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2024-06-29

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通用14篇)

篇1: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实验 ××岗位工作分析

1.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悉与掌握工作分析的相关概念、工作分析的内容、步骤及常用工作分析方法;要求能够根据相关资料,选择×企事业单位某一岗位为调研对象,进行工作分析并撰写工作说明书。

2.实验时间及地点

第7周组建工作分析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

第8周-第9周撰写工作分析项目计划书;

第10周-第12周各小组调研获取工作分析的相关信息;

第13周撰写工作说明书,各小组准备好答辩PPT。

3.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电脑

4.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束后提交的材料

(1)步骤:

a.准备阶段:组建工作分析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并由各实验小组组长协调分配每位成员的分工,每位同学至少有一项任务;各小组撰写工作分析项目计划书。

b.调查阶段:每位同学针对目标岗位了解熟悉有关情况;建立联系,求得配合;确定调查和分析样本。选择搜集信息的方法,确定搜集工作内容;搜集工作背景资料和职位的相关信息。

c.分析与总结阶段:整理、审查、分析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的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必须含有①获取工作分析项目计划书;②信息收集过程的简单介绍;③注明搜集信息的方法;④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

注:工作分析整个过程中用到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录音都可以附上。各小组在实验报告中要详细地写出各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d.答辩与验收:准备PPT,小组指派1-2位代表进行实验流程及结果的汇报。e.小组实验报告评比并颁发奖品。

5.参考资料

《工作分析实务手册》,郑晓明、吴志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工作分析》,付亚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2: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预习: 阅读《机械设计》教材中有关轴与滚动轴承设计的内容。

二、实验目的:

1、熟悉轴的结构和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典型结构;

2、了解轴及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作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

3、了解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

4、培养分析与测绘能力。

三、实验设备:

1、分析、测绘对象:1/4剖开的轴系典型结构部件模型14种;(见所附照片)

2、测绘工具:300mm钢尺、游标卡尺、内、外卡尺;

3、学生自备:铅笔、三角板、绘图仪器、A3白纸若干。

四、实验原理:

为了保证滚动轴承工作可靠并达到预期寿命以及整个轴系的正常工作,除了应正确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尺寸外,还应正确设计轴承组合。轴承组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解决轴承的布置、安装、拆卸、配合、定位、紧固、调整、润滑和密封等问题。

通过拆装,了解传动装置中各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特点、固定方法与调整过程,进一步掌握轴的结构设计的一般原理及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合理拆装方法与顺序。培养分析、判断和正确设计轴系部件的能力。根据教具,仔细观察、分析轴上零、部件结构特点,按合理的拆装顺序逐一拆卸和安装,并绘出草图。

五、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轴上的零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装配关系;

2、用手转动轴,通过分析,确定轴承组合设计中轴承轴向固定方式;

3、判断所测绘的轴系部件模型中滚动轴承的类型;

4、在了解所测绘的轴系部件的结构特点后,进行测量,对照实物,先画出装配草图,再绘出轴系结构的正式装配图(可以CAD图);

5、装配轴系部件,使其恢复原状;

6、针对所测绘轴系结构进行分析。

六、实验要求:

1、一人一组;

2、先绘出装配草图,然后绘制正式装配图一张(大约按1:1绘图)。草图和正式装配图均要交;

3、正式装配图要求:图样画法应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可不标尺寸,但相互有配合的零件表面之间注上配合尺寸线;给出个零件序号,写出标题栏和明细表;

4、对于难以测量的有关尺寸,允许根据实物相对大小和结构关系估算出来,或利用标准查出来;

5、分析报告:不少于150字,书写在A4打印纸上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参考):

a)你所测绘的轴系部件中,轴上有哪几个零件,作用各是什么; b)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式;

c)轴承的选择与配置情况(轴承的类型、型号、支承方式等); d)轴承润滑方式; e)轴系的密封方法;

f)你所测绘的轴系部件,原设计在结构上有无错误或不足之处,若有应如何改进。

6、上交内容:按如下顺序装订

a)分析报告(A4,可打印):

首行实验名称:轴系结构测绘与分析实验报告; 第二行:班级、学号、姓名; 第三、四行:空白 第五行:正文 b)草图(A4);

c)正式装配图(A3,可CAD图打印); 轴系结构测绘与分析实验报告

一、轴上主要零件

套筒:滚动轴承的轴向定位 端盖:密封和轴向定位

齿轮:此处为直齿轮,用于传递转矩

轴承:承受径向载荷和部分轴向载荷,支承转动的齿轮轴

密封圈:将润滑油密封于油腔防止其泄漏及外物侵入

二、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式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轴肩定位、套筒定位、轴承挡圈(有联轴器时)、轴承端盖、螺钉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开键槽并安装键(直齿轮的轴向定位与固定、联轴器处的轴向定位与固定)

齿轮轴与轴承采用基孔制配合

三、轴承的选择与配置情况:滚动轴承代号6206,是尺寸内径30mm外径62mm厚度16mm的深沟球轴承,主要承受径向载荷,也可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支承方式为双支点各单向固定。

四、轴承的润滑方式:飞溅润滑

五、轴系的密封方法:毡圈油封

篇3: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一、运用表格整理,指导学生发现数据呈现的规律

在收集各种数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数据的本身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数据所给予的启示。特级教师路培琦曾说过:“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学生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为学生更好地总结、归纳概括科学规律提供依据和建议,也有利于发挥数据应有的作用,对现象作出客观的解释,学会从各种数据中选择有效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在教学《豌豆荚里的豌豆》一课时,学生收集的40个豌豆夹里的豌豆粒数如下:4、5、3、1、4、5、7、6、4、6、8、4、6、3、4、6、5、7、5、4、6、7、4、5、6、3、0、2、5、5、6、6、7、9、5、5、6、5、6、5。这些数据很真实地记录了每个豌豆荚里的豌豆粒数,但是很杂乱无章,很难发现碗豆荚里种子粒数的分布规律。在学生完成搜集数据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下表:

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生:我发现了5粒的最多。

生:我发现了没有种子的只有1个。

生:我发现一个碗豆荚里种子最多有8个。

生:我发现8粒和1粒的各有一个,而9粒和9粒以上的都没有。

生:大多数都在4~6粒种子之间。

师:豌豆荚里的豌豆种子数是多少?怎样回答比较合理?哪一些种子数量比较多一些?

生:4粒、5粒、6粒。在4~6个之间的数量比较多。

这样,原本无序的数据变得清晰有序,学生很轻松地发现豌豆种子粒数分布的大致规律。虽然不能确切地说出碗豆荚里的种子数,但在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推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这一过程,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学习,对于学生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直观图表,指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

将实验数据按一定规律用直观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图表设计要求对应关系清楚、简单明了、有利于发现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对于一般比较简单的探究问题,学生通过对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事物内在规律,而一些稍复杂的内容,光看数据就不那么容易了,通过统计图、分布图等图表的运用,能直观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发现数据背后蕴含的规律。

如在六年级《抵抗弯曲》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一组关于纸的厚度与所承受垫圈数量的数据。这些实验数据比较抽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组数据制作出一份曲线图,使抽象的数变为直观,很容易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生根据纸的厚度与所承受垫圈的数据完成的统计图如下:

折线统计图更直观有效地反映了纸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统计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承受垫圈的个数大大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增强。通过运用直观图表的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地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

三、运用纵横比较,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数据的联系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具有高度明晰、数据内在高度规律化的,此时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上轻而易举地解释现象,并从现象中概括结论。有的教师此时往往就此满足,未能开展学生数据分析方法的提炼,学生因此失去形成数据分析方法的理性思考机会,以后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数据时就表现为茫然失措,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很容易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提升实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同一类纵向比、不同类横向比等等,学生自然就会对数据分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策略,数据分析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如一位科学教师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抵抗弯曲》一课时,教材引领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为1角钱硬币的重量)

在两个实验中,改变宽度和厚度都要成倍地改变,很容易看出实验数据变化的规律。学生可以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位教师没有就此收场,而是引领学生把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所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纵横比较,把两个实验进行沟通,架构了两个实验之间的联系,很容易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学生会发现:要增强抗弯曲的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加有效。这样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通过差异比较,引领学生把数据分析推向深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得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时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科学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些差异,而应积极面对,正确对待学生实验数据的差异,必要时引领学生重复实验,以期得到可靠的且具有一定信度的数据,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数据意识在处理这些数据时得以培养,能自觉地学会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或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虽然可以从高度明晰化的数据分析中逐渐得到提升,但是更大的提升来源于对于数据差异的分析,而且在数据差异处把数据分析引向深刻,促使学生返回去审视自己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审视实验器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审视实验进程先后顺序的科学性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实验开展的严谨性、自我审视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时,统计学生的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为1个垫圈的重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先观察比较第1组学生的数据,发现:随着纸的宽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随着增加。教师引领学生比较这4组的数据,发现第4组的4倍宽的纸承重32个垫圈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小组的数据。教师没有放弃这个差异,而是引领学生共同探讨这一组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下面是这一环节的教学:

师:请第4组的同学把这张纸拿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把这张4倍宽的纸展示给大家。

师:为什么他们的纸能承受的垫圈数比你们的多这么多?他这组的纸和你们小组的有什么区别?

生:他们的纸有折痕。

生:他们的纸有点像半圆形,我们的纸是平的。

生:他们纸的边都折起来,有点像工字形。我觉得纸的形状也能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

师:纸的形状与抵抗弯曲的能力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对于这个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很大的实验数据,教师没有回避,没有放弃,而是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学生通过研讨,发现了纸的形状也与抵抗弯曲的能力有关这一值得研究的问题,恰恰是下一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节课虽然没有研究,却给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期待的吗?

五、培养数据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数据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不一定马上能从数据表或图中找到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数据,指导学生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习惯。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自己要关注数据。教师可以借助放大的数据统计表或者运用多媒体把实验数据放大进行展示,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关注数据、分析数据、探寻规律。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数据,给学生提供训练分析实验数据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分析数据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出发,通过分析思考,运用数学工具得出规律性结论。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规律的总结过程和本质内涵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由数据推出结果的过程。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像数学解题那样,要说出整个数据分析思考的过程,学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升,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4: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40-01

一、研究背景

在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的课后题中有这样一题:把一根柔软的弹簧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槽中水银接触。通电后,你预计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该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条件,且师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结论: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为了验证该实验现象,我们决定把该实验作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方案

【准备】

1.物理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2.研究的方案。

(1)人员分工:傅宝成——联络与记录 温俊杰——资料收集衣云——实验操作与分析林锦炮——实验操作与分析。

(2)研究条件界定:以实验室能提供的水银、学生电源、电流表、最小劲度系数为2.1N/m的弹簧为实验器材。

(3)研究目的:验证实验现象与探索电压或电流条件。

分析: “课本小实验探索”课题作为一个验证性实验研究课题,其主要准备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特点,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二是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条件的界定使实验研究入口很小,避免了研究内容的随意性。

【实践】

活动1:用吸水性较强的卫生纸吸取用来密封水银的水,用注射器吸取或点滴水银控制接触条件。当电路中电流达到0.8A—0.9A弹簧开始上下跳动,此时人为压住弹簧与液面刚接触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4A(简称接触电流),并且接触处有电火花产生,并有“啪”、“啪”响声,电压越高以上现象越明显。

分析: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处理水银表面水和控制液面接触条件,明显看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弹簧振动时,电流在零和某个值之间进行突变,使得电流表指针在中间某个值附近摆动,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获得必要的数据“接触电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活动2:用水银做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操作较为困难,小组决定用更安全的导电液体食盐水再次进行实验。在电压增大到16V时电路中的接触电流才能为0.2A,弹簧始终保持静止,但在两电极处分别有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产生。实验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电路中的电流太小。实验中两电极处产生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现象是化学中的电解现象。

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用水银做实验操作难度大、安全性差,想设计更好的方案使得原本的验证性实验过程提升转变为探研究性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也深刻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活动3:分析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当我们准备结题时,突然有人建议我们用“奥斯本检核表”看看是否还有可挖掘的东西,我们经过讨论想到:可以用可水平移动的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而不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结果也表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安全容易操作,实验数据、现象与用水银做实验时完全相同。

分析:学生第一次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急于求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发散性思维往往被扼制住了,此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研究成果展示

我们在对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的课后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柔软弹簧(劲度系数为2.3N/m)最小跳起电流为1.4A,实验中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现象: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并且现象比理论分析的还要多:在弹簧与水银接触处还有明显的电火花产生,并伴随着“啪”、“啪”的响声。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导电液体为食盐水时实验不能成功。在用水银为导电液体的实验过程中,水银与弹簧刚好接触这一条件要求较高:接触多了弹簧脱离不了水银液面;并且,采用水银做实验不安全,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既容易控制刚好接触的条件,实验又安全。

篇5:算法设计与分析 实验指导书1

一、实验目的:

利用C/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实现本章节中分治算法、递归,汉诺塔问题/二分搜索算法/合并排序/快速排序等经典算法。通过本实验章节掌握递归、分治算法的设计思想及实现技巧,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学时:2

三、实验任务:

利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现以下问题: 1)递归:排列问题,汉诺塔问题;

2)分治:递归实现的合并排序及非递归的自然合并排序;

四、实验要求

1,设计过程

理解课本中源代码或伪代码的思想,结合流程图等工具描述实验任务的设计过程,并独自完成代码编写、调试及测试过程。2,代码及注释

提交包含完整源代码及关键代码注释的实验报告。3,运行效果图及测试数据

实验报告中应有能体现源代码正确编译、运行的实验运行效果图及多组测试数据集。

4,心得体会

篇6: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3

1、开学第一周,实验实训指导老师向实验室提交本学期实验实训教学计划,以便实验室统一安排、保证实验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

2、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学初提出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材料的需求计划,便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定购置计划。

3、根据实验实训大纲的要求制订实验方案,提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准备、仪器调试和试做工作。对新仪器设备需要管理人员配合的,要提前通知预约。

4、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实训期间要认真巡查指导,不得做与实践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得离开实验室;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负有责任。

5、实验实训结束后,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监督学生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检查所使用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指导学生清洗、整理实验器材并存放于原先位置;组织学生做好实验室卫生(包括台面、地面、水槽、黑板等)。经管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离开。

6、教师如需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科研等业务活动,须经系主任批准,向实验中心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填写各种记录。

7、教师如需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产品开发、对外服务等活动,须经学院和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向实验中心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填写各种记录。

8、指导教师与学生严禁在实验实训中心吸烟,一经发现,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罚。

篇7: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及教育厅等六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克拉玛依市“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2010——2011实验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工作计划。本学期,实验小学以《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组织,切实发挥学校与家长之间有效合力,积极与家长从多种途径进行沟通。同时,以学校为主阵地,遵循教育规律,规范教育管理,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重视家校有机结合,提高家教质量与学校合作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

二、工作目标:通过努力使学生家长逐步达到《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不断提高合格家长、好家长在家长队伍中的比例,同时创设学习型家庭在学校中进行一定的宣传,由家庭引导家庭,家长引导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骨干力量的教育培养,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形成一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骨干队伍。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形成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氛围,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合力。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组织力量加强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实践研究,以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以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1、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认真开展家长学校讲座活动。

2、加强为学生为家长服务意识的培养。根据部分家长对教育参与的需求,拓宽家、校联系桥梁,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提高部分家长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家庭教育辅导孩子基本能力。(1)加强对学校家庭教育队伍的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会议,及时交流学校家庭教育决策,听取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意见和建议,布置落实学校家庭教育重点工作,同时,组织力量编写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以促进家庭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2)加强对班级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在保证落实学校层面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有序组织开展班级家庭教育咨询活动,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按照要求认真书写学生评价手册工作,加强家校互动交流,以不断提高班级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3)重视好学习型家庭队伍的建设。继续进行“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以不断促进学校全体家长整体素质提高。

(二)积极组织力量继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实践研究,探索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规律,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通过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家庭教育走向情况,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教育的主体——学生对现在家校联系的认识,全面了解掌握家长综合素养基本情况,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实践打下扎实基础,工作计划《2010——2011实验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工作计划》。

2、坚持以课题带动和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课题,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进行一定的研究。

(三)认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研究经验的积累工作,主要完成以下方面工作:专题的论文、家长学校讲座资料汇编、家长经验交流资料汇编等。

(四)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主要完成以下方面具体工作:分年级为家长举办一次开放日活动、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会,每学年做好学习型家庭教育的总结工作。

四、每月具体工作安排:二月份:

1、学习市区两级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2011年(上)工作计划”及操作要点说明。

2、收集整理论文、个案、讲座稿并上交到克拉玛依区家庭教育办公室。

3、上报指导师继续教育课时名单。

4、根据呱呱课堂2011(上)说课展示活动时间表安排好学习时间。

5、参与合格、优秀家庭教育指导站评选筹备工作。

6、完成15册《不输》教材补订工作,完成2008-2010年教材经费清理工作。

7、参加家庭教育个案、论文评选人员会议。

8、家庭教育工作例会(2月25号下午六点)。三月份:

1、向克拉玛依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上报本学期工作计划。

2、安排学生自我成长训练工作一次。

3、开展本学期家长学校常规工作:每月一题。

3、开展本校特色活动:推荐本月规定年级的家长阅读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卷丛书,并写下读后感。

4、举办一年级家长学校讲座(第1次)。

5、在“实验小学家庭教育群”中定期进行本月每周专题热点活动“中华家庭优秀传统文化”讨论。四月份:

1、各班召开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读书交流会。

2、本校指导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面授培训,时间3天。

3、本校指导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3A训练、学生自我成长训练经验交流座谈会。

4、开展本学期家长学校常规工作:每月一题。

5、开展本校特色活动:推荐推荐本月规定年级的家长阅读本月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卷丛书,并写下读后感。

6、开展本校特色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活动。

7、在“实验小学家庭教育群”中定期进行本月每周专题热点活动讨论。五月份:

1、开展本学期家长学校常规工作:每月一题。

2、开展本校特色活动:推荐本月规定年级的家长阅读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卷丛书,并写下读后感。

3、开展本校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争做书香少年”第五届读书节活动。

4、继续举办家长学校。(第2次)

5、在“实验小学家庭教育群”中定期进行本月每周专题热点活动讨论。

6、本校指导师参加由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亲子对照签约”活动。

7、在“实验小学家庭教育群”中定期进行本月每周专题热点活动讨论。六月份:

1、开展本学期家长学校常规工作:每月一题。

2、开展本校特色活动:推荐本月规定年级的家长阅读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卷丛书,并写下读后感。

3、开展本校特色活动:“放飞我的科学梦”第五届科技节活动。

4、评选并上报优秀家长名单与材料。

5、在“实验小学家庭教育群”中定期进行本月每周专题热点活动讨论。

6、本校优选指导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师培训。

7、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学期末工作例会。七月份:

1、上交本学期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2、上报2011年(下)家长学校教材预订。

3、布置暑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菜单。

篇8: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数据,图表统计

我们常常在科学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境:学生站起来读完一连串的数据后, 接着说:“通过实验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教师会再请几个小组汇报, 然后一语带过, 将结论通过幻灯片呈现出来;或是将每个小组汇报的数据记录在一张汇总表上, 学生根据各小组的数据总结出实验结论。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默默无闻”、一脸茫然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 往往是粗线条式的教学, 把数据的利用和分析直指结论, 很少追问学生分析数据信息的思路是什么, 更没有关于对数据信息是如何整理的问题了, 其根本后果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培养的缺失。

一、有序整理, 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实验中的数据就像一颗颗珍珠, 只有整理有序并串成项链,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从形象阶段向抽象阶段过渡的时期, 而数据的变化往往比较抽象, 他们很难有效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列表、作图等方式进行整理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一) 用作图法整理数据, 体现数据规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有这样两个探究活动:1.研究纸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研究纸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这两个实验中, 学生根据全班汇总表上的数据很自然地可以得出:纸的宽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但当我将两个实验的汇总表放在一起提问: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实验的数据, 你又有什么发现时, 学生却费了半天劲儿才总结出来。究其原因, 主要是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 往往关注的是个别数字而非一组有内涵的数据。鉴于此, 在汇集小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来展示, 更能直观形象的看出数据直接的关系。如图1、图2 (图1、图2见教材) 所示是纸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折线统计图和柱形统计图, 在这里使用折线图和柱形图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利用折线图、柱形图统计能将抽象繁多的数据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 更直接、更一目了然地看到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或是柱形的高低看到纸的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显著增加等。

(二) 文字证据的有序化整理

譬如,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的主要活动是加热白糖, 虽然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记录表较为简单, 但是涉及的实验现象却复杂多变, 学生很难从这些零乱的现象去构建化学变化的概念, 只有将这些文字证据经过有序化的整理才能水到渠成地构建化学变化的概念。经过有序整理, 主要形成以下几条:1.状态的变化过程, 从固态 (白糖) 变成液态又变成固态 (焦炭状) ;2.气味的变化过程, 从没有闻到气味到闻到糖的香味再到闻到焦糊味;3.颜色的变化过程, 由白色依次变成淡黄色、黄色、棕色 (同时冒出黑烟) , 最后变成黑色。

二、横向、纵向比较数据, 提高数据分析的价值

数据分析是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层面对数据进行解读和思考, 在解读数据过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 掌握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例如, 在《抵抗弯曲》一课中, 某小组在研究了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后得到了一组数据, 如下表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横向比较、分析数据发现:纸的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显著增加。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张纸与两张纸相比、两张纸与四张纸相比, 厚度增加一倍, 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的是一倍吗?从而发现厚度增加一倍, 纸的抗弯曲能力远不止增加一倍;纵向比较、分析数据发现:预测与实测反差太大, 说明一些看似有道理的想法与实际的巨大差别反映了对待问题我们不能轻易主观臆断, 而应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数据分析, 只有透彻了, 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分析中逐步体验到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严谨态度, 才能让学生在数据分析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总之, 数据的整理、分析是科学实验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关注影响数据的诸多方面, 精心设计实验, 力求使获得的数据准确、客观, 努力把数据转化成证据,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关键词]研究性学;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94页4题:如图3.4-12所示,把一根柔软的弹簧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槽中水银接触。通电后,你预计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该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条件,且师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结论: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为了验证该实验现象,我们决定把该实验作为研究课题。

分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对课本进行大胆质疑,不迷信简单的理论分析,通过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方案

【准备】

1.聘请物理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2.研究的方案。

(1)人员分工:唐乃金——联络与记录 付应成——资料收集周振生——实验操作与分析徐渠——实验操作与分析。

(2)研究条件界定:以实验室能提供的水银、学生电源、电流表、最小劲度系数为2.1N/m的弹簧为实验器材。

(3)研究目的:验证实验现象与探索电压或电流条件。

分析:任何课题的研究都要有细致、充分的准备过程。“课本小实验探索”课题作为一个验证性实验研究课题,其主要准备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特点,聘请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二是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条件的界定使实验研究入口很小,避免了研究内容的随意性。

【实践】

活动1:用吸水性较强的卫生纸吸取用来密封水银的水,用注射器吸取或点滴水银控制接触条件。当电路中电流达到0.8A—0.9A弹簧开始上下跳动,此时人为压住弹簧与液面刚接触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4A(简称接触电流),并且接触处有电火花产生,并有“啪”、“啪”响声,电压越高以上现象越明显。

分析: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处理水银表面水的和控制液面接触条件,明显看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弹簧振动时,电流在零和某个值之间进行突变,使得电流表指针在中间某个值附近摆动,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获得必要的数据“接触电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活动2:用水银做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操作较为困难,小组决定用更安全的导电液体食盐水再次进行实验。在电压增大到16V时电路中的接触电流才能为0.2A,弹簧始终保持静止,但在两电极处分别有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产生。实验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电路中的电流太小。实验中两电极处产生的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现象是化学中的电解现象。

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用水银做实验操作难度大、安全性差,想设计更好的方案使得原本的验证性实验过程提升转变为探研究性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也深刻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活动3:分析前面的实验,我们到出结论,向物理老师提出准备结题,物理老师建议我们用“奥斯本检核表”看看是否还有可挖掘的东西,我们经过讨论想到:可以用可水平移动的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而不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结果也表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安全容易操作,实验数据、现象与用水银做实验时完全相同。

分析:学生第一次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急于求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发散性思维往往被扼制住了,此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研究成果展示

《课本小实验探索》研究简报

我们在对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94页4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柔软弹簧(劲度系数为2.3N/m)最小跳起电流为1.4A,实验中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现象: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并且现象比理论分析的还要多:在弹簧与水银接触处还有明显的电火花产生,并伴随着“啪”、“啪”的响声。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导电液体为食盐水时实验不能成功。

在用水银为导电液体的实验过程中,水银与弹簧刚好接触这一条件要求较高:接触多了弹簧脱离不了水银液面;并且,采用水银做实验不安全,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既容易控制刚好接触的条件,实验又安全。

“课本小实验探索”课题小组(2009.11.20)

分析:研究者完成了“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推广”的一系列完整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以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质,这一意义远远超出了研究本身。

[参考文献]

[1]唐云龙,朱春晓.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用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为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2004年12月14日上午,疾控中心设备实验室管理处李士英副处长带领环境所、职业卫生所、辐射所质量控制办公室的主任对我所实验室认证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所检验相关处室负责人、内审员、档案管理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样品受理员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李士英副处长首先介绍了检查的目的是督促及交流。

王竹天副所长代表所领导及全体员工对检查组一行表示欢迎,并认为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很重要,必将对加强我所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阎怀成主任就我所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做了汇报。特别汇报了2003年9月换证后的内审、质控考核、记录档案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样品管理、人员培训等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李业鹏副主任对SOP和原始记录、标准变更、授权签字人变更等工作做了补充。

随后,检查组一行又对食品添加物评价室、记录档案、仪器档案、人员业绩档案、样品管理及内审记录等进行了现场检查。各兄弟所的质控办公室的领导对我所的质量体系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在实验室安全、废弃物处理、记录档案管理、样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通过此次活动,我所与疾控中心各所间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有了相互的了解,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我所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质量控制办公室

篇11: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单位: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盖章)填写日期:2011.2.28项目具体安排工作例会时间(3月中旬前):2011.3.4地点:学校笃行楼会议室出席人员:高凤弟、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及项目研究实验教师11人本学期实验工作计划要点:根据实验学校工作要求和项目研究实验方案,本学期(2011.3-6)实验工作已经进入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指导学生自主方面的理论;明确实验项目的任务和要求;讨论实验项目具体探索内容(分学科)和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开展子课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般方法的实践探索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1.理论培训,提高认识。组织实验教师主体性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丛书----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江苏人民出版社任苏民、沙培鸿2007年3月2007年3月)及本校“十一五”江苏省教研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研究报告。2.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给实验教师发放《小学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方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方案》,明确实验项目的概念、假设、内容、目标、方法、措施,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级子课题研究方案,制订执行施计划。3.设置内容,安排活动。依据实验项目的研究原则和内容,借鉴“十一五”江苏省教研课题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学科教学的实际,我们设想从一般学习方法指导、知识获得及应用方法指导、学科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和个别学习方法指导这四个方面来探索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本学期通过年级教研活动、校课题组教科活动和学科课堂教学观摩课研讨途径侧重研究一般学习方法指导,工作计划《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4.引导自学,探索实践。项目研究起始阶段,各二级子课题可以围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进行探索实践。根据学科特点,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课型、题材精心设计不同的预习表:先扶后放,预习的形式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由具体的内容入手,逐步总结预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由一次性预习到分教时多层次预习;学会自己独立预习、和同学一起预习、向老师请教相结合……这样逐步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调研时间(4月中旬前):2011.4.6调研对象:黄桥实验小学三(3)年级学生调研人员: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调研内容要点:1.实验前学生的自学情况调查;2.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困惑或主要问题;3.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采用了哪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调研形式:听课

篇12:刑法实验教学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起诉状、辩护词、一审判决书等民事诉讼司法文书的撰写。2.掌握我国一审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基本环节和流程。3.提高法庭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4.培养证据意识和证据运用能力。

5.提高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给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根据自己扮演的诉讼角色写作相关司法文书,组织和参与一审开庭审判。

三、实验步骤

1.参与人员及角色的选定

根据法庭审判人员配置要求,审判参与人员包括:法官(3人或5人)、书记员和速记员(总2人)、法警(1人)、公诉人(2人)、辩护人(2人)、被告(1人)证人(1~15人),各班按以上人员的配备协调分配好人选。

2.安排好模拟现场,并按上条所述各角色名称制定好角色牌,以供现场使用。桌椅按法庭现场要求提前布置。

3.法官在审判前需要草拟案件的初步判决书,最后的判决根据庭审情况再加以修正。

4.全班所有人员无故不得缺席,违者按旷课论。

四、实验报告

所有人员必须根据案情事先写好起诉状、辩护词、公诉词、判决书,并于模拟法庭结束之时交给指导老师,不能雷同,不交及雷同者以实验不及格论处。

五、刑事诉讼流程

篇13: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1 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必须充分掌握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

从事传染病专业, 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无菌意识和隔离观念都是重中之重。因此, 我们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 常规安排一次消毒隔离的理论课程, 按照我院制定的传染病医院消毒与隔离制度[3], 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生物安全知识、反复练习穿脱隔离衣、口罩和帽子等。进入实验室以后, 安排一次消毒隔离的实习课。主要需要学生亲手操作消毒隔离流程, 总结以往的实验室操作错误、存在的问题等。

除了生物安全问题, 实验室在方便研究生开展科研的同时, 也存在这安全隐患, 各种大型电气设备, 强酸, 强碱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等。因此,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从起步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 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2 资深技术员带教

医学生在结束了5年的本科教学之后,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首次接触实验室工作, 进入科研阶段, 需要从临床的思维向科研的思维转变。而大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移液器。这一实情, 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成功培养一名研究生, 必须从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开始。因此, 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 必须由一名资深操作规范的技术员示教, 切实监督学生的每一步操作, 包括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和消毒。具体如下:首先, 对新近实验室的研究生实行“传、帮、带”。将本实验室的优点, 特点以及实验室技术, 方法, 经验等传授给新生, 对新生进行知道, 在实际操作中实施带教[4]。

3 良好阅读文献习惯的养成

对于一个研究生的培养, 最终的科研结果往往不是目标, 有的导师为了急于出成果,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未经培训就直接开始操作, 基本训练都没有经历, 就进入课题的实验。往往事倍功半, 反而得不偿失, 既浪费了实验试剂和耗材,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自主设计并开展课题而后撰写论文,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考验[5]。因此, 必须以严格规范实验操作为前提,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文献, 积极与导师讨论课题, 利用自己的思维, 妥善的发现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合格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的时侯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 能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解决各种科研问题, 才是研究生高等教育的目标。

4 重视实验失败后的总结

导师, 顾名思义, 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课题, 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 要更多的与学生进行接触, 一旦遇到实验问题或者课题设计问题, 导师能够及时进行点拨, 深刻总结实验失败的教训, 鼓励学生之间多多进行课题交流。在这一方面, 我们实验室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题汇报, 其中以介绍课题进展, 遇到问题讨论和最新查询的有价值文献讨论为主线, 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上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导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最有效方式[6]。

传染病专业实验室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 除了一般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的工作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消毒隔离观念, 培养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加强研究生的实验室科研管理, 从培养研究生科研主动性、培养良好实验习惯入手, 使实验室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 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摘要:实验室工作是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 也是研究生完成硕士课题的必要阶段。传染病学专业实验室工作有其特殊性, 本文总结多年研究生带教经验, 针对目前研究生实验室培养的问题, 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传染病学,研究生,实验室工作

参考文献

[1]裴俊瑞, 周令望, 邹宁, 孙殿军.从实验室角度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926-929.

[2]李艳芳, 靳亚平, 王志东.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6) :181-184.

[3]黄晶, 李素英, 王全意.传染病医院消毒与隔离[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11 (9) :14-16.

[4]钟平, 张兆强, 蔡波.浅谈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右江医学, 2010, 38 (2) :221-223.

[5]刘苹, 李平, 周元国, 赵艳, 谢锦.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带教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实习学生[J].医学教育, 2010, 26 (24) :3831-3832.

篇14:工作分析实验指导书

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社会事业,它使社会的发展后继有人。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人才培养链,塑造着未来一代人的灵魂和知识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求学校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今天,还要了解、预测社会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向何方向发展,行业的重组和走向,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思想素质的要求,也必须作可预测的了解。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校,它是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学段”。学校把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按“学段”的特点“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有同志可能认为,以上这些应该是教研机构所做的事,而不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校、老师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办”就行了。我认为,执行者(即教育者)必须理解为什么做,在做的时候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做好的目的和意义,并按实际情况以充满智慧的原则,灵活机动操作而达到培养目标。

学校的教研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

对于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最重要的学习区间仍是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年龄段约是6到22周岁之间。这是小孩刚知事到准成熟阶段。人生的这个阶段是身体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生理变化很大,同时心理变化也很大。求知欲由无意求知向有意求知阶段变化,认知规律由感性存在性认知向理性分析性认知阶段变化,认知方向是由被动灌输式逐步发展为逻辑推理辩证式。

中学阶段年龄约在12—18周岁。这个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最快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学习阶段,其性格、心理素质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按照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避其不利的一面,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极其重要的这一“学段”,将其人生观、世界观引向积极方向,并形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有克服各种困难的韧性。所有这一切,应看成是“系统工程”,得从一砖一瓦做起,得从各条脉络做起,形成网络式模块。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果,而之中的做法(或称操作)怎样进行?诸如素材选择,教法选择,运用器材、载体,都是教学研究中值得认真推敲、做好文章的大事。

认真理解新课程实验基本思路,以新课程实验为教学研究的指导方向

教育和教学,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经过很多次发展变化,总是两种基本观念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强调有倾向性的“社会性”一面,而在另一阶段又出现一种回归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教育思路是:教育教学中使两者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互协调一致,“科学”和“人文”相互依存和发展。“灌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进,使从小出生的“自然人”在学习中成长,成为融入社会,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和谐性知识的“社会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

所有以上这一切,有一个中心原则,即必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对其前途負责。教师不能只顾一时的方便;要思索教学的形式。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丰富地占有资料,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要有很强的正确导向性,不能因教育、教学失误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教研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是人民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文鼎中学)

上一篇:气象局创建文明单位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步骤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