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4-07-29

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精选8篇)

篇1: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要起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及观念方面的偏差。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渠道,从善治的角度对政府和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言行进行道义上的审视、评价和督促。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指责。当前。一些社会公共权力部门及公职人员片面认识新闻媒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只盼着新闻媒体给予锦上添花,把新闻舆论当成昭显自己政绩的工具。所以,对新闻采访,如果是搞正面的宣传,他们很支持,如果是批评报道就不予支持,有的甚至还设置障碍。认为只要曝光,就是给他们的工作添了麻烦。给政绩抹了黑,即使事实基本准确。被批评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施加压力。这种观念不改变,舆论监督就会障碍重重。

反腐倡廉的力度不足。我国媒体一向比较重视对腐败的报道,许多媒体都将反腐报道列为重要新闻。但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的距离。为什么媒体还受到监督不力的指责呢?只要仔细看一下反腐新闻就可知道,这些见诸媒体的反腐报道,从被揭露的犯罪嫌疑人来说,只限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已经被双规或立案的;二是正在被诉讼和庭审的;三是已被审判和结案的。对于那些开始萌芽的、正在发生的腐败,在未经有关上级领导的允诺下,媒体的监督或报道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也就是说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因此,加大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的力度任重而道远。

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虽然我国《宪法》、《民法》等法律对包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公民权利作了全面的、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出台《新闻法》,这样新闻工作的具体权限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及其他有关权利,也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由于具体法规不健全,以至于常见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正常的采访业务时。往往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新闻记者甚至还可能面临野蛮的暴力,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二、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营造氛围。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宣传教育作用,营造使官员不想腐败的廉洁从政的社会氛围。廉政文化依赖着环境氛围的孵化和铺垫。当前。不少官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走上腐败犯罪的不归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些腐败成分是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因素。诸如“笑贫不笑贪”、“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好的不香,坏的不臭”等流行程度不同的腐败文化,是导致官员们放弃廉政观念、开始腐败行为的发酵剂或催化剂。要遏制或消除腐败这种恶俗文化。不能仅靠法治。还必须用优秀的廉政文化去取代消极颓废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文化。以正压邪,激浊扬清。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正确的舆论教育人”。通过新闻媒体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大张旗鼓地宣传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得廉洁从政的官员,受到社会足够的褒扬,获得自身良好声望的正面激励,从而坚定其廉政观念与廉政行为,产生不想腐败的自律行为。威慑遏制。新闻舆论监督施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具有使官员不敢腐败的威慑遏制作用。

建设廉政文化要构筑官员不敢腐败的制约机制,除建立刚性的惩罚机制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隐藏在阴暗角落的腐败现象是最怕曝光的,一旦被及时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会受到全社会的鄙夷、挟击和鞭挞,也可使犯罪者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保护层”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促使司法机关秉公办事,对腐败分子及时依法严惩。“不怕你通报,就怕你见报”,就是人们对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形容。从廉政文化建设角度看。新闻舆论监督就是一种能使人们受到惩罚的有效的外在机制。它通过持续性的新闻传播,广大群众的投诉和问题的揭露。加大了舆论的震慑力。减少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增大了他们的犯罪成本,使他们身败名裂。并借助这种传播所释放出的强大的舆论力量,对腐败官员产生政治、伦理、人格形象上的压力和震慑。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精神折磨和心灵痛苦。所谓“众口铄金,积销毁骨”,就表明了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很大程度地威慑腐败分子,遏制犯罪行为的继续。

监督制约。新闻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监督作用。形成官员不能腐败的制约机制。腐败之所以不断滋生。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因此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廉洁用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而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独特的监督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它的监督是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讨论表现出来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个社会的正义、良知和公理,将各种丑恶现象、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化堕落暴露于阳光之下。使之无藏身之地。二是广泛性。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影响、监督内容等方面具有广泛性。三是及时性。新闻舆论能以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腐败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对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产生社会反响。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来进一步提高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让腐败者付出沉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代价,形成震慑力,促进领导干部廉洁用权。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工作指导体系。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认识上扫除阻碍舆论监督的各种障碍,关心和支持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把舆论监督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作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手段。以此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和完善以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保障体系。为了保障和规范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使新闻工作者积极又比较安全地进行广泛的舆论监督。就必须尽早制定一部对新闻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等权利及相应的义务等内容作出详细和系统规定的专门新闻法。使舆论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完善内部自律监控的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受利益制约和驱动的倾向。有的将舆论监督变成生财之道,放弃原则谋取私利;有的将舆论监督作为维护地方或局部利益的手段。损害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的为刺激产品销售或扩大某些影响,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必须在内部建立自律监控的管理机制。才能推动舆论监督工作健康发展。首先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纪律约束等措施,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倍加珍视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权利,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在报道中不得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不得有悖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下,讲求适量、适度、适时的报道艺术,把握好监督的时机,运用好监督的形式,进一步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的效果。再者是健全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舆论监督方面成绩突出的记者编辑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打着舆论监督旗号接受有偿新闻和接受贿赂搞“有偿不闻”的,要严肃处理。在舆论监督中如果出现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公开道歉,挽回影响,切实维护舆论监督的声誉。

篇2: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闻媒体在廉政建设中有五大基本功能,即反腐倡廉的信息传播功能、宣传引导功能、舆论监督功能、警示教育功能、陶冶教化功能。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但新闻媒体在廉政建设中发挥作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如传播反腐倡廉信息不够准确、及时、权威;反腐倡廉宣传引导对象不够明确具体,形式不够生动活泼;反对腐败的舆论监督没有刚性措施,缺乏问责机制;案件披露热衷于贪官色情和贪污受贿金额,警示剖析不够;对廉政建设的理解粗浅,起不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效果。对策建议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结果反馈机制;改革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深入灵活地开展防治腐败警示教育;分层次有效开展廉政文化传播。

新闻媒体在反腐败尤其是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功能有哪些不足和局限性?应采取哪些对策?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理论研究,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新闻媒体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是国内外的共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政务公开透明是时代的潮流。不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还是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都对新闻媒体在反腐败中所起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

1.重视舆论监督是国际反腐的一大有益经验

就推动公共部门以外的个人和团体积极参与预防和打击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这种参与应当通过下列措施予以加强:

(一)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并促进公众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确保公众有获得信息的有效渠道;

(三)开展有助于不容忍腐败的公众宣传活动,以及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方案;

(四)尊重、促进和保护有关腐败的信息的查找、接收、公布和传播的自由。”

一些非政府的反腐败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媒体的作用。如“透明国际”设计的国家廉政体系,就把大众媒体作为基本的“廉政支柱”之一。“透明国际”的创始人之一杰米里•波普认为:“如果政治家和国家公务员确信,他们不会有被新闻媒体在公众面前曝光因而受到羞辱的危险,他们就愈益受到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的诱惑,而政治家在追逐这类好处的时候,总试图使新闻界保持缄默。” “透明国际”的另一位创始人彼得•艾根甚至看到了新兴新闻媒体——网络对反腐败的积极作用,他说:“对于我们这些反腐败积极分子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不可或缺的反腐败工具。”

很多国家也都很重视媒体的新闻监督作用。瑞典前副首相用公务信用卡购买个人衣物,被曝光后,受到了处理。芬兰中央银行行长有一次在公务接待中点了一道鹅肝,被媒体指责“超标”,结果引咎辞职。

2.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舆论监督作为10项党内监督制度之一。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在2008年1月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指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运用反面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在2009年初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贺国强再次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对外宣传,树立我们党和政府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

200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继续办好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完善反腐倡廉新闻发布制度。做好反腐倡廉对外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反腐倡廉新闻宣传纪律。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热点问题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工作规划》强调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推动和改进工作。新闻媒体要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遵守职业道德,把握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二、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从当前新闻媒体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出的作用看,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五大基本功能:

1.反腐倡廉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反腐倡廉信息。新闻媒体传播的反腐倡廉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层反腐倡廉决策。包括以反腐倡廉为主题或与反腐倡廉相关的中央文件、领导讲话、工作部署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二是反腐倡廉成效。主要是刊载、播发进入一定程序的腐败案件的处理结果,以及预防腐败的效果。三是反腐倡廉知识。包括刊播反腐倡廉理论评论、经验做法和国外信息。

2.反腐倡廉的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体的反腐倡廉宣传引导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的方式,宣传党中央确定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等,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二是推介廉政勤政先进典型,引导全体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爱廉、向廉、敬廉。三是通过宣传反腐败的成效,昭示我们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败斗争。

3.反对腐败的舆论监督功能。中央多次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在反腐败中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党政机关及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奢侈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进行曝光批评,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二是曝光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三是对党政机关尤其是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中存在的失职渎职、执法犯法、司法不公问题进行批评,推动执政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

4.防治腐败的警示教育功能。运用反面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至少在当前是防治腐败最有针对性、效果最快最易显现的教育手段。新闻媒体刊播典型腐败案件,通过贪污受贿者被依法依纪惩罚处理,对其他企图贪污受贿者以震慑,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以警醒,使他们不敢去以身试法。新闻媒体通过对典型腐败案件的特点、危害、发生原因的剖析,向有关方面提出预防建议。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对策,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从而使公职人员没有贪的机会。

5.倡导廉洁的陶冶教化功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廉洁程度或者说腐败程度,与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相当大的关系。传承廉政文化、批判腐败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廉洁的氛围,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新闻媒体在传播廉政文化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廉政文学陶冶人的崇廉、为廉的人格情操,建设廉政精神家园。二是以廉政理论评论升华人的议廉、思廉的思想境界,建设廉政理论家园。三是以廉政公益广告强化人的爱廉、尚廉的责任意识,建设廉政社会家园。

三、当前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闻媒体与中央的要求和期望相比,与国外媒体在反腐败中所起的作用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新闻媒体在反腐败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传播反腐倡廉信息不够准确、及时、权威。这在腐败案件报道方面尤为突出。由于案件信息来源渠道不畅,特别是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媒体尤其是都市生活类、晚报类报刊,对一些腐败案件道听途说,造成报道的案件新闻信息不准确甚至严重失实,以至于出现假新闻。一些媒体对反腐败决策政策、反腐做法措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由于信息来源不正规、渠道不畅通,也造成了一些新闻媒体发布的反腐信息不权威、不可靠。

2.反腐倡廉宣传引导对象不够明确具体,形式不够生动活泼,效果不够明显。对反腐倡廉尤其是重大反腐决策的宣传,党报与都市生活类、晚报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综合性报刊与专业报、行业报刊,报刊与广播、电视、网络,没有根据自己的受众特点进行宣传引导,面向的对象不明确不具体,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对廉政勤政先进典型的宣传,追求“高大全”,没有个性,形式单一,不易被受众接受。反腐成效的宣传,也不够生动活泼。这样的宣传引导,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3.反对腐败的舆论监督没有刚性措施,缺乏问责机制,成效不够理想。一些腐败现象,经过新闻媒体的曝光批评,被得到了纠正处理,但也有相当多的腐败问题、腐败案件、腐败分子在媒体曝光后没有受到处理,或者说处理得过轻。这里面既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因素,也有舆论监督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问题。就新闻媒体来说,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就有关部门来说,对媒体报道的腐败现象,缺乏快速反应机制;或者虽然注意到了,也查实了,但缺乏刚性的处理措施,问责没有得到落实或真正落实,不能及时回应媒体,反馈处理结果。

4.案件披露热衷于贪官色情和贪污受贿金额,警示剖析不够。一些都市生活类、晚报类报刊,对腐败给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不关心,而是热衷于炒作贪官包养了几个情妇、“二奶”,贪污受贿了多少钱,私生活如何奢侈糜烂,很少去理性地探寻案件的发生原因、特点和防治对策,剖析的深度、警示的效果远远不够,甚至给办案带来不利影响,在社会上产生负面效应。

5.对廉政文化的理解粗浅,起不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效果。从总体上看,宣传廉政文化的新闻媒体数量太少,而且一些新闻媒体仅仅把廉政文艺晚会、廉政歌曲等浅显的东西作为廉政文化,对廉政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解肤浅,对真正能陶冶情操的廉政文艺作品刊播得不多。对于一些腐败案件的评论也过于粗浅,很少能从制度、经济、法律、社会等深层上研究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去找出有效防治腐败的路径。这样就很难让人能理解腐败的危害、廉洁的益处,很难起到去除私欲、崇尚廉洁的成效。

四、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就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一下对策建议:

1.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一是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舆论导向正确与否,不仅对反腐败有直接影响,而且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各级党委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领导,新闻媒体一定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二是要改善党对新闻媒体领导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采取多维的领导管理模式。做到既要在原则问题上管得住,又要在具体运作上放得开,把坚持党的领导与按新闻规律办事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反腐舆论导向与反腐宣传报道多样化结合起来。

2.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信息公开发布机制。一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开重大案件信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反腐败机构应当增加自己工作的透明度,和新闻媒体建立起稳定的联系,通过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介绍反腐败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如“建立新闻媒体案情通报制度”,为公众参与反腐败创造条件。二是反腐倡廉信息要向所有关心某一信息的媒体公布,使小媒体和大媒体在反腐倡廉新闻宣传报道中处于同等的地位、享受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反腐倡廉新闻都具有权威性。

3.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结果反馈机制。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看待新闻媒体的批评。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是要给党委政府添乱,而是要帮助、推动党委政府改进工作,对党的事业是有益的。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开展舆论监督事件的调查。新闻媒体对腐败现象进行曝光批评,相关部门就要及时对事件进行调查。问题属实的,及时启动问责制,依纪依法作出处理。三是及时向媒体反馈调查处理结果。舆论监督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情况属实的,通过媒体公布,给社会公众一个交待。

4.改革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一是要根据每家媒体的特点确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对象、目标和路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必须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教育引导才有针对性,也才会有效果。二是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党的反腐倡廉决策、政策,国家的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群众易于理解和认同。三是先进典型宣传要注重个性。新闻媒体要抓住先进典型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以及他(或他们)所处的地域特征、工作特征进行宣传报道,使受众觉得先进典型也是人,既有值得学习的一面,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一面,是可敬、可爱、可近的人。

5.深入灵活地开展防治腐败警示教育。一是警示教育要在案件的深入剖析上下功夫。在腐败案件的特点、发生原因的分析上,新闻媒体要从社会层面研究腐败现象,从制度方面探讨腐败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防治腐败的可行对策。二是警示教育要在新闻处理方式灵活性上下功夫。可以运用案件剖析、贪官忏悔、办案人员解析等多种形式,开展有效的警示教育。通过灵活的处理方式、可读耐看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警示人。三是要在加强案件报道的管理上下功夫。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要关注腐败案件报道的异常动向,对于过度渲染贪官糜烂生活容易造成负面社会效应的,要及时提醒、批评、阻止。新闻媒体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纪律的教育,防范格调低俗的腐败案件报道出现。

6.分层次有效开展廉政文化传播。一是要厘清廉政文化的概念。新闻媒体要通过发动专家学者展开研讨,形成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廉政文化概念,从而使廉政文化建设及廉政文化传播更有的放矢。二是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廉政文化精品。如高级领导干部,要向其灌输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廉政理论;中级领导干部,要向他们传递依法用权办事的权力观;普通党员干部,要强化他们廉洁的意识。三是要更多地推出多样化的廉政文化作品。既要有深刻的廉政理论,也有要热点廉政评论,还要有脍炙人口的各种廉政文艺作品等等。

篇3:新闻舆论监督——廉政建设的利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概括、新的论述和新的要求。报告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其中“纯洁性”是一个新的关键词, 体现了我们党对腐败的清醒认识和反腐败的坚决态度。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 甚至亡党亡国。近年来, 经过媒体曝光而落马的大大小小官员已经不胜枚举, 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建设方面已经体现出了它自身的特点, 老百姓也深深意识到媒体的力量和舆论的公信力, 这对于中国的反腐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伴随着中国改革的进程在不断深入,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成绩是显著的、作用是明显的。1994年, 中央电视台推出《焦点访谈》栏目, 被认为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领军者, 18年间, 在中国大地, 从中央到地方,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开设了与《焦点访谈》类似的栏目, 这些栏目有的直击时弊、有的反映民生, 成为政府部门和各大机构最有力的监督者和督促者, 它们的产生充分说明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事业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 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有腐败意图和腐败行为的官员形成一种巨大的震慑作用。俗话说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捅不破的窗户纸, 腐败分子所做的任何勾当最终都将在阳光下被公之于众,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而新闻舆论监督就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当报纸电视上出现某某官员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成为阶下囚的时候, 想想身边那些企图或意图腐败人员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心情又是何等沉重, 所谓“积销毁骨, 众口铄金”, 就表明了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 “绝大多数实验资料表明,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个人受宣传的惊吓越大, 就越有可能采取积极的预防行动。”可以预见, 腐败官员为了免受心灵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其合理选择一般也就只能是悬崖勒马, 退出腐败之路。

第二, 新闻舆论监督对于不作为的官员同样起着警示作用。有资料显示, 腐败分子绝大部分都是不作为的官员, 不作为已经成为很多人腐败的思想根源。新闻舆论监督对于腐败分子有震慑作用, 对于不作为的官员作用同样明显, 所以现在社会上流传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三防”准则, 说穿了就是某些不作为的官员害怕被媒体抓住自己的痛处。虽然不作为还构不成腐败这么严重的程度, 但是防微杜渐, 只有从小处做起才能避免大错误的发生。我国多个城市都在不断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 吉林省长春市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读报机制”, 将每天在报纸上发生的与百姓相关且涉事部门不作为的报道一一落实, 年底还要进行反馈, 这就是在利用新闻舆论监督来完善政府部门的工作。

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自身建设

第一, 加强新闻工作者政治和业务素质。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杆秤, 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更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第二,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心细的群众经常会发现, 媒体是无事不来, 而出了事就一窝蜂地来, 这种事前不警告事后往前挤的工作, 体现了媒体工作的浮躁。新闻舆论监督最重要的是监督, 而监督最高的境界就是事情发生前进行监督和提醒, 目前我国的舆论监督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监督都无法做到及时准确, 而媒体只能在事发之后才开始关注, 同时在事件发生之后, 报道跟风不断, 但当事件过去之后, 很快就会偃旗息鼓, 缺少对事情本质的关注和报道, 常常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这是媒体自身要提高的地方。

第三, 理性引导民众, 严禁失实报道。近年来,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越来越高, 百姓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发生了极大转变, 而新闻舆论在监督政府官员和各大机构的同时, 也对于群众有着引导作用。尤其是近些年, 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新兴媒体, 很多大型事件都是经过网络媒体率先发表出来才被人关注的, 但同时也有许多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虚假失实的报道, 从而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 许多大型群体事件都因为失实报道导致的, 因此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的时候必须分辨真伪、去伪存真, 为百姓传递真正的声音给政府部门, 为政府传达真正的声音给百姓, 成为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实现媒体真正的公信力。

总之, 要有效推进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 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有效手段。

摘要: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作了主旨深刻的十八大报告, 报告中反复提及从严治党的问题。在廉政建设方面, 新闻舆论监督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 以及如何更好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建设方面提出了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陆红梅, 江海燕,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两点分析》, 《广西社会科学》2002第2期

[2].杨晓敏,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阵地与熔炉 (哲学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篇4: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新闻舆论能给不法者造成一种新闻舆论压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因而探讨新闻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闻舆论作用 行政监督 问题与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在西方国家习惯上称之为第四种权力,把它视为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重的一种权力。新闻舆论监督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因而探讨新闻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闻舆论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简言之就是利用新闻媒介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事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看法,借助新闻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正和救济,从而确保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平及正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正在逐步完善,正在建设法制现代化的国家,而司法公正原则是法制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成为司法机关抵制法外因素的坚强后盾;可以约束司法权力,防止司法专横;可以保证全体大众受益而不是个人或少数部门受益。

(二)新闻舆论监督可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

通过社会舆论,一方面,能够及时传达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措施,以威慑腐败分子,另一方面,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揭露腐败行为,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在这方面,新闻媒体及广大新闻记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年来揭露出的许多以权谋私及走私大案,都有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的积极作用[2]。

二、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在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新闻媒介都在致力于探索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新闻舆论监督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的运作不够透明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重大情况,应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向人民公开。这不仅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前提,也是新闻舆论对行政监督的基本条件。而目前,我国公众对于公共行政的运作的知情度仍较低,因此,政情政务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增大透明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度不够

对比西方国家的调查性报道,应该承认目前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介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比如对于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权力腐败、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等个案,一般记者很少敢于触及;对于扰乱社会治安、伤及风化的一些毒瘤性问题,如贩毒吸毒、嫖娼卖淫、暴力犯罪等,也少見富有力度的调查性报道;新闻媒体远远没有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制衡力量。新闻舆论监督介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等相关社会领域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对一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还不敢触及和报道[3]。

三、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监督的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搞得好,就会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新闻舆论监督目前在我国行政监督的实践中尽管较之以往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至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革新闻舆论监督体制

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如果不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就没有相应的权威性,就会软弱无力,甚至被压制,面临问题时才寻求权力的支持,有了“尚方宝剑”之后,虽会柳暗花明,一时改变局面,但也只能用于事后监督,解决个别小问题,与新闻舆论监督所担负的职责很不相称。因此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消除行政权力干预,就有必要对新闻舆论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1.赋予其一定的独立自主权

单独设置一个新闻舆论监督机构,在体制上必须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被监督者能够切实受到制约。

2.加大政务公开,开展高层次的新闻舆论监督

开展高层次新闻舆论监督,就得政务公开,让人民大众直接参政议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个重要步骤。政务公开的主体是党政机关,公开内容是除法律规定的机密活动之外的党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所有活动。

(二)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新闻监督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责,记者采访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通过立法赋予新闻记者对发生的社会事件更大的报道权,同时对于严重阻挠记者正常采访活动,围攻殴打记者,非法限制记者的人身自由的行为进行严惩。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配角”作用,与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监督机制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并肩作战”。只有形成整体实力,新闻舆论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威慑力。

参考文献:

[1] 干永福.试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新闻舆论监督.江南论坛.2006.6:47.

[2] 任纪祖.积极发挥党报党刊在反腐倡廉中开展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战线.2003.11:33.

篇5: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黎川县委党校 黄少华

【内容提要】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遏制和惩治腐败,但是腐败之风仍然在蔓延,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文化问题。加强预防腐败工作,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作为党风廉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建设,在预防腐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如何运用科学的文化理念指导廉政文化建设,同时结合我县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了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今后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 廉政文化 作用 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也开始滋生蔓延,廉政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2005年,党中央正式下发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下简称《实施纲要》),这标志着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实施纲要》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并进一步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作监控机制。”这充分说明,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治本抓源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一、廉政文化的含义、历史渊源及形成发展

(一)廉政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单纯的“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语,本义是指耕耘栽培,蕴涵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中国的“文化”最早见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参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象”,是说以文以德来转化天下。《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即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

“廉政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包括“廉政”和“文化”两个部分,是一种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建设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文化建设应包括廉政内容,廉政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又包含了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廉政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廉政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联系密切,对党风廉政建设作用巨大。

(二)历史渊源及形成发展

浩翰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流淌着深厚廉政文化的基础。这对廉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廉政属于伦理学范畴。“廉”这一道德修养在传统伦理科目如礼、仁、忠、义、孝中极受褒扬。法家则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廉是治国纲领四维之一,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廉”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它的重要职能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洁、辩”六件事,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政绩称“六廉”。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逐渐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廉政文化体系。

马列主义把廉政作为政治学来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在继承的同时,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良传统。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讲话中的应有之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提倡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一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理论、思想、文化领域……所以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要做四有干部,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有这些论述,不仅充分说明了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为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三)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努力方向,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更新,效果进一步彰显。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 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提倡廉洁从政,坚决反对腐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实施民主监督和从严治党是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克已奉公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党员修养、预防腐败的重要思想教育措施。廉政文化宣传大格局也进一步形成。社会对廉政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广大公职人员的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廉政文化在惩防体系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廉政文化萌生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中,并在其中获得生命力,同时也会积极作用于廉政建设的始终。

第一,廉政文化在精神思想观念上具有潜移默化功能和辐射功能,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它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第二,廉政文化对腐朽文化具有批判作用,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尺度,一种价值观。一个社会的廉政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志。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廉政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它对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极端个人主义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予以直接的批判,给腐败行为造成舆论和社会心理压力。

第三、廉政文化对人的教育行为有规范作用

制度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关键,它具有硬性控制的特点。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软性控制的作用,加强廉政建设可以使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道德得到纯洁,道德行为得到约束。

第四、廉政文化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腐败分子最怕公众和社会舆论,随着廉政文化的传播,人民群众廉政文化知识的丰富,监督意识 的增强,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给腐败分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及时监督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

三、黎川县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黎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围绕“用清廉党风、务实政风带出淳朴民风”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找准切入点,不断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在推进特色廉政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廉政文化感染力。

黎川属革命老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闽赣省政府就设在黎川县的湖坊乡,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洵口战役、团村战役也就发生在黎川境内。依托黎川特有的红色资源,黎川县以苏维埃闽赣省旧址、洵口战役、团村战役等为主体建立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苏维埃闽赣省旧址、革命烈士公园、县看守所等廉政教育基地接受教育,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全面推进廉政文化“五进”活动,开展廉政文化进景区活动,组织协调责任单位加快“红色”——湖坊乡苏维埃闽赣省旧址、“古色”——华山场船形古屋、“绿色”——岩泉国家森林公园、“蓝色”——日峰张家界库区等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浸透到每个角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协调各方力量,创作廉政文化作品,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吸引力。在推进全县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该县广泛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舆论氛围。县电视台每周播放反腐倡廉专题片,政府网和《新黎川》开辟廉政文化建设专栏,县纪委联系电信、移动、联通向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县文广局编写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节目,利用广播网络,专项报道廉政文化建设情况,做到了电视中有图像、报纸杂志上有 内容、手机里有短信、广播里有声音,使廉政思想、廉政意识深入民心,营造了廉政建设的浓厚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思廉,全民助廉”的廉政建设新格局。

(三)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感召力。一是唱廉歌。县教育局、文广局创作廉政歌曲,组织学校传唱,使正气歌在全县广为流传;

二是读廉报。在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建立“廉政书角”,张贴廉政报刊,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读廉政书籍、思廉政课题、谈廉政体会,营造了廉政文化氛围;

三是绘廉画。组织书法、绘画爱好者创作“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为主题的字画、剪纸廉政作品,在社区“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内进行展览,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受到清正廉洁风气的感染和熏陶;

四是送廉戏。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局通过组织 “清风伴我行”等廉政文艺节目在各行政村、社区巡回演出,给当地带来一股清新的文化风气;

五是上廉课。县委党校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每年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上都要安排一堂“以案说纪”廉政课,并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联系自身和工作实际,撰写学习体会。各基层党校利用电化教育手段,组织干部集中收看《蜕变》、《忏悔》等警示教育片,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六是评廉人。县妇联将“争当廉内助”与“创建文明户”、“平安家庭”、“评选三八红旗手”、“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办科级干部配偶培训班、签定廉洁从政家庭助廉承诺书、评选“廉内助”等活动,把好了“廉洁门”,引导广大家庭移风易俗追求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使全县呈现出了“廉政进家庭、争当廉内助”可喜局面。

(四)创新载体,不断增强廉政文化辐射力。

一是编发《读文思廉》廉政刊物。精选收集、编辑不同内容案例,编制成宣传教育资料,寄发到全县各乡(镇、场、企业集团)、县工业园区、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和县级领导干部手中。现已编发14期廉政教育资料1800多份,这些资料已成为科级以上干部每月一次的“精神食粮”。

二是廉政教育入家庭。每逢重大节日,给每位科级干部家属寄发廉政贺卡、廉政短信、廉洁自律学习手册等“廉政文化套餐”,及时提醒他们自觉挡住金钱诱惑,筑牢家庭的“防腐堤坝”。

三是组建“廉政文化宣讲团”。从县老年体协、老干部活动中心邀请了一批实践经验较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同志,成立了“廉政文化宣讲团”。不定期到机关、社区、学校、农村进行廉政文化专题宣讲。

四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县纪委组织廉政文化宣传员深入机关、社区、校园、农村进行调研,撰写理论文章,不断总结、挖掘、创新廉政文化,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直接地接触、了解、感受廉政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廉政文化的覆盖面。

四、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体来看,各地、各单位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一)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不够。由于宣传教育的力度工作还不够,人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人们简单地把廉政文化与民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等同看待,在具体的实践中又把廉政文化与宣传、教育、科普、文体等活动分割开来,没有把廉政文化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中,使人们对廉政文化抱着可有可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等心态,致使在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民群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廉政文化的针对性不强。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一种形式,过分注重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廉政文化活动之根本目的是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一些廉政文艺汇演,规模搞得很大,氛围搞得很浓,但往往是普通干部和群众参加的多,真正的领导干部参与的少(即使参加也是走走过场),根本达不到领导干部受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按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的“共同事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齐抓共管。而实际上,经常是纪委监察部门一家在“单打独斗”。廉政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在资金保障等方面缺少法治方面强有力的刚性支持,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往往造成了区域间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廉政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就是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的,换而言之,就是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的,其任务就是要有效遏制腐败文化的滋生和蔓延,让廉洁的思想、廉政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从而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润物无声,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各地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真正围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潜心研究,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一)要深化认识,进一步改进廉政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

廉政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它符合反腐倡廉建设从根本抓起的发展方向。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和宣传部门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廉政文化的传播上,应尽量做到“内容要深,载体要新,形式要活,效果要实”,要做到既雅俗共赏又情趣健康,既讴歌榜样又鞭打丑恶,既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性,又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群众性,既有群众积极参与的广度,又要突出领导干部受教育的深度,要与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法治文化建设相融合,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廉政文化成为全党全社会都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让廉政文化犹如阳光一样普照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廉政的思想、廉洁的品德成为公民都可以遵从的一种行为规范,使廉政文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要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从运行的机制来讲,要从根本上改变“纪检监察部门抓廉政文化单打独斗”的局面,就要充分发挥“大宣教”的优势作用,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真抓实干;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宣传、文化、广电、报社、党校、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从加大投入上来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按照党的十七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要把廉政文化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努力推进廉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把廉政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来推进和建设,要纳入整体文化项目工程的“盘子”,各级财政预算也要把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经费纳入其中,要在经费投 9 入上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要切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努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要有法可依,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篇6: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试论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权

——从水门事件谈起

姓 名:杨 雷

学 号:201212020212

专 业:2012级新闻二班

指导教师:杨春艳

二零一三年十月三十日

新闻法规小论文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新闻法规小论文

摘要:美国新闻媒体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先锋作用,历史上美国媒体一直饯行者监督政府的职责,并在与政府的斗争中获得了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本文将探讨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权,以及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水门事件; 新闻自由; 舆论监督权;

试论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权

——从水门事件谈起

新闻法规小论文

为了应对舆论压力多次召开听证会。美国人认为,要捍卫民主制度必须让人民充分享有新闻自由权。杰斐逊说过:“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迄今为止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美国的新闻媒体一直以来对政府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报业的蓬勃发展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19世纪后半期,报业逐渐独立于政治,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正如普利策所说:“报纸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煽动宣传。”

我国的舆论监督正处在起步阶段,对政府的监督主要还是行政监督,并且现在网络谣言四起,需要法律法规加强对舆论环境的治理,让公民的舆论发表更加合法、规范,发挥舆论监督政府的职能。

新闻法规小论文

参考文献:

篇7: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媒监督被普遍认为是司法体系外部常规的、基本的监督形式,传媒有责任对人民法院存在的一些不良司法现状大胆挖掘、勇于披露、善于鞭挞。因此,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法官独立公正审判,防止审判权力滥用,确保司法公正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传媒监督有助于增加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起到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作用;传媒监督为社会公众评论司法行为,并为间接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降低了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社会各方面对法院现状的批评弥补了对司法体制内部监督不足,因而司法体系之外的监督无疑会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聚焦点,从而提高人民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公信度。由此观之,恰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对于促进、保障人民法院和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是不可或缺、十分必要的。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人民法院和法官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法官对新闻媒体关注较多的案件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如果法官仅仅依据舆论判案,他将不再是公正的体现,但是如果法官一味排斥新闻舆论,同样也不会是公正的体现。如前所述,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但新闻媒体又有自身的缺点,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新闻舆论的副作用,公正行使审判权就没有保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探索二者的最终平衡,使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既相互促进又互不侵犯,不仅是我国政治和法制建设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新闻机构与人民法院共同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克服“两种倾向”,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目前,在法院与新闻界的相互关系中,尽管合作是主流,但法院对新闻界有两种不良倾向:(1)是“烦”。“烦”新闻界对某些案件的炒作,使当事人亢奋,社会关注,法院工作难做;(2)是“怕”。“怕”新闻界某些外行对案情说三道四,左右了社会舆论,使本不复杂的案情人为地复杂化,从而妨碍依法定罪定性,最终妨碍司法公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每一家法院、每一位法官

都要敢于面对媒介、善于面对媒介,认真搞好每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公正的判决、裁定向社会表明执法者的观点和理念,而在庭审之外,法官则应谨言慎行,不向社会及媒介发表对未决案件的不当言论。要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官在面对舆论监督时也应做到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公正独立地裁判,而不是缺乏应有的主见,人云亦云,盲目地跟着舆论走或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个别故意误导社会舆论、干扰司法公正、歪曲法院和法官形象的报道,要理直气壮地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传媒单位的有关法律责任。

2、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监督行为。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当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判功能。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新闻立法,因此,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活动规则,也是正确处理新闻舆论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妥善解决新闻侵权纠纷,加强新闻媒体与法院的沟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但由于不同立场间过度的新闻批评造成媒体与司法这两支社会重要力量的冲突。切实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探索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是人民法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正确妥善处理传媒监督与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效途径。近几年

来,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的干预和所谓的曝光行为明显增多,对法院而言,要正确对待,冷静处置,要全面落实好公开审判制度,完善接受传媒监督的内部规范,掌握主动,并积极为传媒提供采访的必要条件,配合媒体有效开展司法报道,当然,对新闻媒体对审判工作进行歪曲报道,不能等闲视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新闻媒体也不能以舆论监督为由干预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篇8: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这里所阐述的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电视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都是在精心策划基础上, 具有普遍典型意义。可以说, 电视新闻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较好的表现形式, 而舆论监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功能。电视新闻报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以实事报道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政府制定政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而电视新闻报道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调查基础之上, 经过电视语言表达能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对同类问题的解决。

(二) 以典型报道警示腐败

当前, 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惩治腐败。电视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舆论作用, 为有效遏制腐败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电视新闻报道运用事实和舆论的力量, 还可以对社会的失范行为进行监督, 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行。这种舆论氛围对促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维护社会稳定

新时期, 电视新闻媒体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工作理念。要在新闻报道中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 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帮助公众划清是非界限, 维护社会稳定。

二、新时期如何发挥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中的优势

电视媒体本身具有涵盖传播要素多的优势, 在坚持正确宣传理念下, 形成了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优势。

(一) 事实真相的直观呈现

电视新闻报道以事件的进展方向进行线形传播, 其直观的画面呈现和深入的调查采访真实还原了事件本身和发生背景, 满足了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要。“事实”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更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1+1》等栏目, 分别以“用事实说话”和“时事新闻评论”作为栏目的定位语。充分利用“声”“画”“字”电视传播要素, 全方位地呈现了栏目对事实的求证过程, 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事实真相。

(二) 大众化的传播思维

电视是传播方式最为直接且覆盖面较为广泛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媒体在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平台优势的同时, 更要在报道理念上贴近百姓生活, 以大众化的传播思维进行新闻报道。目前, 大多电视新闻都充分利用了“用现场说话”“用画面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的特质, 以采访对象鲜活的平民化语言, 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看得懂、想得透、认得准。这样的监督和导向更显真实, 因而也更为有效。

三、新时期电视新闻在实现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舆论监督形式, 也同样要经受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冲击和洗礼,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工作纪律的电视新闻报道时有出现。

(一) 电视新闻媒体所处社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电视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 电视新闻媒体所处环境日趋复杂, 电视新闻报道要在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作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电视新闻实际工作中, 一些电视新闻媒体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现状, 报道形式老旧, 报道内容不够新颖, 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在新时期, 社会舆论环境普遍较好的形势下, 个别领域还没有真正为电视新闻媒体提供良好的报道氛围。这些都为电视新闻报道实现舆论监督功能增加了难度, 是当前舆论监督难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机遇和挑战, 电视新闻媒体要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作用, 不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 取信于民, 更要进一步规范化, 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 无懈可击。

(二) 电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问题分析

电视新闻媒体在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 一些电视新闻媒体由于节目制作和用人制度不够规范, 造成一些电视新闻节目的重复设置, 一些不具备电视新闻从业资质和水平的人员混杂于记者队伍中, 这些都是电视新闻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巨大隐患。一些电视新闻媒体盲目跟风, 对于新闻源把关不够、筛选不细, 造成误报、错报, 不仅没有实现舆论监督、引导功能, 反而起到了误导作用。一些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无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因势利导为谋求个人利益把媒体平台当做自己赚取不法收入的渠道, 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 严重损坏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和公信力。一些电视媒体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 严重挤压电视新闻播出时间和时段, 使得电视新闻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做实、做透。所以在新时期, 电视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 还需找准定位, 把握好方向, 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集中在人民生活上、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上。

四、新时期加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建议

(一) 宣传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在工作中深刻认识新闻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紧跟时代步伐, 坚定政治方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工作理念。

(二) 报道策划上贴近生活

重视策划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新闻策划是关键。言百姓之所想, 说百姓之所急, 是电视新闻实现舆论监督、舆论引导功能, 满足受众需要的重要内容。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报道策划上侧重普通大众生活, 体现社会百态, 着眼民生实事。

(三) 报道过程上尊重事实

任何形式的电视新闻报道都要以事实为依据, 坚持在报道过程中贴近事实是做好电视新闻的根源。这包括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注意在选题策划上从生活实际出发, 在稿件写作上以事实为依据, 在后期编辑上还原事实真相。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避免新闻内容道听途说, 避免新闻制作的偷梁换柱, 做到真真切切地讲实话、做实事, 真实反映社情民意。

(四) 新闻制作上充分运用电视要素

电视的优势在于“声”“画”“字”三大传播要素的全覆盖。充分利用电视要素, 是电视新闻制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充分运用好电视要素, 才能做到新闻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 所以在电视新闻制作中, 要在拍摄和编辑上保证画面质量;要在采访和稿件写作上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字幕制作上做到简练、醒目, 从而确保一条或一期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

电视新闻是新闻的重要传播手段, 在新时期, 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电视新闻要在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在表现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事实、贴近群众, 真正做到新闻从生活中来, 到群众中去, 增强新闻的可看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让电视新闻更有价值, 百姓更为关注, 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舆论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8-21.

[2]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

[3]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4]徐光春.关于臾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光明日报, 2003-01-04.

上一篇:观看党风廉政纪录片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