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2024-07-25

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通用8篇)

篇1: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课改。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高中教师,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2: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散乱、内容较抽象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尝试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观念。本文将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改革下是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形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地理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为他们讲印度洋海啸的时候提到:一位英国的小女孩与家人正在普吉岛度假,看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煎锅一样”。小女孩凭借所学的地理知识,迅速作出判断: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在她的警告下,约100名游客在海啸到达前几分钟撤退,幸免于难学生们听到这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心想:目的达到了,责任感产生了。关于地理学习意义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学伊始,而是要始终贯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冬至快到了,我会带领学生观察每天昼夜长短变化,冬至过后的第一天,我们会为早起的太阳而欢呼,享受地理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三、引入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可谓是包罗万象。仅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表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表现的直观性更强,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如,学习“季风与非季风气候”这一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我国气候图,实现动静结合,趣味横生。同时,也可在多媒体中插入视频、音乐、图像等,展现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实现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有到无,变换各种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2]

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主体

高中地理的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如果简单地陈列知识而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势必会造成高中生学习时的枯燥,并且记忆不深,为了记忆而记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W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中地理常识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生活中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与新课程结合在一起,将“死的教材”变为“活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消化。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先提出问题:“昨晚有哪一位同学看过天气预报啊?来说一说咱们本市的天气状况。”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看懂天气预报呢?”对于这一看似简单无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能看懂”,但实际上在不懂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获知天气信息是听播报员播报的,而不是从天气预报图中观察到的,因此教师可接着提问:“你是‘看’懂了,还是‘听’懂了呢?”至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则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要想听懂预报员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则必须知道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今天的新课《常见的天气系统》,学完这节课内容,就能够知道原因,并且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适当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所以,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1.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得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

2.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作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 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 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能使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能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

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和方式

1. 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是从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 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帮助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10多年来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十余种,结合本地区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 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实践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或自己动脑后,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克服困难。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四、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的步骤

1. 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的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应由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2. 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 活动过程中的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老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乡镇企业污染源时,要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 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像,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五、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

1. 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 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 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两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 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6. 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六、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感悟

1. 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

2. 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3. 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促进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 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而要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七、结语

学生实践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真正实施起来,特别是地理学科,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我认为,只要统一认识,思想上重视,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就一定可以使地理实践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摘要:地理实践活动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必要性,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原则、方式、步骤, 以及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能力,探索

参考文献

篇4: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课改。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學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篇5: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理新课改中的应用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其实质在于科学、灵活、实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正确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从而全面完成地理教学的多项职能,以实现最佳组合。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一、快乐学习

建立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必要基础。1.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应该鄙弃。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在朋友的基础上,彼此进一步发展成为知己;并努力创造最高境界,争做学生思想言行的楷模。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加强指导并以身作则,使他们都得到健康发展。

2、实施激励机制创造兴奋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其内在动机,但外部激励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①教学内容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②帮助学生增加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会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加油站。

二、发创新起点之问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好问已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泉。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问题”何来?常用的办法有:

第—,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一位产妇在过日界线前后降生的双胞胎,出现妹妹大于姐姐的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

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随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产生的原因。

第三,因果关联大胆质疑。例如: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我国科考队员一般选择在冬至日前后考察南极洲是什么原因?

三、扬地图教学之长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图像完整表述。

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认为:

第一,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

①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利用电教手段制作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动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②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象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鱼儿变瘦了”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四、驾自主学习之舟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大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笔者认为主要地理活动方式包括:

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故事会等。

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筹建小小气象站、举办地理板报等。

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家乡人口调查、工农业生产布局调查等。

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访问、野外考察。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欣赏地理专题报道等。

5、合作学习活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不便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条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布置学习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第二步,切实落实好课前预习、自学工作。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行家、拜师求教。第三步,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相互解答教师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竞赛、评出优胜小组。第四步,教师进行简要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五、走因材施教之路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由于自身哲学观、心理学基础以及方法论的不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前,影响较大的课程设计有三种,一是学科中心模式,二是学生中心模式,三是问题中心模式。我国传统教材是典型的学科中心模式的产物。义务教育的中学地理新教材力图吸收三 2

种模式的优点,将“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可读性增强了,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减弱了。针对这一特征,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完成新授课教学任务。第二阶段,采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这是我们必须从整体上驾驭的策略。

笔者认为:从教学形式来说,就是要科学地把握地理概念的教学,发掘教学内容的丰富思想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解地理原理,灵活运用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发挥教师的语言功能,在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上痛下功夫。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地理教材涉及到自然、人文、区域三大部分,教育对象又处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关键之所在。具体而论,教者必须精心备课、灵活处理好教材。

其一、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新鲜感及探索性。自然地理课除了要精讲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之外,还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谜,介绍一些地理名家与日新月异的地理科学。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灭绝恐龙的杀手、魏格拉的传说、现代遥感技术。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专题资料卡,从而更广泛地了解地理事物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二、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时代感及责任感。许多人文地理内容一方面反映现代化建设成果,另一方面也揭示现代文明背后的危机。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危机的对策,并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联想,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另外,人文地理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既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其三、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整体性及差异性。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上认清区域内部各种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同时重视区域差异的把握。如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时,就可以从整体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对比学习、强化记忆。

篇6: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武鸣中学地理组:方成茂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广西实施一年多了,这期间地理教师们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一)新教材的特点

现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完全颠覆了旧教材,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必须抛弃。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考与想象。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备课中要花功夫,整个教学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教学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电脑应用十分广泛,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新课改的背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①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②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③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④热带雨林带为何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改变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可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认知感悟能力。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我们都应该绷紧这根“实效”弦。在教学形式方面,力求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做到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新教材给了师生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内容活动化的设计。这种设计,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既注重操作能力,更注重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它既是对该单元知识的总结,又是该单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既考查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真实的事例密切地相连,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任务”与生活化的“问题”相结合,这必然使教学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和谐的交流、合作以及有自豪和成就感之中;也使学生在获得理论观点,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政治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和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五)、注重时事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篇7: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罗 敏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学改革要体现时代特点,为了更好的促进改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模式 【正文】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于2008年开始正式施行,通过三年来对教材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亲历者,我深切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对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一次巨大的革新,传统教学中的诸多教育观念、手段、方法都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发生转变。

一、转变思想,适应新课程要求,寻求新的教学思维

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我们把教师当成“知识输出者”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就是知识源泉,而且还似乎是取之不尽的。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单向的传输链:老师教学生。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送信息,而且要与学生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一个信息交换中心,我们作为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交换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实际内涵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们要在新课程的环境中和学生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美术课

在三年来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将高中美术课与各种方式进行整合,实践证明,教无定法。

(1)整合实体环境:

“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新课程教材中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和学生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光与色的世界》这一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中的事物(比如教学大楼的灰色墙面在晴天与

雨天的色彩变化、教室里的日光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的色彩变化、回忆窗外的树叶在不同季节中的色彩),努力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验和感受,然后鼓励学生用色彩画的方式将观察的结果表现出来。实践证明,美术课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主动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之中。

(2)整合音乐课

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课其实与美术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上。一个艺术素养较高的人,欣赏音乐时,眼前会出现优美的画面,而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感受到其间凝固的旋律,这就叫“通感”。如讲《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这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线条共有的旋律感,我播放了一段轻松多变的钢琴曲,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回旋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富有韵律的线条。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情绪来画各种线条和形状,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丰富多彩,有的还注了文字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美术和音乐都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最佳方式。

(3)整合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科技量,丰富美术教学手段。

在研究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教学实验中,我们尝试将美术课和计算机课两节连在一起上。这样,美术课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仍分开上各自的内容。实验中,美术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同时参与授课,从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辅导。

实验中,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不同类型软件的热情。如:位图类软件Photoshop、矢量图类软件CorelDRAW、多媒体类软件PowerPoint、网页动画类软件Flash等。这些都受到了深受现代媒体艺术、动漫文化影响的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纷纷设计出了各种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研究性学习,推进新课改与学校实际的结合

我们学校所在的景德镇市是千年瓷都,在美术特别是陶艺教学这一块有天然优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发挥地域特长,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还有如下设想: 

1、根据所开设的美术课程配置专用美术教室,配齐相应的美术教学设备(包括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与器材,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画册、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有关工厂等,聘请美术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参与美术教学。



4、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从素质教育到今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相比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独特的优势。新课程改革已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更好的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

篇8: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一、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他们面前的考试而去记忆一些知识点,掌握几个图该怎么画,在新时代的地理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讲综合题时,如本市一次高三检测卷第26题,图15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A、B两城市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说出原因。(6分)

对于这道题目,笔者把学生写出的答案在电脑上展示,让其他同学分析,让他们来评分,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但帮他人分析失分的原因(读图不仔细,忽视纵坐标的降水数值大小,这是思维惯性造成的),还不断挑战,试着完善答题(A城市降水多于B城市,A城市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比B城市明显),最后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构建答题模式。学生们将考点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大胆尝试,努力实践,敢于向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挑战,就能不断求证和积累知识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是失去了根本。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激发他们心底深处潜在求知欲望,他们就会有鲜活资源涌出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要老师大胆放手,学生大胆下水,让学生“说”出来,就是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可见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我们应该更为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辅导,以达到利用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目标。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所拥有的PPT课件、投影、电子白板、录音、视频、计算机等因素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其直观化、可视化、动态生成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辅助,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例如,在学习选修一的第一章《宇宙探索》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天体,这些物理知识都是我们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发现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地运用PPT课件、flash动画、纪录片、某些相关的图片等等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星球以外的广阔的宇宙和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是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尝试的。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地理的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更好地利用它们,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新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作为我们的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探讨中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有关雪线的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利用自己在家乡拍的雪景照片,那是学校房屋的屋顶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

思考:(1)为什么在西北面与东南面堆积厚度不一样?(2)某同学发现天晴了,屋顶西北面和东南面的融化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哪个融化快点?为什么?

建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高低(温度、降水等)阴坡,温度低,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让生逆向思维总结分析雪线高的原因。

讨论:(1)喜马拉雅山脉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2)天山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由近到远,有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地理事象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捕捉生活实例,可以通过写日记、拍照片、收集网络信息等记录下来,来优化自己的教学。

在深化课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种因素的优化最终达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发现,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优化教学,总结经验,才能在新课改中如鱼得水,充分达到教改的预期效果。

摘要:本文从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如何进行优化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最美教师摄影征文方案下一篇:土地例行督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