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2024-07-07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精选7篇)

篇1: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个案工作的设计方案

案主是一个24岁女生,内向寡言。普通家庭,有父母和妹妹。经过多方的了解,案主的父母比较关注妹妹,因为妹妹学习好且即将高考,父母的重心都在妹妹身上。父母对案主平日关注比较少。案主技校毕业曾经做过收银员,社会经历比较简单。吸烟喝酒诱因是男友和周围同事的影响,案主因为男友的背叛而精神受挫,更是伤心难过而吸烟染上烟瘾。因此被强制隔离戒烟30日后,与戒烟社会工作站签订社区戒烟的帮教协议,来社区禁烟工作站报到。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是愿意找社区社工的,并且根据协议前来社区报到。社工在帮助过程中采取了主动接近沟通的方式。这是典型的“来访者”主动来访,在理论的运用方面应比较轻松应对,对案主运用这一疗法可以作为来访者中心的经典案例。

在经过各方面了解和直接接触,对案主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和预估。案主的自我概念界定比较清晰。但案主十分寡言而且不自信,在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时,鼓励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包括消极的和积极的)上,有一定程度的障碍。案主的自我概念清晰,对自己进行这类定位:“胆小但不怕事、“单纯、易受骗”“经常感觉自己很没用”等等,含有较多的贬义色彩情感。案主长期接受到得的价值观理念,即“学习好、工作好、挣钱多,就叫有能力”“这些不行就是没出息”等,认为自己“很没有用,肯定也戒不掉烟和酒”。

事实上案主有着改变自己的倾向。案主表示“想让家人重视她、看得起她”“想让自己勇敢的站起来,不能再像现在一样了”“不想再混日子了”,从这类表述中案主表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愿望。

治疗目标:帮助案主加强自我概念、重新定位自己;帮助案主重新找到价值感、肯定自己、重拾信心;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潜力肯定自己的能力,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改变进步。

(二)收集资料和介入

首先,根据罗杰斯的假设,社工要首先要相信案主是积极向上的,本质是善良的。要对戒烟戒酒对象尊重和接纳的开始,避免用歧视或其他消极态度对待案主。社工要相信案主能够经过引导正确认识自己,并且相信案主具有实现自我的潜能,社工要不以自己主观的行为态度明显指导案主,注意弱化自己,将主动性交给案主。社工要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分析其自我概念是否歪曲,帮助其澄清自我概念,帮助其找回真正的自己,发现自己价值和真实需要。最后通过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帮助案主自助,即实现自我的成长。

介入步骤如下:

一,建立关系(第一、二周)。让案主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戒烟戒酒对象对自己的非健康史是介意的,由于社会大众的标签定义,使他们自己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与人隔离,也就是罗杰斯所说的防御机制产生。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平等、尊重、接纳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打破

隔阂的方法。社工表明身份,以“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来接触案主。申明社工的工作宗旨、工作内容、工作原则等等。

在此阶段,社工并非强调关于“吸烟喝酒、戒烟戒酒”这一沉重话题,而是将焦点放在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上,尽力使案主消除排斥性和其他疑虑。案主非常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强,由于与社工的年龄差别不大,交流障碍较少,轻松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收集资料并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引导案主澄清自我概念(第三周至第五周)。先从案主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工作、兴趣等方面入手,根据设置访谈的问题和得到的回答来初步判断案主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自我概念、自我实现的倾向性等。通过访谈,社工初步判断,案主十分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有着比较严重的自卑。这与家庭的环境,案主将“不被看好”这种外在价值观长期内化。案主的真实自我诉求中的“我也能„„”曾经在学习上、工作上的“不如人”的不良情绪,在吸烟喝酒的体验中得到了虚幻的满足。

三,服务计划的实施,在此阶段,引导案主表达、倾诉,社工以“非指导”的原则,在真诚、同感、理解的基础上,不予评判。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感表达,都要接受。并且在过程中,通过技巧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积极的、模糊的情感,在这时候对积极情感进行强化。比如案主提到“自己作为家中的老大,没能让父母省心,还给妹妹带来不好影响”,可以得知案主是想实现作为家中长女和姐姐的社会角色应该完成的责任,社工就肯定了其这种积极的责任感。引导案主将需要得到的肯定和认同联系到现实中来,使其得到鼓舞敢于面对困境。

在本案中,社工真诚地肯定了案主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彩妆技巧,并将其强化,鼓励案主新产生的信心。案主在这一过程中,面临了自我概念与外界影响、自我真实诉求与现实条件的冲突。社工的积极关注与肯定是案主的支持力量。在这一阶段引导案主进行新的自我整合。

四,最后,案主的自我实现过程(第十周至以后)。这一阶段,案主自身的努力和社工的实际帮助共同作用。案主经社工帮助,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从父母和妹妹得到的关爱和支持变多;与邻里、亲戚的人际关系网得到修补,不再惧怕与人交往,开始参加社区活动;经过免费彩妆课程申请,案主经过接受培训,习得新的生存技能并找到感兴趣的新工作,生活和精神都有所寄托,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增加。并且,案主对未来有了展望,希望自己将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完成作为长女的责任,好好孝顺父母和照顾妹妹。在这一点上,案主进入了自我实现的新阶段。

(三)结案与评估、结案但是不能结束,还需要继续为案主服务。在过程中,案主的自我实现倾向性和社工给予的认同、尊重,使得案主很配合地接受戒酒戒烟相关环节的各项要求。并且,案主的这种自我使命感和成就感,来自于家庭、朋友等相关人员的肯定和认同。除了案主要经历必要的定期检测,社工并没有强调刻意戒酒戒烟。社工在整个过程中,对案主所需的这种整体氛

围做出了诸多努力,积极运用社区的资源,包括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的配合、资源的提供和家庭、亲戚、社区居民的接纳。充分“以案主为主”,发挥案主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助、调整、进步。

篇2: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一.案例背景

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武汉人,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

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

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问题诊断

基于上述情况,在我看来,案主李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性格问题

由于家庭的原因,案主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身心呵护,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心理的各种情感无处分享或发泄;在加上父母的干涉其行动自由,使得其长期与外界缺乏有效地沟通,这些都加剧了案主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的心理负担积压使她形成了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⑵人际沟通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案主从小就缺乏与父母、家人有效沟通的机会,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较为淡漠;自初中以后,案主的父母出于过度的保护及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其辍学在家,断绝其与外界正常交往的渠道,这令案主的内心长久的受到压抑,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而长久的“与世隔绝”又加剧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特别是她对外界的疑虑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使她害怕与人交往,以逃避现实的态度来摆脱心理的困扰和阴影,这些因素造成了案主人际沟通的障碍。

⑶自我认同问题

案主自初中毕业后,平时总是一个人独处看电视,并随意画自己喜欢的漫画,缺乏专人的指导和关注;案主针对自己的作品不抱好感,而且羞于将自己的作品同家人分享,其自我认同感较为低下,缺乏对自我的信心。同时,在家庭生活中,案主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赞同,反而受到父母的负面评价,这加剧了案主内心对自我的失败认同感,造成案主自身自信心低下、逃避现实的自卑心理。

⑷家庭问题

案主由于与父母从小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造成了彼此的误解,这使得案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淡漠,而且使得父母对她形成了一种持久的“刻板印象”,即父母对她持一种负面评价,不抱有希望。此外,就案主的父母这一方来说,因他们缺乏对自己孩子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及受固有的歧视女性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及时发掘和满足案主的各种身心需要,这也是造成案主心理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理论基础

⒈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人的心理结构由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系统构成,而与之对应形成的个体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本我,相应于无意识层次,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其惟一目标是追求本能的满足,如食欲、性欲等,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包括如记忆、知觉、情绪、动作、思考等,其作用是向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动而遭致危险,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等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的自我”。它们三者之间只有保持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个体的人格健康发展。其中,自我既要作本我的忠仆,又要为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同时还受外界的挫折。而一旦它们之间的作用彼此失衡,就会导致个体人格失常,引发各种诸如焦虑、人际障碍等症状。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案主李某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自我情感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家庭和外界的满足,使得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作用失衡,从而造成案主人际沟通困难、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⒉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看来,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案主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其中,案主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的要求;②来自环境的压力;③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案主面临压力,如果压力达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在该案例中,案主小英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亲在其未成年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忙于各自的事情而忽视了对她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别是亲子情感的交流,这造成了案主养成了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的内向性格。⒊据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看来,特别是它所强调的“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是由自我概念决定的;自我概念是人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人格的不健全发展往往是由于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矛盾和冲突所造成的。案主李某初中毕业后,对于自己的绘画作品不敢以示他人,是对自我的不确定和不自信;同时,因害怕他人评价自己,对周围的人总是充满疑虑和不信任,不愿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这也是她负面的“自我概念”的一种表现,因而这急需要我们社工的介入去帮助她改变“自我概念”。

⒋据现实治疗法的理论视角来看,人是自主、自决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选择的,而并非如环境决定论认为的:人的行为完全受外部环境支配。人的内在的“成长动力”和“健康动力”导致人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自我认同”又可分为“成功的认同”和“失败的认同”。“成功的认同”是指人类有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需要;“失败的认同”则表现为: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孤独寂寞、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有效控制。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面对现实,要从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多个方面来分析看待。不能固定思维,更不能封闭自己。要学会在外界的社会资源中吸收可供自己正常成长发展所需的东西。上述案主李某从小就受不良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对她的负面认同和评价,使她对自我形成一种独处、逃避现实、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失败的认同”,这是造成她目前心理困境的根源。

四.服务目标

⒈总目标: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⒉具体目标:

⑴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⑵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学会正确的、积极地去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

⑶促进与案主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巩固和加强案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逐步转变父母对为案主的“刻板印象”,尽量为案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五.服务计划与过程

⒈ 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⒊实施具体的治疗计划:

⑴第一阶段:在与案主确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后,工作员与案主开始进行非正式的单独会谈,以倾听、关切的态度切入话题,以减轻案主焦虑、不安的情绪。案主在刚开始往往不易通过自我认识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工作员可以协助案主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行为缺陷联系起来,但一定要注意案主的情绪反应,一旦其情绪比较激烈或感觉很为难时则立即停止,尽量保持会谈愉悦的氛围,使得会谈不致因此而中断。譬如可以从案主平时的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如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父母的工作状况,对父母及周围身边的邻居、朋友的看法和感受等等,从这一连串的基本问题的引导中,工作员应通过真诚、接纳等的方法,设身处地站在案主的立场去体会案主的感受;特别是提到一些案主心理困扰的问题时,如案主感觉父母对其关心不够,与其平时交流少,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及不允许其外出交朋友等等委屈时,一方面让案主尽情倾倒心中的“苦水”即委屈,使其心理压抑得到适当的倾诉和释放,另一方面运用同理心去体会案主的感受,譬如可以说“你的感受,我曾经也体会过,我能理解你”、“有时候,父母不够关心和体贴我,我也会生闷气”等等,这样无形中会拉近案主与工作员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感,有助于今后个案工作地顺利开展。不过,在此阶段,工作员应尽量避免对案主进行价值判断,要保持情感中立和应有的专业关系,同时,要始终围绕会谈最初所确立的目标即帮助案主澄清个人的心理困难,释放心中的压抑和委屈而进行,并对案主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记录,以外开展下一阶段的访谈作准备。

⑵第二阶段:在了解了案主的基本需求之后,工作员作为中介者和协调者,开始介入案主的家庭,对案主的家庭尤其是父母单独开展个案访谈。工作员事先和案主父母约定好某一时间和地点(最好是机构里),单独和案主的父母进行访谈。工作员首先将案主的一些心理感受和想法反馈给案主的父母,并对其想法和感受提出工作员自我的看法意见,使得案主父母开始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工作员要注意倾听和记录父母对案主的看法和评价及他们的工作状况、家庭收入状况等,运用同理心一方面体谅他们作为父母养育子女的难处,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他们管教子女不恰当的方法如不让其自由外出等,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如充分信任案主自由外出、经常多给与案主一些相处的时间(一起做家务和外出购物、节假日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多给与案主一份关爱和鼓励等。总之,要尽可能的使父母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和不足,以尽快采取弥补的措施改善家庭生活环境来帮助案主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⑶第三阶段:工作员在开展第三阶段治疗计划前,将工作员访问其父母的经历、其父母对

她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她的父母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的意愿反馈给案主,并将正式邀请其父母参与工作员和她之间的访谈的建议告知案主。在征得案主和父母双方的同意后,工作者作为中介者和协调者,介入案主家庭,对案主及其父母开展家庭访谈。此次访谈是以整个家庭成员为对象,所以工作员事先要和案主及其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约定好确定的某一天,即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准时在家里参与会谈。工作员在进入案主家庭后,应尽量尊重案主家庭的礼仪和习惯,尽可能的融入到成为该家庭的一员中去,避免因关系生疏造成尴尬和会谈的过早中断。工作员可以从家庭的日常生活话题开始入手,特别是谈论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家庭成员参与谈论的积极性。由此,工作员可以逐步将话题自然引发的案主的问题上来,可能的话,在营造了一种和谐、轻松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员可以鼓励案主向父母表白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烦恼及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等等;在此过程中,工作员引导父母认真倾听案主的叙述,并时常给与肯定和理解的表情,对案主的兴趣和优点进行总结和强调,以引起父母的共鸣和重新审视案主的需要。与此同时,工作员还应该引导父母参与到会谈中来,对案主的叙述作出积极地回应,让父母通过回忆讨论的方式尽量发掘和观察到案主的优点,如案主平时很听父母的话,很乖,而且很勤快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等等,这时候工作员可以采取正强化的方法对案主进行鼓励,使其认识到真实的自我,使其认识到她也是一个有用的人,恢复和提升她的成功的自我认同感。此外,针对案主的亲子关系需求和交往的需要,工作员可以向父母提议尽量多抽点时间与案主沟通和相处(如共同做家务、一起出外吃饭或旅游等),让父母当面作出一些合理的承诺如信任案主并允许案主自由外出交友,让案主真正体会到父母和朋友的关爱。最后,工作员在基本完成此次会谈所要达成的目(即让案主与父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帮助案主恢复自我认同感和正常的生活)之后,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本次会谈,并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告知家庭成员以作好心理准备。

⑷第四阶段:工作员在告知了案主家庭成员此次计划的大致内容后,工作员开始介入案主所在的社区,为案主的心理康复争取相关资源。工作员作为中介者和使能者,在向社区居委会简要介绍自我的身份和来意后,积极说服居委会提供一定人力、物力支持,特意为案主开展相关的社区青少年儿童活动,如亲子游戏、社区青少年趣味运动会、献爱心活动等等。在征得居委会同意后,工作员开始协助居委会在社区宣传和招募,并将此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再次告知案主及其家庭,争取案主的父母的支持来鼓励案主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的活动。在取得案主同意参加后,工作员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社区小朋友开展活动,同时可以控制和协调案主与社区同龄青少年的关系,创造一种活跃的气氛,使案主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得到他人的积极认可,让她体会到共同分享的快乐和友谊,从而恢复其与他人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⑸第五阶段:跟进服务,如果案主的状况良好,工作员就可以结案。工作员通过观察和案主父母的信息反馈,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及近期的行为表现,若案主的身心状况已明显好转,工作员就应该将结案告知案主及其家庭,特别是注意案主情绪上的反应,工作员在结案前应和案主进行最后一次简短的谈话,告知案主结案的事情及同案主专业关系的告结,尽量避免案主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让案主明白学会独立自主去处理个人的事情。

六.服务评估

⒈成效评估: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还将案主的家庭、社区资源等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她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尽早恢复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较少,成本低,同时能够积极争取到案主父母及其社区资源的配合与

支持,这使得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自我评估:社工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案主,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打断等沟通技巧,巧妙而又灵活的处理好工作员与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关系;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如案主父母及社区资源等积极引导案主内心压抑的正常宣泄,为案主的心理康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3.不足:在开展个案访谈的工程中,工作员容易受案主的情感所左右,很难与案主维持中立的专业关系及工作员自身应有的权威,致使案主对工作员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感,这不利于案主的独立自主;工作员开展的个案工作受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对案主及其家庭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因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问题诊断和一些不利案主恢复的疏漏;而且,由于受服务时间的限制,对案主开展的个案辅导治疗效果可能不会持续很久,案主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反弹,这是工作员无法掌控的。

七.个案反思与总结

篇3: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一、问题提出

( 一) 文献简评

以“老年社会工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库中进行搜索, 得到近五年来的研究约有150 篇文献。整体而言, 相关文献的研究角度包括老年社会工作在各种养老模式中的角色与作用, 我国传统孝文化等价值观对老年社工的影响与本土化融入, 对于空巢、失独、高龄及农村五保户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研究, 以及老龄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视角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发展。

关于老年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到老年生活或需求的研究不少, 但是对其实务过程效果研究以及反思性研究却几乎没有,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和创新点。

(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库查取并整理老年社会工作以及反思研究等方面的文献, 并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对于收集的5 个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来源:某福利院个案2 个、农村社会工作个案1 个、某个案结案计划书1 个以及某研究案例1 个, 共有5 个。在本文中分别为: A1, A2, A3, A4, A5。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过程

根据对五个案例分析的整体分析可知, 它们所服务的老年人都处在中高龄阶段。五位老人都有相类似的问题, 如与朋友、家人的关系问题, 或老年适应问题。为保证本文研究的实务过程能在同一个层面的比较, 采用了通用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 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及结案等六个步骤, 并对五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及笔者得到的反思。

( 一) 接案

接案是实务过程的第一步, 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在初步接触案主的过程中需要鉴别其自愿与否, 这关系到后期开展服务次数与持续时间长短。按照案主来源可分为: 主动自愿; 被动有需要; 强制有需要等三个主要类型。五个案例中A1 按照主动求助, 而A2 和A4 由他人介绍, A3 和A5 则是社工在工作中主动提供服务的。A1 和A2 都来自福利院, 他们的主要朋友圈主要包括福利院的室友或同伴。

( 二) 预估

预估是指对案主问题和需求的全面分析, 并对服务目标和案主达成共识。

在五个案例中, A1、A2、A3、A4 这四个案例都是案主对生活困境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也和工作者较快商定出服务目标。而A5 涉及到老人的心理状况认知, 案主不容易接受心理上有“问题”, 这对达成一致认知和目标存在一定阻碍。专业预估方法普遍运用访谈法, 形式较单一, 而专业预估工具的使用就更少, 只有A2 的家庭结构图和A5 的老年抑郁量表。

( 三) 计划

计划是在接案与预估之后, 对案主基本资料和基本需求有了认识才有的工作步骤, 侧重最紧迫、最需要、能解决的一个原则。对于工作者和案主要清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需要提前澄清, 如A3 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就是一个监督者和咨询者的角色。整个计划强求案主的参与共同协商介入策略。

( 四) 介入

介入过程分为直接和间接, 五个案例的共性均采用直接介入, 即与案主当面会谈次数较多。间接是通过介入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形态, 也被称为改变环境的工作, 属于中观和宏观层面介入。五个案例均没有涉及到。

( 五) 评估

评估和预估相当于是一个工作过程的前后测, 主要是对服务目标达成与否的一个评定。评估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很欠缺, 需要今后开展工作注意。五个案例对工作技巧进行评估, 如A1 中的不批评、不给案主贴“标签”, 运用同理心、自我表露、建议的技巧, A2 中的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A4 中的真诚、同理心、怀旧、生命回顾, A5 中运用的支持性技巧。

( 六) 结案

结案是工作的收尾阶段, 在福利院或养老机构的工作者较容易结案, 同时我们需要反思跟进工作, 都知道社会工作机构需要很多实习生参与到专业实务中, 但是他们流动性更大, 避免跟进服务的中断, 需要督导或专职社会工作者进行跟进。

三、讨论与小结

结合上文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分析与反思, 实务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

将传统孝文化的价值观更好融入到老年工作中, 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是刚出校园或年龄明显小于服务对象, 这就需要工作者除了专业价值需要的尊重, 还需要一份对老人的爱心和耐心。

对于理论层面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工作模式方面, 根据五个案例来看, 它们都有各自所侧重的工作模式, 生态系统理论、人在情境中理论、联合家庭治疗理论以及理性情绪理论使用较多, 这为今后老年工作开展提供一个借鉴。

由五个案例实务过程来看, 基本技巧是能运用而专业测量或评估工作较缺乏, 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手段来辅助工作。资源整合技巧尤其是政策运用的能力还需加强。

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还是一个较为新的专业和职业, 社会的认知度较低, 而老年社会工作的推动更会遇到一些阻碍, 不论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 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都需要有个观念的过度和转变, 才能使得工作持续开展。坚持实务反思, 坚持反思性研究, 是不断提升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也是丰富其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摘要: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实务类的社会工作专业, 需要结合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来介入和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因此, 本文以反思性为研究视角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五个案例进行实务过程分析, 比较分析案例间在实务过程的异同与特有的作用。从而为今后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有了新的视角, 提高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水平, 提升我国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社工实务,反思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小兰.我国老年社会服务政策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J].商界论坛, 2014 (01) .

[2]包福存, 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29 (4) .

篇4: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论文题目: 养老机构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系 别: 社会福利系

专 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

班 级: 2011级老年×班

学生姓名: × × ×

学 号: × × × 指导老师: 陈立新

日 期: 2013年6月1日

摘 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其中,个案工作是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个案工作模式和技巧的梳理,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结案和评估六个方面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个案工作具体进程进行了分析。本案例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个案工作;老年人;养老机构

目 录

一 前言...........................................................1 二 个案服务的理论.................................................1

(一)个案工作模式..............................................1

(二)个案工作技巧..............................................2 三 个案工作的具体进程.............................................2

(一)接案......................................................2

(二)预估......................................................3

(三)计划......................................................3

(四)介入......................................................3

(五)结案......................................................5

(六)评估......................................................5 四 工作感想.......................................................6

(一)工作总结..................................................6

(二)工作感悟..................................................6 参考文献...........................................................7

一 前言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年人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我们学了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目前本人正在养老机构顶岗实习,我想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在养老机构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其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使他们心情愉悦的安度晚年。

二 个案服务的理论

(一)个案工作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

在危机介入时,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而且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

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

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二)个案工作技巧

1.沟通技巧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无时不与案主沟通,这需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语言符号的运用: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话说得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身体符号的使用:将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与语言搭配使用。环境符号的运用:包括时间观念、交流中的说话时机、沟通场所、交流时身体距离的把握等。

2.关系技巧

这是社会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同案主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帮助他。这一技巧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的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

包括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和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三 个案工作的具体进程

(一)接案

案主吴某,男,73岁,基本情况如下:

1.行为表现

案主入住养老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学生定期捐款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近日因心脏病住进某医院,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案主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2.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养老院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养老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养老院生活。

3.情绪状况

案主情绪表现不稳定,临床表现为对各种事物均作出悲观的解释,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消极的。同时案主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偶尔伴随着低落、无助,无用感较为明显。

4.健康状况

案主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常常胸闷,现在被医院确诊为冠心病。

5.经济状况

案主有退休金,每月领取的金额刚够支付养老院的住院费用。同时有少量银行存款,可以到原工作单位报销一部分医药费用。但是由于手术费用一下要6万,案主的个人积蓄和退休金已经无力支付,案主面临手术费用问题。

6.支援网络

案主自身的优点和资源:唱歌,能够与表演团体一起表演,给院内老人带来欢乐。

(二)预估

根据案主基本情况,案主目前的问题预估如下:

1.经济状况问题

主要表现为案主无力支付高额的手术费用和住院费用。

2.人际关系紧张问题

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与子女之间关系恶化;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导致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环境适应系统问题

主要表现为养老院照顾生活适应不良。这主要由于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生活环境的巨变,案主还不能适应养老院照顾生活。

(三)计划

结合案主的具体情况,根据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大小,社工将案主的介入目标划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1.远期目标

帮助案主改善子女关系,重建自我、适应环境、融入养老院生活。

2.近期目标

(1)做通亲属的工作,改善案主与亲属间的关系。

(2)为案主提供支持和帮助,争取资源照顾老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解决生存问题。(3)与案主一起努力调配自身资源解决手术费用问题。(4)鼓励案主积极面对疾病,争取早日康复。

(5)引导案主改变对子女的看法,建立起新的与他们的性格相适应的沟通模式。

(四)介入

工作措施主要从案主的性格、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具体介入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八步: 1.搜集案主资料,寻求养老院的支持。

在社工决定介入工作前,社工先与案主所在养老院的领导(包括院长、副院长、办公室主任、业务部长、楼层班长)开了一个会议讨论案主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详细了解了案主与子女一家的关系,及多年来的一些交往细节,并请养老院的领导协助社工工作,确定养老院和社工的工作分工,达成共识一起帮助案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通过入院探访,详细了解案主的现状。

社工通过去医院探望案主,通过与案主的谈话,了解案主的病情。案主讲述了现在子女把他丢在医院不管他生死,他内心非常伤心。然后案主开始骂他的儿子,说到激动处还咬牙切齿。案主情绪偏激,对案主的病情有极大的不利影响。社工在其讲述的过程中适时的给予回应和安慰。社工告诉案主,关于良好积极的心态对病情的帮助,如果整天这样激动,这直接影响到案主现在的手术进程。还告诉案主,现在养老院正在为他调配资源,尽量帮助案主解决手术费用,让他不用担心,好好注意身体。运用直接影响的治疗技巧,社工为其分析由于其遇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并不是本身“能力差”,协助案主对自己的感受、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改变其错误的观念,鼓励案主重新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3.初步接触案主儿子,分析案主问题。

社工通过案主家人的接触,对其复杂的家庭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发现解决手术费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案主对儿子的看法和态度。社工把案主的想法、误解反馈给他的儿子。并且强调了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多少会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之前他们两父子关系恶化得那么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与他们的性格相适应的沟通模式。面谈时社工希望案主儿子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并且强调案主其实是嘴硬心软,虽然骂儿子,但其实心里也不好受。案主儿子也表示其实他也想帮助案主,但是又担心今后案主对他的态度。社工分析案主儿子的这种心态,感到可以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

第一次面谈以后,案主的几个子女进行了讨论,毕竟血浓于水,如果不给案主动手术,案主的生命就非常危险。虽然大姐不赞成,二姐有点赞成,案主儿子仍有芥蒂,但是态度都有所转变。这时候社工问案主儿子:“如果案主动手术,医院要家属签字才能开刀,他会不会去签字。”案主儿子思考了几分钟,最后答应只要案主给他亲自打电话,他肯定会去。-----这个问题触碰了他们父子关系最根本的底线,就是案主儿子的原则只要案主能联系他,他会把案主当父亲看待。社工对案主儿子的深明大义表示赞赏和敬佩,同时把案主的病情性质详细告诉案主儿子,争取他的配合。

4.整合资源,解决案主手术费用问题。

社工在老人住院期间,隔天去探望老人,经过多次聊天,在承认老人特殊需求的基础上,不搞批评、不搞攻击、不给老人贴“标签”,一步步合理引导老人,让老人改变对其儿子的态度,能够做到手术期间的互相沟通。同时开始联系案主远在内地的家人,社工扮演资源的整合协调者,发掘案主自身的社会资源,通过与案主的女婿、弟弟电话联系,为老吴争取到了48000块费用;并让案主的弟弟给案主儿子打电话,要求案主儿子帮助案主度过目前的困境。

同时,社工也与案主儿子连续见了三次面,鼓励案主儿子打开心怀,接纳案主,告诉他要真正让父子关系变好,在案主危难的时候帮助案主,案主必定会对其改观。案主的儿子思想也能转变过来,在手术签字后也在医院帮老吴多交了8000块。

5.综合案主多方资源,为老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与案主的主治医生联系确定手术时间和手术的安排情况,把医院的政策、制度、医疗信息交流给案主,让案主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在为老人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问题上,与养老院的领导详细沟通,养老院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表示出 人出力出物,全力负责案主手术几天后的生活起居照顾。同时,社工也帮助案主,支援老人,为案主去银行取款、医院交费。

6.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鼓励其接触社会环境。

案主手术5天后回到老人养老院,社工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把目前案主的病情和心理的困境跟工作人员作了简单的总结。照顾案主的楼层工作人员表示会对案主多关心,让他感受到养老院生活的温暖。同时,福利中心的领导,养老院的领导都陆续过来探望慰问案主,案主除了感受到大家的关怀温暖人心之外,还在情感和自尊方面感受到重视,这有效缓解了案主自身的自卑抑郁心态。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面,社工鼓励养老院的一些老人过来与案主进行沟通,养老院的老人一有时间就过来与案主聊天,案主慢慢变得很开心。

7.改善案主与儿子间的关系,推动家庭体系支持工作。

案主回到养老院生活后,案主的儿子经常主动和社工联系了解案主的情况。社工与案主的儿子沟通了几次,委婉地向他建议,希望他多抽些时间过来看望案主。并且把案主的想法和现在行为的根本原因跟案主儿子作了详细的说明,案主儿子对案主的行为问题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也表示会与案主建立起与他们性格相适合的新的沟通模式。

8.发掘案主资源,探索案主的社会参与道路。

案主唱歌好,社工就安排案主在平时的文娱活动中展现歌喉,给院内老人带来欢乐;案主会织毛衣,社工就动员案主给灾区的孩子和福利中心的孩子织毛衣,充分发挥人生余热,帮助别人。案主的作用得到发挥的机会,通过这种社会参与,使得案主恢复自信,改变自卑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

(五)结案

1.结案原因

案主的问题已经解决,工作目标已经达成。

2.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和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改善案主的外围关系也就是社会环境入手,帮助案主融入养老院生活,帮助案主疏导情绪,重建认知,帮助案主摆脱孤僻苛求的心态,并为家人和身边的人所接受;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手术费用问题的解决,使案主逐步形成积极的心态,并促使案主个人、案主所处的家庭系统、环境系统这几方面改变,使案主与子女的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生活开始充满信心。

(六)评估

1.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目前案主每天下午到楼层的大厅与其他老人一起看电视,并能够主动与其他老人进行交流。并且积极配合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参与到文娱活动之中,在一些福利中心的晚会上面能够上台表演,这表明了案主开始逐渐适应养老机构的社会关系。在与案主儿子的联系中了解到,案主由于有了正常的养老院生活,生活非常开心,对待子女的态度也明显好了许多。社工经常给予案主儿子鼓励,案主儿子每周给案主打个电话,半个月看望案主一次,让案主感受到家人的关爱,现已达到了短期目标。

2.案主、案主儿子以及养老机构的满意度

案主对目前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案主儿子对案主的改变感到十分欣喜和开心,养老机构的领导看到案主的转变也非常认可社工所做的工作。

四 工作感想

(一)工作总结

本案案主在社会关系和人际沟通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断裂与混乱,在入住养老院和医院时,儿子却又无法给与急需的支持,此外,案主因为家庭支持的缺乏,导致了案主自我认知存在误区,自卑和痛苦,开始变得缺乏自信,这种不到位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案主问题的根源。因此,尽快为案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在整个个案的过程中,社工充分考虑了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在承认老人特殊需求的基础上,不搞批评、不搞攻击、不给案主贴“标签”,一步步合理引导案主,促使案主能够参与到这个个案的计划之中,有利于个案目标的最终达成。

社工在个案中尝试运用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使用间接治疗技巧,通过改善周围环境和辅导第三者来间接影响服务对象。但由于工作经验的原因,一开始就渴望从改变案主的想法着手,这个做法被证明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走了许多弯路。

(二)工作感悟

社工主要就是养老院和老人之间的润滑剂。社工可以通过个案、访谈、动员老人的社会资源等方式,给予老人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与协助。

社工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它对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要求很高。作为社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和态度对待一个陌生的案主。我们的态度影响到案主对我们的信任感,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对案主所陈述内容的评价。

社工是在帮助人,但它不是随便的帮助人,不是简单的帮助人,它要求我们深入案主的生活、生存环境,是站在案主的角度替案主思,考帮助案主解决最真实的问题。

社工需要热情,做老年人社会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

参考文献

篇5:个案心理辅导案例设计

——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

背景

孩子是初一男生,出身于军人家庭,聪明机灵,但上课爱动,爱说话,经常干扰老师讲课,各科老师都到班主任那里告他的状;不写作业,学习成绩不好。非常冲动,曾经在课堂上跟老师顶撞,发生冲突。在班上,是个小霸王,拉帮结派做龙头老大,不断和班级其他看不顺眼的同学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每次都以动手打架为结局,有次还把别人打伤。被老师批评教育多次不见效果,家长非常着急,跟班主任苦诉自己也管不了孩子。

分析

孩子每次发生冲突时,我都是先问清楚事情的缘由,通过对他行为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孩子的行为方式。他经常首先发起挑衅,然后双方冲突。我想这样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成长应该有很大关系的,我通过平时和孩子谈心的方式,还有多与孩子家长和以前小学老师沟通的方式,了解他的成长情况:

1、特殊的成长历程。孩子的父母一直都很忙,没多少时间对小孩进行教育。自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上初中以后就在学校寄宿。

2、多人参与教育且教育方式各不相同。爷爷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奶奶对他非常娇惯;妈妈不常见他,所以对他很放纵,从小给他买很多好吃的,刚懂事就给他不少钱;和爸爸关系比较疏远,爸爸是个军人,平时不苟言笑,说话语气口号式命令式,脾气比较暴躁,对他的教育以打骂为主,比较暴力。所以他害怕爸爸。

3、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由于奶奶妈妈的骄纵,他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习惯所有的人和事符合自己的要求。入学后,他不会和别的同学相处,在班上当起了小霸王,经常对别人指手画脚,稍有不顺就暴力解决,这样他的行为慢慢被定型。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想让他认识到自己错了,但是这时他已经无法接受还有人说自己错了的事实了。

诊断及辅导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如果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我们就要及时反思家长的行为,反思家庭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不是紧紧地盯着孩子不放。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我召开了一次孩子的家庭聚会: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在教育上首先应该统一做法,奶奶在教育的问题上不能再纵容,对孩子的爱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照顾,还有心灵上的沟通等方面。而爸爸妈妈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多进行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因为我认为孩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同时也是孩子的反叛期。如果还是进行粗暴的教育,除了使孩子依样画葫芦外,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起不到任何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青春期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他进行单纯的说教讲理,可能很难听得进去。所以首先家长应该作为孩子的好榜样,言传身教地让孩子认识到怎样才是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另外,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对孩子进行教育熏陶。

2、由于孩子是寄宿的,所以我可以在平时多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有一次,孩子在宿舍又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和其他同学打架了。我分别找到了两位当事人了解情况。孩子一来到我这里没等我发话就开始很冲动地拍桌子骂同学不对:“他„„„„”吧啦吧啦讲了一大堆。我一直冷处理。他见我一直没回话,觉得很奇怪,一边讲一边观察我的反应。后来越讲越慢,越讲越小声。我见他冷静下来了,就和他说:“把这件事用‘我,„„’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清楚自我的行为。他用第一人称描述完后,我再对他说:“你一直都是在讲这件事别人错在哪里,现在你回想一下,你自己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这件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他一直想了5分钟后才慢慢的开口:“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我先用语言挑衅××的,是我先动手的„„”。然后我又要求他至少找出两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其实他和同学冲突的最本质问题是他没有合适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相处,而我要做的就是慢慢帮他建立与人交往的合理模式。让孩子学会合适的行为。

个案启示

1.每个个案都有其特殊的地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前应了解清楚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找到根本原因再决定对策,进行辅导时,也不能一种方法应用到底,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他们问题的原因,及时观察其心理变化,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个案辅导时老师与学生是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信任、真诚和尊重,辅导工作会寸步难行,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和沟通技巧。在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时尤其应该注意这点,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那么学生就不愿与教师交往下去,辅导也就无法进行了。3.人际交往辅导有很多技术可以采用,如系统脱敏、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空椅子技术等,在运用时要基于事实灵活采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篇6: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个案背景:

娟娟,女,21岁,一米6.大二就读。非常喜欢明星,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爷爷奶奶健在,家境良好。目前强强跟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目前主要住在爸爸妈妈单位分的房里,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二 案主的挑战:

1)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

2)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3)他表现出来给别人很淡定,大智若愚的样子,对事情不关心。4)有独特的一面做人处理关系得当,但人际交往面不大。

5)由于家庭的影响,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在谈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总是不说话。三 影响因素

1)家庭层面

a)家境良好,没有生活压力。b)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c)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2)社区层面

a)娟娟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娟娟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a)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四 能力/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娟娟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 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二)案主家庭系统的弹性

1.对于娟娟来讲,一个处于青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她会失落。娟娟认为毕业后父母会给自己工作,不用担心前途。

2.对于家长来讲,会把一些自己办不到或者很难办的事情寄希望社工或者心理医生帮他做到,比如让娟娟扬起理想的风帆,爱上学习,3.对于爷爷奶奶来讲,他们会面对压力和问题向付先生施压,他们会把责任推出去,以求心理平衡。

二、反思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的实践 1.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结合的反思。2.中西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反思。

篇7: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1、个案描述:

求助者是一名大一的男生,因其小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性格缺陷诱发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师综合其背景资料,症状表现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经咨询双方共同努力,历经前后5次咨询过程,求助者的人际交往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

一般资料:赵某,男,19岁,大一学生。父母离异,现跟随父亲,近期其父新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经询问,其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小学四年级之前,求助者同爷爷奶奶居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时感觉无人关怀,觉得低人一等。四年级时,被父母接到打工地读书。之后,六年级又到贵州读书,后来父亲一人去了云南打工,只留下他和母亲、弟弟在贵州。小学阶段,曾多次目睹父母吵架的场景。由于不让在本地上初中,回重庆读初中。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好,顺利考上高中。父母还经常吵架,并听父母说要离婚,但要等到求助者考上大学。在高中刻苦学习,高三时,母亲来学校陪读,感觉很温暖。后来考上大学,父母果真离婚。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0;总均分:2.11;阳性项目数:48;阴性项目数:42; 因子分:躯体化1.40、强迫症状2.01、人际关系障碍3.84、抑郁1.67、焦虑2.34、敌对1.57、恐怖1.30、偏执1.74、精神病性1.50、其它1.70。

主诉和个人陈述:自述很小一件小事都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在人际交往上,见到陌生人会紧张。和本班同学交往不多,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为此前来咨询。认为自己现在性格不好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引起的。自从父亲谈了女朋友后,对待他不像原来那样好了。由于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走路又很远,想买辆摩托车,但父亲不同意,认为父亲把钱都花在女朋友身上,而没有给他。

2、问题表现

(1)做事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

(2)见到陌生人就会紧张,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

(3)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4)认为父亲对女朋友好,对自己则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亲子关系并不和谐。

3、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 自述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原因:

①早期经历:小时候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一直没有建立。②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家庭教育,且经常在求助者面前吵架。③负性事件的影响:小学时多次转学。

④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爷爷奶奶和周围人更多的关心。

(3)心理原因:

①性格因素:求助者的性格有较大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不自信;做事情优柔寡断,不能当即决断。

②认知方面:求助者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如认为自己现在的状况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

③行为方面:由于求助者成长的环境和性格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少与人来往,与同寝室同学相处不好。

4、辅导策略

(1)咨询方法:

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形成正确的归因观念,促进自我成长; 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③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他人的交往上。(2)咨询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5、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第1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信息;②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③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一般性资料;②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力、责任、义务;③求助者讲述咨询的原因、目的,并做SCL—90;④针对求助者众多问题,协商解决人际交往这个主要问题;⑤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第2次咨询

目的:①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②增强求助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强调保密原则,打消求助者疑虑。求助者叙述了更多的家庭情况;②探讨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合理归因;③增强自信的方式,如照镜子等;④布置作业。针对人际交往中的紧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1)第3次咨询

目的:①纠正认知偏差;②形成正确归因观念。方法:会谈法、角色扮演。

过程:①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并分析求助者的认知偏差;②角色扮演。对踢足球事件进行扮演,使其明白足球场上发生这样的事件很正常;③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着和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交往,记录一件冲突事件。询问其他同学,思考自己对待这件人际冲突事件的观点和同学的是否一样。

(2)第4次咨询

目的:①认识自己错误信念;②调整自己对同学和家庭的认知。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②强化求助者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其他同学交往上;③认可求助者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分析,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现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④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1)第5次咨询

目的:①巩固咨询效果;②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

过程:①反馈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关系;②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认知;③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生活。

第二、学习心得

一看到本案例的资料,刚开始觉得求助者的问题算不上非常地严重,是比较平常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如此频繁密切,如此地举足轻重。求助者患得这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调解,对他一生的发展终究是带来很大不良影响的。人际交往障碍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学的学子,我渴望自己能够在这方面了解更多,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点滴经验,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帮助到更多的有需要的人,以下是我学习本案例的一些心得。

1、对于问题原因的思考

在分析赵某问题的原因时,我很感慨于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人格塑造的重大影响。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有着的重大作用。而要让孩子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性格,则要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宽松,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在本案例中,生活在离异家庭的求助者显然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平时在报纸或书籍上不难看到关于离异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事件。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里面成长,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心灵的创伤,主要表现出抑郁,自卑,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在该案例中,求助者也是来自离异家庭的,幼时父母工作在外,常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错过了求助者与其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后来父母经常吵吵闹闹,到最终离婚,求助者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在他的心灵里渐渐滋生了自卑心理和无人关爱,低人一等的心理,这就容易引发求助者后来的人际交往障碍。

社会支持系统对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要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从而较易发生心理问题。求助者的父母常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得到爷爷奶奶以及周围人更多的关爱,导致他容易产生无助,自卑,孤僻的心理。因此,我们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多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孩子支持,特别是对特殊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从案例中我感受到赵某和其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在我看来,他的父亲也还是爱他的,但是赵某却没有感受到其父亲对他的爱,这就涉及到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可以通过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孩子和家长了解,增进其沟通的技巧。

2、对于咨询方法和技巧的思考 该案例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帮助求助者。从咨询的效果上看,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认知上的偏差,归因不正确,通过咨询师与其引导和沟通,求助者渐渐改善了其问题。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是非常广的,目前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而且具有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作为心理学的学子,除了认真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以外,还要注意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技巧。科学的引导和语言的表达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发生很大部分是源于家庭。咨询工作不仅仅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两者的问题。一个好的咨询工作,应该得到学校各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开展起来会更有成效。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是很强有力,教师可以联络其家长,班主任,让求助者身边的人多关怀他,或者配合朋辈咨询方法,促进求助者与宿舍同学的关系的改善。

在帮助求助者调解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咨询师给求助者安排了前后五次的咨询。咨询工作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咨询工作应该讲究渐进性,咨询工作者要不厌繁琐地给求助者安排具有梯度性的辅导。积极运用咨询的技巧,如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求助者,接纳他,关爱他。在咨询中,遵循求助者自助的原则,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引导求助者自我思考,并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生活场景中。

3、学习拓展

(1)大学人际交往现状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发展成才和社会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根据相关研究,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吴金昌(2004)的调查显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许燕(2007)等对师范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有21%的人认为自己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根据丛茂国(2005),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社交恐惧症、孤独感、自卑感、嫉妒感和猜疑感等。

(2)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分为主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认知偏差(自我认知与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偏差);情绪不稳定;个性缺陷(过分内向自卑、自我封闭或者自负);交往能力不足等。客观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养成自私任性、依赖性强、自我中心;迁居;人情日淡);商品经济“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理念冲击;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关于人际交往障碍对策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是改善认知:认识自我,培养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二是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搭建更多的平台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目前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团体沙盘游戏、音乐治疗技术(多声部合唱)等。咨询工作不是咨询师一个人的工作,求助者也要主动地学习调解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出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和他人;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以诚相待,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交情绪。

第三、案例来源

张翠翠.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科教导刊2011:208-209.(附)参考文献

1.侯庆琦.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干预的适用性(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3(6)

2.徐容容.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D).扬州大学,2011 3.张勇 宋世震 薛春艳 胥远帆.多声部合唱队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

上一篇:防止烫伤安全课中班下一篇:我选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