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2024-08-04

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共11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宋小辉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主要来源就在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靠平时的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的方法和兴趣的培养却要靠教师的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就成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为达此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后,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转变成自主合作学习,必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此培养兴趣就成了一个迫在眉捷且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疑问,利用电教手段等等。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不但新,而且奇,让学生欲罢不能。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在此种隋况下,学生能表现出来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然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又没有什么问题可想时,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具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又不愿再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提到的问题。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师生应以平等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得到桃子”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地参与学,也参与教。

三、培养质疑解难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1.独立学习

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独立加以解决的问题;2.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让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由选择质疑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自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为能力强的学生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会掌握得多,学得好的学生无疑给课堂阅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呢?笔者认为,课前的教学目标要灵活适度,干脆让学生自拟目标,教师不要“一刀切”,恰当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可以了。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动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有所收获。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扎扎实实地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篇2: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刘焕顺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历史性”问题,新课标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教师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范文引路,让学生会写 。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激发兴趣 ;敢写;想写;会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只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新课标的颁布,为小学作文指明了方向,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1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根据所处山区学校的实际,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教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教写《我的家乡》一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到野外、到山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由远到近地让他们观察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果树、庄稼,这样,学生心中家乡的景物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2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在班级里成“莫言文学社”,用“这里是通向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基石”语句鼓舞他们。教师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写才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教《难忘的一件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让学生想写。

3范文引路,让学生会写。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时相辅相成的,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多看学生的习作外,还要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指导学生仿写主要指导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写出创新作文。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这样,先扶后放,从仿到创,使学生逐渐提高作文能力和技巧。

4改变评价,让学生敢评。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学生的作文必须有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篇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刍议

一、小学作文教学要降低难度, 多加鼓励, 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为重点

培养学生强烈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教师布置习作的题目要开放, 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东西来写, 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体验, 习作形式要不拘一格。在以往的教学中, 老师的教学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 老师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都从自我出发,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 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有教师布置从没有去过城市的农村学生写《我的城市真美丽》, 这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吗?) 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 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 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 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 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 不强调种种规矩, 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 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如若我们切实地落实了课标精神, 在“兴趣方面大做文章“, 学生还会感到”厌烦“吗?, 还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吗。

二、功夫下在平时, 时刻积累经典词句

(一) 用好、用活课本, 增强课本知识储备

《新课程标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视加大, 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能够识记所学课文中经典的段落, 并将好的词、句、片段记录下来, 并能够应用。”通过标准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本领会优美的文章片段, 并能灵活应用, 有利于学生作文课内涵的提升,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以致用。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我们教授完《颐和园》后, 我们尝试着在习作教学中, 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景物铺垫法来写作。

(二) 养成良好的学习笔记习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注重知识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学习笔记习惯将有利于学生习作课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培养学生每一一记的习惯, 这种日记并不局限于学习内容, 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都可以作为日记的内容, 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同学, 在分享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

三、学以致用, 有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弱, 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来展开, 过度的大道理往往不能有效的提升语文作文课的有效性。《十里长街送总理》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名的抒情文章, 在学完后, 如何合理的引导学生至关重要。比如, 学习完《十里长街送总理》后, 召开专题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对自己至亲至爱亲人的真实感情, 语言不用多么豪装, 只有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后,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这份情谊, 比如有的同学联系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经典名句, 这样学生就会在习作中知道如何应用, 久而久之, 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

四、及时评价学生作文, 形成好文章分享模式

习作课后, 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作文的领会能力。因此, 教师应及时有效的对每次的作文进行评价, 对每一次的习作课都应该及时的开专题分析课, 在分析的时候, 应该注重学生优点的强化, 增强学生的信心。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 应让每一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同时将优秀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并作出明确的标示, 对好的地方进行解释, 推广。总之, 对习作能力不强的学生的文章应更多的体现鼓励性的词语, 如学生运用了“刹那间”。合理的评价模式是鼓励性的: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够改变学生的态度, 甚至一生。

五、树立课程意识, 增强习作课的重要性认识

小学老师应树立强烈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意识, 把作文课当作一门课程, 进行系统性教学, 主动寻找规律, 认真准备, 课堂上系统有序地指导训练,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新课标为何提“习作”而不提“作文”, 究竟区别何在?有何深意?教师心中要有数。小学作文教学起步要早, 口语交际, 写话, 词语积累, 语句积累是作文的基础, 教师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往往忽视口语交际活动, 不把它作为作文教学来看待, 不重视口语交际和词句积累训练是错误的。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总体目标意识、阶段目标意识, 教师要拟出作文课程实施方案, 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 教材只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4:小学语文教学刍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反思 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语文教材中对阅读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如朗读、默读、精读和浏览等很多形式,教师应该根据规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追求所谓的效率,对需要朗读的课文挑选出其中的一段或者是几段进行朗读,其实这样的做法无法实现语法的感悟和培养,反而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消极的影响。学生只有通过精心的默读,用心去感悟文章、揣摩作者的思想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章和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学生在阅读中会丰富自身情感,实现思维的解放,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一、合作对话式反思

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合作得到提升。我们可以邀请不同年级的教研组,可以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的教研组,甚至是外校的教师观摩彼此的教学过程,然后把他们的所听、所思、所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共同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共同分享分析心得和经验。

二、通过与学生或者听课教师交流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扮演者主角,更是教学的受众群体,因此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堂表现最具发言权的就是听课的学生。教师课后想要得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向学生征询意见,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小学生性情直白,会把自身的真实感受告诉给老师。再或者,如果有教师跟着课程听课,下课后也可以向听课的老师征询听课意见和想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借助教学录像、录音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思想处于集中状态,很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但并不能及时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借用录音和录像对教学进行录制,课后对视频和录音进行重放,找寻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录像还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情绪,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

四、教师要多反思遇到的问题

教学反思实质上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班级里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班级成绩好的学生在全校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是班级里名词靠后的学生分数少的可怜。在进行教学反思后,我们发现出现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的讲课方式导致的,教师的课堂语言速度过快,大部分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成绩靠前的学生虽然能够跟上但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教学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反思能够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善教学现状。

五、教师应以诚相待,耐心答疑学生的问题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颖事物总是会问东问西。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做到“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大度,对自己的过世应该敢于承认,做到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地对待学生。但从教师自身要求来说,应该做到“师必贤于弟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的重要性,语文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学科,学生只有把小学语文的基础打好,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得心应手。首先,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把汉字,本本分分做人,简简单单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提高学习能力,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综上所述,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学需要可持续性,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师综合素质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对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反思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只有具备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确立终身努力的目标,探究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志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

[2]李英姿.小议低年级语文课的导课艺术[J].小学语文教师,2010,(06).

篇5:刍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刍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第四小学 谭邴方

【摘 要】许多教师觉得小学语文教学太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上课时总想把所有内容都包括了,都教给学生。其实,这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误解。我们都知道每一节有一个重点,如果我们平均使用力量,那还有什么重点而言。这样叫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不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十分有必要。

篇6: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刍议论文

一、我国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实际上和真正的教育目标之间仍然存在极大的偏离,教育的功能也未获得充分体现。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针对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原本能,使个体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感悟。

(二)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艺术性

这一点集中体现于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学习的速度以及学习的成绩,对音乐学习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辅德益智的功能。还有部分教师缺少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能将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进行关联,作为学校也没有将其作为辅助学生发展的重要课程,而是习惯地将其认定为具有娱乐性质的附属课程。这是对音乐课程重要功能的极大忽视,也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的科学教学。

(三)过于传统的教材内容

在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音乐发展需求,这也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然而教材中的主要歌曲仍然是以上世纪的歌曲为主,虽然增加了部分比较流行的歌曲,但是综合来看,仍然缺少典型的音乐特征,这一点与学生当前所接触的现代音乐存在非常显著的差距,使学生的音乐之间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学生也不能从中发现音乐本身的艺术元素。

(四)音乐教师本身的教育能力没有提升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当前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其中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网络,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针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对音乐课堂“音乐性”的关注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以音乐为本,使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感受到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内涵。同时还要以音乐为主线,使学生能够较为直接地感受到鲜活的音乐形象,获得丰富的音乐熏陶和感染。在设计和编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同样不可以忽视音乐的中心地位,以防止教学的单一性。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就是对音乐的体验、感悟以及把握,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触及音乐本质。

(二)全面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教育功能的核心所在。开展音乐教学正处在小学生的关键成长阶段,因此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应的音乐活动,比如充满情感的演唱或者可以针对著名音乐开展赏析活动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能够激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或者也可以增设趣味比赛,以提升音乐课程的趣味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

篇7: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刍议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总校 章丽茹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业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分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建议。

篇8: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刍议

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理念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语文识字教学而言, 其实践能力就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识字用字上。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尽量与生活密切联系, 让学生感觉到识字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首先, 教学材料内容要尽量体理儿童生活性, 即所涉及的事物尽量是儿童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其次, 教学活动尽量具有儿童生活场景性。识字教学不要就字教字, 应把汉字置于有意义的场景中, 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汉字。比如结合跑步的场景, 可以让学生认识“跑”和“步”, 结合家庭生活环境让学生认识“沙、发、台、灯、电、视、墙”等汉字。鼓励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儿童识字, 比如带着儿童经过公交站, 教他认识站名等。

二、注意把握“识字分流, 多识少写”的要求

新教材强调识字与写字的分流, 即一部分要求学生会认, 另一部分要求学生会写。会认的字要多于会写的字。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把握识字写字的不同要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400个汉字, 这些字都是现实书面语言运用中的高频字, 几乎涵盖当前日常书报用字的百分之五十多。到二年级结束时, 学生被要求认识1800个字, 覆盖了书报用字的百分之九十多。进入三年级, 学生基本上可以实现自主阅读简单书报。这里的“认识”分两个层次, 一是会认, 二是会写。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这些字中, 一半以上的字只要求学生会认识, 即看到字知道读音和意义, 不必会写。一部分要求会写, 即不仅要知道音与义, 还要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因此, 整个低年级阶段, 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安排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只要求会认的字, 尽量不要要求会写, 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适当采用传统的识字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 一些识字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并不能一味否定。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适当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识字教学法。

1. 韵文识字。

把汉字作为一个个单一的个体认识, 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教学效果势必不理想。置于特定的生活场景中, 效果很好, 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的记忆构建针对汉字的认知网络, 为汉字的学习助力。

汉字和西方语言所用的字母不同。西文字母主要记音, 不记义, 而汉字则主要记义, 因义而有音。由于汉字的这种特点, 用汉字构建韵文比西文字母容易。韵文由于朗朗上口, 易记易诵, 因此在汉字识字教学中, 适当应用韵文辅助识字教学, 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经》都是古人用于儿童启蒙识字的读本, 在古代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读本都采用了韵文的方式, 如句式简短整齐, 且押韵, 读起来顺口悦耳, 容易让人记住。当今社会, 这些传统韵文识字读本依然值得继承学习。在当代社会完全采用传统的识字读本已经不适合, 教师可以参照古代韵文的方式创作一些识字韵文。比如编一些顺口溜, 或编一些儿歌, 让学生在诵读顺口溜或儿歌的过程中习得汉字, 培养汉语语感。

2. 诵读识字法。

汉字是有意义的符号, 而意义总是要在特定系统环境中存在才有价值。如果把汉字独立地进行教学, 就割裂了其与意义环境的系统联系, 从而使学生无法构建系统的意义认知网络, 就无非快速地识记相应的汉字。汉字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在特定的文本环境中进行识记。上文所讲的韵文识字法符合这方面的要求。一般的随文识字法是借助意义环境的支撑识字的办法。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文本中识认汉字时, 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 在文本诵读中建立认知意义网络, 为识记汉字奠定认知基础。通过文本诵读了解了汉字的意义之后, 应对汉字的形体作分析, 加深识记印象。

3. 形体分析助记法。

关于汉字构造, 传统文字学中有“六书”理论。自许慎以来, 六书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为今天的汉字教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儿童识字教学中, 大可供鉴六书理论。比如形声字理论就大有可为。如把同偏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学习, 讲清偏旁意义之后, 引导学生以形类推, 以形索义, 最终可以短时间内建立同形汉字的联系网, 从而实现联想网络式集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方式,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增加学生识字量。

综合以上论述, 作为小学语文低年级段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识字教学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因为它是学生将来形成书面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区分会认与会写, 借鉴一些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 如韵文识字法、诵读识字法、形体分析助记法。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低年级段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识字教学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因为它是学生形成书面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区分会认与会写。在教学中要注意借鉴一些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 增强识学教学效果。

篇9:刍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 创设情境 生活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要求认识汉字1600-1800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的、有趣的识字方法,把学生带进语文乐园。

一、归类识字

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汉字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对学生提高识字效果有很大帮助。 例如: 学习“ 清、晴、睛、”三个字,基本字是“青”,加上三点水旁就是“清水”的“清”,加上“日”就是“晴天”的“晴”,加上“目”就是“眼睛”的“睛”。可以说,教师按汉字规律教,并将构字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汉字规律,就可以通过一个基本字和几个偏旁部首,学习一串字,触类旁通,提高了识字效率。

当学生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识字规律。“三点水的字大多与水有关”,如“海、沙、浪、汗、河、洋”;“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如“树、根、杨、柳、桃、梅”;“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有关”,如“抱、挑、拥、打、推”。学生有了一定的偏旁知识后就可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成串识字,如“丁”字做声旁可以组成“顶、订、叮、钉、盯、厅、亭、宁”等字。 “基本字带字”,把基本字(声符)作为归类依据,作为记忆支柱,通过归类强化得到深刻印象,合体字就可以记住、记准,错别字率也就会比较低。

二、利用游戏识字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三、创设情境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候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人教 版《荷叶圆圆》一文中,结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一只可爱的青蛙,正要过河,河中有一片片碧绿的荷叶,荷叶上是这一课正要认识的生字。在学生被吸引时,我说:“这只小青蛙想过河,可是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愿意帮帮它吗?”“愿意!”学生的回答十分响亮,“好,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只要你用最好的方法记住荷叶上的字,青蛙就能跳过河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看着因为自己的帮助青蛙一步一步地跳过河,学生们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

四、激励学生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的记,机械的抄写,学生会感到厌倦,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学会独立识字的本领,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独的兴趣变成一种心理满足。自主识字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当学生说出后,我会及时鼓励他说:“你真行!”并问他是怎么认识的。这时学生会说出各种答案。我就会及时鼓励:“你真会识字,请继续努力!”学生听了,就会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主识字的信心。

五、生活中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春雨的颜色》一文中,有个要识记的生字“颜”,由于学生还不认识“彦”和“页”,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这个说:“我知道,这个‘颜’是颜老师的‘颜’”,那个说:“这个‘颜’是水彩颜料的‘颜’……学生的回答都十分精彩。看来,生活的资源果然是无穷的。

篇10: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刍议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江苏省如东县新店汤园小学朱春花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格的培养。教育究为何来,究为何存在?那‘何’字只指一个东西,就是人格。”这句经典言论出自著名教育家潘光旦之口。“人格”就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教育就是在结合了“人格”之后对其进行做人的基本教育,让人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并引导人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以塑造人高尚灵魂的教育。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观念陈旧

中国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曾经“一篇作文上北大”的新闻让众多作文成绩一般的学生甚为不解,他们存在着一种疑虑,好的作文水平就能够代替一切?在中国学生还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的时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概念作文在校园中广泛流传。表面上看新概念作文是站在应试教育的相反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概念作文在不知不觉中也逐渐偏向应试教育。写作中过分张扬个性是新概念作文的一大特点,学生深受其影响,导致学生写的作文实用性大为减弱,作文的社会批判功能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二)教师扮演的其他角色被忽视

“传道、授业、解惑”方为为师之道,这是中国教育千古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这就使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高大的`形象根深蒂固。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进步就是教师的责任。很多时候对教师抱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容易忽视其个人魅力,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在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也往往被忽视,自然也忽视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人格教育。

(三)作文失真现象严重

曾经网上流传着一位家长的担忧: “我的孩子作文每次都得高分,可是她写的都是自己胡编的,我很担心在这样下去她会养成撒谎的坏习惯。”现在的小学作文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的小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作文而随意虚构作文情节。通常作文创作是需要一定的虚构,但是虚构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要能够找到其原型。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诚实,缺少真实元素的作文就没有生命力。鼓励学生写身边发生的故事,在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

二、作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念

作文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行为。要摒弃过去“为了作文而作文”的模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高分而进行写作。立意是否高远、思想是否深刻这并不是写作文的目的。作文不再只看重华丽的辞藻、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真实写作的基础上,也逐渐会提高对语言的要求。曾有一位考生在进行语文考试的时候将作文写得犹如诗歌般优美,文字的功底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可谓为一篇美文的作文却没有得到高分,阅卷老师给出的原因就是这篇文章美得不够真实。一切的创作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养成写真事、抒真情的良好写作习惯。

(二)端正教师的角色观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要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将人格教育通过实际行动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领悟人格教育的深层次内容。()曾有一位老师将学生写的作文《难过的事情》在班上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写作文的同学感动不已,也让其他欺负过该同学的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该教师都是处于一个倾听者的位置,情绪被他的学生所带动着,跟着学生一起激动,一起流泪。可见这个教师的教育是成功的,这位教师用亲身行动影响着学生。

(三)通过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人格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将阅读渗透到写作中,陶冶学生的人格。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激发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动手创作的欲望。就是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产生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并结合自己的亲生经历产生更多的思绪,从而奠定写作的基础,让情感和语言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著名音乐人许嵩曾经在高二时期看到余秋雨文章的题目《把伤痕当酒窝》后,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创作了《把伤痕当酒窝》的作文,之后被作为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阅读题目。通过阅读可以创作出真实的作文,并且也包含着作者的人格思想。人的情感在文章中展现出来就具有别样的韵味,让人在读文章的时候感受到其生命力。

篇11:小学语文教学刍议论文

摘 要: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途径 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共同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上一篇:大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作文指导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