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党员有感

2024-06-20

采访老党员有感(通用14篇)

篇1:采访老党员有感

采访党员有感

党员,这个嘹亮而又光辉的名字自小就萦绕在我的耳畔,因为我的爷爷就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小的时候,我根本不懂党是什么,更不懂党的意义,但是爷爷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地像我展示着一个党员的意义。

当有灾难发生时,爷爷总是会带头发起捐款;当村里乡里乡亲有什么矛盾时,爷爷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群众调解;当有什么活儿要干的时候,爷爷总是冲在第一个。小的时候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傻,他回答说:“因为我是中共党员。”短短的一句话,却带给我无限的震撼。:爷爷说:“我之所以想加入共产党,是因为我想为人民服务,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说到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爷爷还说过共产党员是要起带头作用的,做什么都要抢着干,看到别人有困难也要去帮助他,给年纪小的同志做榜样。

我想起我现在正在学校里读党校课程,也许我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党对我的含义。但是我想,作为一名党员就是应该要像爷爷那样要有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才有资格做一名共产党员。

我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驱使他们不怕吃苦呢?曾经有多少站立在边防的战士保卫着祖国;又有多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干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舍弃自己休息的时间;共产党员那无畏的精神是多么令人佩服呀啊!

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默默无私的奉献,给群众带好头,助人为乐,奋斗在最前线的精神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通过这次采访,让我明白了很多党员的知识,也更进一步了解了有着高尚品质的爷爷。

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行动的真实写照

篇2:采访老党员有感

这次活动我们采访的对象是雷增普教授。雷教授的人格魅力和爽朗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大家,在此次的活动中,老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党的历史和北京林业大学曾经经历的动荡起伏,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让我们既惊讶又感叹。在雷老师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和我们大不相同的。在这次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曾经有关国家,党和学校真实的历史,让我们觉得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到了经过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社会逐渐变得更加进步与美好;同时,我们也在老教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加确定,让我们坚定了向前奋斗的决心。

这次采访,雷老教授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处。首先,雷老师在采访的一开始便告诉我们,其实自己并不是党员。虽然自己曾经要求过,但是在过去遭到过很多挫折,因为那时和现在大不一样。当时新中国建立时也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唯阶级论”。第二座山是“唯成分论”。那时流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第三座山是“个人崇拜论”。全国人民崇拜毛主席。当时十天半个月向组织写一次思想汇报,而且在介绍人面前、组织面前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对于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人而言做到这点不难。但老教授对我们说,她受的教育是做个正直的人,要坚持真理。当时上的是干部子弟学校,干部子弟是有傲气的,当时崇尚自由、异想天开思想的人是很难入党的。老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当时她曾经历的大跃进,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等等这些中国曾经的政治动荡时期,曲折的历史让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当时人民的生活也十分贫困。在这样的日子里,1969年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的师生经历了下放云南劳动的时期。然而,师生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却始终没有被困难所磨灭,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各种方式与学校取得联系,坚决捍卫着自己的林学系,守护着林学院。经过大家的坚持与努力,最终没有被解散,和云南林学院的一部分人合并了,成立了西南林学院,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雷教授讲述这段学校的历史时,我深深地被曾经的那些人所感动,正因为他们,我们这个首都的林业方面的最高学府才得以保留,他们虽然没有被人们记住名字,但却是北京林业大学永远的英雄。

在采访中,雷老师还嘱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尤其十八大以后,社会上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滥用公款的行为越来越少,尊老爱幼的行为越来越多。我觉得现在不一样了,过去一些年轻老师见了临退休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雷教授说,他们那时的人都没有骄娇二气,那时都是祖国哪艰苦,大家到哪去,如果分配不到边疆都是一种遗憾,因为大家一直受党的教育,并且他们那一代人也看到了历史,共产党人是通过流血,牺牲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所以自己做点牺牲算什么呢?那时的人民都很贫穷,但是大家的斗志一点都没减。不像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少爷小姐,经历不了什么困难。因此,我们现在要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重视实践,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要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要善于开辟自己的新领域,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的身心,就能成功。

篇3:采访老党员有感

回顾本次采访活动可谓亮点纷呈, 成效明显, 在短时间内,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联合发力, 同频共振, 同步发声, 通过创新采编模式, 活化报道方式, 丰富表达形式, 全方位、立体化、排浪式展现了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成果, 在全省上下迅速营造了奋力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的浓厚舆论氛围, 如此大规模的联合采访报道, 在龙江传媒发展史上实不多见, 这也是我省创新新闻传播的一次大胆有益尝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随着形势发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质增效的方向——只有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改进, 在迎接挑战中锐意创新, 才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更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掌握话语权、提升影响力。

今年8月31日, 中宣部召开了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会, 随即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会, 交流典型经验、畅谈做法体会、谋划未来发展。同时, 对我省创新新闻传播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应当说, 近年来, 龙江新闻宣传战线在创新新闻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和进展, 有力壮大主流声音、有效引领社会舆论, 凝聚了振兴力量、展示了龙江形象, 成效显著, 可圈可点。但也应看到, 照比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 尤其是人民群众新期待, 我们在创新新闻传播方面还有差距和不足,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势、打破常规,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通过在理念、手段、内容、体制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真正做到读者在哪里, 受众在哪里, 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

推进新闻传播工作创新, 解放思想是前提。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 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强化互联网思维, 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 坚持用户至上, 改变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 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树立一体化观念, 更加注重发挥融合互动的整体优势, 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 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真正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增强巧借力意识, 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 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 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协同推进, 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推进新闻传播工作创新, 技术革新是关键。优质的内容加上先进的技术, 新闻传播才会如虎添翼。应顺应技术变革大趋势, 将先进实用技术融入新闻信息生产全过程、各环节, 善于利用无人机、全景相机、4G背包、移动导播机等多种技术装备, 做到采集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为新闻原创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 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素材。善于发挥一体化采编、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支撑等技术手段, 打造多功能、智能化的融媒体中心, 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开发。善于应用虚拟现实、3D动画、H5以及4G传输、移动直播等技术, 把新闻现场全息化、实时化呈现给受众, 增强视觉冲击力, 让用户“身临其境”、沉浸其中。

推进新闻传播工作创新, 内容创新是根本。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坚持权威专业发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分析解读等方面优势, 把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权威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更多向新兴媒体延伸。更加注重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 让报道更吸引人、打动人, 传得开、传的远, 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致力分众个性服务。认真研究用户不同需求, 把受众“需要什么”与媒体“推送什么”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 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 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力求多媒多样展示。综合运用图文、图表、音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 多生产传播“动”新闻, 以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吸引受众, 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 使新闻报道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推进新闻传播工作创新, 制度建设是保障。须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多媒一体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 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把融合性高端人才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 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 吸引、留住人才, 努力造就一支拥有全媒体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媒体原则, 一手抓融合, 一手抓管理,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网上网下并重,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资源整合, 进一步解放新闻生产力。

篇4:“我身边的党员”采访记录表

在这一期的“微设计”中,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我身边的党员”采访记录表》,这张表格充分依托少先队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理,可以以个人形式或小队形式施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挥少先队实践活动育人的功能

通过表格式设计引导队员学习掌握人物采访的基本元素,从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方式的确定到采访前资料的收集、问题的准备,再到采访后的资料整理与思考。表格可以帮助队员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都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脉络,提升队员思维的逻辑性和全面性。

2.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功能

在采访记录表中有一栏是“采访前的分工和准备”,每位队员都各有任务,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分有合,每一位队员都各尽其能,以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合作能力。有的队员负责提供党员资源,有的队员负责信息搜集,有的队员负责前期联络,有的队员负责摄影……采访前的提问准备则要求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事先想好自己最想问的问题。

3.发挥少先队组织自主教育的功能

表格的设计引导队员在采访后分析思考,要求队员能从对话内容中提炼概括出该党员的“核心品质”,例如敬业、好学、诚信等,提升队员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党员群体的感性认识。

设计表具体如下:

温馨小贴士:

7月份正值暑期,我们可以把《“我身边的党员”采访记录表》作为少先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开学后,我们还可以围绕着“我身边的党员”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活动。例如讲讲我们的采访故事和感悟,邀请党员走进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课开展座谈,邀请党员以参与国庆歌会的形式和我们共庆建国66周年。

篇5:采访老党员

——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

文明道德展新貌,老党员老当益壮谱新篇。退休老党员依旧为社会为社区百姓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一,普通老党员几十年奉献社区

韩希玲同志是双新四社区的一名普通老党员,今年87岁。从开滦唐山矿井下退休已经三十三个年头,从退休的那一天起一直在社区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几十年来坚持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曾多次被评为街道、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评为“唐山市健康老人”,被群众称为我们社区的活雷锋。

韩希玲同志1977年从开滦矿退休,井下工作了几十年,按理说退休后应该在家好好享受享受,可是当他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后,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按时交纳党费,参加各种学习,坚持会议出勤,坚持为居民服务,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严格的组织观念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每年的义务巡逻韩希玲不知放弃了多少收看大年三十《春节晚会》的机会,冒着寒风在社区内进行巡逻,为让居民过一个祥和的节日,牺牲着自己欣赏电视节目时间,去年组织巡逻考虑到他年岁太大了,怕在巡逻时发生意外,让他好好在家休息休息,当他知道巡逻队没有他的名字,马上找到总支书记刘杰说:“只要我能走得动,就永远不离开巡逻队,我退休了,岁数大了,不能为党和群众做些什么工作,为居民巡逻我做得到,让我为居民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简简单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老党员的心声,体现了一个老党员的崇高品质。

2003年社区在楼房闲地栽下了几十棵树木,并建了一个大花坛,还没等社区领导安排,他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护树、浇水、剪枝、打药、除草、料理花等项工作,一干就是四年多,原来的一排小树长成了一片居民乘凉的大树林时,人们不会忘记为小树成长付出了汗水功劳的老党员韩希玲。今年唐山矿绿化队将韩大爷家后的绿化带栽上

了月季花,自从栽上那天起,他就当起了义务护花员,每天为花松土、除草、看护着不让人破坏,老人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

韩希玲老党员自愿为本楼门打扫卫生、清洗楼梯扶手,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每天坚持将楼道打扫一遍,然后用抹布蘸着水将楼梯扶手擦拭一遍,本楼门居民们都说:“和这样的好党员住在一个楼门真是我们的幸福。”

双新四社区的文艺演出队只要一组织活动,韩大爷总是第一个到场,用三轮车拉道具、板凳等物品,到场地后又是挂横幅又是帮着打镲,他是演出队的好后勤。

干一件好事容易,干一辈子好事却很难,他们所做的每件事可能都微不足道,但是值得称赞的是他一干就是三十二年,而且无怨无悔、默默无闻。作为一名普通退休党员,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党旗的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二,老党员一心为公、勇于奉献

在古冶区唐家庄街道京华西里社区里传诵着一位敬业爱岗、一心为公、勇于奉献的老党员何于华的事迹。何大妈今年60岁,因前几年车祸大脑受伤从二运公司病退,至今头盖骨缺一块拳头大的头骨,但是她身残志坚,于2005年12月党关系转到社区。到社区报到时,她就表示,她是一位党员,社区有什么事她都可以帮忙。这位朴实憨厚的老党员。用一席话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同志热爱集体、热爱社区的满腔热心。几年来,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一心为公默默奉献,虽然是社区编外人员却身兼多职,承担了图书管理员、板报宣传员、卫生清扫员、治安巡逻员、校外辅导员的五大员的角色,她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了社区党员和群众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她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赢得了领导和居民的好评;她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带头作用,为社区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特殊贡献。

(1)负责敬业的图书管理员

在2006年1月7日社区图书馆正式成立了。何于华同志担当了义务管理员,她将各种各类的图书认真地整理,编号码、分种类、贴标签一丝不苟。不论早晚,只要居民来此借阅她都热情服务。社区1500多本图书她都管理的有条有序,并且制定了借阅图书的有关规定,为居民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明读书的氛围。

(2)吃苦耐劳的义务清扫员

每天清晨六点钟,何于华正在默默无声,拿着扫把从西边扫到东面,认真地打扫着果皮、废纸屑,她耐心地将小狗排的粪便,扫入簸箕里,扔到垃圾箱里。几年来她天天坚持,从不懈怠,为在此活动的老人孩子们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深受居民的赞誉。在社区开展美化、绿化环境的活动中,她星期日不休息,照常来到社区,粉刷墙壁标语。

在金钱至上的今天,能有这样一位老党员,真心实意地为社区埋头工作,她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在居民群众中获得很好的口碑。

(3)热心做党的政策宣传员

何于华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家庭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中,每月2-3次及时更换板报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窗口。夏天她头顶烈日,书写上治理环境的宣传内容和健康常识。冬天迎着寒风宣传防火防盗知识和好人好事。

为了配合区委办事处的宣传工作,积极投入到社区文化墙的绘制中,为了一个月完成50幅大型壁画的描色任务,她每天早四点起床晚八点收工,起早贪晚忙于绘画,她不怕苦不嫌累,发挥自己特长,认真将老师草图描绘的五颜六色,一幅幅反映文明和谐的壁画展示给过路的人们,得到市、区领导的赞誉。

(4)自愿奉献的治安巡逻员

何于华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默默无闻做了很多的有益的社区工作。早晨她在文明路上巡逻,晚上到社区值夜班,一天到晚在社区忙忙乎乎,任劳任怨,从没要求过回报。在何玉华的影响下,一家人都动手为社区工作,从不讲报酬。被评为文明示范家庭。

(5)关心下一代的校外辅导员

自2006年4月份起,社区阳光健身文化广场活跃一支小学生组织的巡逻队。作为校外辅导员何于华组织教育小学生,以八荣八耻为教育主题,教育未成年人要热爱集体热爱社区,她组织小卫士佩带红袖章,每日放学后和星期

六、日,到广场打扫卫生,浇树护花。到文化走廊巡逻,防止人为的破坏行为。在每年暑假中成立小学生板报组,参加各种法制宣传和板报宣传活动。组织义务保洁,拣白色垃圾,维护文化走廊的清洁卫生。组织小卫士志愿活动达100多人次。

何于华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干在前,三十多年来,她不仅在单位是一名好工人,而且退休后在社区是一名好

党员,几年来,她光荣地评选为古冶区优秀党员、古冶区学雷锋的模范、文明市民,他们全家被评为2008年科学发展观示范家庭。

三,退休老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团结一心、勇于进取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无一不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为之传承、坚持、奋斗。

退休之后的老人并没有像一些党员一样去味灾区捐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重大的会议。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党员,踏实的做好每件小事,本分的做着自己的职责„„因为他明白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去做出伟大的业绩,总得有人要去吧一件件小事做好。他就是一个既平凡又善良的老党员。

退休之后的他两袖清风,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落得个心胸坦荡,问心无愧。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老人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原则,自己动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工具,有钢钎、钩子、铲子、勺子、叉子等。并用这些工具从便池、下水道等处掏出过各种物品。另外,老人还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许多替换下来的旧零件。修理的过程中有的就能派上大用场,废物利用,既省钱,又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而且有时老人不仅帮助社区居民修理管道,还负责购买修理时需要的零件。除了省钱,老人还特别节约用水,是社区的节水宣传员,堪称节水标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老人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可敬可佩。

据群众反映,老人长期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图名利,不要报酬,乐于奉献。

他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村庄建设,积极参加村庄组织的公益活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又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带头发言。老人说: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给群众做好榜样作用,做到退休不褪色、退休不忘本、退休不变质。人活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别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增辉。虽然我年龄大了,但只要我的胳膊腿还能动,就要继续为大家服务。热心公益,不断进取,我们不该向老人学习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有些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当今社会,是何等高尚,何等可贵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张国兴同志的事迹更值得大力宣扬与学习。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老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开办企业,使群众生活逐步由温饱走向富裕。他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面对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群众生活有了困难,困难家庭学生上学缺少学费,他都想方设法给予资助。,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始终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6:采访老党员

蒋爷爷1960年入党,已经有57年的党龄了。他爱党爱祖国,在家里设立了一个红色私家展览馆。一进他家门,我就看到许多毛主席雕像和纪念章,还有许多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合影照片......

我们来到客厅,桌子上有许多收集票张的册子。经过蒋爷爷允许,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其中一册,看见了许多奇怪的票张,比如“粮票”、”觉悟票“、”煤球票“等。我非常好奇,经过采访,我得知了”觉悟票“就是在那个年代评价劳动表现的,表现好就给一张“觉悟票”作为奖励。随后蒋爷爷向我们讲述了这些纪念品的来历和当年的故事,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还认真做了笔记。

紧接着是表演环节。我们歌唱跳舞,格外热闹。最后蒋爷爷还和我们一起合唱了庄严的国歌。

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都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听党的话,争做红色接班人。

篇7:采访老党员心得

雷增普,女,196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并分配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讲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环境生物学”、“菌根研究法”、“花卉病害防治”、“果品储藏病害”等课程。其中“环境生物学”、“菌根研究法”、“花卉病害防治”等均为本校新开课。结合科研成果及资料,在农林院校创立了“菌根研究法”研究生课程、招收硕士研究生7名,指导博士生3名。参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资源微生物》等教材,1991年翻译出版了《果树和葡萄的病毒病和类菌质体病害》。先后参加了“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以及北京市科委多项课题的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2002年主编出版了《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副主编出版了《园林花卉病虫害图说》。退休后被北京农学院园林系聘为课题研究顾问,被北京市园林局聘为古树养护及复壮方面的顾问,北京市花卉协会顾问,先后被两家民营企业聘为顾问。2005年出版了《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在序中,陈俊愉院士评价“此书集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取材广泛,积淀深厚,精益求精,来之不易。”

雷老师在对我们这些新一代的林业人的谈话中这样说道:“我们就相当于你们爷爷奶奶辈的,我出生于一个老红军的家庭,按过去的要求,我本来是应该入党的,但我始终也没入过党,我要求过,当然里面遭到过很多挫折,因为我们那时和现在大不一样。我们那时入党非常难,但对某些人来说还可以。当时新中国建立时也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唯阶级论”。也就是红五类,工农兵学商的子弟要求入党,具备了条件就可以入,对于黑五类,你表现再好也很难。第二座山是“唯成分论”。那时流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就是说家庭出身好的就是好人,家庭出身不好的就是坏人,那你入党是相当难的。第三座山是“个人崇拜论”。全国人民崇拜毛主席。当时有“两个凡是”。对具体各级单位一把手说了算,对想入党的人介绍人说了算。十天半个月向组织写一次思想汇报,而且在介绍人面前、组织面前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对于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人而言做到这点不难。但我受的教育是做个正直的人,坚持真理,不能你做错了我说你做对了,因此这对我而言就很难了。我上的是干部子弟学校,高岗是名誉校长,我们是见过世面的。干部子弟是有傲气的,当时崇尚自由、异想天开思想的人难入党。我不拍马屁,也做不到每十天半个月写报告。后来业务上出点头,更不让入党了。90年代时想不通,觉得自己工作认真,家庭成分好,凭什么不能入党。21世纪时觉得不入党也可以,现在胡作非为的很多,不像21世纪时党性很强。”

雷老师从未入过党,也就不算是一位党员,但是她对党的认识却如此的深刻。从新中国成立的这60几年的历程结合她的自身,告诉了我们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做到什么。

雷老师在谈及自己在林大的这么些年中说了一种叫“林业精神”的词。那到底什么才是林业精神呢?雷老师说:“林业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我们的工作是非常苦的。农业是在平原丘陵地区,我们是要爬山的。举个例子,七五的时候,我们有个课题在门头沟的大沟,那里的石质山区,夏天早上爬上去是全身露水,有太阳又是一身汗水。有时候大家没带水,渴的受不了。我们就从比较缓的山坡滑下去。可能遇到各种不利的条件。还有我们林业的生长周期太长,所以林业工作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林业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都是转行了。林业又辛苦,工资太低,而且长期出差在荒山野岭。我第一次去大村,在公社招待所,我什么也没带。那个被子,油光锃亮,若干年没洗了。爬了一天山,累的。就把被一裹,睡觉。所以我就说,你们林业人要做好思想准备,现在很多单位,因为环保,也需要林业人才。有些人,说园林在城里还能赚大钱。那就是小马恮大树。我就跟他说,你把自己专业考个中等成绩,拿到毕业证,你可以去选其他专业的课。你要是不学,厌学,在这里晃荡,浪费青春。有个学生,跟我做毕业论文,人家去学了,让我帮他找个工作,我说去林业局哪个岗位呢,给了两个岗位,他说自己坐不住,后来我就让他去八达岭林场了,现在也是干部了。”

接着,雷老师终于谈到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新一代的林业人。雷老师用了一个词形容就是“怕苦”形容。毕竟,雷老师过的生活,做的研究,是常人无法坚持下来的,更别说是我们这些90后能够随随便便坚持下来了,习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的一代林业人呢? 首先,不要跟人家比吃穿,我们比的是工作成绩,比的是能耐,有了能耐这些自然就来了。所以吃苦有很多方面能锻炼你,逆境是成功的前提。你们要有能力从自己的心理逆境走出来,就是心里要健康。其次,在学习上面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目标比速度更重要。欲速则不达,如果目标错了,速度再快也不行。你还要给自己提要求,那样才会成功。最后,老师还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就是大学的时候要选一个好的导师,选踏实做学问的老师,这点很重要,不仅是论文水平,还有你的作风,老师踏实的做,你们自然会学到踏实的工作作风。如果有踏实这两个字,你们肯定会出东西。你有多大的力量,你就能做多少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实事求是。如果选题,交叉学科的更容易出东西,你这样可以多学一个东西,比如我用森保的知识做另一个学科的东西,很容易出东西。这个不是投机,这个是巧劲。

篇8:小记者采访大作家有感

因为是第—次当小记者,我事先做了—些准备工作。妈妈帮我搜集了有关作者白希那的资料,我还自己准备了采访本和笔,列出了几个自己要问的问题。妈妈鼓励我要大胆提问,表现出中国小记者的自信与热情。我心里真是既紧张又兴奋啊!

见面会开始了!主持人先向我们介绍了白希那的《云朵面包》,吃了这种云几1故的面包,人会飞起来。我—边听着有趣的故事,—边想象自己吃了云朵面包后飘飘悠悠飞起来的感觉……这时,期待已久的作家白希那终于来了,她给我们介绍了她的创作经历。接着,她为我们朗读了新书《月亮冰激凌》。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不仅故事奇妙有趣,而且书中的每一幅图画都深深吸引了我。听作者介绍,图中的人物、房子、家具、食物……都是她按照比例缩小,自己动手制作、拼贴,最后用相机拍摄制作出来的,难怪画面那么逼真,具有立体感。我想这样“画画”该有多辛苦啊,每一幅图画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努力,所以我特别佩服她,也更喜欢她的图画书了。

在采访环节,我鼓起勇气,高高举起小手,终于主持人给了我—次提问的机会,我好激动,心怦怦直跳。我问白希那:“请问您准备写的下—本书是什么?”白希那回答:“《奇怪的妈妈》。”哇!一听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定非常好看,期待这本《奇怪的妈妈》早日出版。

最后,我们几位小记者还一同跟作家白希那合影留念,并得到了由作家白希那亲笔签名的新书。这真是—次令人难忘的采访活动啊!

作文观察团

文章记叙了“我”第一次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活动,把采访前的准备、见面会的过程、采访时的细节写得尤为生动、具体,还适当地加入了自己的点评和感悟哦。如能增加一些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可能文章会更生动。

篇9:老党员采访记录

采访对象:,性别:男;曾任职务:;入党时间:1993年

采访地点:

采访时间:2011年8月17日

问:当初您是怎样入党的?

答:当初高考失误后,就回乡下结婚,总觉得有点壮志未酬。当时高中文化在村里算是很高的文凭,正逢乡里干部选拔,觉得在村里为大家做点事也挺有意义,就报了名。最有由于不可抵抗因素未能选上干部,但却很幸运的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问:你刚入党时参加过什么活动?

答:都过去很多年了,我都记不太清楚了,我只记得有由村委会组织的种树,去学校帮帮忙,党员学习、交流会等活动。还有一些别的公益活动,偶尔也帮忙做一做慈善工作等等。

问:你入党后有什么感言?你认为入党前后有什么差别?比如,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境。

答: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当别人知道你是党员后,就会投以惊讶与羡慕的眼神,然后我就会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党员是非常荣兴的事,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但是,我深知作为一名党员不应该骄傲,要谦虚地平易近人地和邻居和睦相处。还有,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起带头模范作用,不能与人一起赌博,一起偷东西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做坏事,要为村里做贡献。

问:你作为老党员,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建议?

篇10:党校老党员采访稿

时间:2012年11月4日

地点:文法楼323

通过党校多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党,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我们决定采访一名身边的党员。周锦祖老人便是我们的采访对象,他今年72岁,于1973年12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名资深老党员。今天,我们有幸和他见面,并对他进行了采访。

学生:周老,您好。请问您一开始为什么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周老:因为我很感激党和国家。我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小时候,父母因为经济原因把我送给了别人家养。养母对我很好,但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困难,养母一个人种田,还要带我,很不容易。这时候人民军队给了我们家一些帮助,才让我们挨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所以说我从小对党就是有感情的。后来我好不容易读上了书,家里实在没钱供我念下去,我只好自己打工。我所有的假期几乎都在打工中度过,我做过建筑工作,做过碾米工,磨过面粉,这些工作让我得到了很大锻炼,也坚定了要加入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学生:那当时您加入共产党的难度大吗?当时申请加入共产党的过程和今天一样吗?

周老:就当时来说,一个知识分子想要加入共产党是比较困难的,党组织对知识分子的考测较严,考测时间也很长。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1963年大三的时候第一次写的入党申请书,而我真正的入党时间是1973年12月16日。整整十年,党组织对我的思想和工作都做了考察,我才终于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成为党员。

学生:周老,您入党已经这么多年了,作为一名老党员,您能谈谈在入党后该怎样履行自身职责呢?就是说,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周老:这是一个好问题,每个党员都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做些实事。我们就来谈一谈大学生该怎么做吧。对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学好专业知识,看到国家落后的一面,努力去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你们要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撑,用发展来回报党和人民。就算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也要鼓励身边的人去创新。在党、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更顾及前者。通俗的来说,我们要”想得开”,眼光放远一点。有时不可能完全牺牲个人利益,但至少要做到两者兼顾。

篇11:采访老党员及感想

2010级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班张健为了深入学习和了解十八大,我特意采访了我们村的一名老师,是我家的一个邻居,我一直叫他张大爷,他在我们村的小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今年69岁了。

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特别是近10年来,民生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基层老党员也期待国家能继续改革创新,加强党在基层的影响力。工作中,他见证了老百姓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1997年我下岗时,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现在人人都有,没有单位的居民也有,特别是年纪大的,更能体会到医保的好处。新农保的政策更好。这几项保险逐步与国际接轨。我感觉,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吃饭、看病、就业基本都解决了。”谈到这时,张大爷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他说,这些年党在惠民方面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但党的基层政权建设还有待加强。他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十八大后国家政策向基层倾斜,特别是对社区的职能应该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让闲下来的老党员有事做。”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管理,让他们发挥党员作用。他认为,如今基层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看不出与普通民众有什么区别。希望能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把基层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进一步密切基层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长治久安。

最后,老党员张大爷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年轻人作为党未来的接班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要把长期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任务,把提高素制裁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把取得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思考,党性修养,实践锻炼,长大后不管在社会的哪个岗位,哪个角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12:采访老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配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校开展了“采访身边的老党员”的活动,为此我采访了我的邻居张爷爷。

张爷爷是一位老党员,张爷爷1960年入党,至今已有51年的党龄,每次出门碰到张爷爷的时候,他总会和我讲述一些他入党后的经历,而我也被他深深感染了,有了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目标,服务大众的理想。这次采访,我对张爷爷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采访张爷爷时提出的问题:

1、当初您为什么会入党?

2、你刚入党时参加过什么活动?

3、作为老党员,对于我们这一群新党员,有什么建议?

4、作为一名党员,是否会关心国家大事?

对于这些问题,张爷爷的回答如下:

1、“当初入党并没有多想,只是一心想为人民服务,想为国家出自己的一份力,仅仅是这么简单。”

2、“我当时响应号召下乡支教,当时农村人教育落后,还比较迷信。我们这一批的知青除了要与农民一起劳动外还要办夜校,教农村人文化,并且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对农村人宣传毛主席的思想。”

3、“我希望这一批新的党员能够忠于党的信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含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要拘泥于原有的规章制度,对现在的中国做出更完整的规划。同时希望新党员们牢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才是党的根本。”

4、“我每天都会看报纸,听广播,读报纸,密切注意着国家的情况。可惜现在的小青年只对网络感兴趣,一对他们提政治大事,他们就头大。”

张爷爷的话很质朴,但是句句都对我影响颇深。从开始上党校到现在,老师一直在教导我们党的性质和信念是什么。的确,我们忽略了太多,在以金钱为主体的社会中长大的我们忽略了这些。我很荣幸这次我有机会进入商学院第一期业余党校的培训,也很高兴有机会能够采访老党员张爷爷,种种的这

些都让我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念,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护国家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到言行一致,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这些都是我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该做的。以上这些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所认识到的。

汇报人:陆懿贞2011年4月10日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中国共产党88年大事记•1960年

1月7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了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讨论了今后3年和8年的设想。由于夸大地估计了“反右倾”以后的所谓大好形势,会议又过高地规定本钢产量为1840万吨,粮食产量为6000亿斤,还脱离实际地提出8年完成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制到基本社有制过渡的设想。会后各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继续“大跃进”,并为创造过渡的条件,纷纷大办县、社工业,大兴水利,大办养猪场等。这些“大办”,使得“共产风”比1958年更严重地泛滥起来。

。

。

6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国际形势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后3年(1960年到1962年)补充计划问题。毛泽东作《二年总结》的讲话,他说:会议规定后3年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就是对于留余地,对于藏一手,对于实际可能性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当事人还不懂得”。他强调指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以第二个10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6月24日至26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谈。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了会谈。会谈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在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中国党进行围攻。中共代表团遵照中共中央规定的坚持原则、坚持团结的方针,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片面地决定撤走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

。

12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保钢问题的紧急指示》说:“今年能不能完成1860万吨钢的生产任务,是国内外注目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从11月21日起,钢、铁、煤、运出现了生产逐日下降的严重情况,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钢铁生产任务就有完不成的危险,这“对于我们目前国内外的政治斗争,对于明年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都是不利的”。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立即抓紧时机,确保全年钢铁计划的完成。在中央全力保钢的号令下,经过大力突击,这一年钢产量达到1866万吨。

篇13:采访老党员的心得体会

今天,随团队中的几位队员一起去湖州市凤凰一社区采访老党员。我和几个队友一起采访卜秉志同志,我们聊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老爷爷71岁,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农业专科学校。1963年去新疆支边,这一呆就呆了40年,这40年里,发生过许多事情。从老爷爷的讲述中我们知道, 那段时间,他们过得非常辛苦,新疆昼夜温差大,晚上时特别寒冷,他们为了锻炼毅力,每天到河里洗澡,四肢冻得发麻,可是还是这样每天坚持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

老爷爷自己在电视大学上课,他对我们说,老年人也要学习,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学无尽。以前,在新疆的那段生活,他们只能吃窝窝头,玉米,喝山上的水。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那时的生活,但我们知道那里的生活一定非常艰辛。

老爷爷感慨现在生活的幸福,并对我们大学生提出来殷切的希望,特别是在观念上需改进。

今天,我们收获许多,我们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关爱老年人,感受付出的快乐

今天来到湖州市凤凰一社区,“凤凰老年之家”几个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还有许多老爷爷、老奶奶悠闲地坐在门口聊天,很温馨的画面。

我们采访完老党员之后,准备返回。无意之间,我看到两位老人慢慢向这边走来,一位坐在轮椅上,一位帮着推着轮椅。当走到一个小台阶前时,推轮椅的老奶奶没有足够的力气把轮椅推上来。我跟我们队的男生说了这情况,男生门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帮助老奶奶把轮椅推上来。

篇14:采访老党员老教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我的演讲题目是《诗意的寻访,信念的传承》。在我眼里,春天闪着智慧的光芒,带着诗意的情怀。三两个暖阳高照之后,不忘卷来寒风提醒我们要珍惜春天的短暂和她的那份脉脉温情。乍暖还寒之时,又伴着迷蒙的细雨,朦胧的雾霭中传递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为了迎接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我们在明媚的春日午后,开始了一段诗意的探访。

我们采访的第一位退休党员是杨书记。杨书记198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我校到2002年退休,见证了我校的十五个青春年华。可以说,他是我校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我们曾问杨书记:“你在学校里做事,难道你就不曾累过,厌倦过吗?”那一刻,老书记的脸上是平静而安详的,只是淡然地说道:“没有,在哪儿都是做事业。”从部队到学校,面对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他告诉自己:“我是来啃硬骨头的,不是来享清福的。”他曾有机会出国旅游,但他放弃了。我们问他为什么。他只是念叨着:这笔钱可以用于学校建设。是啊,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心中会顾念人民,做事会心怀集体。如果说在杨书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人的舍己为人的崇高风尚,那么在曾老师身上,我们则看到了我校众多优秀老师们的缩影。

曾老师1979年来到我校。在初中部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曾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她所带的毕业班,曾有23人考上重点高中。作为年级主任,团结、信任周围的同事,鼓励、关怀年轻教师,利用周末组织本年级各科老师聚在一起搞教研,用自己的爱心和情感架起一座桥梁,沟通了年级老师们的情感、聚集了年级的凝聚力。她在聊到自己当初从杆洞乡调回我校工作的事情时,反复说自己是非常幸运和有福气的。因为自己遇到了非常尽责和善良热心的校办领导及同事。正是在这种安心的、舒心的工作环境中,她实现了自我价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当我们问道:您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有什么建议吗?她说:要安心,既然选择当老师,就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下去。要用心与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想这是曾老师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最真诚的嘱托。

上一篇:土木工程常见毕业答辩题下一篇:大学生演讲稿范文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