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2024-07-12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通用9篇)

篇1: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好课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

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

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篇2: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旧城小学 张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法、学法、理念、任务驱动、建构主义、协作意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

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

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3: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 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 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代评价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标准》的备课规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新《标准》下,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备教法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评价。

1. 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都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增强同组其他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备好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把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 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即时通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的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 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讨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 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通过参加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潜在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1. 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2. 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3. 增加外语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产品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和商业广告,还是键盘键名、软件界面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具体做法是:

(1)尽量使用英文书写章、节标题。

(2)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专业英文术语的讲解有机结合。

(3)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英语文章阅读作业。

篇4: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信息的读写能力。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以前的饱读诗书、书呆子似的工业型人才,而是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信息,在信息技术所创的全新环境中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遵守网络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一名感性的教师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很好地沟通,没有互相理解、关心,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将不很明显。

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用“心”。真正的把教学放在首位,把每一位学生的所需记在心里,并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其次,要和学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当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比如说教师的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这要求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每位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第三,要用“情”。我们要做一名感情充沛的教师,很多学生认为有些教师的课堂是冷冰冰的,我想这些教师没有进行智慧型教学,那什么是有智慧的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的个性化;②教学的艺术性;③教学的启发性;④教学的主动性;⑤教学的趣味性。

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法的研究。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法上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启发式、比较法、比喻法、演示与实践等教学法,虽然在很多学科教学中都曾提出,但如何运用它们的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处理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离不开教师长期的探索、总结和应用。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学科特点,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者将“点金术”传授给学生的目的。

第一,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掌握、消化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同,如果按照传统的“齐步走”方法,那样会导致掌握快的学生“吃不饱”,掌握慢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我们学校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对掌握快的班级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一些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掌握慢的班级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每个班级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也不相同,我会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个人发展目标、个人研究目标,并让学生将该目标分解为分层次、分阶段、可实现的具体化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可短期内实现,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更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二,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要教好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始时,学生对这门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些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以打游戏,好玩。但随着目前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慢慢的下降。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向学生提供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个人发展目标和个人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比方说我会让学生主动上网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在校园网上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flash 动画等共享,并且开展了第二课堂,让学生学习 flash 动画的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门学科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跳板。

第三,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随着“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实施,以前“一支粉笔一本书,讲完课堂40分钟”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远程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模式和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丰富的知识。

篇5: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曾素美

(平和一中)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教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备课做起。通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师备课提出的几点要求,为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环节;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教师上课也是一样,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它的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有计划性、预见性和目的性。认真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果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能力,就不能不重视备课这个环节。

一、备课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1.有些教师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闪电式备课,只用笔在课文中随意画上几道记号,敷衍了事。有的过分依赖教材、教学参考书,依葫芦画瓢,抄写一遍。还有的.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略、板书、时间安排、作业布置等完全一个模式。在教学中,这些教案完全脱离实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有些教师不注重传授方法

备课时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我们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英语教师备课的具体要求

1.备大纲,定方向,把尺度

教学大纲是拟定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纲要。教师备课,要先备教学大纲,只有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大纲,严格执行大纲的要求,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1)要弄懂大纲对本学科提出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总要求。(2)要牢固掌握各知识点的具体教学要求。(3)要掌握各种教学要求的尺度。(4)要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2.备教材,明目的,找重点的难点

在理解和掌握大纲的前提下,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教材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别与联系、特点与重点、难点与疑点。其中重点和难点是钻研教材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难点大多数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具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混淆。

3.备学生,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备课时才会切合实际,教材处理才适度,方法才得当,才能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才能预测课堂反映和评估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4.备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

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后,就是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情绪。

教学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其选择却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具体教材、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来选,即因人因地因课程而变化。特别指出的是,要做到给学生减负,首先要给教师增负,即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备不同的教法。

备课另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备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弄不清楚的问题肯定会在作业上反映出来。对于带有普遍性错误的习题,教师还得在下节课的开始或自习课放在黑板上纠正,给学生明示错误的原因,指出纠正的方法。

5.备板书与教具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新颖的板书会增加学生的记忆,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应根据文章的体裁而定。

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6.及时小结与反思,不断提高

课后反思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要摸索出教学有哪些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备课质量,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备课做起。

篇6:怎样做个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杨文学

高中新课程标准即将实施,如何做个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是摆在我们一线体育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通过新课程学习感受很深,谈如下体会:

1、多学

首先要多学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使教学有“矢”、“的”。其次,要多学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课改不怕没经验,就怕没理验。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和认同都是一次痛苦的蜕变,但没有自我否定就难有重生和超越。再次,要多学他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课改的论据来自于外国一些国家的成功实践,也来自于一些实验区的成功尝试,还有更多的试行地区的孜孜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也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课改面前,“闭门造车”未尝不可,“开门访客”更有必要。

2、多想

首先要多思考学生想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因此,多想想问问学生想什么,是在为自己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次,要多思考自己怎么教。教师的作用重在怎么教,而非教什么。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教学方式则是无限的。怎么教使学生会学,会学使知识变得无限。再次,要多思考如何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任何的投入都必须考虑产出,投入产出比就是效益,教与学也讲究效益。教与学的效果不仅仅在于知识,也在于能力,也在于情感。因此,评价的尺子不能只有一把,而应该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建立多层次、多方式、多阶段的评价体系。

3、多议

首先要多议学法。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次,要多议教法。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它强调教师要创造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它既重结果但更重过程,既重建构但更重应用。它不是把少数学生变为体育精英,而是让多数学生成为有体育素养的公民。再次,要多议评价方法。新课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教程中应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教师评相结合。

4多尝试

多尝试与多议论必须统一,议而不试即空谈。本次课改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多议的基础上必须多试,只有通过多试,才能体验、感受,才能检验和完善各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对于新课程不同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与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互补性和相促性。

5、多合作

篇7: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蒋坝小学 付启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征的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应该学会如何在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如何整理、加工并表达信息,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新课标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结合我的一些教学经历、部分优秀案例及听课感受,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课堂的导人要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最好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出发。实践证明,有了好的情境后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也快,且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为之后的教学开了个好头。下面是我听过的几节优秀课的导人部分:

1、《图文混排》课题的引入

师:同学们好!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学校也来了许多听课老师,作为小主人,我们是不是先用掌声欢迎一下?为此。老师也特意做了两块欢迎牌。请同学们看一看。哪一张更好些?(出示幻灯片)教师总结:插入图片后的欢迎牌较纯文字的表达更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烘托出了一种热烈的气氛。所以,如果我们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肯定会使我们的文稿看起来更生动。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在word中学习图文混排。

2、《表格制作》课题的引入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你们是从哪里知道要上信息技术课的呢? 生:课程表。

师:老师和你们都有一张课程表,这样才能知道每节课该上什么课程。你们注意过它吗?会在电脑中自己制作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程表的制作。揭示课题——表格制作。

二、充分挖掘教材。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教材虽然

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周到细致。但在应用举例方面也有不完善之处,这样便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在把握好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创新欲望的差异,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的教材很多取材都特别有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也有的内容比较枯燥(如《计算机的组成》),一是学生不感兴趣,二是教学难度较大,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既对电脑充满了一种新鲜感,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很容易转移。如果教师只是枯燥无味地说教。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会发生转移,“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无从说起了。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的组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加入到游戏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游戏了解并逐步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玩练结合、突破难点。师生交流的几个环节中,可以游戏的形式将《计算机的组成》教学内容贯穿其中,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加入到纸牌游戏中,寓教于乐。由此,在游戏的氛围中。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们利用游戏二让学生根据图片所示的部件找出正确的文字描述。(游戏的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游戏解决教学难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6、师生交流总结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四十分钟,而且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感到很有趣。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要求。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书本讲解,学生学得无趣,教师讲得无劲,一节课下来都有很疲倦的感觉。相反.本节课结束后,学生们兴趣依然很浓。

三、应用课堂舞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已有的Word知识,设计了一节《活学善用Word小技巧》,让学生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难题出发。完成“给汉字加拼音”。学生开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的目的;通过归纳总结“给汉字加拼音”的方法,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解决教师提出来的其他问题如“给文字下面加点”、“翻译词语”、“简体繁体字相互转换”、“快速转换大写金额”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达到空前高涨。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教室里就传出一阵欢悦声.所以整堂课的学习任务都是在学生的一片欢乐声中完成的。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认为最特别之处在于:一是从教师出考卷的问

题人手,打破了以前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的俗套,而是让学生来为他们的老师解决问题(当时班主任就坐在教室后面)。学生热情很高;当学生有了为老师“排忧解难”的能力时.他们积极性和学习的劲头更大;二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只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氛围,本节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为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的。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四是引导学生把WORD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延伸拓展到其它软件。从而让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软件中的几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四、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作为一个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域较领先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就要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这里所说的技术包含许多方面:网站制作、课件制作、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程序编写等。在我平时所观摩的优质课中,好多教师在他们的课中运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例如:nash游戏、nash操作演示动画、好的电子教室软件、学习网站、精美的说课稿、网上评价、在线小测试、在线作品评价表等。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既为他们上机操作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学习助手.又让他们自主学习了其他计算机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积极开展课堂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教学评价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便于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评价不是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最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做一笼统评价,既然是多元评价,肯定不止这一点。评价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方面。即先应该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好的不好的都要点评。对于操作快的学生、用得好的简便的操作方法给予表扬: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众讲解纠正;对于完成任务慢的、甚至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可以让操作较快、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他演示一下。到了最后作品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互评、自评、小组推荐后教师再总结性评价,也可以运用学习网站上的评论功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下面就有一个不错的评

价片段。

片段描述: 《感受电子幻灯片》教学设计

师:先请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完成小组内的评价。并推选有代表性的作品参加全班展播。

生:进行小组内评价。并填写评价表(须在线提交)。师:下面请小组长依次展示本组代表性作品,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作品的优缺点。

生:展示、评价作品。

(片段说明:老师在课堂评价中运用了学习网站。优化了教学。这里多种形式的评价让每位学生成

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保证了评价的合理、有效、公平、公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

篇8: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怎样有效备课

一、调整备课心态, 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结合新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性, 把握语文学科备课特点和内涵, 确立“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价值取向, 不断调整备课心态, 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1.备课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新的课程观提出要通过备课活动, 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对“教”与“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并将创造性的成果以导学案的方式记录下来, 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检验备课的得与失。作为一名具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 应该把备课当成优化教学结构的必然前提, 只有认真备课, 做好充分的预设, 师生间的互动才会不断迸发出火花, 语文教学质量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2.备课是促进学生知识形成和生命不断成长的保证。传统的语文备课是“为教知识而备”, 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新型的备课是“为学生而备”。在备课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 不仅要深入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有没有帮助。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多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去思考与设计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造能力上,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3.备课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备课的过程包括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和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围绕备课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思想、情感、智 慧的生成。备课时, 教师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才能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有机地整合, 直至达成教学设计方案。在备课中, 教师不仅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 也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二者融合, 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学无止境, 备课也无止境, 教师只有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备课,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才能向学习型、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迈进。

二、树立教研意识, 提升备课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离不开“研究”。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学经验的丰富, 需要教师研修不止, 创造不息。那么备课中要怎样强化研究意识, 提高备课能力呢?

1.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教材包括研究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有关资料。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 了解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内容安排。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要有整体意识, 一组一组地对比, 认识每组教材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 特别是本组各课之间的联系。如人教版语文第12册第一组的主题是“人生感悟”。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在一“学”一“辩”中, 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 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 在不断的追问中,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 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 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 语言风趣幽默, 采用拟人的写法, 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读其文, 犹如欣赏他的漫画, 情趣盎然。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 注重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细节来抒发自己的感悟。下棋、洗手、吃饭、谈话、看演出……这些是我们每天可能都会经历, 但很少把它们作为写作素材。学生通过学习后会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 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所以, 钻研教材要把全册、整组、整篇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整体效能。

另外,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不局限于教参, 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 要有独到的见解, 敢于大胆地选择角度, 多元解读, 既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又突出新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与训练目标, 对教材大胆取舍, 娴熟地驾驭教材, 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范本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实施备课。

2.认真研究学生, 准确把握学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 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准确地把握学情, 使备课更加切合实际, 有的放矢。为了检验备课时的预设,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反馈、个别谈话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还要注意了解个别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智力水平等, 为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以此更好地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3.认真研究教学资源, 有效服务教学。在对语文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中, 教师要做“有心人”。除了文本资源的利用外, 一切能服务于教学的皆可称作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遵循“简便、适用、有效”的原则, 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做到自然万物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4.认真研究教学过程, 设置弹性教学方案。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师与生、生与生思维碰撞、情感共鸣的过程, 它可能会大大超出课前备课与教学设计之外,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及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换言之, 也就是要在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各类梯度指标前提下, 设置弹性教学方案,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三、改进备课方式, 提高备课效率

为了更有效的备课, 教师要改进备课的方式方法。

1.积极倡导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传统备课方式比较单一, 集体备课强调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开展教师论坛, 确定主备课人或者中心发言人, 年级组全员参与, 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 不能一人备课, 集体模仿, 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案。因此, 除教师独立备课外, 还要积极倡导集体备课的方式, 形成多种备课形式并存的格局, 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优选备课方案, 增加成功上课的机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加进自己的思考, 如诗歌教学怎样上、识字教学重点是什么……这些语文共同的重点构成, 教师要心中有数, 要在“二次”备课中进行个性化的加工, 合理取舍。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 增强教学效果。

2.注重备课过程, 打破常规备课。教师首先要纠正备课、写教学方案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错误认识, 更要改变备课就是对教案机械地抄写。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也不能以教学方案的有无、多少来衡量教师的优劣, 要以教师的备课预设、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等来综合评价教师。打破教学常规备课, 变“要我备”为“我要备”, 努力提高备课的效率, 变应检型备课为实用型备课。

3.实行动态备课, 强化教学反思。教师备课是一种预设, 是动态延伸的过程, 备课对教师来说是有始无终的, 教师始终要进行着动态备课, 把课前预设备课、课中现场备课、课后反思备课的成功、失败、教训全部记录下来, 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批判与反思, 这样的动态备课, 才能发挥1+1>2的效能, 使教师在总结中得到提高, 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篇9: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关键词:有效备课;新课程;学生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因为我们本来就应该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面,这个更新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应该从备课开始。

传统的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很多教师按照要求,每年都在写教案,每年写的教案都类似,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任何创新。这样的教师教到老也只能是当一名教书匠,而成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教师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称作备课,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备课才更有效呢?我认为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备课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做好传统的备课工作

传统的备课工作应该包括这样几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等,这些传统的备课内容还是不能省略的。

1.备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不需要太认真备课,但实际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内涵。

作为教师,在上一节课之前,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搞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会出错,如何突破重难点,这些在课前都要搞清楚。对这一点大家都已明白,这应该是大家自然会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备教材要有大局观,不能光从每一节课去着眼,我们要一个学期,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来关注教材,搞清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合理地对待每个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总而言之,要“因材施教”。

3.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不同的课,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始终是处于讲授状态,那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讲授的时间一定尽可能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时间要尽可能增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当然,备课的内容可能还有其他形式,这里也就不再一一

赘述。

二、做好教案的撰写工作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做好以上传统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对备课工作做一些改变。

关于怎么写教案的问题,我想阐述如下观点。

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很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把写教案等同于备课。究竟教案应该怎么写,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要写详案,把每句话都写明白,这样上课就像是在背书。现在的很多公开课都是这样,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导致课堂就像一台经过演练的舞台剧,确实精彩,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确实不赞同这样的教学。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长期持续这样的状态,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1.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准备的时候,不要写过于详细的教案,而是要做一个教学过程的预测,把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包括要讲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但不要把课堂上的每一句话事先都准备好。这样的教学会更真实、更精彩、更有新鲜感,学生才爱听。在一节课结束以后,则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并写好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及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优缺点。

2.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同寻常。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围绕每个知识点,每个版本的教材编写者会选择不同的实例来说明知识点。但是实际上,有些教材中的实例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的教学。

以選修课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教材中的例子、教材上的内容并不适用于现在的高中生。那些例子过于复杂,有时候一个例子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才能讲完。而我们每周就一节信息技术课,几节课下来,教师虽然把内容讲完了,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学着新的忘记了旧的,学生对一个完整例子也没有什么感觉。而我在进行教学时,是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点,找一些合适的例子,把知识点穿插于这些例子中,一节课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这些例子复杂度要低于教材上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已经包含所有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保证了每节课的知识点都能体现,同时每节课一个完整的例子,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写一个完整的程序。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自己的备课工作,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备课,上好课并不难。

参考文献:

[1]李艺.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2]包正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上):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书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上一篇:寒假兼职心得下一篇:在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