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2024-07-07

刑释人员帮教协议(共10篇)

篇1: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协议书

帮 教 人:(以下简称甲方)

被帮教人:(以下简称乙方)

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他们顺利走上新生之路,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我们在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改造或劳动教养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对他们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通过安置帮教工作使刑释解教人员生活有着落,不被社会所抛弃,有效预防重新犯罪。协议帮教内容:

一、甲方:

1、负责协调回归人员责任田的落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2、负责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按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援助;

3、定期与乙方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其思想状况。

二、乙方:

1、有权请求甲方帮助落实责任田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2、定期向甲方汇报近期的思想、生活情况;

3、积极支持甲方的帮教,接受甲方管理教育。

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司法所存档一份。

甲方:(单位)

乙方:(被帮教人)

二○一○年月日帮教人:

篇2: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松林坡乡关工委

关于2011年刑释解教和出班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安排意见

根据上级安置帮教工作的有关文件,结合我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际,今年我乡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全国、全省、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和管理,加强实体建设,加大安置力度,促进安置就业,进一步推动“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服务。

一、精心组织确保稳定

各村关工委要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力合作,1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

配合“严打”整治斗争,认真落实安置帮教工作,贯彻落

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

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因此,各村关工委要充分认识到做好

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事业

心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贯彻落实帮教

政策,并确定对安置帮教工作中所需的人、财、物,为开

展安置帮教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维护

社会稳定的首要工作来抓。

二、更新观念落实措施

安置帮教工作机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做好安置和就业工作。对原来有工作单位的,要争取

原单位接收;原来没有单位或原单位无力接收的,要鼓励

和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包括

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对刑释解

教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综治委文件的规定,对农村

籍的刑释解教人员,应及时落实责任田(山、地),划分

住房宅基地或落实在私营企业工作。刑释解教人员原承包

土地被征用的,应给予土地补偿费,不得随意克扣或取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民政部门应将其纳入最

低生活保障范围。积极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和

社会团体开展自愿者活动,动员干部、职工、青年、妇女、离退休人员以“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参与帮教工

作。通过开展法制教育、集中学习、谈心活动、联合帮教

等多种形式,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并将其与基层安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示范

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健全网络加大宣传

要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在已开发的安置

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加快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

步伐。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一人一档,重点人员

实行跟踪记录,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查询,比对和信息传

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各村关工委要加强刑释解教人

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宣传,宣传为安置帮教工作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宣传走上正路勤劳致富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典型

事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刑释解教人员,创造帮教

工作的和谐环境。对刑释解教人员涌现出来的典型,要及

时整理材料上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松林坡乡关工委

2011年2月18日

报:县政府1份

送:县政法委、关工委各1份

发:各村关工委各1份

篇3: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安置帮教工作首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帮教对象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解决其生存安置问题, 安置是帮教的前提, 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 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才谈得上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帮教。而在实践工作中, 安置本身就包含着帮教的因素, 是帮教的一种形式。“好的安置是为了更好的帮教”。

在落实好安置后, 安置帮教工作还要具有以下两大目标, 一是使帮教对象放下心理负担, 鼓励其建立对以后生活的信心, 为发挥个人能动性创造条件, 从而使其断裂的社会化重新进入正轨;二是对于改造不彻底的帮教对象要防止其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扼制重新犯罪的发生。有些帮教对象本身的罪行比较轻, 不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 本人认罪态度与改造的效果都较好, 而另一些帮教对象则因为自身和环境的一些因素导致其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念无法恢复, 从而再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不同情况的帮教对象, 安置帮教工作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

帮教对象在回归社会后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社会舆论的指责;第二, 部分社会机遇的丧失;第三, 初级群体功能的缺失。一方面, 牢狱经历给刑释解教人员带来的无形的社会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其对以后生活的信心, 使其对于生活的积极能动性得不到正常发挥;另一方面, 高墙内的生活使得其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遭遇断裂, 再社会化的进程困难重重。这样看来, 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就应放在如何帮助帮教对象改变自身既存社会境遇, 重塑自信, 充满信心的开创新生活上面。

第一, 社会舆论的指责。刑释解教人员在犯罪前长期生活于某一社区中, 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无形的为社区居民提供行为归属感与安全感, 对社区居民承担着社会化的功能及为其生存提供心理支持。而社区公众对违法犯罪人员总有一种道德上的否定性评价, 因为触犯法律也即违背社会主导价值观与社会基本道德准则, 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刑释解教人员会感受到周围人的排斥与反感, 他的社会评价与公共形象飞转直下, 失去在该社区生活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最终导致其丧失做为人的尊严与健全的人格。在这一方面, L县帮教对象的负责人先有策略地去了解该对象所处的社区的居民对他的态度与看法, 因人而异的制订帮教措施, 组织帮教对象参加各种公益劳动, 如帮助孤寡老人种田, 参加村里修路的义务劳动等, 不仅有利于帮教对象更好的改造, 让社区居民看到其改造的良好效果, 且让对象本人有了“被他人需要”的感觉, 有助于其情感构造趋于正常, 相信自己还是一个有用之人, 进而生发凭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各种社区集体活动增加帮教对象与社区居民接触的时间与空间, 有助于增加彼此间的相互认同与理解, 消除彼此的不信任与误解, 这就为刑释解教人员创造了有利于其再社会化的社区氛围。

第二, 部分社会机遇的丧失。在一个人一生的社会经历中, 会有许多次社会机遇, 它们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有可能提升他的社会地位, 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可对于有过犯罪记录的人来说, 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这些机遇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心理脆弱或性格要强的人, 这方面的压力会大大打击其重新建立新生活的信心, 特别是入狱前生活、工作待遇不错的刑释解教人员在重新回归社会后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 认为自己以后什么机会都争取不到, 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 这就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对生活的积极能动性的发挥, 不仅达不到改造的效果, 对往后的生活连展望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生活满意了。安置帮教工作应注意在帮教的过程中尽量激发帮教对象自身的才能和创造性, 鼓励帮教对象自己去争取机会, 积极为其创造合适的机遇。

第三, 初级群体功能的缺失。德国犯罪学者施耐德这样论述道:“只有极少数人还愿意同一名以前相识的, 但是因为犯罪而坐过牢的熟人有所往来, 哪怕其罪行只是轻微的罪行”。刑释解教人员回到居住地后, 以前的朋友圈或已消失, 或已改变, 这更深化了他的自我否定性评价, 加重了其自卑心理和孤独感, 若这时他的家庭再不是完整和睦的或者其近亲属对其没有给予起码的信任与感情支持, 会让人在脆弱时期的情感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他会感到被整个社会遗弃, 导致自暴自弃, 失去积极生活下去的动力。在农村, 因为思想认识相对保守, 这样的问题会更突出。对于有这样困难的帮教对象, 为其营造一个平和温暖的氛围对帮教效果无疑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帮教负责人应去深入了解帮教对象的家庭境况和亲密朋友圈, 担当起沟通桥梁的角色, 做好其朋友或家人的工作, 让他们了解该对象正处于特殊的脆弱时期, 情感支持的存在与否不仅关系着其能否重新振作起来, 重新做人, 同时对其弃恶扬善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尽力缩短初级群体对该刑释解教人员的适应与接纳期。

人在适应社会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为个体的选择性, 即个体选择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和内容, 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则表现为个体的能动性, 这更加强调主体的积极性。因此, 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和活动, 体察帮教对象的情感缺失所在, 帮助其满足必要的情感要求, 给予其信心和精神支柱, 助其打破既存社会境遇, 重塑自尊心与积极的个人价值体系, 有利于再社会化达到最佳效果, 就不至于导致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社会后个人能动性在社会认同的领域的充分发挥受到主观或客观的抑制, 不得已只能选择违背普遍社会价值的社会化方式。在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过程中, 不仅应注意帮助其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且还应注意增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选择和辨别能力, L县安置帮教工作最有实践价值的就在于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回报社会, 将内化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通过自己的行为和生存途径表现出来, 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对于犯罪情节严重, 社会危害性较大, 改造不彻底, 因各种原因具有再犯罪可能性的刑释解教人员来说, 他们在具有普通刑释解教人员的共同社会境遇之外, 还有一些自身特点, 对于他们的安帮工作不仅要做到以上的几方面, 更需强化他们对社会普遍价值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重点防止其因各种自身和环境的因素走上再犯罪的道路。刑释解教人员之所以有再犯罪的可能性, 除了有之前提出过的几点社会压力的因素之外, 还普遍有以下两点突出的原因:第一, 监控环节的弱化;第二, 犯罪亚文化的影响。L县安置帮教工作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入手, 找到有针对性的实施途径, 从而有效扼制重新犯罪。

第一, 监控环节的弱化。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 无论他们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 大多数人因种种原因都要出外打工, 好多人根本没有按照规定到当地派出所报到, 规定他们外出和归家时都要汇报, 但实施上也是难以实现。这就使得这些人一出监狱就处于失控的状态, 帮教工作对这些人员难以进行, 再加上身在陌生环境使他们处于隐蔽的“无名”状态下, 家乡的社区文化对行为方式和实践的约束所形成的道德压力失去了发挥其规范功能的特定情境, 传统伦理道德对其行为的制约力减弱, 再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就为重新犯罪预留了一块很大的空间。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管理难度大, 是安帮工作的一大难点。L县安置帮教工作针对这个问题, 一方面采取发函形式与所在地公安、综治部门联系, 将其纳入当地管理范畴, 定期接受当地有关部门的法制教育和帮教工作;另一方面采取由其帮教负责人在节假日该人员返乡期间走访谈话, 及时了解其各方面情况, 同时将这部分人员全部纳入公安机关的重点人口管理, 把好了衔接管控关, 减少了脱管、漏管现象, 这就降低了这部分人员再犯罪的可能性。

第二, 犯罪亚文化的影响。有些改造不彻底, 心理扭曲未复原的刑释解教人员受到与社会普遍价值规范和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的犯罪亚文化的影响深重, 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反省, 在回归社会后并不打算与过去一刀两断, 积极着手开始新生活, 而是天天和一些不良朋友纠缠不清, 他们有的本来就是犯罪同伙, 有的是在服刑时认识的狱友, 这些人在他们失去社会支持心理脆弱之时就会趁虚而入, 介绍他们从事一些灰色行业的工作, 而这些行业本身就包含着极高的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这就极有可能把他们引上再犯罪的道路。帮教工作只有真正打开帮教对象的心结, 才能使他们的偏轨思想得到矫治, 从而引导他们认同并遵循社会普遍价值规范, 恢复正常心态, 复归正常生活。人之所以能遵循既定行为准则,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作为社会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使之自我约束, 若丧失了这种尊严感, 就会脱离社会链条, 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最终引发犯罪。在心理层面, L县安置帮教工作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实施帮教, 即要使帮教对象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认知和了解, 从而引发罪责感, 激发和培养起他的个人尊严感, 使其主动承担罪责, 从内心摒弃犯罪亚文化的价值观念, 认同社会普遍价值规范。例如, 有一名刑释解教人员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据访谈, 该人在服刑时就不服管教, 出狱后更是天天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厮混, 扬言要报复社会, 毫无改过向善之心, 在其所在村更是人见人怕, 横行乡里。帮教小组工作人员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认为对其进行帮教最首要的就在于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以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他的几名帮教负责人对他进行了法制教育, 与其一起探究当初犯罪的动机, 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共同探讨如何避免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经访谈得知,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帮教, 该帮教对象通过认识反省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害, 产生了罪责感, 生发了弥补罪过的意识。帮教工作的成效由心理层面体现到了行为层面, 就给逐渐培养起帮教对象遵纪守法的行为模式创造了条件, 消除了其破坏规范秩序的欲求, 使其安心履行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 通过走访多个帮教对象和查阅卷宗可看出, L县安置帮教工作人员在对帮教对象实施帮教的同时还注意尊重和保护帮教对象的隐私, 满足帮教对象本人对于隐私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体察其在脆弱时期的自我保护性心理需求, 注意帮教方式的选择, 灵活变通的开展帮教活动。刑释解教人员在刚回归社会时会对外界有不信任, 排斥的心理, 认为帮教工作是在重新当众揭他的伤疤, 对帮教工作往往有抵触的情绪 (尤其是性格谨慎敏感的帮教对象) , 这样的情况会造成帮教工作的虚化, 使其流于形式而无任何效果。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使帮教对象逐渐打开心结, 增加对帮教工作人员的信任, 接受进而支持配合对于自身的帮教, 这就使帮教工作寓于自然和谐之中, 有利于减少工作的障碍和阻力使其顺利进行, 以达切实的帮教效果。再一点, 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社会后的社会交往中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犯罪行为被社会公众贴上“标签”, 不被理解和信任的苦恼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 若超出一定限度, 就容易引发新的矛盾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L县安置帮教工作注意引导帮教对象拓展人际交往, 加强自我调适, 增强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行动和成就破除偏见的自信心, 使其在积极的心态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引申出去, 就是重视对帮教对象的协调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其增强心理素质, 在往后未知的挫折面前保持正常的心态, 从而有效规制自己的行为, 避免越轨的发生。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 L县安置帮教工作在制度和实践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 与监所信息衔接连接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流动性不断加大, 人户分离现象日益凸显, 而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增大了安置帮教工作难度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摘要:对于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工作, 不但是对我国刑法“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重要补充, 而且是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安置帮教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 若该项工作做不好往往会使社会治安出现恶性循环, 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相反, 将安置帮教工作做的富有成效是维护社会主义人权的需要, 体现了社会的公正, 文明与进步。经实地调查与个案访谈, 对L县富有特色的安置帮教工作进行讨论, 以期对该项工作的今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学斌.重新犯罪控制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陈世涵.人格改造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杨世云, 窦希琨.比较监狱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篇4:刑释人员当老板

回归社会遭挫折

我叫周国庆,1995年因犯抢劫罪被重庆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刚入狱时,我感觉天似乎塌了下来,因为我的犯罪,母亲气得卧床不起,不久便病逝了;接着妻子又向我提出离婚,不辞而别时带走了2岁的女儿。面对着一连串的打击,那段时间,我简直可以用心如死灰、万念俱灭来形容。家破人亡了,一切都那么悲惨。每天我都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甚至想以自杀来了结自己。狱警了解情况后,及时找我谈心,多方开导我,鼓励我。在他们耐心劝说教导下,我一步步走出了阴影,振作了精神,积极地投入到改造中。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我报名参加了机械维修和电子方面的学习。2000年,当我获得减刑21个月的奖励提前释放时,还获得了两本结业证书。

2000年2月,我从监狱回到了家乡。阔别五年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处是高楼大厦和繁华商铺。昔日一些不起眼的朋友也纷纷当了个体户、小老板,一个个手拿提包,腰挂手机,令我感慨万千,也心生羡慕。

办好了有关证件后,我没有在家乡久留,因为那里已没什么值得我留恋。我径直来到了广东。我想:这里经济发达,应该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可没想到的是,在随后找工作的日子里,我跑了许多公司,每次都无功而返。许多老板听完我的经历后,都嫌我的“出身”不好而摇头拒绝,更有甚者,连面试都不让我参加。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老板对我说:“我们这里不招劳改犯,滚!”语气充满了鄙夷。一次次的求职,一次次的碰壁,让我心灰意冷。那段时间,我每天徘徊在大街小巷,不断地思索,难道自己就没有出路了吗?他们不接受我,我能不能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一次,当我见到路边一个乞丐在垃圾桶里翻找吃食时,忽然灵光一闪,对呀!我可以收废品,这活成本小,风险也低。想到此,我一阵兴奋。一连几天,认真对本地区进行了摸底,结果令我深受鼓舞。来当地收废品的人很少,只有一两个,平时许多居民都习惯将废品随手扔了。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穿街走巷收废品。

放下脸面收废品

几天后,我踏着从二手市场买来的三轮车,沿街开始吆喝收废品。初时,这种工作很让人瞧不起。几个认识我的老乡不止一次耻笑我:“国庆啊,我们重庆人的脸都快给你丢尽了,干什么不好,做个废品佬,你好歹还是个中专生呢!”可我没有理会,更没有打退堂鼓。我想只要堂堂正正做人,遵纪守法做事,怕什么丢人,哪一行不需要人干呢。我不管他们的嘲笑,每天起早贪黑,穿街走巷地回收着各种废品。为了多挣点钱,我不单只在本地区收购,还去周边较远的地方收购,每天跑下来不止百里地。广东的夏天,骄阳似火,吆喝久了,嗓子又干又渴,人也晒得头昏眼花,外露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又痛又痒。冬天来了,大风夹着沙尘常常让我迷糊,万分难受。晚上回到住处后,我还得在昏暗的灯光下将收来的废品进行挑选分类,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工作虽然很辛苦很累,可收入很可观,让我欣慰不已。

由于我的勤快,一年下来,我挣到了三万多元,这是我来广东后淘到的第一桶金。正是这笔宝贵的资金,日后才奠定了我的老板之路。

自办废品回收站

在一年多的收废品和卖废品中,我对废品站的工作程序已了如指掌,明白其中的利润可观,也想开一家废品收购站。

2001年4月,我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后,获得了批准。6月底,“国庆收购部”挂牌成立。开始我请了两个帮手,可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回收的废品日益增多,我的员工也由原来的2人增至6人,最后发展到14人。在废品收购过程中,我从不贪图小利,严格按当地政府的要求办事,坚决不收盗窃或来路不明的物品。我常教育员工,宁可少挣点,也不可做违法的事。许多回,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偷来电缆线和一些家用电器,到我处贱卖,明知有利可图,我不但严词拒绝了,还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由于我的检举,公安机关成功地捣毁了几个盗窃电缆线团伙和入室盗窃团伙,抓获了一些不法分子,我的废品站也被评为遵纪守法单位受到好评,声名远扬,生意越来越好。

随着回收废品人员增多,当地也新开了好几家废品回收站。可时间不长又一一关闭,原因是贪图小利,收购一些不法物品。得知其中原因后,我加强了对员工的教育,要求他们切勿以身试法。一次,员工刘洪违规收下了一批来路不明的电缆线,我获悉后,毫不犹豫地将他解雇。他是我老乡,而且关系也很好,他准备找我闹事。我对他说:“你这样做不只对不起自己和我,更对不起政府,你这不是在纵容犯罪吗?会给社会增添危害呢。”在情在理的话令他惭愧不已,最后心服口服地离开了。

如今,我的回收公司已拥有下属四个分点,聘请的员工有三十多人。收购、运输、销售已成一条龙,日营业额达万元以上。

说起收废品,也许很多人会不屑一顾。的确,这种工作让人瞧不起。在我的交往中,一些大老板听说我办回收公司时,嘲笑道:“什么回收公司,那是收破烂的嘛。”殊不知,这不起眼的行当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能带来巨大的财富。我认为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俗话说得好:“行行出状元。”就看你敢不敢去干,有没有耐心去干。我听说美国巨富比尔·盖茨曾经为几枚硬币,弯腰躬身去捡。世界级富豪都能如此,我们这点面子又算得上什么呢?正是这不起眼的工作,让我如今拥有了200多万元的家底。

目前,我已成家,妻子是本地的一位姑娘,也是我手下的一名员工,是在一起工作中逐渐产生感情而结合的。她说:“你很能吃苦,也很有才干,是这些优点让我喜欢你的。”至今一些在工厂打工的朋友见到我发财后,纷纷夸赞我,也想加入我的公司。一位当经理的老乡由衷地说:“国庆,你小子可真了不起,赤手空拳在短短的时间就打出了一片天地,现在成了有车有房的老板,比我们强多啰。”我笑笑不以为然。

匆匆四年过去了,回首走过的路,我深深地体会到机会对谁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有没有留心并付诸实施罢了。我认为在寻找机遇时,不应把眼光放得太高,其实多留心身边的一些“小事”,没准就会让你获得丰厚的回报。

篇5: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近年来么么司法所始终坚持“以帮扶为手段、以稳定为重点、以和谐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其重新违法犯罪。

一是落实完善帮教安置工作网络体系,针对安置对象的具体情况,落实2名具体帮教人,一名村干部一名家属,并签订帮教协议,强化帮扶措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扎实开展走访活动。定期对刑释解教人员或其家庭进行走访,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教育,了解其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并及时予以疏导和帮扶,帮助其改过自新、脱胎换骨,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三是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就业难题。该乡村刑满释放人员于某2010年矫正期满解除矫正。在矫正期间就积极自谋职业,在市团结路口开了门面“电器维修”司法所多次去走访每次去了都有新的进步,一次去走访,于某给司法所的同志介绍自己的女朋友,说马上就要结婚了,脸上充满幸福;又一次去了又告诉司法所的同志说自己收了学徒,当上老板了,虽然身上满是油腻和土,但内心是快乐的。司法所的同志对其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行为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一定要在 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家致富,时刻牢记遵纪守法。

四是切实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去年年底,段庄村回来一个刑释解教人员,回执上标注“重点帮教”,司法所及时下去了解,为啥是重点帮教,了解到张某某在监狱中住了十几年,今年三十多岁单身,家庭贫困。在监狱服刑期间下煤矿劳动时受过伤。凭这一点有条件享受低保,么么司法所和乡管民政的村干部交涉办理低保,努力重树他对生活的信心,使其看到光明的未来,安居乐业,自力更生。

篇6: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点

一、做好调查摸底后续工作,着力健全衔接、管控长效机制

各地帮教安置工作办公室要根据调查摸底工作情况,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基础台账,定期更新数据,及时汇总上报,做到人员清,数据准,去向明。对即将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县区帮教安置工作办公室要组织基层帮教组织,逐一建立帮教小组,责任落实到人,采取深入狱所、信函、电话、网络等有效措施,与本人取得联系,提前介入,引导帮助他们返回原籍。对无家可归、无处可去、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和所在地 帮教安置工作办公室协商,由狱所企业、安置实体、培训中心或采取其他方式予以临时过渡性安置,尽可能不推入社会,放任自流。

二、加强技能培训,努力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要把教育改造与劳动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努力使服刑在教人员在服刑在教期间 都能学会

一、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力信息咨询、创业信息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评估、推广,帮助服刑在教人员认识就业形 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狱所内开展职业技能比武,举办人才招聘会,引导企业进狱所找人才,使服刑在教人员出狱所前就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

各地帮教安置工作办公室要广泛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消除就业歧视,使刑释解教人员依法获得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 的权利,在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活动,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要加大协调力度,把刑释解教人员列入当地就业困难人员,使他们获得政府有 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要积极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城镇刑释解教人员和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登记,使他们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 受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及职业技能鉴定。要落实国家对吸收、接纳刑释解教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作为安置基地;要努力 创办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实体,扩大过渡性安置能力;对符合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要依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对有特殊困难的人员给予生活补贴。

三、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帮教安置工作

各地帮教安置工作办公室要与工会、团委、妇联、老龄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以及律师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群团组织共同研究建立志愿者参与帮 教安置工作的长效机制,发动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和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其特长和职能优势,定期深入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开展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帮教工 作,促进服刑在教人员的教育改造。要建立完善对危害国家安全、邪教、吸毒和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监督、管控工作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 机制,把各种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要发动村居委会、社

区组织、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社会志愿者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家属、亲友与刑释解教 人员结成“一助一”,“多助一”的帮教对子,教育、示范、引导他们走上遵纪守法、劳动致富之路。要把帮教安置工作与创建“平安家庭”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 警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不违法、不涉黑、不涉毒的目标。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配合支持民政部门创办儿童村,收留社会流浪违法青少年和生活有 困难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推动落实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辍学,及时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 子女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领导,落实帮教安置工作保障

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帮教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帮教安置办公室建设,充分发 挥各成员单位在教育改造、培训就业、帮贫解困、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要重点加强基层帮教安置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完善各项工作 制度,切实把帮教安置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认识做好帮教安置工作意义,广泛开展宣传和理论研究

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防止重新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改善这一特殊群体民生,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党和国家 利益的全局出发,以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为重,充分认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的意义,切实把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摆上位置,与推进社会体制 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篇7:镇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

根据省、市综治委,县司法局,安帮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结合我镇刑释解教人员的具体情况,决定对我镇刑释解教人员采取安置帮教措施。

一、全镇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组织落实、政策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镇成立安置帮教工作站,由政法委员杨治国任站长,司法所所长袁名明任副组长,宁顺双、罗建华、范贤军为成员。

二、帮教工作例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纳入依法治村、治社区章程中去,逐个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衣食住行,密切注视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反映情况,积极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政策,努力为他们自谋职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各村(居)成立以主任为龙头,以群众性为支柱的帮教组织,落实帮教人员和被帮教人员,并签订好帮教合同。

四、完善各项帮教制度,建立好镇、村(居)学习会议制度推荐帮教制度,登记统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要常开展不断残,使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重建家园,奖励有重大成果和贡献的刑释解人员。

六、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由综治办统一组织,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站具体实施一项安置帮教工作任务,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规划,明确目标,统一组织。

七、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会议、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创四无活动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积极参与支持,宣传安置帮教工作的深远意义。

八、刑释解教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评范围。

岩口镇安置帮教工作站

篇8: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一、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 不同的刑释人员因其服刑时间不同而心理各异。长久的监禁生活使得他们的环境、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 而且早已与服刑前的人际网络脱离。刑满释放往往会打破他们服刑后期相对情绪稳定的状态, 而产生了同释放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反应。服刑人员在释放前都普遍存在对就业的向往、怕受歧视、婚姻恋爱、社会化、形势和环境、重新犯罪六个方面的心理。他们一般都会有发挥自己在服刑期间所学到的一技之长的愿望;害怕受到家人、邻居等众人的冷落和歧视;重返社会后有逐渐学会适应形势和环境、痛改前非、“牢内损失牢外补”的愿望以及重新振作起来、融入社会的决心, 力求做一个守法、知法、懂法的公民。

造成刑释人员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二:其一, 与其服刑期间的监狱教育有很大关系。由于受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和注重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在监狱教育的三大手段——“教育、监管和改造”中的“教育改造”工作被其他工作削弱, 变成“重监管, 轻教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缺乏针对性, 重视入监教育, 轻视出监教育等。其二, 刑释人员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贵州省民族地区, 民族民间的传统观念或习俗对刑释人员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社会排斥问题

社会排斥概念最初是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 如今社会排斥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政策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研究领域所重视, 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排斥有两种含义, 一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排斥相关, 另一种指某些特定群体社会公民权利的缺失。排斥的危险来自两方面, 一是劳动力市场, 二是社会关系和主要的社会网络。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也指社会网络的有限和薄弱, 这导致了隔离及与他人的联系程度很低。受社会排斥的对象往往会在社会上处于一种不利状态, 他们得不到相对较好的职业和社会的认同。这种现象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

1. 就业排斥

刑释人员在劳动力市场遭受着排斥, 这种排斥包括绝对就业排斥 (无法就业) 和相对就业排斥 (边缘就业) 两种。在通常情况下, 多数刑释人员是可以就业的, 但他们找到的多为付出多、待遇低的工作岗位, 或者为临时性或不稳定的工作。在择业范围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乡规民约对他们也有所限制, 一般情况下诸如教育行业, 公、检、法系统等的职位都与之无缘, 更不用说在族内承担一些与民俗有关的工作了。

2. 婚姻和家庭排斥

犯罪给婚姻和家庭带来影响是极大的。犯罪会给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给亲人带来伤害, 导致家人对其不可避免的失望、厌恶或憎恨的情绪或心理。具体表现为: (1) 婚姻关系破裂被解除, 或者是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或感情淡漠; (2) 恋爱或结婚受阻; (3) 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疏远, 甚至有的被家人遗弃。

3. 社会交往排斥

刑释人员所面临的社会交往排斥有主动排斥和被动排斥两种情形。主动排斥是指刑释人员怕在熟人面前暴露自己不光彩的过去, 出于自卑心理, 出狱后自动缩小或完全脱离以前的交往圈。另外, 改邪归正的刑释人员也会主动与以往的不良同伴群体脱离关系;被动排斥是指以往的朋友和熟人疏远和排斥刑释人员, 同时也有可能被以往不良同伴所排斥。当然, 也有一些不思悔过的刑释人员会自我排斥于社会的正常群体而重新回到以前的不良同伴行列。这种情形在族内最为突出, 因为在族内其他人眼里, 刑释人员是本民族的败类, 人们一般不会与他们交往, 这就给这些刑释人员重新回到以前的不良同伴行列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也增加他们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刑释人员遭受排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政策上对刑释人员的限制。有些法律政策直接限定了某些具体职业不能由刑释人员从事, 或者是某些具体职业不能由某些类型的刑释人员从事。二是大众思想观念对刑释人员的禁锢。在社会上, 犯过罪的人往往会被长时间地贴上“坏人或者危险人物”的标签而受到人们深深的歧视。三是刑释人员自身原因。刑释人员所拥有的资源较少, 在社会中很难吸引人并与之互动。从韦伯的“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看,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的时代, 许多刑释人员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文化程度不高, 拥有的声望资本也是少得可怜, 因而处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层, 更容易受到排斥。

三、社会保护问题

我国的刑释人员保护制度主要对刑释人员采取安置、帮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措施和政策, 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成功融入社会。在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服刑人员刑释后保障安置制度落实得不好, 导致有些刑释人员的安置不到位, 甚至还没有真正把对刑释人员就业安置的问题提到应有的位置, 有些诸如对刑释人员的档案管理、归属地跟踪登记等实质性、程序性问题尚未切实解决;部分刑释人员的人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出狱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人员的生活存在很大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的认识、相关制度或组织以及刑释人员自身对应能力有关。一是在认识层面上, 人们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社会的管理阶层及与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相关的管理部门、刑释人员及其亲属等认为, 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保护能够促使其成功回归社会, 降低重新犯罪率, 利于维持社会和治安的稳定;社会成员中有的认为, 刑释人员如同妇女、儿童、残疾人一样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 应当得到社会特殊的保护。有的则存有报应刑罚思想, 认为不应当给予刑释人员特殊的社会保护。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且缺乏统一的管理。我国在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所发出的部分通知、意见等其法律效力明显不能够适应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需要;在执行刑释人员保护政策的实践工作中, 由于工作重视以及开展程度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影响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实际效果;民间因严重缺少制度方面的引导而导致缺少对于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宣传的力量, 民众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原因、目的、途径不了解。三是刑释人员自我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较差。刑释人员因自身的调适能力较差, 很难在短期内走出以前长期养成的“监狱化”的行为习惯, 去调适情感、寻找就业机会、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重新适应社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刑释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成为他们步入新的生活的巨大羁绊。成功解决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对国家而言,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功融入社会, 不仅对于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刑释人员来说, 解决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问题, 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 融入社会, 打开人生新的一页, 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另外, 我们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做以上探讨, 以引起更多人关注这一问题, 对刑释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摘要: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面临心理、社会保护、社会排斥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监狱管理不到位、相关法律或制度不够健全、大众思想观念对刑释人员的禁锢以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等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刑释人员,刑释回归,问题及原因

参考文献

[1]邓建春.刑释人员心理及其社会治疗[J].社会, 1991 (2) .

篇9: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总结

XX县在X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总结 我县安置帮教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 “ 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 ” 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 “ 教育、感化、挽救 ” 的工作方针,扎实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切实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去年一年来,我县共接收刑释解教回籍人员 89 名(其中刑释 名,劳教 名),接回率达到 %,安置帮教率达到 99%,重新犯罪率有效控制在 1% 以下,达到了安置帮教 “ 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正其本 ” 的目的。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今年我县工作开展情况作一个简要发言:

一、夯实基础,明确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责任 我县始终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健全机构,强化县、乡(镇)、村(居)安置帮教工作组织机构规范化建设力度,形成了横向贯通,纵向联合的县乡(镇)、村(居)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在组织机构上确保了安置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印发工作要点,明确县各成员单位及各安帮办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行包安置、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的工作目标管理,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

篇10:刑释人员帮教协议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阳光之家安置基地建设

在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方面,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建设阳光之家安置基地,该基地是专门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专门机构,探索了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图片)

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切实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模式、特殊人群管理规律、保障机制和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服务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二、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网络化

为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强化管理,通过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中国联通手机定位技术实现对矫正对象位置的监管,同时具备完善的矫正对象电子档案,查询统计功能,并包含了矫正对象的管理考核,给矫正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平台。(图片)

三、刑释解教人员管理系统信息化

在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方面,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刑释解教人员所在村、社区或家庭实现双向沟通联系,实现监所与安置

帮教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以便做好这些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落实他们的社会保险,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绝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有效预防了重新违法犯罪,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图片)

上一篇:零售业库存管理制度下一篇:奋进的名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