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2024-07-24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共11篇)

篇1: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

近年来企业并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大军的行列,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但在这场同台竞秀中,我们却失望地看到,与跨国公司在并购中风光无限相比,中国企业经历更多的是不成功的并购,有必要进行一番全面的比较,以帮助中国企业发现并购中的主要问题。

向左走,向右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加紧全球布局,加速市场扩张,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由于中国市场具有巨大优势,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进入,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企业也开始群起应对,在并购上屡有动作。但由于实力和经验上的不足,中国企业在并购上与跨国企业凸显出明显的差距。

战略布局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多时候并购并不是停留在业务层面,而是在其战略的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更多的目的,如钢铁巨头米塔尔与宝钢争购八一钢铁,是为了攫取铁矿石资源;施耐德与德力西成立合资公司,是为了在国内电器市场获得垄断地位;联合利华购买美加净牙膏品牌,则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则要单纯许多,许多情况下并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并购设计,如鞍钢并购本钢,主要是为了扩充产能,但由于产品、业务等高度重合,导致企业整合困难重重;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由于整合乏力导致巨额亏损。

并购对象控制

跨国公司在并购中一般都要求控股权,以获得对并购对象的实际控制,使其为自身的整体发展服务;并且就算是未获控股权,跨国公司也会充分利用公司治理的缺陷以及对核心技术、营销渠道、重要职位的控制,获取对并购对象的实际控制权,同时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等方式,逐步取得控股地位。

中国企业却经常是只注重股权比例数字上的胜出,却被对方在公司治理上钻了空子,直至逐步丧失话语权。而在并购的海外子公司中,更是由于缺乏海外管控经验、对当地情况不了解,花了钱“为他人作嫁衣”。

管理模式输出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并购企业输出成熟的管理模式,不仅在重要职位安排自己的管理人员,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多方面加强控制,因而使并购企业能够很快融入母公司,大大降低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也不可能向海外公司输出管理模式,只能在并购中不断探索,难免会在管理上出现许多问题;保留海外公司原管理层也是中国企业经常采取的方法,采取这种方式尽管能够保证管理上平稳过渡,但在整合上会有很大障碍,甚至会导致失控。

并购重组

跨国公司很擅长并购后的重组,这也往往是并购成败的决定因素,如可口可乐并购国内大批饮料企业后,将这些企业降格为单纯的灌装厂,而将营销渠道牢牢抓在手中,避免了渠道的重复建设及自我冲突。

中国企业则在并购后的重组上少有作为,使得并购成为数量上的简单叠加,甚至因为内耗导致一加一小于二。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后,由于IBM品牌远胜于联想自有品牌,因而联想采用了国内、国际两套品牌体系,资源整合遥遥无期。

人员使用

跨国公司在并购后往往会派出管理人员占据重要职位,牢牢把持经营管理上的话语权,有效防止了实际控制权的旁落;同时也会在一些重要职位上保留原企业人员或聘用当地人员,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保证管理层的稳定。

中国企业自己培养的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往往难以胜任并购后的管理重任,使得企业只能保留原有管理层,而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也存在磨合问题,这些做法很容易导致控制权的削弱。

文化融合跨国公司都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在并购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会在文化推进中占有许多优势,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排斥;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方面颇有心得,越来越注重融入当地文化,为经营管理铺平了道路。

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知名度较低,而且在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得不到认可,甚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怀有敌意,文化、政治上的负面影响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制造了许多障碍,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就意外地遇到了对方工会的强烈抵制,严重干扰了并购进程。

管控融合遭遇三大问题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并购上的巨大差距,尽管差距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并购后的管控和融合,正是这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企业在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优势,使并购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在管控和融合上中国企业遭遇了三大问题。

跨地域的管理输出

跨地域问题是企业在高速扩张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尽管在当前信息传递已不再受地理上的限制,但母子公司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事实,这就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制造了许多障碍。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最简单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简化的管控体系,并且这套体系可以方便地复制,实现向子公司的管理输出。

中国企业之所以对于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管控,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适合国际化的管理水平更低,这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化经验有关;二是不擅长输出管理模式,因而往往在海外公司另起炉灶,使得母子公司在管理上千差万别,加大了管控的难度。从企业总体看,海外并购也对母公司的管理提出了挑战,需要母公司为适合国际化进行相应调整,那么子公司就不只是管理复制这么简单了,企业必须站在战略和系统的高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控体系。

管理人员调配

人员调配是跨国公司在并购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管理体系中,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人员始终是最大的变数,人员失控将使得管理制度失效,因而如何加强对管理人员、特别是子公司高层的控制,是母公司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企业在并购中吃过太多人员上的苦头,如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被陈久霖个人牢牢控制,尽管陈久霖同时兼任中航油的副总,但在经营中顾及更多的是分公司的利益,中航油的许多制度形同虚设,新加波分公司长期游离于总部的控制之外。TCL则由于保留了原阿尔卡特手机的管理层,而为此支付高额的薪酬,使得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对于法国公司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购后的人员调配似乎是个两难问题,如果从母公司派出自己的管理人员,会由于缺乏跨地域管理经验而困难重重;如果保留原有管理层,则又会面临激励调整的问题,难以在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上取得平衡。其实完全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企业加紧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以便在并购后能够输出自己的管理团队,同时设计更为科学的公司治理以及子公司高层激励制度,尽可能淡化个人对于管理的影响。

资源整合无论企业实施并购出于怎样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获取并购对象的优势资源,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那么并购后的整合对于企业而言就至关重要,只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并购企业的管控,才能发挥出战略协同的巨大效应。

中国企业在并购的整合上的差距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并购对象的选择,对于自身和对方的优劣势和互补性估计不足,这直接为后续整合留下了障碍,比如海尔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既没有生产成本优势,又没有营销上的优势,结果这些并购来的海外企业处于尴尬地位,没有起到在海外布局中应起的作用,更不用奢谈与海尔总部及其它子公司的资源整合了。

管控中寻找出路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的重要经营活动,要想在并购中一路走好,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加强并购后的管控。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里主要从业务和职能管控方面来加以说明。

战略管控

集团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主动规划和实施战略协同,从而使得各个业务单元较之以单体公司存在时更能创造价值。战略管控是从经营战略角度的管控手段,通过集团内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指引进行集团公司管控。

集团公司战略管控需要对不同性质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管控,从静态的观点来看,业务组合可以分为战略性产业、准战略性产业、财务性产业、风险投资性产业和退出性产业;从动态的业务布局上来看,集团公司战略管控需要对核心产业、成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业务基础。

战略形成后,母公司还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业务计划的制定及控制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集团企业战略管控还必然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改善与变革:业务的标准化;流程、组织、信息的整合;资源、服务、知识的共享;业务与战略的协同;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绩效管理。同时,为有效实施战略管控,集团公司还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及战略管理业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控

在企业集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除了包含类似单体公司日常的人力资源功能模块外,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管控。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体现在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人力管控。

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基于产业组合的人才组合与规划,在集团战略目标下,对企业人力资源供需进行预测,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使员工与职位相匹配;其次是基于管控界面的人才繁衍机制,针对现有员工配备存在的问题,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建立精英人才储备库;三是基于混业经营的职业发展管理,为使员工在未来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职业爱好和能力素质;四是基于多层委托的人力资本管理,为防范集团的多层级、多法人治理结构带来的道德风险,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财务管控

在多级公司架构下,应通过流程改进和IT手段,实现财务管理集中化,以最大限度地平衡和利用资源,并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财务管控是集团公司管控执行体系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是集团公司总部控制成员企业的重要方法。

财务管控的具体途径既包括财务资源的统一配置、资金的集中调度、预决算管理,对子公司的投资规模、产品及经营成本、公司的利润率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也包括关联交易、转移定价和合理避税等方面的财务安排等等。财务管控的职能包括:规范管控、融资管控、投资管控、资产管控、资本运营管控、资金管控、费用管控和收益管控。

营销管控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营销是核心能力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路为王的提法由此而来。许多跨国企业就是围绕自身的渠道优势,对并购企业进行吸收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企业在海外不具有营销优势,往往难以从市场层面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控,因而影响到母公司的经营决策。

加强营销管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筑营销战略;设计营销政策、计划与预算;整合营销组织、渠道与经销商;构筑营销管理体系;整合营销管理流程、岗位管理、薪酬与绩效体系;构筑以客户关系管理与招投标管理为中心的过程管理;形成营销组织的营销活动支持;形成市场部为营销过程中心的监控与管理;形成定期总结调整的管理机制。

供应链管控

相比单体企业,集团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巨大效应,以及通过内部交易带动各子公司协同发展,还可以通过整合供应链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和渠道优势,在对供应链的管控上,能够充分体现母公司价值创造者的角色。

供应链管控包括对分布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节点上的子公司的管控;也包括对集团外的企业的管控,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充当供应链主的角色,而供应链上的集团外的企业则成为“不占股的分厂”;因此可以看到,供应链管控有时是跨越集团企业边界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

篇2: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篇3: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一九八八年, 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了其在中国市场投资的成长发展历程。目前, 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 销售额也已位居前五位。

二、宝洁中国公司的品牌战略

一直以来, 宝洁中国公司秉承“提供优质的品牌产品和服务, 美化消费者的生活”的企业宗旨, 与中国社会一同成长。就其成长与发展战略而言, 宝洁中国公司的主要战略是在母公司的品牌优势基础上, 移植母公司成功的产品品牌, 并对这些品牌进行合理的本土化, 依此拓展和占领中国的各个行业细分市场。

1. 母公司的品牌管理优势。

宝洁公司以拓展不同的品牌来占领不同需求的市场。在拓展产品品牌的过程中, 宝洁公司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相分离, 以宝洁公司的企业品牌和形象作为产品品质和形象的保证。因此,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相互促进, 良性循环。宝洁中国公司与宝洁总部保持着高度的战略一致性。

2. 品牌本土化战略。

宝洁中国公司品牌战略的成功, 除了依赖母公司的品牌优势以外, 对母公司的品牌进行有效合理的当地化移植也是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进行品牌的本土化战略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宝洁公司历来推崇消费者至上的原则,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 宝洁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宝洁对不同地区文化形态的深入理解, 是宝洁产品能在全球迅速推广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宝洁中国成长战略。

宝洁中国公司在不同的成长时期, 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采取的品牌战略是不同的。

1. 以品牌战略为中心的成长战略的特征。

宝洁中国公司在中国的成长过程就是运用母合优势进行品牌本土化的过程, 因此, 宝洁公司的成长战略具有如下特征: (1) 在发挥品牌优势基础上, 通过合资与购并的方式完成在华业务扩张。 (2) 品牌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每一品牌都有明确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群。在进入市场之初, 就对高端市场进行了市场渗透和品牌延伸。 (3) 收购中国本土品牌, 利用资源优势, 促使宝洁中国公司品牌本土化, 减少当地竞争对手对其带来的威胁。 (4) 宝洁中国根据市场情况分析, 进行权变的品牌延伸和缩减战略的选择。 (5)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相互促进。

2. 实施成长战略的实现方法——合资与购并。

宝洁中国通过合资与购并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和风险。宝洁公司既通过合资购并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也通过购并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或产品系列。打造完整的产品线。

3. 品牌缩减政策。

根据市场的竞争态势与需求变化, 宝洁中国公司有针对性的进行品牌整合。对于处于劣势的品牌, 坚决放弃。通过品牌缩减战略, 宝洁公司可以使公司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核心竞争力得以加强。并且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 使资本效益最大化。

四、宝洁中国公司的品牌战略管理

品牌战略需要品牌管理与之相协同。宝洁中国公司的品牌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树立公司外部形象与优化组织内部管理相结合。

1. 注重公司的形象维护。

宝洁中国公司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一直恪守“取之于社会, 用之于社会”的原则, 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助残救灾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并且在各类产品广告上注明近期慈善活动的情况。还利于社会, 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2. 注重内部管理完善。

宝洁中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很大程度来源于完善的品牌管理模式。而宝洁公司的品牌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公司价值链体系的基础之上得。宝洁产品能够维持较高的价格和绝对优势的销售额, 和其产品质量和营销体系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T Q M是其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宝洁公司通过E C R (高效率之消费者回应) 系统及品类管理来对公司的供销系统和品牌管理, 提高公司内部对消费者的反应程度。

五、结论

宝洁中国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以母公司品牌优势支持的成长战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这个战略不仅取得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 而且影响中国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健康理念。宝洁中国公司的成长历程对现在许多正在成长期的公司是具有非常好的参考意义得。事实上, 除了战略, 在管理经验、渠道建设、物流开发等方面, 宝洁中国同样有着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摘要:宝洁中国是众多涉猎中国市场跨国公司中的成功典范。宝洁中国公司利用母公司的品牌优势, 沿用母公司的多品牌战略, 成为中国日用消费品, 尤其是洗涤用品的市场领导者。所以, 分析宝洁中国的成长与发展战略是必要且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宝洁中国,战略,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http://www.pg.com.cn/

[2]王立文等:现代项目管理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0

[3]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白光马国忠:跨国公司经营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6]马杰王杰李淑霞: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7]胡建绩陆雄文姚继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8]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9]ARROW A A跨国公司[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10]赵曙明:国际企业管理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篇4: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的两个侧面,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但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侧重。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1978年~1998年)主要侧重于“引进来”,从1998年开始,我们提出“走出去战略”,因为不“走出去”,就不能实现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

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了三大目标:第一,获得市场。我们的市场不仅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有,甚至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对于我们更重要;第二,获得资源。为了获得资源,我们应当更多地走向发展中国家;第三,获取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瞄准的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市场是比较开放的,所以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与其发展贸易。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到国外去发展的,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包括扩大当地就业、繁荣当地经济、增加产值和税收,同时还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后大多遵守国际惯例和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所以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欢迎。

当前,能称得上“主流”的经济体应当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二是对世界贸易、金融、经济影响比较大的经济体,所以也可称之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有欧洲、美国、日本,被称为“经济三角”,都集中在北半球。我们实行“走出去战略”,面向发达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社会管理经验,技术创新经验。

篇5:中国大企业成长战略研究

中国大企业成长战略研究

对于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如果在国家经济总量达到巨大规模时,中国大企业仍不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有相应的位置,则中国经济仍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大企业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优化重组生产要素、构建核心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入手,成长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主体,进而在成长中进入世界500强.

作 者:余博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湘潭,411101刊 名:国际技术经济研究英文刊名: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9(1)分类号:F272关键词:中国大企业 成长战略 经营决策 国际竞争力

篇6: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战略

单选题

下列企业采用的成长型战略中,属于多元化成长战略的是()。

A.甲碳酸饮料生产企业通过按季更换饮料包装、在各传统节日期间附赠小包装饮料等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B.乙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将其原在国内生产销售的小型客车出口到南美地区

C.丙洗衣粉生产企业通过自行研发,开始生产销售具有不同功效的洗发水

D.丁酸奶生产企业新开发出一种凝固型酸奶,并将其推向市场

【正确答案】C

篇7:21世纪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跨国公司的产生、发展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在21世纪中国作为WTO成员,如何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途径.

作 者:魏允哲 罗瑞生 李艳 作者单位:魏允哲(长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罗瑞生(长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李艳(吉林大学,外贸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篇8: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汽车品牌,成长路径

近年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跨国汽车巨头纷纷逐鹿中国。合资品牌铺天盖地,而本土品牌却屈指可数。国内对本土品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无论是寄予了国人厚望的国有本土品牌还是在压制下破土而出的民营本土品牌,它们的成长都面临挑战。

一、国有汽车品牌分析

(一)国有品牌发展的优势

国有企业发展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优势,归纳起来大致有:国有企业有政府作为后盾,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优越地位;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有利于产业集群;国有企业由于其规模和一定的实力往往更能吸引该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国有品牌发展的劣势

1、资源配置矛盾重重。

国有汽车企业在其资源配置方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困难。一方面,作为合资合作企业中方这样的角色决定了其不得不支持合资品牌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本土汽车品牌的创始者,国有汽车企业意识到了发展本土汽车品牌的重要性,又必须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然而,跨国品牌合资者身份牵制了自有品牌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方面的投入。

2、体制僵硬,存在机制缺陷。

近年来,国企改革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国有汽车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国有汽车企业体制僵硬的弊病却依旧无法根除,突出表现在国有汽车企业的决策层面。与民营汽车企业相比,国有汽车企业决策的速度远远没有民营汽车企业快。

3、国有品牌发展策略。

作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重要角色之一的国有品牌,它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倍受关注。国有汽车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深刻明确自身的优势,利用优势加速品牌发展。与此同时,也应努力反省自身的不足,克服困难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第一,建立独立的自主研发体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研发技术上失去独立性的企业永远无法摆脱依赖于他人、受制于他人的悲惨命运。第二,用技术支撑品牌,打造优良品牌形象。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是以其对企业的技术信任为基础的。进而,由过硬的技术作为后盾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优化品牌形象,逐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二、民营自主品牌分析

(一)民营品牌发展的优势

首先,民营企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迅速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战略调整,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从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的,所以中国的民营企业天生就有一种对市场的敏锐,能及时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满足它。

其次,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企业产权特征清晰,往往是企业主与经营者合而为一。这种两权合一的企业制度是中小民营企业初期发展的生命之源。企业主本身具有外人不可比拟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企业主渴望企业的健康长寿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企业独立性强。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力,企业目标明确,企业主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层几乎没有委托代理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二)民营品牌发展的劣势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地位偏低。

目前我国的民营汽车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同时,民营汽车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政府的支持,其地位相对偏低。

2、技术瓶颈突出,研发资源不足。

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规模较小、起步较晚、底子较薄,技术约束显著。

3、品牌价值较低。

根据2007年中国汽车品牌排行榜显示,中国的民营汽车品牌价值与国际知名品牌的价值差距很大。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竭力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

(三)民营品牌发展策略

作为后起之秀的民营本土品牌,一直以来都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本土品牌。民营本土品牌在发展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突破技术瓶颈。

民营品牌在技术研发上,应利用自身有利的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攻克难关,进军高端市场。

2、吸引优秀人才,创新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不仅可以吸收国内的先进汽车人才,更可以引进国外的汽车专家;在企业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模式。

3、提高品牌价值,开拓高端市场。

民营企业品牌价值不高,主要面对低端市场,其出口的国家也主要是亚、非、拉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比重很小。对此,必须引起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民营品牌价值的提高需要企业长期的努力,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开拓高端汽车市场,这已成为了民营本土品牌发展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David, F.R.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MBA工商管理教材[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庄贵军, 周筱莲等.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公司成长;战略管理;行业分析

房地产开发行业是从事各类房地产开发专业服务的行业,是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产品特征,是以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单元形式来编组组织生产、销售、出租或转化为长期物业资产合资合作经营,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营管理具有周期性、一次性、长期投资性特征,从而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公司生命周期战略管理,不同于一般行业的公司战略。本文主要将现代公司成长生命周期战略管理的一般理论,结合房地产开发行业实践的具体特征,来分析论述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公司成长战略。

一、一般行业公司成长的生命周期

一般行业公司成长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期(萌芽期)。这是公司对所要进入的市场考察的时期,公司的投资主要局限于市场调研、产品技术开发、与金融机构的接触。

2.进入期(成长期)。这一阶段公司筹组销售力量、组织生产、设置管理机构。

3.持续期(成熟期)。公司转向长期目标,着手战略发展的时期。公司大量投资于广告宣传、产品设计、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服务,塑造品牌,保持市场份额。

4.后进入期(衰退期)。公司的战略一般是维持或防守已经占领的市场位置,同时,通过市场调研、考虑开拓新的业务或新的产品线。

公司成长首先与行业成长有关,但公司成长与行业成长的生命周期不是完全重合的。一方面,公司成长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不一定就等同于行业发展中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另一方面,行业生命的完结不等于公司生命的完结,同样公司生命的完结也不等同于行业生命的完结。

与行业的生命周期一样,公司所从事的产品也有生命周期,同样也经历了由萌芽、成长到巅峰、衰退的S型西格玛曲线。但公司的生命周期毕竟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公司在其所从事的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公司的生命却能延续。主要原因在于,当一种产品的西格玛曲线终结之前,另一种新产品的西格玛曲线正在开始。如下图所示:

公司通过内部行业或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新兴行业与衰退行业,新兴产品与衰退产品的更替,使公司生命不断的得以延续。公司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某一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经营行为来完成的。就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看,公司总是处于“市场进入—市场停留—市场退出—市场进入—市场停留—市场退出”的不断循环之中。市场进入是公司从事生产经营的起点。公司在市场退出过程中,会造成资源转移的泄漏与损失。

日本学者简井信行等认为,一个公司最理想的产品结构应是:属于引入期的产品可占公司总产品的2%,属于成长期的产品占15%,属于成长后期的产品占66%,属于成熟性的产品占15%,属于衰退期的产品占2%,这就要求公司对市场的进入与退出拥有较大的自由度。

二、房地产开发行业公司成长的BCG战略决策

首先看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房地产开发行业是房地产经济服务行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流通的重要环节,主要负责房地产商品的开发、生产建设、租售管理和售后物业管理服务组织。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高速发展的时期,房地产开发行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行业。因此,从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是现代公司进入的战略行业选择之一。但具体到各个公司的实际市场竞争位置和实力不同,不等于对每个公司来说房地产开发行业都是理想的战略行业选择。这可以通过以下现代公司战略管理的BCG经典模型来分析:

1.现代公司产品/行业组合战略的BCG矩阵分析模型

矩阵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经济大萧条时为公司集团提供战略咨询所创造的分析模型。BCG模型以百分数表示某种产品或一组产品的销售成长状况。圆圈大小表示该产品

1.0相对竞争位置(市场占有率矩阵)BCG模式

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比例。成长率10%为中速,20%为高速。理想的位置是作市场上的大公司,即以1.0为分界线的话,一个公司至少要处于此分界线的左边,取得明星或现金牛的位置。右上角区域,表示低占有率、高成长率,称为“问号”或“问题儿童”,该行业高成长,但公司的低占有率使他能否参加竞争成了问题。左上角区域,表示高占有率、高成长率,称为“明星”,该区域对应了产品寿命周期的成长期,公司通常应追求高成长战略,以建立牢固的竞争优势地位。左下角区域,表示高占有率、低成长率,称为“现金牛”,它能够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公司主要目标是保持其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右下角区域,表示低占有率、低成长率,称为“瘦狗”,BCG建议此类产品应减少、清理。

2.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公司BCG战略决策

房地产开发行业内的公司BCG战略管理,是根据房地产开发大行业内的子行业来确定。房地产开发行业可以分为以下子行业:住宅小区房地产开发子行业;服务性公寓房地产开发子行业;工业厂房与仓库房地产开发子行业;酒店宾馆房地产开发子行业;写字楼房地产开发子行业;购物中心房地产开发子行业;旅游景度假区房地产开发子行业;路桥设施收益性物业开发子行业;机关大院房地产开发代理子行业;机场、港口、码头等特殊物业开发子行业。

以上房地产开发大行业内的子行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住宅小区类房地产开发子行业在全国各地区发展较为普及,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各类非住宅房地产开发子行业方面,沿海地区处于较发达的阶段,门类齐全,竞争渐渐趋激烈,而内陆广大地区则处在在早期发展阶段。

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讲,在各类房地产开发子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实力优势、相对竞争地位等并不相同。因此,房地产开发大行业内的公司“进与出”的问题,要采用上述BCG战略管理分析模型来决策。如某公司对住宅小区类房地产开发行业,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瘦狗”区域,则应采取“退”的策略。若相反,该公司对酒店宾馆类房地产开发行业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明星”区域,则应采取“进”的策略,加大各项投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同理,对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现金牛”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子行业,则要稳固市场,则应采取“进”为主的策略。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问题儿童”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子行业,则应采取“退”的策略或加大投入,力争转化为“现金牛”或“明星”区域。

三、房地产开发行业公司成长的生命周期战略管理导入

根据美国学者戴维·贝赞可的考察,在一个典型的行业中,1/3的公司寿命不超过五年,而在下一个五年中又有1/3的公司退出该行业。任何公司都是由不同的产品线或业务单元构成的,公司成长与行业成长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个行业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行业内的公司就会走向集中,发生公司兼并的浪潮。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传统上,由于地区分割、条块分割等原因,我国各行业的成长周期较短,主要行业内是公司数量增加的结果,这与公司外部管理体制、内部发展战略失误、经营管理落后有关。造成很多公司“只会生、不会长;只会老、不会大”。

没有任何公司能够拥有无限资源,公司“进与出”的发展战略所要选择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司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决定进入何种新的行业、推出何种行业;进入哪个产品市场、退出哪个地区市场。这种战略决策,决定了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无论结果好坏,进入和退出的战略决策,对公司会有持久性、全局性的影响。因此,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决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随时进行行业细分,时刻把握行业演变的脉络和节奏,从自身条件出发,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决定推出那些子行业、进入那些子行业,行业进入与退出的选择,总是比公司技术管理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

房地产开发行业公司成长的生命周期战略管理方法:

1.进行房地产开发行业内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吸收外部的优势技术和优势资源。

2.推进房地产开发公司内部的业务项目单元重组,实施范围紧缩,强化主营业务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司对业务项目单元实施分拆、剥离的方式有:

(1)分立,成立各个子行业事业部,下属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子行业事业部门实行独立核算,或组建分公司;

(2)出售,即将其中处于劣势的子行业事业部出售给其他公司;

(3)置换,与其他公司的子行业事业部实习置换,达到战略整合、优势互补的目标;

(4)清理,将处于BCG矩阵“瘦狗”类的子行业事业部出售转让。

3.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通过参股、联营、收购等方式,收购房地产开发行业内的其它公司,组建公司集团,实施科研、生产、销售、资本运作、股票上市、跨国连锁经营等一体化战略,构建现代房地产开发集团。

篇10:中国跨国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中国跨国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ized Business Strategy Of

Chinese Mltinationals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10年12月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ized Business Strategy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the Chinese market to pursue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also under tremendous external pressure.Foreign companies’ settling in has caused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In the severe situation,how China private enterprise can break through bottlenecks, achieve bette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 has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now..If Chinese enterprises want to achieve a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under the pressure, they must develop “the ability to operate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o it leads to a statement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However, many Chinese companies still can not adapt to the the form of international.Lack of awarenes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significantly affects developments of some enterprises.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By listing a series of example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 ,the essay sums up the success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After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will specially analyses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in Haier Group Internationalization Busines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rpter One: Introduc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Charpter Two: Give few exampl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a, and then brief introductions of these companies.Finally business strategy of these companies.Charpter Three: Propose the typical case of Haier and analyse the advantages of it’s business strategy.Charpter Four: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mltinationals.Charpter Five: Think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ases above.Keywords:

Chinese multinationals

The Internationalized Business Strategy

Haier Group Internationalization Business

Directory Introduction Charpter One: Overview of Chinese mltinationals 1.1

What is a Chinese mltinational 1.2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ltinationals 1.3

Forms of Chinese mltinationals 1.4

Ho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 effects International Trade Charpter Two: Excellent strategy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2.1

Legend Holdings Ltd 2.2

Midea Group Co Ltd.2.3

Sinopec Group 2.4

Haier Group Charpter Three: The detaile analysis of Haier Group’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3.1

Business strategy of Haier Group

3.2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market operation of Haier Group 3.3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ransnational strategy of Haier Group Charpter Four: Current problem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Charpter Five:The ending

第一章 跨国公司的概况

1.1 什么是跨国公司

1.邓宁对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从事增值企业的机构”。突出强调多国这一地理概念,即在一个以上国家建有下属分支企业和机构的国际经营企业。但未考虑企业规模大小,市场势力强弱等因素。

2.按所有权标准对跨国公司的界定:

是以所有权的法律基础来限定跨国公司的属性。3.按经营管理特征对跨国公司的界定:

是从企业具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来判定划分跨国公司的标准。

4.定义:

跨国公司服务方案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1.2 跨国公司简史 1.缘起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2.发展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前十名中美国占了五名。这是按公司海外资产进行的排名。若

发展战略造成影响,相反美的还将加大对海外市场发展的投入,目前美的已经在越南、马来西亚成立统一的销售公司,未来三年美的还会加大投入,选择另一个国家推广美的的品牌,把东盟市场打造成美的的另一个战略市场。并且,美的也不排除利用海外市场低迷的机会在海外作些新的尝试。2.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306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 a、制定全球竞争战略,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b、实施国际化经营,选择最佳的路径模式 c、实施国际化经营,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

2.4 海尔集团 1.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海尔集团的跨国经营战略: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

11213

第五章 尾声

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正从传统的战术经营走向新的战略经营,从生产外贸型管理转向全球战略型管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已经把公司战略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经营管理工具,用于控制和协调部门之间及公司内部的资源关系。中国的跨国企业正面临着跨国经营的挑战。

跨国经营有四大核心优势:第一.跨国经营有利于扩大出口份额;第二,跨国经营,有利于获得稀缺资源;第三,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四,跨国经营有利于获得先进的技术。所以我国企业有必要适当地向跨国企业转型。

那么,总结上文,为什么要制定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呢?

首先,跨国公司制定的经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跨国公司所面对的是不同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形式各异的经营环境,这种环境随时充满了众多不稳定的因素和各种风险,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主要通过市场变化表现出来。

其次,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同于非跨国公司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起管理的层次多,部门分工细,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管理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诸多不便,通过经营战略确定公司的经营范围和根本任务,便会使公司海内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知道纲领和奋斗目标,并在各自的经营范围内为完成公司的根本任务服务。通过经营战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还可以进一步形成不同层次的承诺机制,维护和遵守经营战略的总体部署,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水平。

在纵观上文几个跨国公司的例子后,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必须是符合自己公司情况的。例如海尔公司,他们决定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发展全球化品牌战略,即在国外树立好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产品在国外因价格太低而影响效益的局面。在这样的战略的帮助下,海尔公司才在国

外的发展如火如荼。所以经营战略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公司情况,并且要有远见卓识,避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意义的情况。

另外,在制定跨国公司战略的时候还要注意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完善外汇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投资规模,加强集约化程度。重要的还有公司的信誉。当然,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新鲜血液,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制定出各种计划并加以实施,才能改善公司管理制度,寻求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跨国经营战略的注意点。总的说来,跨国公司若结合自身和市场两方面的因素,加以正确的策略和良好的信用,一定可以在跨国市场中占领优势的。

参考文献:

篇11: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战略市场

一、公司简介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自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迅速积累,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力量。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低便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且此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危及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提高保险投资收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成熟的保险资金投资变迁看,投资渠道均遵循了从单一到到多元的发展轨迹,投资风险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由新的投资渠道引发的投资风险。另外,面临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很可能难以满足资金运作的需求。这就需要从保险公司、金融证券市场政府三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及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善。

二、公司战略 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有效的战略管理越来越多的关系到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找出与竞争者的差异并利用它发挥出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保险业正是一个竞争不断加剧,具有潜力且不断成熟的行业,平安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业的一员,有各种因素制约和促进他的发展,所以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和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衰退之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还不确定,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非寿险几大传统险种像企业财产险、与进出口相关的货运险等业务,由于客户投保意愿和支付能力降低,受到影响较明显;车险、工程险等虽增长较快,但势头能否保持还有待观察。但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下半年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险市场运行呈现快中趋好的特点。一是业务较快增长。二是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险种快速发展。三是市场秩序继续好转。四是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五是经营效益向好趋势更加明显。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平安实行多元化战略: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目前,中国平安以保险业为核心,已经实现银行、保险和投资等三项业务交叉销售,共享后援集中运营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服务成本。中国平安实行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国际化、专业话的管理团队。中国平安遵循“集团控股、分化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管理模式,在一致的战略、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基础上,确保集团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SWOT分析

(一)竞争优势

1、资金优势,平安保险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他有广泛的集资途径。

2、品牌知名度高,客户忠诚度高,受到广泛的公众认同并收到了多种社会荣誉。平安保险在2001年10月15日《资本》杂志2001中国最优质服务及最佳品牌大奖评选中获“最佳保险服务大奖”,它又在2001年经权威评估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评为“AAA”级信用,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该等级的金融机构。

3、市场占有额优势。平安保险继人寿保险之后占有国内市场保险份额的20%左右,它旗下有财产和人寿两个公司,财产保险排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和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之后,列第三。(3)、中国平安拥有中国金融企业中真正整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平安全国后援管理中心是亚洲领先的金融后台处理中心,中国平安在一致的战略、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基础上,确保集团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4)、中国平安建立了流程化、工厂化的后台作业系统,并借助电话、网络及专业的业务员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全方位的金融理财服务。(5)、中国平安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是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6)、总体实力在国内金融保险巨头中占优势,资产等指标仅次于中国人寿。

(二)竞争劣势(1)、国外保险企业的冲击,以及国内保险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2)、市场份额下降,业务规模在几大巨头使用交叉销售等综合经营手段竞争中有所下滑。(3)、金融牌照比较单一。

(三)机会(1)、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保险作用,国家对保险采取支持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保险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促进保险规范发展。(2)、企业、公民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保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宣传,人们对保险业的认识正不断提升,保险意识也越来越强。(3)、城市化及客户需求促使保险覆盖率提高,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有更多的剩余资产满足更高的生活需求。保险需求多样化,如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汽车保险。(4)、人口总量促进保险发展,人口老龄化使寿险、养老险需求增加。

(四)威胁(1)、我国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信用调查评估、商账追收等服务相对滞后,保险公司赔付后自身的追偿成本高,导致承担风险大。而且我国总体保险发展水品低,保险覆盖面小。(2)、我国保险企业资本实力弱,资本充足率低,保险利润率低,有的公司甚至亏损,致使保险总准备金提取水平不稳定,甚至出现负数。此外,中国加入WTO对中资保险企业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四、战略优点

1、三大支柱业务稳步推进,综合经营优势日趋明显

保险业:中国平安是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拥有寿险第二,产险第三的

市场地位。银行业:公司通过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使银行业务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投资业: 证券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加强,2、先进的管理

⑴独具优势的资产管理平台

⑵后援集中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控制风险

3、股权结构合理(旗下的公司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4、国际化团队。投资与研究团队——由投资管理(资产配置)、股票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基金投资、量化投资、投资研究、信用评估等部门组成。运营交易团队——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为宗旨,数十位业内专家集团高层管理团队超过1/2来自海外。

5、不断优化的业务结构

无论是炒股,还是信用卡、理财,客户不用那么麻烦,一张卡就可以了。平安就是对一个客户,往纵深方向发展挖掘,而且,这种综合金融模式已经开始发挥效应。

6、相比于其它以银行或证券为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保险出身的平安显然拥有更具强势的销售文化:二十年间,平安积累了四十万乐于每天寻找新的销售机会的保险代理人。这也使得平安寿险公司的交叉销售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金融产品的不同特性,以及寿险代理人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撬动平安寿险军团仍然并非易事。在销售上,中国平安的交叉销售,也是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交叉销售基于强大的后台支撑系统。光是平安科技的IT员工就达到2000多人,这在其他保险公司比较少见。平安的后台管理非常到位,可以支撑中国平安的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等。

如今,尽管从表面上看,平安的公司结构与其它多家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与目前国内更多流于形式的综合金融集团相比,平安已经是最为接近金融超市核心竞争力的一家。

五、战略缺点

1、销售机制的缺陷

公司进入后,随着专业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的进入,会对传统的保险营销构成挑战。保险公司的营销主要形式是自营和代理两种。中介市场不够发达:代理业务、经纪人业务及网上销售业务比重较小。在代理营销方面,存在代理人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法律法规知识薄弱、代理体系单一的特征,如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代理业务局限于银行代理、汽车销售、外资进出口公司代理等方面。在直销方面:没有充分建立团队营销的机制,存在以个人展业为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顾客容易流失,需不断开发新市场

产品的无形性及业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心理状态变化都会影响保险公司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使潜在的准保户的忠诚度减弱、流动性增强。

3、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尽合理

保险方面,各种险的资金分配不均衡,使得资金倾向性比较明显

4、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依然狭窄

(一)银行存款;

(二)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三)投资不动产;

(四)投资渠道要符合法律规定

5、产品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保险险种与其他许多产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无形商品,是一种劳务商品,是一种以风险为对象的特殊商品。它既不能在保户购买之前向其展示某种样品,也不能在保户购买之后使其保留某种物质形态的实体。保险险种的不可感知性特征对保险公司的营销具有重要影响。与有形产品相比较,由于保险商品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实物形式,保险公司很难 通过陈列、展示等形式直接激发保户的购买欲望,也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检查、比较、评价的依据。对购买者而言,保险商品是抽象的、无法预知购买效用的,因此,保险商品的购买过程带有很强的不确定。

六、提供建议

(一)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是指平安保险公司通过对自身特点的判断,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创造差异化的品牌,同时借助传播的手段,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认知的过程。品牌定位的基本程序为:

1、明确自己的潜在竞争优势根据著名战略家波特的描述,竞争优势就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优势。保险企业首先应该找出自己在核保、理赔、个人销售、团体销售和代理销售以及资金运用一系列价值链上的优势点,在明确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竞争优势。

2、选择竞争优势

首先,要考虑差别化利益是否符合值得开发的条件。对于公司来说,一旦选择某个差别化利益,重新调整的成本很高,所以要慎重。值得开发的差别化利益,应该是满足重要性、区别性、优越性、沟通性、优先性,以及消费者承受能力和公司盈利性的要求。其次,确定差别化利益的多少。由于保险行业属于金融行业,消费者一般都对其持审慎的态度,对保险企业提供的各种理财工具不仅有保值还有升值的要求,且金融行业也属于服务业,因此,保险行业的品牌定位适于以一种利益为主,其他利益为辅的方式。

3、确定具体的差异化利益。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定位,保险企业应考虑技术、成本、质量和服务等相关因素,确定具体的差别利益,其关键是找到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利益点,确立自己的品牌定位。

(二)品牌设计策略

1、采用责任增减,产生新险种

平安保险公司可采取将现有保险险种的保险责任,根据市场需求新情况,从中进行增减,从而产生新险种的方法。

2、利用产品组合,进行险种创意

保险企业可利用各种组合方法,将现有的险种进行横向、纵向、交叉组合,以求得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企业目标的险种创意。可采用以下产品组合方式:

(1)一张保单保全家。在一张保单下可有多个被保险人,可涵盖主要家庭成员;一个被保险人可以投保多个险种,如主被保险人可以投保寿险、重疾、意外、医疗等险种。(2)提供多种“套餐”,方便选择。如提供保障型、理财型、养老型等套餐选择,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3)保障责任扩展。使投保人投保任何一个计划都可以拥有十余种保险保障,如生存保险金、身故保险金、重大疾病保险金、当投保人身故或失能时豁免整张保单未来交纳的保费。(4)保单不断升级。使已购买保单的客户,可以以现有保单为基础加入保险企业不断推出的附加险,使客户获得的保障更全面、功能更强。

总之,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平安公司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有效开发、渗透为手段,实现业务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保险产品是金融类产品,新产品的推出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资本等财务状况。因此保险企业需要以谨慎稳健为原则,在保证偿付能力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公司的资本潜力,实现公司内含价值的有效提升。

(三)品牌营销服务策略

服务满意首先必须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没有这样的观念,服务就不可能使客户满意。进行服务满意管理的方法有:

1、服务意识的训练

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形成的。作为一种意识,它不由规则来保持,它必须内化在员工的人生观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体系。服务意识的训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掌握企业理念;分析服务得失;测定服务意识。

通过服务意识训练,进而形成全员服务意识。对平安保险公司来说,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客户服务的态度、水平和效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决定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而客户的满意程度则可以决定企业的利润。因此,只有树立全员服务意识,形成为客户服务的企业文化,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建立完整的服务指标

服务指标是保险企业内部为客户提供全部服务的行为标准。保险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各流程分别建立相应的服务指标。

3、服务满意行为的强化 制定客户服务守则,对员工进行服务满意级度的考查。当员工按照保险企业拟定的服务指标完成了使客户满意的服务时,保险企业可通过赞许、奖赏、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职务提升等方式,对其行为进行强化,以巩固和发扬这样的行为。

4、进行服务质量控制

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对服务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可选择的措施有:(1)设立投诉监察。通过开辟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对企业有不满情绪的客户投诉。如果投诉渠道不畅通,其结果是客户的抱怨加深,同时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同时,在处理投诉的过程中,采取措施留住客户。

(2)聘请服务质量监督员。保险企业可以从客户中或社会上公开聘请一批专职或兼职的人员对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定期进行监督。既可以取得公众和消费者的认同,又能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

(四)品牌传播策略

传播策略整合既要求保险企业不要过分迷信于广告,又要求保险企业千万不能忽视广告对于品牌传播整合的重要作用。因此,平安保险公司在进行广告策略整合时,应注意:

(1)公司在做广告时,要先寻找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市场调研,然后了解广告对新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需求,再运用广告等手段宣传和美化产品以吸引消费注意,最后找到一个好的卖点,促使消费者购买。

(2)公司在做广告时,要把握时机。通常的做法是将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POP和促销等放在一个筐子里,然后一股脑撤向市场,强行向消费者灌输信息,认为这样就会产生效应。然而,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作用,这种轰炸式广告宣传虽能带动些销售,但也会浪费很多企业的广告费。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时期,对广告的制作和发布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

(3)广告一定要连续进行。广告有滞后性,因此投放一定要持续,千万不能随意停下来,否则就会引起很多猜测。

(4)广告要注意社会效应。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所指出:“现在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传统的教会及学校相匹配。广告主宰着宣传工具,它在公众标准形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基本概况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村合合作医疗建设、从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保险公司从93家发展到146家,中国保险全行业高管人员由1.45万人发展到2.94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保费收入已达到11137.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列出的保费收入超万亿的目标。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元,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是2005年的3.3倍,2010年1—12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06万亿元。保险赔付3200.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756.03亿元;人身险赔付1444.4亿元。

目前,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10年底,国内有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2家超过五千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

在未来,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将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进行SWOT分析,能让我们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自1980年以来,短短三十几年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保险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在此期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在世界保险业市场上,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政策环境好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总量排名世界第一

3、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4、外贸高速增长、总额保持世界第三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不断壮大、居民储蓄余额达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6、监管机构鼓励保险业做大做强

7、消费者对中国保险业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8、后发优势

9、业务快速发展

10、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11、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12、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3、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

我国保险业发展在发展中具备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表现在:

1、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供给主体数量少且分散

2、资本金规模小、承保能力有限

3、缺乏保险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保险费率总体水平偏低

4、管理技术落后

5、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不突出

6、优秀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7、产品普遍趋同、差别化特征不明显

8、保险新企业的进入和老企业的退出存在着障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机会(O)主要表现在:

1、全球经济一体化

2、风险的分散性决定了保险的国际性

3、资本市场日益成熟

4、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5、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较低

6、需求潜力巨大,保险业发展空间较大

7、保险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

8、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很快、专业化趋势愈加明显

9、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威胁(T)主要表现在:

1、市场竞争的加剧

2、中资保险市场份额会降低

3、优秀保险人才会流失

4、偿付能力可能会不足

5、部分公司可能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SWOT配合战略

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要求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战略,选择性地增设机构数量;鼓励多方位、多渠道的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中介市场、强化专业化分工,确保成本控制和服务专业化;提高网络保险在业务规模中的占比;针对保险的预期需求和潜在的购买力,加强产品的升级换代,尽快实现由传统产品向现代产品的转变;完善综合经营的政策、提高投资收益的占比;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通过积极的监督政策,发挥后发优势,提高保险业在金融业的比重。

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要求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具体表现为: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保险业整体规模;引进投资、增设机构数量,扩大资本金规模、提高承保能力;制定费率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保险费率总体水平;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管理技术、技能的培训;

培育基础好、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培养与引进并重,选择优秀高级管理人才,加强管理人员及销售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管理效率。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要求利用优势,回避威胁,具体表现为:利用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优势,通过快速发展,将蛋糕做大,回避威胁;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外贸高速增长的优势,大力发展财产、货物保险;利用中等收入人群多、居民储蓄余额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人寿保险,回避威胁;利用消费者对我国保险业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优势,回避中资保险市场份额降低的威胁;利用外汇储备多的优势,开发外汇投资类产品,提高收益,回避偿付能力可能不足的威胁。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要求减少劣势,回避威胁,具体表现为:通过发展,减少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的劣势;通过扩容,减少资本金规模小、承保能力有限的劣势;通过监管,减少保险费率总体水平偏低的劣势;通过引进,减少管理技术落后的劣势;通过培养,减少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不突出、优秀高级管理人才短缺的劣势。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一)重大政策陆续出台,保险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陆续出台,扩大了保险业的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保险业发展的环境,提高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保险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年3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是历次国家规划中涉及保险内容最丰富、定位最明确和政策指导性最强的一次。6月国务院23号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预示着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明确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方向,解决了保险业发展的相关重大问题。9月保监会颁布的行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保险业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10月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影响。

(二)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健康运行,保险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经济条件,保险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GDP实现总额近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2006年国家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外汇储备继2006年2月份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一后,10月份又跨过万亿美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到2006年底达到10 663亿美元;外贸增长24.1%,前10个月外贸总额已超过去年总值,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全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16.7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2007年2月27日上证指数达到历史新高3 049.77点,沪生300指数涨幅跃入世界五强,A股融资总额世界第三,总市值达到7万亿元。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证明,这必然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今后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其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正处于上升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的日趋完善,也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业务快速发展,保险业实力显著加强,在金融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5 641.4亿元,同比增长14.4%;保险公司总资产1.97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29%;资金运用余额17 785亿元,同比增长26.2%。

针对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保险业把握了银行、证券业改革和股市好转的大好时机,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促进了金融结构的优化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提高了保险业的地位和作用。持股市值超过社保基金和证券公司,成为仅次于基金和QFII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人寿股份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流通股股东,人寿股份与人寿集团出资46.5亿元全部认购中信证券增发的5亿A股,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平安集团成为浦东发展银行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出资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的股权,取得完全控股权。人寿股份与花旗集团联合成功收购广东发展银行,人寿股份取得20%的股权。

(四)保险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寿险业市场前景广阔。

从我国目前的人寿保险市场来看,全国人寿保单持有量(即保险深度)仅为10%,其中北京为28%,上海略高也小于40%。而目前全世界寿险保单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为150%,最高的日本接近600%、台湾地区超过230%、香港地区也已经突破100%。按照业界认可的假定,有30%~40%的中国人口有能力持有人寿保单,从现在10%的保险深度提高到20%~30%,保费收入将比目前翻上四番,我国寿险市场的前景可以说相当广阔。2006年,新单寿险保费收入2 357.91亿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58.06%;各类资本投入保险热情不减,截至2006年10月,保监会共收到39个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拟注册资本总额达140亿元我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利用机会、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全面实施SWOT配合战略 市场开放促进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活力,而风险的分散性决定了保险的国际性,因此必须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保险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需求潜力巨大、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的大好机会,发挥政策环境好的优势,克服各种劣势、回避不利威胁,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经验,保险业的发展呈现显著的“S”型发展特征,当人均GDP处于1 000~3 000美元时,保险业快速发展,当达到3 000美元之后,将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我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06年已达到2 069美元,整体进入了钱纳里工业化中级阶段,保险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我国保险业将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人力、结构和制度五大后发优势,全面实施SWOT配合战略。

(二)建设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推进改革深化

近年来,保险业创新已打破了传统模式和领域,开始探索综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是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保险业改革创新,又好又快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要积极认真落实有关内容,因为只有落实,才能充分发挥深圳特区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毗邻港澳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区位优势、经济金融全国领先,高新技术、民营经济发达的独特优势,在保险业发展速度、经营绩效、诚信服务、对外开放、政府支持等方面为全国保险业发展树立榜样,并在管理体制、产品创新、综合经营等方面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条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才能为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探路,才能通过试验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国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三)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实现全面综合经营

保险资金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在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6年保险资金收益率5.82%,创历史新高。5家保险机构成为中国银行A股IPO的战略 投资者,认购金额15.2亿元,占战略配售总额的38.3%;9家保险机构成为工商银行A股IPO的战略投资者,占战略配售总额的51.6%。今后保险资金运用要大胆创新,要发挥不同于银行的作用,减少企业和项目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实现资本的更有效配置,应探讨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比例,研究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进入房贷市场的问题,研究解决以债券方式投资于政府大型基础设施、直接投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行性方案。可以预见,随着综合经营的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不同行业之间交叉的情况将更加普遍。

(四)客观看待外资公司的发展,加快保险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公平竞争

2006年,全国外资公司保费收入259.21亿元,占市场份额4.59%,同比下降2.33%,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成熟稳健的经营理念、完善的内控管理手段及良好的风险管控意识,获得市场的认可,而有些公司没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中国保险业要客观看待世界保险格局的变化趋势,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几家保险公司,逐步建立大型保险公司、大型金融集团间相互持股的保险经济结构,成为能够主导国内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利用当前A股市场的有利契机,中国人寿和平安已完成A股发行上市,中再集团的注资工作业已完成,下一步要尽快完成太平洋集团改制等工作。同时要适当保留一些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放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及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外,还要有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为切实维护我国保险行业的利益,创造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尽快取消外资的营业税率等特殊超国民待遇,逐步取消外资寿险公司只能采用合资公司形式的限制。

(五)建立三大现代监管体系,提高保险业市场掌控能力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减少冲击的关键是提高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因此要积极开展国际保险监管合作,扩大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市场调节、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加强对跨境保险交易活动的监控,建立包括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体的国家保险监管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自律系统、以社会评估机构为主体的信用评级制度体系。

上一篇:新年祝福语:送好基友的搞笑元旦祝福语下一篇:理想中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