的研究领域, 也就是大的研究范围, 但没有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因为不确定哪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具有研究价值;另一个是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 但是研究思路尚未理顺、论据尚不充分, 需要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和借鉴确立清晰的研究路径, 佐证自己的观点。无论上述哪种问题, 我们都可以借用文献综述法来解决。当我们只有大的研究领域, 不明确具体问题时,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献的“述”, “评”已有研究的不足;在占有并分析了大量教育文献资料后, 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在内容、方法、完整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而我们发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创新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点研究不足出发, 围绕这个不足, 重新建构自己的思路, 将原有大的不确定的研究范围聚焦为研究问题。当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研究问题, 但研究思路尚未理顺, 或者我们的观点尚不全面时, 我们也可以运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与借鉴前人研究, 取其精华、学习其长处, 进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观点。

总之, 高效利用文献资料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掌握文献综述法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操作环节后, 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具体研究中不断应用这种方法, 从而实现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秉德, 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80-01

在小学众多科目中,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虽然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但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舞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还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摒弃以往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应当尝试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等,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经验对此进行简述,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是应当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改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指导。随着合作学习的推广,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点缀和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失控,一片混乱。有时学生虽认真投入到学习中了,但学习效果很一般。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全程参与、组织和调控,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及时地指导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应侧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然后由大家去总结结论。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出现(冷场现象)。这时,教师要巧妙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从而总结其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方法,同时不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元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并规划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能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等。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有些教师只知道传授知识和自己的见解,并没有认真思考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去探究。这样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尽管学得十分努力,而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的观念,努力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五、教师要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

作为人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都是有潜力可挖。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样使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适时适度转变自身的角色。但是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便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金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扮演好六种角色[J].文教资料,2006(11).

篇5: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陶佑钦

老师们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问题要弄清楚:

第一,什么是校本研修?

第二,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

什么校本研修?简单地说,校本研修就是中小学教师在学校这个学习型组织中通过互动、学习与实践,提高专业水平的一切活动。

校本研修具有五个特性:

1.实践性。校本研修必须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2.自主性。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具有自主权,教师具有自主性。3.发展性。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满足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4.合作性。校本研修需要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

5.长效性。校本研修要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强调长期性、长效性和持续性。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呢? 第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说,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是按照技术、技能、技巧和技艺四个层次逐步提升和发展的,而每个层次的提升都离不开校本研修。

技术阶段,是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常规的阶段。这个阶段拜师学习,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这些教学常规的掌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在校本研修中逐步实现的。

技能阶段,标志着教师不断地把教育教学常规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一阶段包括拜师学习,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以校为本的研修。

技巧阶段,标志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熟能生巧,而不断熟悉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实践和修练的过程。要进入到技巧阶段同样离不开校本研修。

技艺阶段,标志着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这种教育艺术是智慧的,是不留痕迹的。说明这阶段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样,校本研修也是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一名教师一路走来,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校本研修。第二,是深入推进课改的需要。

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许多现实的问题也摆在老师们的面前。如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改变教师以教材为本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怎样与生活联系?如何进行评价方式改革? 这些问题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学生,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课堂。都是实际操作层面上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灵丹妙药,只有靠边教学、边实验、边研究、边学习来解决。因此,校本研修是最好的解决方式。通过校本研修,可以很好地解决在新课改中很多实际问题,帮助老师们提高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的专业水平。

第三,是改革教师培训模式的需要。三种重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

1.集中培训——这是一种以培训院校为主体的教师培训模式 2.远程培训——这是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 3.校本研修——这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模式和远程培训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能满足教师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发展需要,因此,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指出: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那么,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校本研修?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

第一,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以解决校本研修的动力问题。第二,准确进行目标定位,以解决校本研修的方向性问题。第三,塑造积极的研修心态,以解决校本研修中主动性问题。第四,准确确立研修内容,以解决研修内容问题。第五,选择有效研修方式,解决研修方式问题。第六,确定灵活的研修策略,解决研修方法问题。

以上6个方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前面三个问题比较“虚”,后面三个问题比较“实”,虚实结合,都是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体事物”的价值性、重要性的整体评价和基本看法。价值构建,就是建立自己对“客体事物”的整体评价和基本看法。作为一个教师:

1.你对学生怎么看? 2.你对事业怎么看? 3.你对自身怎么看?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构成了一个教师的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就缺乏动力,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办公室里的讨论” 五年级语文备课室。王老师唉声叹气地说:“我实在很努力,可学生怎么就不是那么听话呢?你们说说看,我们班的那些学生是不是太捣蛋了,说什么他们也不听,大家帮帮看怎么办?”

吴老师接口道:“你看看是不是多用一些激励的方法,再就是了解一下那几个最调皮的同学,是不是采取一些针对他们具体情况的措施呢?我们班的几个就是被我发现躲在外边吸烟,之后我取得家长的配合逐渐使他们转变的。每天做点观察记录,很容易发现他们的问题。”

崔老师说“记什么记呀,每天早晨6点多就起床,要做早餐,要送孩子读书,晚上差不多6点半才到家,还要做饭辅导孩子作业,等孩子睡了还要应付学校的教学反思啦、论文啦、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笔记啦,累都累死啦。”

吴老师说:“生命不能就这样耗费了吧,我们要证明自己的确有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有能力做好教学反思吧?”

王老师说:“唉,崔老师说的也没错,但是我觉得想个办法也值得,毕竟和学生在一起也蛮有意思的。写就没必要了。”

案例分析:

吴老师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并且进行观察记录,善于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挑战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把自己当成反思者、研究者。眼中有事,工作有心。价值定位准确,是一名事业型教师。

王老师工作很努力。对自己的付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非常困惑。同时也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享受,作为参与生活体验的途径。但是不善于反思,对教育教学缺乏研究的意识和兴趣。

崔老师是一位典型的功利型教师。仅仅将教育教学工作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排斥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对学校布臵的校本研修任务抱有应付和反抗的情绪。

三个老师对待教育教学的不同态度,其实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职业价值观。吴老师把职业当成事业,王老师把职业看做是一种享受,崔老师把职业当成是谋生手段,因此,正是价值观左右了他们对待学生、对待课堂、对待校本研修的态度。

那么,一名教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有一段话和大家分享: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我认为,教师价值观最核心的东西是三句话: 1.成就事业。2.成就学生。3.成就自己。

所谓成就事业,就是将教育当做事业来追求,以事业科学发展为重;所谓成就学生,就是将学生作为不断发展的对象来对待,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所谓成就自己,就是要以自身专业发展为要,不断提升自我,与事业同步发展,与学生共同进步,最终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一名教师具备了“三成就”的价值观,就会对事业无比钟爱,对学生无比热爱,对专业积极钻研。

二、准确进行目标定位 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校本研修一定要有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目标决定了发展方向,是前进的动力,没有目标就如同没有航标的船只,不能到达彼岸。

哲理故事:长者的恩赐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香味,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启示: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一名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必须确立准确的研修目标。我们要问问自己:(1)在校本研修中,自己要追求的各级目标分别是什么?(2)我职业生涯中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要点:目标定位要学会正确分析自我

进行个人情况分析,这是确立研修目标的基础。问问自己: 我有哪些优势?

我的专业发展处于那个阶段?

只有在客观分析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确立适合自己的研修目标。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案例:马克*吐温的故事

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了很多文章。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被读者抢购一空,他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心想,与其让这些出版商、书贩子赚钱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两年内变成百万富翁。这个念头一出现马上就付诸行动。这位大作家摇身一变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书商。然而,还不到两年,由于自己不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素质便债台高筑,难以维持下去。不仅书商没有做好,就连自己的“主业”写作也被荒废了。后来,马克·吐温果断放弃了书商的生意,回头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启示:每个人的智力、爱好、兴趣、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适合于文学创作,有的适合于从政,有的适合于科研,有的适合于做工等等。别人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特长,你可能在另个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个要点,要学会分解目标

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目标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案例:马拉松运动员的智慧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颗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标志冲去,到达第一个标志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标志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最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我们应该像山田本一那样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然后分阶段地来实现它。其实,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 技术层次:掌握了教育教学常规(眼中有物,眼中无人)技能层次: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眼中有物,眼中有人)

技巧层次:教育教学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眼中有人,以生为本)技艺层次:教育与艺术融合(教育无痕,大智大慧)。

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到达了那一个层次,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攀援,由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大目标。集小胜为大胜。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方面:准确进行目标定位

三、塑造积极的研修心态

美国著名作家罗曼〃皮尔名为《态度决定一切!》的书成为全球畅销书。我想先告诉大家两句话: 第一句话:“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后认为,这只蜘蛛真愚蠢,它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自己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立刻感动于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生活态度往往是人生能否成功的关键。面临困难或挫折,有的人唉声叹气、日渐消沉,把困难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后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的人却善于从困难、挫折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有的人则从挫折、失败中锤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第二句话: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 決定了明天住的房子。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

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

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后,雇主來了。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丟人了呀„„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儿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

我们有些人就是那个木匠!每天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 垒一面墙,但往往沒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地发现,將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可以重來……但你无法回头

教师对待校本研修的四种态度:

他主型——被动、消极、应付,无打算,缺安排,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一切听别人安排 自主型——主动、有计划、有安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怎么去做 积极型——积极、进取、超前,充满力量,永不止步 幸福型——幸福、快乐,成功,喜悦

在校本研修中,一个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积极、主动。大胆袒露思想,大胆暴露问题,大胆发表见解。案例:一堂科学课带来的思考

汪老师是某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师,由于科学课独特的课程特征,学生特别爱在科学课上讨论,各种各样的仪器、有趣的科学现象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玩上整整一节课。这天,学习的是《磁铁的性质》,看到每个桌面上有两辆小车,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一人拿一辆,放上磁铁在里面,开始了速度的大比拼,老师讲些什么完全没有听到,“安静”的声音响了不少次却依然是耳边风。课后,汪老师整整思考了一节课,写出了课后小记:“如何进行课堂组织”,提出了要用红旗鼓励、分组评比等组织方式。下午,学校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同年级组的老师提出了很多好的思考问题,汪老师很担心老师们看轻了自己,没有好意思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天的课堂,我们仍然在办公室听到了试验室传出的喧哗声。

第二,快乐、幸福。

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职业幸福的校本研修观; 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交往方式:创建和谐的校本人际关系; 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分享方式:分享校本研修的成果和喜悦。

四、准确确立研修内容

确立研修内容很重要。有些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特别是个人研修中,漫无边际,茫无头绪。今天这里研一下,明天那里修一下。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结果,一无所获。

我觉得,教师确定校本研修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依据专业标准确立基本内容。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是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们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确立研修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道德修养。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6个方面作了具体阐释。2.专业理念。

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有机渗透到教学环节和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去。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施教和受教双方都是人,因此,管理、教学、服务,每一件工作,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老师说:“以人为本”的道理好懂,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将这个好的道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对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看2000多年前的一位教师是怎么做的。这位教师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最早提出教育均衡思想——“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只要他想接受教育,不要管他的性别、年龄、出身、民族,教育的大门始终要向他敞开。在孔子心目中,没有重点校、重点班、重点学生的概念,他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全体学生。

孔子也主张教育要循序渐进。教育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能“陵节而施”,不能揠苗助长。“上学而下达”,通过学习习近平凡的知识,慢慢领悟深刻的道理。

孔子一直重视对学生启发诱导,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在学生“愤悱”状态下,才去启发诱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画龙点睛,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孔子教学生“各因其材”,他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子路请教他:“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他正色道:“父兄都在,不向他们请示,怎么能够立马行动呢?”子路刚离开,另一个叫冉有的学生也来请教:“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他坚定地回答:“对,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行动。”问题一模一样,答案却截然相反。旁人不解,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常过分犹豫而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子路有勇无谋做事鲁莽,所以要抑制他。”

从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原则的落实,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孔子在教育生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他眼里有学生,心里想学生,执教时一切围绕学生来开展,学生就是他教书育人的根本。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学科性知识是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教育性知识是进行成功教学的“金钥匙”;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必备的智力资源,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个性体现。4.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反映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评价学习成绩的能力等。

第二,依据自身需要和当前需要确立重点内容。

“自身需要”是教师确立研修内容的一个依据。我们大家都知道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整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因此,要使木桶盛满更多的水,一定要补齐短缺的那块木板。同样,一名教师如果要迅速促进专业成长,一定要赶快补齐自己的“短板”。这块“短板”或者是教育教学常规的缺陷,或者是教育教学技能的缺失,或者是专业知识的短缺,或者是专业理念的淡薄,或者是教育科研素质的低下等等,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和分析自己专业发展情况,清楚自己的需要,以便对症下药,补充自己的正能量。

“当前需要”也是教师确立研修内容的一个依据。所谓急用先学,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可能才接手班主任工作,那么你要赶快学习班级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担任学校教科研负责人,那么你要赶快补修教育科研的有关知识。“当前需要”就成了你确立研修内容的一个依据了。

五、选择有效的研修方式

1.校本研修有哪些方式可供大家选择呢?

从研修组织主体来看,有个人研修,校级研修和区域研修。

个人研修是教师自主进行的研修活动:包括阅读、反思、写教育故事、写教育随笔、写教育论文、写教师博客、分析教育案例、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以及成长设计。

教师具备有个人研修的诸多优势,因为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等;同时,教师又具备一些作为研究者的相关素养和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个人研修中如虎添翼,更能增强研修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说,个人研修是教师校本研修中最好的形式。

校级研修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的研修活动。包括同伴互助、集体备课、说课磨课、观课议课、微课研究、同课异构、课例研修、课题研究等等。

“校级研修”是与“个人研修”相对的一个概念,个人研修强调个体性、独立性,校级研修强调集体性、合作性。个人研修更多的是个人行为,如阅读,写作,反思,课件制作等,而校级研修更多的是集体行为,重视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是,两者又是统一的,除了目标、内容很多方面统一之外,在形式、方法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绝不能将“个人研修”与“校级研修”截然对立,很多时候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以追求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区域研修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由教育局或下属各片区组织的跨学校的教师研修活动,包括读书工程、教学观摩、教学比武、技能竞赛、经验交流、教学沙龙、联片研修、专业引领、成果展览等等。

区域研修其实就是要构建一个区域研修共同体。有效研修呼唤对传统研修的改革。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区域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是校本研修的有力补充。

2.如何选择自己的研修方式? 记住几句话:

第一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修方式。几位特级教师的个人研修方式:

李镇西的成长。一辈子就“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他说:“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窦桂梅的成长。除了阅读、向名师学习、向实践学习,最主要的是上公开课。她说:如果失去了公开课这个平台就失去了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解剖的机会。千万不要拒绝公开课,还要争取上公开课。公开课就像过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客人来,可能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你日常“家政技艺”一日千里。暮然回首,你会发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是几节代表作,而是循着这样的路,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厚实”,甚至成就着人生的厚实。

孙双金的成长。一堂“空试教”逼着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优秀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魅力,我行吗?优秀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的底蕴厚吗?优秀教师应当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我具备吗?优秀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有吗?于是,他成为了校园的晨读者,他的办公室多出了练字栏,临柳体,仿欧体;办公桌,床头边,出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教育名著。

万玮的成长。网络写作。在网络论坛一次发言的时候,受到网友启发,我头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我这些方法通过故事的方式写下来?念头一旦产生,我便马上动笔,我一开始动笔,就发现,原来写文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但写一篇文章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很多文章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于是,便有了《班主任兵法》的故事系列。

第二句话: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将某种或者某几种对你来说有效的研修方式形成习惯,成为你的常态的生活方式,这样,你不想成功都难。

有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人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谁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最终取决于意志的较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凡有惊人成就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由于完成目标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这其中对我们考验最多的就是坚持性。

六、确定灵活有效的研修策略

研修策略,也就是研修方法。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方法对路,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路,事倍功半。第一,学会积累。

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陷和弱点。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船夫说:“不懂。”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1/3。”哲学家说。

“那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那你的生命失去了1/2。”

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掉到了河里。这时,船夫问: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喊到:“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个故事说明实践经验非常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仅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人生注定要失败。教师要学会积累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实践经验。包括自己的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过程,谈心记录,家访记录,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等,要坚持记录下来,保存下来,经常翻阅,梳理自己的成长之路,进行对比反思,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些积淀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其实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第二:学会合作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

校本研修的一个特性就是合作性,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最大限度的显现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用以促进教师群体发展;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因此在校本研修中一定要学会合作。

第三,学会反思。

一个常常习惯反思的人会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人!案例:三次应聘考试

甲、乙两个女孩同时去一家事业正在上升的公司应聘。这家公司的招聘考试很奇特。应聘者必须连续考三次,而且每次都使用同一张试卷。甲是一位很优秀的女孩,答题速度很快,而且每次都考了99分,成绩位居最前列。而乙却是一位善于思考并能坚持的女孩,每次考试都托腮拍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收卷铃响才把答卷交了上去。结果她第一次考了95分,第二次97分,第三次99分,与甲并列第一。

如果公司在甲、乙两人中只录取一人的话,你会录取谁呢?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公司的答案,那就是,甲名落孙山,而乙榜上有名。为什么这家公司会放弃成绩一直位居榜首的甲,而录用看来成绩不如甲的乙呢?

公司总经理笑着对前来质问的甲女孩说:“小姐,你次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样,一成未变。如果我们公司也像你答题一样,总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经营,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吗?我们需要的职员不单单要有才华,他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错漏的人才能有进步,职员有进步,公司才能有发展。我们公司之所以分三次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核,不仅仅是考你们的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著名的“经验+反思=成长”教师成长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就必须学会反思,学会自觉的深入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波斯纳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

第四,学会研究。

教师要学会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升为课题。首先是要善于捕捉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其次要善于研究,要有课题意识。要将课题研究引入到常态的教学生活中去。要形成“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中国教育报 》曾经报道成都市武侯区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的事迹:

棕北中学的地理教师周永莉和生物教师李剑遇到了一个共同的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活动?怎样才能让它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效?于是,她们合作提出微型课题《中学生物、地理课堂活动中观察活动的组织策略》。

金花小学马双双、江学君两位教师感到男孩子们在艺术课上表演时表现得有些胆怯,因而立项研究《小学艺术课中男生主动表演的策略研究》。

成都市机投中学的李建容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进行八年级数学运算时,常因情绪上的畏惧而出错,于是提出《如何提高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的微型科研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不断想办法,终于在半年后找到了对策,研究出一套面向全体学生,轻松易记的解题方法。

第一,这种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为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第二,这种研究,问题始终是研究的起点。教师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全部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第三,这种研究是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变实践,是基于学校、在实践中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如下三种类型:

一是“行动研究”。即带着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改善教育实践。

二是“叙事研究”。用故事或者类似故事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或者经历,并进行剖析、反思,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和观念,并提出改进措施,寻求教育规律。

篇6:小学美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

古蔺二小王叶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重视课程的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学科正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作为美术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八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有效教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首先,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第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兴趣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的思维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

其次,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 即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谁画的像谁的分就高。这些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引发,引发学生内在的感受,情绪、想象、气质和才能等等。由引发然后产生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美术作品恰恰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而且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类比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类比联想是指由这一事物的形象联想到另一事物相同或相近的形象。比如在上《各种各样的线》的时候,我出示了一幅画满了个种线的风景画,然后让学生们联想你觉得像什么,学生们积极动脑筋,一会儿各种答案出来了,像下雨一样,想蚂蚁搬家,想小蝌蚪,像树纹,像塞车。。。我高兴的说太好了,非常棒!

另外,关键在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运用多谋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美术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

展,运用电教多谋体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图文并茂来传

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特定情感,且有益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

创造,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美术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首先,有效的小组学习是建立在充分的学习准备之上。提前预习,熟悉教学

内容,提前准备相关美术材料。经过这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有话可说,为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在此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要求小组之间要基本平衡,小

组内部要有一定得互补性和差别。这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

行交流和对比,有利于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另外,教师适时安排合作学习以及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知识引导和学习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知识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学习安

排。例如,那些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何把握?如何进行有效控制?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常交流和讨论合作,又要注意课堂的秩序从而避免散、乱、闹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出

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或者不敢动手,怕动手的现象。

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启发,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掌握美

术欣赏的方法,敢于动手大胆动手,提高审美素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的流

上一篇:高考备考箴言下一篇:你和同学们所参加的一次活动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